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初步研究

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初步研究

一、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策[1](2021)在《黄瓜产量和商品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葫芦科一年蔓生攀缘性草本植物,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受到更多关注。杂种优势育种是黄瓜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方法,但目前杂种优势预测主要凭经验。而且,通过筛选大量杂种以寻找潜在优良杂交种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选择效率低,育种周期长。为了提升育种效率和节约育种成本,可利用亲本特征有效预测其潜在杂交种的表现。但黄瓜的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多为数量性状,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预测难度大。全基因组选择模型通过对训练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信息进行建模,可以对潜在杂交组合的表型进行有效预测,但全基因组选择在园艺作物育种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见全基因组选择模型应用于黄瓜育种的报道。探索和建立基于性状遗传和全基因组信息的黄瓜高效稳定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亲本测序信息和训练群体田间试验表型信息,探索了基于基因型矩阵的SNP-BLUP模型和基于遗传关系矩阵的GBLUP模型,并讨论了两类模型对黄瓜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驯化选择分析:收集82份代表性种质,根据重测序结果和群体结构分析将其分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欧洲温室型、欧美露地型、华南型和华北型6个类群。根据类群遗传多样性和驯化选择分析结果,将黄瓜的驯化过程分为从野生型到半野生型的驯化阶段和从半野生型到4个栽培类群的改良阶段,其中驯化阶段相比改良阶段经历了更强烈的驯化选择。(2)训练群体表型数据收集:选取已收集的67份黄瓜种质创建双列杂交和NC II两个训练群体,共包含268个组合。分别在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2019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塑料大棚种植,采集训练群体中13个产量和品质性状信息,并计算了产量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欧洲温室型黄瓜自交系具有优秀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春季表型数据相比秋季普遍具有更长的播种到雌花开放期天数、更高的雌花节率和产量;跨生态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更明显,但可能产生苦味瓜的问题。(3)SNP-BLUP模型构建:根据训练群体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信息,使用岭回归、LASSO、贝叶斯A、贝叶斯B、贝叶斯C、贝叶斯岭回归、贝叶斯LASSO、RR-BLUP、随机森林、基于径向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和基于多项式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共11个模型,建立了加性SNP-BLUP模型。模型训练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表型数据的预测效果接近,性状遗传力与模型预测能力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高遗传力性状使用较小的训练群体即可获得最佳预测效果;对于多数性状,500个分子标记可满足最佳预测需求。使用加性-显性贝叶斯B模型建立了非加性SNP-BLUP模型,其中加性贝叶斯B模型作为对照。使用同群体同季节交叉验证、同群体跨季节验证、跨群体验证3种模型验证策略进行模型预测能力估计。结果表明,在同群体同季节交叉验证策略下,加性-显性贝叶斯B模型预测效果显着优于加性贝叶斯B模型,但对高遗传力性状提升效果不明显。多数性状在跨季节和跨群体验证策略下表现较好。(4)GBLUP模型构建:根据训练群体的表型信息和遗传关系矩阵,建立了基于GCA模型理论的GBLUP模型。基于遗传方差组分的正交先验假设,使用完整GBLUP模型估计各性状在不同季节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残留遗传效应等遗传方差。GBLUP模型的同群体同季节交叉验证、同群体跨季节验证和跨群体验证结果表明,包含非加性效应的GBLUP模型相比加性GBLUP模型可以对多数性状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同群体跨季节预测效果取决于表型数据在季节间的相关性;在相似环境的跨群体验证中,包含非加性效应的GBLUP模型更具有预测潜力,而在较大环境差异的跨群体验证中,加性GBLUP模型足以获得最佳预测效果。(5)基于SNP-BLUP和GBLUP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的构建:SNP-BLUP模型估计的显性模型成分和GBLUP模型估计的SCA与黄瓜产量杂种优势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SNP-BLUP模型中的加性模型成分、GBLUP模型估计的GCA、遗传距离和遗传关系矩阵等与黄瓜产量杂种优势相关性较弱或者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将遗传距离、显性成分和SCA作为预测因子分别建立了GD模型、Dominance模型和SCA模型等杂种优势预测模型。以GD模型的预测能力作为对照,Dominance模型的预测能力相比提升了0.150.74,SCA模型的预测能力相比提升了0.150.59。

岳丽昕[2](2021)在《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生产上以一代杂交种为主。但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杂交种选育很大程度上依赖育种者的经验,育种效率低。因此,探索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对提高大白菜育种效率及阐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14份大白菜亲本配制组合,分析各性状的杂种优势;选取两个代表性F1组合,利用不同方法对其F2分离群体的单株重进行QTL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耐热性大白菜在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表现,鉴定了参与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结果如下:1、利用14份大白菜优良骨干亲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1个F1组合,对亲本及组合开展11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结果发现:91个组合在28天苗期生长量、单株重、叶球重、生育期(商品成熟期)等四个性状均表现显着的杂种优势,最大超亲优势值分别为241.84%、118.14%、120.69%和-207.79%,说明白菜杂交育种可显着提高产量并缩短生育期。2、对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2,444,676个高质量SNPs。基于全基因组SNPs差异和亲本间纯合差异SNPs位点的不同方法,计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距离GDtotal和GDhomo的变幅分别为0.222~0.379和0.211~0.365。通过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Dhomo与28天生长量的中亲优势(r=0.262)和超亲优势(r=0.234)、球重的超亲优势(r=0.214)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遗传距离可以部分预测大白菜杂种优势。3、利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在产量强优势组合的F2群体(418株)中检测到4个控制单株重的QTLs:q PW1.1,q PW5.1,q PW7.1和q PW8.1。连续两年的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q PW8.1定位在标记A08_S45(18,172,719)和A08_S85(18,196,752)之间,约23.5 kb,解释了8.6%的单株重和23.6%的白菜总球叶数的表型变异;还包含一个可能控制单株重杂种优势的杂合区段。2)q PW1.1和q PW7.1解释的单株重表型变异分别是11.7%和10.7%,且q PW7.1表达易受环境影响。3)q PW5.1在着丝粒区域具有显着信号,推测其高杂合性造成的“假超显性效应”和来自亲本‘XJD4’的增效等位基因是影响大白菜产量杂种优势的可能原因。4、以亲本“玉田包尖”配制的大白菜组合具有显着杂种优势,且正反交F1、957株F2的单株重、球高等性状的遗传明显偏向该亲本,说明亲本“玉田包尖”为强优势亲本,具有较强的性状遗传力。确定单株重为“玉田包尖”类白菜的优势性状之一;采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将包尖组合单株重QTL定位在A09染色体。5、筛选耐热亲本‘268’和热敏亲本‘334’,分别对其进行高温胁迫与对照处理,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11,055和8,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7个与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高温胁迫后,耐热大白菜‘268’中谷胱甘肽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途径显着上调,光合作用途径被抑制;而热敏大白菜‘334’中核心基因HSP17.6、HSP17.6B、HSP70-8、CLPB1、PAP1、PYR1、ADC2和GSTF1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杨永升[3](2021)在《不同白粉病抗性籽用美洲南瓜叶片结构差异分析与籽用美洲南瓜自交系配合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籽用美洲南瓜高代自交系和白粉病病菌为材料,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2020年白粉病生理小种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两年的白粉病病菌对籽用南瓜自交系致病力,并对叶片结构与白粉病抗性进行相关分析。同时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杂交组合,对籽用南瓜材料的性状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遗传力分析,为今后籽用南瓜白粉病防治已经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小种鉴定出内蒙古地区2020年生理小种为2US,较2019年生理小种致病力发生改变,并显着提高。2.叶片结构研究结果,籽用美洲南瓜叶片白粉病抗性与蜡质含量正相关,与叶片气孔密度负相关,与绒毛密度没有相关性。抗病材料叶片表皮细胞长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显着高于感病组织。接种后各组织细胞均由有层数增加、大细胞变成多个小细胞,由长变圆的趋势,且感病材料变化更加剧烈。3.亲本H的一般配合力综合评价较高,C×E在单瓜产量和籽粒性状上的最佳组合;A×D是品质性状上的最佳组合。4.利用聚类分析将所有亲本分为三大类,其中亲本A、B、C为第一大类,亲本E、E为第二大类,亲本D、H、G为第三大类。5.选配的15个组合在单瓜产籽数和粗脂肪性状均表现出较统一的正向超亲优势,瓜纵径表现出负向超中或超亲优势。

张成成[4](2021)在《茄子花色果色及相关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又名落酥、昆仑瓜,属于茄科茄属,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试验主要对茄子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获得茄子相关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得到茄子主要质量性状之间的遗传连锁关系,为茄子品质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茄子株高遗传最适模型为D-0模型,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84,主基因显性效应值为-0.08,主基因显性度为0.095,BC1、BC2和F2世代对应的多基因遗传率为45.16%、75.11%和46.41%,故茄子株高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茄子单株产量、平均果重和果形指数遗传的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茄子分离世代中,单株产量性状和平均果重性状遗传,BC1和F2群体以主基因遗传为主,BC2群体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果形指数性状遗传,BC2和F2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遗传率为52.78%、98.96%。2.茄子花紫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紫色对白色是由一对基因控制。果色紫色对白色是由两对具有重叠作用的基因控制,且紫色基因具有显性上位作用。果皮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紫色基因对绿色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果肉绿白色对白色为显性,绿白色对白色由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茄子果皮颜色和果肉颜色在遗传过程中存在基因互作效应,控制茄子果肉的绿白色基因对控制茄子果皮的白色基因有上位作用;茄子花色和果皮色为不完全连锁遗传,白花绿皮茄和紫花紫皮茄遗传交换值为23.6%,紫花紫皮茄和白花白皮茄遗传交换值为34.5%;茄子花色和果肉色在杂交遗传过程中符合独立遗传规律,不存在连锁关系。3.茄子可溶性蛋白含量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最适遗传模型为E-1模型,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BC2和F2世代对应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2.64%、54.78%和92.18%;可溶性糖含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最适遗传模型为D-0模型,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BC2和F2世代对应的多基因遗传率为78.06%、79.95%、10.5%;粗纤维含量最适模型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杜红艳[5](2021)在《EMS诱变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加工番茄产业是新疆的特色园艺产业,其生产与加工规模在全国居于首位。新疆无霜期短,造成加工番茄原料供应期集中,加工企业设备满负荷运转时间短。生产上需要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以达到延长原料供应期,并实现均衡供应的目的。在新品种选育中,因早熟种质资源少、遗传上选育难度大,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早熟品种较少。目前,已将培育早熟品种作为加工番茄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也成为新品种选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本文以EMS诱变获得早熟突变体为试验材料,对突变体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品质指标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转录组学的方法对突变体的花和果实进行分子水平研究,从生理到分子水平探讨突变体早熟的机理,为早熟品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物候期和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早熟突变体的始花节位低,现蕾期和开花期均早于原始亲本。因此,现蕾期、开花期和始花节位可作为初步判断早熟品种的依据依据。从各农艺性状来看,早熟突变体TH11-2和TH12-7表现最优,一二穗结果数、前期产量均显着高于原始亲本,但单果重均小于原始亲本,株高和茎粗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可以看出单果重与一二穗结果数呈显着负相关,故在早熟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兼顾早熟与单果重两个性状,以获得最优的品种。对早熟突变体材料进行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研究发现,同一品种间,随着生育期的进行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变化各不相同,在现蕾期、开花期和坐果期,早熟突变体TH11-2和TH12-7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原始亲本,分别提高了8.52%、8.88%、9.87%和9.43%、8.58%、3.47%;光合作用的变化,TH11-2在坐果期,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着高于对照里格尔87-5;TH12-7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提高了16.4%和13.6%,说明早熟品种在现蕾期,开花期和坐果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合能力强。2.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早熟突变体TH11-2果实的总糖、番茄红素、糖酸比和固酸比含量均显着提高,总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着降低,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没有显着差异。TY11-1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抗坏血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TH12-7果实总糖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均比对照显着提高,分别提高了10.95%和21.69%。糖酸比显着降低,总酸、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和固酸比与原始亲本没有显着差异;TH12-6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从整体来说,早熟突变体TH11-2优于TH12-7优于TY11-1优于TH12-6。说明突变体TH11-2和TH12-7品种性状优于对照,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两方面均达到早熟品种要求。3.采用转录学的方法研究早熟突变体的早熟机理,结果表明:调控开花的J基因、DDTFR18基因,MADS-box家族基因FUL1、FUL2、TAGL1、SOC1、AGL24以及合成赤霉素的关键基因GA2ox1、GA2ox2、促花因子基因FPF1在突变体中表现上调,早熟突变体果实中乙烯受体和乙烯响应因子相关基因表现下调,从而负向调控了果实的成熟。

由美千惠[6](2020)在《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果蔬的风味品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要点,通过感官品尝来选择出更符合人们口味的品种。本试验通过感官评价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出食味性好的品种,并对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等研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与风味品质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从而为育种研究者提供基础依据。本试验所用到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均由东北农业大学黄瓜课题组提供,一种用于感官品尝评分,感官评分指标有清香味、涩味、苦味、脆度、甜味、果皮色、果肉色和果实形状,另一种用于果实中风味指标提取测定,如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维生素C、水分、硬度和光泽度。以及运用同亲回归法对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感官评定,筛选出食味性好的品种有F19-01、D0432-3-4-1、C12-30、C17-20、M09-2,食味性差的品种为D1158-2、C16-143、C12-148、D0406-15、D0407、D1152、俄白07、D0427-2-2、D0630-1。食味性优劣(好坏)存在生态型间的差异,食味性较好的生态类型是欧洲鲜食型,食味性较差的生态类型是腌渍型。(2)根据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与食味性相关的指标有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果实的清香味、甜味、涩味和苦味。(3)初步确立了口感食味性品质评价划分标准为:清香味≧5、涩味≦3、苦味≦1、甜味≧3、脆度≧7。可溶性糖含量≧13.44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0%,有机酸含量≧0.53%,此为生理指标风味评定的标准线。黄瓜种质资源感官风味尚佳的品种需要达到的指标除了果实的感官品质,还有生理指标达标。(4)一般配合力较大的杂交组合为D0432-3-4-1×B1106-1,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D0432-3-4-1×B1106-1、D1158♀-2×B1106-1、D1101-2×B1106-1、JZ6-1-3×B1106-1、B1106-1×W5-34-1。B1106-1×D0432-3-4-1、D0432-3-4-1×B1106-1、D1158♀-2×B1106-1在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中的配合力均较高,能够选育出风味品质好的品种。甜味、可溶性糖、有机酸的狭义遗传力超过50%,说明这些性状通过双亲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较大;而涩味和苦味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相差较大,说明此类性状受非加性效应及环境影响较大,选育品种时,尽量在早代进行。(5)F19-01和F19-01(反)表现出偏母体效应的指标有:有机酸、VC、硬度、清香味、甜味、涩味、脆度和果实形状。

贾宁[7](2020)在《‘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乐亭白黄瓜’是河北省乐亭县日光温室越冬茬主栽农家品种,其口感甜脆、风味浓郁,由于缺乏系统选育,品种性状混杂。本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黄瓜遗传育种课题组前期选育出的13个‘乐亭白黄瓜’杂交组合(品系)为试验材料,以‘乐亭白黄瓜’(CK1)、绿岛3号(CK2)、中荷16(CK3)、18W-1(CK4)为对照,通过对植株生长势、商品瓜品质、产量、抗逆性及抗病性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获得符合目标性状的‘乐亭白黄瓜’优良组合(品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乐亭白黄瓜’品种比较试验2017年乐亭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品比观察试验表明,C08、C01为初步入选组合(品系);2018年校内基地塑料大棚春提前品比试验表明,C08、C01在植株生长势、商品瓜品质、产量方面表现较优;2019年滦州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品比试验表明,C0807、C0806在植株生长势、商品瓜品质、产量、植株生长量及抗逆性等方面综合表现优良,其次为C01、C0805。2.‘乐亭白黄瓜’区域试验2018年平泉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区域试验表明,在植株生长势、产量、品质、植株生长量与抗逆性等方面C08、C01优于对照密刺类品种;2019年进一步区域试验表明,C01、C0805在植株生长势、产量、品质等方面表现优良,其次C0807、C0806;2019年永清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区域试验中在植株生长势、品质、产量、植株生长量及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C0806和C01较优,其次为C0805、C0807。3.‘乐亭白黄瓜’生产试验2019年昌黎基地初步生产试验结果表明,C01和C08的商品瓜品质优于对照,精品瓜率高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比CK1增产19.3%和12.2%,分别比CK2低39.2%和40.4%,冬季抗逆性和春季恢复生长能力较强,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

苏江硕[8](2019)在《菊花耐涝性遗传机制解析与候选基因挖掘》文中研究说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原产我国,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经济和文化价值,在花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菊花对涝渍敏感,涝渍胁迫是制约菊花产业健康发展的要因之一。因此,培育耐涝性菊花新品种是菊花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菊花耐涝性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利用的优异种质(基因)资源,严重阻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鉴于此,本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88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多个环境下的耐涝性鉴定,利用筛选出的稳定耐涝性差异种质,采用4×3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II)配置了 12个杂交组合,对菊花耐涝性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并通过连锁分析、全基因关联分析和混池转录组测序三种基因定位手段挖掘与菊花耐涝性紧密关联的QTLs、优异等位变异位点以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从经典数量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角度揭示了菊花耐涝性的遗传机制,获得了优异耐涝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对菊花传统杂交育种及现代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盆栽模拟淹水法对88个代表性菊花品种在三个不同环境下进行耐涝性鉴定,根据淹水后植株叶片萎蔫指数、叶色、叶形态、茎色、茎形态等外观形态得分以及死叶率计算的耐涝性隶属函数值(MFVW)对菊花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菊花品种耐涝性差异明显,其中切花大菊品种的耐涝性隶属函数值(MFVW;0.65)显着高于切花小菊(0.55;P<0.05),亚洲菊花品种的MFVW(0.65)极显着高于欧洲菊花品种(0.48;P<0.01)。菊花耐涝性具有显着的基因型(G)×环境(E)互作效应。根据MFVW的大小,将供试群体分为耐涝、较耐涝、较不耐涝、不耐涝和极不耐涝五个等级,分别包含9个、31个、34个、11个和3个品种。其中,‘火焰’、‘南农雪峰’、‘QX097’、‘寒小白’、‘小丽’和‘希望之光’具有稳定的耐涝性,而‘清露’、‘蒙白’、‘绿心小菊’和‘云南采5’在各个环境下均表现为不耐涝。2.分析了菊花不完全双列杂交群体耐涝性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其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7个耐涝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MFVW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7.5%和51.5%,可能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的共同控制,而其他6个生物量指标胁迫系数的狭义遗传力较小,可能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南农雪峰’在大部分性状上表现出正向较大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有较高的育种价值;特殊配合力(SCA)分析发现‘南农雪峰’ב蒙白’、’QX097’ × ’QX096’、‘小丽’בQX098’杂交组合综合表现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与基于形态学标记(PD)以及全基因组随机分布的分子标记位点(GD)估算的遗传距离相比,基于耐涝性分子标记位点估算的亲本遗传距离(QTL-GD)能更好地预测菊花耐涝性的杂种优势。另外,SCA与杂种优势在大部分性状上均存在显着较强的正相关(0.51≤r≤0.80),也可以有效地预测杂种优势,而遗传距离与配合力效应之间的相关性较弱。3.以菊花’南农雪峰’ב蒙白’的162 个F1代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双-假测交”作图策略和SRAP、gSSR分子标记分别构建亲本遗传图谱。母本’南农雪峰’遗传图谱含有268个标记位点,由31个连锁群组成,平均图距为9.93 cM,累积图谱长度为1420.4 cM,基因组覆盖率约为69.8%。父本‘蒙白’遗传图谱含有234个标记位点,由52个连锁群组成,平均图距为11.2 cM,累积图谱长度为1669.4 cM,基因组覆盖率约为58.9%。对该群体在两个环境四个不同淹水时期进行了耐涝性鉴定,基于上述图谱对菊花耐涝性进行动态和上位QTL分析。研究发现该群体耐涝性遗传变异广泛且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4.12%~124.30%,广义遗传力介于47.97%~65.18%之间。动态QTL分析检测出37个非条件consensus QTLs和51个条件consensus QTLs,分别可以解释5.81%~18.21%和5.90%~24.56%的表型变异。其中三个非条件consensus QTLs在不同淹水时期均能检测到,但是没有发现所有淹水阶段均表达的条件consensus QTLs。上位性QTL分析检测出56个非条件互作对以及13个条件互作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介于0.02%~8.87%之间。因此,菊花耐涝性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且菊花耐涝性QTLs或基因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受环境影响。4.基于92,811个SNP标记和上述88个菊花品种的耐涝性表型数据,通过全基因关联分析挖掘了菊花耐涝性相关优异SNP位点。结果表明,GLM和MLM两种模型分别检测到137和14个与菊花耐涝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其中两者共有11个SNP位点。根据表型效应值的大小,筛选出6个优异等位变异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在12.85%~21.85%之间。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优异SNP位点之间具有显着的聚合效应(r2=0.45;P<0.01),’QX097’和‘南农雪峰’两个品种分别携带了 5个和6个有利等位基因,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成功将关联位点Marker6619-75转化为基于PCR的dCAPS标记,平均准确率在78.9%。此外,挖掘并初步验证了 4个耐涝候选基因。5.在‘南农雪峰’(XF)和‘蒙白’(MB)杂交F1群体中筛选出稳定耐涝株系和涝敏感株系各16个,构建耐涝池(BR)和涝敏感池(BS),利用混池转录组测序(BSR-seq)分析菊花耐涝性。结果表明,两个混池的|ΔSNP-index|在大于0.5的阈值下,共检测出125个SNP标记与菊花耐涝性显着关联,|ΔSNP-index|最大值为0.70,平均值为0.55。进一步对这些位点所在的48个Unigenes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注释,挖掘了一个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的拟南芥ERF026同源基因TRINITYDN60519c3g1。该基因的表达量在XF vs MB中表现为显着下调,在BR中稍低于BS,但没有达到显着差异水平。ERF基因已被证实在调节植物低氧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测TRINITYDN60519c3g1可能参与菊花耐涝性的调控。此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在XF vs MB中获得137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BR vs BS中获得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植物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相关。

刘圣[9](2019)在《长牡蛎糖原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亦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贝类。虽然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多年都稳居世界首位,占世界产量的4/5以上,但出口量却不足世界贸易量的5%。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牡蛎产品品质偏差。牡蛎产品品质的评价指标除体尺规格和壳型等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肥满度。肥满度实际上就是牡蛎软体部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包括蛋白质、糖原、脂肪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锌(Zn)和硒(Se)等,而其中的糖原,既直接与牡蛎的肥满度有关,也与牡蛎软体部色泽和“蛎”味密切相关。过去人们大多仅了解牡蛎的糖原等物质含量会受到营养环境和生殖过程等的影响,但对其遗传基础却知之甚少。本研究1)首先探讨了短期饥饿对全软体部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全软体部和单独的组织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还在不同的组织中检测了糖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阐明这些基因如何参与到糖原代谢途径,可以为牡蛎糖原含量的改良提供更多信息。2)其次,评估了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力,探究了不同营养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以及生长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品质性状合适的的选择育种策略,并分析了通过生长性状对品质性状进行间接选育的可行性。3)再次,结合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的手段以研究糖原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候选基因(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B(PPP1R3B))的功能以及其与糖原含量的关系。4)最后,基于长牡蛎高密度芯片对肥满度、壳型、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期找到影响这些性状的重要基因及SNP位点。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长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的特征研究本研究分析了牡蛎短期饥饿和不同季节样品的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发现短期饥饿(50小时)没有显着改变糖原,蛋白质或脂肪含量(p>0.05)。不同季节样品分析表明,秋季和冬季是糖原和脂肪积累的主要阶段,海水温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与糖原含量呈负相关。2月到4月,整个软体部的糖原含量较高且稳定,并且与条件指数正相关。与鳃或闭壳肌相比,性腺,唇瓣和外套膜中的糖原含量较高。参与糖原代谢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糖原脱支酶和糖原分支酶)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密切相关。性腺中的糖原含量受糖原代谢和糖酵解途径基因(果糖6-磷酸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调节,并且储存的糖原很可能是配子发生的主要能量来源。这些发现有益于牡蛎水产养殖管理和品质性状的改良,并扩大我们对牡蛎中糖原代谢的认知。2.长牡蛎营养品质的遗传参数估计使用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64个全同胞家系。最后,通过18个全同胞家系,包含了9个半同胞家系,其中每个包含2个全同胞家系的个体取样,进行了遗传力估计。糖原,蛋白质,脂肪,Zn和Se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9±0.02,0.38±0.02,0.58±0.08,0.02±0.02和0。糖原和蛋白质含量(-0.95±0.004)之间以及脂肪和蛋白质含量(-0.59±0.05)之间存在强的负遗传相关,且脂肪和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0.16±0.06)。壳高和营养品质性状之间观察到弱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r<0.2)。这些数据表明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但糖原及脂肪不能与蛋白质一起选择选育。此外,通过选择生长性状来进行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育种是困难的,该研究为牡蛎品质性状育种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3.PPP1R3B在长牡蛎调控糖原含量中的功能研究首先,克隆了CgPPP1R3B全长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CgPPP1R3B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季节样品中的基因表达量与糖原含量密切相关。该基因体内RNA干扰(RNAi)实验表明,实验组降低了的CgPPP1R3B表达水平可能导致糖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免疫共沉淀(Co-IP)和酵母双杂交(Y2H)实验结果表明CgPPP1R3B可以与其催化亚基CgPPP1C以及糖原合酶(CgGS)和糖原磷酸化酶(CgGP)相互作用。体外蛋白-糖原共沉淀分析表明,CgPPP1R3B蛋白可直接与糖原分子结合,这些结果表明CgPPP1R3B蛋白密切参与糖原代谢。此外,在该基因中精确定位了13个SNP位点的相对位置。在一个独立的野生群体中,13个SNP中的10个被证实与糖原含量显着关联(n=288,p<0.05)。具有高糖原含量的牡蛎个体的CgPPP1R3B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具有低糖原含量的牡蛎(n=20),并且四个关联的SNP的不同基因型个体与CgPPP1R3B基因表达水平与显着相关(p<0.05),该数据表明关联的SNP可能通过调节CgPPP1R3B表达来控制糖原含量。这些结果表明CgPPP1R3B是糖原代谢调节的重要基因,并且该基因的相关SNP和优势基因型组合可用于牡蛎糖原含量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长牡蛎壳型等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青岛胶南海域采集的288个野生个体,测量壳型性状(壳高/壳长),出肉率(软体重/全湿重),条件指数(CI,软体干重/干壳重)以及壳高,壳长,壳宽,全湿重,软体重,软体干重等性状。使用190K高密度芯片对SNP位点进行分型,使用R中GAPIT软件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表明壳型、壳宽、条件指数关联到一批SNP位点,部分位点位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上。壳高,湿重和软体重均关联到一个显着SNP(scaffold73192759),该位点位于一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为非同义突变(Glu→Val),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被认为参与代谢过程。此项结果为壳型等品质性状的选育提供了潜在的分子标记

张雅文[10](2019)在《砧用南瓜耐盐性和耐寒性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ex Lam.)为葫芦科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因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常用于黄瓜嫁接。植物抗性遗传分析对植物抗性育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砧用南瓜的研究有很多,但大都集中在砧木筛选、评价等方面,而对其抗性遗传规律的解析尚未见报道。因此,对砧用南瓜的抗性遗传规律进行解析,明确砧用南瓜抗源的抗性遗传机制,对砧用南瓜优质基因源的挖掘、种质资源创新和持久抗性育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以耐盐(寒)性存在明显差异的6份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法对砧用南瓜耐盐(寒)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分别以耐盐(寒)性强的南瓜自交系P1和耐盐(寒)性弱的南瓜自交系P2,以及通过二者进行杂交获得的F1代,加代回交或自交获得的B1,B2和F2代为材料,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砧用南瓜耐盐(寒)性的遗传特性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并对各遗传模型中耐盐(寒)性表现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以及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详细解析。主要结果如下:1.耐盐性配合力呈现负向效应时,对杂交组合耐盐性的提高有利。结合配合力效应值,在研究的36个配组方式中,可以在砧用南瓜耐盐性育种中加以利用的杂交组合为 18C0077 × 18C0005、18C0077 × 18C0046、18C0077 × 18C0049、18C0024 × 18C0046、18C0024 × 18C0049和18C0024 × 18C0026。两对主基因的效应值均为负,且显性效应显着时,可提高砧用南瓜的耐盐性。各世代耐盐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在34.6%~62.1%之间,多基因的遗传率近乎为0,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通过对比主基因遗传率在分离世代的大小,发现主基因的遗传率在B1中最大,在F2中最小,且F2代受环境影响较大,适合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总之,本研究筛选出了砧用南瓜耐盐性强的杂交组合,同时,确定砧用南瓜耐盐性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2.耐寒性配合力呈现正向效应时,对杂交组合耐寒性的提高有利。结合配合力效应值,在研究的36个配组方式中,可以在砧用南瓜耐寒性育种中加以利用的杂交组合为18C0025 × 18C0065和18C0065 × 18C0025。主基因加性效应为负,显性效应为正时,对砧用南瓜耐寒性的提高有利。砧用南瓜各世代耐盐性主基因遗传率在32.2%~55.1%之间,砧用南瓜的耐寒性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并且遗传率在F2中最大,达到55.09%,在B1中最小,同时,F2代受环境影响较小,故适合晚期世代进行选择。总之,本研究筛选出了砧用南瓜优良的耐寒杂交组合,并表明南瓜耐寒性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

二、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产量和商品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1 杂种优势概念和杂种优势利用
        1.1.2 经典杂种优势假说
        1.1.3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生理生化指标预测杂种优势
        1.2.2 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1.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预测杂种表现
        1.2.4 全基因组选择预测杂种表现
    1.3 黄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1 黄瓜基因组研究进展
        1.3.2 黄瓜遗传多样性和驯化研究进展
        1.3.3 黄瓜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理论实践意义
        1.4.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2 解决方案
        1.4.3 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驯化选择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基因组DNA提取
        2.1.3 建库测序与数据质控
        2.1.4 SNP检测与注释
        2.1.5 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2.1.6 驯化选择区间检测
        2.1.7 驯化选择区间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种质资源测序质量分析
        2.2.2 黄瓜种质资源分群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 驯化选择区间统计
        2.2.4 驯化选择区间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黄瓜杂种优势育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收集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产量和商品品质性状数据采集与分析
        3.1.4 产量杂种优势计算
        3.1.5 季节间表型数据相关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相关性状统计分析
        3.2.2 商品品质性状统计分析
        3.2.3 产量杂种优势统计分析
        3.2.4 表型数据季节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基因型矩阵的黄瓜SNP-BLUP全基因组表型预测模型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训练群体和待测群体构建
        4.1.3 训练群体表型数据收集
        4.1.4 训练群体和待测群体基因型矩阵构建
        4.1.5 加性SNP-BLUP模型训练
        4.1.6 模型预测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4.1.7 加性-显性SNP-BLUP模型训练和验证
        4.1.8 预测待测群体表型信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类型和季节因素对模型预测能力影响
        4.2.2 训练群体大小对模型预测能力影响
        4.2.3 分子标记数量对模型预测能力影响
        4.2.4 性状遗传力与模型预测能力的关系
        4.2.5 加性-显性SNP-BLUP模型验证
        4.2.6 待测群体预测信息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遗传关系矩阵的黄瓜GBLUP全基因组表型预测模型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训练群体构建
        5.1.3 训练群体表型数据收集
        5.1.4 GBLUP模型构建
        5.1.5 GBLUP模型验证策略
        5.1.6 GBLUP模型方差组分正交性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自交系遗传关系矩阵分析
        5.2.2 GBLUP模型同群体同季节交叉验证
        5.2.3 GBLUP模型同群体跨季节验证
        5.2.4 GBLUP模型跨群体验证
        5.2.5 遗传方差组分估计
        5.2.6 遗传方差正交性检验
        5.2.7 81份自交系的GCA估计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SNP-BLUP和GBLUP的黄瓜产量杂种优势预测模型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训练群体和待测群体构建
        6.1.3 训练群体表型数据收集和杂种优势计算
        6.1.4 遗传距离和遗传关系矩阵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1.5 SNP-BLUP模型成分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1.6 GBLUP模型成分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1.7 杂种优势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6.1.8 待测群体杂种优势预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遗传关系矩阵和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2.2 SNP-BLUP模型成分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2.3 GBLUP模型成分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6.2.4 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6.2.5 待测群体杂种优势预测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其遗传机理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2 杂种优势的三个经典假说
        1.1.3 其他假说
    1.2 杂种优势预测
        1.2.1 配合力法
        1.2.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1.2.3 其他预测方法
    1.3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 BSA基因定位的发展及应用
    1.5 大白菜产量性状研究
        1.5.1 大白菜的产量构成及其相关性
        1.5.2 大白菜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1.6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及F_1的田间性状表现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2.4 遗传参数估计与分析
        2.2.5 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2.3 讨论
        2.3.1 配合力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2 遗传效应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3 大白菜产量、生育期表现显着优势
第三章 SNP标记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3.1.3 欧式距离计算与表型聚类分析
        3.1.4 亲本的DNA提取与重测序
        3.1.5 数据质控与变异检测
        3.1.6 基于SNP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和亲本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3.2.2 亲本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2.3 亲本重测序与SNP标记开发
        3.2.4 基于SNP标记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
        3.2.5 基于SNPs的聚类分析
        3.2.6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SNP遗传距离有助于准确聚类
        3.3.2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3 双亲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矮桩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4.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4.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4.1.5 GPS关联分析
        4.1.6 SNP-index分析和ED分析
        4.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4.1.8 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白菜单株重的遗传特性
        4.2.2 单株重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4.2.4 单株重QTL验证及候选基因预测
        4.2.5 杂合区段可能是导致单株重杂种优势的原因
    4.3 讨论
        4.3.1 与单株重相关的杂种优势QTL分析
        4.3.2 A05 着丝粒高杂合的原因及解释
        4.3.3 三种QTL分析方法的比较
        4.3.4 QTL“一因多效”现象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第五章 包尖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5.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5.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5.1.5 GPS关联分析
        5.1.6 SNP-index分析
        5.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包尖大白菜优势性状的确定
        5.2.2 亲本、F_1、F_2分离群体的田间性状表现
        5.2.3 优势性状-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5.2.4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
    5.3 讨论
        5.3.1 混池的数量及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5.3.2 “玉田包尖”类白菜表现偏向遗传
        5.3.3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分析
第六章 大白菜耐热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高温胁迫处理
        6.1.2 取样与转录组测序
        6.1.3 转录组分析
        6.1.4 差异表达分析
        6.1.5 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1.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6.1.7 q RT-PCR验证候选hub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白菜品种高温处理表型
        6.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6.2.3 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DEGs比较
        6.2.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2.5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6.2.6 基因共表达网络确定七个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模块
        6.2.7 关键模块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6.2.8 与高温胁迫及其恢复处理相关的hub基因
        6.2.9 候选hub基因的表达验证
    6.3 讨论
        6.3.1 利用WGCNA分析构建与高温胁迫相关的共表达网络
        6.3.2 长期胁迫与短期胁迫机制的差异
        6.3.3 HSPs和 HSF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4 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6 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高温胁迫中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作者简历

(3)不同白粉病抗性籽用美洲南瓜叶片结构差异分析与籽用美洲南瓜自交系配合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研究
        1.1.1 瓜类白粉病概述
        1.1.2 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的相关研究
        1.1.3 白粉病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2 叶片结构与抗性研究进展
        1.2.1 叶片结构与抗病性抗性关系
        1.2.2 叶片结构与白粉病抗病性关系
    1.3 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相关研究
        1.3.1 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3.2 南瓜配合力研究进展
    1.4 目的与意义
2 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以及致病力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育苗方法
        2.1.3 白粉病纯化及接种
        2.1.4 白粉病生理小种寄主白粉病统计鉴定
        2.1.5 籽用美洲南瓜种质白粉病抗性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
        2.2.2 不同白粉病生理小种致病力比较
    2.3 讨论
3 籽用美洲南瓜叶片结构与白粉病相关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接种及取样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气孔、绒毛及蜡质含量分析
        3.2.2 叶片结构与白粉病抗性关系
    3.3 叶片结构与抗性相关分析
    3.4 讨论
4 籽用美洲南瓜配合力、遗传参数及杂种优势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亲本性状的初步研究
        4.4.2 亲本和杂交组合间方差分析
        4.4.3 配合力方差分析
        4.4.4 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分析
    4.5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4.6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
    4.7 遗传力的分析
    4.8 杂种优势分析和聚类分析
        4.8.1 杂种优势群体划分
        4.8.2 杂交组合F1 果实性状杂种优势
    4.9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茄子花色果色及相关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茄子的起源与分类
        1.1.2 茄子的营养价值
        1.1.3 我国茄子的生产规模
        1.1.4 我国茄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 茄子中的花色苷
        1.2.1 花色苷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2.2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1.3 茄子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1.3.1 果色及果萼色性状遗传
        1.3.2 果脐性状
        1.3.3 茄子果形性状遗传规律
        1.3.4 产量性状
        1.3.5 茄子株高性状遗传研究
    1.4 生物性状的遗传研究
        1.4.1 植物质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1.4.2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茄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数据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株高世代遗传分析
        2.2.2 单株产量遗传研究分析
        2.2.3 平均果重遗传研究分析
        2.2.4 果形指数遗传研究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茄子花色、果色、果肉色等性状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及数据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色、果皮色和果肉色独立遗传分析
        3.2.2 果皮色与果肉色相关性遗传分析
        3.2.3 花色与果色相关性遗传分析
        3.2.4 花色与果肉色相关性遗传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茄子主要营养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2.2 可溶性糖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2.3 粗纤维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EMS诱变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加工番茄早熟性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早熟性与主要物候期及生理性状之间的研究
        1.2.2 早熟与植株始花节位的研究
        1.2.3 早熟与植株开花速率的研究
        1.2.4 早熟与果实发育速率和结果数的研究
        1.2.5 早熟与成熟期的研究
        1.2.6 早熟与前期产量的研究
        1.2.7 早熟与番茄低温下生长能力的研究
        1.2.8 早熟与植株的光合特性的研究
    1.3 调控早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1 调控开花时间相关基因
        1.3.2 调控果实生长发育基因
        1.3.2.1 内源激素对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
        1.3.2.2 转录因子对果实发育的调控
        1.3.3 调控果实品质的基因
    1.4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生育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地点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测定项目
        2.1.3.1 生育期调查
        2.1.3.2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2.1.3.3 相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测定
        2.1.3.4 果实相关性状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生育期统计
        2.2.2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2.2.2.1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株高生长动态研究
        2.2.2.2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茎粗生长动态研究
        2.2.3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相对叶绿素和光合特性的研究
        2.2.3.1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不同时期相对叶绿素的研究
        2.2.3.2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不同时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2.2.4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发育特性研究
        2.2.4.1 M_1代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发育速率的变化
        2.2.4.2 M_2代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发育速率的变化
        2.2.5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农艺性状的测定
        2.2.5.1 M_1代早熟突变体果实农艺性状分析
        2.2.5.2 M_2代早熟突变体果实农艺性状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品质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项目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总糖含量的变化
        3.2.2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总酸含量
        3.2.3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2.4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硬度
        3.2.5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番茄红素含量
        3.2.6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果实抗坏血酸含量
        3.2.7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糖酸比、固酸比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 TH12-7 花器官和果实的转录组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地点
        4.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内容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质量评估
        4.2.2 序列比对结果
        4.2.3 加工番茄突变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加工番茄突变体开花期和成熟果的 GO 富集分析
        4.2.5 加工番茄突变体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差异基因的 KEGG 富集分析
        4.2.6 参与激素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7 参与开花和果实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4.2.8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蔬菜品质研究进展
        1.1.1 蔬菜风味品质定义
        1.1.2 蔬菜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1.1.3 影响蔬菜品质的因素
        1.1.4 感官品质评价
    1.2 黄瓜品质遗传效应研究进展
        1.2.1 商品品质性状遗传
        1.2.2 营养品质性状遗传
        1.2.3 风味品质性状遗传
        1.2.4 配合力分析
        1.2.5 遗传力分析
    1.3 黄瓜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1.3.1 芳香物质
        1.3.2 风味酶
        1.3.3 脂肪酸
        1.3.4 非挥发性物质
    1.4 黄瓜风味品质鉴定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感官评价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种质资源材料
        2.1.2 感官评价指标
        2.1.3 感官评定方法
        2.1.4 风味物质的提取及测定
    2.2 配合力分析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杂交设计
        2.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瓜种质资源感官品质鉴定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主成分分析
        3.2.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2.3 一般配合力分析
        3.2.4 特殊配合力分析
    3.3 遗传力分析
        3.3.1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析
    3.4 感官评定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4.1 感官评定分析
        3.4.2 食味性(好吃)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3 食味性(好吃)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感官评价
    4.2 配合力
    4.3 遗传力
    4.4 母体效应
    4.5 主成分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表附录
附录 B 图附录

(7)‘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黄瓜主要性状遗传
        1.2.1 早熟性遗传
        1.2.2 产量性状遗传
        1.2.3 商品瓜品质性状遗传
        1.2.4 耐低温弱光性遗传
        1.2.5 抗病性遗传
    1.3 国内外黄瓜育种进展
        1.3.1 国外黄瓜育种进展
        1.3.2 国内黄瓜育种进展
        1.3.3 国内旱黄瓜育种
    1.4 黄瓜遗传育种发展趋势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乐亭白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2.1 ‘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材料及性状调查标准
        2.1.1 ‘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材料来源
        2.1.2 ‘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经济性状调查标准
    2.2 ‘乐亭白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2.2.1 ‘乐亭白黄瓜’乐亭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品比观察试验
        2.2.2 ‘乐亭白黄瓜’校内基地塑料大棚春提前品比试验
        2.2.3 ‘乐亭白黄瓜’滦州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品比试验
第三章 ‘乐亭白黄瓜’区域试验
    3.1 ‘乐亭白黄瓜’平泉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区域试验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乐亭白黄瓜’平泉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区域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乐亭白黄瓜’永清基地日光温室越冬茬区域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乐亭白黄瓜’生产试验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5.1 结论
        5.1.1 ‘乐亭白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5.1.2 ‘乐亭白黄瓜’区域试验
        5.1.3 ‘乐亭白黄瓜’生产试验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菊花耐涝性遗传机制解析与候选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耐涝性研究进展
        1.1 涝渍概况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1.1 对植物生长形态及发育的影响
        1.1.2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2 植物耐涝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1.2.1 田间直接鉴定法
        1.2.2 盆栽模拟淹水法
        1.2.3 人工模拟气候箱法
        1.2.4 高通量表型平台法
        1.3 植物耐涝性的分子机理
        1.3.1 根系结构与植物耐涝性
        1.3.2 碳水化合物消耗及代谢平衡
        1.3.3 转录因子与植物耐涝性
        1.4 菊花耐涝性相关研究
    2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
        2.1 分子标记的主要种类
        2.2 几种常用分子标记的原理
        2.2.1 SRAP标记
        2.2.2 SSR标记
        2.2.3 SNP标记
        2.2.4 CAPS/dCAPS标记
    3 植物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方法
        3.1 连锁分析
        3.1.1 连锁分析概念
        3.1.2 条件QTL定位
        3.1.3 连锁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2 关联分析
        3.2.1 关联分析概况
        3.2.2 群体类型与分析模型
        3.2.3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3 集团分离分析法
        3.3.1 BSA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3.2 BSR-seq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4 多种方法的联合分析
        3.5 菊花数量性状定位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菊花品种资源苗期耐涝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耐涝性鉴定
        1.2.1 模拟涝害处理方法
        1.2.2 耐涝指标测定
        1.2.3 菊花耐涝性评价标准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花品种资源耐涝性评价
        2.2 菊花品种资源耐涝性的AMMI分析
        2.3 菊花品种资源耐涝性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菊花耐涝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其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耐涝性鉴定
        1.2.1 模拟涝害处理方法
        1.2.2 耐涝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F_1代耐涝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2.2 菊花耐涝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2.3 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2.4 遗传参数估算
        2.3 菊花耐涝性状的杂种优势
        2.4 菊花亲本间遗传距离
        2.5 菊花耐涝性状配合力、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菊花各耐涝性状的遗传变异
        3.2 亲本选择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
        3.3 菊花各耐涝性状的遗传力
第四章 菊花遗传图谱构建及耐涝性动态QTL定位
    第一节 菊花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3 SRAP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
        1.4 gSSR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
        1.5 标记收集、命名与分离分析
        1.6 连锁分析与图谱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子标记多态性与分离分析
        2.2 母本遗传图谱构建
        2.3 父本遗传图谱构建
        3 讨论
        3.1 分子标记多态性与偏分离现象
        3.2 栽培菊花的遗传特性
        3.3 影响遗传图谱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菊花耐涝性的动态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菊花F_1群体耐涝性鉴定
        1.2.1 模拟涝害处理方法及指标测定
        1.2.2 耐涝表型数据处理与分析
        1.3 菊花耐涝性动态QTL定位
        1.4 菊花耐涝性加性QTL整合
        1.5 菊花耐涝性上位性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花F_1群体耐涝性的遗传变异
        2.2 菊花耐涝性加性QTL定位
        2.2.1 非条件QTL分析
        2.2.2 条件QTL分析
        2.2.3 非条件和条件QTL整合分析
        2.3 菊花耐涝性上位性QTL定位
        2.3.1 非条件上位性QTL分析
        2.3.2 条件上位性QTL分析
        3 讨论
        3.1 菊花耐涝性动态表型变异
        3.2 菊花耐涝性的动态遗传机制
        3.2 QTL聚合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SNP标记的菊花耐涝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涝胁迫处理和性状调查
        1.3 SNP基因分型和群体结构分析
        1.4 GWAS和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1.5 dCAPS标记开发及验证
        1.6 候选基因预测及qRT-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2 聚类结果与耐涝性的关系
        2.3 GWAS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
        2.4 优异等位位点聚合分析
        2.5 dCAPS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2.6 候选基因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GWAS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优异等位变异的聚合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3.3 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第六章 利用BSR-seq挖掘菊花耐涝性关联SNP位点及候选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涝胁迫处理及样品准备
        1.3 RNA提取及测序
        1.4 De novo组装及SNP检测
        1.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功能注释
        1.6 子代SNP频率差异分析及候选基因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和组装
        2.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SNP鉴定
        2.3 基因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分析
        2.4 菊花耐涝性关联SNP位点鉴定
        2.5 候选基因鉴定及功能注释
    3 讨论
        3.1 BSR-seq及其在菊花中应用的可行性
        3.2 基因差异表达及候选基因功能的分析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长牡蛎糖原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牡蛎产业现状
        1.1.1 牡蛎的产业地位
        1.1.2 牡蛎育种进展
    1.2 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1.2.1 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特征及重要性
        1.2.2 牡蛎的糖原代谢
        1.2.3 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1.3 贝类遗传参数估计
        1.3.1 数量性状的特征
        1.3.2 数量性状遗传力概述
        1.3.3 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1.3.4 性状相关
        1.3.5 性状相关系数的估计
        1.3.6 贝类遗传参数研究进展
    1.4 性状遗传解析方法
        1.4.1 遗传标记类型
        1.4.2 SNP标记分型方法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原理与应用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影响因素
        1.5.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验证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长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和研究区域
        2.2.2 营养物质含量分析
        2.2.3 RNA提取
        2.2.4 RNA反转录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6 qRT-PCR的基因选择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短期饥饿
        2.3.2 季节变化研究
    2.4 讨论
        2.4.1 短期饥饿
        2.4.2 营养物质成分季节变化趋势
        2.4.3 各种组织中的糖原含量
        2.4.4 基因表达与糖原含量
    2.5 结论
第三章 长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亲本选择
        3.2.2 人工繁育及养成
        3.2.3 取样及样品处理
        3.2.4 性状测量
    3.3 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遗传参数估计
    3.4 讨论
        3.4.1 牡蛎的养殖方法及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异
        3.4.2 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力
        3.4.3 品质性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4.4 遗传力的变化
    3.5 结论
第四章 PPP1R3B调控糖原含量的功能研究及分子标记开发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糖原含量测定
        4.2.3 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目的基因不同组织和季节的表达量
        4.2.5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质粒重组
        4.2.6 细胞培养和转染
        4.2.7 RNAi和蛋白过表达
        4.2.8 蛋白质互作研究
        4.2.9 重组蛋白亚细胞定位
        4.2.10 糖原-蛋白质共沉淀测定
        4.2.11 候选SNP的基因分型
        4.2.12 CgPPP1R3B表达量和糖原含量之间的关联研究
        4.2.1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基因克隆,系统发育树构建
        4.3.2 CgPPP1R3B的基因表达模式
        4.3.3 CgPPP1R3B的 RNAi导致糖原含量降低
        4.3.4 PPP1R3B的过表达提高HEK293 细胞中的糖原含量
        4.3.5 CgPPP1R3B与 CgPPP1C,CgGS,CgGP和糖原分子相互作用
        4.3.6 亚细胞定位
        4.3.7 野生群体中SNP的糖原测定和基因分型
        4.3.8 SNP与糖原含量之间的关联
        4.3.9 CgPPP1R3B表达水平与糖原含量之间的关系
        4.3.10 CgPPP1R3B表达水平与SNP之间的关系
        4.3.11 基因型组合的影响
    4.4 讨论
        4.4.1 PPP1R3B功能鉴定
        4.4.2 SNP与糖原含量的关联
        4.4.3 SNP介导的糖原含量的调节机制
    4.5 结论
第五章 长牡蛎壳型等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牡蛎来源及表型测定
        5.2.2 SNP芯片基因分型
        5.2.3 模型和遗传力估计
        5.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2.5 候选基因鉴定
    5.3 结果
        5.3.1 性状表型分析与性状遗传力
        5.3.2 各性状GWAS结果
    5.4 讨论
        5.4.1 GWAS群体的选择
        5.4.2 性状相关性与遗传力
        5.4.3 GWAS关联基因解析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砧用南瓜耐盐性和耐寒性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抗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1.1 植物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1.2 植物耐寒性的遗传分析
        1.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分析
        1.4 植物其他抗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2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2.1 植物的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研究进展
        2.2 主基因+多基因的世代联合分析法
        2.3 遗传模型的应用
    3 瓜类作物抗性性状的遗传研究
    4 砧用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4.1 砧用南瓜遗传多样性育种研究进展
        4.2 砧用南瓜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4.3 砧用南瓜非生物胁迫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砧用南瓜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砧用南瓜耐盐性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2.2 砧用南瓜耐盐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砧用南瓜耐寒性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砧用南瓜耐寒性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2.2 对砧用南瓜耐寒性的世代联合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及文章
致谢

四、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产量和商品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的建立[D]. 刘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D]. 岳丽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不同白粉病抗性籽用美洲南瓜叶片结构差异分析与籽用美洲南瓜自交系配合力评价[D]. 杨永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茄子花色果色及相关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张成成. 扬州大学, 2021(09)
  • [5]EMS诱变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D]. 杜红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D]. 由美千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乐亭白黄瓜’品种试验[D]. 贾宁.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8]菊花耐涝性遗传机制解析与候选基因挖掘[D]. 苏江硕.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长牡蛎糖原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D]. 刘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
  • [10]砧用南瓜耐盐性和耐寒性的遗传分析[D]. 张雅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加工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