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对相邻建筑物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

风向对相邻建筑物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

一、风向对相邻建筑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林大同[1](2021)在《基于呼和浩特市冬季风环境分析的高校宿舍区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周费宏[2](2021)在《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是一种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城市内建筑群不断涌现,建筑群风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建筑群内的风速过小,就会面临导致通风不良、污染物难以扩散等问题;但如果风速过大,则很有可能危及行人安全或导致建筑结构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群在大风条件下的风环境与风荷载特性,对提高建筑群规划设计水平,减少大风天气对建筑群的影响、保护行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划分网格、参数设置、求解计算等步骤,对目前城市内具有代表性的4种典型建筑群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别从建筑群尺度和建筑尺度开展了优化策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选用Standard k-ε、RNG k-ε和Realizable k-ε3种高雷诺数湍流模型,对CAARC标准高层建筑模型在D类风场条件下各立面风压系数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对CFD技术在建筑风场数值模拟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平均误差与最大误差分别约为10.41%和18.46%,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2.对目前城市内的4种典型建筑群模型(行列式、斜列式、错列式和围合式建筑群),分别在3种风向条件(正向、斜向和侧向)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各建筑群区域内的风环境模拟结果在正向迎风时最好,风荷载模拟结果则在侧向迎风时最好。3.对正向迎风下的各建筑群分别选用8至12级风速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建筑群区域内风环境与风荷载随风速变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面各建筑群区域内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均呈现线性增大趋势,安全区域比例则有所下降,各建筑群内的风压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仅数值大小有所改变。4.对正向迎风时的各建筑群分别从建筑群尺度和建筑尺度开展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建筑群纵间距、减小建筑群密度、减小建筑高度和宽度均能够有效优化各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模拟结果,其中减小建筑高度是所有优化策略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林大同[3](2021)在《基于呼和浩特市冬季风环境分析的高校宿舍区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高校普遍进行了新建和改建工程。学生宿舍作为高校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室外风环境品质将直接影响到师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现代设计方法为师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室外风环境逐渐被设计者们所关注。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高校宿舍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HOENICS流体力学模拟软件从建筑朝向、建筑形态、布局形式等方面对三种典型的建筑单体进行模拟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优化策略。本文首先对建筑室外风环境特征和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概述,为数值模拟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对呼和浩特市气候特征与风环境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呼和浩特市高校宿舍典型的建筑形态与布局形式,并选取某高校宿舍区进行风环境实测与模拟分析,将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软件的可行性。再次以呼和浩特市风环境特征为依据,对典型三种建筑单体分别从朝向、建筑形态两个层面探究其与风环境的关联性;群体建筑方面,从布局模式与建筑朝向两个层面探究其与风环境的关联性,根据风速比、风速、风压、人体舒适度等指标对其进行优劣评价。最后依据前文的模拟分析从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选取某高校学生宿舍区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对存在的风环境问题进行优化。CFD流体力学软件具有高效、准确、可视化表达等特点,对模拟所得出的相关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为呼和浩特地区高校宿舍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陈想[4](2021)在《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风,作为一种特殊的流体,贯穿于土木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工程阶段,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对风的研究重心有所不同。在勘察阶段,主要研究风向、风速对工程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则需要重点考虑风所形成的场的作用效果,也即重心是分析风场对毗邻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也是本文将重点介绍的内容。在施工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风的研究也不尽相同。如桥梁施工中,既要研究风的振动频率以避免桥梁产生阻尼共振,又要考虑风荷载对桥梁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而在隧道工程中,主要研究风的流动以确定合理的隧道通风与排烟方式等;在建筑室内外设计时,也往往需要考虑风的动力学扰动;由此可见,无论是土木施工,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密切注意风对建筑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一般而言,风的流动状况(如风速、风向与风压等风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将对建筑规划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往往需要优先考虑风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在建筑住宅设计中,主要是指建筑通风与散热等基本的要求。一般而言,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较高的舒适度,既实现了建筑物功能的最大利用,同时也符合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基本准则。因此,建筑风环境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意义深远的。本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武汉市近十年的气候条件等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市西北部某高校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所获取的工程测绘资料,选取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在经典Navier—Stokes方程的知识背景下,借助Fluent软件对该校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所形成的风场进行CFD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武汉市近十年的气候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风绕校园已有建筑流动的基本动力学规律以及所形成的风场的流动特征;(2)根据已有研究结果以及实际情况,在拟定的工况下(按照标准的住宅建筑平面尺寸及层高等设置)研究讨论四种建筑布局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效果;(3)金银湖校区已有建筑的风场模拟。通过划分不同的风剖面,依次对Z、X、Y三个方向的校区建筑进行风环境模拟,并研究分析校区已有建筑在不同的高度处(如人行高度1.5m处等)的风压和风速变化情况;(4)同上所述,基于不同的风剖面,分别对不同的校园新建项目建设方案进行CFD模拟。参照不同接触面的粗糙系数数值,重点研究金银湖校区入口以及各栋建筑迎风面、背风面处的风速,在经过不同接触面时,其折减快慢程度。综上所述,经CFD数值模拟可得,在三种拟建方案中,方案一沿不同建筑高度处的风速总体趋于平稳且在1.248m/s以内。总体正负风压值分别稳定在-0.891Pa、0.385Pa内,正负压差基本在规定限值5Pa内。自人行高度以下0.5m处至人行高度1.5m处,其风压基本稳定,数值变化小。在同等情况下,可适当优先考虑方案一的风环境优化效果。而方案二、三的风流动频率将较方案一更大,对校园已有建筑风环境影响较大。且方案二、三的迎风与被风面正负风压差超过规范限定的5Pa,应予以适当调整以优化整体校园风环境。

郭婷婷[5](2021)在《基于CFD模拟的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布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联机系统因其特有的优点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占据中央空调系统的近一半市场,即便是在2020年市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多联机市场也具有良好的表现。对于风冷式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不当的安装方式以及恶劣的运行环境导致室外机进风温度升高,直接造成运行效率降低以及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在提倡建筑节能减排的当下,这样的浪费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研究机组合理的布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室外机进风温度作为评价指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分析不同室外环境因素对室外机运行条件的影响,对室外机设置提出建议,并对集中布置的不同室外机提出安装间距要求。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室外环境因素对单台机组进风温度的影响,得出对进风温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次为室外环境温度>风速>风向,进风温度随室外温度的升高几乎呈线性变化,并且发现在常见室外风条件下,若室外风从正面吹向室外机,则风速增大时进风温度降低,对机组运行是有利的。用多层室外机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仍表明室外机布置在建筑迎风面是一种较优的布置方式。集中布置是多联机室外机布置时常采用的另一种方式,多台机组放在一起时,其散热引起周围热环境变化对运行状况的影响无法估计,机组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来降低相互之间的影响,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不同室外机的间距提出要求。为了提高结果的可信性,本次研究选择了体积和散热量不同的八种机组,改变机组间距,对放置在各不同位置的机组进风温度做了对比分析。随后分析了最不利位置处的室外机进风温度变化,给出了不同种类机组的安装间距要求。为了对其他没有被纳入本次研究的室外机安装间距做出预测,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式建立了关于进风温度和机组体积、散热量、间距之间的拟合式,将间距0.3m以下的数据剔除,得到的关系式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可用于对其他种类室外机的安装间距做出预判。

田雨[6](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董阳[7](2020)在《基于自然地理因素的长三角地区典型传统聚落绿色智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营建活动的基础,是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古人在进行聚落的选址营建时,往往依托于自然地理环境,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周边地理优势,规避不利因素带来的干扰,并且通过适当的调节手法以创造出适宜生活和生产的居住环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营造经验,其中不乏当下建筑领域密切关注的绿色设计策略和具有生态智慧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形态,尤其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水网平原地区的水网平原型聚落和以古徽州地区为主的山岭地区的山地丘陵型聚落。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达、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对周边的聚落布局和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是长三角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至今仍保留有大量格局完整的传统聚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材料。本文首先梳理了长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和耕地植被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归纳出长三角地区聚落在选址营建时需要面对的主要地理问题。第二章首先根据传统聚落的选址环境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水网平原型聚落和山地丘陵型聚落两大典型类型,然后对这两类聚落的微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第三章分别从聚落整体空间格局、聚落内建筑组群布局以及聚落的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传统聚落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总结。最后两章分别对水网平原型聚落和山地丘陵型聚落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绿色设计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模拟软件的量化计算形成对绿色设计智慧的科学认知。

王雅平[8](2020)在《住区室外风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凸显,大量高层建筑、高密度建筑群随之应运而生。生态住区与绿色建筑的推出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室外风环境优化为生态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民众重视;营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住区舒适性还能起到节能效果,也是住区安全的重要前提,故此对其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长沙地区为例探讨该地住区室外风环境,首先对风的基本理论、风对建筑单体的绕流、风环境评价准则、CFD模拟软件进行简单介绍,确定采用平均风速、风速比、风速范围面积比作为评价方法,阐述了Airpak软件的操作流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其次,搜集了长沙近30年的累年月气象数据,明确出夏、冬两季的主导风向与风速,设立边界参数;以长沙市45个住宅项目为调研样本,归纳出长沙住区布局、体型、容积率特点,获得该地区切合实际的模型数据。接着运用模拟软件从建筑单体的高度、面宽、进深、风向入射角以及建筑群布局等方面探讨建筑规划要素与风环境的定性定量的关系,得出建筑单体某要素变化对建筑角流区和风影区的影响规律,基于并列式、错列式、围合式、混合式四种不同建筑群布局下室外风场状况描述,得出不同建筑布局与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比、风速面积占比三类评价指标的规律性结论。最后在上述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还选取了两个项目实例进行了风模拟,挖掘项目实例中出现的风环境问题,从整体、局部两大层面上提出关于住区室外风环境的优化策略,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以项目实例为原方案做优化前后对比分析,验证了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文章综合采用了调研、归纳、模拟、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地域特点定性定量探讨了住区规划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规律,使得研究所得结论更为数据化、客观化;目前,现有研究少有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区域建筑特点来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提出具有地域特点并能广泛应用的风环境优化策略,能更全面、系统的服务于生态住区的建设中。

李明鑫[9](2019)在《沿海地区村镇群体低矮民居强风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一。其中,风灾(因暴风、台风或飓风过境而造成的灾害)则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华南到华东长达1.7万多公里的沿岸地带更是常受台风之害。近年来,因台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虽然有所减少,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有明显增长之势。风灾统计表明,风灾损失主要是由广大村镇地区的低矮民居破坏所造成。由于建筑构造与建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低矮房屋的抗风能力较差,经常出现区域性的结构破坏或倒塌现象。相比于高耸结构的抗风研究而言,有关低矮房屋抗风研究较少。因此,开展适应我国典型村镇房屋风灾损失的专题研究,研制损失评估软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开展的村镇群体低矮民居强风灾害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以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双坡两层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整体抗风能力。风荷载是由Davenport功率谱模拟的脉动风速时程转换得到,时长5min,参考风速为1Om高度处35m/s(12级风力)。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及各主要承重构件的主拉/压应力均小于破坏极限值,但屋面板与门窗这两种围护构件均产生了破坏。因此,对低矮房屋的抗风研究应该侧重于围护结构。(2)系统地分析、归纳出了强风荷载作用下群体低矮民居围护结构的破坏特征。以群体九宫格低矮房屋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程序建模,并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模拟了不同围护构件(屋面瓦、屋面板及门窗)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情况。首先考虑了建筑面积密度及风向角的变化,采用FLUENT模拟了群体建筑间的风致干扰效应,将风压系数模拟结果应用到群体低矮民居的表面风荷载计算中。此外,基于不同围护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构件的物理属性,模拟了群体房屋围护构件在不同风向角、不同风速、不同建筑面积密度下的破坏情况。最后,基于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建筑面积密度以及建筑位置的变化对房屋围护结构破坏的影响程度及规律。(3)开展了沿海地区强风致村镇建筑的损失评估研究。结合围护结构破坏特征及灾后调查报告,对低矮民居的围护结构及主体承重结构分别建立破坏系数矩阵,提出了充分考虑结构类型、保存完好程度、群体建筑间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的强风致村镇建筑损失模型。进—步,基于群体民居围护结构破坏特征及风灾损失模型,并结合工程实际对各围护构件及主体承重结构进行破坏区间划分,定义了受损房屋的不同破坏等级,得到了不同结构类型、不同保存完好程度低矮房屋的风灾易损性曲线。相比目前研究,本文的群体低矮民居风灾损失评估方法可综合体现出更多因素的影响特点,评估标准明确且适用范围更广。(4)基于ArcGIS在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以及图形显示方面的优势,采用VB.NET语言对ArcGI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能够实现台风风速计算、风灾致村镇建筑破坏预测以及相应建筑直接经济损失分析等功能的台风灾害管理系统。同时,为验证本文强风致村镇建筑损失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我国台风多发典型地区—厦门市芸美村进行了现场调研,将芸美村各类房屋信息输入系统中开展相应的台风灾害模拟与预测。模拟结果与实际风灾调查报告具有良好的可比性,验证了该系统及损失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穗杰[10](2019)在《湿热地区建筑气候空间系统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2016年初,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绿色”作为建筑方针提出,将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和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绿色建筑”设计不仅限于技术应用的评价得分,更应是设计统筹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作者参与的研究团队从传统建筑得到启发,提出了针对湿热地区的气候空间及气候空间系统的概念,探究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化与拓展。本研究以气候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湿热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从热环境舒适性的角度,运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对气候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价值、要素构成、协同作用机制以及组合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气候空间系统模式语言,为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指导,对挖掘建筑空间自身的节能潜力,实现湿热地区建筑的节能减排,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气候空间系统在湿热地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脉络,并结合案例对气候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以及要素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第二章)其次,分别对气候空间的水平组合与竖向组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实测分析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气候空间系统对于改善风速、气温、PET等热环境指标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气候空间系统在引入气流与热量上的相互制约关系。(第三章)第三,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案例中抽取气候空间水平与竖向组合建筑原型,列举了大部分可能的组合空间关系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横向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气候空间组合的主要协同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效益较高的气候空间组合模式。(第四、五章)最后,基于要素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指导设计实践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优化热环境舒适性的气候空间系统设计策略。(第六章)论文从组合协同作用的视角,构建了气候空间系统的整体构成与分析框架;从热舒适性的角度,初步建立了多空间复合型的气候空间系统的热环境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方法;提出了满足过渡季热舒适性的气候空间系统优化组合模式,并从系统热环境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气候空间组合设计策略,为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是对湿热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体系的深化补充。

二、风向对相邻建筑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向对相邻建筑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现场实测
        1.2.2 风洞试验
        1.2.3 计算机数值模拟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建筑群风环境研究进展
        1.3.2 建筑群风荷载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群风场基本理论
    2.1 风基本理论
        2.1.1 基本风速
        2.1.2 基本风压
        2.1.3 平均风压系数
        2.1.4 风向与风速
        2.1.5 指数风剖面模型
        2.1.6 湍流强度
        2.1.7 湍流积分尺度
    2.2 建筑绕流特性
        2.2.1 单体建筑绕流特性
        2.2.2 群体建筑绕流特性
    2.3 建筑群风环境评价标准
        2.3.1 相对舒适度评估法
        2.3.2 风速频率及人体舒适度评估法
        2.3.3 风速比评估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可行性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3.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3.1.2 流场数值解法
        3.1.3 湍流模型
    3.2 模拟软件介绍
    3.3 CAARC模型介绍
    3.4 计算域设置及网格划分
    3.5 边界条件设置
    3.6 模拟参数设置
    3.7 验证数据介绍
    3.8 可行性验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
    4.1 建筑群几何模型构建
    4.2 计算域设置
    4.3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4 边界条件设置
    4.5 模拟参数设置
    4.6 大气边界层水平匀质性检验
    4.7 建筑群风环境评价方法
    4.8 不同风向条件下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结果
        4.8.1 建筑群正向迎风(270°风向角)
        4.8.2 建筑群斜向迎风(315°风向角)
        4.8.3 建筑群侧向迎风(0°风向角)
        4.8.4 不同风向条件下的对比
    4.9 不同风速条件下建筑群风场数值模拟结果
        4.9.1 风速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
        4.9.2 风速对建筑群风荷载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群风场优化策略研究
    5.1 建筑群尺度
        5.1.1 建筑群横间距
        5.1.2 建筑群纵间距
        5.1.3 建筑群密度
        5.1.4 建筑群尺度优化策略总结
    5.2 建筑尺度
        5.2.1 建筑长度
        5.2.2 建筑宽度
        5.2.3 建筑高度
        5.2.4 建筑尺度优化策略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呼和浩特市冬季风环境分析的高校宿舍区设计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室外风环境基础理论概述
    2.1 建筑室外风环境特征
        2.1.1 风绕建筑单体的流动特性
        2.1.2 风绕建筑群体的流动特性
    2.2 建筑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
        2.2.1 建筑单体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
        2.2.2 建筑群体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
    2.3 人行高度处风环境评价方法
        2.3.1 风速比评价标准
        2.3.2 风速概率统计评价标准
        2.3.3 相对舒适度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呼和浩特市高校学生宿舍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气候特征与风环境分析
        3.1.1 呼和浩特市气候特征
        3.1.2 呼和浩特市风环境分析
    3.2 呼和浩特市高校学生宿舍区外部空间
    3.3 呼和浩特市高校学生宿舍现状分析
        3.3.1 单体建筑外部空间
        3.3.2 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单体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4.1 模拟软件的选取
        4.1.1 CFD技术简介
        4.1.2 PHOENICS简介
        4.1.3 求解步骤及参数的设置
        4.1.4 模拟软件可行性分析
    4.2 一字型建筑单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4.2.1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2.2 建筑形态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3 L型建筑单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4.3.1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3.2 建筑形态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4 U型建筑单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4.4.1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4.2 建筑形态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5 群体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5.1 相邻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5.1.1 一字型建筑相邻室外风环境分析
        5.1.2 L型建筑相邻室外风环境分析
        5.1.3 U型建筑相邻室外风环境分析
    5.2 一字型建筑群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5.2.1 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2.2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3 L型建筑群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5.3.1 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3.2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4 U型建筑群体风环境模拟分析
        5.4.1 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4.2 建筑朝向与风环境的关联性
    5.5 本章小结
6 呼和浩特市高校宿舍风环境优化策略
    6.1 单体建筑优化策略
        6.1.1 建筑朝向的优化
        6.1.2 建筑形体的优化
        6.1.3 景观植被的优化
    6.2 群体建筑优化策略
        6.2.1 群体布局形式的优化
        6.2.2 建筑群体朝向的优化
        6.2.3 群体开敞空间的优化
    6.3 实例模拟分析与优化
        6.3.1 实例选取及模拟分析
        6.3.2 实例优化模拟及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冬季测试日气象数据
附录B 中国地面累年值月值数据集(1981-2010年)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案
        1.3.3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流体基本理论
    2.1 建筑风环境简介
        2.1.1 建筑风环境的研究对象
        2.1.2 建筑风环境的研究方法
        2.1.3 建筑风环境问题概述
        2.1.4 建筑风环境的评价体系
    2.2 风的形成及其参数研究
        2.2.1 风的形成机理研究
        2.2.2 风级的划分及风的分类
        2.2.3 风的基本物理参数研究
    2.3 流体数值计算的基础理论
        2.3.1 数值求解方法
        2.3.2 流体运动方程
        2.3.3 湍流计算模型
    2.4 CFD流体模拟软件简介
        2.4.1 Fluent可计算的流动工况
        2.4.2 Fluent中的三种流体数值算法
        2.4.3 Fluent用于流体数值模拟的优越性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布局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3.1.1 地形地貌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2 地块形状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3 气候条件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4 建筑绿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5 建筑朝向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6 现有建筑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7 四种建筑布局的模拟计算参数
    3.2 行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2.1 模型计算区域的选定
        3.2.2 模型外流场的建立
        3.2.3 模型内流场的创建
        3.2.4 创建模型计算边界条件
        3.2.5 模型网格的划分
        3.2.6 模型网格质量检测与输出
        3.2.7 基于Fluent的网格核对与流场计算
        3.2.8 CFD-Post云图处理与分析
    3.3 围合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3.1 围合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3.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3.3.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3.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3.4 斜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4.1 斜列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4.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4.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4.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 错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5.1 错列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5.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校园建筑群风环境数值模拟
    4.1 算例概况
        4.1.1 校区地理状况
        4.1.2 气候与温湿度条件
        4.1.3 风环境计算参数条件
    4.2 校园已建建筑的测绘
        4.2.1 测量仪器简介
        4.2.2 测量方法与步骤
        4.2.3 测量数据的记录
        4.2.4 测量结果的展示
    4.3 APDL参数化建模过程
        4.3.1 建模前的计算假定
        4.3.2 数值计算区域的选定
        4.3.3 内流场模型的建立
        4.3.4 外流场模型的建立
    4.4 ICEM模型前处理
        4.4.1 计算模型的校核
        4.4.2 计算域边界的设定
        4.4.3 模型计算流体域的创建
        4.4.4 模型网格的划分
        4.4.5 模型网格的检测与输出
    4.5 基于Fluent对校区风场的模拟分析
        4.5.1 模型网格的读取与校核
        4.5.2 物理条件的设置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求解条件的设置
        4.5.5 模型初始化设置
    4.6 CFD-Post对已有风场的后处理分析
        4.6.1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6.2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6.3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拟建方案的风场模拟分析
    5.1 拟建项目简介
    5.2 方案一流场模拟与分析
        5.2.1 方案一简介
        5.2.2 方案一模型的建立
        5.2.3 方案一的风场模拟分析
    5.3 方案二流场模拟与分析
        5.3.1 方案二模型简介
        5.3.2 方案二的风场模拟分析
    5.4 方案三流场模拟与分析
        5.4.1 方案三模型简介
        5.4.2 方案三模型的建立
        5.4.3 方案三的风场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CFD模拟的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联机应用现状
        1.1.2 主要安装方式
        1.1.3 室外机冷凝热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装条件对室外机热环境的影响
        1.2.2 室外环境对机组热环境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模型理论基础
    2.1 多联机系统原理及特点
    2.2 流体仿真软件介绍
    2.3 控制方程及求解
        2.3.1 控制方程
        2.3.2 方程离散
        2.3.3 控制方程求解
    2.4 正交分析法概述
        2.4.1 极差分析法
        2.4.2 方差分析法
    2.5 回归分析法概述
        2.5.1 最小二乘法拟合原理
        2.5.2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2.6 本章小结
3.物理模型基础
    3.1 评价指标
    3.2 模型基础
    3.3 模拟方法文献验证
    3.4 本章小结
4.室外环境因素对室外机影响研究
    4.1 模型建立
        4.1.1 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4.1.2 网格划分
        4.1.3 网格独立性验证
    4.2 正交试验安排
        4.2.1 正交分析法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
        4.2.2 极差分析法分析结果
        4.2.3 方差分析法分析结果
    4.3 室外环境因素对机组进风温度的影响
        4.3.1 室外温度对进风温度的影响
        4.3.2 室外风条件对进风温度的影响
        4.3.3 多层机组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多联机室外机布置间距研究
    5.1 建立物理模型
    5.2 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位置室外机进风温度变化
        5.3.2 最不利机组分析
    5.4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室外风条件下的温度场、速度场
附录B 集中摆放各室外机进风温度
附录C 回归分析数据计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1.2 概念界定
        1.2.1 亚热带
        1.2.2 体育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2.4 CFD模拟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其他相关资料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3.3.1 研究目标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本节小结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本节小结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自然地理因素的长三角地区典型传统聚落绿色智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缘起
    2.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2.1 长三角地区范围
        2.2 传统聚落调研案例的选择
        2.3 聚落绿色设计智慧内涵
    3.聚落相关研究综述
        3.1 自然地理视角聚落相关研究
        3.2 聚落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3.3 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3.4 聚落绿色设计智慧相关研究
    4.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方法
    5.论文框架
第一章 长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1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概念辨析
        1.1.1 自然地理环境定义
        1.1.2 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
    1.2 长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2.1 地形地貌特征
        1.2.2 气候条件背景
        1.2.3 河流与水系情况
        1.2.4 植被与耕地情况
    1.3 传统聚落自然地理问题梳理与分析
        1.3.1 地狭民稠的用地条件
        1.3.2 夏热冬冷、全年高湿的气候环境
        1.3.3 河湖密布、洪涝灾害频发
        1.3.4 地形破碎、地理环境复杂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传统聚落选址与微地理特征分析
    2.1 基于微地理的传统聚落选址分析
        2.1.1 聚落微地理定义
        2.1.2 聚落微地理范围与尺度
        2.1.3 基于聚落微地理的调研聚落选址类型
    2.2 水环境影响下水网平原型聚落选址与微地理特征
        2.2.1 临水近湖——水系影响居住生活方式
        2.2.2 陆地受限——发达水系限制陆地空间发展
        2.2.3 择高选址——选址于微地貌凸起位置,避免水患
        2.2.4 水体利用——水的生态特性调节聚落环境
    2.3 山环境影响下山地丘陵型聚落选址与微地理特征
        2.3.1 低山缓坡——地形复杂,不利于聚落建设
        2.3.2 靠近水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3.3 向阳坡面——地势起伏,太阳辐射不均匀
        2.3.4 植物繁茂——交通不畅,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3.1 聚落空间形态
        3.1.1 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3.1.2 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
    3.2 水网平原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3.2.1 利用水系构建聚落整体空间格局
        3.2.2 高密度集中式建筑组群空间
        3.2.3 平行并置的河街水巷体系
    3.3 山地丘陵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3.3.1 依山就势的聚落整体空间格局
        3.3.2 集中自由式建筑组群空间
        3.3.3 半自然半人工的街巷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网平原型聚落绿色设计智慧分析
    4.1 整体空间格局绿色设计智慧
        4.1.1 因水而生,利用水系发展聚落
        4.1.2 利用水体被动降温,改善聚落环境
        4.1.3 多层次绿化体系,调节聚落环境
    4.2 建筑组群空间绿色设计智慧
        4.2.1 依水而筑,结合水面布局
        4.2.2 利用建筑间密集布局,减少热辐射
        4.2.3 通过建筑组群布局,合理组织自然通风
        4.2.4 多种形式阴影空间,全天候遮阳
    4.3 街巷空间绿色设计智慧
        4.3.1 通过街巷布局组织通风
        4.3.2 窄巷高墙的生态效应
        4.3.3 功能复合的街巷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地丘陵型聚落绿色设计智慧分析
    5.1 整体空间格局绿色设计智慧
        5.1.1 利用山体,营造良好聚落环境
        5.1.2 改造水系,完善聚落布局
        5.1.3 利用植物绿化调节聚落环境
        5.1.4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
    5.2 建筑组群布局绿色设计智慧
        5.2.1 集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2.2 因地制宜,结合自然环境布局
    5.3 街巷空间绿色设计智慧
        5.3.1 街巷布局利于聚落自然通风
        5.3.2 街巷空间界面的生态效应
        5.3.3 利用街巷构建聚落排水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附表清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住区室外风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现状
        1.1.2 生态住区建设
    1.2 国内外风环境研究现状
        1.2.1 国内风环境研究现状
        1.2.2 国外风环境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范围、方法、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风环境基本理论与评价标准
    2.1 风环境的基础概念
        2.1.1 风的产生与特性
        2.1.2 建筑单体风的绕流
    2.2 风环境的评价方法
        2.2.1 国外室外风环境评价准则
        2.2.2 国内室外风环境评价准则
        2.2.3 空气质量与风速
        2.2.4 本文评价方法
    2.3 CFD数值模拟
        2.3.0 软件选取
        2.3.1 模型建立
        2.3.2 参数设置
        2.3.3 网格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住区现状与住宅特点分析
    3.1 长沙市气候概况
        3.1.1 地理、气候
        3.1.2 温度、湿度
        3.1.3 风速、风向及频率
    3.2 长沙市住区统计与分析
        3.2.1 项目选取
        3.2.2 建筑布局
        3.2.3 建筑体型
        3.2.4 建筑容积率
    3.3 建筑单体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
        3.3.1 进深变化对风环境的影响
        3.3.2 面宽变化对风环境的影响
        3.3.3 高度变化对风环境的影响
        3.3.4 风向角变化对风环境的影响
        3.3.5 规律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形式下住区室外风环境分析
    4.1 建筑群布局的建立
    4.2 建筑群风环境分析
        4.2.1 并列式
        4.2.2 错列式
        4.2.3 围合式
        4.2.4 混合式
    4.3 对比分析与规律总结
        4.3.1 平均风速分析
        4.3.2 最大风速比分析
        4.3.3 风速面积占比分析
        4.3.4 规律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外风环境优化策略分析
    5.1 项目实例分析
        5.1.1 项目实例选取
        5.1.2 模拟结果分析
    5.2 整体优化
        5.2.1 建筑布局规划
        5.2.2 建筑朝向规划
        5.2.3 建筑体型排列
        5.2.4 通风道的布置
        5.2.5 防风屏的布置
        5.2.6 优化实例
    5.3 局部优化
        5.3.1 架空层
        5.3.2 裙楼
        5.3.3 绿化
    5.4 优化策略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
参与绿建项目

(9)沿海地区村镇群体低矮民居强风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建筑风荷载特性研究
        1.2.2 风灾损失模型研究
        1.2.3 灾后建筑损失评估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双坡两层砖混结构整体抗风能力分析
    2.1 引言
    2.2 双坡两层砖混结构有限元模型
        2.2.1 模型简介
        2.2.2 整体式建模
        2.2.3 材料的本构模型与破坏准则
        2.2.4 有限元建模
    2.3 脉动风荷载模拟
    2.4 有限元模拟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群体低矮民居围护结构风致破坏分析
    3.1 引言
    3.2 群体低矮民居模型
    3.3 低矮房屋表面风压模拟及风致干扰效应分析
        3.3.1 单体低矮房屋风压模拟模型
        3.3.2 单体低矮房屋风压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3.3.3 单体低矮房屋风压模拟结果验证
        3.3.4 群体低矮房屋表面风压模拟及干扰效应分析
    3.4 群体民居围护结构风致破坏模式
        3.4.1 屋面瓦失效模式
        3.4.2 失效屋面瓦撞击相邻房屋门窗
        3.4.3 屋面板失效模式
        3.4.4 失效屋面板撞击门窗
        3.4.5 门窗失效模式
        3.4.6 风荷载
        3.4.7 随机抽样模拟过程
    3.5 群体民居围护结构风致破坏特征
        3.5.1 失效屋面瓦
        3.5.2 失效屋面瓦撞击相邻房屋门窗
        3.5.3 失效屋面板
        3.5.4 失效屋面板撞击周围房屋门窗
        3.5.5 风荷载直接作用导致门窗破坏
        3.5.6 门窗破坏特征分析
    3.6 最有利建筑面积密度和最有利建筑位置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沿海地区强风致村镇群体低矮民居损失评估
    4.1 引言
    4.2 强风致村镇建筑损失模型
    4.3 强风致村镇建筑直接经济损失
    4.4 村镇建筑灾后损失评估
    4.5 芸美村实地调研
        4.5.1 芸美村概况
        4.5.2 调研前期准备
        4.5.3 调研结果
    4.6 台风灾害管理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台风灾害管理系统使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湿热地区建筑气候空间系统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湿热地区
        1.2.2 气候空间
        1.2.3 空间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与评价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气候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价值与要素构成
    2.1 气候空间系统在湿热地区的气候适应性价值
        2.1.1 人工气候与自然气候
        2.1.2 湿热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特点
        2.1.3 岭南湿热地区传统建筑气候空间的模式语言
        2.1.4 气候空间系统的主要作用
    2.2 气候空间系统的子项要素构成
        2.2.1 气候空间主要类型及特点
        2.2.2 通风调节型气候空间
        2.2.3 遮阳隔热型气候空间
    2.3 气候空间系统的组合类型
        2.3.1 气候空间组合的分类方式
        2.3.2 气候空间系统组合类型实例解析
    2.4 气候空间系统的作用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实测验证
    3.1 典型案例的选取
        3.1.1 气候空间系统水平组合典型案例介绍
        3.1.2 气候空间系统竖向组合典型案例介绍
        3.1.3 典型案例小结
    3.2 热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风速评价指标
        3.2.2 空气温度评价指标
        3.2.3 热舒适度评价指标
    3.3 实测概况及测点布置
        3.3.1 现场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3.3.2 测试仪器与方法
    3.4 水平组合典型案例的实测数据分析
        3.4.1 风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3.4.2 空气温湿度实测数据分析
        3.4.3 平均辐射温度实测数据分析
        3.4.4 热舒适度实测数据分析
    3.5 竖向组合典型案例的实测数据分析
        3.5.1 风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3.5.2 空气温湿度实测数据分析
        3.5.3 平均辐射温度实测数据分析
        3.5.4 热舒适度实测数据分析
    3.6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与校验
        3.6.1 数值模拟的基本技术思路
        3.6.2 风速气温的CFD模拟计算
        3.6.3 生理等效温度(PET)的模拟计算
        3.6.4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校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空间系统水平组合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4.1 水平组合建筑原型的模型建立
        4.1.1 原型的典型性分析
        4.1.2 模型的具体设置
    4.2 水平组合基本类型的作用机制分析
        4.2.1 水平组合的基本类型归纳
        4.2.2 水平组合基本类型的作用机制分析
    4.3 尽端封闭的水平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3.1 前、中、后段分别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3.2 多段同时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4 尽端贯通的水平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4.1 前、中、后段分别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4.2 多段同时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空间系统竖向组合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5.1 竖向组合建筑原型的模型建立
        5.1.1 原型的典型性分析
        5.1.2 模型的具体设置
    5.2 竖向组合基本类型的作用机制分析
        5.2.1 竖向组合的基本类型归纳
        5.2.2 竖向组合基本类型的作用机制分析
    5.3 对边开口的竖向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5.3.1 上、中、下段分别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5.3.2 多段同时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5.4 邻边开口的竖向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5.4.1 邻边开口的竖向组合类型归纳
        5.4.2 邻边开口的竖向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5.5 迎风面侧庭洞口形式对竖向组合的影响
        5.5.1 迎风面侧庭洞口形式基本类型归纳
        5.5.2 迎风面侧庭洞口形式作用机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要素协同作用机制的气候空间系统设计策略
    6.1 系统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6.2 外部空间环境策略
        6.2.1 外部群落组织的通风与遮阳
        6.2.2 外部下垫面的降温处理
    6.3 气候空间性质策略
        6.3.1 气候调节属性与功能属性的整合
        6.3.2 气候空间的连通性
        6.3.3 空间围合的可控性
    6.4 系统组合模式策略
        6.4.1 通风引导的组合重点
        6.4.2 通风口部的组合作用
        6.4.3 通风组合的作用效率
        6.4.4 强化防热的空间组合
    6.5 系统外缘界面策略
        6.5.1 建筑表皮的防热处理
        6.5.2 建筑顶面的遮阳处理
    6.6 子项效能优化策略
        6.6.1 贯穿式气候空间子项效能优化策略
        6.6.2 中庭气候空间子项效能优化策略
    6.7 机械辅助调节策略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风向对相邻建筑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呼和浩特市冬季风环境分析的高校宿舍区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 林大同.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CFD技术的大风条件下建筑群风环境与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D]. 周费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呼和浩特市冬季风环境分析的高校宿舍区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 林大同.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D]. 陈想.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CFD模拟的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布置研究[D]. 郭婷婷. 西华大学, 2021(02)
  • [6]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自然地理因素的长三角地区典型传统聚落绿色智慧探析[D]. 董阳. 东南大学, 2020
  • [8]住区室外风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王雅平. 湘潭大学, 2020(02)
  • [9]沿海地区村镇群体低矮民居强风灾害研究[D]. 李明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湿热地区建筑气候空间系统设计策略研究[D]. 刘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风向对相邻建筑物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