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蛋白的研究进展

驱动蛋白的研究进展

一、驱动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驱动蛋白侧向运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驱动蛋白是分子马达的一种,其通过结合和水解ATP,导致颈部发生构象变化,促使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行走”,完成细胞中货物运输的工作。自驱动蛋白被发现以来,科研工作者从多方面研究其工作机制,并取得许多进展。在实验研究方面,相继测试了沿微管轴向运动的步进模式、运行长度分布、运动速度、侧向运动等一系列特征;在理论方面,建立了驱动蛋白轴向运动机制各种理论模型,成功解释了一些实验现象。然而,对于驱动蛋白侧向运动的研究,实验数据较少,尚未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本文基于下述两方面的考虑,尝试建立驱动蛋白侧向运动的理论模型。其一,驱动蛋白在细胞体内复杂拥挤的微管通道上运输货物时,其过程存在诸多潜在的障碍,驱动蛋白为了保持货物输送的双向流动,必须有效避开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侧向运动应是绕过障碍物所采取一种方法;其二,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沿微管长距离的定向运动。据此,本文根据微管的结构和驱动蛋白的运动特性,结合已有的驱动蛋白轴向运动的机制,提出了驱动蛋白侧向运动的“随机漫步”模型和“中心引力”模型。依据所建立模型和实验数据,计算了驱动蛋白的运行长度分布、运动速度等参数。理论结果显示,依据“中心引力”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中心引力”模型比“随机漫步”模型更适于描述驱动蛋白的侧向运动。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驱动蛋白家族和微管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驱动蛋白的运输机制;第二章介绍了关于驱动蛋白的一些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重点介绍了驱动蛋白的侧向运动;第三章是论文主要部分,基于实验现象,本文提出几类驱动蛋白侧向运动模型,并对各种模型的合理性作了计算、分析、比较和讨论。第四章是对主要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李西山[2](2020)在《驱动蛋白家族成员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病因。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以及预后差等特点,因此,更好地了解肝癌的潜在发病机制对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通过破坏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干预细胞分裂有助于改善肿瘤的疗效,如靶向微管(microtubule,MT)的药物紫杉醇等可通过破坏MT的动力学,延长有丝分裂的阻滞时间,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驱动蛋白超家族(Kinesin superfamily protein,KIF)是一类分子马达,KIF主要参与细胞器、蛋白质复合物、mRNA的运输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纺锤体的运动等,KI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KIF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将分别研究KIF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的相关机制,明确KIF在肝癌中的促癌作用,评估KIF作为肝癌患者预后预测因子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45个KIF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的KIF基因用于后续分析;基于TCGA-LIHC数据集,利用UALCAN数据库再次分析筛选出的KIF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分析筛选出的KIF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实验验证临床标本中KIF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基于TCGA-LIHC数据集分析KIF基因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基于TCGA-LIHC数据集构建肝癌患者风险模型,并利用ICGC-LIRI-JP数据集验证风险模型的有效性;通路富集分析KIF分子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信号通路;利用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评估所筛选的KIF分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迹实验验证KIF分子可参与调控的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结果:基于Oncomine数据库,45个KIF基因中的有8个KIF基因(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着性上调;基于UALCAN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和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从mRNA和蛋白水平证实了这8个KI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着性上调;利用这8个KIF基因构建的风险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下调这8个KIF分子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且证实了这8个KIF分子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结论:我们确定了 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中表达显着性上调,并且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重要的是,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KIF mRNA风险模型,该风险模型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显着相关,有望可以为肝癌分期和分级系统增加预测价值,将有助于肝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王伟淋[3](2020)在《KIF3A在人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和转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KIF3A mRNA和蛋白质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KIF3A在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9对新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KIF3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IF3A在98对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F3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高表达KIF3A的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BT549进行KIF3A基因沉默,构建KIF3A过表达质粒并转染KIF3A低表达的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使其细胞内KIF3A基因过表达;通过MTT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Rb-E2F信号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新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F3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在9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KIF3A在70例(71.4%)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我们还发现,在3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KIF3A在25例(78.1%)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原发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IF3A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无关(P>0.05);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沉默KIF3A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而过表达KIF3A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沉默KIF3A后,G1期细胞比例增加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而过表达KIF3A后,G1期细胞比例降低而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沉默KIF3A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1),而过表达KIF3A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沉默KIF3A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Rb-E2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hospho-Rb、E2F1、Cyclin E1、Cyclin D1的表达而促进P21的表达(P<0.05),过表达KIF3A可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phospho-Rb、E2F1、Cyclin E1、Cyclin D1的表达而抑制P21的表达(P<0.05);沉默KIF3A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ZEB1、Vimentin、MMP9、MMP2的表达而促进E-cadherin的表达(P<0.05),过表达KIF3A可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ZEB1、Vimentin、MMP9、MMP2的表达而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结论KIF3A可能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在体外沉默KIF3A的表达可以通过抑制Rb-E2F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中的G1/S转换,进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并最终抑制细胞增殖;在体外沉默KIF3A的表达可以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KIF3A可能成为治疗人三阴性乳腺癌的新靶点。

钟永泷[4](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赵磊[5](2020)在《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1.建立合适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2.观察并验证神经元在SCI后的形态变化及凋亡情况。研究方法:1.将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3只)、假手术组(Sham,18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3只)。2.SCI大鼠的造模采用动脉瘤钳夹法(目标节段为T10,动脉瘤夹标定力量70 g,钳夹持续时间30s)。假手术组(Sham)大鼠手术显露T10脊髓节段后,旷置4分钟后缝合。Blank大鼠不予手术。3.对T10及周围脊髓组织取材: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3只在手术后72h取材;SCI大鼠18只,在造模后6个时间点分别随机抽取3只大鼠取材(12h、24h、48h、72h、7d、14d);Blank大鼠在体重=278±2g取材。将取材组织制作成冰冻切片。4.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对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评分(SCI组15只;Sham组15只),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2h、24h、48h、72h、7d、14d共7个时间点的BBB评分。5.取不同组的大鼠脊髓冰冻切片进行尼氏染色(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及尼氏小体的变化。进行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大鼠在造模后即发生全瘫(BBB Score=0),72h的BBB评分略微波动(0.43±0.40),在7d出现明显的上升(8.03±0.53);Sham组大鼠术后24h内BBB评分较正常略有下降(24h:20.33±0.61),48h后恢复正常(BBB Score=21)。尼氏染色见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尼氏小体逐渐减少,72h最少,之后稍有恢复。TUNEL染色见脊髓损伤大鼠在72h神经元凋亡数量最大。Sham组与Blank组切片,两种染色后的结果均接近。结论:本研究利用的动脉瘤夹钳夹法可成功制备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建模方法。本组研究发现SCI后72h的神经元凋亡是峰值。第二部分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目的:1.观察Miro1在SCI后的变化规律;2.明确Miro1变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6-285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6只)、假手术组(Sham,9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9只)。SCI造模、Sham组及Blank组处理同第一部分。2.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6只、SCI组大鼠36只与6只Blank大鼠分别取材,提取脊髓的RNA及总蛋白。Sham组在空白手术后72h进行;SCI组在6个时间点进行(12h、24h、48h、72h、7d、14d)n=6×6;Blank组大鼠在体重=278±2g时取材。3.采用qRT-PCR定量检测SCI组6个不同时间点及Blank、Sham组大鼠的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iro1的表达量(n=3)。4.Sham组及SCI组在术后72h各取三只大鼠制作脊髓冰冻切片(n=3),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观察和计数。结果:qRT-PCR:SCI后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在72h达峰,后有所回落,至14d仍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SCI后T10节段Miro1的表达量增高,72h达最大值。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均可见Miro1的阳性表达;SCI-72h组脊髓节段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占总神经元细胞的比率较Sham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星形胶质细胞增多,Miro1表达阳性的细胞亦增多(p<0.01)。结论:Miro1在脊髓损伤之后会出现反应性增高;其变化趋势与神经元凋亡趋势吻合,Miro1可能参与调控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第三部分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目的:1.抑制SCI后Miro1在脊髓中的表达并验证;2.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3.观察与Miro1可能相作用的线粒体转运分子及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并探索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溶剂对照组(MOCK)和实验组(Si RNA)四组。Sham组接受空白手术,同前两部分;其余三组显露T10节段:NS组在T10节段以微量注射泵推注生理盐水8μl;MOCK组推入转染试剂8μl;实验组推入含有Si RNA的转染复合物8μl。上述操作后将NS组、MOCK组及Si RNA组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造成脊髓损伤。2.每组选取6只大鼠,记录术前、术后12h、24h、48h、72h、7d和14d七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并记录统计。3.实验取材均在手术后72h进行,进行RNA、脊髓总蛋白提取及冰冻切片制作。4.qRT-PCR检测不同组间脊髓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5.Western-Blot法检测驱动蛋白重链(Kinesin Heavy Chain,KHC),驱动蛋白轻链1(Kinesin Light Chain 1,KLC-1),动力蛋白中间链(Dynein Intermediate Chain,DIC),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SNPH),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情况。6.不同组间大鼠脊髓切片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qRT-PCR及Western-Blot都提示在SCI后72h,Si RNA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MOCK组及NS组均下降。2.Si RNA组较MOCK组及NS组的KHC及SNPH表达明显下降,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Si RNA组的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BAX/Bcl-2增大。3.TUNEL染色:Si RNA组阳性细胞较MOCK组及NS组明显增多。4.BBB评分:SCI后Si RNA组的BBB评分(7d:6.5±0.45;14d:8.58±0.80)较MOCK的BBB评分(7d:7.67±0.75;14d:9.67±0.75)在7d和14d均有明显下降(7d:p<0.01;14d:p<0.05)。结论:Miro1通过与驱动蛋白(Kinesin)相结合和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作用,参与调控的线粒体运动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凋亡过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元。且这一调控过程最可能是通过调节BAX/Bcl-2两种蛋白量的比例这一通路实现的。其中与驱动蛋白作用位点主要考虑为驱动蛋白重链(KHC)。第四部分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目的:1.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使Miro1在脊髓节段中过表达;2.观察并验证SCI后脊髓节段Miro1的表达量改变;3.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4.进一步验证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依照Miro1基因(RHOT1)设计,对GV492-Miro1慢病毒载体进行构建与生产;2.将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调成1×109TU/ml的悬液。SD雄性大鼠6只(体重271-276g)并分成两组,在T10节段分别将8μl空载慢病毒悬液和Miro1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大鼠脊髓;术后第7天将两组大鼠处死及取材,制作冰冻切片,DAPI封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证实感染效率。3.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78-287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空载慢病毒对照组(Lenti-Ctrl)和实验组(Lenti-Miro1)四组。各组大鼠进行两次手术:a.注射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显露T10脊髓节段,分别缓慢将8μl生理盐水、空载慢病毒悬液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脊髓T10。Sham组大鼠作为对照,仅暴露不注射,操作同第一部分实验Sham组大鼠相同。第一次术后大鼠饲养七天进行下一阶段。b.脊髓损伤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再次显露T10脊髓节段并钳夹造模。Sham组大鼠接受二次手术作为对照,显露硬膜囊后暴露创面120s后缝合伤口。4.对四组大鼠均随机选取6只进行BBB评分,在第一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第二次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14d观察大鼠的BBB评分。5.每组大鼠均在二次手术结束后72h处死进行取材,提取脊髓RNA或总蛋白。6.qRT-PCR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7.Western-Blot法测定KHC、KLC-1、DIC、SNPH、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n=3)。8.不同组间大鼠脊髓节段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大鼠T10节段在注射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后7d,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检测到病毒转染阳性神经元细胞,且两组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差异。2.qRT-PCR及Western-Blot均提示在SCI-72h,Lenti-Miro1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Lenti-Ctrl组及NS组均上升;3.Lenti-Miro1组较Lenti-Ctrl组的KHC及SNPH表达亦明显上升,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Lenti-Miro1组的BAX表达变化不明显,Bcl-2表达升高,BAX/Bcl-2下降。4.TUNEL染色:Lenti-Miro1组阳性细胞较Lenti-Ctrl组及NS组减少。5.BBB评分:Lenti-Miro1组的BBB评分(SCI术后7d:8±0.45;14d:11.75±1.17)及Lenti-Ctrl组评分(7d:7.67±0.75;14d:9.75±0.52),7d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14d显着增高(p<0.01)。结论:慢病毒载体使得脊髓局部过表达Miro1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凋亡情况,保护神经元功能。进一步证实了Mrio1在脊髓损伤中通过与Kinesin及Syntaphilin作用,调控线粒体转运,进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而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慢病毒载体局部注射使脊髓过表达Miro1,为生物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对脊髓功能的损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振亚[6](2020)在《KIF18A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侵袭、转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KIF18A在HNSCC(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中的表达及其对头颈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q RT-PCR来检测KIF18A m RNA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KIF18A蛋白在头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Tu686和6-10B细胞中上调下调KIF18A的表达后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KIF18A在HNSCC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相对高表达;在Tu686和6-10B细胞中上调KIF18A的表达后细胞的增值、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强;在Tu686和6-10B细胞中下调KIF18A的表达后细胞的增值、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减弱。结论:KIF18A在头颈鳞癌中相对高表达,促进肿瘤的增值、侵袭和转移,在头颈鳞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头颈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袁慧[7](2020)在《氯化镧对子代大鼠海马线粒体轴突转运和锚定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近年来被予以广泛的关注。我国堪称稀土大国,稀土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因环境中的残留而对人体产生潜在影响。基于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居住于稀土矿区的儿童智力发育以及学习认知能力均低于正常水平。实验研究也证实,REEs在体内的蓄积作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镧(Lanthanum,La)作为REEs中的代表,由于其活泼的生物学性质以及在脑内的高蓄积水平,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更不容忽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突触部位进行,线粒体为高能量需求的突触供能。所以线粒体的轴突转运和准确锚定对于维持突触功能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采用病理学、神经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技术,从La影响线粒体轴突转运和锚定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其致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低下的机制。研究方法:将从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的成年清洁级、体重在250±10 g的32只雌性和32只雄性Wistar大鼠,饲养于温度22±1℃,湿度50±5%的动物室中,经过一周的适应期后,随机将64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每组16只且雌雄比例1:1的对照和低、中、高剂量LaCl3组。将雌鼠与雄鼠进行同笼交配,次日发现阴栓即判断受孕为妊娠第0天,受孕后的雌鼠中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蒸馏水、0.125%、0.25%、0.5%LaCl3的蒸馏水溶液。孕哺期结束后,结束染毒,对仔鼠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水迷宫和跳台试验检测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和突触的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海马突触部位线粒体分布情况,ELISA法检测海马线粒体功能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线粒体和胞浆中Cyt c表达。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进行海马马达蛋白(KIF5B、KLC1、KLC2)、衔接蛋白(Syntabulin、FEZ1、TRAK1、RHOT1、RHOT2)、轨道蛋白(αTubulin)、锚定蛋白(SNPH)、调节因子(JIP1、DISC1)指标的检测。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海马KIF5B和FEZ1、Syntabulin、αTubulin、SNPH蛋白相互作用情况。结果:1.LaCl3对仔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随着LaCl3剂量的增加,相比于对照组而言各剂量组仔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呈下降趋势。Morris水迷宫实验的定位航行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aCl3剂量组的仔鼠找到水下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增加。空间探索试验测试结果表明,LaCl3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仔鼠在目标象限累积停留时间和仔鼠穿越目标象限的次数减少,且均随LaCl3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跳台试验的结果表明,LaCl3剂量组仔鼠较对照组相比,随LaCl3剂量的增加,错误次数逐渐升高,首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逐渐降低。2.LaCl3对仔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线粒体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对照组仔鼠海马神经元整体排列整齐紧密,神经元细胞形态饱满且结构完整。随着染La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神经元相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破坏,核固缩、细胞间排列间隙变大、组织结构疏散。对照组仔鼠海马线粒体膜结构、嵴清晰,线粒体圆润饱满。在LaCl3染毒剂量增加时,线粒体膜结构破损逐渐增加、线粒体嵴变得模糊不清,超微结构发生了异常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LaCl3剂量组仔鼠海马神经突触前后膜界限模糊不清,突触活性带变短,突触后致密物变薄。3.LaCl3对仔鼠海马中突触囊泡标志蛋白SV2和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共表达情况影响。二者的共表达情况随着LaCl3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4.LaCl3对仔鼠海马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LaCl3剂量组仔鼠海马ATP含量、COX IV、PDHC、KGDHC活性均随染毒剂量升高而降低,Cyt c蛋白水平在仔鼠海马线粒体中降低,仔鼠海马胞浆中升高。5.LaCl3对仔鼠海马中KIF5B、KLC1、KLC2、Syntabulin、FEZ1、TRAK、RHOT1、RHOT2、αTubulin、SNPH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随染La剂量的增加,仔鼠海马KIF5B、KLC1、Syntabulin、FEZ1、TRAK1、RHOT1、αTubulin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以及KLC2、RHOT2、SNPH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6.LaCl3对仔鼠海马轴突转运中调节因子JIP1、DISC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较对照组相比,随染毒剂量升高,LaCl3剂量组JIP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DISC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7.LaCl3对仔鼠海马KIF5B和FEZ1、Syntabulin、αTubulin、SNPH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EZ1、SNPH、Syntabulin、αTubulin分别与KIF5B发生了结合,且0.5%LaCl3剂量组FEZ1、SNPH、Syntabulin、αTubulin与KIF5B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水平较对照组相比降低。结论:1.孕哺期La暴露可导致仔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2.孕哺期La暴露可损害仔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线粒体以及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3.孕哺期La暴露可使仔鼠海马突触部位线粒体分布减少。4.孕哺期La暴露可破坏仔鼠海马线粒体功能。5.孕哺期La暴露引起仔鼠海马线粒体分布和功能异常,损害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可能与海马KIF5B、KLC1、KLC2、Syntabulin、FEZ1、TRAK1、RHOT1、RHOT2、αTubulin、SNPH表达水平下降、调节因子JIP1和DISC1表达异常以及KIF5B与FEZ1、Syntabulin、αTubulin、SNPH之间相互作用受抑制所致线粒体轴突转运和锚定障碍有关。

王剑波[8](2020)在《氯化镧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元素周期表中,钪、钇和原子序数在57~71的镧系元素,称为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在医疗、化工、畜牧业等领域,REEs的运用十分广泛。当越发增多的REEs出现在环境中时,机体对它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多,REEs产生的危害也随之增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的主要稀土矿区,当地的儿童智商均数(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等)均显着低于对照地区儿童。由于镧(lanthanum,La)本身的稳定性,且可进入脑组织蓄积和产生生物活性,固将其作为代表元素去研究REEs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成熟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涉及到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如树突状棘的生长和突触的发生,并被认为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线粒体存在于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和树突中,在突触可塑性中起着关键的用处。新合成的蛋白复合物和细胞器将通过顺行转运被运载至轴突末端和突触部位,这种转运方式十分重要,任何基于微管的机械运动发生缺陷,都可能引起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线粒体,作为产能的细胞器,同样需经过长距离且具有方向性的轴突运输才能到达各个需能点,其中突触对于能量的需求对保持突触的功能活性有着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使用氯化镧(lanthanum chloride,LaCl3)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建立体外细胞损伤模型,观察了La对神经元中线粒体在轴突上的转运与锚定以及功能的影响,并从线粒体轴突转运的驱动蛋白、衔接蛋白、轨道蛋白以及锚定蛋白的角度,研究了La所致线粒体轴突转运与锚定障碍的机制。使用1-Azakenpaullone对相应的作用环节进行干预,为进一步探索La在神经方面的毒作用机制,探究有效的分子靶点提供新的手段和科研思路。研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雄性20只,雌性40只,体重260±10 g,在动物房继续培养1 w以上,达到性成熟期,在温度湿度适宜(17-23℃,45-55%)的实验室中长期饲养。按2:1的比例进行同笼配对,每窝两雌一雄,将发现阴栓(一种阴道分泌物),规定为妊娠第0 d。孕鼠生产后,将24 h内的新生鼠从窝中捡出,提取海马,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免疫荧光法鉴别出纯度高于90%的神经元进行后续实验。首先,分别用0.025,0.05,0.1,0.2,0.5 mmol/L LaCl3处理神经元细胞24 h,检测细胞存活率。待剂量确定后,用0.025,0.05,0.1 mmol/L LaCl3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24 h后,检测下列指标:(1)神经元形态学观察;(2)神经元线粒体ATP检测;(3)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情况和形态学检测;(4)神经元KHC、KLC1、KLC2、SNPH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SYNTABULIN、TRAK1、FEZ1、RHOT1、RHOT2、α-TUBULIN、β-TUBULIN、JIP1、DISC1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然后进行干预试验:用0、0.1mM LaCl3、5μM 1-Azakenpaullone(GSK3β特异性抑制剂)、0.1mM LaCl3+5μM 1-Azakenpaullone分别处理神经元24 h,检测TAU和P-TAU的蛋白表达水平,观察神经元形态,测定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aCl3处理组神经元存活率显着降低,随着剂量的上升,存活率逐渐下降。不同LaCl3处理组神经元与对照相比,细胞数量减少,胞体形态发生变化,网络连接损伤。LaCl3处理组的神经元线粒体ATP水平跟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0.05mM LaCl3与0.1mM LaCl3组和对照组在统计学方面有着显着差异。同时,LaCl3处理组线粒体在神经元轴突上的移动速率下降,出现分裂,长度缩短现象,且分布减少,密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LaCl3处理组神经元KHC,KLC1,KLC2,SNPH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YNTABULIN、TRAK1、FEZ1、RHOT1、RHOT2、α-TUBULIN、β-TUBULIN、JIP1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DIS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TAU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总TAU的蛋白表达水平不变。与0.1mM LaCl3处理组相比较,0.1mM LaCl3+5μM 1-Azakenpaullone组神经元P-TAU在总TAU的占比下调,线粒体轴突转运速率上升,神经元细胞损伤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1、La可对神经元产生损害作用,造成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降低,致使ATP水平显着下降。2、La可通过下调神经元轴突中驱动蛋白(KHC、KLC1和KLC2)、锚定蛋白(SNPH)、衔接蛋白(SYNTABULIN、TRAK1、FEZ1、RHOT1和RHOT2)、轨道蛋白(α-tubulin和β-tubulin)的表达,造成相关调节因子表达异常,抑制线粒体在轴突上的转运效率,并可造成线粒体本身形态发生异常改变。3、TAU上游调节因子GSK3β特异性干预剂1-Azakenpaullone可一定程度拮抗La所致的神经元中磷酸化TAU在总TAU中的比例异常、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以及神经元损伤。提示TAU的磷酸化水平增高在La所致神经元损伤、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

塔拉[9](2019)在《分子马达化学动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分子马达是细胞内将ATP水解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纳米机器。研究分子马达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当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乃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分子马达的力学特性与溶液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浓度密切相关,体现出丰富化学动力学特性。本文针对心肌纤维的自发振动现象、化疗药物作用下肿瘤的生长过程,以及分子马达持续运动的速度等问题,研究了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心肌纤维自发振动是心肌收缩和松弛之外的第三种状态。研究自发振动的本质原因,有助于理解心脏工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往的理论模型虽然能够解释肌肉收缩及其自发振动的诸多现象,但是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解释ADP-SPOC比Ca-SPOC型自发振动的周期长约十几倍的原因(2)未能建立心肌搏动的前向调节(Ca2+调制下的兴奋-收缩耦合)和后向调节(心脏形变产生力的反馈作用)两种机制与ATP水解循环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近年来的实验研究指出,处于僵直态且不产生力的肌球蛋白在力学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其所起的作用通常仅作定性的讨论,几乎没有相关的理论计算,更没有将之用以定量地分析心肌纤维的自发振动。本文将不产生力的肌球蛋白作为一种独立的状态引入到传统的力学化学循环中,充分考虑ADP和ATP在结合肌球蛋白中的竞争机制,建立了ADP-SPOC型自发振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考虑心肌纤维自发振动过程中,不产生力的肌球蛋白与肌丝在外力作用下被动脱离,以及Ca2+作用下肌球蛋白再次与肌动蛋白丝结合的过程,建立了Ca-SPOC型自发振动的力学化学循环模型。数值仿真显示,肌球蛋白各类状态的比例随时间振动变化,这是心肌纤维自发振动产生的化学动力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肌球蛋白结合肌动蛋白丝的速率与Ca2+的浓度pCa的值成正比,这为相关的定量计算提供了参考;ADP与不产生力的肌球蛋白的结合大大迟滞了ATP结合肌球蛋白的速率,这是ADP-SPOC比Ca-SPOC型自发振动的周期长得多的主要原因。基于驱动蛋白抑制剂对Eg5酶活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化疗药物作用下肿瘤细胞的生长模型。肿瘤生长的数量与癌细胞的自然生长率、杀死率和耐药率密切相关。以往的肿瘤增长模型侧重描述肿瘤生长机制,或者旨在比较不同治疗策略下肿瘤的耐药程度,对于化疗药物的浓度与肿瘤生长数量关系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本文以化疗药物浓度与Eg5酶活性的线性负相关特性为基础,给出药物浓度与癌细胞自然生长率、杀死率和耐药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肿瘤生长的模型和动力学方程组。数值计算的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比较相符,而浓度较高时有一定的偏差。为了进一步验证和推广本文提出的肿瘤生长模型,我们将细胞毒素类药物化疗作用下肿瘤生长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若假设肿瘤杀死率与药物浓度满足米氏方程,则实验数据与理论曲线符合得很好。上述研究结果证实,本文提出的肿瘤生长模型简单有效。理论研究早已证明,溶液中不存在ADP的条件下,分子马达的运动速度与ATP浓度满足米氏方程,但是对于ATP、ADP和Pi共存的情况下,分子马达的运动速度与各种化学成分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理论研究仅仅根据实验数据给出拟合方程,缺乏严密的推理证明。本文基于肌球蛋白水解ATP的四态循环模型,全面考虑了核苷酸以及无机磷酸盐对水解循环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简化循环模式,求解出分子马达运动速度与ATP、ADP、Pi浓度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证明溶液中存在ADP和Pi的条件下,运动速度与ATP的浓度仍然呈米氏关系。此外,本文还证明,分子马达结合ATP的速率与ATP浓度的关系也满足米氏方程,而不是通常认为的线性关系,这一结论有待实验证实。

杨阳,马宇星,梁艺颖,王誉熹[10](2019)在《驱动蛋白超家族作为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对于中晚期肺癌的效果具有较大局限性,探索肺癌的诊断、预后及提高放化疗治疗效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驱动蛋白是一类分子马达超家族,在胞内运输、有丝分裂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与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常运动及细胞分裂密切相关,还能调节胞内增殖和凋亡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生长。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究驱动蛋白与信号通路上下游分子关系及具体调控机制,并通过临床试验明确疗效。

二、驱动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驱动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驱动蛋白侧向运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驱动蛋白家族概述及其运输机制
    1.1 驱动蛋白家族
        1.1.1 驱动蛋白-1 家族
        1.1.2 驱动蛋白-2 家族
        1.1.3 驱动蛋白-3 家族
    1.2 基于微管的驱动蛋白运输机制
        1.2.1 微管结构
        1.2.2 微管相关蛋白(MAPs)
        1.2.3 驱动蛋白的运输机制
    1.3 小结
第二章 驱动蛋白的运动特征及理论研究模型
    2.1 驱动蛋白的运动特性
        2.1.1 驱动蛋白运动模式
        2.1.2 核苷酸浓度对驱动蛋白运动的影响
        2.1.3 外力对驱动蛋白运动的影响
        2.1.4 温度对驱动蛋白运动的影响
        2.1.5 微管相关蛋白(MAPs)对驱动蛋白运动的影响
    2.2 驱动蛋白的理论研究模型
        2.2.1 驱动蛋白机械化学耦合模型
        2.2.2 驱动蛋白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驱动蛋白侧向运动模型
    3.1 驱动蛋白沿微管侧向运动的随机漫步模型
    3.2 驱动蛋白沿微管侧向运动的“中心引力”模型
        3.2.1 以当前位置所在轴向为中心
        3.2.2 以初始位置所在轴向为中心
        3.2.3 驱动蛋白侧向运动长度分布
        3.2.4 驱动蛋白侧向运动速度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驱动蛋白家族成员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驱动蛋白家族成员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基于KIF2C/4A/10/11/14/18B/20A/23 mRNA表达水平构建肝癌预后基因模型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KIF2C/4A/10/11/14/18B/20A/23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KIF3A在人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和转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实验设备与实验耗材
        1.3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标本收集与处理
    2.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1.1 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相对正常组织总RNA提取
        2.1.2 mRNA逆转录
        2.1.3 qRT-PCR
        2.2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
        2.2.1 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相对正常组织总蛋白提取
        2.2.2 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
        2.2.3 Western blot
        2.3 免疫组化
        2.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4 细胞培养
        2.4.1 细胞复苏
        2.4.2 细胞传代
        2.4.3 细胞冻存
        2.5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慢病毒感染和质粒转染
        2.5.1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BT549慢病毒感染
        2.5.2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质粒转染
        2.6 MTT实验
        2.7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
        2.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KIF3A mRNA在新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表达上调
    2.KIF3A蛋白在新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表达上调
    3.KIF3A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KIF3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5.慢病毒感染和质粒转染后KIF3A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6.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7.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8.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9.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Rb-E2F信号通路的影响
    10.KIF3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KIF3A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1.1.1 驱动蛋白分类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1.1.4 微管轨道选择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1.4.2 KIF18A与肿瘤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标本来源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2.1.3 病例随访信息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2.1.6 伦理审核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临床标本处理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4 免疫组织化学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6 细胞传代
        2.2.7 细胞冻存
        2.2.8 细胞复苏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2.2.11 慢病毒包装
        2.2.12 慢病毒转染
        2.2.13 CCK-8实验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20 侵袭实验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3 讨论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6.3 讨论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7.1 引言
    7.2 结果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7.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线粒体相关蛋白在神经元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及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KIF18A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侵袭、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KIF18A在 HNSCC中的表达情况
    2.2 KIF18A对 HNSCC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KIF18A 对 HNSCC 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运动蛋白家族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氯化镧对子代大鼠海马线粒体轴突转运和锚定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神经行为学测试
        2.3.2 仔鼠海马组织病理学观察
        2.3.3 仔鼠海马超微结构观察
        2.3.4 仔鼠海马中突触囊泡标志蛋白SV2和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共表达情况的检测
        2.3.5 仔鼠海马中ATP含量、COX IV、PDHC、KGDHC活性的检测
        2.3.6 仔鼠海马线粒体及胞浆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3.7 仔鼠海马Kif5b、KLc1、KLc2、Fez1、Trak1、Sybu、Rhot1、Tuba1b、Snph、Gapdh m RNA转录水平的检测
        2.3.8 仔鼠海马KIF5B、KLC1、KLC2、Syntabulin、FEZ1、TRAK1、RHOT1、RHOT2、αTubulin、SNPH、JIP1、DIS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3.9 仔鼠海马KIF5B和 FEZ1、Syntabulin、αTubulin、SNPH蛋白相互作用情况的检测
        2.3.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LaCl_3对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1.1 LaCl_3暴露仔鼠定位航行试验结果
        3.1.2 LaCl_3暴露仔鼠空间探索试验结果
        3.1.3 LaCl_3暴露仔鼠跳台试验结果
    3.2 LaCl_3对仔鼠海马CA1、CA3、DG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影响
    3.3 LaCl_3对仔鼠海马线粒体和神经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突触囊泡标志蛋白SV2和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共表达情况的影响
    3.5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ATP含量、COX IV、PDHC、KGDHC活性的影响
    3.6 LaCl_3对仔鼠海马线粒体及胞浆中Cytc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驱动蛋白KIF5B、KLC1和KLC2m 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8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衔接蛋白FEZ1、TRAK1、Syntabulin、RHOT1 mRNA转录、蛋白表达及RHOT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9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轨道蛋白αTubulin、锚定蛋白SNPH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10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调节因子JIP1、DISC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LaCl_3对仔鼠海马中KIF5B和 FEZ1、Syntabulin、αTubulin、SNPH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氯化镧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其他器材
    2.2 细胞处理与培养方法
        2.2.1 实验准备
        2.2.2 实验动物的准备与取材
        2.2.3 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2.2.4 神经元的鉴定
        2.2.5 神经元的处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细胞活力检测
        2.3.2 线粒体功能检测
        2.3.3 线粒体轴突转运速率测定
        2.3.4 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2.3.5 mRNA转录水平测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元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3.2 镧对神经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镧对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影响
    3.4 镧对神经元线粒体ATP水平的影响
    3.5 镧对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的影响
    3.6 镧对神经元线粒体在轴突上的形态与分布的影响
    3.7 镧对神经元驱动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8 镧对神经元衔接蛋白SYNTABULIN,TRAK1,FEZ1,RHOT1,RHOT2 表达水平的影响
    3.9 镧对神经元轨道蛋白α-Tubulin和 β-Tubulin表达水平的影响
    3.10 镧对神经元锚定蛋白SNPH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镧对神经元调节因子JIP1,DISC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12 镧对神经元P-TAU/TAU蛋白表达比的影响。
    3.13 干预剂1-Azakenpaullone对镧所致P-TAU/TAU蛋白表达比异常的影响
    3.14 干预剂1-Azakenpaullone对镧所致神经元形态异常的影响
    3.15 干预剂1-Azakenpaullone对镧所致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异常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分子马达化学动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分子马达研究概述
    1.1 分子马达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1.1.1 肌球蛋白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1.2 分子马达实验研究概述
        1.2.1 分子马达的单分子实验
        1.2.2 分子马达集体行为的体外实验
第二章 心肌纤维自发振动的力学化学循环机制
    2.1 心肌纤维自发振动的实验现象及其理论研究
    2.2 心肌纤维ADP-SPOC型自发振动的力学化学循环模型
        2.2.1 基于ADP与 ATP竞争的肌球蛋白水解ATP循环模型
        2.2.2 基于ADP与 ATP竞争的肌球蛋白二聚体的六态模型
        2.2.3 结果与讨论
    2.3 心肌纤维CA-SPOC型自发振动的力学化学循环模型
        2.3.1 Ca-SPOC型自发振动的六态模型
        2.3.2 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及其简化
        2.3.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驱动蛋白Eg5抑制剂作用下的肿瘤生长模型
    3.1 驱动蛋白Eg5 及其抑制剂功能概述
    3.2 S(Me O)TLC作用下肿瘤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Me O)TLC药物作用下前列腺肿瘤细胞生长情况
        3.3.2 毒素类抗肿瘤药物作用下细胞生长情况
        3.3.3 化疗过程中的药物诱导细胞自噬
    3.4 小结
第四章 分子马达运动速度的化学动力学
    4.1 分子马达运动速度的化学动力学特性
        4.1.1 单分子马达运动速度的化学特性
        4.1.2 微丝滑动速度的化学特性
    4.2 分子马达结合ATP速率的米氏方程
        4.2.1 速率常数kT与ATP浓度的线性关系
        4.2.2 速率常数kT与ATP浓度的米氏方程
    4.3 分子马达运动速度的化学动力学方程
        4.3.1 运动速度的方程组及其一般解
        4.3.2 运动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10)驱动蛋白超家族作为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驱动蛋白概述
2 驱动蛋白在肺癌中的作用
    2.1 kinesin1
    2.2 kinesin2
    2.3 kineisin3
    2.4 kinesin4
    2.5 kinesin5
    2.6 kinesin6
        2.6.1 KIF23
        2.6.2 KIF20A
    2.7 kinesin8
        2.7.1 KIF18A
        2.7.2 KIF18B
2.8 kinesin13
    2.8.1 KIF2A
    2.8.2 KIF2C
3 小结

四、驱动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驱动蛋白侧向运动机制研究[D]. 张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驱动蛋白家族成员KIF2C/4A/10/11/14/18B/20A/23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西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KIF3A在人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和转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D]. 王伟淋. 青岛大学, 2020(01)
  • [4]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5]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 赵磊. 苏州大学, 2020(06)
  • [6]KIF18A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侵袭、转移研究[D]. 李振亚.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7]氯化镧对子代大鼠海马线粒体轴突转运和锚定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袁慧.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氯化镧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转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剑波.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分子马达化学动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D]. 塔拉. 内蒙古大学, 2019
  • [10]驱动蛋白超家族作为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J]. 杨阳,马宇星,梁艺颖,王誉熹. 医学综述, 2019(23)

标签:;  ;  ;  ;  

驱动蛋白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