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兰矿工作面治水探讨

屯兰矿工作面治水探讨

一、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福宝,刘宏,刘应科,康建宏,贺志宏[1](2021)在《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原理与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及比例的定量分析,是矿井瓦斯抽采设计与治理的重要前提。稳定碳氢同位素法基于瓦斯气体混合前后碳、氢同位素总量各自保持不变的原理,可以对工作面瓦斯各来源比例进行定量计算,成为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的有效方法。稳定碳氢同位素分析实现的必要条件是混合气样的瓦斯体积分数不低于10%,对此,首先提出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原理,并构建了高效分离低浓度瓦斯方法,研究了吸附柱中甲烷、氧气和氮气的分离规律,对比确定了优化的吸附剂种类和吸附柱尺寸,对上隅角、回风巷等地点的超低浓度瓦斯进行分离,进而进行稳定碳氢同位素测试。然后通过测得的各煤层端元气体以及工作面不同位置混合气体的甲烷碳、氢同位素值,利用二端元、三端元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分析了西山矿区东曲矿和屯兰矿的4个试验工作面各位置瓦斯来源的占比及规律。最终确定了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工作面瓦斯的重点抽采目标:工作面上隅角只有5%来自上邻近层,本煤层占比达到78%,因此应着力加大本煤层瓦斯抽采强度;采空区、上隅角、回风巷的瓦斯主要来源于本煤层卸压瓦斯,从采空区到上隅角和回风巷,上邻近层瓦斯占比呈现上升趋势;采空区、上隅角瓦斯各来源比例受工作面推进度影响较小,基本维持稳定。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技术实施简便,效果显着,有效解决了上隅角、回风巷等地点精准定量溯源的重大工程难题。

席永哲[2](2021)在《屯兰矿22301工作面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屯兰矿22301工作面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结合巷道原始支护方案现场应用的不足之处,运用相关力学理论分析、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并辅以现场矿压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支护问题,对工作面巷道在回采时充填支护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应力分布变化和煤帮受力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充填体及沿空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通过建立巷旁充填沿空留巷覆岩的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顶板、充填体、巷道三者之间的力学结构关系,研究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了不同时期采场覆岩运移规律、支承压力分布及应力演化规律,建立了充填体切顶沿空留巷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充填体的切顶巷旁支护阻力,确定其宽度为2.2m。其次,结合回采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结构,确定其变形机理,对巷旁充填体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沿空留巷中充填体至关重要。它必须维持巷道围岩稳定借助其强大的支撑力。围岩本身强度与自支撑力也是重要因素。然后,对巷旁充填体的布置方案和巷旁支护方案进行了严格设计。沿空留巷初始支护方案和补强支护方案成功提出,利用FLAC 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回采阶段围岩应力场、位移场进行了计算,对补强支护和非补强支护两种支护方案下的围岩受力情况和变形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沿空留巷高水充填巷道补强支护之必要性与合理性。最后,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对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实施情况开展长期的矿压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对矿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发现围岩的整体变形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围岩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证明所提出的充填体支护和巷道补强支护方案能够满足现场工程安全稳定生产的需要,同时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合理与有效。研究成果具有较强实用性与现实意义。

孙润[3](2020)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间或煤层上部赋存的厚层砂岩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了解和熟悉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五个典型矿井(马兰矿、屯兰矿、李雅庄矿、吉宁矿、葛泉矿)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组进行选点取样,以勘探钻孔为主要手段共获取砂岩岩心32块。为了探究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以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分形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石铸体薄片鉴定、CT三维重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并结合已有的致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经室内实验室测定得知,本次采集五个矿区的砂岩岩心均具有极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2.偏光显微镜观察铸体薄片可知,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不等粒砂岩,颜色以灰白色、黑灰色为主,主要成分为岩屑,石英、长石次之;砂岩粒度级别以细粒为主,含有少量中粒;填隙物含量较高,以高岭石、菱铁矿、伊利石为主。3.CT扫描结果可知,砂岩样品内多为连通度较差的小孔隙,不支持液体或气体流通。4.利用“小岛法”模型,应用Avizo、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提取砂岩SEM图像微观孔隙结构的面积和周长,基于泊肃叶公式、达西渗流理论等计算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理论渗透率,结果表明: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是×200×1000,其中×500尺度下所计算的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最为接近,误差约为2.1%,即局部与整体反应出较强的自相似性;在该尺度下,得出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对矿区的煤层顶板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该论文有图50幅,表5格,参考文献75篇。

孙泽[4](2020)在《砂岩微观结构分形特征与其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主采煤层上部赋存的厚层砂岩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了解和熟悉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物性分析、高压压汞、离心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CT三维重建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并结合现阶段致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方面的研究成果,对5个取样点(32块岩样)分别进行垂直地层与水平地层两个方向上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试验研究,经实测数据、模拟结果对比研究发现:1、微观结构是由岩样有机质及孔隙两部分来体现,岩样渗透率与孔隙度是直接相关的,而孔隙度又是通过有机质沉积接触关系决定的,换言之,有机质的沉积作用是孔隙度含量的主控因素,而孔隙度的含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渗透率。致密砂岩含水层岩石孔隙具有结构复杂,低渗透性,孔隙间连通度较弱等特点。基于孔隙结构复杂,实验室测定砂岩渗透率过程繁琐,测量准确度和稳定性较差,需经过多次测试验证。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的资料,利用实测试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发现致密砂岩孔隙结构情况是影响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岩心样本孔隙度也呈现一定的分形特征,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砂岩的粗糙程度也在逐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连通孔隙间的导水通道复杂性。2、实测试验法中,经数据整理、分析及图像、铸体薄片鉴定后,发现岩样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一定差异性。总孔隙的孔隙度范围0.35%6.17%,渗透率范围0.00017mD0.06953mD,孔径区间范围0.0000038)18.5425158),通过比对压汞法与核磁法的测试结果,发现渗透率贡献程度最高的孔径区间为0.0238)0.458)(即该部分孔隙连通性极好),但由于该部分孔隙占比少,故导致岩样整体渗透性较弱,究其原因,可从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统计结果上得到印证。细观岩样微观结构,以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岩屑含量较高,石英次之,而大量长石因蚀变现象或溶解作用而造成含量偏低,填隙物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以高岭土、菱铁矿、粘土矿物为主,岩样中有少量的石英加大边,黑云母菱铁矿化较为普遍,部分岩样含有少量重金属矿物(如锆石、榍石等)。随着埋深的增加,碎屑颗粒呈定向排列明显,原生孔隙被逐渐压缩,而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大体上是呈正相关,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岩样压实、胶结及溶蚀共同作用,导致的砂岩致密性增强,孔隙度减少,孔隙通道变得复杂,渗透率普遍较低,虽然溶蚀作用对孔隙体积量的增加具有一定建设性,但溶蚀发生位置是不确定的,且通过扫描电镜还发现,随着放大倍数的增涨,调节明暗对比度后,岩心内部多数是以封闭不连通状态存在的。因此,结合物性、压汞及核磁三种实测结果,可进一步做出推论:总孔隙中,孤立孔隙多,连通孔隙少,且由于溶蚀的特殊现象造成的连通孔隙呈局部层状结构分布,最终导致了孔隙间的连通性不够,才形成了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的渗透率差异性。3、模拟试验法中,基于实测结果的推论,对岩样进行X-微米CT扫描重建工程,得到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总孔隙中,孤立孔隙占主导地位,连通孔隙的数量少且呈局部层状发育和分布,少有两端贯通孔隙出现。其中最大球算法(球棒模型),简单的球与棒,形象地反映出连通孔隙和导水裂隙间的相互关系,且操作方法不仅简便,还能将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实现定量表征,模型计算结果同压汞法及核磁法的测试数据十分吻合,从模拟的角度,论证实测结果的推断,也使研究更加地科学和严谨。该论文有图118幅,表15个,参考文献91篇。

孙润,孙泽,田午子,于涵[5](2019)在《屯兰矿28120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8#煤上覆岩层顶板裂隙发育情况,以屯兰矿2812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规程中计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经验公式,对回采工作面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预计,利用计算机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来获得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应用井下仰孔压水试验法实测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确定屯兰矿28120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54.50m,对该矿防治水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姜涛[6](2019)在《砂岩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与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华北型煤田中4个典型矿井(马兰矿、屯兰矿、葛泉矿、高河矿)为研究目标,在充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探究各煤矿井主采煤层顶板砂岩渗透性为研究目的。将采集到的岩芯分别进行室内渗透率实测、偏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拍摄。经过室内实测得到葛泉矿、高河矿、马兰矿和屯兰矿的孔隙率平均值分别为:4.06%、1.44%、5.93%、3.43%;渗透率分别为0.0137mD、0.0346 mD、0.0066 mD、0.0250 mD;由偏光显微镜观察可知,砂岩样品成分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及长石,并含有少量碎石,各组分之间胶结程度高,较为致密,孔隙较少。微观参数提取选择对象为砂岩扫描电镜图片,提取目标参数为周长、渗透率、半径、孔隙个数等,应用工具软件为Image Pro Plus、Photoshop和Matlab。基于Darcy定理、Poiseuilli公式和分形理论建立两个不等经毛束管模型,小岛法是通过建立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来计算渗透率;盒计数法是通过毛细管总数和当量半径计算渗透率。小岛法计算得到分形维数的范围在1.2-1.6,渗透率计算值均小于0.1md且大于实测值,并且理论值与实际值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盒计数法虽不能准确的对渗透率进行定量,但可以辅助小岛法进行渗透率分级上的定性分析。两种方法对岩石标本要求低,操作容易,易于推广,可对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帮助。

王明亮[7](2009)在《屯兰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的防治》文中指出分析了屯兰矿水文地质情况,阐述了矿井防进水管理的具体措施及防进水工作的具体做法,并介绍了正在进行的防治水项目。

李新明,王克军,王勇兵[8](2001)在《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屯兰矿含水层概况 ,建井及生产期间水文特征 ,1 2 2 0 2工作面落山出水分析 ,探讨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李文健[9](2016)在《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煤层而言,开采保护层是防治突出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的划定和卸压瓦斯的抽采中存在的问题,以屯兰矿上保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上保护层开采技术。运用上保护层开采卸压理论,计算底板破坏深度,分析被保护层卸压规律。根据瓦斯漂浮积聚现象及运移规律,分析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涌出规律。使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上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的动态变化,以及对被保护层2#煤层的影响效果变化规律。通过研究确定被保护层最大卸压效果的锋面滞后上保护层37m,根据煤层的变形准则划定上保护层开采的保护范围,走向卸压角为59°,倾向上卸压角为74°。现场考察上保护层的卸压效果,被保护层残余瓦斯压力降到0.55MPa,残余瓦斯含量降到5.214m3/t,均小于煤层突出临界指标。设计瓦斯抽采方法,使用底抽巷网格式上向钻孔抽采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在卸压保护范围内合理的布置钻孔,保护范围内的2#煤层底抽巷内的瓦斯抽采率可达42.5%,消除被保护层突出危险性,为被保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奠定了基础。

高振亮[10](2015)在《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屯兰矿的巷道条件属典型的复合顶板,其顶板岩层存在若干泥岩夹层,此泥岩夹层厚度不均,裂隙节理发育强度极低。泥岩夹层的存在割裂了顶板岩层的的连续性,回采过程中受到应力扰动发生过多次冒顶事故,巷道维护环境恶劣。因此如何设计支合理的支护方案成为矿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复杂条件下复合顶板支护技术的机理及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巷道顶板岩层断裂力学模型及断裂机理(1)煤巷顶板岩层力学结构分为板式结构和梁式结构,分别以薄板结构模型和梁结构模型分析了煤巷顶板岩层结构破断机理,薄板结构模型以承受均匀载荷的四边简支板为例,梁结构分简支梁和固支梁分析了其破断力学机理;(2)得到影响巷道顶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采动系数,埋深系数,地应力异常系数,岩层完整性系数,岩体强度系数等,由于无法进行量化构造和地下水对岩层的影响程度,虽然对顶板岩层稳定性影响很大,只能在后章的冒顶危险级别划分中进行考虑;(3)根据薄板结构模型得出的顶板岩层保持稳定的条件为岩层内最大拉应力,当岩层跨距a一定时,可进一步推算出所打设的锚杆等支护结构的排距需满足,岩层稳定性同时与岩层跨度和支护排距两个方向的长度有关;根据简支梁模型确定的使顶板岩层保持稳定的条件为岩层跨距需满足,只与岩层跨距一个方向的长度有关;2.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特征(1)通过对巷道顶板钻孔及岩芯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特征:①12501工作面运输巷顶板岩性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前400m左右以石英砂岩为主,强度较高,层面内含有煤粒。顶板浅部岩层结构呈现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节理发育,裂隙明显;400m700m之间巷道顶板岩层以泥岩和砂岩为主,最后一段巷道顶板有大量炭质泥岩;②12501工作面回风巷顶板岩层结构以黑色炭质泥岩为主,打孔过程中有掉渣现象,有螺旋线,钻孔后大半部分为强度较高、完整性好的砂岩,对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大;③运输大巷顶板主要为强度较低的泥岩,节理裂隙发育,上部为强度高、完整性好的砂岩,对顶板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2)煤岩显微特征顶板岩芯显微镜观察结果如下:①屯兰矿区砂岩中的稳定组分多成次尖棱角状次圆状,结构成熟度较高。②砂岩中的稳定组分石英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较高。③砂岩中的胶接物以泥质为主,稳定组分相对较少,粘土成分含量高,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矿井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破碎,泥岩成分较多,强度较低,综合岩芯分析结果及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以及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可将顶板岩层视为软岩结构。3.巷道顶板冒顶危险性分级研究以屯兰矿现有地质钻孔信息、地质构造情况为主要依据,根据屯兰矿开采现状,结合课题组进行的岩芯钻取实验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结果,利用角度加权修正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屯兰矿南部矿区的稳定岩层层位进行预估,并根据预估结果得到不同级别危险分区的分界线计算方法以及分类结果,由分类结果可以看出:(1)顶板稳定性类别相差较大。在图中顶板稳定性分类区域中,以Ⅲ类顶板(不稳定顶板)为主,约占分类区域的6070%以上。该区域存在断层构造较多,顶板稳定性较差,该处顶板冒顶风险较高,顶板围岩相对破碎,应尽量提高锚杆(索)支护强度与支护密度,或改变支护形式。(2)Ⅰ类顶板和Ⅱ类顶板约占顶板分类区域的10%,主要分布在分类区域的北部和南部,并且Ⅰ类顶板和Ⅱ类顶板区域相互交叉,没有明显规律。该处顶板较为稳定,Ⅰ类顶板可单独使用锚杆支护,Ⅱ类顶板应适当配合长度为4m以上的锚索进行支护。(3)Ⅳ类顶板即不稳定顶板,主要分布在分类区域的中央,约占分类区域的2030%,该处存在断层构造较多,且断层落差较大,严重影响了巷道顶板稳定性。Ⅳ类顶板冒顶风险极高,应尽可能的加大支护强度与支护密度,同时应加强该区域的巷道矿压监测,适时进行补强支护。4.巷道顶板控制方案设计与分析(1)根据屯兰矿的实际地址条件和顶板危险性分级结果,结合巷道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机理,确定了屯兰矿复合顶板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2)根据屯兰矿具体的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护方案,确定了两大类的支护方案即:加长锚杆、锚索的联合支护和无锚索支护,并对各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表明支护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冒顶危险性顶板的支护要求;(3)数值模拟主要针对有无锚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屯兰矿复合顶板条件下更适合采用无锚索支护,加长锚杆相对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具有更大的锚固范围和抗变形能力。5.巷道顶板矿压监测对实施支护方案后的现场进行矿压监测,包括深基点位移监测和表面位移监测,从而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观测30天后,通过对不同冒顶危险级别顶板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冒顶危险区域,采用相应的支护方式时顶板均可以保持稳定,冒顶危险性高的Ⅲ、Ⅳ类顶板下沉量略大,但该变形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在整个监测周期内,顶板整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生局部冒顶事故。采用新的支护方式使巷道顶板变形量比较小,同时使巷道顶板变形在较短时间内能达到稳定趋势,该支护形式对围岩的控制效果能满足工程的要求。监测结果表明根据冒顶危险性分级设计的支护方案能满足现场支护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屯兰矿巷道支护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原理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1.1 东曲矿试验工作面
    1.2 屯兰矿试验工作面
2 低浓度瓦斯溯源技术原理
    2.1 N端元线性混合模型
    2.2 低浓度瓦斯分离与精准溯源
3 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比例定量分析
    3.1 混合瓦斯来源判别计算
    3.2 不同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比例分析
    3.3 瓦斯涌出来源比例随工作面推进的规律
4 结论

(2)屯兰矿22301工作面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沿空留巷围岩运动规律分析
    2.1 沿空留巷围岩支护特点
    2.2 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分析
    2.3 顶板活动对充填体的影响规律
    2.4 充填体切顶沿空留巷力学模型
    2.5 充填体切顶巷旁支护阻力计算
3 巷旁充填体布置方案与巷旁支护设计
    3.1 工作面概况
    3.2 新型高水材料简介
    3.3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支护设计
    3.4 沿空巷道补强支护设计
    3.5 沿空留巷通风与施工方案
4 沿空留巷充填体数值模拟及优化
    4.1 数值计算模型
    4.2 模拟方案
    4.3 巷旁充填数值模拟分析
5 沿空留巷技术实践与矿压监测
    5.1 留巷期间矿压监测方法
    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难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自然地理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取样点岩石学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砂岩样品的采集、制作和室内测试
    3.1 岩心样品采集
    3.2 岩心样品制作
    3.3 岩心样品室内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岩心样品扫描电镜图像(SEM)的采集与分析
    4.1 扫描电镜简介
    4.2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4.3 扫描电镜(SEM)图像采集
    4.4 扫描电镜(SEM)图像参数提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形理论的渗透率模型建立
    5.1 分形理论简介
    5.2 “小岛法”模型
    5.3 微观孔隙渗透率理论模型
    5.4 微观尺度下砂岩孔隙理论渗透率的计算
    5.5 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
    5.6 微观理论渗透率与宏观实测渗透率相关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砂岩微观结构分形特征与其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存在问题
    1.6 本章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自然地理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取样点岩石学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制样及室内测试
    3.1 研究对象制样
    3.2 室内仪器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铸体薄片法的砂岩微观结构分析
    4.1 制样及偏光显微镜调试
    4.2 鉴定图像及数据分析
    4.3 致密砂岩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X-微米CT的砂岩孔隙结构提取及表征
    5.1 制样、扫描及重建
    5.2 孔隙结构的提取
    5.3 孔隙结构的表征
    5.4 基于数字岩心的渗透率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屯兰矿28120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地质背景
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规律
    2.1 经验公式计算
        2.1.1 覆岩类型
        2.1.2 经验公式计算
    2.2 数值模拟
        2.2.1 顶板岩石力学参数
        2.2.2 FLAC3D建立模型
    2.3 井下实测与结果分析
        2.3.1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方案
        2.3.2 实测结果分析
3 结论

(6)砂岩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与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选取采集与室内测试
    2.1 研究对象选取采集
    2.2 实验室渗透率孔隙率测试
    2.3 偏光显微镜组分分析
    2.4 小结
3 扫描电镜(SEM)图像采集与参数提取
    3.1 扫描电镜(SEM)图像采集
    3.2 参数提取
4 基于分形理论的岩石渗透率模型建立
    4.1 小岛法:利用“小岛法”求渗透率
    4.2 盒计数法:利用“盒计数法”求渗透率
    4.3 小结
5 模型应用
    5.1 “小岛法”应用
    5.2 “盒计数法”应用
6 实测渗透率与模型的相关性分析
    6.1 小岛法与实测相关性分析
    6.2 盒计数法与实测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发现问题以及下一步应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屯兰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文地质概况
2 防治水的工作状况
    2.1 奥灰水的防治
        2.1.1 采前水情分析
        2.1.2 防治水措施
    2.2 探放水
        2.2.1 工作面采空区探放水
        2.2.2 大中型断层及陷落柱超前钻探
    2.3 防隔水煤柱留设
        2.3.1 水体下防水煤柱的留设
        2.3.2 断层防水煤柱留设
    2.4 物探工作
        2.4.1 盘区三维地震勘探
        2.4.2 工作面采前坑透
        2.4.3 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2.5 地表水防治
3 结束语

(8)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屯兰矿生产状况
2 含水层概况
    2.1 第四系全新统砂砾含水层
    2.2 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
    2.3 山西组砂岩含水层
    2.4 太原组砂岩含水层
    2.5 奥陶系中统含水层组
3 建矿期间水文状况
4 试生产期间水文状况
    1) 地面施工 Qs-9#孔,
    2) 井下施工 Qs-10#孔。
5 12202工作面出水原因分析
6 防治水措施

(9)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保护层开采理论及研究现状
        1.2.2 围岩采动裂隙分布研究现状
        1.2.3 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屯兰矿保护层开采可行性研究
    2.1 屯兰煤矿基本概况
        2.1.1 地质构造
        2.1.2 水文地质
        2.1.3 气象及地震
        2.1.4 煤层赋存条件
        2.1.5 矿井瓦斯抽采情况
    2.2 屯兰矿保护层开采的必要性
    2.3 屯兰矿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3 上保护层开采煤岩体卸压理论分析及裂隙带分布研究
    3.1 上保护层开采原理
    3.2 上保护层开采煤岩体卸压理论分析
        3.2.1 原岩应力
        3.2.2 上保护层开采下伏煤岩层卸压分析
        3.2.3 应力传递机理
    3.3 上保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深度分析
    3.4 含煤瓦斯向上漂浮和局部积聚现象
    3.5 本章小结
4 保护层开采数值模拟
    4.1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简介及模型建立
        4.1.1 软件简介
        4.1.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 上保护层开采时应力场变化规律
        4.2.1 上保护层开采倾向剖面围岩应力变化过程分析
        4.2.2 上保护层开采走向剖面围岩应力变化过程分析
    4.3 上保护层开采后位移场变化规律
        4.3.1 上保护层开采倾向剖面围岩位移变化过程分析
        4.3.2 上保护层开采走向剖面围岩位移变化过程分析
    4.4 上保护层开采后塑性区变化规律
        4.4.1 上保护层开采倾向剖面围岩塑性区变化过程分析
        4.4.2 上保护层开采走向剖面围岩塑性区变化过程分析
    4.5 保护层卸压角的划定
    4.6 本章小结
5 上保护层开采卸压效果验证与卸压瓦斯治理
    5.1 卸压效果考察方案设计
        5.1.1 被保护煤层残余瓦斯压力
        5.1.2 被保护煤层残余瓦斯含量
        5.1.3 被保护煤层相对变形
        5.1.4 透气性系数
    5.2 保护层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案设计
        5.2.1 顺层钻孔瓦斯抽放设计
        5.2.2 上隅角埋管瓦斯抽放设计
    5.3 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设计
        5.3.1 被保护层瓦斯抽采方法的选择
        5.3.2 底板巷道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法
    5.4 卸压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顶板的特征
        1.2.2 现代巷道支护机理研究现状
        1.2.3 现代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4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巷道复合顶板岩层结构与地质力学测试分析
    2.1 巷道复合顶板工程地质环境
        2.1.1 矿井工程地质
        2.1.2 12501工作面概况
    2.2 巷道复合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能
        2.2.1 地质岩芯采取及实验分析
        2.2.2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复合顶板巷道含煤岩系岩石学特征
        2.3.1 试验设备与观测内容
        2.3.2 岩相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巷顶板岩层破断机理研究
    3.1 屯兰矿巷道顶板岩层基本赋存特征
    3.2 煤巷顶板岩层力学结构形式研究
        3.2.1 板式结构
        3.2.2 梁式结构
    3.3 煤巷顶板岩层结构的破断机理分析
        3.3.1 基于薄板结构模型的煤巷的顶板破断机理分析
        3.3.2 基于梁结构模型的煤巷顶板破断机理分析
    3.4 顶板岩层的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3.4.1 煤层采动影响
        3.4.2 地应力影响
        3.4.3 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3.4.4 岩体强度的影响
        3.4.5 巷道临界支护排距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域判别
    4.1 危险级别划分指标
    4.2 顶板危险区域级别划分
        4.2.1 稳定岩层的判别计算方法
        4.2.2 12501运输巷钻孔资料及顶板危险分级
        4.2.3 12501回风巷钻孔资料及分析
        4.2.4 运输大巷钻孔资料及分析
    4.3 复合顶板危险区域预估
        4.3.1 区域预估原理
        4.3.2 预估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巷道顶板控制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巷道支护参数设计方法选择
        5.1.1 工程类比法
        5.1.2 松动圈设计方法
        5.1.3 理论计算方法
        5.1.4 数值模拟计算
        5.1.5 支护参数设计方法确定
    5.2 不同的顶板分类时巷道支护设计
        5.2.1 不同支护理论力学计算模型
        5.2.2 I类顶板巷道支护参数设计方案
        5.2.3 II类顶板巷道顶板支护计算方法
        5.2.4 III类、IV类顶板井巷支护参数推算方法
    5.3 支护方法不一样时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I类顶板井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3.3 II类顶板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3.4 III类、IV类顶板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4 现场矿压监测
        5.4.1 巷道深基点位移监测
        5.4.2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主要研究结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群开采工作面瓦斯精准定量溯源原理与技术[J]. 周福宝,刘宏,刘应科,康建宏,贺志宏.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5)
  • [2]屯兰矿22301工作面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D]. 席永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D]. 孙润.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4]砂岩微观结构分形特征与其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D]. 孙泽.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5]屯兰矿28120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 孙润,孙泽,田午子,于涵.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 [6]砂岩微观孔隙分形特征与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D]. 姜涛.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7]屯兰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的防治[J]. 王明亮. 太原科技, 2009(04)
  • [8]屯兰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探讨[J]. 李新明,王克军,王勇兵. 西山科技, 2001(06)
  • [9]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 李文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10]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D]. 高振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标签:;  ;  ;  ;  ;  

屯兰矿工作面治水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