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杆织机上生产双层菱形

在剑杆织机上生产双层菱形

一、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琪[1](2021)在《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的绞经织物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绞经织物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与转型。以纱罗为代表,其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演变息息相关。综合来看,绞经织物、绞经织机、织造技艺和社会形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经纱的绞缠令绞经织物的组织结构格外复杂,使得绞经织机及其织造技艺具有了独特的技术内容,因其织造难度大,古代多样化的绞经织造技艺到了现代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传承。所以,无论是古代绞经织物本身承载的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还是其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至今未见学术界关于古代绞经织物技艺和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上篇——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篇——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和下篇——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研究范围展开了时间上和织物组织学上的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的考古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绞经织物的织物学原理,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古今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系统分类方法。上篇包含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绞经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考古报告和出土纺织品的解读,梳理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结构发展脉络,根据织物结构变化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周代早期为绞经与绞编织物混合的萌芽阶段,周代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推广阶段,宋明时期为转型阶段。结合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数据对比,分别挖掘了这几个历史关键点的织物变化特点,讨论了史前起源时期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汉唐发展时期织物结构和纹样发展的技术因素、宋明时期整体工艺转变的社会选择导向。对于织物风格特殊的金元时期,论述了其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采用实验分析法,复原并解读了元代特有的偶数纬绞经织物结构特征。中篇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工具和技艺复原的研究。结合杭罗传承的织造生产流程以及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提及的特殊织造工艺,研究了绞经织物的织造流程。综合古代图像、文献和复原织机信息,提出绞经织机在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形制变化和织造方法,详细解读了综版式、线制、对偶式和金属制四类绞综的起绞原理。结合历史生产条件对几种典型织物结构进行了技术复原,并从织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两方面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下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对绞经织物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考察了江浙地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织造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详细探讨了传承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代绞经织物蕴含在服饰、政治、经济、交流等多种途径下的文化内涵,以整体非遗生态环境的视角提出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方向。通过上、中、下三篇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综合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的结论:一、针对古代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织物组织学理论和实际命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为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和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二,绞经织物在织物及编织技艺的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过数据比较和技艺研究,论述了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艺过渡作用。三,学术界对绞经织物衰落转变的时间存在争论。我们借助考古数据和古代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宋明绞经织物和织机的发展状况。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为理论基础,理清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技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四,绞经织物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综合归纳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在原料创新、风格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复原等方法研究了元代偶数纬绞经织物的特殊结构,以社会二元性为视角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共处对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影响。五,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绞经织机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未成系统,这与绞经织机的构造和原理有关。我们对绞经织机按照起源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综合对比多种类型的绞综形制和功能。结合相应的起绞方式,对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进行了技术上的复原,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六,现有传承发展研究集中于杭罗织造技艺,非常狭隘。我们通过对江浙地区的走访调查,对比研究了非遗传承下的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绞经织造技艺,探讨了传承技艺分化的现状和历史原因,以绞经织物整体非遗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织物传承的未来发展思路。

叶飞[2](2012)在《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具有的轻质、高强、高模量、可设计等综合性能特点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青睐,逐渐成为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该材料克服了传统夹层复合材料抗剪切性能差,易分层,不耐冲击等弱点。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可以使用在航天、海洋船舶、汽车等工业的高级工程机构上。本课题研究了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的选择、空芯结构的设计、预成型件的织造和预成型件成型工艺,并重点研究了三维整体空芯织机物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刚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增强纤维纱线原料性能,选用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工业涤纶纤维为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了预成型件的可织造性,分析正交结构、准正交结构、角连锁结构和开放式结构等四种典型3D机织结构特点,并采用正交结构基本结构单位元素设计几种不同三维整体机织物复合材料空芯结构。(2)为了减少增强纤维原料在织造过程中不受损伤、起毛、打结等情况的出现,同时为了提高预成型件织造效率,利用3.33tex涤纶对增强纤维进行包覆。在经过改造的普通二维织机上成功织造了“六边形”、“三角形”、“工”字形三种不同空芯结构的三维整体空芯织机物复合材料预成型件。(3)以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对所织造的成型件进行固化成型。在整个固化体系中,树脂:固化剂:促进剂重量比设置为100:1:2、真空泵空压机上压力大小设置为-0.08MPa左右、固化时间为15-25min左右较为合理。(4)对所制备的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拉伸和弯曲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空芯结构复合材料板材的经纬向差异较大,纬向性能要远好于经向性能。主要是纬向的增强纤维的数量要远多于经向,即纬向纤维的排列和比经向更加密集,在外力作用时,纬向受力更加均匀,没有明显的受力薄弱区,导致纬向的拉伸和弯曲性能都要好于经向。(5)对所制备的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拉伸弯曲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比较相同增强纤维材料不同截面形状的复合材料板材中,得到六边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工形结构复合材料板材性能呈递减趋势;在比较同空芯结构不同增强纤维材料的复合材料板材中,得到增强纤维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工业涤纶纤维的复合材料板材性能呈递减。主要原因是在增强纤维和树脂结合相同的情况下,板材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增强纤维的性能成正比。

于颖[3](2010)在《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服饰和织物研究》文中指出汉时丝绸之路“凿空”之后,沿途商贸往来繁忙。虽说装载的货物中有贵重的丝绸西去,然而有往必有来,那自西向东的来者会不会也带来了精美的织物,是各类罽抑或是氍毹吗?牵着骆驼和马匹的客商们穿着又是怎样?给予边疆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的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关注汉族本土服饰文化一样关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历史正是本文的选题初衷。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各类毛织服饰和织物给予研究者一个深入讨论的空间。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华丽精美又带有异域风格毛织服饰和织物被奉为珍品,也需要人们去诠释它们原来的意义。诚然古代丝路上发生过的不仅仅是商贸,还有战争、迁徙和融合。这些历史上不曾被人们重视的西域小国的兴衰更替、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潜移默化,因生疏而被漠化或误解。史籍文献的字里行间常以“异装奇服”论之,进而以为其代表着荒蛮文化而处处提防。事实上,存在于这些服饰和织物之中的意义,来自于这些身处气候条件恶劣、自然资源不稳定的民族从不断抵抗和适应变化复杂的自然环境与生物而积累出人对自然的颇为卓越的利用和掌控能力。本文以出土毛织物种类丰富,刊布情况较早,资料较为全面的西域史上于阗故地——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毛织服饰和织物为核心研究数据,对汉晋时期于阗古国典型毛织服饰与织物类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探索丝绸之路天山南路汉晋时期古代于阗国以及周边地区服饰的款式功能、艺术设计和织物特点,研究该地域制衣、纺织技术的体系类别,探讨毛织服饰款式设计与织造编织技术的关系。本文涉及到服饰主要为套头衫、灯笼裤、横绦裙、腰带;涉及到的织物有缂毛、毛褐、毛“罗”、毛绦、毛绣和毛毯;涉及到的织物显花技术有缂织、绞孔、斜编、绞编、经显花、纬显花、刺绣等,其中包含通经多种纬向显花技术共存的特有织法;涉及到的织物基础组织有平纹和斜纹;涉及到的织造技术有宽幅立机系统、窄幅地机系统和卡片绞编机系统,其中含缂织和绞孔的局部工艺系统。与上述内容相关并进行关联性比较研究的织物主要出土于克里雅河圆沙古城遗址、扎滚鲁克古墓群、尼雅墓葬和营盘墓葬。本文重点讨论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套头衫袍及腰带配饰、缂织横绦裙和裤装的款型搭配、面料种类以及制衣和纺织工艺,同时兼顾纹样与风格和史籍记载的研究,其中对缂毛织物的不同类型作了溯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首先,于阗古国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的服饰款式与面料设计受生存环境因素制约。毛织服饰款式设计与功能性密切相关,即必须以抵抗恶劣环境为设计前提,然后才是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所具有不同的装饰手法和细节部位的相异;其次,毛织服饰款式与面料直接相关,即根据款式用料(面料和辅料)所在部位和功用,织成不同的纱线细度、面料门幅、匹长、组织和纹样的毛料。即毛织物用途与种类之间具有对应匹配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每一种毛料种类都有对应的用途。这个结论可以用来判断不明用途出土毛织物残片,根据织物种类来推测出比较可信的用途。再者,与丝织物相比较,毛类作为纺织材料具有自身的纤维特性,因此毛纺织技术的发展过程无法受丝织物织造技术的直接影响。毛纤维作为短纤维,因种类不同,长度和细度会有差异,所以在纺染织造过程中不同毛种有着自身的技术特点,以至于在织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三类机型共存于不同地区的情况。最后,无论毛纤维还是纺织技术,或者是服饰款式类别和纹饰图案,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毛织物具有以草原文化和中西亚文化交汇的特点,间或受到中原丝织艺术和技术浅层的、表面模仿的或者是附加装饰技法方面的影响。本课题告一段落时,在本论文成文的体系之外,仍然有着可供讨论的空间值得深入。然而,仍然有一些不解与不确定来自于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和文物资料获取的可能性。虽然有着种种困难,但本文最终首次完成对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毛织服饰和织物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西域于阗古国居民主要服饰和织物的各种特征以及历史、艺术和文化中若干问题的诠释。对于出土毛织服饰和织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经过本文的系统研究,西域于阗以及周边相关地区丰富多彩织物系统地被诠释出来,还原当地人们并不粗俗低下的服饰生活情景,填补了西域服饰纺织史中的一个空白。

石荣传[4](2005)在《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代至两汉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的产生、发展到高峰的阶段,是玉文化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玉器的神秘化经过一连串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巅峰。之后玉器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神秘的光环渐渐消失,进入了玉器发展进程中的世俗化发展阶段。纵观三代至两汉玉器,无论从用玉制度还是玉器的造型、纹饰和技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 考古发现的玉器大多出于墓葬中,尤其是高级贵族墓中,因此要了解用玉制度,就必须了解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三代至两汉的玉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器物的用途、命名、使用制度等进行了许多断代的或个案式的专题探讨,但很少从整体上系统地对这一阶段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试以考古出土的三代至两汉墓葬出土玉器的资料为主,辅以遗址主要是祭祀遗址中出土的玉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 前言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目的。 第一章介绍三代至两汉玉器的出土情况。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根基,根据后面要论述的用玉制度与艺术风格两方面的要求,除了介绍墓葬与遗址中出土玉器的种类与出土位置之外,还列出了墓葬的时间、墓主人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不同等级的用玉情况以及时代风格。 第二章主要是介绍三代至两汉玉器分型分式研究。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是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出土典型玉器进行分型分式。典型玉器是选取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玉器,并且此类玉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十五种(组)玉器,即玉璋、玉戚、玉戈、玉琮、玉块、玉璧、玉璜、玉龙、玉人、韘形玉佩、组合玉串饰、缀玉幎目、玉衣、玉手握、玉枕等;第二节对三代至两汉玉器的纹饰进行分类研究,为了能从总体上把握三代至两汉这一段时间玉器纹饰的发展,大致了解各代的艺术风格,将纹饰分为装饰性纹样与独立纹样两大类;第三节在是第一节、第二节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典型玉器的共出状况进行初步的分组,共分为十组,然后根据第一章中墓葬的时间,找出每一组的早晚时间,在此基础上对三代至两汉的玉器初步分为十期:夏至

郭建梅[5](2000)在《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文中研究表明

葛梦嘉[6](2018)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涉及综版织造、综杆织造、手指斜编这三种编织技艺。通过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这两个地区的相关乡镇的实地考察,获得关于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的第一手文图资料,并通过与当地蒙古族编织技艺传承人的交流学习,从编织技艺的角度来分析新疆蒙古族编织技艺在中国古代编织技术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与价值,将编织技艺由口传心授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形式的记录。本文内容分为三大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综版织造技艺研究,第二部分为综杆织造技艺研究,第三部分为手指斜编技艺研究。综版织机是利用综版的前后旋转来控制经线的沉浮,从而进行织造的一种方法。在织造的过程中,综版相当于织机中的综片,起到牵引经线的作用,通过增加综版的数量即可增加织带的宽度。新疆蒙古族所使用的综杆织机,是我国最原始的织机类型之一,通过分经棍所产生的自然梭口与手提线综所产生的线综梭口的沉浮,即可织出平纹与平纹地提花织物。新疆蒙古族所使用的手指编织技艺主要分为斜编斜纹组织与斜编双层组织,斜编斜纹组织即通过左右经组经线位置的互换来进行编织;斜编双层组织是通过两组经线的相互交叉以及表经与里经的上下层互换来形成纹样。新疆土尔扈特与和硕特蒙古族人民至今仍使用这种三种编织技艺来织造生活中所需的纺织品。最后得出结论: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目前仍在使用的综版织造、综杆织造、手指斜编技艺应是产生于中国商周时期的古代编织技艺。就新疆蒙古族传统织带而言,织带的图案、规格与其使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装饰的需求性从而又决定了织机的规格与织造的方式。新疆土尔扈特与和硕特蒙古族至今仍使用这三种编织技艺来制作生活中所需的纺织品,并且织带主要装饰于蒙古族女性传统袍服及其他日用品上。

二、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古代的时间范围的界定
        1.2.2 对绞经织物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E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析
        1.3.2 考古报告中对出土的绞经织物的记载与研究
        1.3.3 对绞经织物历史发展的研究
        1.3.4 对绞经织机及织造技艺的研究
        1.3.5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分类
    2.1 绞经织物的定义
        2.1.1 现代纱罗织物定义的局限
        2.1.2 绞经织物的科学定义
        2.1.3 绞经织物的特点
    2.2 古代绞经织物命名存在的问题
        2.2.1 绞经织物以“绮”命名
        2.2.2 平经织物以“罗”命名
        2.2.3 同种织物的不同命名
        2.2.4 纱、罗区分的混乱
    2.3 以现代织物学为基础的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类
        2.3.1 织物的绞组
        2.3.2 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
        2.3.3 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
    2.4 结论
上篇 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
    3 绞经织物的起源与发展
        3.1 同源而生——周代之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1 史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2 殷商时期的绞经织物
        3.1.3 周代的简单绞经织物
        3.1.4 绞编与绞经的分化
        3.2 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
        3.2.1 出现时间上的先后
        3.2.2 出土比例上的优势
        3.2.3 织造技艺上的过渡
        3.2.4 结构发展上的延续
        3.3 绞经织物的发展与繁荣
        3.3.1 周代的复杂绞经织物
        3.3.2 秦汉时期的提花绞经织物
        3.3.3 隋唐时期绞经织物纹样的丰富
        3.4 早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原因分析
        3.4.1 织物自身结构的完善
        3.4.2 主流纺织原料的变化
        3.4.3 政府的规范化管理
        3.4.4 纺织工具形制的发展
        3.5 结论
    4 宋明绞经织物及其SST视角下的技艺转变
        4.1 宋明时期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1 宋辽时期的绞经织物
        4.1.2 宋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3 明清时期的绞经织物
        4.1.4 明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2 宋明绞经织物对比反映的技艺转变
        4.3 宋明绞经织物转变的SST分析
        4.3.1 政府选择——政策转型对织物传承的冲击
        4.3.2 市场选择——效率提升对供需关系的适应
        4.3.3 文化选择——审美导向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4.4 结论
    5 金元时期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
        5.1 金元时期的绞经织物
        5.2 偶数纬绞经织物复原与风格探究
        5.2.1 元代的偶数纬绞经织物
        5.2.2 复原试织
        5.2.3 织造成品的颗粒点分析
        5.2.4 偶数纬绞经织物颗粒感风格的考据
        5.3 社会二元性与金元时期绞经织物的创新
        5.3.1 原料多元化下的绞经织物材质创新
        5.3.2 统治者二元需求下的织物风格融合
        5.3.3 工匠迁徙对织物特征融合的促进
        5.3.4 织造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5.4 结论
    上篇小结
中篇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6 织机和绞综的形制和发展
        6.1 绞经织机的起源
        6.1.1 纱坠
        6.1.2 骨针和骨管
        6.1.3 综版式织机
        6.1.4 腰织机
        6.1.5 双轴织机
        6.2 绞经织机形制发展
        6.2.1 简单踏板织机
        6.2.2 提花织机
        6.2.3 罗织机
        6.3 绞综形制及功能研究
        6.3.1 综版式绞综
        6.3.2 线制绞综
        6.3.3 对偶式绞综
        6.3.4 金属绞综
        6.3.5 几种绞综的对比研究
        6.4 结论
    7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7.1 绞经织物织造流程研究
        7.1.1 以杭罗传承为例的织造流程概述
        7.1.2 以《天工开物》为例的工艺细节探讨
        7.2 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复原
        7.2.1 无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2 无固定绞组的提花织物
        7.2.3 有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4 有固定绞组的平纹提花织物
        7.2.5 有固定绞组的浮纹提花织物
        7.2.6 有固定绞组的斜纹提花织物
        7.2.7 有固定绞组的隐纹提花织物
        7.3 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技艺的发展
        7.3.1 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
        7.3.2 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原因
        7.4 结论
    中篇小结
下篇 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
    8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技艺传承调查与探析
        8.1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8.1.1 杭罗织造技艺
        8.1.2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8.1.3 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8.2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的传承现状
        8.2.1 织物特色的分化
        8.2.2 绞纱技艺的分化
        8.2.3 织机形制的发展
        8.3 绞经织物及技艺分化原因探析
        8.3.1 历史发展与分化
        8.3.2 现今传承面临的特殊性对分化结果的固化
        8.4 结论
    9 绞经织物非遗生态的发展对策研究
        9.1 古代绞经织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9.1.1 诗词歌赋中体现的服饰信息
        9.1.2 织物价值导向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9.1.3 海外传播与交流的见证
        9.1.4 印绘和刺绣的艺术加工载体
        9.2 绞经织造技艺和绞经织物的发展现状
        9.2.1 织造技术的发展
        9.2.2 应用领域的扩展
        9.2.3 传统非遗绞经织物织物的再开发
        9.3 绞经织物传承发展的解决对策
        9.3.1 以江浙为例的纺织非遗生态圈的建立
        9.3.2 技艺传承平台的完善
        9.3.3 文化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协同机制
        9.4 结论
    下篇小结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
    1.2 三维复合材料
    1.3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
    1.4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1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发展
        1.4.2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预制件的结构设计
    2.1 结构可织造性设计
    2.2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结构设计
        2.2.1 “△”和“X”形空芯结构的特征
        2.2.2 六边形空芯结构的特征
        2.2.3 “工”或“口”字形空芯结构的特征
        2.2.4 圆形空芯结构的特征
        2.2.5 角联锁实芯组织
    2.3 上机图的绘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材料预成型件的织造
    3.1 增强纤维的选择
        3.1.1 高强聚乙烯纤维
        3.1.2 碳纤维
        3.1.3 工业涤纶
    3.2 三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件织造方法
    3.3 三维织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3.4 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的织机改造[86-87]
    3.5 工艺流程
        3.5.1 工艺流程的介绍
        3.5.1.1 包缠纱的制备
        3.5.1.2 整经
        3.5.1.3 穿结经
        3.5.1.4 织造参数的设计
        3.5.1.5 上机织造
        3.5.2 织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6 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材料预成型件的成型
    4.1 预成型件固化方法
    4.2 预成型件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基体材料准备
        4.2.1.1 环氧乙烯树脂
        4.2.1.2 过氧化甲乙酮
        4.2.1.3 环烷酸钴
        4.2.2 预成型件固化实验设备
        4.2.3 预成型件固化实验条件
        4.2.4 预成型件固化实验步骤[107]
    4.3 预成型件固化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4.3.1 树脂胶液的密度计算
        4.3.2 复合材料板材的密度计算
        4.3.3 试样密度以及经纬纱百分含量的计算
        4.3.4 空芯体积以及纤维体积含量的计算
        4.3.5 纤维质量分数的计算
        4.3.6 复合材料板材的相关参数
    4.4 预成型件固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5 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板材刚度研究
    5.1 复合材料板材拉伸测试
        5.1.1 实验试样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内容及方法
        5.1.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1.4.1 拉伸实验结果
        5.1.4.2 抗拉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复合材料板材弯曲测试
        5.2.1 实验试样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5.2.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2.4.1 弯曲实验结果
        5.2.4.2 抗弯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服饰和织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线索、步骤和方法
    四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
    五 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创新点
    六 一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物及其服饰概述
    一 山普拉墓葬出土毛织物和相关类型的发掘与收藏
    二 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物及其服饰种类概述
    三 出土汉晋时期毛织物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套头衫(袍)及饰带研究
    一 套头衫(袍)出土主要墓葬和类型分析
    二 套头衫(袍)裁片结构分析
    三 套头衫(袍)面料分析
    四 套头衫(袍)装饰技法分析
    五 腰带佩饰分析
    六 套头衫(袍)比较研究
    附表一:山普拉墓地出土套头袍、衫表
    附表二:山普拉墓地出土绞孔织物(毛罗)表
    附表三: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绞孔织物(毛罗)表
    附表四:尼雅墓地出土绞孔织物(毛罗)表
    附表五:营盘墓地出土绞孔织物(毛罗)表
    附表六:山普拉墓地出土经向色织绦饰表
    附表七:山普拉墓地出土2经绞编绦饰表
    附表八:山普拉墓地出土经提花绦饰表
    附表九:山普拉墓地出土2纬绞编绦饰表
    附表十:山普拉墓地出土4经绞编绦饰表
    附表十一:山普拉墓地出土斜编绦饰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半腰横绦裙研究
    一 横绦裙出土情况与类型分析
    二 裙片用料分析
    三 缝纫收褶技术分析
    四 裙用缂毛绦的图案设计、母题分析与复原研究
    五 半腰裙款式比较研究
    附表十二:出土缂毛横绦裙表
    附表十三:新疆出土缂毛裙绦表
第四章 裤装研究
    一 裤装出土情况与类型分析
    二 裤装的裁片和缝制技术分析
    三 裤片的用料种类和组织结构分析
    四 裤装缂织工艺研究
    五 裤子款型、裁片和装饰风格比较研究
    附表十四:新疆出土晕间缂毛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毛织工艺和艺术风格研究
    一 织前备纱技术研究
    二 织造技术研究
    三 缂毛织物类型西域溯源研究
    四 毛织物纹饰中多元素的艺术风格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先秦至汉晋毛织物史料考证及比较研究
    一 织皮、(?)罽、
    二 氍毹(氍毹)、毾(?)(毾(?))、Kojava、taftan
    三 褐、毼、氀毼(lu he)、斜褐
    参考文献
结语
    一 毛织服饰款式研究
    二 毛织服饰、织物风格
    三 毛织物种类与用途关系
    四 毛织物技术性研究的重要方法
    五 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4)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三代至两汉玉器概况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玉器概况
    第二节 商代玉器概况
    第三节 西周玉器概况
    第四节 春秋玉器概况
    第五节 战国与秦代玉器概况
    第六节 两汉玉器概况
第二章 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研究
    第一节 三代至两汉典型玉器型式分析
    第二节 三代至两汉玉器纹饰类型研究
        一 装饰性纹样
        二 独立纹样
    第三节 三代至两汉玉器分组分期
    第四节 三代至两汉玉器艺术风格研究
第三章 三代至两汉用玉制度的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 三代至两汉用玉制度分析
        一 夏至商前期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二 商后期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三 商末周初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四 西周中期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五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六 春秋战国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七 两汉墓葬与遗址用玉制度分析
    第二节 三种用玉制度
        一 仪玉制度
        二 佩玉制度
        三 葬玉制度
    第三节 各代用玉制度总结
第四章 有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典籍佩玉制度的考古学观察
    第二节 玉柄形器的考古学观察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概述
    2.1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带的应用
    2.2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带风格特征
        2.2.1 织带的材质
        2.2.2 织带的色彩
    2.3 新疆蒙古族的“东归”与“西迁”
        2.3.1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东归”迁徙情况
        2.3.2 新疆察哈尔蒙古族“西迁”迁徙情况
    2.4 传统编织技艺现存地区及传承人情况
        2.4.1 传统编织技艺现存地区
        2.4.2 传统编织技艺传承人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综版织造技艺研究
    3.1 综版织机的历史溯源
    3.2 综版织带的特征及规格
        3.2.1 织带特征
        3.2.2 织带规格
    3.3 综版织造原理
        3.3.1 四孔综版的意匠图及穿综图
        3.3.2 经线穿线的方向
        3.3.3 综版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3.4 技艺传承人的织造流程
        3.4.1 博湖县朗斯曼织造流程——以两孔综版为例
        3.4.2 和静县赛乃儿织造流程——以四孔综版为例
    3.5 两孔综版与四孔综版的织带差异
        3.5.1 二孔综版织带
        3.5.2 四孔综版织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综杆织造技艺研究
    4.1 综杆织机的历史溯源
    4.2 综杆织机的结构及规格
    4.3 综杆织机的织造流程
        4.3.1 牵引经线
        4.3.2 织物上机
        4.3.3 整理经线
        4.3.4 制作线综
        4.3.5 织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手指斜编技艺研究
    5.1 手指斜编的历史溯源
    5.2 手指斜编的组织分类
    5.3 手指斜编原理
        5.3.1 多组经线斜编斜纹编织带
        5.3.2 七组经线斜编斜纹编织带
        5.3.3 斜编双层编织带
        5.3.4 双层斜编织带边穗收尾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D]. 王子琪. 东华大学, 2021(01)
  • [2]三维整体空芯机织物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刚性的研究[D]. 叶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9)
  • [3]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服饰和织物研究[D]. 于颖. 东华大学, 2010(05)
  • [4]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 石荣传. 山东大学, 2005(08)
  • [5]双层菱格在剑杆织机上的生产[J]. 郭建梅. 现代纺织技术, 2000(04)
  • [6]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编织技艺研究[D]. 葛梦嘉.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1)

标签:;  ;  ;  ;  

在剑杆织机上生产双层菱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