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和烟毒性

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和烟毒性

一、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及烟雾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傅茂栋[1](2021)在《三价金属离子对卡拉胶纤维的阻燃性影响》文中指出多糖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市场的生物基材料,正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青睐。卡拉胶是从红藻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其纤维是一种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的新型海藻纤维,具有天然阻燃性且绿色无污染。本论文通过引进不同的三价金属离子制备三价离子型卡拉胶纤维,并研究不同三价金属离子对卡拉胶纤维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湿法纺丝工艺,首次尝试引入三价金属离子-铝离子(AlCl3)为拉伸浴,凝固浴仍沿用钾离子(KCl),制备了钾铝型卡拉胶纤维(CAF-K,Al),对CAF-K,Al进行了拉伸、EDS、FTIR、XRD、SEM、LOI、TGA、锥形量热等测试,对热裂解产物进行Py-GC-MS测试分析。拉伸测试表明,CAF-K,Al的断裂强度为1.25 c N/dtex,断裂强力更是达到9.25c N接近于对照组卡拉胶纤维CAF-K,Ca的三倍;EDS证明了金属离子半径越小越容易进入纤维内部参与成纤,而使残留在纤维表面的金属离子减少;XRD也表明CAF-K,Al比其它卡拉胶纤维具有更高的结晶度;FTIR显示由于Al3+的作用,使CAF-K,Al的官能团结构与其它卡拉胶纤维相比有明显的不同;LOI和TGA测试结果证明CAF-K,Al具有杰出的阻燃性和耐高温性,TGA测试的结束温度为900℃,纤维残余质量可达30%左右;SEM显示CAF-K,Al在经过800℃燃烧后仍具有完整良好的纤维形态;锥形量热测试中CAF-K,Al从始至终没有明显火焰和烟雾出现,且维持较低的HRR,其HRR的峰值仅为20.30 kw/m2;根据以上测试结果最终分析推导出CAF-K,Al的阻燃机理。该纤维兼具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是目前所知综合性能最好的卡拉胶纤维。(2)为了探究三价金属离子作用于卡拉胶纤维的规律,我们进一步以钾离子(KCl)为凝固浴,采用了过渡金属离子-三价铁离子(FeCl3)为拉伸浴,制备钾铁型卡拉胶纤维(CAF-K,Fe),令人意外的是CAF-K,Fe的力学强度极为脆弱,比较容易断裂,但是CAF-K,Fe的LOI可达32,仍具有较好的阻燃性,通过对其不同温度下燃烧产物进行TGA、FTIR、XRD测试,推导出在600℃左右纤维会产生大量Fe2O3,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保护膜覆盖在纤维表面,隔绝了氧气,使纤维避免高温和火焰灼烧,因此Fe2O3在燃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充分保护了纤维。

郭寻[2](2021)在《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yocell纤维作为一类新型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克服了粘胶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弊端,具有绿色环保、可自然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服用性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然而,lyocell纤维具有高度易燃性,容易引起火灾,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对lyocell纤维进行阻燃改性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拓展其应用范围,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基于海藻酸钠的结构及其本征阻燃特性,分别利用化学接枝和氧化的方法,设计并制备了两种高效的、结构类似于海藻酸钠的阻燃纤维素纤维。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燃烧测试、微型燃烧量热(MC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热重-红外联用(TG-IR)、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单纤维强力测试等测试手段对两种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结构、性能以及阻燃机理进行了表征与分析。论文第一部分工作是通过设计氯乙酸钠与lyocell纤维结构单元中的羟基发生醚化反应,对lyocell纤维进行改性,制得羧甲基化lyocell纤维。由于羧甲基化lyocell纤维上引入了大量的羧酸钠基团(–COONa),导致纤维极易溶于水,故利用Al3+进行螯合,制得一种高效无毒的阻燃纤维素纤维。结果表明改性纤维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在氮气气氛中,800℃下,改性纤维的残炭量由未改性纤维的15.1 wt%提高到31.8 wt%,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下降77.4%和76.3%。另外,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由3.95 c N/dtex下降至3.08 c N/dtex,保留了较好的力学性能。论文第二部分工作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Na Cl O2/Na Cl O氧化体系对lyocell纤维进行氧化,成功将纤维素结构单元上的伯羟基氧化成羧基,获得氧化纤维。再以Al3+进行螯合,最后获得阻燃纤维素纤维。结果表明:改性纤维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成炭性和阻燃性。在氮气气氛中,800℃下,改性纤维的残炭量由15.1 wt%增加到33.3 wt%,PHRR和THR分别下降79%和43.5%。此外,与空白样品相比,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仅下降了19%,从3.95 c N/dtex下降至3.20 c N/dtex。

史开敏[3](2021)在《N-P-Si三元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yocell纤维是一种舒适、透气且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绿色环保纤维,具有优良的干湿强力,耐机械和化学处理能力极佳,并且生产过程低能耗、无污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Lyocell纤维易燃性质使其成为了生活、生产中的一项重大安全隐患。因此,提高Lyocell纤维的阻燃性对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传统阻燃剂六氯环三磷腈与两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合成两种不同的无卤N-P-Si三元阻燃剂用于整理Lyocell纤维,并对其阻燃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六氯环三磷腈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成功制备了N-P-Si三元阻燃剂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采用1H NMR、FT-IR、XPS及TG/DTG对阻燃剂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了最佳合成条件为:四氢呋喃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投料比r=8,于40℃反应6 h,产率最大为78.91%,在798℃时的残碳量高达27.03%。将制备的阻燃剂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在PH=5,乙醇/水为4:1时水解用于Lyocell纤维的阻燃整理,通过FTIR和XPS分析可知,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水解后生成的硅醇键与Lyocell纤维表面羟基通过脱水反应成功生成共价键。LOI值显示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可赋予Lyocell较好的阻燃性能,当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环三磷腈的质量分数为30%,水洗次数为20次时,整理的Lyocell纤维LOI为26.4%。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的Lyocell纤维失重速率降低,798℃时的残炭量提高16.9%。热裂解-气相质谱及燃烧后纤维残炭形貌表明,合成的阻燃剂对Lyocell纤维的阻燃改性,主要基于凝聚相和气相阻燃模式两方面发挥作用。基于上述反应,在相同条件下采用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六氯环三磷腈为原料合成了另一种无卤无毒,绿色环保的含有多反应活性点的新型的P-N-Si三元阻燃剂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将制备的阻燃剂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在PH=5,乙醇/水为4:1时水解用于Lyocell纤维的阻燃整理,通过FTIR和XPS分析可知,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水解后生成的硅醇键与Lyocell纤维表面羟基通过脱水反应成功生成共价键。LOI值显示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可赋予Lyocell较好的阻燃性能,当阻燃剂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的质量分数为30%,水洗次数为20次时,整理的Lyocell纤维LOI为27.7%。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的Lyocell纤维失重速率降低,798℃时的残炭量提高18%。通过两部分工作内容对比发现,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合成的两种N-P-Si阻燃剂用于整理Lyocell纤维,阻燃剂所占阻燃整理液百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阻燃剂六(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胺)环三磷腈所整理的Lyocell纤维在性能方面表现得更加优异。如能保证合成的阻燃剂能够赋予Lyocell纤维永久阻燃性能,便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于锐[4](2020)在《聚醚醚酮阻燃体系及纤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醚醚酮(PEEK)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耐高温性能、电绝缘性能等,在众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PEEK具有较高的极限氧指数、V-0的垂直燃烧测试等级,但PEEK材料尤其是取向材料,包括纤维、织物、薄膜等,遇到火灾时,易发生熔融滴落。这种通过表面质量损耗带走热量和火种的遇火反应,不仅将更多的材料暴露的火焰中,而且会产生二次灾害,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相关材料的应用范围及领域,阻碍了PEEK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PEEK阻燃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膨胀阻燃体系解决PEEK的熔滴问题。为了满足其较高的加工温度,选择以纳米碳酸钙(nCC)和八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OPS)作为膨胀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高温热压等方式,将两种纳米阻燃剂引入PEEK树脂基体中,制备得到PEEK阻燃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锥形量热、热重分析、质谱分析、力学拉伸等测试,分析在10 wt%的添加量下不同配比对复合材料的影响,建立有效的PEEK阻燃体系。在该体系基础上,将nCC和PEEK熔融共混、熔融纺丝制备复合纤维,再将OPS和磺化PEEK混合溶液对纤维进行上浆,制备PEEK阻燃纤维材料,并对其进行毛细管流变、SEM、差示扫描量热、TGA、纤维拉伸、极限氧指数等测试,得到适用于PEEK纤维材料的加工条件和阻燃改性工艺。本研究表明,将nCC和OPS按照10 wt%的添加量制备得到的PEEK阻燃复合材料,依然保持了较优的力学性能。当两者配比为1:1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在高温下,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的热稳定性和耐氧化性。遇火时,表现出优异的阻燃和抑烟性能。两种纳米阻燃剂在气相和凝聚相均起到阻燃效果。nCC分解吸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膨胀碳层、稀释可燃气体,OPS可在碳层表面形成高稳定和耐氧化的硅氧碳层。同时,两者存在着协同作用;以nCC与OPS为阻燃剂的PEEK基协效纳米阻燃体系成功建立。PEEK阻燃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表明,nCC的添加量在1 wt%-5 wt%的范围内,PEEK复合纤维具有较好的加工稳定性;加入量为3 wt%-5 wt%时,对PEEK纤维结晶影响较小,保持原有的力学性能;nCC含量越高,促进纤维碳化作用越强,其在800℃具有更优的热稳定性。从阻燃性能测试可知,以nCC与OPS为阻燃剂的PEEK基协效纳米阻燃体系,同样适用于PEEK纤维材料。该阻燃体系成功解决了PEEK材料遇火熔滴的问题,拓展了PEEK材料在本质阻燃材料领域的应用。

李亮[5](2020)在《环氧树脂无卤阻燃体系构建及其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环氧树脂作为一种热固性树脂,经固化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绝缘性、粘结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优良的成型性能等优点,但其易燃性为其在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的火灾隐患,因此对其进行阻燃改性很有必要。近年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六氯环三磷腈(PCT)作为阻燃中间体,因活泼的反应性和较好的阻燃性,可制备成多种衍生物,成为环氧树脂阻燃改性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DOPO和磷腈衍生物作为环氧树脂阻燃改性剂还存在以下不足:1)阻燃剂添加量较大,需要较高的含磷量;2)阻燃改性后固化物的透明性、机械性能下降;3)DOPO衍生物与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的协同阻燃机理待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设计了2种基于DOPO的含磷氮阻燃剂和1种含磷腈结构的阻燃添加剂,并通过共混纳米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材料,提出4种提升环氧树脂阻燃性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各种方法的阻燃机理及其对固化物机械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二氨基二苯基砜(DDS)和对苯二甲醛的缩合反应制备了亚胺化合物DP,利用DP与DOPO的加成反应制备出含磷、氮、硫低聚物阻燃剂DPD。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核磁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其分子结构。DPD作为添加阻燃剂,复合到DGEBA型环氧树脂中,经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固化后得到阻燃EP-DPD树脂。采用UL-94和LOI值测试、热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研究了EP-DPD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并通过SEM、拉曼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Py-GC/MS)和ATR-FTIR等测试对DPD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化物LOI值随DPD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DPD为9 wt%时达到35.9%;UL-94垂直燃烧测试中续燃平均时间显着降低,9 wt%的DPD可使固化物续燃平均时间达到2.3+1.9s,并通过了V-0等级。EP-DPD固化物残炭呈膨胀形貌,外部连续致密,内部多孔,石墨化程度较高。DPD使环氧树脂的热降解提前,失重5%时分解温度(T5%)降低,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降低,高温下残炭率(CY700)上升。DPD裂解产生的含磷酸源,可促进环氧树脂基体表面脱水碳化形成含磷炭化层,在热分解区促进体系的成炭,改变了环氧固化物的裂解过程;EP-DPD固化物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更少量的可燃气体(如乙醛和丁烷)和含磷分子碎片,在气相通过空气稀释作用和自由基反应的抑制作用,延缓火焰燃烧。DPD分散在固化物中,呈现非透明的黄色外观,分子中DOPO基团产生的空间位阻限制了环氧树脂及固化剂间的交联,EP-DPD树脂固化物的拉伸性能下降。(2)通过DDS和水杨醛的缩合反应制备了含羟基亚胺化合物DS,DS与DOPO通过加成反应制备出含磷、氮、硫无卤阻燃固化剂DSD,并通过ATR-FTIR、核磁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其分子结构。DSD与DDM共用于DGEBA型环氧树脂的固化,制备出阻燃EP-DSD树脂。采用UL-94和LOI值测试、TGA、DMA研究了EP-DSD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并通过SEM、拉曼分析、Py-GC/MS和ATR-FTIR等测试对DSD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SD提升了环氧树脂的阻燃性,LOI值随着DSD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最高达35.4%,续燃时间平均值最低达3.1+2.3s,通过了UL-94测试的V-0等级。EP-DSD树脂残炭为内部多孔并呈现膨胀形貌的泡沫状炭层,且石墨化程度更高。固化物的T5%,Tmax和最大失重速率V max均随着DSD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高温下残炭量提高。在EP-DSD裂解过程中形成了含磷自由基、更少量的可燃性气体和含磷酸源,有利于基体成炭,提升固化物阻燃性能。固化物的储能模量增大,损耗因子(Tanδ)增加,分子链间网状结构紧密,拉伸强度上升,最高达88.83Mpa。(3)以甲醛和DOPO的加成反应制备出含羟基中间体DOMO,DOMO与PCT通过取代反应制备出星型添加型阻燃剂DOPCT,并通过ATR-FTIR、核磁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其分子结构。DOPCT与DSD一起用于阻燃环氧树脂EP-D3-DOPCT的制备。采用UL-94测试、LOI值测试、TGA等研究了固化物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并通过SEM、拉曼分析、Py-GC/MS和ATR-FTIR等对DSD-DOPCT体系的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P-D3-DOPCT树脂的的阻燃性能优越,LOI值最高达38.3%,平均续燃时间达2.6+1.5s,通过了UL-94垂直测试的V-0等级。残炭石墨化程度更高,外部紧密、内部多孔并呈现膨胀形貌。EP-D3-DOPCT树脂固化物的降解提前,5%失重时温度降低,高温下残炭率提高。DOPCT改变了树脂固化物热裂解过程,一氧化碳、乙醛和丁烷等可燃性气体明显减少,并产生了较多的含氮化合物。固化物拉伸强度下降但不显着,拉伸强力损失不超过7%。(4)采用改良的Hummers法成功制备出氧化石墨烯,并与DSD、纳米二氧化硅一起用于制备阻燃EP-D3-Si树脂。采用UL-94测试、LOI值测试、TGA等研究了固化物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并通过SEM、拉曼分析、Py-GC/MS和ATR-FTIR等对DSD-无机材料的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硅、氧化石墨烯与DSD存在协同效应,固化物的LOI值最高达34.1%,通过了UL-94垂直测试的V-0等级。复合树脂残炭呈现膨胀的外观,高温下残碳率提高。裂解过程中一氧化碳、乙醛和丁烷等可燃性气体减少;残炭中的二氧化硅在燃烧过程中能起到阻隔热源的作用。残炭中磷元素损失率增加,纳米材料增强了EP-D3-Si5G5树脂固化物的气相阻燃作用。0.5 wt%纳米二氧化硅可提升固化物的拉伸强度,氧化石墨烯降低了固化物的拉伸强度,但拉伸强度损失不超过6%。

张倩倩[6](2020)在《多官能团阻燃剂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体系的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环氧树脂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良好的机械、粘合、介电和尺寸稳定性能、耐化学腐蚀性、低固化收缩率等)的热固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涂料、粘合剂、封装及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然而环氧树脂的易燃性限制了其在轨道交通、船舶、建筑等高防火领域的应用。因此,对环氧树脂进行阻燃改性成为拓展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改性方法是通过物理混合或者化学键合的方式将阻燃剂引入环氧树脂。传统的卤系阻燃剂在燃烧时释放的毒气和浓烟对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因此磷系、氮系、硅系等环境友好型阻燃剂被大量开发,并用于环氧树脂的阻燃。然而,单一的阻燃元素或阻燃基团在阻燃改性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将不同阻燃元素或阻燃基团组合制备协同阻燃体系成为当前阻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的设计思路是将含有磷/氮/硫的阻燃基团进行组合,制备多种反应型多官能团阻燃剂,重点研究阻燃剂对环氧树脂燃烧行为、固化行为和热性能的影响,并从气相和凝聚相探讨阻燃机理。通过不同阻燃基团的协同效应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效率,同时降低对环氧树脂其他性能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六氯环三磷腈和2-氨基苯并噻唑为原料合成了含环三磷腈基团和苯并噻唑基团的反应型阻燃剂ABCP,将其用作4,4′-二氨基二苯砜(DDS)的共固化剂,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阻燃环氧体系(EP/DDS/ABCP)。通过DSC、TGA、DMA、LOI、锥形量热仪和UL-94垂直燃烧测试对其固化行为、热性能及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DSC研究表明,ABCP能促进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进行。TGA数据表明,ABCP能诱发环氧基体提前分解,并显着提高环氧固化物在高温下的残炭率。燃烧测试表明,ABCP可显着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当磷含量为1.2wt%时,EP/DDS/ABCP-1.2的LOI为31.2%,且达到UL-94 V-0等级;相比EP/DDS,其pk-HRR和av-HRR分别下降53.7%和36.5%;此外,EP/DDS/ABCP-0.6的FIGRA值下降了49.5%,这表明ABCP明显降低了环氧树脂的火灾危害性。以苯基膦酰二氯、对羟基苯甲醛、2-氨基苯并噻唑和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原料合成了含膦酸酯、磷杂菲和苯并噻唑基团的反应型阻燃剂PAD,将PAD用作DDS的共固化剂引入环氧交联网络中制备了阻燃环氧体系(EP/DDS/PAD)。TGA数据表明,PAD促进了环氧基体提前分解,且增强了环氧基体的炭化能力。燃烧测试表明,PAD有效提高了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当磷含量为0.75 wt%时,EP/DDS/PAD-0.75的氧指数达到了36.5%,且达到UL-94 V-0等级。当磷含量为1.0 wt%时,EP/DDS/PAD-1.0的pk-HRR、av-EHC和FIGRA相比纯环氧树脂分别下降了59.7%、26.6%和47.4%,这表明环氧树脂的燃烧强度和火灾危险性显着降低。以咪唑-4-甲醛、2-氨基苯并噻唑和DOPO为原料合成了含咪唑基团、苯并噻唑基团和磷杂菲基团的反应型阻燃剂PBI,将其用作DDS的共固化剂制备了阻燃环氧固化物(EP/DDS/PBI)。DSC研究表明,PBI能催化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TGA数据表明,PBI能诱导环氧基体提前热解,并显着提高环氧固化物在高温下的炭化率。燃烧测试表明,PBI赋予了环氧树脂优异的阻燃性能。当磷含量为0.75 wt%时,EP/DDS/PBI-0.75的LOI为34.6%,且达到了UL-94 V-0等级;其pk-HRR和av-HRR相比EP/DDS分别下降了48.7%和31.1%。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以及热重-红外联用(TGA-FTIR)从凝聚相和气相研究了EP/DDS/ABCP、EP/DDS/PAD和EP/DDS/PBI体系的阻燃机理。研究表明阻燃剂ABCP主要在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而PAD和PBI在气相和凝聚相均具有阻燃效应。在燃烧过程中,ABCP的分解产物与氧结合生成了磷酸盐、硫酸盐及相关的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可以促进环氧基体的脱水炭化,形成的隔氧绝热炭层可以阻碍热解生成的可燃性挥发物对火焰的供给,从而抑制燃烧的进行。阻燃剂PAD或PBI通过热裂解生成含磷自由基和不可燃气体如NH3,CO2等,含磷自由基能够捕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H和·OH等活性自由基,而不可燃气体则稀释了可燃气体的浓度,两者的共同作用减弱了气相燃烧强度。此外,阻燃剂PAD或PBI降解生成的含磷、含氮以及含硫碎片,可促使环氧基体的脱水炭化,形成致密膨胀炭层,从而阻止了燃烧过程中热氧交换的进行。

姜丽娜[7](2020)在《聚丙烯腈织物表面无卤阻燃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丙烯腈(PAN)纤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合成纤维,其手感蓬松柔软,具有优良的保暖性、耐光性与耐气候性,广泛地应用于服装以及工业等领域。但是,PAN纤维极易燃烧,其极限氧指数(LOI)值仅为17%左右。除此之外,PAN在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CO、HCN以及乙腈等有毒气体。与此同时,传统的阻燃PAN纤维通常是采用氯乙烯或偏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纺制而成的纤维,该纤维由于含有大量的卤素,使得该纤维及其织物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极易造成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无卤阻燃聚丙烯腈产品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提高PAN织物的阻燃性能,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了将紫外光(UV)诱导光接枝聚合技术和溶胶-凝胶技术相结合制备阻燃PAN织物的方案。首先,采用紫外诱导光接枝聚合技术,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PAN织物表面得到PAN接枝GMA织物(PAN-g-GMA),之后,用水合肼水溶液对PAN-g-GMA进行胺化改性得到胺化的接枝织物(Am-PAN-g-GMA)。最后,采用磷杂化的硅溶胶对Am-PAN-g-GMA进行后整理,制得阻燃聚丙烯腈织物(FR-PAN)。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DSC)、热重-红外(TG-IR)以及锥形量热(CC)等测试对不同样品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经过阻燃整理的FR-PAN在800℃时残炭率达31.38 wt%,其热释放速率(HRR)与产烟率(PSR)均显着降低,织物表现出优良的阻燃性能。本文第二部分采用紫外光接枝聚合与层-层自组装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PAN织物的阻燃性能。首先以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采用紫外光接枝技术将具AA接枝到PAN织物表面,从而赋予PAN织物表面带负电的性质。然后,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分别采用10 wt%维生素B1衍生物-焦磷酸硫胺素水溶液和0.5wt%海藻酸钠水溶液作为阳离子组装体系和阴离子组装体系对接枝AA的PAN织物(PAN-g-AA)进行阻燃后整理制备阻燃聚丙烯腈织物(FR-PAN)。利用X-射线衍射(XRD)、FTIR、XPS和Raman表征了织物阻燃整理前后的织物结构和表面的元素组成;通过TGA、DSC以及微型量热测试(MCC)等对样品的热及燃烧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经过阻燃整理的PAN织物在800℃时残炭率达19.4 wt%,其热释放能力(HRC)、HRR、热释放率峰值(PHRR)均显着降低,织物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

胡维德[8](2020)在《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类民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快速扩大,由纺织品引发的火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大小火灾都会给社会造成5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而由易燃纤维制品引发的严重火灾就占了火灾总次数的一半,因此,对纤维及及其纺织品进行阻燃处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涤纶(PET)织物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如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型效果优异,耐热和耐光性好,在大多数使用条件下都能保持形状稳定,其织物具有洗可穿性。另外,还具有优秀的阻抗性(如,抗有机溶剂、肥皂、洗涤剂、漂白液、氧化剂等)以及较好的耐腐蚀性,因此有广泛的服用和产业用途。但涤纶织物可燃性强,燃烧速度快,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熔滴和有毒烟气,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其进行阻燃整理十分必要,涤纶阻燃一般通过纤维阻燃和后整理阻燃两种方式获得。纺织品涂层法整理是在织物表面均匀涂覆高分子物质,使其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从而对纺织品产生保护作用。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抗迁移性好、无废水、环保效益好。本文通过涂层整理法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微型量热分析仪等手段,研究探讨了涤纶织物的阻燃效果以及阻燃机理。并研究了交联剂对阻燃涂层织物的耐水洗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水性聚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和有机硅等涂层胶,与有机磷系阻燃剂进行复配,制得涤纶用阻燃涂层胶。对阻燃涂层胶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对阻燃涂层胶的机械稳定性、黏度、含固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磷系阻燃剂与水性丙烯酸酯类的涂层胶有较好的的配伍性,可以制得稳定的阻燃涂层胶。(2)利用自制阻燃涂层胶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涂层整理,分析涂层厚度、烘焙时间、烘焙温度等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找出最佳阻燃涂层整理工艺。对阻燃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阻燃涂层胶厚度为120μm,烘焙温度为180℃,烘焙时间为3min时,阻燃效果最佳。(3)选取无醛交联剂与阻燃涂层胶复配,研究交联剂对阻燃涂层整理织物耐水洗牢度的影响,并将涂层法与浸轧法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的物理及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对阻燃涂层织物进行耐水洗牢度与耐摩擦牢度的测试,并对涂层法和浸轧法整理的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交联剂对阻燃涂层织物的耐水洗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经过涂层法与浸轧法整理的涤纶织物阻燃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别。

张全意[9](2019)在《卡拉胶纤维成纤过程及阻燃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拉胶是从红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含硫多糖,拥有良好的凝胶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本论文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K-Ca型(κ-CAF-K,Ca)和Ba-Ba型(κ-CAF-Ba,Ba)卡拉胶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元素含量分析(EDS)、拉伸试验、极限氧指数(LOI)、微型量热(MCC)、热重(TG)和热裂解产物(Py-GC-MS)分析,探讨两种纤维的成纤过程和阻燃机理。SEM照片显示κ-CAF-K,Ca切面凹凸不平,表面有沟壑,而κ-CAF-Ba,Ba切面光滑,表面沟壑极少;力学性能测试显示,κ-CAF-K,Ca的断裂强度为0.57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0.23%,κ-CAF-Ba,Ba的断裂强度为0.7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9.34%。结合EDS分析可知,κ-CAF-K,Ca结构相对疏松柔软,κ-CAF-Ba,Ba结构相对致密紧实,并初步推测:κ-CAF-K,Ca主要通过K+促凝胶化作用形成纤维,κ-CAF-K,Ca含有大量的凝胶化结构;而κ-CAF-Ba,Ba通过Ba2+促沉淀化作用形成纤维,形成大量的沉淀结构。SEM、LOI、MCC和TG测试表明,κ-CAF-K,Ca与κ-CAF-Ba,Ba在700℃高温下都能保持纤维形态,且LOI值都大于27,表明两种纤维都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但是κ-CAF-Ba,Ba的残炭含量为33.2%,高于κ-CAF-K,Ca的残炭含量(23.9%)。结合Py-GC-MS分析,初步得到两种纤维的阻燃机理:κ-CAF-K,Ca主要通过生成大量膨胀炭层达到阻燃效果而κ-CAF-Ba,Ba则通过生成BaSO4沉淀保护层起到阻燃作用。同时,推测得到κ-CAF-K,Ca可能的两条热解路径,一条是在纤维燃烧时,硫酸基团先发生断键,反应生成硫酸盐和SO2,然后糖苷键断裂,发生开环反应生成各种小分子产物,另一条是先发生糖苷键断裂,然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含硫化合物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为了提升纤维性能,改用ι-卡拉胶为原料,制备K-K型ι-卡拉胶纤维(ι-CAF-K,K)、K-Ca型ι-卡拉胶纤维(ι-CAF-K,Ca)、和K-Al型ι-卡拉胶纤维(ι-CAF-K,Al)三种新型纤维。通过对三种纤维的形貌、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分析可知,ι-CAF-K,Al分丝效果良好,力学性能优良,断裂强度达到1.25cN/dtex;并且其阻燃性能优良,LOI值高达39,700℃燃烧两小时后还能够保持良好的纤维形态,是迄今为止制备的综合性能最优的卡拉胶纤维。

杨雅茹[10](2019)在《双壳型微胶囊碳微球对PET及其纤维的阻燃改性和阻燃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当今世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高聚物材料,但PET制品,尤其是PET纤维的易燃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因此,对PET进行阻燃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PET常用的传统阻燃剂暴露出诸多缺陷,开发具有“无卤、环保、低添加、抑烟、能用于纺丝”特征的新型阻燃剂成为当前PET阻燃改性的研究热点。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阻燃剂,在高聚物的阻燃改性中表现出“无卤、环保、高效”的优势。前期研究表明碳微球(CMSs)对PET具有较高的阻燃效率,但目前用碳材料对PET进行阻燃改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CMS s/PET体系的阻燃机理尚不明确。此外,CMSs直接作为阻燃剂时无法达到“抑烟”的要求。氢氧化镁(MH)是一种具有抑烟功效的绿色阻燃剂,但它的缺点是阻燃效率低、且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因此,将CMSs和MH配合使用构建新型的复合阻燃剂,并将其用于PET及其纤维的阻燃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题以“低添加+阻燃+抑烟+可纺”为目的,构建了一种具有双壳结构的微胶囊碳微球阻燃剂,将其用于PET的阻燃改性。首先依次研究了CMSs、氢氧化镁包覆碳微球核壳型阻燃剂(MH@CMSs)以及双壳型微胶囊阻燃剂(MMH@CMSs)在PET复合材料中的阻燃特性和阻燃作用机理。然后研究了MMH@CMSs/PET阻燃母粒的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最后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阻燃纤维,并用该纤维试织了织物,研究了阻燃纤维和织物的各项性能。全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制备了CMSs及CMS s/PET阻燃复合材料,表征了CMS s/PET的阻燃性能,并重点研究了CMSs对PET的阻燃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MS s/PET的阻燃机理为交联成炭机理。在CMSs/PET受热分解初期,CMSs大的表面能使其迁移到PET熔体表面。CMSs表面的自由基与PET降解产生的大分子自由基发生耦合,从而原位形成了交联网,抑制了分子链的断裂并隔离了热量,提高了 PET的热稳定性和难燃性。同时,CMSs能捕捉高活性的氢氧自由基(OH·)来抑制燃烧的自由基链式反应。此外,CMSs能促进PET成炭,炭质颗粒在交联网的作用下沉积在PET表面,提高了炭层的热稳定性和致密性。因此,CMSs使PET燃烧时生成了一个致密有效的三维空间炭层,该炭层牢牢地覆盖在PET表面,有效地隔绝了热与质的传递,从而起到了阻燃作用。(2)为了改善CMSs/PET体系的抑烟性,引入抑烟剂MH。结果表明:CMSs和MH对PET有协同阻燃作用。当将CMSs和MH直接复配使用时,二者的质量比为5:5时阻燃和抑烟效果最好,此时CMS s/MH/PET阻燃复合材料的总生烟量(TSR)比CMS s/PET降低了12.2%。但在此方法中阻燃剂团聚严重,导致CMS s/MH/PET的力学性能严重恶化。因此,研制了 MH包覆CMSs的核壳结构的阻燃剂MH@CMSs。当MH@CMSs的添加量为1.0 wt.%时,MH@CMSs/PET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了27.5%,UL 94垂直燃烧等级达到了V-0级,TSR 比CMSs/PET降低了31.9%。阻燃机理研究表明:经MH包覆后,CMSs对PET的凝聚相阻燃作用进一步增强。与CMS s/PET相比,MH@CMSs/PET燃烧生成的炭层的致密性、连续性以及热稳定性均被极大地提高。在燃烧过程中,核壳型阻燃剂MH@CMSs由表及里呈梯度分解。核心CMSs的主要作用是形成交联网并促进PET成炭,而作为壳层的MH则起到保护CMSs、吸收燃烧区热量、稀释可燃气体浓度以及强化炭层结构四方面的辅助作用。(3)为了改善阻燃剂与PET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和界面结合性,采用微胶囊技术,在核壳型阻燃剂MH@CMSs的表面再包裹一层PET囊壁,制成了具有双壳结构的微胶囊阻燃剂——MMH@CMSs。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阻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阻燃剂的添加量为1.0 wt.%时,MMH@CMSs/PET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MH@CMSs/PET分别提高了57.3%和42.1%。此时,MMH@CMSs/PET的LOI为27.4%。与纯PET相比,MMH@CMSs/PET的点燃时间(TTI)延长了20 s,热释放速率峰值(pk-HRR)、总热释放量(THR)以及TSR分别降低了36.6%,22.0%和40.8%。胶囊化处理并未对MH@CMSs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MMH@CMSs的阻燃效率比MH@CMSs略有降低。(4)为了给纺丝提供理论依据,对MMH@CMSs/PET阻燃母粒的结晶性和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MH@CMSs阻燃剂的引入不会改变PET的球晶生长模式,但MMH@CMSs对PET有异相成核剂的作用,其引入显着加快了PET的结晶速率,并提高了PET的结晶活化能。纯PET和MMH@CMSs/PET熔体均属于假塑性流体。在相同温度下,MMH@CMSs/PET的非牛顿指数和结构粘度指数均与纯PET接近。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MMH@CMSs/PET的粘流活化能略高于纯PET,意味着MMH@CMSs/PET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加。(5)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阻燃纤维(FR-PET纤维)。结果表明:MMH@CMSs阻燃剂在PET纤维中的最佳添加量为0.6 wt.%,此时FR-PET纤维的LOI为25.8%。,pk-HRR、THR和TSR较纯PET纤维分别降低了27.3%、23.6%和13.6%。以纯涤纶为经纱、所制备的FR-PET纤维为纬纱织造了阻燃涤纶织物(FR-PET织物)。当经纱密度为180根/10 cm,纬纱密度为200根/10 cm时,该织物可达到纺织品阻燃等级的B1级。综上所述,通过对CMSs和MH@CMSs在PET复合材料中的阻燃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CMSs的交联成炭机理和MH@CMSs的协同阻燃机理。并针对阻燃剂与PET之间的界面结合问题,构建了双壳型微胶囊阻燃剂MMH@CMSs。MMH@CMSs对PET具有较好的阻燃和抑烟效果,并适用于涤纶的熔融纺丝,达到了“低添加+阻燃+抑烟+可纺”的研究目的。

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及烟雾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及烟雾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三价金属离子对卡拉胶纤维的阻燃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卡拉胶简介
        1.1.1 卡拉胶的结构
        1.1.2 卡拉胶的物理性质
        1.1.3 卡拉胶的化学性质
        1.1.4 卡拉胶的来源
        1.1.5 卡拉胶的生产
    1.2 海藻纤维
        1.2.1 海藻酸纤维
        1.2.2 卡拉胶纤维
        1.2.3 琼胶纤维
    1.3 阻燃纤维的发展趋势
        1.3.1 功能复合化
        1.3.2 绿色化
        1.3.3 高技术化
    1.4 金属离子阻燃
        1.4.1 金属离子对卡拉胶纤维的阻燃
        1.4.1.1 Ba~(2+)应用于卡拉胶纤维
        1.4.1.2 Ca~(2+)应用于卡拉胶纤维
        1.4.2 金属离子对海藻酸盐纤维的阻燃
        1.4.2.1 碱金属离子(Na~+/K~+)应用于海藻酸盐纤维
        1.4.2.2 碱土金属离子(Ca~(2+)/Ba~(2+))应用于海藻酸盐纤维
        1.4.2.3 过渡金属离子(Zn~(2+)/Mn~(2+))应用于海藻酸盐纤维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CAF-K,Al的机械性能及阻燃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CAF-K,Al的制备
        2.3.2 CAF-K,Al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形貌分析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EDS分析
        2.4.4 XRD表征
        2.4.5 FTIR分析
        2.4.6 吸水性分析
        2.4.7 极限氧指数分析
        2.4.8 热重分析
        2.4.9 SEM分析
        2.4.10 锥形量热仪分析
        2.4.11 热裂解分析
        2.4.12 CAF-K,Al阻燃机理的推断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F-K,Fe的燃烧过程及热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CAF-K,Fe的制备
        3.3.2 CAF-K,Fe的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CAF-K,Fe的形成
        3.4.2 极限氧指数分析
        3.4.3 热重分析
        3.4.4 红外分析
        3.4.5 XRD分析
        3.4.6 CAF-K,Fe的阻燃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纤维简介
        1.2.1 纤维素简介
        1.2.2 纤维素纤维简介
    1.3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研究
        1.3.1 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机理
        1.3.2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机理
        1.3.3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
    1.4 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1 lyocell纤维
        1.5.2 海藻酸钠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羧甲基化的阻燃lyocell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3 热重测试(TG)
        2.3.4 燃烧测试
        2.3.5 微型燃烧量热测试(MCC)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3.7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2.3.8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TG-IR)
        2.3.9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测试(Py-GC/MS)
        2.3.10 单纤维强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分析
        2.4.1.1 XPS分析
        2.4.1.2 FTIR分析
        2.4.2 热性能分析
        2.4.3 燃烧性能分析
        2.4.3.1 燃烧测试分析
        2.4.3.2 MCC分析
        2.4.4 阻燃机理分析
        2.4.4.1 SEM分析
        2.4.4.2 拉曼分析
        2.4.4.3 TG-IR分析
        2.4.4.4 Py-GC/MS分析
        2.4.5 力学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氧化的阻燃lyocell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3 热重测试(TG)
        3.3.4 燃烧测试
        3.3.5 微型燃烧量热测试(MCC)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3.3.7 能量色散X-射线谱测试(EDS)
        3.3.8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3.3.9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TG-IR)
        3.3.10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测试(Py-GC/MS)
        3.3.11 单纤维强力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学成分、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
        3.4.1.1 XPS分析
        3.4.1.2 FTIR分析
        3.4.1.3 SEM和 EDS分析
        3.4.2 热性能分析
        3.4.3 燃烧性能分析
        3.4.3.1 燃烧测试分析
        3.4.3.2 MCC分析
        3.4.4 阻燃机理分析
        3.4.4.1 SEM和 EDS分析
        3.4.4.2 拉曼分析
        3.4.4.3 TG-IR分析
        3.4.4.4 Py-GC/MS分析
        3.4.5 力学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N-P-Si三元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素纤维
        1.2.1 纤维素概述
        1.2.2 纤维素纤维分类
    1.3 Lyocell纤维
        1.3.1 Lyocell纤维发展
        1.3.2 Lyocell纤维制备工艺流程
        1.3.3 Lyocell纤维性能
        1.3.4 Lyocell纤维的功能化
        1.3.5 Lyocell纤维用途
    1.4 纤维素纤维阻燃研究
        1.4.1 纤维素纤维燃烧机理
        1.4.2 纤维素纤维阻燃机理
        1.4.3 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方法
        1.4.4 阻燃剂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多活性基的无卤氮磷硅阻燃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阻燃剂的合成与表征
        2.2.1 阻燃剂的合成
        2.2.2 阻燃剂的表征方法
    2.3 合成阻燃剂的条件优化
    2.4 合成3 的结构表征
        2.4.1 FT-IR
        2.4.2 ~1H NMR
        2.4.3 XPS
        2.4.4 TG/DTG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卤氮磷硅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
        3.2.2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
        3.3.2 XPS
        3.3.3 TG/DTG
        3.3.4 整理前后Lyocell纤维SEM图
        3.3.5 LOI
        3.3.6 燃烧前后形貌
        3.3.7 PY-GC/MS分析
        3.3.8 燃烧后残炭形貌
        3.3.9 阻燃机理分析
        3.3.10 水洗次数的影响
        3.3.11 纤维力学性能
    3.4 总结
第四章 新型N-P-Si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 实验过程
        4.2.1 阻燃剂的制备
        4.2.2 Lyocell纤维的整理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3.3 热重(TG)分析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4.3.6 极限氧指数(LOI)
        4.3.7 热裂解-气相/质谱性能分析
        4.3.8 力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阻燃剂表征
        4.4.2 阻燃Lyocell纤维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聚醚醚酮阻燃体系及纤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醚醚酮概述
        1.2.1 聚醚醚酮
        1.2.2 聚醚醚酮的应用
        1.2.3 聚醚醚酮的燃烧机理和裂解机理
    1.3 聚醚醚酮纤维
        1.3.1 聚醚醚酮纤维
        1.3.2 聚醚醚酮纤维的制备
        1.3.3 聚醚醚酮纤维的应用
    1.4 阻燃技术进展
        1.4.1 阻燃剂
        1.4.2 阻燃剂分类
        1.4.3 多面体硅氧烷
        1.4.4 膨胀阻燃体系
        1.4.5 纤维阻燃
    1.5 纳米碳酸钙
        1.5.1 纳米碳酸钙简介
        1.5.2 纳米碳酸钙分解动力学
    1.6 本文的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设计思路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性能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2.2.3 热重分析仪(TGA)
        2.2.4 热重分析质谱联动仪(TG/MS)
        2.2.5 锥形量热仪
        2.2.6 万能材料试验机
        2.2.7 毛细管流变仪
        2.2.8 差热扫描量热仪(DSC)
        2.2.9 氧指数测定仪(LOI)
        2.2.10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过程与方法
    3.3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3.1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表观形貌
        3.3.2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性能
        3.3.3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热氧化性能
        3.3.4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抑烟性能
        3.3.5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燃烧后碳层分析
        3.3.6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气体质谱分析
        3.3.7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分析
        3.3.8 聚醚醚酮阻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过程与方法
        4.2.1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制备过程
        4.2.2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再整理
    4.3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性能研究
        4.3.1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原料的流变性能
        4.3.2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表观形貌
        4.3.3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结晶性能
        4.3.4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力学性能
        4.3.5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热性能
        4.3.6 聚醚醚酮阻燃纤维的阻燃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环氧树脂无卤阻燃体系构建及其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阻燃剂
        1.2.1 阻燃剂概述
        1.2.2 阻燃剂的分类
    1.3 环氧树脂分类和性能
    1.4 环氧树脂的无卤阻燃研究进展
        1.4.1 无卤阻燃环氧树脂单体
        1.4.2 无卤阻燃固化剂
        1.4.3 添加型无卤阻燃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添加型阻燃剂DPD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DPD的合成
        2.2.3 EP-DPD环氧树脂的制备
        2.2.4 合成产物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PD的分子结构表征
        2.3.2 EP和 EP-DPD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
        2.3.3 UL-94 测试后EP和 EP-DPD环氧树脂固化物残炭形貌
        2.3.4 EP-DPD固化物氮气氛围中热分解后的残炭形貌
        2.3.5 残炭的石墨化程度
        2.3.6 EP和 EP-DPD复合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2.3.7 DPD、EP和 EP-DPD环氧固化物的热裂解行为
        2.3.8 EP与 EP-DPD固化物不同温度下的形貌和降解行为
        2.3.9 EP和 EP-DPD固化物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2.3.10 EP和 EP-DPD固化物的拉伸性能
        2.3.11 EP-DPD固化物的阻燃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磷氮固化剂DSD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DSD的合成
        3.2.3 EP-DSD环氧树脂的制备
        3.2.4 产物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SD的分子结构表征
        3.3.2 EP-DSD固化物的阻燃性能
        3.3.3 EP-DSD固化物热稳定性能
        3.3.4 EP及 EP-DSD树脂固化物残炭形貌
        3.3.5 残炭的石墨化程度
        3.3.6 DSD及 EP-DSD固化物的热裂解行为
        3.3.7 不同温度下EP-DSD固化物的形貌和降解行为
        3.3.8 EP-DSD固化物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3.3.9 EP-DSD固化物的拉伸性能
        3.3.10 EP-DSD固化物的阻燃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D-磷腈衍生物复合阻燃环氧树脂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DOMO与 DOPCT的合成
        4.2.3 复合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4.2.4 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与复合树脂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OMO与 DOPCT的分子结构表征
        4.3.2 EP-D3-DOPCT固化物的阻燃性能
        4.3.3 EP-D3-DOPCT固化物的残炭形貌
        4.3.4 残炭的石墨化程度
        4.3.5 EP-D3-DOPCT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4.3.6 EP-D3-DOPCT固化物的热裂解行为
        4.3.7 EP-D3-DOPCT固化物不同温度下的形貌和降解行为
        4.3.8 EP-D3-DOPCT固化物的拉伸性能
        4.3.9 EP-D3-DOPCT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SD-无机材料复合阻燃环氧树脂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5.2.3 复合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5.2.4 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与复合树脂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5.3.2 EP-D3和EP-D3-Si固化物的阻燃性能
        5.3.3 EP-D3-Si固化物的残炭形貌
        5.3.4 EP-D3-S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5.3.5 EP-D3-Si固化物的热裂解行为
        5.3.6 EP-D3-Si5G5 固化物的不同温度下的形貌和降解行为
        5.3.7 EP-D3-Si固化物残炭的磷元素分析
        5.3.8 EP-D3-Si固化物的拉伸性能
        5.3.9 EP-D3-Si固化物的阻燃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多官能团阻燃剂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体系的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剂的作用原理
        1.2.1 环氧树脂的燃烧原理
        1.2.2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
        1.3.1 磷系阻燃剂
        1.3.2 氮系阻燃剂
        1.3.3 硅系阻燃剂
        1.3.4 膨胀型阻燃剂
    1.4 多官能团阻燃剂在环氧树脂中的研究进展
        1.4.1 添加型多官能团阻燃剂
        1.4.2 反应型多官能团阻燃剂
    1.5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P/DDS/ABCP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阻燃剂ABCP的合成
        2.2.4 环氧固化物试样的制备
        2.2.5 DSC用环氧混合物的制备
        2.2.6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BCP的结构表征
        2.3.2 ABCP用量对环氧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2.3.3 ABCP用量对环氧固化物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
        2.3.4 ABCP用量对环氧固化物的热机械性能影响研究
        2.3.5 ABCP用量对环氧固化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
        2.3.6 ABCP的阻燃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P/DDS/PAD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阻燃剂的合成
        3.2.3 环氧固化物试样的制备
        3.2.4 DSC用环氧混合物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D的结构表征
        3.3.2 PAD的用量对环氧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3.3.3 PAD的用量对环氧固化物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
        3.3.4 PAD的用量对环氧固化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
        3.3.5 PAD的阻燃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P/DDS/PBI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阻燃剂PBI的合成
        4.2.3 环氧固化物试样的制备
        4.2.4 DSC用环氧混合物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I的结构表征
        4.3.2 PBI的用量对环氧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4.3.3 PBI的用量对环氧固化物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
        4.3.4 PBI的用量对环氧固化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
        4.3.5 PBI的阻燃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聚丙烯腈织物表面无卤阻燃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聚丙烯腈的制备方法
    1.3 无卤阻燃剂及分类
        1.3.1 硅系阻燃剂
        1.3.2 磷系阻燃剂
        1.3.3 氮系阻燃剂
        1.3.4 膨胀型阻燃剂
        1.3.5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3.6 生物基天然高分子阻燃剂
    1.4 聚丙烯腈的热降解机理及阻燃机理
        1.4.1 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热降解机理
        1.4.2 聚丙烯腈的阻燃机理
    1.5 阻燃聚丙烯腈的发展历程
        1.5.1 国内聚丙烯腈无卤阻燃研究进展
        1.5.2 国外聚丙烯腈无卤阻燃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6.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紫外光接枝-溶胶凝胶技术制备阻燃聚丙烯腈织物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接枝率的计算
        2.3.2 极限氧指数测试(LOI)
        2.3.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5 热重分析(TG)
        2.3.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2.3.7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8 热重-红外分析(TG-IR)
        2.3.9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
        2.3.10 拉曼分析(Raman)
        2.3.11 锥形量热分析(CC)
        2.3.12 冷场扫描电镜分析(S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阻燃性能及耐水洗性能分析
        2.4.2 晶体结构分析
        2.4.3 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2.4.4 热性能分析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6 阻燃机理分析
        2.4.7 残炭分析
        2.4.8 燃烧性能分析
        2.4.9 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光接枝-层层自组装制备阻燃聚丙烯腈织物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性能测试及表征
        3.3.1 接枝率的计算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3.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3.4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3.3.5 热重分析(TG)
        3.3.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3.3.7 拉曼分析(Raman)
        3.3.8 微型量热分析(MCC)
        3.3.9 冷场扫描电镜分析(SEM)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3.4.2 晶体结构分析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4 热性能分析
        3.4.5 残炭分析
        3.4.7 燃烧性能分析
        3.4.8 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燃涤纶织物的发展状况
        1.1.1 涤纶织物阻燃整理的意义
        1.1.2 阻燃涤纶织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涤纶织物的燃烧与阻燃机理
        1.2.1 涤纶织物的燃烧
        1.2.2 纺织品阻燃机理介绍
    1.3 涤纶用阻燃涂层整理工艺的概况
        1.3.1 涤纶织物的一般阻燃整理工艺
        1.3.2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工艺
        1.3.3 涤纶阻燃涂层整理常用的阻燃剂
        1.3.4 涤纶阻燃涂层整理常用的涂层胶
        1.3.5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实验仪器
        2.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2.2.4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工艺
        2.2.5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涂层胶与阻燃剂的配伍性
        2.3.2 聚丙烯酸酯类涂层胶与阻燃剂的稳定性
        2.3.3 增稠剂对阻燃涂层胶的增稠性能影响
        2.3.4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
        2.3.5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涤纶阻燃涂层工艺与阻燃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设备
        3.2.2 实验仪器
        3.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3.2.4 涤纶织物的阻燃涂层工艺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阻燃涂层工艺对涤纶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2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物理及服用性能
        3.3.3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耐久性
        3.3.4 阻燃涂层涤纶织物的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涤纶阻燃涂层胶的性能改善及不同阻燃整理工艺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设备
        4.2.2 实验仪器
        4.2.3 阻燃涂层胶的制备
        4.2.4 涤纶织物的阻燃后整理工艺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交联剂用量对阻燃涂层织物耐水洗性能的影响
        4.3.2 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4.3.3 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整理工艺对阻燃织物的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卡拉胶纤维成纤过程及阻燃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卡拉胶的研究进展
        1.1.1 卡拉胶的结构
        1.1.2 卡拉胶的性质
        1.1.3 卡拉胶的应用
    1.2 纤维纺丝技术和卡拉胶纤维
        1.2.1 传统纺丝技术
        1.2.2 新型纺丝技术
        1.2.3 卡拉胶纤维
    1.3 阻燃技术与阻燃纤维
        1.3.1 阻燃机理
        1.3.2 阻燃剂分类
        1.3.3 阻燃纤维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K-Ca型和Ba-Ba型卡拉胶纤维的制备及成纤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纺丝前的准备
        2.3.2 纤维样品的制备
        2.3.3 纤维样品的性能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形貌分析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EDS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Ca型卡拉胶纤维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样品准备
        3.3.2 K-Ca型和Ba-Ba型卡拉胶纤维的阻燃性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LOI分析
        3.4.2 MCC分析
        3.4.3 灼烧前后形貌分析
        3.4.4 TG分析
        3.4.5 Py-GC-M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Al型卡拉胶纤维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纤维样品的制备
        4.3.2 纤维样品的性能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形貌分析
        4.4.2 力学性能分析
        4.4.3 LOI分析
        4.4.4 燃烧前后形貌分析
        4.4.5 MCC分析
        4.4.6 TG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双壳型微胶囊碳微球对PET及其纤维的阻燃改性和阻燃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聚物的燃烧和阻燃理论
        1.2.1 高聚物的燃烧过程
        1.2.2 烟雾的产生及抑烟机理
        1.2.3 高聚物的阻燃机理
        1.2.4 阻燃剂及阻燃技术
    1.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阻燃研究
        1.3.1 PET的阻燃方法
        1.3.2 PET常用的阻燃剂
        1.3.3 碳微球阻燃PET的研究进展
        1.3.4 涤纶(PET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微球阻燃PET的研究
    2.1 引言
    2.2 CMSs的制备及其形貌结构表征
        2.2.1 CMSs的制备
        2.2.2 CMSs的形貌结构表征
    2.3 CMSs/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燃烧性能表征
        2.3.1 CMSs/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CMSs/PET的极限氧指数
        2.3.3 CMSs/PET的UL 94垂直燃烧测试结果
        2.3.4 CMSs/PET的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2.4 CMSs/PET的炭层分析
        2.4.1 炭层的形貌分析
        2.4.2 炭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2.4.3 炭层的化学结构分析
    2.5 CMSs/PET的炭层形成机理研究
        2.5.1 研究方法
        2.5.2 CMSs对PET的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2.5.3 CMSs对PET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2.5.4 CMSs对PET的热氧降解产物的影响
        2.5.5 CMSs对PET的成炭性的影响
        2.5.6 CMSs对PET的交联行为的影响
        2.5.7 CMSs对PET的热裂解行为及高温裂解产物的影响
    2.6 CMSs/PET的交联成炭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微球和氢氧化镁协同阻燃PET的研究
    3.1 引言
    3.2 碳微球和氢氧化镁直接复配阻燃PET的研究
        3.2.1 CMSs/MH/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2.2 CMSs/MH/PET的极限氧指数
        3.2.3 CMSs/MH/PET的UL 94垂直燃烧测试结果
        3.2.4 CMSs/MH/PET的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3.2.5 CMSs/MH/PET的力学性能
    3.3 氢氧化镁包覆碳微球核壳型阻燃剂(MH@CMSs)的制备和表征
        3.3.1 MH@CMSs阻燃剂的制备
        3.3.2 MH@CMSs阻燃剂的表征
    3.4 MH@CMSs/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5 MH@CMSs/PET的燃烧性能
        3.5.1 MH@CMSs/PET的极限氧指数
        3.5.2 MH@CMSs/PET的UL 94垂直燃烧测试结果
        3.5.3 MH@CMSs/PET的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3.6 MH@CMSs/PET的阻燃机理研究
        3.6.1 炭层分析
        3.6.2 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6.3 热稳定性分析
        3.6.4 热氧降解产物分析
        3.6.5 成炭性分析
        3.6.6 交联行为分析
        3.6.7 高温裂解产物分析
        3.6.8 MH@CMSs/PET的阻燃机理
    3.7 MH@CMSs/PET的力学性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壳型微胶囊碳微球(MMH@CMSs)阻燃PET的研究
    4.1 引言
    4.2 双壳型微胶囊碳微球阻燃剂(MMH@CMSs)的制备和表征
        4.2.1 MMH@CMSs阻燃剂的制备
        4.2.2 MMH@CMSs阻燃剂的表征
    4.3 MMH@CMSs/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4 MMH@CMSs/PET的力学性能
    4.5 MMH@CMSs/PET的拉伸断面形貌
    4.6 MMH@CMSs/PET的燃烧性能
        4.6.1 MMH@CMSs/PET的极限氧指数
        4.6.2 MMH@CMSs/PET的UL 94垂直燃烧测试结果
        4.6.3 MMH@CMSs/PET的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4.7 MMH@CMSs/PET的阻燃机理研究
        4.7.1 炭层分析
        4.7.2 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4.7.3 热稳定性分析
        4.7.4 热氧降解产物分析
        4.7.5 成炭性分析
        4.7.6 交联行为分析
        4.7.7 高温裂解产物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MH@CMSs/PET阻燃母粒的结晶性和流变性研究
    5.1 引言
    5.2 MMH@CMSs/PET阻燃母粒的结晶性能
        5.2.1 等温结晶行为
        5.2.2 非等温结晶行为
        5.2.3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5.2.4 结晶活化能
    5.3 MMH@CMSs/PET阻燃母粒的流变性能
        5.3.1 流变曲线
        5.3.2 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
        5.3.3 表观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
        5.3.4 结构粘度指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阻燃涤纶纤维和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阻燃涤纶纤维(FR-PET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2.1 FR-PET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6.2.2 FR-PET纤维的微观形貌
        6.2.3 FR-PET纤维的阻燃性能
        6.2.4 FR-PET纤维的拉伸性能
        6.2.5 FR-PET纤维的结晶度
        6.2.6 FR-PET纤维的取向度
        6.2.7 FR-PET纤维的回潮率
    6.3 阻燃涤纶织物(FR-PET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3.1 FR-PET织物的制备和表征
        6.3.2 FR-PET织物的外观和规格参数
        6.3.3 FR-PET织物的阻燃性能
        6.3.4 FR-PET织物的拉伸性能
        6.3.5 FR-PET织物的透气性和透湿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及烟雾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价金属离子对卡拉胶纤维的阻燃性影响[D]. 傅茂栋. 青岛大学, 2021
  • [2]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寻.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3]N-P-Si三元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D]. 史开敏.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聚醚醚酮阻燃体系及纤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于锐. 吉林大学, 2020(08)
  • [5]环氧树脂无卤阻燃体系构建及其阻燃性能研究[D]. 李亮. 东华大学, 2020(03)
  • [6]多官能团阻燃剂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体系的阻燃性能研究[D]. 张倩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聚丙烯腈织物表面无卤阻燃改性及性能研究[D]. 姜丽娜.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8]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维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9]卡拉胶纤维成纤过程及阻燃机理研究[D]. 张全意.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双壳型微胶囊碳微球对PET及其纤维的阻燃改性和阻燃机理研究[D]. 杨雅茹.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阻燃纤维的结构和烟毒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