从第六届大运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从第六届大运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一、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论文文献综述)

徐玉婷[1](2020)在《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文中提出田径作为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其实力强弱是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应该重视田径项目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山东省的整体竞技水平[1]。高校运动队为推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高校开展体育竞技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近几年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水平较低,作为大多数项目基础的田径运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山东省高校田径项目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近三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优势与劣势,总结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成绩的差异性。之后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因素,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通过优序图的方法对最后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近三年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的总结与分析,得知现阶段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田径水平较低。2、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有关本研究的4个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练员因素和运动员因素,四个一级指标共包含20个与之相关的二级指标。3、通过优序图法计算出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根据最后的权重得出二级指标影响程度排名前10的为: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带队经验、执教水平、心理素质、资金保障、田经理论知识、教练员待遇、入学前水平、职业素养。

赵建峰[2](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黎东宇[3](2020)在《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每四年一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不断推进与改革,我省高校游泳运动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我省高校游泳运动存在着学校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缺乏、游泳人才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学校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游泳运动员为切入点,通过借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与哈默尔(Gary Hamel)等人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引入到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的研究中,同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设置,提升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通过借助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及成绩分析了解广东省高校游泳队基本情况,为初步构建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提供现实依据。2、通过分析目标层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是各级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逐步分析影响游泳队竞争力的各级指标因素,以期深入分析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技水平,指导广东省生高校游泳队的开展。3、根据本研究构建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模型的权重,将来有助高校游泳队的全面建设以及科学训练、后备人才储备、参加比赛、场馆设施建设等,作为指导与参考。4、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中权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运动员情况因素权重为0.3614、学校环境因素权重为0.3101、教学训练因素权重为0.1698、运动成绩因素权重为0.1587。高校应该重视这些因素,从而提高游泳队的竞技能力,为高校游泳队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阮超前[4](2020)在《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格局与态势分析 ——以第13-19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7年4月,首次确立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至今,已有287所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涉及田径项目的大学占有147所。随着办队规模的扩大,国内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实力得到提升,但与国外相比仍存有一定差距。基于此,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分支,作为基本观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帕累托分析法,以及项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对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嬗变过程、发展格局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全国六大地理区域的大学与大学办田径队数,比例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与国外相比发展前景广阔。各时段均有大学退出办田径队,但六大地理区域办队数呈上增趋势,反映出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赛实力显着提升。历届参赛大学数基本趋于稳定,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办队大学未参与竞赛。历届参赛人数上,男女比例基本围绕1:1.5的区间。2.参赛大学按竞赛实力划分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与第五层次水平,第一层次参赛大学中华东地区最为凸显,且华东、华北、中南三大地区的大学统揽各项目名次居多,尤其是女子参赛高校。整体竞赛实力层面,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低于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各地区竞赛实力的不平衡性,是造成地区间竞赛联盟形成困难的重要原因。3.参赛项目的全面部署,是竞赛实力的有力呈现。如前八名次的八所大学中,华北地区三所大学的优势项群为速度性、耐力性和快速力量性项群,而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在男、女参赛项目的部署并不全面,却凸显出强势的竞赛实力,且八所大学中分别存有比较弱势项目群(除清华大学)、潜优势项目群和优势项目群,但竞走、短跑和跨栏项目是前八名次大学竞赛实力的短板。4.竞赛开展少是制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竞赛开展商业化和多层次竞赛的举办还需一段时间,但在各大学开展竞赛之余,未来生源层面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薛勇[5](2020)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退出准入机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的综合评估,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改革和满足全面强化高校体育的要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构建一个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综合评分法和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研究方法,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及结果。第一,通过对当前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研究,指出了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对20位专家进行调查,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分级分类,同时对各个体育赛事进行归类对判定,通过综合评分法、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出权重体系和竞赛成绩排名积分表;第三,研制出各个学校各个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的具体算法和对同一项目所有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对办法;第四,以6所学校2019年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成绩为例,运用此办法进行排名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六个结论:第一,当前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需要构建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以此来完成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监督,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建立其退出准入机制。第二,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的体育赛事可分为3级,一级分为2类,二级分为8类,三级分为23类;第三,确立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3级23类各自的权重系数;第四,计算得出了各个赛事排名所对应的竞赛积分;第五,形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年内竞赛成绩排名总积分的计算公式Y=∑Wi*fi*Si;第六,研制出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步骤,即汇总各自的竞赛成绩排名,筛查与确认竞赛成绩排名,分别计算一年内各项目竞赛成绩排名所获的总积分,按照总积分的高低对全国各项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排名。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为:第一,充分发挥该计评价体系在加强建设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评价作用、日常监督作用和对各项目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由于赛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每年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时,需要对文中没有提及的赛事进行归类,以便竞赛成绩排名转换为权重系数与竞赛积分;第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本文仅仅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更细致的角度来使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级体系更加全面、具体。

张凌阁[6](2020)在《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文中提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未来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分析、诊断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展态势,一是需要对其进行纵向比较,评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二是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揭示其真实性和差异性,对竞技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析,这都需要通过比赛成绩来进行,而运动训练则是提升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以成绩分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通过对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析,探寻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在不同时期,以及与全国和其它省份高校竞技水平的差异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其课余运动训练运行体制与保障机制,分析影响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项目特征明显;运动员人数分布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男、女运动员比例严重失调。2.从纵向比较来看短跨类项目群中男女100米、200米和400米;中长(竞走项目群)男子组10000米竞走和20000米竞走、女子5000米、10000米和10000米竞走;男子跳跃类项目群中跳远和三级跳远;投掷类项目群男子组中,铅球、铁饼、标枪和女子组铁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均有所下降。3.与全国同期水平横向比较,男子100米最佳和平均成绩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女子5000米最佳成绩为同期最高;男子标枪最佳成绩可位于全国第三名;除110米栏和1500米外,男子短跨类、中长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女子短跨类、投掷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可位列全国同期第四至第八名水平;男子110米栏、1500米、三级跳远、铅球和女子1500米、跳跃类项目群最佳成绩未能进入到全国前八名,且差距较大。4.甘肃省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比赛间隔周期长、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训练经费不足是影响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5.甘肃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呈现出“应急式”和“突击性”的训练方式。影响竞技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选材困难、训练时间短、学训矛盾突出。6.“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在个别高校、个别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有效提升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但涉及高校面小、项目单一。7.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的横向对比,是基于同期比赛成绩之间的一种评析,不是同一赛次的竞技水平比较,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确立“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机制理念,尤其是将“竞赛是关键”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课余运动训练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9.进一步探索构建“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新机制,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操作程序,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性和长效性的操作机制。10.参照篮排足球比赛运作模式,适当缩短田径比赛间隔周期,增加比赛频次。针对目前比赛条件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是解决甘肃省田径比赛少、周期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郝兴华[7](2019)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变迁与反思》文中指出1987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希望依靠大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为改变“举国体制”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创新尝试,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水平人才进行的大胆探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在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30余年中,历经试行探索阶段、调整发展阶段、变革发展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四个阶段,30多年来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不错的功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比赛成绩、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校影响力、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但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在目标定位、录取条件、等级要求、人数要求、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阻碍着高水平运动员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当前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存在不足,建议:一、明确全面发展的办队初心,提高高校办队目标;二、加快探索区域联考制度,为考生提供公平考试机会;三、文体并重,提高考生文化成绩录取标准;四、完善招生考核标准,弹性分配招生名额;五、建立并完善小中大教体结合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六、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监督机制,以此来更好促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刁永辉[8](2019)在《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体育竞赛中,持续竞争优势对参赛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参赛队可以获得更多的投入,能更好的进行梯队建设,往往在下次比赛中的夺牌呼声更高;失去持续竞争优势的参赛队或将面临更大的外部问责,直至破坏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全国大运会项目绩效研究之中,比较分析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差异,初步探讨影响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及原因。本文按照选题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与框架进行,以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体育绩效、主观和客观类项目为理论基础,将近三届全国大运会各个参赛省市在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上的持续竞争优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负二项回归、比较分析和STATA软件等方法与工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近十年来各个参赛省市在两类项目上的竞争优势保持状况、两类项目对各参赛省市的绩效和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影响情况以及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提供补充,为参赛省市的运动队梯队建设、参赛项目划分和参赛项目比重调整提供参考,为促进大学声誉的提高、保持学校持续竞争优势以及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提供借鉴。实证研究通过将各参赛省市在两个类型项目中取得的奖牌总数进行自回归,发现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都存在持续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只能持续两届,无法像奥运会那样持续三届;通过将两类项目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论主、客观类项目,全国大运会上一届的奖牌总数都会显着影响当届的奖牌总数,但主观评分类项目的显着性更高、持续性更强;通过对多个控制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初步探讨了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发现主办省市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大,人均GDP对持续竞争优势没有显着的影响,意外的发现参赛省市高校的声誉对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苏凯莉[9](2019)在《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校于1986年开始纷纷招收优秀的学生运动员,组建各自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组建以来,不断完善训练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积累了丰富训练经验,取得了优异比赛成绩,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全国体育运动队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本研究对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完善对策,这为沈阳及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优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深入分析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及问题,系统阐释其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结合影响因素针对问题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对策。研究主要结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现状:(1)目前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较合理,管理组织体系较完善;教练员基本情况与执教经历基本满足目前运动队的需求,运动员来源渠道多元化,整体竞技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2)训练过程有较严格的训练计划、训练时间与次数,采用在校全年训练的方式,但参赛次数较少。(3)运动队针对运动员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措施,而教练员的奖惩制度仍然空白;运动训练经费来源与支出两者不匹配;高校具有优势资源,训练场馆设施基本满足需要。(4)医务监督手段有待完善,训练管理效果主要依靠取得成绩来评定。2.目前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1)运动队训练管理目标定位与运动员目标存在冲突。(2)参与训练人员层次水平不高。(3)运动员自身学训矛盾依然突出。(4)运动队训练管理保障条件不完善。(5)训练管理的监督评价反馈不合理。3.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1)从教练员的角度讲,包括目标导向因素、制度保障因素、主体人员因素。(2)从运动员的角度讲,包括条件保障因素、目标态度因素、沟通反馈因素、知识技能因素。4.针对训练管理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1)完善供给制度,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保障体系。(2)调整目标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发挥高校优势资源,构建合理信息反馈评价体系。(4)激励全员参与训练管理,有效缓解“学训矛盾”。

欧健昌[10](2019)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围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大学体育改革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高校众多学者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的课题。伴随推动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实行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体育事业当中的大学体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首当其冲。为实现大学体育目标,依托竞技项目开展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成为重要的环节,其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经历几次重要变化中,存在价值取向不明确、项目布局不均匀、设置项目差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效益。2018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迎来新的变化,为增强学生体质,大力普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项目,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引领和示范作用,确定了279所承办竞技项目的高校。本研究以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设置和安排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大学体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具有承办资格的高校、项目数量、招生人数等内容统计分析,勾勒出2018年普通高校竞技项目布局的整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办高水平运动队目标、项目结构以及体育人才后备力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共有30个地区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全国覆盖程度高,呈现一般性普及。华东地区布局运动队伍总数最高,华南地区布局运动队伍总数最低,各地区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数量有差异。(2)具有承办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办学层次高,覆盖全国重点院校。(3)布局项目基本上覆盖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设置项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设置项目缺少高尔夫、滑轮溜冰、举重、水球、桌球项目,与大体协设置项目缺少体育舞蹈、自行车、空手道、登山、荷球、毽球项目,重要赛事项目覆盖率高。(4)田径、乒乓球、游泳、射击、跆拳道、武术是我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优势项目。(5)布局项目结构稳定,布局重点发展足球、田径、排球、篮球项目。

二、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相关研究
    2.2 全国高校田径成绩的相关研究
    2.3 田径成绩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4 文献综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斐法(Delphi)
        3.2.4 数据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4.1.1 全国高校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4.1.2 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各省总体成绩分析
        4.1.3 山东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4.2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4.2.1 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体系构建的流程
        4.2.3 评价的理论遴选
        4.2.4 影响因素的筛选与修订
    4.3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4.3.1 优序图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4.3.2 影响因素权重表
    4.4 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
        4.4.1 社会因素的分析
        4.4.2 学校因素的分析
        4.4.3 教练员因素的分析
        4.4.4 运动员因素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2)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专家访谈法
        2.3.3 数理统计法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1.3 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4.2 研究结果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6.1.2 分析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基于提高广东省高校游泳队整体竞技水平的需要
        1.1.2 基于实现体育强国强校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竞技体育概念
        2.1.2 竞争力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竞技参赛学理论基础
        2.2.2 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
    2.3 国内高校竞技游泳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动运动队的建队指导思想
        2.3.2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情况综述
        2.3.3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情况综述
        2.3.4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生源招生管理情况综述
        2.3.5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经费投入情况综述
    2.4 国外高校竞技游泳相关文献综述
    2.5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层次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东省高校游泳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4.1.1 高校游泳队参赛基本情况分析
        4.1.2 甲组、乙A组、乙B组、丙组高校游泳队竞赛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4.2 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结构建立的模型架构分析
        4.2.2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的筛选思路
        4.2.3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4.2.4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构建判断矩阵
        4.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4.2.6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名
    4.3 基于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高校游泳队运动员情况因素的分析
        4.3.2 高校游泳队学校环境因素的分析
        4.3.3 高校游泳队教学与训练因素的分析
        4.3.4 高校游泳队运动成绩因素的分析
    4.4 基于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发展对策
        4.4.1 提高学校参加游泳竞赛的积极性
        4.4.2 加强高校游泳队系统训练水平
        4.4.3 完善高校游泳运动软硬件设施
        4.4.4 增加高校游泳教学资源
        4.4.5 完善游泳队医疗康复的保障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格局与态势分析 ——以第13-19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二、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研究
        三、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竞赛发展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逻辑思路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逻辑分析法
        三、数理统计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帕累托分析法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项群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嬗变过程
    第一节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外部特征
    第二节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概况
    第三节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赛趋向
        一、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参赛特征
        二、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参赛动向
        三、国内外竞赛形势指引竞赛方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格局分析
    第一节 高校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全国布局情况
    第二节 参赛高校竞赛层次水平划分
        一、参赛高校男子田径实力层次水平划分
        二、参赛高校女子田径实力层次水平划分
    第三节 六大地理区域男、女参赛高校实力水平汇总
    第四节 相关理论分析高校竞赛项目发展概况
        一、总积分前8 高校男、女参赛项群总特征
        二、总积分前8 高校参赛项目分布特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参与竞赛的矛盾分析
    第二节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赛发展形势
        一、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定位指引发展方向
        二、招生政策扩大发展规模
        三、高队竞赛赛况引领竞赛需求
    第三节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赛发展形态
        一、教体结合模式统领办队方向
        二、高校竞赛格局带动竞赛新布局
        三、竞赛发展形态呈现发展态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附录 1 近7届大田赛整体得分情况
附录 2 近七届前八名 8 所大学竞赛赛况与待查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适应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改革的要求
        1.1.2 全面强化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1.1.3 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相关文献分析
        1.4.3 国内相关研究
        1.4.4 国外相关研究
        1.4.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背景分析
        3.1.1 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背景
        3.1.2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情况
        3.1.3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设置情况
        3.1.4 小结
    3.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2.1 客观性原则
        3.2.2 可行性原则
        3.2.3 全面性原则
        3.2.4 科学性原则
    3.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的研制
        3.3.1 赛事分级分类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3.3.2 赛事分级分类的初步拟定
        3.3.3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3.3.4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3.3.5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3.3.6 赛事分级分类的可靠性检验
        3.3.7 赛事分级分类的形成
    3.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权重的研制
        3.4.1 赛事权重研制的流程和方法
        3.4.2 赛事三级分类的权重形成
        3.4.3 赛事权重体系的形成
    3.5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排名积分表的研制
        3.5.1 竞赛排名积分表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3.5.2 明确赛事项目及其排名范围
        3.5.3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初步建立及检验
        3.5.4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修正及检验
        3.5.5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形成
        3.5.6 竞赛排名积分表在联赛与单人参加团体项目时的使用方法
    3.6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形成
        3.6.1 有效竞赛成绩时间段的研制
        3.6.2 有效竞赛的确定及统计
        3.6.3 积分计算公式的研制
        3.6.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确立
    3.7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示例
        3.7.1 竞赛成绩汇总
        3.7.2 竞赛成绩转换为权重与排名得分
        3.7.3 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6)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问卷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检验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比较法
        2.2.6 归纳演绎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主要现状
        3.1.1 运动队基本情况
        3.1.1.1 运动队个数及参赛人数
        3.1.1.2 运动员基本情况
        3.1.1.3 教练员基本情况
        3.1.2 课余训练基本情况
        3.1.2.1 训练计划与训练频次
        3.1.2.2 运动员选材与学训问题
        3.1.2.3 训练补助标准与受重视程度
    3.2 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与技术等级达标情况
        3.2.1 男子甲组
        3.2.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1.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1.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男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2.2 女子甲组
        3.2.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2.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2.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女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3 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与其他省份田径比赛同期成绩比较分析
        3.3.1 男子甲组
        3.3.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1.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3.2 女子甲组
        3.3.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2.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附件
    附件1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2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3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田径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件4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运动员调查问卷

(7)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变迁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招生制度研究是推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1.2 招生制度研究是促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1.3 招生制度研究是完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根本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研究
        1.3.2 美国高校运动员研究
        1.3.3 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比研究
        1.3.4 综述总评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历史回顾: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发展历程
    2.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试行探索阶段
        2.1.1 试行探索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制定背景
        2.1.2 试行探索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基本要求
        2.1.3 试行探索阶段招生制度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影响
    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调整发展阶段
        2.2.1 调整发展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制定背景
        2.2.2 调整发展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基本要求
        2.2.3 调整发展阶段招生制度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影响
    2.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变革发展阶段
        2.3.1 变革发展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制定背景
        2.3.2 变革发展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基本要求
        2.3.3 变革发展阶段招生制度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影响
    2.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深化完善阶段
        2.4.1 深化完善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制定背景
        2.4.2 深化完善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基本要求
        2.4.3 深化完善阶段招生制度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影响
    2.5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各阶段发展历程对比分析
        2.5.1 不同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要求对比分析
        2.5.2 不同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项目数量对比分析
        2.5.3 不同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学校数目对比分析
        2.5.4 不同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队运动成绩对比分析
        2.5.5 不同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内容、影响对比总结
3 理性反思: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优势与不足梳理评析
    3.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积极作用
        3.1.1 教体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3.1.2 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明显提升,在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体育成绩
        3.1.3 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成为提升学校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3.1.4 高水平运动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1.5 促进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中小学校运动队发展
    3.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3.2.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目标定位方面存在不足
        3.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录取条件方面存在不足
        3.2.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等级要求方面存在不足
        3.2.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中招生人数要求存在不足
        3.2.5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对后备人才培养产生的不利影响
4 前景展望:完善招生制度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4.1 明确全面发展的办队初心,提高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目标
    4.2 文体并重,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文化成绩录取标准
    4.3 加快探索区域联考制度,为考生提供公平考试机会
    4.4 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核标准,弹性分配招生名额
    4.5 建立小中大教体结合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4.6 完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监督机制
5 结论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8)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主观评分类项目与客观类项目
        1.3.2 持续竞争优势
        1.3.3 大学声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持续竞争优势
    2.2 全国大运会主、客观类项目
    2.3 文献述评
3.全国大运会发展历程与机制特征
    3.1 全国大运会的发展历程
    3.2 全国大运会的机制特征
4.全国大运会项目持续竞争优势实证研究
    4.1 数据的来源与选择、变量的选择
        4.1.1 数据的来源与选择
        4.1.2 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的选择
        4.1.3 变量的选择
    4.2 模型构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整体竞争优势持续性分析
        4.3.2 两个类别项目竞争优势显着性分析
        4.3.3 滞后绩效变量、持续性参数和控制变量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研究与述评
        1.2.2 关于国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研究与述评
        1.2.3 管理理论研究综述与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现状
    3.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组织现状
        3.1.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机构职责
        3.1.2 沈阳市普通高校运动队总体项目分布情况
        3.1.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目标定位
        3.1.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人员情况
    3.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过程管理现状
        3.2.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训练目标定位
        3.2.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计划制定
        3.2.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方式
        3.2.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次数与时间安排
        3.2.5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目前训练面临的主要困难
        3.2.6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校之后专项竞技水平情况
        3.2.7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过程负荷监控情况
        3.2.8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类型与次数
    3.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条件保障现状
        3.3.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物质保障
        3.3.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制度保障
    3.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监督评价现状
        3.4.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医务监督
        3.4.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监督训练恢复依据
        3.4.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效益评价
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训练管理目标定位与运动员目标定位冲突
    4.2 参与训练人员层次水平不高
        4.2.1 教练员水平与培养不足
        4.2.2 运动员质量参差不齐
    4.3 运动员自身学训矛盾依然突出
    4.4 运动队训练管理保障条件不完善
        4.4.1 物质保障经费不足
        4.4.2 制度保障存在缺失
    4.5 训练管理的监督评价反馈不合理
5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指标的确立
    5.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5.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5.3.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3.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5.3.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6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对策
    6.1 完善供给制度,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保障体系
    6.2 调整目标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6.3 发挥高校优势资源,构建合理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6.4 激励全员参与训练管理,有效缓解“学训矛盾”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10)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普通高校
        2.1.2 高水平运动队
        2.1.3 高校竞技项目布局
    2.2 国内关于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研究
        2.2.1 有关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
        2.2.2 有关以行政区域布局方面的研究
        2.2.3 有关以竞技项目布局方面的研究
        2.2.4 有关项目布局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
        2.2.5 有关项目布局解决对策方面的研究
    2.3 国外关于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案例分析法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地区布局
        4.1.1 各地区办队高校数量分布
        4.1.2 高水平运动队地区分布比例
        4.1.3 承办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层次
    4.2 布局高校及项目数量分布
        4.2.1 布局项目数量变化
        4.2.2 布局高校数量变化
        4.2.3 布局项目结构
        4.2.4 布局项目覆盖程度
        4.2.5 世大运会奖牌分析
        4.2.6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审批管理
    4.3 承办项目高校招生现状
        4.3.1 有项目建设未招生高校分布状况
        4.3.2 各地区招生分布
        4.3.3 运动员等级证书分布
        4.3.4 计划招生人数分析
        4.3.5 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目标
    4.4 个案分析
        4.4.1 布局项目现状
        4.4.2 布局项目竞技成绩分析
        4.4.3 布局项目招生分析
        4.4.4 缺少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
    4.5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思考
        4.5.1 重视项目发展质量
        4.5.2 以人为本促进布局效益
        4.5.3 重视体育人力资源因素
        4.5.4 以联赛为突破口促进布局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D]. 徐玉婷.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2]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3]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D]. 黎东宇.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格局与态势分析 ——以第13-19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为例[D]. 阮超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D]. 薛勇.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D]. 张凌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7]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变迁与反思[D]. 郝兴华. 厦门大学, 2019(08)
  • [8]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D]. 刁永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凯莉.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 [10]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D]. 欧健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从第六届大运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