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家用中央空调凸显新格局

2003年家用中央空调凸显新格局

一、家用中央空调2003年凸显新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岳智喜[1](2021)在《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国家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企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展现新作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己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环顾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着名的跨国公司已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内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非常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在国内市场环境下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将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将社会责任履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帮助企业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和新挑战时,增强发展动能,增强发展主动权,是极具引领作用的战略组成部分。企业应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积极社会影响的战略机遇。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新的商业规范。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社会责任战略实施和信息披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本文以格力电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着力对格力电器近15年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纵向分析,运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标准进行对照分析,选择TCL科技进行行业横向对比分析。通过梳理分析,发现格力电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均存在不足之处,从格力电器公司规模、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战略偏重、社会责任成本、行业特性、法律法规环境、社会环境和共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从报告形式和内容、理念认识、发展战略及管理活动、制度设计、治理结构、指标信息、预警体系、反馈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以提升格力电器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李凯悦[2](2021)在《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释放了新一轮国企混改的信号,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央对深化国企改革进行了再次强调。随着混改试点范围及力度的不断加大,混改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国企混改已经进入爬坡过坎、攻坚深化的全新阶段。进入2020年后,“双百行动”推动落实,“三年行动方案”也陆续展开,混改进程提速扩面。目前关于混改路径的探索也在试点企业不断开展,常用途径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整体或部分上市、员工持股等,学界关于国企混改的基本共识为立足实际、因企施策。不断有混改企业用实践证明选择合适的混改路径、设计契合各方利益诉求的混改方案是混改成功的关键。就目前混改结果来看,大部分国企通过混改实现了财务绩效的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提高。当然,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混改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可参考模式不足等问题。总体而言,关于混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我国国企混改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之下,本文选取空调行业的领头羊——格力电器作为研究案例,综合采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事件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格力电器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的方案设计及混改效果。首先,本文介绍了国企混改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对格力电器的现状和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进行分析。此后,本文分析了格力电器的混改动因及混改进程。本文并未局限于研究格力电器的混改路径,而是从参与混改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来分析混改得失,对格力电器实现多赢的混改实施结果进行探讨。对于最终的混改效果,本文从对治理机制的影响、市场反应和财务比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通过对比混改前后格力电器的股权结构,研究混改对其治理机制产生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格力混改的市场反应;通过格力电器自身纵向以及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横向的对比,对格力电器混改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国企混改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通过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削弱企业决策时的行政干预,使企业运营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进而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提高企业绩效。同时,在格力电器问题集中爆发的2019年及2020年,混改有助于企业与战略投资者形成协同效应,顺利实现销售渠道变革,度过改革阵痛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步入新阶段,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混改,其中,明确国有股东诉求是混改赢得支持的关键,而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选择契合自身的混改模式,立足于自身战略发展需求,因企施策。对于战略投资方而言,应当选择和自身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国有企业,有助于双方互相汲取优势,实现业务协同发展,争取达成多方共赢,这对于国有企业实施混改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杨郡一[3](2020)在《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消费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家电零售行业是零售消费的重要支撑,在消费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国家、省市政府层面密集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互联网消费的崛起、消费主力人群的变化、家电制造技术的迭代进步,都对家电零售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江苏省FS电器集团是全国领先的民营连锁家电零售企业,网点遍布7省,年销售额超190亿元,位列中国家电实体连锁企业第三强。近年来,企业发展扩张速度低于竞争对手,内外部挑战趋于增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迫切需要研究提出新的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路径。本文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深入剖析了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内部环境方面,明确了该企业具备连锁网络体系健全、运营能力强、供应商资源丰富、管理团队有力、财务管理能力强等内部优势,同时在品牌知名度、线上销售渠道、母公司财务状况、售后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外部环境方面,明确了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升级等外部机遇,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下行企稳、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占比高、网络零售对实体销售产生冲击等外部挑战。经过SWOT分析、IEM矩阵分析和QSPM矩阵分析,明确了企业将采用横向一体化增长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企业远、中、近3期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最专业的全渠道零售商的发展路径。围绕横向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施,在综合分析成本领先、集中化、差异化3大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并提出了市场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产品战略和服务战略4个方面的职能战略。在市场战略层面,着力扩大线上市场,拓展目标区域,重点主攻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巩固现有线下市场份额。在技术创新战略层面,努力打通商品、流量、物流、数据,打造线上线下融通的销售工具,加强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在产品战略层面,优化打造新门店业态,推动销售产品错位化和多样化。在服务战略层面,开展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反馈和供应商质量管理,打造自有服务、外包服务。进一步从组织架构优化、品牌文化打造、人力资源、财务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将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行动指南,也将为传统零售企业实施扩张发展和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郭艳婷[4](2019)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机理、模式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追赶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议题。当前,许多转型经济体后发企业进入了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新型追赶阶段,正从“亦步亦趋”的跟随策略转向创新驱动的开放合作策略,试图在全球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同时,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面临重构,企业亟需探索更为有效的追赶战略与创新模式,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以实现全面赶超。本研究以此现象为切入点,围绕“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如何构建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战略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整合技术追赶理论、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理论,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多案例对比分析和大样本统计检验对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特征和内涵、过程和机理、路径和模式及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推进传统技术追赶理论,为企业设计有效的新型追赶战略提供启示。围绕核心问题共设计了四个子研究。首先,针对子研究问题一“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新型追赶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采用规范分析法梳理新型追赶的特征和企业面临的“创新悖论”,由此提出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内涵,为后续子研究深化协同机理、协同模式和协同关系奠定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丰富新型追赶的理论基础,围绕子研究问题二“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新型追赶过程是怎样的?协同演进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对装备制造企业中集集团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1999年至2017年),从开放式创新视角识别新型追赶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这一过程背后的跨边界协同机理。第三,为了探索企业间追赶战略决策的异质性,针对子研究问题三“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新型追赶路径是怎样的?为什么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协同模式”,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分析海尔、格力和美的三家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企业,对比其新型追赶路径和协同模式,深化新型追赶战略框架。最后,针对子研究问题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能否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选取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行业上市公司2009至2015年间面板数据进行大样本统计检验,剖析技术重构、研发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内在关系,为构建新型追赶框架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结合转型经济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识别出新型追赶阶段具有“追赶起点更高、追赶深度提升和追赶范围扩大”的显着特征,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全面赶超的有效方式。同时,由于追赶起点、深度和范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那些试图全面赶超的后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创新活动产出、合作关系和知识特征的“创新悖论”,因此需要构建有效的新型追赶战略以实现全球竞争力。跨边界协同通过连接和运用来自不同组织、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市场空间的知识有助于深化新型追赶的过程机理、路径和模式,对构建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框架起到支撑。第二,通过中集集团纵向单案例研究发现,追赶周期可分为追赶起步期、追赶加速期和超越追赶期三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体现出追赶起点更高、追赶范围扩大和追赶深度提升的新型追赶特征。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发现机会识别、捕捉、整合与重构的创新能力升级过程是促进新型追赶的内在机理。企业跨边界感知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是创新能力升级的动力,跨边界获取市场和技术开发所需的关键资源是创新能力升级的投入要素,跨边界协同整合和组织流程重构为实现创新能力升级提供保障,这些流程共同促进企业从单元创新能力到复合创新能力再到系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三,通过海尔、格力、美的三个家电企业的纵向多案例研究,发现了三种新型追赶路径。具体来说,路径一轨迹沿“追赶范围提升—追赶范围持续提升—追赶范围与深度协同提升”;路径二轨迹沿“追赶深度提升—追赶深度持续提升—追赶深度与范围协同提升”;路径三轨迹沿“追赶范围提升—追赶深度提升—追赶范围与深度协同提升”。三种路径在超越追赶阶段都以系统性的全面赶超为目标,表现为追赶范围与追赶深度协同提升。其次,企业与多元创新主体互动时需要采取合适的跨边界协同模式,而模式选择与路径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专有资源禀赋密切相关。通过路径一积累广泛商业资产的企业采用自治协同模式,从而促进对全球用户需求的率先响应。通过路径二积累专业化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企业在开放过程中采用控制协同模式,确保技术的有效集成与新产品市场空间。通过路径三实现追赶范围和深度并举的企业运用混合协同模式以增进对技术趋势和用户趋势的把握,使合作双方资源互补价值最大化。第四,基于大样本统计检验,进一步说明了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新型追赶与创新绩效的内在联系。首先,复用重构和创造重构两种技术重构活动都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发现表明企业在新型追赶阶段可以基于跨边界的技术重构提升创新绩效,包括进行能力深化的相关练习,如钻研已有技术组合以发现新的应用情境并实现技术创新;或是开展能力拓展有关的练习,例如将现有技术与以往从未采用过的新技术进行尝试,创造新的技术组合。其次,研发开放度作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体现,增加开放度能够强化复用重构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换言之,研发开放度与技术重构存在协同关系,通过研发合作获取新技术开发所需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现有知识复用以加速赶超。最后,统合各研究发现以梳理新型追赶战略框架。从方式来看,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后发企业实现能力升级、推进全面赶超的有效方式。从特征来看,新型追赶阶段具有追赶起点更高、追赶深度提升和追赶范围扩大的显着特征;组织、技术和市场要素跨边界协同是新型追赶的重要内涵,为构建新型追赶理论框架提供了可行思路。从过程来看,新型追赶阶段由追赶加速期和超越追赶期组成,一般发生在追赶起步期之后;基于机会识别、捕捉、整合与重构的创新能力升级是新型追赶过程演进的内在机理。从路径来看,主要存在三种新型追赶路径,在超越追赶期三者都以系统性的全面赶超为目标,表现为追赶范围与追赶深度的协同提升,但不同路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跨边界协同模式有所区别。从绩效结果来看,.技术重构是新型追赶阶段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方式,技术重构类型与研发开放度协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创新绩效。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中国转型情境中的企业创新实践,整合技术追赶理论、组织边界视角和动态能力理论,系统地提出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理论框架,丰富发展了后发追赶研究。第二,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索了新型追赶的过程机理、路径和跨边界协同模式,为完善新型追赶框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实证检验了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为新型追赶框架的构建提供经验证据。以上工作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切入,围绕新型追赶的特征内涵、过程机理与研究情境化方面贡献于传统技术追赶文献,为企业全面赶超提供新思路。

靳小龙[5](2018)在《集成智能楼宇的电/气/热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布式发电供能技术,综合能源利用技术以及能源监视、控制和管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提升用能品质和降低能源消耗提供了重要支撑手段。区域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Community Energy Systems,ICES)和终端楼宇综合能源系统(简称为智能楼宇),作为未来智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集成智能楼宇的ICES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构建、特性分析、运行优化和协调控制等研究,以期挖掘ICES内部不同能源间的互补替代潜力,实现ICES系统中多种能源的协调优化,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安全消纳。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终端楼宇综合能源系统:经优化协调后的终端楼宇综合能源系统,可视为ICES中的一种调控源。本文深入分析了楼宇围护结构的热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终端楼宇虚拟储能系统模型,以充分挖掘智能楼宇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进一步,采用模型预测及多时间尺度调度等方法,提出了融合虚拟储能的单体智能楼宇及智能楼宇集群优化调度方法,在保持用户用能舒适性前提下对楼宇室温进行优化调节,实现对虚拟储能环节的充放电管理,在降低楼宇能耗的同时提高了ICES的能源利用效率。(2)针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首先,为对ICES中的多能源耦合设备进行协调优化,基于能源集线器理论,给出了能量转换环节的建模方法。进而,为实现ICES的灵活调度,构建了考虑多能源网络复杂约束的最优潮流数学模型,其优化结果能有效反映ICES中不同能源网络经协调优化后所带来的系统运行灵活性的提升。最后,构建了ICES系统的“源-网”优化调度模型,实现对不同供用能单元及多能源网络的优化调度。算例表明,所提模型可有效降低ICES的运行成本和提高系统的综合用能效率。(3)针对集成智能楼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为实现ICES和智能楼宇系统的协调配合和优化调度,构建了考虑“源-网-荷”全环节的ICES多阶段优化调度模型;进一步,基于二阶锥规划方法给出了适用的求解算法;算例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挖掘ICES各环节之间的互补优化能力,实现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4)针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一种基于ICES灵活运行能力的输电线路过载控制策略,在输电网发生线路过载时,通过灵活调整ICES的运行方式和对“源-网-荷”各环节的优化调控,帮助电网从紧急状态过渡到正常运行状态,通过提升系统的灵活性来提高其运行安全性。

万慧敏[6](2017)在《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驱动着企业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追求“资本红利”向追求“生态红利”转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转变成长方式,将现有的成本战术措施升级为基于社会成本的成本战略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成本从微观的企业制造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等内部价值链成本向外部价值链相关的“社会性”成本拓展,但目前鲜有学者对社会成本战略对系统性研究。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社会成本战略理论空白,都迫切需要探究社会成本战略理论。因此,本文以社会成本投入为切入点,探讨企业社会成本战略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提升。本文基于社会责任理论、成本战略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出社会成本战略。采用适合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理论(社会成本战略)的扎根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格力、美的、联想、华为四家企业的多案例扎根梳理出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核心战略要素,明确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内涵。其次,基于扎根结果,进一步运用理论分析,阐释了社会成本战略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动态的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整合模型。最后,基于YH公司的实地分析,利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实证检验了社会成本战略整合模型有效性。通过模式匹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路径指向性,证实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演化规律。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社会成本战略涵盖产品质量服务成本、技术创新成本、品牌成本、商业模式创新成本四个核心成本要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社会成本战略通过不同的成本要素组合实现价值创造,这对国内制造型企业将社会成本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卢婧[7](2013)在《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文中指出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建筑、生产与消费等领域消耗的化石能源数量陡然增多,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日益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加剧,诱发全球变暖,引发极端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灾害来袭,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国做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还较弱,且时逢城市化发展中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高碳发展的生态环境陷阱。在各国纷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促进城市发展低碳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实现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又保障城市发展安全双重目标势在必行。因而,从经济学角度深入研究低碳城市发展问题,是理论界与实践界跨越生态环境陷阱的战略性课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在最新研究成果的有益启发下,从经济学角度对中国低碳城市进行深入探索,形成结构比较严谨的逻辑体系。本文由八章构成。主要内容是:(1)第一章导论。阐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简要介绍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2)第二章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明晰低碳城市的内涵,阐述低碳城市的经济理论基础;构建低碳城市的度量指标。(3)第三章城市低碳交通。阐明城市低碳交通的内涵;对中国当前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启示,构建中国城市低碳交通的实现模式。(4)第四章城市低碳能源。在阐明城市低碳能源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借鉴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低碳能源利用的实现模式。(5)第五章城市低碳建筑。阐释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借鉴发达国家低碳建筑的经验;结合国情设计低碳建筑的激励机制,构建中国低碳建筑的实现模式。(6)第六章城市低碳生产。明晰城市低碳生产的基本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低碳生产的成熟经验;提出中国城市低碳生产的5R原则,构建中国城市低碳生产的实现模式。(7)第七章城市低碳消费。界定城市低碳消费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与生态意义;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低碳消费的经验与有益启示;提出低碳消费的5S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低碳消费的实现模式;设计低碳消费的激励机制。(8)第八章低碳城市的机制设计与对策选择。从财政、金融及行政、法律等方面进行促进低碳城市的机制设计;提出了征收碳税、投资津贴等应对对策。本文拟实现的创新点主要是:其一,从经济学角度,明晰了城市低碳消费、生产、交通、建筑及能源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外溢效应,拟实现低碳城市的经济理论创新。其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低碳建筑实现模式,强调重要低碳公共建筑实行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一般低碳公共建筑实行政府调控模式,低碳商品房实行市场调节模式,拟实现实践层面的创新。最后,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低碳城市问题,构建严谨的逻辑分析体系,拟实现研究视角的创新。

周伟[8](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蔡萌[9](2012)在《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文中提出气候变化已经延伸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命题。低碳经济因其所赋予的重要政治意义及其特殊的技术经济属性,而受到学术界与决策者们的普遍关注。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与应用性,如何与最新的应用型理论研究接轨,以直是旅游学科研究创新关注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尝试将低碳经济的理论嫁接于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之中,试图寻求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依据。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两者都没能在能源要素与交通组合的变革方面寻求一条发展新路,在实践层面出现了诸多局限。本文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在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以及旅游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搭建起低碳旅游的理论框架,并尝试将其付之于实践。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目标以及研究方案。本文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旅游部门职责为起点,以旅游发展方式内部要素组合变化的规律为主线,以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理论的创新为要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基于技术经济的视角,构建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文明理性的旅游发展模式,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第2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内容就目前国外内低碳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碳排放的评估与相关减排对策与理论两个方面,以定量研究为主,注重实证分析,但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众多,但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讨论,缺乏实证案例分析,尚未形成有关低碳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第3章为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所涉及的三大核心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其中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伦理导向;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技术原理;旅游系统理论作为旅游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理论,是进行低碳旅游方式建构的系统支撑。第4章为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之一,即回答“什么是低碳旅游”这一核心命题。该部分就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主要内涵、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是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其具有低碳性与经济性、技术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实践性等特征。第5章为低碳旅游实施的框架,即低碳旅游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度。该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这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指出低碳旅游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旅游发展综合效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技术、旅游行为模式以及“碳汇”旅游资源是影响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旅游发展主体的角度,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营销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6章是城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就上海构建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建设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是实现上海旅游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上海建设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须建立在对上海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科学认知之上,必须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推出都市低碳发展的行动导则,建构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要以示范区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展开,并针对不同的片区特征,确定合适的示范领域。对崇明进行低碳旅游岛的建设示范是实现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步。第7章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该部分以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地区作为案例,就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模式、实现路径以及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湿地公园是实现保安湖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塑造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培育乡村低碳休闲产业集聚区,实行严格的旅游发展负面效应管制,是实现碳保安湖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第8章为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该部分以新疆沙雅县为案例,就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沙雅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区位的边际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组合的原生碳汇资源以及多彩的民族社会文化底蕴,是政府战略决策的重要区域,沙雅县的低碳旅游发展要以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线,通过建立低碳旅游消费市场,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来加以实现。第9章是对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的探讨。该部分从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发展的意义以及战略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政治环境与政策背景,具有地方与旅游各界的积极响应热情。中国应该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加快制定低碳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通过示范区的形式,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实践。第10章为结论部分。该部分就全文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就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可奇[10](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家用中央空调2003年凸显新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用中央空调2003年凸显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价值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1.2.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理论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
        2.3.2 信息不对称的负效应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信号传递理论
        2.4.1 信号传递理论内涵
        2.4.2 信号传递影响因素
第3章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3.1 格力电器概况
    3.2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
    3.3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
        3.3.1 关于本报告、目录、前言
        3.3.2 报告主体部分
        3.3.3 报告后记部分
    3.4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3.4.1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报告主体部分纵向分析(2010-2019)
        3.4.2 格力电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与G4 标准对比
        3.4.3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报告行业横向分析
第4章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4.1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足之处
        4.1.1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披露形式不足之处
        4.1.2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足之处
    4.2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4.2.1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4.2.2 格力电器社会信息披露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第5章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改善措施
    5.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改善的原则和总体要求
    5.2 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改善措施
        5.2.1 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形式和内容的改善
        5.2.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研究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
        3.1.2 国企混改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3.1.3 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企业产权理论
        3.2.3 股权结构理论
        3.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4.1 格力电器简介
        4.1.1 格力电器概况
        4.1.2 格力电器SWOT分析
    4.2 高瓴资本简介
    4.3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3.1 宏观环境趋势
        4.3.2 微观主体需求
    4.4 利益相关者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4.1 珠海市国资委转让股权的动因
        4.4.2 高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5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层级选择
    4.6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4.6.1 准备阶段
        4.6.2 落地实施阶段
        4.6.3 落地实施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
    5.1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1.1 股权结构层面
        5.1.2 董事会层面
        5.1.3 人力资本层面
    5.2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市场反应
    5.3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绩效
        5.3.1 混改后行业变化
        5.3.2 财务比率分析
    5.4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风险
        5.4.1 混改不够彻底
        5.4.2 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格力电器的混改模式有助于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6.1.2 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实现混改多赢的关键
        6.1.3 国有企业与战略投资者可形成协同效应,应积极参与混改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2.1 对国有企业混改的启示
        6.2.2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情况
        1.3.2 国内战略管理理论及应用综述
        1.3.3 战略管理理论在连锁零售业及家电连锁销售行业的应用情况
        1.3.4 零售模式创新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1.4 文献述评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FS电器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2.1 FS电器集团内部环境概况
        2.1.1 FS电器集团发展沿革
        2.1.2 FS电器集团资源能力特点
    2.2 FS电器集团内部优劣势分析
        2.2.1 FS电器集团内部优势分析
        2.2.2 FS电器集团内部劣势分析
    2.3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S电器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电器连锁零售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2.3 行业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2.4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3 FS电器集团外部机遇挑战分析
        3.3.1 FS电器集团外部机遇
        3.3.2 FS电器集团外部挑战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S电器集团的发展战略选择
    4.1 FS电器集团内外部因素SWOT、IEM矩阵综合分析
    4.2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3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目标
    4.4 FS电器集团竞争战略选择
        4.4.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4.4.2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4.4.3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4.4.4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路径
    4.5 重点实施4 大职能战略
        4.5.1 市场发展战略
        4.5.2 技术创新战略
        4.5.3 产品战略
        4.5.4 服务战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架构优化
    5.2 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
    5.3 人力资源保障
    5.4 财务管理保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机理、模式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逻辑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追赶研究回顾
        2.1.1 技术追赶的内容视角
        2.1.2 技术追赶的过程视角
    2.2 开放式创新与组织边界
        2.2.1 开放式创新的起源与模式
        2.2.2 创新搜索
        2.2.3 组织边界
    2.3 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竞争基础
        2.3.1 动态能力的起源与定义
        2.3.2 动态能力与技术重构
        2.3.3 动态能力的效用与权变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子研究一: 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特征和内涵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3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新型追赶特征
    3.4 新型追赶的内涵
        3.4.1 创新悖论
        3.4.2 跨边界协同
    3.5 结论与讨论
        3.5.1 主要结论
        3.5.2 理论贡献
4 子研究二: 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过程和机理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动态能力与组织演化
        4.2.2 创新能力
    4.3 研究方法
        4.3.1 方法选择
        4.3.2 案例选择
        4.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案例分析
        4.4.1 差距明显的追赶起步期(1999年至2004年)
        4.4.2 局部领先的追赶加速期(2005年至2010年)
        4.4.3 全面赶超的超越追赶期(2011年至今)
        4.4.4 新型追赶过程与演化机理
    4.5 结论与讨论
        4.5.1 主要结论
        4.5.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4.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5 子研究三: 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路径和模式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开放式创新的组织形式
        5.2.2 动态能力与追赶路径
    5.3 研究方法
        5.3.1 方法选择
        5.3.2 案例选择
        5.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5.3.4 阶段划分
    5.4 案例分析
        5.4.1 海尔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
        5.4.2 格力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
        5.4.3 美的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
        5.4.4 跨案例比较
    5.5 结论与讨论
        5.5.1 主要结论
        5.5.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5.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 子研究四: 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
        6.2.1 复用重构与创造重构
        6.2.2 研发开放度
    6.3 假设发展
        6.3.1 技术重构与创新绩效
        6.3.2 研发开放度的调节效应
    6.4 研究方法
        6.4.1 样本选择
        6.4.2 变量测量
        6.4.3 分析模型
    6.5 数据分析结果
        6.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6.5.2 回归结果
        6.5.3 稳健性检验
    6.6 结论与讨论
        6.6.1 主要结论
        6.6.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6.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
        7.2.1 从特征内涵解剖方面贡献于技术追赶理论
        7.2.2 从过程机理与路径刻画方面贡献于技术追赶理论
        7.2.3 从研究情境化方面贡献于技术追赶理论
    7.3 管理意义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集成智能楼宇的电/气/热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综合能源利用的驱动力
    1.3 综合能源利用形式
        1.3.1 微网
        1.3.2 主动配电网
        1.3.3 能源互联网
        1.3.4 综合能源系统
        1.3.5 综合能源利用形式对比
    1.4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国内外进展
        1.4.1 工业界进展
        1.4.2 学术界进展
    1.5 本文研究重点和难点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集成智能楼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智能楼宇建模
        2.2.1 楼宇热动态模型
        2.2.2 基于楼宇热动态特性的虚拟储能系统模型
        2.2.3 智能楼宇其他单元模型
    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源网络模型
        2.3.1 配电系统
        2.3.2 燃气系统
        2.3.3 能量转换单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楼宇的能量管理和优化调度
    3.1 引言
        3.1.1 智能楼宇能量管理研究面临的挑战
        3.1.2 智能楼宇能量管理及优化调度的研究进展
        3.1.3 本章工作
    3.2 单体智能楼宇能量管理的日前优化调度方法
        3.2.1 智能楼宇组成与结构
        3.2.2 楼宇分布式电源建模
        3.2.3 日前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3.2.4 算例分析
        3.2.5 结论
    3.3 单体智能楼宇的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
        3.3.1 智能楼宇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框架
        3.3.2 智能楼宇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数学模型
        3.3.3 算例分析
        3.3.4 结论
    3.4 含多智能楼宇的微网系统能量管理
        3.4.1 含多智能楼宇的微网系统数学模型
        3.4.2 含多智能楼宇的微网系统多时间尺度预测调度方法
        3.4.3 算例分析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侧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考虑配电网络重构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
    4.3 日前优化调度模型
    4.4 求解算法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智能楼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5.1 引言
    5.2 优化调度框架
    5.3 优化调度模型
        5.3.1 考虑多个制热区域的楼宇热动态模型
        5.3.2 含有载调压变压器的配电网支路潮流模型
        5.3.3 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5.4 算例分析
        5.4.1 基础数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灵活调度的输电线路过载控制
    6.1 引言
    6.2 基于输配协同的输电线路过载控制策略
        6.2.1 输配协同
        6.2.2 传统的输电线路过载控制
        6.2.3 基于输配协同的输电线路过载控制
    6.3 多级分层控制策略数学模型
        6.3.1 主动重构方案数学模型
        6.3.2 主动孤岛运行方案数学模型
        6.3.3 需求响应方案数学模型
    6.4 算例分析
        6.4.1 基础数据
        6.4.2 算例Ⅰ仿真结果
        6.4.3 算例Ⅱ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理论分析
    2.1 社会成本战略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责任
        2.1.2 社会成本
        2.1.3 社会成本战略
    2.2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价值创造理论
        2.2.4 企业声誉理论
第3章 社会成本战略的多案例扎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扎根理论的内涵
        3.1.2 扎根理论的操作步骤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3.3 多案例扎根分析
        3.2.1 格力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2 美的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3 联想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4 华为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4 扎根结果分析
        3.4.1 多案例对比分析
        3.4.2 社会成本战略概念
        3.4.3 社会成本战略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第4章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与整合模型构建
    4.1 基于生命周期的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
        4.1.1 初创期基于利益相关者聚集的运行机理
        4.1.2 成长期基于高质量关系互动的运行机理
        4.1.3 成熟期基于企业声誉资本化的运行机理
        4.1.4 不同阶段下社会成本要素演化过程
    4.2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整合模型
        4.2.1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环境基础
        4.2.2 社会成本战略成长期的运行模式
        4.2.3 社会成本战略成熟期的运行模式
第5章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质性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实地研究个案筛选
        5.1.2 实地研究资料搜集
        5.1.3 实地研究资料分析
    5.2 信度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初创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2 成长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3 成熟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7)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评述
        1.2.1 对低碳城市含义的研究
        1.2.2 有关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借鉴研究
        1.2.3 对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研究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低碳城市的经济理论基础
    2.1 低碳城市的内涵
        2.1.1 城市的概念
        2.1.2 低碳城市的概念
        2.1.3 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2.2 低碳城市的经济学属性
        2.2.1 包容性属性
        2.2.2 市场与政府结合属性
        2.2.3 效率与公平兼顾属性
    2.3 低碳城市的经济理论基础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城市经济理论
        2.3.3 结构经济理论
第3章 城市低碳消费
    3.1 城市低碳消费理论
        3.1.1 城市低碳消费内涵
        3.1.2 城市低碳消费函数
        3.1.3 低碳视角下的消费演进规律
    3.2 国外城市低碳消费及启示
        3.2.1 欧盟的低碳消费
        3.2.2 日本的低碳消费
        3.2.3 美国的低碳消费
    3.3 5S 低碳消费原则与促进模式
        3.3.1 低碳消费的“5S”原则
        3.3.2 低碳消费政府示范模式
        3.3.3 居民低碳消费模式
    3.4 城市低碳消费激励机制
        3.4.1 个人可支配收入激励机制
        3.4.2 价格激励机制
        3.4.3 小足迹激励机制
        3.4.4 低碳族群培育机制
        3.4.5 低碳消费环境激励机制
第4章 城市低碳生产
    4.1 城市低碳生产理论
        4.1.1 低碳企业
        4.1.2 低碳生产目标
        4.1.3 低碳生产函数
    4.2 国外城市低碳生产实践与启示
        4.2.1 现代都市农业
        4.2.2 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4.2.3 城市废弃物处理产业化
    4.3 城市低碳生产面临的困境
        4.3.1 碳减排成本高
        4.3.2 缺乏低碳技术支撑
        4.3.3 低碳产品品质及价格限制
        4.3.4 产业结构不合理
    4.4 城市低碳生产的实现模式
        4.4.1 三大产业低碳化升级模式
        4.4.2 城市循环生产及 5R 模式
        4.4.3 生产全链条低碳化模式
        4.4.4 政企合作模式
        4.4.5 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模式
第5章 城市低碳交通
    5.1 低碳城市交通的理论
        5.1.1 低碳城市交通内涵
        5.1.2 低碳城市交通的特征
        5.1.3 低碳城市交通的理论基础
        5.1.4 低碳交通的效应
    5.2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现状
        5.2.1 城市交通现状
        5.2.2 城市交通碳排放情况
        5.2.3 城市交通能源利用现状
    5.3 国外城市低碳交通与启示
        5.3.1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设立 BRT 快速公交通道
        5.3.2 鼓励绿色出行发展慢行交通
        5.3.3 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污染
        5.3.4 交通需求管理维护交通秩序
    5.4 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5.4.1 低碳交通的实现模式
        5.4.2 低碳交通的支持政策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低碳能源
    6.1 城市低碳能源理论
        6.1.1 城市低碳能源的内涵
        6.1.2 城市低碳能源的分类及特征
        6.1.3 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
    6.2 国内外城市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6.2.1 发达国家城市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6.2.2 国内城市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6.2.3 经验与启示
    6.3 城市低碳能源的技术支持与促进模式
        6.3.1 城市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支持
        6.3.2 中国城市低碳能源利用的模式
第7章 城市低碳建筑
    7.1 城市低碳建筑理论
        7.1.1 低碳建筑的内涵
        7.1.2 低碳建筑的特征
        7.1.3 低碳建筑的作用机理
    7.2 国外城市低碳建筑与启示
        7.2.1 欧洲国家低碳建筑
        7.2.2 日本的低碳建筑
        7.2.3 美国的低碳建筑
        7.2.4 经验与启示
    7.3 低碳建筑的实现模式
        7.3.1 低碳公共建筑的政府主导模式
        7.3.2 低碳商品房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7.3.3 低碳建筑全周期低碳化模式
    7.4 城市低碳建筑的激励机制
        7.4.1 低碳新建筑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7.4.2 旧房低碳化改造的投资津贴机制
        7.4.3 低碳建筑的碳交易参与机制
第8章 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低碳城市发展的理念支撑机制
        8.1.1 城市发展模式的低碳理念
        8.1.2 市民行为的低碳理念
        8.1.3 城市管理的低碳理念
    8.2 低碳城市发展的约束机制
        8.2.1 低碳城市发展的碳排放总量约束
        8.2.2 低碳城市发展的低碳生产约束
        8.2.3 低碳城市发展的低碳消费约束
    8.3 低碳城市发展的激励机制
        8.3.1 低碳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激励
        8.3.2 低碳城市发展的低碳生产激励
        8.3.3 低碳城市发展的低碳消费激励
    8.4 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机制
        8.4.1 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标准
        8.4.2 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内容
        8.4.3 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考核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命题提出
        1.1.1 缓解气候变化是旅游部门的重大职责
        1.1.2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1.1.3 生态文明呼唤旅游发展新思维
    1.2 研究目标
        1.2.1 揭示低碳旅游的科学内涵
        1.2.2 建构低碳旅游的科学规范
        1.2.3 探索低碳旅游的实践经验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模块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研究动向
        2.1.1 研究发展历程
        2.1.2 研究内容分析
        2.1.3 主要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态势
        2.2.1 研究成长过程
        2.2.2 主要研究方向
        2.2.3 问题与不足
    2.3 研究趋势展望
        2.3.1 深化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研究
        2.3.2 加强与实践案例的有效结合
        2.3.3 重视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分析
第3章 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
    3.1 生态文明理论
        3.1.1 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
        3.1.2 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
        3.1.3 生态文明的旅游指向
    3.2 低碳经济理论
        3.2.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3.2.2 低碳经济的科学机理
        3.2.3 低碳经济的实践方式
    3.3 旅游系统理论
        3.3.1 旅游系统要素的组成
        3.3.2 旅游系统的运行流转
        3.3.3 低碳旅游系统的建构
第4章 低碳旅游的诠释
    4.1 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
        4.1.1 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
        4.1.2 低碳旅游概念的界定
        4.1.3 低碳旅游的核心要素
    4.2 低碳旅游内涵的解读
        4.2.1 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
        4.2.2 低碳旅游:生态文明价值的旅游实现
        4.2.3 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4.3 低碳旅游的基本特征
        4.3.1 低碳性与经济性
        4.3.2 技术性与创新性
        4.3.3 普遍性与实践性
第5章 低碳旅游实施的理论框架
    5.1 低碳旅游实施的目标
        5.1.1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5.1.2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5.1.3 提高旅游发展质量
    5.2 低碳旅游实施的影响要素
        5.2.1 低碳旅游技术
        5.2.2 旅游行为模式
        5.2.3 碳汇旅游资源
    5.3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5.3.1 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
        5.3.2 营销低碳旅游产品
        5.3.3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第6章 大都市型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践分析
    6.1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6.1.1 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导向
        6.1.2 中国旅游城市发展的低碳指向
        6.1.3 上海城市发展实践的低碳行动
    6.2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设计
        6.2.1 都市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6.2.2 上海都市旅游业碳排放的现状评估
        6.2.3 上海都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方案
    6.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实践示范
        6.3.1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条件诊断
        6.3.2 崇明岛旅游业发展的碳源调查
        6.3.3 崇明低碳旅游岛建设的行动方案
第7章 乡村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规划实践
    7.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7.1.1 生态环境面临恶化
        7.1.2 旅游发展刚刚起步
        7.1.3 旅游民生诉求强烈
    7.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7.2.1 次生碳汇的本底环境
        7.2.2 区域转型发展的机遇
        7.2.3 低碳产业要素的支撑
    7.3 低碳旅游的实施方案
        7.3.1 低碳旅游实施的模式
        7.3.2 低碳旅游实施的路径
        7.3.3 低碳旅游实施的措施
第8章 西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实践
    8.1 案例区的典型特征
        8.1.1 区位条件的边际性
        8.1.2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8.1.3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8.2 低碳旅游实施的条件
        8.2.1 原生碳汇的独特景观
        8.2.2 多彩的社会文化图景
        8.2.3 政府的战略决策指向
    8.3 低碳旅游实施的策略
        8.3.1 重点培育原生碳汇旅游产品
        8.3.2 着力构建低碳旅游产业体系
        8.3.3 高度关注生态环境脆弱性
第9章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战略分析
    9.1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9.1.1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规划
        9.1.2 加快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
        9.1.3 倡导低碳发展的旅游各界响应
    9.2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现实意义
        9.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2.2 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9.2.3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9.3 中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
        9.3.1 互动发展:加快凝聚低碳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
        9.3.2 规范发展:尽快推出低碳旅游发展的行动导则
        9.3.3 示范发展:创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4 启示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4.4.1 苏南模式
        4.4.2 温州模式
        4.4.3 珠江模式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6.2.1 空间范围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家用中央空调2003年凸显新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格力电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 岳智喜.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D]. 李凯悦.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杨郡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机理、模式与绩效研究[D]. 郭艳婷. 浙江大学, 2019(03)
  • [5]集成智能楼宇的电/气/热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运行优化研究[D]. 靳小龙. 天津大学, 2018(06)
  • [6]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D]. 万慧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7]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D]. 卢婧. 吉林大学, 2013(08)
  •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9]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案例[D]. 蔡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2003年家用中央空调凸显新格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