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一、试论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琦[1](2021)在《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已成为各国企业生产运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政府维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扩大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职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保证了企业在决策方式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西方国家开展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较早,在不同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产生截然不同的参与路径,并且随着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配套法律的逐步落实下,职工在企业中享有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显着提升,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本文以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不同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早期职工参与的实验探索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各自形成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摸索出现阶段职工参与的三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职工参与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会组织下的职工参与模式以及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历史脉络、具体原则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和对比出三种不同模式下的职工参与的主要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为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企业治理方面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回顾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本章从一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切入,论述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众多思想源流以及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具体包括以工人合作工厂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研究、以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以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国外社会主义相关研究、以施韦卡特和达尔为代表的经济民主理论、以及以弗里曼等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构成了以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主题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本章从第一个成功开展的工人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作为探索起点,研究了早期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运作模式以及利润分配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等原因,进而过渡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多元化治理方案,譬如以色列基布兹合作社以及德国“共同决定制”等,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对二战后期多种治理方案的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现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模式,从而为后文进行逻辑铺垫。第四章为“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论述了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笔者发现,德国在企业治理方面建立了独具特色并且运行效果良好的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度,从早期建立工人委员会的初步设想到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职工通过企业层面和公司层面共同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从具体功能来看,德国“二元制”劳动者参与模式具有维护功能、协调功能和社会福祉功能。同时笔者关于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以及实践中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后探讨了德国面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在企业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充分展示出“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生命活力和极强的稳定性。第五章为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主要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人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瑞典作为世界范围内“福利橱窗”的杰出代表,在企业治理方面形成了以工会为主要力量的职工参与模式,而瑞典众多工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民主党所推动的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劳工政策。在厘清瑞典工会组织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后,本章分析了当下瑞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最后借鉴海曼关于工会身份的三重定义来推测这一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第六章为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分析了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人合作社,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到重大事项决策,再到收入分配上均体现出了合作社经济的组织原则,尤其在进行合作社重大决策时,全体成员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来实现表决权和平等权。随后笔者从就业质量、工资差异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对蒙特拉贡联合公司进行社会经济绩效分析,进而为蒙特拉贡在国际化扩张背景下存在的主要挑战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启示。通过对上述三大模式的具体分析,本章总结了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文化共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推进职工更有效地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

梁伟[2](2019)在《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益冲突与平衡是破产程序中恒久的话题,利益冲突与平衡充斥于破产重整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各个角落,几乎不可能总结出全部的冲突样态与平衡路径。这一方面是因冲突类型的繁杂,很难全部囊括;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动随时改变重整中的利益博弈状态,进而随时衍生出新的冲突。但破产重整程序作为破产程序框架下的子项目,以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人理性为基础,通过再建企业并释放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的制度价值却未发生变化。当陷入财务困境但具有可持续经营价值的企业,亟需要破产重整进行拯救时,却因利益冲突而阻遏重整程序的顺利推进,这便需要反问,究竟为何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失去理性的经济思考,而排斥重整程序?虽然主要建立在个案分析之上的研究,不能发现全部的利益冲突类型,并且建立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的解决路径也可能是相对狭隘的,毕竟债务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的债务结构、盈利状况、经营模式、市场前景、企业文化等均存在差异,恰如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对个案深入的剖析可以发现冲突的真实样貌,最直观的了解到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面相,在此基础上的平衡路径可以为其他案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破产重整程序是市场竞争失败主体拯救本位程序,司法介入下利益相关者协商博弈平台的制度架构能够促进市场化主导资源配置的实现,但在利益协商与博弈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冲突。冲突的化解与利益平衡的实现是破产重整制度功能发挥的手段和方式,利益平衡的实现可从社会结构维度推动破产重整制度功能的发挥,既包括社会行为维度的指引功能,也包括社会文化维度的转化功能,甚至是社会经济维度的资源配置转变与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功能,但这均需以利益平衡的实现为前提。企业财务困境造成债务人财产不能满足于各方的需求,进而从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将可能爆发激烈的利益冲突,如何实现利益平衡是破产重整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角色多样与利益诉求重合是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复杂的表征,探明利益冲突的实然面相是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必然选择,以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及诉求为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既包括以数据为主的分析去解构企业的财务困境与可持续经营价值现实,也包括田野调查发现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实证研究能够穿透重整司法实践与制度规范间的迷雾,明晰债权人、债务人及战略投资人等利益群体的诉求,以及行政权、审判权等角色在重整程序中的真实样态。但破产重整程序不可能对全部利益冲突逐一化解,利用破产重整程序实现企业拯救,保留与释放债务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价值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也能够实现重整制度的价值功能,而在此目的之下,对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利益冲突类型化,对应其成因探索体系化的解决路径。首先是债务人财产与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关联,毋庸讳言,财产的价值归属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目标,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基于财务困境的现实,财务困境的现实背后是债务人财产价值和变现能力的有限与不足。人具有逐利的本质,以债权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债务人财产,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实施利己的策略,在重整博弈中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基础就是提升债务人财产价值并进行妥当的分配。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一直未上升到破产法基本原则维度,但破产法相对非破产法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破产撤销权、自动冻结制度等以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为目标的制度设计,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实现债权人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实质公平追求。而挖掘债务人企业破产期间继续经营能力,能有效的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对债务人财产的分配需以非破产法规则为基础确定权利人,锁定权利人范围,并以破产期间时间轴上坐标为尺度,对破产重整前、重整期间及重整完毕后的权利人进行有序的分配与清偿,从而实现破产重整程序制度背后的实质公平和效率价值。破产重整程序利益平衡的实现需要市场化和法治化路径为指引,以债务人财产分配和债务人企业拯救为目的的利益平衡路径也需要在上述框架下实现,重整程序这一司法平台的制度建构要求审判权主导并负责应对重整中利益的冲突,努力实现重整中利益的平衡。可在集体行动逻辑之下,因为重整程序中规范不完备、冲突剧烈而造成审判机关对重整程序持审慎态度。企业破产重整能否成功关乎地方经济发展、职工安置等多重因素,行政权难免不对其产生关注,但行政权的介入会冲击审判权的中立地位,使利益偏离平衡的天平而向某一方倾斜,进而损害其他权利主体的利益。此外,破产管理人的履职受到法院中心主义的影响,而弱化了其自身功能,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市场化与科学化的履职评价体系,而变成行政领导式履职,与市场化要求相悖。破产重整利益的平衡需要外部公权力介入的保障,也需要内部管理人权力的积极行动,权力在行政权、审判权与管理人之间能否进行妥当的配置影响着重整程序的成功。审判权基于纠纷裁判者的司法权威性而享有破产重整程序主导权,而其正确运用破产宣告权、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等实现程序控制以克服审慎态度是其正确样态;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之时,破产重整程序无法有效的借助市场,弱化重整功能,行政权应以辅助破产重整程序成功和企业拯救为目的,从程序主导权的享有者退化为程序失灵时的弥补者;而管理人则应以市场化为基础,以积极能动的履职去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重整程序中妥当利用商业判断规则,并建立以债务人财产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激励管理人积极履职,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最后是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实现路径,利益平衡的实现是利益的分配过程,破产重整中利益的分配需要接受利益位阶的调整,按照利益位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保护,并将权利人以不同的债务人财产进行清偿。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是重整中利益的三个位阶层次,在权变理论下,金融债权保护被上升到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予以关注,而群体利益保护也加入了程序参与权,以保障其信息的对称,最后才是通过克服僵化性的一致原则去对个体利益实现保护。针对不同利益位阶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重整规范不完备的空白地带,凭借管理人的积极履职与行政权的协助,在审判权的主导之下探索诸如和解式重整的路径,克服僵化的思路去实现重整中的利益平衡,以达到推动破产重整程序成功,保护企业可持续经营价值及发挥重整制度功能的目的。

曾维新[3](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罗文婷[4](2019)在《低碳经济下航空运输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可持续发展倡议的呼声逐渐高涨,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日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当前的发展理念已经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逐步深化、过渡,转变为在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的同时降低污染的排放量,以此来保持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随着各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均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看似相互矛盾制约的决策已经刻不容缓。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纳入国家发展议程,明确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逐渐在经管领域普及开来,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全世界各行业都在主动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航空运输业因其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的经营特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个过程中肩负重大责任,更应重视低碳发展。随着中国民航业首份《航空运输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的发布,对于航空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是否会影响其经济效益以及如何使航空运输业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等问题逐渐显现,所以有必要构建新型的财务指标体系予以进行绩效评价。航空运输企业作为碳排放者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评价其在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绩效,对企业后续营运和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以2017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航空运输企业为研究样本,收集了2015年至2017年的相关报告数据,基于低碳经济与财务绩效的联系与影响,将低碳因素融入传统财务指标中,并增加低碳能力这一非货币指标维度,随后使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了适用于航空运输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专家问卷法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赋予相应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得出,将低碳因素加入评价体系后,因行业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各公司在低碳下的财务绩效差距较大,其中国航和海航在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绩效较好,其他公司普遍存在重视经济利益忽视成本投入的发展现状。针对横向比较结果,为航空运输企业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和发展规划提出加强营运成本控制、优化资本结构、加强环保投入等建议,以此提高我国航空运输产业在低碳经济下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效益。

路璐[5](2019)在《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企业价值评估是进行筹集资本、收购合并、重组或公开上市等交易的前提。互联网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存在较大偏差,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只能纷纷选择去境外上市;另一方面,规模有限、财务绩效表现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却动辄估值百亿。本文即对企业估值现象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认为企业的高估值源于对价值的预期,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表达,它平衡了市场风险与概率权重重重,而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作为互联网市场的基本单位,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注意力经济下用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网站表现力是价值载体,用户与企业网站交互的程度则是价值触发点,通过客户价值的区别,企业之间实现了竞争优势的区别,也因此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区别。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借助DCF模型、MM理论、卡尼曼预期理论剖析了互联网企业高估值现象背后的逻辑,分析了基于预期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认识问题中的合理性。借助客户价值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与分析,以用户粘性、用户面积、支付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为认识价值和实现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以2013-2017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企业如何围绕用户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价值。研究发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用户活跃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价值的表征,是企业市场主导能力的体现,也是预期价值的重要构成。预期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具备了活跃用户优势的平台企业能够形成独特的衍生品优势壁垒,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加容易创造衍生业务价值。客户的粘性度、受众面、支付力是企业创值能力的关键,三者都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程度大小不一。中国互联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结构性变化和发展,包括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应用的交叉融合化等。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客户价值虽普遍处于稳中上升的状态,但是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综合而言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价值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识别以及如何与有价值的用户建立稳定且能够长期持续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如何识别客户价值,接着应该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客户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就是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这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创造价值的战略逻辑。

赵欣[6](2016)在《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文中研究表明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查特菲尔德,1989)。立足于会计制度长期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影响的会计研究,是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对会计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可以通过对产权及收益分配的计算及确认的具体化,会计核算的规范,对企业、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间经济利益分配进行规范和认定,甚至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责任货币化,影响各方利益。会计制度变迁与社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有关,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同时,作为经济制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与经济制度有天然的共性和依存性,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解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解释会计制度变迁原因与后果的有效方法和角度。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理论背景。尽管长期以来会计制度研究者对中国会计制度的研究多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会计制度发展高级阶段的会计准则时期,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性的选择和发展都是螺旋式的反复与上升,而非一蹴而就。中国的现代会计制度发端并开始发展于1912年建立的北洋政府时期,某些会计制度模式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绵延至今。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中国现代会计制度的初始阶段开始,从制度变迁的诱因和表现进行发展特征的归结研究和分析。这是本文研究时间段选择的考量。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回顾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基础上,对中国会计制度的总体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对一些中国会计制度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本文的写作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论述;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后果理论及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产权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阶段。分民国时期(初期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行业统一会计制度)、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过渡会计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准则时期)四个阶段进行阐述;第四章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总结一百年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以史例分析内部诱致性因素、国际性因素、资本市场及产权多样性因素等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分析,分为微观后果、宏观后果,及微观与宏观相互影响推动三个部分,并以弃置费用、无形资产、股份支付、公允价值处置方法的具体影响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中国百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总结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两个部分。会计制度的变迁特征包括:首先,从规范内容来看,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预算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并重。其次,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政府强制外壳下的诱致性变迁。第三,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表现出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第四,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并不相同。第五,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骤变性的跳跃发展特征。第六,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由于产权形式的多样而具有长期多轨并行的特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强国目标下的推动、及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部推动力。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兼具微观性和宏观性。本文关于经济后果方面的结论包括:以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弃置费用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处理、公允价值使用等具体相关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证据,以相关例证分析了会计制度具有微观、宏观经济后果,且两种后果能够互相影响的结论。当然,不可否认,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并非只有良性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既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制度执行人的主观愿望及制度本身客观缺陷所共同决定的。而这些问题和缺陷,也正是推进会计制度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该有前瞻性规划,避免暂时性救火式制度建设。第二,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范围的企业会计制度协作。第三,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中应该鼓励企业界的参与,以使所制定出的制度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可执行和操作性,更具代表性。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首先,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涵盖北洋政府及民国政府时期及新中国完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的历史阶段,能够完整展现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产生、发展的总轮廓。其次,是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微观和宏观的多角度分析。第三,在对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历史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模式提出建议。

金岚枫[7](2015)在《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资产是会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都可由资产衍生和转化而来。但现有对资产的认识和实务操作的视角通常是关注单项设备等实物资源,带有鲜明的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烙印,其计量的对象往往是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收入或利益无法得到准确计量。这种做法背离了会计准则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内涵,当前会计实务中的确认的资产,本质上往往只是实物或经济资源,不符合资产定义,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难免受到影响。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实质来看,各项资源是在管理者的组织安排下以组合化、协同化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并产生利润,绝不是单项资源的简单叠加与堆砌,如财务报表中列示的一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定义为是企业家创设各种新的组合并不断调整优化,协同理论和产业公地理论也重在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交融和由此产生的技术外溢及分工合作深化,最终形成更高的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而随着集成制造、智能工厂和互联网经济等新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的日益发展,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与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上述脱离了资产本身定义的会计计量与确认实务更加不符合这一新趋势的要求,无疑使会计信息的内涵和质量更受影响。由此,会计对资产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素的定义及分析视角,必须从传统经济模式下单项、零散和静态,转向新经济条件下组合化、协同化和动态调整,才能真实反映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真正符合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本文将现有会计准则中仅适用资产减值的资产组扩展应用,将已经不具有资产特性的单项设备等(在现有的会计实务中却依然被确认为资产)组合起来形成资产组,使其具备独立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回归资产的原本内涵。在详细论述了立论原因和研究目标后,本文论述了资产组与资产的差异和边界,探讨了资产组类型划分、资产组边界动态调整和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并存与嵌套等资产组定义和识别方面的基本问题。明确这些基本问题后,本文构建了资产组识别矩阵,设计了资产组认定方法,包括三个维度:(1)会计视角的资产收益确认的直接性,通常是资产之间设置的计量点;(2)技术视角的资产本身的功能变化,通常是不同资产之间的协作边界;(3)法律视角的资产的所有权边界,通常是跨企业边界的资产组认定依据。进一步的,本文以电网企业为例对电网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认定和划分进行了说明。基于资产组反映和促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对当前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优化与改进,本文分别探讨了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模式及具体内容:1、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核心在于改变信息生成的口径,对报告方式和报告内容适度创新,基于多口径资产组的交易事项实时确认及其并发或并存是重点探索方向。2、基于资产组生成管理会计信息,主要关注效益评价,提升决策有用性。由于新技术应用和组织变革等带来的冲击,管理会计应坚持促进财务职能转变和公司价值创造的定位,形成更为灵活和高效的信息生成方式,弥补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的若干基本假设,如经营期间是资产组的永续运行与组织的随时消解共存、分析周期是无限趋近实时制并考虑全寿命周期的考察,分析了引入资产组后不同类型行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和影响,如离散型制造企业引入资产组深化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新经济形态引入资产组动态真实反映价值创造过程,充分反映新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交叉补贴等真实利益流向。最后,以电网作为典型的网络状基础设施,引入资产组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分析了其结论对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机制调整的可能影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对应市场和企业两大资源配置领域,但两者由于目标定位、发展历程、应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巨大区别而呈现相对独立甚至割裂的状态。市场和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都是价值创造,因此会计信息也应该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和生成方式。本文在前述内容基础上提出了以资产组为主线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统一的整体框架与融合路径,即以多口径嵌套资产组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单元,生成的多类型、多颗粒度信息并可按照“彩色报告”模式定义的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层次以分类、汇总等形式灵活转化,同时生成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实现两者的内在逻辑一致和内容衔接转化。最后,在政策建议层面,本文尝试给出了基于资产组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财务会计准则修订意见,对会计准则中引入资产组后的资产组的认定、分类,以及负债、费用、收入、利润等要素的计量和信息报告与披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提出建议,并分析了执行层面的困难,认为先行通过管理会计进行尝试是较为可行的路径。

于江[8](2014)在《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新经济规则的形成,正在挑战企业原有的价值创造逻辑,财务管理受到重大挑战。面向未来,拥抱新经济,解放和发展财务理论,则是模块化组织财务管理的根本出路。在新经济条件下,模块化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向组织领域不断渗透,成为当今技术变迁和产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模块化组织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研究新兴领域。相较其他中间性组织,模块化组织存在特殊的运行机制。从财务角度对模块化组织的财务战略框架展开讨论,探索新兴财务理论的进展,已变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战略,以及技术创新背景下的公司财务战略变化。论文将战略研究的立足点置于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这样有利于选择更高、更系统、更具典型意义的视角开展研究,铺陈论述。本文从财务管理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发,构建模块化组织网络平台财务战略框架。论文重点研究模块化组织下的财务环境变化、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价值创造逻辑,分析财务管理活动本身的变化,以及探索公司财务战略的规划和选择等问题。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为完成本文研究的问题而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决定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公司财务战略和公司财务环境均不易量化,采取实例分析开展研究比较合适。本文主要采取规范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以IBM公司和Intel公司的模块化组织财务系统为实例,将该实例的引用贯穿于论文始终。基本研究思路是:财务环境变化一影响到财务管理原则和假设一进而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适当调整→创建基于模块化网络平台开放式财务战略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引言,陈述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思路等。第二章为文献述评,综述学术界关于模块化组织的研究进展,描述模块化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以及本文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案例描述和基本观点的提出。该部分剖析了IBM公司和Intel公司模块化的案例,提出了论文的主要观点。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贯穿论文的始终。第四章分析案例,探索模块化组织下的财务管理环境变化。分析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环境的特点、模块化组织产品研发及生产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价值创造逻辑的变化。第五章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管理边界的变革,讨论财务边界的解放问题。传统生产方式与模块化组织生产方式的财务战略模式和企业边界不同。模块化组织内部具备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模块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价值网络,核心企业通过组织间治理和价值传导机制可以在企业间进行资源配置,产生了企业边界的新理论,引发基于新企业边界的财务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边界发生变化和调整。第六章为开放财务战略研究。具体分析和讨论了开放式财务战略与传统封闭式财务战略的区别、开放式财务战略的选择、实施和相关保障。该部分涉及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的财务战略特征、新兴资本配置方式、财务战略前瞻,以及财务战略规划和选择等理论见解。第七章研究模块化组织的平台财务战略。该战略是开放财务战略的重要模式之一。该章探讨了平台的资产属性和有条件开放性和多元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平台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定价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块化组织的平台框架,并进行了战略设计。平台具有资产性和半开放特征,其关键支撑因素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因此本章将支撑技术领先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设计纳入研究内容。技术领先的财务战略及其实施是模块化组织财务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第八章,结论与启示。该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五。第一,模块化组织的核心功能在于创造价值,模块化组织里的公司财务活动具有战略性质。以提供有形物质和服务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被以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为主的价值创造逻辑所取代。基于价值链的竞争逻辑正被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合作逻辑所取代。第二,公司财务战略的内容随着企业边界的变化而得到进一步充实。网络经济的作用下,企业的产权、控制和能力边界出现背离,有形资源决定的物质边界正在被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取代。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边界应该延伸到以模块化组织为依托的控制边界。第三,开放财务战略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财务基础和前提。模块化组织环境对企业财务货币、人力资源、机器设备、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资本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平台财务战略是开放财务战略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平台是企业投入资源建立的一项虚拟资产,通过吸引其他主体运用该资产进行价值创造,从而实现价值做大化。平台具有资产性、有条件开放性和多元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的特征。第五,技术领先战略是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构建平台支撑的重要战略。技术领先财务战略本质是在企业异质要素资本配置过程优先配置技术资本的财务战略。战略的实施需要系统要素的联动支持。技术领先战略也是传统财务战略和新兴财务战略的融合。本文研究可能的贡献在于,(1)将模块化生产方式引入财务管理的研究;(2)对技术领先财务战略有进一步挖掘和理论推进,提出了开放财务战略构想; (3)提出了平台财务命题,对财务学研究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平台财务命题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本文研究拓展了财务管理领域和财务工作边界,在研究财务理论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金明慧[9](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生存、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财务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手段和具体工作,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表明,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瓶颈。因此,提出和建立一套基于循环经济的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愈显紧迫和必要。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生态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基于资本跨期配置,从而创造企业价值。解释生态资本价值创造的机理,揭示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转换的规律,以识别企业财务运行状态;创新保障资本跨期配置趋于最优的技术手段,以发挥财务行为对财务状态的能动作用;构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以规范和指导财务行为,是解决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出路更是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财务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企业价值创造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论述了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及出发点,为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研究主线。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财务本质,是对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本文提出以生态资本、经济资本以及实现企业价值的财务行为构成的三维视角为研究方法,以财务管理本质为研究起点,构筑基于循环经济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其中应用理论模型包括财务状态、财务行为和财务评价。同时为推动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实施,保证财务信息传递的通畅,设计了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协调方法。本文通过构建生态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及资本转换模型,评析了生态资本价值创造的作用及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动态演变状态,解释说明了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状态,并对财务行为起到信号指示作用。本文根据循环经济下财务状态评析结果,协同财务行为选择的对象及方法的分析,运用实物期权理论构建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投资和融资期权定价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指标体系包括由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相结合所体现的经济绩效指标,一般经济——生态绩效指标和特定经济——生态绩效指标构成,三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最后,以造纸企业为案例,对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本文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现代公司财务理论,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实现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要素的最优配置。其中财务状态的分析、财务行为模型和财务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协调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和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实践的顺利开展。

仇健[10](2005)在《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企业中,拥有高存量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日益突出,而企业家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企业家人力资本得到最充分的激活,因此,作为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然要对企业家薪酬激励予以关注。人力资源会计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热潮后在80年代陷入了发展困境,是否可以考虑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之外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对企业家薪酬激励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析并尝试给予回答。全文按照以下逻辑安排文章的基本框架,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系统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文献,特别强调了以往被忽视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在否定古典经济理论资本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重要事实,指出迄今为止人力资源会计似乎并未特别体现人力资本异质性,并总结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双重异质性,即企业家人力资本区别于传统财务资本和其他人力资本的双重异质特性。提出基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将企业家薪酬激励作为关注重点的观点;第二章,从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入手,沿续第一章企业家人力资本异质性分析的思路,基于人力资本不同于财务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分解比对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投入企业并取得回报过程的本质差别,认为人力资本计量应以“单价/契约”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时点总额型”的计量定价方式,不适应动态性的人力资本相关信息的反映披露,提出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契约信息披露可以作为突破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新切入点;第三章,从会计信息的发展趋势分析入手,鉴于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改变,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高度相关的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契约信息披露,符合新经济下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披露逻辑,也与作为环境发展反应性产物的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并针对后工业经济时代提出一个初步的披露框架;第四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家薪酬激励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并基于该理论检验了我国企业家薪酬激励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从实证的角度佐证了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对于使用者预测企业价值

二、试论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与依据
        1.2.2 职工参与的实现形式与法律界定
        1.2.3 职工参与在民主管理层面的外延
        1.2.4 职工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定量分析
        1.2.5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
    2.1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2.1.1 工人合作工厂理论
        2.1.2 劳资关系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
        2.2.1 约翰·穆勒对合作制经济的研究
        2.2.2 马歇尔关于合作社的分析
    2.3 国外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
        2.3.1 空想社会主义
        2.3.2 无政府主义
        2.3.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3.4 霍尔瓦特工人管理型企业理论
        2.3.5 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探索
    2.4 经济民主理论
        2.4.1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理论
        2.4.2 达尔经济民主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5.1 爱德华·弗里曼
        2.5.2 玛格丽特·布莱尔
        2.5.3 罗纳德·米切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3.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初实验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3.2.1 瑞典共享型劳资协调机制
        3.2.2 以色列基布兹合作制经济
        3.2.3 西班牙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
        3.2.4 日本三支柱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3.2.5 德国“共同决定制”
    3.3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3.3.1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经济
        3.3.2 新中国“鞍钢宪法”
    3.4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
    4.1 职工参与管理的发展脉络
        4.1.1 起步阶段:未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定
        4.1.2 发展阶段:“二元制”模式的生成
        4.1.3 巩固阶段:法律框架的搭建
    4.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
        4.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4.2.2 监事会与董事会
    4.3 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的功能与挑战
        4.3.1 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功能
        4.3.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学理辩论
        4.3.3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实践困境
    4.4 “二元制”参与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后经济危机的再平衡
        4.4.1 《最低工资法》的调整
        4.4.2 企业职工委员会与工会的合作
        4.4.3 外包业务及外资机构的策略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
    5.1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
        5.1.1 历史起点:社会民主主义
        5.1.2 劳资双方力量的短暂平衡
        5.1.3 职工参与地位的确立
        5.1.4 新自由主义雇主势力的崛起
        5.1.5 政府协调下劳资力量的新发展
    5.2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基本构成
        5.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5.2.2 董事会级别代表
    5.3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
    6.1 蒙特拉贡联合公司的发展进程
    6.2 社员广泛参与:职工参与管理的内在逻辑
    6.3 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的社会经济绩效
        6.3.1 就业质量与规模的提升
        6.3.2 工资差异与X效率
        6.3.3 “多本地化”国际战略选择
    6.4 国际化扩张下蒙特拉贡工人合作社的挑战与对策
        6.4.1 主要挑战
        6.4.2 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7.1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差异性比较
    7.3 推进我国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7.3.1 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7.3.2 完善企业董事制、监事制
        7.3.3 增强工会组织职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立法表
案例表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利益冲突的成因:利益主体与诉求多元化
    第一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内涵的阐释
        一、利益的内涵阐释
        二、法律维度的利益阐释
        三、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冲突阐释
        四、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阐释
    第二节 破产重整利益冲突的案例剖析
        一、A企业的破产概况
        二、债务人的利益诉求
        三、债权人的利益诉求
        四、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
        五、法院的审慎态度
        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
        七、破产管理人的能动性不足
    第三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类型解析
        一、债务人财产供给的不足产生无序分配
        二、公权力介入时的重整程序控制权争夺
        三、利益相关者多样化造成利益位阶不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利益平衡的价值:社会结构中重整功能实现
    第一节 社会群体行为导向维度功能
        一、私权意识回归
        二、商业风险分配
        三、实质正义实现
    第二节 重整文化构建维度功能
        一、拯救文化对传统债文化的替代
        二、公共本位对私利本位的替代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维度功能
        一、宏观经济政策落实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益平衡的基础:财产保值增值与有序分配
    第一节 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的实现
        一、规则设计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
        二、继续经营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
        三、重整成功实现债务人财产溢价
    第二节 债务人财产分配的受益主体
        一、债务人企业的债权人
        二、债务人企业的出资人
    第三节 债务人财产主体间的有序分配
        一、债务人财产清算价值:归属重整完成前债权人
        二、债务人财产重整溢价: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三、债务人企业隐性资产:归属重整后出资人
        四、企业重整后经营收益: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平衡的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第一节 正确介入的行政权:辅助重整成功
        一、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惯性
        二、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成因
        三、行政权正确介入的尺度
        四、行政权正确介入的样态
    第二节 克服审慎态度的审判权:主导重整程序
        一、审判权审慎态度的剖析
        二、重整程序审判权主导实现
    第三节 市场化履职激励的管理人:完成重整事务
        一、管理人履职评价体系不完备
        二、不完备评价体系的表现形式
        三、管理人履职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市场化评价标准激励管理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平衡的路径:利益位阶下的权益保障
    第一节 破产重整的利益位阶
        一、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内容
        二、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重配
    第二节 利益位阶重配下权益保障弱化
        一、实践维度维护公共利益难
        二、规范维度排斥利益群体参与
        三、观念维度个体利益保护僵化
    第三节 特殊主体权益保障的路径探索
        一、金融债权利益保障探索
        二、和解式重整群体利益保障探索
        三、其他主体权益保障探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4)低碳经济下航空运输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财务绩效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绩效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情况
    2.3 低碳经济下财务绩效评价衡量指标体系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3.1.1 低碳经济的涵义
        3.1.2 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
    3.2 财务绩效评价
        3.2.1 财务绩效评价的涵义
        3.2.2 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3.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4 低碳经济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
    4.1 低碳经济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4.2 财务绩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4.3 低碳绩效纳入财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4.4 航空运输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5 低碳经济下航空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现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评述
        5.1.1 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现行评价体系
        5.1.2 低碳经济要求下的不足
    5.2 行业特征
    5.3 企业低碳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5.4 构建低碳经济下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5.4.1 构建原则
        5.4.2 指标选取
        5.4.3 指标值确定
6 低碳经济下航空运输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
    6.1 公司经营概况
    6.2 应用基础条件
        6.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6.2.2 建立层次分析
        6.2.3 构造判断矩阵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结果
        6.3.2 多角度分析
        6.3.3 综合财务绩效横向对比
7 结论与建议
    7.1 总结
    7.2 航空运输业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7.2.1 加强经营成本控制,减少燃油浪费
        7.2.2 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7.2.3 减少环境影响,提高低碳能力
        7.2.4 加强社会责任履行信息规范披露
        7.2.5 优化环保投资,重视低碳发展
    7.3 创新成果
    7.4 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
        2.1.1 价值
        2.1.2 企业价值
        2.1.3 客户价值
    2.2 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客户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3 关于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关系
    2.3 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主要评估体系
        2.3.1 企业价值的绝对估值体系
        2.3.2 企业价值的相对估值体系
        2.3.3 客户价值的RFM模型
    2.4 理论介绍
        2.4.1 价值理论的发展
        2.4.2 经济预期理论
        2.4.3 有效市场假说
        2.4.4 企业内在价值理论
        2.4.5 客户价值理论
        2.4.6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企业估值的动因分析及日标企业价值内涵
    3.1 互联网经济对企业估值带来的新挑战
        3.1.1 互联网企业及其特点
        3.1.2 DCF对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局限
        3.1.3 用MM理论解释高估值现象
        3.1.4 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
    3.2 基于预期的企业估值动因分析
        3.2.1 卡尼曼预期理论——一个模型
        3.2.2 价值预期中的不确定性
        3.2.3 价值预期中的概率博弈
        3.2.4 价值实现中的时间因素
        3.2.5 互联网企业价值预期的合理性
    3.3 目标企业价值内涵的变化
        3.3.1 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新变化
        3.3.2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
        3.3.3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价
第4章 互联网企业成长特征及客户价值形成机理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4.1.1 行业中的企业
        4.1.2 市场中的用户
    4.2 基于用户的企业创值能力分析
        4.2.1 用户是互联网企业的基础
        4.2.2 客户价值对企业价值的意义
    4.3 互联网时代下客户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4.3.1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内涵
        4.3.2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特点
    4.4 客户价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
        4.4.1 重复交易程度——粘性度
        4.4.2 客户面的广度——受众面
        4.4.3 客户消费深度——支付力
第5章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构成及价值实现机理
    5.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构建
        5.1.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
        5.1.2 模型的八分位分析
    5.2 客户价值分类及竞争优势构成
        5.2.1 客户价值三维模型的分类
        5.2.2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
    5.3 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价值实现机理
        5.3.1 用户行为及企业的网站表现力
        5.3.2 基于粘性度的企业市场控制力
        5.3.3 基于受众面的企业用户价值网
        5.3.4 基于支付力的企业市场支配力
第6章 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面板门槛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建立模型与变量设计
        6.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1.3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 门槛效应检验
        6.2.1 门槛效应自抽样检验
        6.2.2 门槛值估计结果
        6.2.3 区间估计的似然比检验图
    6.3 门槛回归结果
    6.4 样本企业门槛通过情况
        6.4.1 单一维度分别通过情况
        6.4.2 三个维度综合通过情况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设计与说明
        6.5.2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发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实践启示
        7.2.1 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运营战略
        7.2.2 设定符合企业现状的运营目标
        7.2.3 把客户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今后研究方向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6)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度变迁
        2.1.1 制度变迁理论流派
        2.1.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2.1.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
    2.2 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2.2.1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一般理论
        2.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
    2.3 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
    2.4 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
    3.1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初期发展
        3.1.1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现代会计制度奠基
        3.1.2 民国时期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3.1.3 解放区会计制度建设
    3.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
        3.2.1 对苏联会计制度的借鉴与改良(1949-1957)
        3.2.2 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否定与恢复(1958-1977)
    3.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过渡会计制度(1978-1992)
        3.3.1 会计制度的组织恢复预备工作(1978-1984)
        3.3.2 企业会计制度的组织探索性建设恢复工作(1985-1992)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会计准则(1993-今)
        3.4.1 “两则两制”的会计准则探索阶段(1993-1997)
        3.4.2 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同步颁行阶段(1998-2005)
        3.4.3 国际趋同阶段(2006-今)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4.1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特征总体描述
    4.2 内部诱致性因素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与例证
        4.2.1 中央政府财政管理需要下的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4.2.2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4.3 国际性因素对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4.3.1 日本会计制度对中国会计制度渗透性影响的例证
        4.3.2 对美国会计制度主动学习的例证
        4.3.3 计划经济初期对前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复制与修正的例证
        4.3.4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对会计制度推动的例证
        4.3.5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4.4 产权多样化导致的多轨制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4.4.1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局部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4.4.2 改革开放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发展对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影响的例证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的例证分析
    5.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5.1.1 统一会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发展演化的例证
        5.1.2 特别会计制度设计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例证
    5.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微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5.2.1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的例证
        5.2.2 企业会计制度技术创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例证
        5.2.3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例证
    5.3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后果与微观后果的相互作用的例证分析
        5.3.1 国际化战略下企业与国家相互影响的例证
        5.3.2 企业会计决策与国家战略导向相互影响的例证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对策与局限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7)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和本文研究方向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实质、新趋势及对会计的挑战
    2.1 对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过程的理论分析
    2.2 实务领域新模式的发展和影响
    2.3 资源配置的会计计量、不足及改进设想
    2.4 小结
第三章 资产组的识别矩阵与分类规则设计
    3.1 资产组的定义及与资产的差异
    3.2 资产组类型划分
    3.3 资产组边界的动态调整
    3.4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界定与并存
    3.5 资产组的认定与识别矩阵构建
    3.6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界定:以电网为例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确认、计量与报告
    4.1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目标和特征
    4.2 资产组相关事项的确认
    4.3 资产组的计量
    4.4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报告改进设想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效益评价和决策有用
    5.1 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5.2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定位和主要内容
    5.3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目标
    5.4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分析的基本假设
    5.5 不同行业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应用设想
    5.6 应用案例: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
    5.7 小结
第六章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及准则修订建议
    6.1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6.2 两者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6.3 基于两者融合的会计准则相关内容修订建议
    6.4 对企业推行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议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实例

(8)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3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
2.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模块化的解释及其发展脉络
    2.2 文献综述
    2.3 理论依据
        2.3.1 生产方式变迁理论
        2.3.2 商业模式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实例与基本观点
    3.1 I BM公司的模块化案例
        3.1.1 IBM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模块化描述
        3.1.2 IBM公司的财务战略调整
    3.2 Intel公司的模块化案例
        3.2.1 Intel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模块化描述
        3.2.2 Intel公司的财务战略调整
    3.3 对本章实例的基本观点
4. 案例公司的财务变化与模块化核心企业财务环境分析
    4.1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
    4.2 模块化组织环境下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变
    4.3 技术领先战略及其对财务要求的分析
        4.3.1 模块化组织背景下技术领先战略的涵义分析
        4.3.2 公司财务模块化技术资本战略的选择
5. 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管理边界的变革
    5.1 企业边界的内涵与维度分析
        5.1.1 企业边界的内涵分析
        5.1.2 企业边界的维度分析
    5.2 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的价值链结构
        5.2.1 企业组织变革与价值链变化
        5.2.2 模块化核心核心企业边界:从产权边界到控制边界的确定
    5.3 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管理边界变革
        5.3.1 企业边界与财务边界关系分析
        5.3.2 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边界变化引起的财务管理边界变革
6 基于模块化组织的开放财务战略
    6.1 开放财务与封闭财务的主要差别
    6.2 开放财务战略目标的选择
        6.2.1 财务工作双重和多重目标的设定
        6.2.2 模块化组织网络价值最大化目标分析
        6.2.3 财务战略逻辑的调整
    6.3 开放财务战略的评价和分析
        6.3.1 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让位于客户利益和平台收益
        6.3.2 模块化组织的平台质量评估
    6.4 开放式财务战略目标的实施和操作
        6.4.1 财务战略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协同
        6.4.2 非开放财务战略的配套战略设计和实施
        6.4.3 开放财务战略的实施条件
        6.4.4 财务战略解决方案公司的兴起将是新的财务现象
7 基于模块化组织的平台财务战略
    7.1 关于平台财务的理解
        7.1.1 平台财务的界定及其特性分析
        7.1.2 网络经济中的平台财务及其类别
    7.2 平台财务战略的产生
    7.3 平台财务战略的设计和选择
        7.3.1 模块化组织的平台环境分析
        7.3.2 面向模块化组织的平台财务战略设计、形成和选择
    7.4 技术领先财务战略
        7.4.1 模块化组织中的技术资产战略
        7.4.2 技术领先与企业组织方式变迁
        7.4.3 网络规划视角下的技术领先战略模式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财务管理理论
        2.1.1 财务管理研究的起点
        2.1.2 财务管理的本质与对象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2.2.2 循环经济的实质
        2.2.3 环境成本的内化
        2.2.4 循环经济价值链
    2.3 企业价值创造理论
        2.3.1 资源理论
        2.3.2 网络组织理论
        2.3.3 价值创造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3.1 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模型构建的视角与思路
        3.1.1 构建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模型的视角
        3.1.2 构建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模型的思路
    3.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模型
        3.2.1 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
        3.2.2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本质
        3.2.3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3.2.4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假设
        3.2.5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原则
        3.2.6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职能
        3.2.7 循环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内容
    3.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状态评析
    4.1 循环经济下财务状态的含义
    4.2 循环经济下财务状态的分类
        4.2.1 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转换状态
        4.2.2 生态资本价值创造状态
    4.3 循环经济下财务状态的评析
        4.3.1 以生态资本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模型与财务状态评析
        4.3.2 基于资本网络系统的资本转换模型与财务状态评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行为选择
    5.1 企业财务行为选择的对象
        5.1.1 资产选择时机
        5.1.2 资产比例选择
    5.2 企业财务行为选择的方法
        5.2.1 实物期权的概念及类型
        5.2.2 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5.2.3 实物期权在财务行为选择中应用的原因
        5.2.4 实物期权在财务行为选择中应用的说明
    5.3 循环经济下投资行为选择
        5.3.1 循环经济下投资的内容
        5.3.2 循环经济下投资的实物期权分析
        5.3.3 循环经济下投资行为选择模型
    5.4 循环经济下融资行为选择
        5.4.1 循环经济下融资的实物期权分析
        5.4.2 实物资本、无形资本融资行为选择模型
        5.4.3 循环经济下融资框架
        5.4.4 循环经济下融资的实施过程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评价
    6.1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构成要素
        6.1.1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6.1.2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构成要素的确定
    6.2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6.3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方法的选择
        6.3.1 财务评价方法的比较
        6.3.2 权重的确定
        6.3.3 指标模糊无量纲化方法
        6.3.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统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协调
    7.1 循环经济下企业统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分类协调
        7.1.1 循环经济下统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协调
        7.1.2 循环经济下生态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协调
    7.2 循环经济下企业统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
        7.2.1 核算层次的协调
        7.2.2 核算活动的协调
        7.2.3 核算主体的协调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8.1 案例企业的选择
        8.1.1 案例企业选择的依据
        8.1.2 案例企业的概况
    8.2 Y 企业基于循环经济的财务状态评析
        8.2.1 Y 企业生态资本价值创造的财务状态分析
        8.2.2 Y 企业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转换的财务状态评析
    8.3 Y 企业财务投资行为选择
        8.3.1 确定投资的具体内容
        8.3.2 PRC—APMP 的基本介绍
        8.3.3 投资参数的确定
        8.3.4 投资期权价值的计算过程
    8.4 Y 企业基于循环经济的财务评价
        8.4.1 循环经济下财务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8.4.2 循环经济下财务模糊综合评价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写作背景
    二、选题动机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行文逻辑与基本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力资本理论驱动下的人力资源会计与企业家薪酬激励
    第一节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背景的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及特征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二、人力资本理论驱动的人力资源会计
        三、人力资源会计:产生、论争及联系
        四、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财务资源、财务资本、物力资源、物力资本、人力资产等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及其产权特征
        二、企业家的异质性人力资本
    第三节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相关性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关注重点——企业家薪酬激励
        一、企业家异质人力资本的价值相关性
        二、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会计反映
第二章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的新切入点: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
    第一节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困境分析之一——通常的解释
        一、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
        二、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
        三、人力资产的摊销问题
        四、人力资源在会计报表中的列报问题
    第二节 人力资源会计陷入困境分析之二——一些学术观点的分析与归纳..
        一、困境源于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与模式
        二、困境源自人力资本会计若干观念问题
        三、困境源自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有破无立”
    第三节 人力资源会计陷入困境分析之我见——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分析
        一、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力资本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人力资源会计
    第四节 解决人力资源会计难题的一个新切入点——企业家薪酬激励的披露
        一、人力资源会计发展“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
        二、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并获取回报的过程差异分析
        三、企业家薪酬激励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新切入点的现实根源
第三章 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逻辑与企业家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分析
        一、新经济的特征及新经济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
        二、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逻辑分析
        三、企业家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第二节 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现实对策
        一、对会计信息披露趋势的展望
        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现实对策——新型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
        三、关于“新型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的相关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与现行报表体系的关系问题
        一、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是基于经济环境变化的财务报表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与财务报告的近期发展动态
第四章 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企业家薪酬激励契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家薪酬激励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述评
        一、国外实证研究成果
        二、国内实证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及方法归纳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价值与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一个经验研究
        一、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实证分析的启示
        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乏力和激励形式单一,未能充分挖掘企业家的潜能和激发其积极性的问题
        二、企业家薪酬信息披露对改进我国企业家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我国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国外企业家薪酬及其披露的发展现状
        一、企业家薪酬的发展现状
        二、各国企业家薪酬披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现状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披露
        三、改进我国高管薪酬披露的建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论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D]. 王庆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2]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D]. 梁伟. 吉林大学, 2019(02)
  • [3]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低碳经济下航空运输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 罗文婷. 西华大学, 2019(02)
  • [5]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D]. 路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D]. 赵欣.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8)
  • [7]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D]. 金岚枫. 南京大学, 2015(01)
  • [8]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 于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0)
  • [9]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 金明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10]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仇健. 厦门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