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与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进口与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一、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莉莉[1](2020)在《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评估中被列为高度优先类别病原。它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植入物相关的生物被膜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致病性、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抗生素治疗一直是金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其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金葡菌感染的预后。70多年来,在治疗致命疾病方面,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价格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致使已有抗生素临床疗效不断下降,大型制药公司逐渐退出新抗生素开发。因此,需要新策略来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例如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增效剂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了10种新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其对60株革兰氏阳性菌和6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结果显示,其中两种化合物NAC-3和NAC-19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接着又进一步测定NAC-3和NAC-19对另外临床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0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次证明其对MRSA和MSSA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前面已证实两种化合物对MRSA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验证其在体内的保护活性,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小鼠全身感染模型,评价其体内抗菌活性。结果显示NAC-19及NAC-3对MRSA菌株USA300及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B2B、SA28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NAC-19治疗效果显着优于NAC-3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吡肟和拉氧头孢。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价其抗MRSA作用。NAC-19是以头霉素C作为原料合成的甲氧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头霉素C母核的存在,NAC-19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MRSA)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 L和8μg/mL。之后,通过测定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证明了NAC-19对MRSA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我们进一步评估NAC-19的体内抗菌作用,分别建立了MRSA菌株引起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后肢股部感染模型和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NAC-19对于MRSA菌USA300引起的股部感染、小鼠肺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药物联合使用被认为是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病原菌毒力因子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可有效增强其体内抗菌作用,减少其用量。分选酶A(SrtA)是金葡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前期实验发现异牡荆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葡菌SrtA介导的粘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异牡荆苷与NAC-19联合在体内对金葡菌引发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能明显减轻金葡菌感染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肺部载菌量,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最后分析了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异牡荆苷可与SrtA特异性结合,进而干预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发挥体内协同NAC-19抗菌作用。综上所述,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异牡荆苷作为SrtA抑制剂与NAC-19联合使用,减少了药物用量,并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为MRSA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候选物,为缓解多重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龚杰[2](2020)在《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以硫酸头孢喹肟为主要药物,对助悬剂、抗氧剂、湿润剂等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后,以沉降体积比、粒度、重分散等因素性作为考察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制剂处方进行筛选,获得了硫酸头孢喹肟混悬剂的优选处方。通过观察颜色,沉降体积比、HPLC含量检测等各项指标,对制得的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进行高温、光照、长期等稳定性考察;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药品硫酸头孢喹肟的减少量未超过2%。光加速试验10天后,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3个批次药物下降的含量分别为1.1%、0.71%、0.71%,说明光照对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含量影响较大,应避光保存。建立了血浆中头孢喹肟含量的HPLC-UV检测方法。该方法在0.1-10μg/ml范围内,硫酸头孢喹肟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05334X-1262.6(R2=0.9999),检测限为0.03μg/ml,定量限为0.1μg/ml,回收率、日内精密度均良好,该方法具有专属性高、重复性好、简单操作等优点。进行了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肌肉刺激性试验与溶血性试验。肌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后,动物精神状态,采食量,行走状态无异常,病理切片表明本硫酸头孢喹肟制剂对家兔局部肌肉注射无明显刺激作用,溶血性试验显示本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无溶血作用,结果表明本制剂符合肌肉注射安全性要求。进行了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和市售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DAS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自制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在大鼠体内药物达峰时间为0.292±0.118 h,达峰浓度为1.235±0.118μg/m L,市售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试验结果显示药物达峰浓度为3.789±0.268μg/m L,自制CEF混悬注射液在大鼠体内12 h以内,血药浓度依旧较高(大于0.1μg/m L),与市售CEF混悬注射液相比,治疗时间延长。表明本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陈宗玮,张伟,彭维杰[3](2020)在《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术感染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四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术感染的成本-效果,以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药资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患者600例,按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不同进行分组。A组134例患者采用头孢噻肟钠预防感染,B组102例患者采用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C组186例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进口)预防感染,D组178例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国产)预防感染。比较四组患者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的效果,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及D组患者预防剖宫产术感染有效率分别为97. 76%(131/134)、96. 08%(98/102)、97. 31%(181/186)及96. 63%(172/178),预防感染的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以住院总费用作为成本,A、B、C及D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84. 90、69. 73、77. 69及50. 39;以抗菌药物费用作为成本,A、B、C及D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31、0. 65、2. 63及0. 39; D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最小。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四组方案均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感染,但D组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最佳,其次为B组;国产与进口的头孢呋辛钠用于预防剖宫产术感染的效果相当。

孙达[4](2019)在《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耐药判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inae,APP),原称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易引起猪呼吸道疾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不同年龄段的猪都有易感性且死亡率较高。随着国内动物抗生素的滥用,一些治疗该疾病的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大大降低,所以需要我们通过合理的用药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头孢噻呋是第一个用于动物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均有效,对动物呼吸道细菌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了降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性的产生,需要我们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开展耐药监控措施。通过建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判定标准,能够有效科学的对耐药进行监控。本课题通过测定头孢噻呋对135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建立了野生型临界值:检测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头孢噻呋对临床分离的致病性菌株的抗菌作用,研究头孢噻呋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建立PK-PD模型,制定出最佳的给药方案,建立药效学临界值。研究头孢噻呋对不同MIC致病性菌株所致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建立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临床临界值,制定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检测标准,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耐药提供合理的科学的判定依据。1.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研究及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呋对135株临床分离的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物敏感性,通过ECOFFinder软件分析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然后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呋在TSB肉汤培养基和猪血浆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39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在体外条件下测定头孢噻呋对BW39菌株的最小防突变浓度(MPC)以及抗菌后效应(PAE),在含有不同浓度头孢噻呋的培养基和猪血浆中进行体外和半体内杀菌曲线的测定。头孢噻呋对135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布范围在0.0075-4 μg/mL之间,MIC50和MIC90分别为0.015 μg/mL和0.5μg/mL,制定的野生型临界值为0.125μg/mL。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39的MIC分别为0.5 μg/mL 和 1 μg/mL,MBC 均为 1 μg/mL,MPC 为 1.6 μg/mL,耐药突变选择窗(MSW)为0.5-1.6μg/mL,头孢噻呋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暴露1 h产生的PAE为0.33-0.66 h,暴露2 h产生的PAE为0.73-1.17 h。体外和半体内杀菌曲线试验结果均显示头孢噻呋对BW39菌株的抗菌作用类型为时间依赖型。2.头孢噻呋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及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试验选取12头体重15 kg左右的健康断奶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对健康组和患病组均按照5 mg/kg·b.w剂量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通过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以及剂量计算公式,制定出最佳的给药方案。同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药动学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药效学临界值。根据药动学数据选择最佳的PK-PD参数,构建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通过Sigmoid Emax模型方程对半体内杀菌曲线中AUC/MIC值和细菌对数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计算得到健康组中抑菌、杀菌、清除效果下的AUC/MIC值分别为45.73、63.83、69.04 h,患病组中抑菌、杀菌、清除效果下的AUC/MIC值分别为38.94、47.23、49.16 h。通过剂量计算公式得到健康组和患病组预防、治疗、根治目的下的剂量分别为2.2、3.0、3.3 mg/kg·b.w和1.8、2.2、2.3 mg/kg·b.w。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AUC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模拟,得到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为2 μg/mL。3.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临界值及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将36头仔猪随机分为6组,1组为阴性对照组,5组为药物治疗组,每组6头。选择具有致病力的5株不同MIC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攻毒试验,建立人工感染患病模型。不同菌株攻毒的猪只进行治疗,统计治愈率和死亡率,利用数学统计算法WindoW和CART模型以及非线性回归分析,制定临床临界值。根据折点制定树状图,建立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选择编号为 BW9,BW29,BW39,QG17 和 18119,MIC 分别为 0.015 μg/mL、0.125μg/mL、0.5 μg/mL、2 μg/mL和4 μg/mL的5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别对试验组进行攻毒,然后对感染仔猪进行肌肉注射头孢噻呋3mg/kg.b.w,一天一次,连续三天的给药治疗,得到头孢噻呋对上述5株菌株的治愈率分别为100%、83%、83%、67%和50%,通过WindoW和CART算法分析模型确定临床临界值的分布范围为0.5-1.25μg/mL,最后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制定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临床临界值为0.5-1.25 μg/mL。结合获得的野生型临界值、药效学临界值和临床临界值,最终建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判定标准为0.5-1.25 μg/mL。本课题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和欧洲药敏试验联合委员会(EUCAST)组织公布的标准程序,建立了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判定标准。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耐药监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保护和维持头孢噻呋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林晓环[5](2018)在《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头孢喹肟与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检测头孢喹肟与舒巴坦在猪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头孢喹肟与舒巴坦的色谱图峰型良好,周边干扰少,满足检测要求;方法在1500 n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血浆中头孢喹肟的检测限为0.1ng/mL,定量限为0.4 ng/mL;血浆中舒巴坦的检测限为0.25 ng/mL,定量限为0.5ng/mL。头孢喹肟在血浆中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92%98.91%,批内变异系数为0.98%5.16%,批间变异系数为4.99%6.47%;舒巴坦在血浆中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30%110.24%,批内变异系数为0.93%4.93%,批间变异系数为2.96%7.60%。6头健康猪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交叉给药方式进行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2 mg/kg b.w.)与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液/舒巴坦钠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2 mg/kg b.w.和舒巴坦钠10 mg/kg b.w.)肌肉注射的药动学试验。健康猪只单药肌注硫酸头孢喹肟和联合肌注硫酸头孢喹肟/舒巴坦钠后头孢喹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为2.79±0.68和2.91±0.24 h,Tmax为0.67±0.13和0.37±0.13 h,Cmax为2.19±0.17和2.72±0.36μg/mL,AUC0-last为7.02±0.40和7.39±0.91μg·h/mL,CL/F为0.28±0.01和0.25±0.03 L/h/kg,Vd/F为0.76±0.30和0.83±0.24 L/kg,MRT为3.14±0.37和3.16±0.09 h;联合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舒巴坦钠后舒巴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为3.55±0.51 h,Tmax为0.38±0.14 h,Cmax为18.76±2.01μg/mL,AUC0-last为32.05±5.14μg·h/mL,CL/F为0.32±0.05 L/h/kg,Vd/F为1.65±0.45 L/kg,MRT为1.65±0.09 h。结果显示,单药及联合肌注后头孢喹肟在猪体内均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消除半衰期比较短。单药及联合肌肉注射后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Tmax、Cmax、AUC0-last、CL/F、Vd/F、MRT等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联合用药后舒巴坦、头孢喹肟的半衰期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头孢喹肟与舒巴坦的联合使用不影响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适合联合用药。

李冬艳[6](2012)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其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1)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的浓度及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2) 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第一部分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的浓度及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头孢克洛为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和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均比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强,临床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口腔、眼部感染等。本实验建立了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的浓度的方法,以头孢拉定为内标,血浆样品先用甲醇沉淀去蛋白后,再用1%的甲酸水溶液稀释,以乙腈:0.075%甲酸水溶液(15:85,v:v)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经Ultimate XB-C18柱分离药物。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368.0—174.0(头孢克洛)和m/z350.2—176.0(头孢拉定)。此法标准曲线范围102.810280μg/L,血浆中头孢克洛的定量下限为102.8μg·L-1;低、中、高三种浓度的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该法样品稳定性良好;低、中、高三种浓度质控样品提取回收率在84.15%~108.03%以内;基质效应89.12~108.22%之内。该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250mg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受试制剂)后估算的头孢克洛的消除半衰期为(0.837±0.217)h,达峰时间,达峰浓度,AUC0-6和AUC0-∞分别为(0.542±0.182)h,(11971.975±2273.185)μg/L,(13373.2±2102.9)μg/L*h和(13545.0±2118.2) μg/L*h。口服参比制剂250mg后,估算的头孢克洛的消除半衰期为(0.819±0.134)h,达峰时间,达峰浓度,AUC0-6和AUC0-∞分别为(0.504±0.125)h,(12363.725±3815.727)μg/L,(13975.0±1888.0)μg/L*h和(14107.7±1885.7)μg/L*h。第二部分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头孢克肟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链球菌属、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淋球菌、伯雷汉氏菌属、大肠杆菌、沙雷氏杆菌属、克雷白氏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流感杆菌等较其它口服头孢类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其作用方式为杀菌。临床应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胆囊炎、淋球菌性尿道炎、猩红热、胆管炎、副鼻窦炎、中耳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本实验建立了用HPLC-MS/MS的方法测定人体血浆中头孢克肟的浓度的方法,以吗啉硝唑代谢物M2为内标,血浆样品直接用乙腈沉淀去蛋白后,以乙腈-5mmol/L乙酸铵(10:90,v:v)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经Ultimate XB-C18柱分离药物。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453.8—284.8(头孢克肟)和m/z287.1—130.1(吗啉硝唑代谢物M2)。此法标准曲线范围111.35562.9μg/L,血浆中头孢克肟的定量下限为111.3μg·L-1;低、中、高三种浓度的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该法样品稳定性良好;低、中、高三种浓度质控样品提取回收率在83.64%~98.31%以内。该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22名健康受试者口服200mg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受试制剂)后估算的头孢克肟的消除半衰期为(4.575±1.249)h,达峰时间,达峰浓度,AUC0-t和AUC0-∞分别为(3.955±0.722) h,(2311.518±934.428)μg/L,(18448.248±7342.049)μg/L*h和(19075.633±7521.286)μg/L*h。口服参比制剂200mg后,估算的头孢克肟的消除半衰期为(5.269±1.747)h,达峰时间,达峰浓度,AUC0-t和AUC0-∞分别为(3.955±0.575)h,(2223.974±955.652)μg/L,(17752.300±6741.608))μg/L*h和(18540.743±6709.580)μg/L*h。

李广富,陈忠光,张玉斌,钱霞,齐慧敏[7](2010)在《第3代头孢菌素对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细菌耐药日趋严重。现就几种主要的第3代头孢菌素体外抗菌活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综述,并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进行分析,以更好指导临床正确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

昌莉丽[8](2010)在《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药效评价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大量应用,临床细菌由于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ses ,ESBLs)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原本用量小且抗菌活性较强的动物专用抗生素头孢噻呋其抗菌活性大大降低。他唑巴坦是继棒酸、舒巴坦钠之后的又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抑酶作用优于棒酸和舒巴坦钠,既能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又可以扩大抗菌谱,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头孢噻呋的抗菌活性,延长其抗菌作用时间,头孢噻呋与他唑巴坦组成复方制剂在兽医临床上首次应用。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的药效评价及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特征,考察该制剂与单方制剂和常规剂型相比,是否具有疗效增强,药效持久的特点,为该制剂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对该复方制剂的体内外药效进行了评价。通过双纸片协同法和PCR扩增法从致病性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筛选出5株产ESBLs耐药菌株,并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单方头孢噻呋和复方头孢噻呋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于产酶菌株,以8:1~1:1比例添加他唑巴坦后的复方头孢噻呋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均较单方头孢噻呋MIC值要小,抑菌活性增强,以8:1比例进行复方,体外抑菌活性较单药提高1~16倍,克服了临床耐药菌株的耐药性,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且经济适用。将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制剂与单方制剂,常规制剂肌注于3日龄人工感染产酶(TEM)大肠杆菌的雏鸡体内进行治疗,试验结束后统计鸡的死亡率、治愈率、相对增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该复方制剂死亡率为3.3%,治愈率为96.7%,相对增重率为88.0%,均显着高于单方组和常规制剂组,以0.1~0.2mg/只,对3日龄感染大肠杆菌雏鸡进行肌内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可减轻大肠杆菌对鸡的损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血浆中头孢噻呋的含量检测方法,血浆样品由甲醇直接提取和蛋白沉降,离心过滤得到;色谱分离条件优化为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28:7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92nm,进样量20μL,以外标法进行含量计算;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精密度高,平均回收率为86.73%,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01~6.0%,3.24~7.49%,血药浓度在0.18μg/mL~52.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可用于血浆中头孢噻呋含量的测定。本研究对复方头孢噻呋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将该制剂与单方制剂,常规制剂(头孢噻呋粉针)肌注于家兔体内,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体内血药浓度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特征。结果表明该复方制剂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表现为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T1/2a)为:0.765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19.76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94.76mg/L*h,达峰时间(Tmax)为:2h,达峰浓度(Cmax)为:19.18mg/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0.24h;与常规制剂(头孢噻呋)比较,混悬液制剂均显着延长了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长;与单方头孢噻呋混悬液比较,两种制剂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相似,他唑巴坦对头孢噻呋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无显着影响,两者组成复方制剂在药动学方面具有可行性。

范新民,芦茵茵[9](2002)在《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莹娟[10](1997)在《国产氧氟沙星临床研究近况》文中提出国产氧氟沙星临床研究近况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30023)黄莹娟氧氟沙星(氟嗪酸,Ofloxacin,OFLX)是由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1982年成功开发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它以体内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毒副作用小...

二、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及抗金葡菌药物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
        1.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2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3 头霉素研究进展
        2.4 动物专用头孢菌素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3及NAC-1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及临床分离菌株的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的体外抗菌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后肢股部感染的治疗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联合异牡荆苷对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1.1.1 头孢菌素简介
        1.1.2 头孢菌素的抗菌机理
        1.1.3 头孢菌素的分类
    1.2 硫酸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1.2.1 硫酸头孢喹肟概述
        1.2.2 理化性质
        1.2.3 抗菌机理及特点
        1.2.4 抗菌活性
        1.2.5 药效学研究
        1.2.6 药动学研究
    1.3 可注射缓释制剂研究概况
        1.3.1 溶液型注射缓释剂
        1.3.2 混悬型注射缓释剂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研制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硫酸头孢喹肟原料药的考察
        2.2.2 分散媒的筛选
        2.2.3 助悬剂的筛选
        2.2.4 抗氧剂的筛选
        2.2.5 湿润剂的筛选
        2.2.6 正交试验设计
        2.2.7 制备工艺研究
        2.2.8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2.3 结果
        2.3.1 分散媒的筛选
        2.3.2 助悬剂的筛选
        2.3.3 抗氧剂的筛选
        2.3.4 粒径测定
        2.3.5 正交试验
    2.4 讨论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测定及其稳定性试验
    3.1 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方法
        3.2.1 硫酸头孢喹肟含量的测定
        3.2.2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剂稳定性试验
    3.3 结果
        3.3.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3.2 标准曲线
        3.3.3 准确度
        3.3.4 精密度
        3.3.5 温湿加速试验
        3.3.6 光加速试验
        3.3.7 长期试验
    3.4 讨论
        3.4.1 制剂中含量的测定方法
        3.4.2 稳定性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安全性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肌肉刺激性试验
        4.2.2 溶血性试验
    4.3 结果
        4.3.1 肌肉刺激性试验
        4.3.2 溶血性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试验动物
    5.2 方法
        5.2.1 主要试液的配制
        5.2.2 动物的给药及采样
        5.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5.2.4 色谱条件
        5.2.5 血浆标准曲线的建立
        5.2.6 准确度及精密度试验
        5.2.7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确定
    5.3 结果
        5.3.1 方法专属性
        5.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5.3.3 准确度及精密度试验
        5.3.4 检测限和定量限
        5.3.5 药动学参数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术感染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成本-效果分析与增量分析
    2.3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耐药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耐药性研究
        1.2.2 头孢噻呋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进展
        1.2.3 耐药判定标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1.1 药品
        2.1.2 试剂
        2.1.3 药物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菌种
    2.4 试验动物
    2.5 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
        2.5.1 菌种的鉴定与保存
        2.5.2 体外敏感性的测定
        2.5.3 制定野生型临界值
    2.6 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PK-PD研究及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2.6.1 头孢噻呋对猪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药效学研究
        2.6.2 头孢噻呋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患病猪体内药动学研究
        2.6.3 Sigmoid E_(max) PK-PD模型构建
        2.6.4 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2.7 临床临界值和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2.7.1 临床实验菌株菌株的筛选
        2.7.2 实验分组和治疗
        2.7.3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患病模型的建立
        2.7.4 临床症状评判标准
        2.7.5 定量判断疗效指标
        2.7.6 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2.7.7 耐药判定标准的建立
3 结果
    3.1 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
        3.1.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PCR鉴定
        3.1.2 敏感性测定结果
        3.1.3 建立野生型临界值
    3.2 头孢噻呋对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PK-PD研究及药效学临界值制定
        3.2.1 头孢噻呋对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药效学研究
        3.2.2 头孢噻呋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2.4 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3.2.5 Sigmoid Emax模型的构建
    3.3 临床临界值和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3.3.1 攻毒菌株的选择
        3.3.2 临床疗效
        3.3.3 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3.3.4 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4 讨论
    4.1 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敏感性检测
    4.2 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
    4.3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4.4 头孢噻呋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药动学研究
    4.5 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4.6 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6.1 动物呼吸道疾病概述
        6.1.1 动物呼吸道细菌
    6.2 头孢噻呋的概述
    6.3 头孢噻呋的药效学
        6.3.1 头孢噻呋对牛,马呼吸道细菌的药效学研究
        6.3.2 头孢噻呋对猪呼吸道细菌的药效学
    6.4 头孢噻呋的药动学
        6.4.1 分布与吸收
        6.4.2 生物转化
        6.4.3 头孢噻呋在牛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6.4.4 头孢噻呋在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6.4.5 头孢噻呋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6.4.6 头孢噻的临床应用
    6.5 头孢噻呋的毒性,不良反应和残留
        6.5.1 头孢噻呋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6.5.2 头孢噻呋残留
    6.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1.1.1 头孢喹肟概述
        1.1.2 头孢喹肟理化性质
        1.1.3 头孢喹肟抗菌机制
        1.1.4 头孢喹肟药动学
        1.1.5 头孢喹肟药效学
        1.1.6 头孢喹肟耐药性现状
    1.2 舒巴坦研究进展
        1.2.1 舒巴坦理化性质
        1.2.2 舒巴坦的作用机理及抗菌活性
        1.2.3 舒巴坦药动学
        1.2.4 舒巴坦的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溶液配制
        2.1.4 试验动物
    2.2 药动学研究
        2.2.1 给药与样品采集
        2.2.2 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2.3 HPLC-MS/MS条件
        2.2.4 方法学验证
        2.2.5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2.2.6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2.2.7 基质效应
        2.2.8 样品浓度的测定
        2.2.9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法学验证
        3.1.1 方法的专属性
        3.1.2 标准曲线
        3.1.3 检测限和定量限
        3.1.4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3.1.5 基质效应
    3.2 头孢喹肟与舒巴坦在猪体内的药动学
        3.2.1 血浆中药物浓度
        3.2.2 药动学参数
        3.2.3 生物学统计结果
4 讨论
    4.1 头孢喹肟的药动学特征
    4.2 舒巴坦联合应用的药动学特征
    4.3 临床意义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其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的浓度及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设计
    3. 分析测试方法
    4. 未知样品测试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HPLC-MS/MS 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设计
    3. 血浆样本的测定分析
    4. 未知样品测试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第3代头孢菌素对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第3代头孢菌素口服制剂
    1.1 体外药效学研究
    1.2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1.3 吸收与分布研究
2 第3代头孢菌素注射制剂
2.2 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

(8)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药效评价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头孢噻呋研究进展
        1.1.1 研究历史
        1.1.2 理化性质
        1.1.3 抗菌作用机理
        1.1.4 药效学特点
        1.1.4.1 头孢噻呋的体外抑菌效果
        1.1.4.2 头孢噻呋的体内治疗效果
        1.1.5 药代动力学特点
        1.1.6 不良反应
        1.1.7 残留
    1.2 他唑巴坦研究进展
        1.2.1 研究历史
        1.2.2 理化性质
        1.2.3 药理作用
        1.2.4 临床应用
    1.3 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 引言
3 试验一 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的药效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1 试验动物
        3.1.1.2 试验菌株
        3.1.1.3 试验仪器
        3.1.1.4 试剂与药品
        3.1.2 方法
        3.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3.1.2.2 致病性大肠杆菌ESBLs 菌株的筛选
        3.1.2.3 复方头孢噻呋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
        3.1.2.4 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在雏鸡体内的药效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结果
        3.2.2 致病性大肠杆菌ESBLs 菌株的筛选结果
        3.2.3 复方头孢噻呋体外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3.2.4 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在雏鸡体内的药效试验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4 试验二 血浆中头孢噻呋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4.1.1.2 溶液配制
        4.1.2 方法
        4.1.2.1 血浆样品前处理
        4.1.2.2 色谱条件及方法专属性试验
        4.1.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4.1.2.4 精密度试验
        4.1.2.5 回收率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结果
        4.2.2 色谱条件及方法专属性试验结果
        4.2.3 标准曲线结果
        4.2.4 精密度试验结果
        4.2.5 回收率试验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4.3.2.1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4.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4.3.2.3 方法的确证试验
        4.3.2.4 存在的问题
5 试验三 复方头孢噻呋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1.1 试验动物
        5.1.1.2 试验药品
        5.1.2 方法
        5.1.2.1 试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5.1.2.2 血浆样品采集
        5.1.2.3 样品处理及含量测定
        5.1.2.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药时数据
        5.2.2 药时曲线图
        5.2.3 药代动力学参数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6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田莉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D]. 龚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3]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术感染的经济学研究[J]. 陈宗玮,张伟,彭维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01)
  • [4]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耐药判定标准研究[D]. 孙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林晓环.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的浓度及其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D]. 李冬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S2)
  • [7]第3代头孢菌素对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分析[J]. 李广富,陈忠光,张玉斌,钱霞,齐慧敏.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11)
  • [8]复方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药效评价及其药动学研究[D]. 昌莉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9]进口和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J]. 范新民,芦茵茵.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S1)
  • [10]国产氧氟沙星临床研究近况[J]. 黄莹娟. 右江医学, 1997(02)

标签:;  ;  ;  ;  ;  

进口与国产头孢噻肟注射液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