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地方史论评

民国地方史论评

一、民国时期方志学理论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1](2021)在《方志学成果形态》文中指出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方志学得以发展的内在根基。清乾嘉时期以来,学者从方志名实、性质、特征等基础概论以及方志学发展史、方志文献、方志编纂、方志目录、方志人物等方面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多以论文、论着、论文集等形式呈现;编修志书、旧志整理、管理实务、学科建设、交流传播等极大丰富的实践应用成果,也是方志学成果形态之一。本文综合考虑方志学成果实际,以1949年为节点,择取各时段特色较为鲜明的方志学成果进行形态梳理与阐述。

薛艳伟[2](2021)在《傅振伦与方志批评》文中研究说明傅振伦是20世纪中国方志学研究大家,一生致力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研究,方志批评是其重点着力的研究方向,造诣颇深,成就卓着。傅振伦善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方志批评,并有诸多关于方志批评的标准。傅振伦方志批评的特点体现为敢于批评名家名志、提倡经世致用、勇于自我批评。傅振伦作为方志批评大家,对中国现代方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梦宇[3](2021)在《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文中提出清人诗歌别集之富,堪称历代之最,其中清人注本的数量虽非洋洋大观,但亦不乏精要者。举凡清诗史上革故鼎新、开宗立派以及引领一时风气的诗苑名宿,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等人诗作,均有注本传世,在清代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与前人相比,今人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度不高,对其研究亟待深入。从表象来看,明末、清初时段几位重要诗人如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其诗集注本多产生在乾隆、嘉庆时期,看似是时间链条上的自然反应,其实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乾嘉时期蜂起而出的吴、朱、王三家注本,影响较大者至少有十种,部分注本虽已经得到很好的整理,但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作为清诗清注的典型代表,它们对诗歌注释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与乾嘉时期清诗学文本的勾连,以及对当今注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都值得深入探讨。文本文献的考察是清诗清注研究的首要任务。现存清诗别集注本近六十种,在初步了解其存世面貌后,还应作重点探究。在学界已经取得部分整理成果前提下,吴伟业和朱彝尊两家诗注是文献考察的薄弱环节。在吴伟业诗歌的清注本内部,钱陆灿、靳荣藩、吴翌凤三家注均有较清晰的版本源流,唯独程穆衡原笺处于尚待发掘的状态。程笺虽未付剞劂,但一直以写本面貌暗自流传,存世的《梅村诗笺》稿本和《吴梅村诗笺》钞本共同构成了程笺早期的文本状态;学界通行已久的“程笺杨补”本,是经过杨学沆增删补注后的版本,距离程笺原貌已经相去甚远,杨学沆虽有补注之功,亦兼修改之失。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为朱彝尊诗歌第一家选注本,有初刻本和覆刻本两种;俟后杨谦《曝书亭集诗注》出,因是全注本,故在读书人中争相传阅,其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可以确定在乾隆三十年(1765)至三十七年(1772)之间,民国时又有木石居石印本出。江、杨注本外,嘉庆间孙银槎作《曝书亭诗集笺注》,因锓版时剜改“屈五”(屈大均)有关之文字,颇为学人所指摘。经过考察,孙注所用《曝书亭诗集》底本可能来自四库本,因此承袭了四库本的剜改处理方式。时代特点与学术渊源是推进清诗清注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首先是乾嘉时代学风的沾溉。中国十八世纪前后的学术以注释为要宗,重经重史的风尚是官方统治者以及上层文化精英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注释学普遍繁荣,读书人将注释看成一种对“着述立言”有极大功用的方式。从唐诗清注、宋诗清注到清诗清注概不例外,其中很多注家更是身兼经史与文学的佼佼者。在清诗清注内部,诞生了以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为中心的多家注本,如程穆衡、靳荣藩、吴翌凤、江浩然、杨谦、孙银槎注等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其次是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在清代普遍严密的文网下,书籍的收藏、刊刻、传抄与注释之间出现了值得深思的互动现象。其中,注本对原诗的抄录,是催动禁毁诗集传播的动力之一。而在清诗清注本的刊刻过程中,刊刻者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他们与注家的关系,对注释文本的校勘整理,以及对刻印成本的考虑,都深刻影响了清诗清注的阅读和传播。价值考量是清诗清注考论的最终落脚点。清诗清注作为文献载体,不仅具有文本研究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诗清注的价值可以在与评点、选本等清诗学着作的关联和互通中得到彰显。在清诗清注本中,程穆衡原笺从考订诗歌本事出发,又不局限于考证本身,广征史料,遍访故老耆旧,以寥寥数评道出吴伟业的诗意与诗心;靳荣藩在“繁冗”特色之下,具有“评注结合”以及“分体分评”的意识;杨谦注搜集朱彝尊诗不遗余力,并将同题唱和之作列于注中,客观上具有选本的效果;江浩然注仿王士禛《精华录》体式,遴选朱彝尊诗歌中之菁华而为之注,与杨谦殊途同归。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清诗清注本,是注、评之间融通的典范,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此外,清代诗论家多为当时的一流学者,他们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和推动,很能代表清诗学阵营的某种态度。比如王鸣盛为靳荣藩注作序阐扬诗论主张和注释理念,翁方纲为江浩然注作序论及诗注诗法,赵翼作为清诗学阵营中的主将,也对靳荣藩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对清诗清注重要注本进行点校整理,是学界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诗歌文本细读的题中之义。相较今人的注释,清人注在语言结构和习惯,本事感知,以及诗歌共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优势。通过清诗清注的考察和论述推而广之,中国传统注释学应该立足本体,借鉴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将过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路,转向文本和注家并重,发掘注家在文本阅读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注释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提供新的思考。

刘效红[4](2021)在《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文中指出任何一门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理。方志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理。方志学基本原理是方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理论研究最根本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观。方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各方面的资料,可以供其他学科参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方志学基本原理是方志学独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志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

赵峰[5](2020)在《方志学理论基础述评》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方志学者关于方志学学科属性的理论轨迹、内在逻辑,理清他们关于方志学理论基础的观点,认为传统方志学属于历史学科,现代方志学具有综合性、成为综合性学科,但不能把它从综合性更强、成为综合性学科的现代历史学中分离出去。从学科上讲,方志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历史学,历史学为方志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起支撑或指导作用。现代方志学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因素,方志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历代方志理论研究成果也是方志学理论基础的部分来源。

陈畅[6](2020)在《方志学历史源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方志学的历史源流问题,学界已有探讨。影响方志学历史渊源和发展流向的因素有很多,如方志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自身内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方志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受社会形态以及同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中其他方面内容的影响等。笔者在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学者已有探讨之长,尝试有一定区别地研究和论述方志学产生和发展脉络。

田雨灵[7](2020)在《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振伦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社会科学家,是“近代人文科学发展的同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甚广,包括历史学、档案学、博物馆学、方志学、考古学、文献学、陶瓷学等,是我国近现代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档案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着作《公文档案管理法》是民国时期的档案学“旧着”之一。傅振伦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欧美档案馆的实地考察,对传统的档案工作进行了革新,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档案学思想,傅振伦的档案学思想对形成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中国档案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其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目前,档案学界对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的研究内容较少,且系统性研究不足,学界对其关注明显不够。为使本课题研究系统、全面,本文在掌握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全面叙述了傅振伦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学术背景,概述了傅振伦的成长经历、档案工作实践经历,较为完整地列出了傅振伦档案学相关学术着述简明年表,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的内容。本文在掌握傅振伦的工作实践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傅振伦的档案工作指导思想、档案的定义分类和档案工作环节、档案保管和保护思想、档案开放利用思想、档案组织思想、利用档案进行方志编纂和历史档案整理思想。傅振伦的学术精神和个人品质启迪我们,对档案工作和档案研究应保持热爱之心,始终不忘使命;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竭忠尽智,一以贯之;在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上,殚见洽闻,博古通今;一生步履不息,对人生的价值求索不止。同时,傅振伦档案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启示当代档案学人在档案工作和档案研究中,要把握中国时代特色,贯通古今与中外;发扬档案实践精神,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树立档案服务意识,创新档案服务的路径。傅振伦档案学思想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由于时代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局限,其存在理论研究高度不足、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照搬欧美相关学科理论等问题和不足,要求我们批判性地看待傅振伦的档案学思想,承袭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的理论精髓和优秀学术品格。本文尽力整合傅振伦散存的学术成果以及与傅振伦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还原傅振伦的治学经历及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希望可以弥补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系统性研究的不足,丰富档案学发展积淀,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梅洁[8](2020)在《来新夏的文献学成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来新夏是我国当代着名目录学家、方志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在目录学研究、方志学研究、“三史合一”的大文献学思想形成与实践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对我国文献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目录学研究成就方面,通过总结来新夏在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分析来新夏的目录学思想,全面地阐述了来新夏的目录学研究成就和思想。在方志学研究成就方面,一方面归纳总结了来新夏在旧志资料类编、旧志目录编制以及旧志的点校与刊印等旧方志整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对来新夏关于史志关系、新方志编纂体例方法等方志学思想的论述,归纳总结了来新夏的方志学理论。来新夏在目录学、方志学等方面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功底为他“三史合一”的大文献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分析总结了来新夏目录学和方志学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总结分析了来新夏“三史合一”的大文献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研究实践,并且对来新夏在中国图书事业史研究和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予以了深入具体的研究。概而言之,来新夏在中国目录学、方志学、图书馆学等领域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学术贡献,而且他所倡导和实践“三史合一”大文献学思想还扩展了中国文献学研究的视野,为中国文献学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来新夏在中国文献学研究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周赫[9](2020)在《《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又名《浙江图书馆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我国清末民初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丁谦所编着的一套丛书。《丛书》卷帙浩繁,在北京图书馆2008年本中有787709字,分为4册,2集,31卷。《丛书》考证我国古代边疆区域的同时,还考证了域外地理,即向西延伸至大高加索山附近,向北延伸至贝加尔湖西北地区,向南延伸至南洋群岛及印度洋附近。《丛书》对我国古代多民族王朝边疆史地及域外地理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性考证,厘清了历代边疆史地上的诸多疏漏。本文针对《丛书》中的内容,从文献学的角度,运用综合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丛书》中我国古代东北史地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证与研究,并将论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丛书》中东北史地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史料、研究内容与价值。第二部分为正文,在第一章中先梳理丁谦生平事迹及着述。将《地学杂志》与《丛书》中丁谦的着述进行对比,纠正了丁谦着述多存于《地学杂志》中的误区。再对《丛书》修撰过程中屡次更名的现象进行辨析。其次,探讨清末民初视阈下考据学、蒙古史、元史、边疆史、地学对《丛书》的影响,并介绍《丛书》流传中出现的5种版本,将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进而对不同版本中的印刷及脱倒进行指误,对《丛书》成书之后学者们为其作叙和点校的情况加以概述,分析其复杂的编着方式,再对编着时出现的制图问题加以说明。再次,由于《丛书》中东北史地方面的内容分散在各卷之中,因此在这一部分中,对《丛书》中丁谦考证的东北史地范围进行划分,将《丛书》中丁谦摘出的史料,以及考证时参考和引用的文献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制定考证凡例,以便对《丛书》中东北史地考证进行再考证。最后,总结丁谦东北史地考证的价值与不足。第二、三、四章,即对《丛书》中丁谦所考证的东北史地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再考证。在这一部分中,将丁谦考证的内容分为民族、建置、地名三类进行再考证,并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排列。在考证民族时以族系分类,在考证建置时以各卷所考府、郡、县、城进行分类,在考证地名时以各卷中的山、水、地名分类。对分类后的内容再进行细致而客观的辨析,同时结合学界其他学者的观点和考古挖掘的成果,对丁谦的考证结论进行再考证,若有丁谦考证正确的问题则予以肯定,存在争议的观点则进行分析与探讨,存疑的问题则尽量解答。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丁谦考证东北史地的偏重点,对《丛书》中东北史地的研究进行概括。

黄伟[10](2020)在《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方志基础理论、方志编纂工作、方志管理事业、方志史、志书研究与整理、方志人物和地方年鉴研究等七方面梳理了2018年学界关于方志研究的成果,发现2018年方志学研究成果斐然,但是仍旧存在方志学理论突破较少,学界关注度不够,方志学研究者与修志者各自为营等问题。同时从机制层面看,还存在诸如方志法制建设不全及实施力度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方志学的发展不仅需要该专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各学科专业人员的推动。

二、民国时期方志学理论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国时期方志学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方志学成果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乾嘉以降至民国时期方志学成果形态
    (一)乾嘉以来清代方志学成果
    (二)民国时期方志学成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方志学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方志学建立
    (二)理论研究成果
        1.专着、论文集类。
        2.论文类。
    (三)实践应用成果
小结

(2)傅振伦与方志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方志批评的形式
    第一,序跋。
    第二,志评。
    第三,专着。
    第四,论文。
    第五,书信。
    第六,札记。
    第七,提要。
二 方志批评的标准
    第一,体例是否完善。
    第二,内容是否全面。
    第三,是否具有特色。
    第四,是否有用。
    第五,资料是否翔实。
    第六,文字表述是否得当。
    第七,是否具有科学性。
三 方志批评的特点
    第一,坚持独立思考,敢于批评名家名志。
    第二,敢于批评不切实际的不良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精神。
    第三,敢于承认自己以往的不足,勇于自我批评。
余 论

(3)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清诗清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选题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诗清注的整体文献形态与面貌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刻印、传钞与整理简述
    第二节 清诗清注的分期与分类
    小结
第二章 清诗清注的专题文献考察
    第一节 吴梅村诗注的分期和界定
        一、吴梅村诗早期注本
        二、吴梅村诗中期注本
        三、吴梅村诗后期注本
    第二节 文本的生成与演变——以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梅村诗笺》为中心
        一、“同声相应”的创作动力与未编年本的诞生
        二、“挥汗书写”的辛酸经历与南图本的生成
        三、从《梅村诗笺》到《吴梅村诗笺》的文本演变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钞本五种评介——兼及“程笺杨补”系统之失
        一、集注本
        二、北皮亭写本
        三、独醒盦本
        四、草堂本
        五、旧山楼本
    第四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程笺杨补”钞本考述
        一、杨学沆与《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程笺杨补”钞本研究述略
        三、士礼居钞本由戴光曾钞本“直接传写”而来
        四、再谈保蕴楼钞本的避讳问题
        五、退轩钞本及其庋藏线索
    第五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排印本与整理本述评
        一、俞庆恩与排印本《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整理本《吴梅村诗集笺注》的成就与创新
        三、吴梅村诗注整理与研究的展望
    第六节 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及其版本着录献疑
        一、江浩然父子的笺注事业
        二、着录情况辨析
    第七节 杨谦《曝书亭集诗注》木山阁刻本的成书及流传
        一、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
        二、与杨氏木山阁刻本有关的其他刻印本
        三、杨谦及其注本接受情况简述
    第八节 孙银槎《曝书亭集笺注》及剜改“屈五”事小考
        一、孙银槎及《曝书亭集笺注》版本情况
        二、孙银槎注本的评价及剜改“屈五”成因
    小结
第三章 清诗清注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于着述有功事——清人对注释的普遍认知与实践
        一、重经重史的风尚与经、史注释的地位
        二、乾嘉时期诗歌注释的实证主义与学问化倾向
    第二节 藏书、抄书、刻书与注书的互动——以清诗别集注家为中心
        一、藏书家与注释者
        二、注家与秘密传钞者
        三、畅销注本及其早期推手
    第三节 别集诗注的文本遗留和经验传承——从宋诗宋注到清诗清注
        一、导源:别集诗注的繁盛及宋诗宋注的文本流传
        二、鉴别:清人眼中的明人诗歌注本
        三、远采:施注苏诗
        四、近择:仇注杜诗在眼前
    小结
第四章 清诗清注的体例与注释特色
    第一节 笺诗矜奥博——惠栋注的体例及其垂范意义
        一、经传单行的追求与注释文本功能的认知
        二、“附事见义”与诗史观念
        三、训纂与辑佚
        四、诗歌系年与年谱编纂
        五、重视考订风土名物
        六、对待前人注释的态度
    第二节 笺注吴诗“四难”何指?——程穆衡注本体例初探
        一、“论世知人,唯贵核今”的注释理念与“注吴诗四难”的提出
        二、十九条凡例的分类与特色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征引史料笔记考论
        一、“稗史野乘”在程笺中的量化分布
        二、未标明出处的史料来源
        三、程笺引史着特点举证
        小结
    第四节 “仕不怠学”与“繁冗之弊”——靳荣藩及其注释特色成因探析
        一、靳荣藩生卒年及“仕不怠学”的语义出处
        二、《吴诗集览》及其注释特色
        三、《吴诗集览》的成书背景
        四、《吴诗集览》的学术渊源
    小结
第五章 清诗清注与清诗批评的互动
    第一节 引论:“破体”与“立式”——注、评融通的历史基础与文本可能
    第二节 清人论诗语境中的清诗清注
        一、从诗论到注论——王鸣盛《吴诗集览序》及其与清诗清注家的互动
        二、清诗学主将之一的认可——赵翼对《吴诗集览》的评价
        三、经典注释的“内部回响”——道咸以降注本对乾嘉注本的接受与评价
    第三节 注诗者兼注人——明亡清兴中的诗意与诗心
        一、国变中的人事解读
        二、怨刺传统的追溯
        三、浮沉于世的共鸣
        四、借古抒怀的体察
    第四节 《曝书亭集》诗注的“集句”精神与“选本”思维
        一、杨谦“集句而注”的意义与效果
        二、注家之心,选家之眼——江浩然注的选本思维
    第五节 “会心妙笔”话渔洋——伊应鼎与清诗评注本实践
        一、《会心偶笔》的成书缘由辨析
        二、评注结合,各居其位——《会心偶笔》的核心体例
        三、《会心偶笔》的行间注与总评特色
    小结
第六章 清诗清注与当代注释学
    第一节 文本细读与清诗别集注本的整理
        一、清诗研究应该重视旧注本的点校和整理
        二、清诗清注本与清诗今注本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注释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一、注释学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要
        二、从“由文及人”到“人文并重”
        三、从清诗清注研究中得到的思考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清诗清注总目初编
附录二 清诗别集注本叙录
附录三 清诗别集注本序跋辑校
附录四:清人语境中的清诗清注及注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4)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志学基本原理概述
二、方志学基本原理研究概况
三、方志学基本原理观点
    (一)方志学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体
    (二)方志学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体
    (三)方志学集中体现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1.研究客体对研究主体的决定作用。
        2.研究主体反作用于研究客体。
    (四)方志学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体
        1.方志学理论是三维空间维度和一维时间维度的辩证统一体。
        2.区域化是方志学理论发展的空间维度。
        3.时代化是方志学理论发展的时间维度。
    (五)方志学是科学扬弃与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体
    (六)方志学与其他学科的辩证关系

(5)方志学理论基础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志学理论基础不同观点述略
    (一)方志学属于历史学,理论基础是历史学
    (二)方志学属于地理学,理论基础是地理学
    (三)方志学属于历史学、地理学科交叉学科,理论基础是历史学、地理学
    (四)方志学属于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理论基础是多学科
    (五)方志学属于信息学,理论基础是信息学
    (六)方志学属于行政管理学,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学
    (七)方志学属于地情学、区域发展学,理论基础是地情学或区域发展学
    (八)当代方志学理论基础
    (九)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现代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十)历代方志理论研究为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方志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方志学是历史学分支,理论基础是历史学
        1.传统方志学属于传统史学范畴
        2.近代以来方志学与历史学不同步发展,又同样趋于综合性,依然属于历史学范畴
        3.方志学是应用性学科,是历史学理论在方志领域的具体应用。
        4.历史学中作为方志学理论基础的内容
    (二)其他学科为方志学提供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1.地理学为方志学提供的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2.信息学、图书情报学为方志学提供的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3.经济学为方志学提供的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4.数理统计学为方志学提供的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5.行政管理学为方志学提供的部分理论基础内容
    (三)历代方志理论研究为方志学科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指导思想不能成为方志学理论基础

(6)方志学历史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对方志学历史源流的已有探讨
    (一)从纵通向阐述方志学发展脉络
    (二)按时期论述方志学发展脉络
    (三)以学科学理论为指导论述方志学学科发展脉络
二、方志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流向
    (一)南宋前期,方志学的雏形出现
    (二)清乾嘉时代,方志学成为传统学术中的“专门学问”
    (三)光绪后期和民国时期,建构方志学“独立学科”的呼声日盛
        1. 光绪后期,开始突破方志编研旧轨,摆脱旧志封建色彩
        2. 民国时期,开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方志学研究
三、方志学成为成熟完善的一大学科尚欠东风
    (一) 1956年后,社会主义新方志学产生
    (二)改革开放后,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已无异议,要成为成熟完善的一大学科尚欠东风

(7)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1.4.3 不足
第2章 傅振伦档案学思想诞生的渊源
    2.1 傅振伦档案学思想诞生的社会背景
        2.1.1 行政效率运动与文书档案改革
        2.1.2 明清历史档案的整理
        2.1.3 中西碰撞的社会环境
    2.2 傅振伦档案学思想诞生之主观条件
        2.2.1 傅振伦的学术背景
        2.2.2 傅振伦的档案实践经历
第3章 傅振伦的档案学思想
    3.1 档案工作指导思想
    3.2 档案的定义、分类和工作环节
    3.3 档案保管和保护思想
    3.4 档案开放利用思想
    3.5 档案组织思想
    3.6 档案与方志编纂
    3.7 历史档案整理思想
第4章 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的价值
    4.1 个人品质与学术精神
        4.1.1 不忘使命,赤子之心
        4.1.2 殚见洽闻,博古通今
        4.1.3 恪尽职守,竭忠尽智
        4.1.4 写作不辍,求索不止
    4.2 对当代中国档案学的启示
        4.2.1 把握中国时代特色,贯通古今与中外
        4.2.2 发扬档案实践精神,理论与实践并重
        4.2.3 树立档案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之路径
第5章 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的局限性
    5.1 理论研究高度不足
    5.2 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5.3 照搬欧美相关学科理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傅振伦年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来新夏的文献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生平概述及学术渊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一、家学
        二、师承
第二章 目录学成就
    第一节 目录学理论贡献
        一、论目录的起源
        二、论目录书的类别
        三、论目录书的基本结构
        四、论闷录的功能与作用
        五、论目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六、论目录学与版本学、校勘学的关系
    第二节 目录学史研究
        一、对不同时期目录学事业发展状况的概括
        二、对关注较少的目录学家及其着作的研究
第三章 方志学成就
    第一节 对旧方志整理工作的贡献
        一、旧志资料的类编
        二、旧志目录的编制
        三、旧志的点校与刊印
    第二节 对新方志编修工作的贡献
        一、培养修志人员
        二、为新方志的编纂提供指导
第四章 “三史合一”大文献学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三史合一”大文献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图书事业史研究贡献
        一、编撰《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与《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
        二、梳理图书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探讨藏书体制与藏书家类型
    第三节 图书馆学贡献
        一、学科建设
        二、专业人才培养
        三、推动《津图学刊》的创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来新夏学术系年简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史料
    五、研究内容与价值
第一章 丁谦与《蓬莱轩地理学丛书》
    第一节 丁谦及其着述
        一、丁谦的生平
        二、丁谦的着述
    第二节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相关问题
        一、清末民初考据学视阈下的《丛书》
        二、版本流传
        三、叙校情况
        四、编着方式
    第三节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史地问题
        一、考证的范围
        二、考证史料的筛选
        三、参引的文献情况
        四、考证凡例
        五、《丛书》的文献学价值——以对东北史地的考据为中心
        六、东北史地考证的不足
第二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民族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三节 隋唐五代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四节 宋辽金东北诸族考证
        一、肃慎系诸族
        二、东胡系诸族
    第五节 明代东北诸族考证
第三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建置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时期
        一、《汉书朝鲜传地理考证》中郡县考证
        二、《后汉书东夷传地理考证》中郡县考证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中郡城县考证
        二、《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府郡县考证
        三、《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中郡考证
        四、《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中郡城考证
        五、《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中城县考证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郡城考证
        二、《新唐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中府城考证
        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地理考证》中州城考证
    第四节 金朝时期
第四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地名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时期
        一、《汉书朝鲜传地理考证》中的水名考证
        二、《后汉书东夷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中的地名考证
        二、《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的水名考证
        三、《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的地名考证
        二、《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地名考证
    第四节 《丛书》第二集中的东北水名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表格索引
    丁谦着述集补
        一、高句丽国有二考
        二、辽上京临潢府考
        三、曹廷杰金上京会宁府考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志基础理论研究
    (一)方志性质和体例
    (二)方志学科建设
    (三)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四)方志文化
二、方志编纂工作
    (一)方志的编纂原则与方法
    (二)各类方志编纂
    (三)诸篇编纂
三、方志管理事业研究
    (一)方志馆研究
    (二)方志法治化建设
    (三)修志队伍建设
四、方志史研究
    (一)历代方志史研究
    (二)区域方志史研究
五、志书研究与整理
    (一)旧方志
    (二)旧志价值与应用
    (三)新方志
    (四)方志辩误
    (五)方志整理
六、方志人物研究
    (一)民国之前的方志人物研究
    (二)民国及之后的方志人物研究
七、地方年鉴研究
    (一)年鉴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年鉴的编纂研究
    (三)年鉴的应用研究
    (四)年鉴事业的管理
总结与前瞻

四、民国时期方志学理论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志学成果形态[J]. 李惠. 上海地方志, 2021(03)
  • [2]傅振伦与方志批评[J]. 薛艳伟. 中国地方志, 2021(03)
  • [3]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D]. 鲁梦宇. 西北大学, 2021(12)
  • [4]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J]. 刘效红. 上海地方志, 2021(01)
  • [5]方志学理论基础述评[J]. 赵峰. 上海地方志, 2020(04)
  • [6]方志学历史源流[J]. 陈畅. 上海地方志, 2020(03)
  • [7]傅振伦档案学思想研究[D]. 田雨灵. 山东大学, 2020(09)
  • [8]来新夏的文献学成就研究[D]. 梅洁. 苏州大学, 2020(03)
  • [9]《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D]. 周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J]. 黄伟. 上海地方志, 2020(01)

标签:;  ;  ;  ;  ;  

民国地方史论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