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鞭伤的生物力学

挥鞭伤的生物力学

一、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贾鹏,李洋,魏智彬,丁雨菡,易旭夫[1](2021)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者非典型挥鞭样损伤1例》文中指出1案例1.1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姜某,女,56岁,因"车祸伤致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活动障碍1 h"于2018年8月23日入院。1 h前患者骑电瓶车追尾前方汽车,当即感颈部剧烈疼痛并四肢无力。患者既往有间歇性头晕、四肢乏力史。专科检查:颈6平面以下感觉减退,胸1平面以下感觉消失,鞍区感觉消失;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双上肢肘、腕屈伸肌力3级,屈指肌力3级,伸指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0级;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及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急诊CT及MRI示:颈6椎体棘突骨折;

王丽珍,樊瑜波[2](2020)在《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injury and protection biomechanics)是研究生物组织或器官损伤机理及其防护方法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属于现代生物力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目标是降低载荷环境下组织或器官的损伤程度,主要内容包括载荷造成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机制、损伤耐受极限以及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动态响应、如何改善组织和器官所处的力学环境降低其损伤程度、有效的防护装备优化设计思路.高过载性载荷由于其作用短时性和爆发性具有较高致命性,因此,人在过载环境下的抗损伤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航空器研制、汽车性能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与充分发挥的瓶颈;尤其是更快、更灵活新型飞机的出现,超音速弹射救生、大过载高增长率的机动飞行防护等问题向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机遇.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航空航天、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乃至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跌倒等过程中人体冲击过载性损伤越来越呈现发生率高、防护效率低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人体耐限实验会造成损伤而难以获得真实数据,另一方面生物组织具有复杂非线性及黏弹性、可再生和重建特性,涉及到如何精准描述生物组织或器官的本构关系、组织解剖学特征与其力学特性之间相关性,建立不同尺度的组织或器官损伤机理与耐受极限、防护方法及防护装备设计准则.为此,本文将主要总结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在复杂过载环境下的损伤类型、损伤机制(包括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响应)、损伤耐限及防护方法进行回顾,包括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的主要进展,并提出该领域发展趋势.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研究对于保障和提高复杂过载环境下人体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解决航空航天、交通、体育运动中广泛涉及的骨肌多轴向损伤评价方法与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防护装备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该方面研究在工程仿生材料和防护装备方面具有潜在实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王清平[3](2019)在《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拥挤、交通安全等问题。根据2018年同济大学统计的汽车碰撞结果,轿车正面碰撞事故数量居于道路交通事故总量的首位,占比率高达50%,此类事故容易导致驾驶员头部、胸部出现严重损伤,分别占比32.9%和10.2%。这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事故中驾驶员损伤过程的复杂性也给处理事故的相关部门带来较大挑战。为了确定正面碰撞事故中驾驶员损伤的严重程度,对驾驶员进行快速的分级医疗救护,需要对驾驶员损伤过程进行重建研究,而如何精准完成重建研究是一个难点。本文依据真实的正面碰撞事故案例,开展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先对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采集并开放的3185起数据进行事故碰撞类型分析,确定数量最多的正面碰撞事故类型为后续的研究对象,然后对653起正面碰撞事故统计分析了参与方车辆及驾驶员的损伤特点,并标定驾驶员致伤因素作为后续章节重建的边界输入条件。(2)分析正面碰撞中驾驶员的损伤类型及特征,提取正面碰撞中致使驾驶员损伤的五种类型,即挡风玻璃或挡风玻璃框碰撞伤,挥鞭样损伤,方向盘损伤,四肢反射性损伤和安全带损伤,并针对驾驶员损伤最严重的头部、胸部设计了损伤评价准则,为后面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中驾驶员损伤评价提供了依据。(3)重点分析了EDR数据记录的内容、数据要求和数据的读取方法,并采用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开展车速重建,证明EDR数据精度的可靠性。继而,以损伤评价为指导,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采用EDR数据,搭建仿真试验平台,实现对轿车正面碰撞驾驶员损伤过程的仿真重建,进而采用真实的验伤报告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了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4)探讨了驾驶员损伤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驾驶员损伤与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的关系,运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设置了两类试验方案,第一类选取了5种涵盖高中低速的车速工况,第二类选取了5种不同碰撞角度的工况。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头部、胸部损伤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在180°碰撞角度下,驾驶员头部和胸部损伤程度最为严重。

封笑丹[4](2019)在《三岁儿童乘员颈部碰撞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交通事故中,乘员安全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儿童乘员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相对成人来讲,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特性。在交通事故导致的儿童损伤中,颈部损伤是导致儿童乘员病痛甚至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儿童颈部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在汽车设计的安全性和降低儿童乘员颈部损伤的研究中作为参考。由于儿童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儿童损伤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复杂却重要的课题。儿童尸体实验、志愿者实验、假人实验是常用的研究儿童颈部损伤的有效方式,但尸体实验样本获取困难,成本高;志愿者实验为保障志愿者安全局限性较大;假人实验难以模拟真实的人体损伤。近些年,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有限元仿真技术得到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有限元模型因其仿真度高、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研究损伤生物力学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3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研究儿童颈部在屈伸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响应。完善了现有3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重构儿童颈部弯曲尸体实验,进一步验证了 3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有效性;对比分析了有无肌肉组织对颈部弯曲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弯曲仿真试验的力矩与旋转数据曲线与尸体实验力矩与旋转数据曲线相符,该模型有效性得到验证,具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仿真试验中包含肌肉组织模型的颈部旋转角度明显小于无肌肉组织模型,包含肌肉组织模型在弯曲时颈部韧带最大应变小于无肌肉组织颈部模型。应用现有的经过完善并验证的3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研究3岁儿童乘员颈部损伤响应。通过对其施加五种不同大小的加速度冲击模拟汽车后碰撞,并应用有限元方法和损伤生物力学理论基础,基于挥鞭伤分析3岁儿童有限元模型在仿真实验中的损伤响应。在已经经过验证并完善的3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同本课题组3岁儿童其它部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连接及完善,运用完整的3岁儿童乘员整人有限元模型模拟C-NCAP、Euro-NCAP中的鞭打试验进行仿真试验,首次将完整的3岁儿童整人模型运用于仿真试验,并分析研究其颈部的运动响应及损伤响应,为今后颈部损伤响应以及汽车碰撞安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易敏[5](2018)在《挥鞭样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挥鞭样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从2017年的2月至2018年的2月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挥鞭样损伤患者总计3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抽取其中15例划分为对照组,剩余的15例患者配合使用牵引、微波以及推拿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患者的颈椎关节活动范围(ROM)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挥鞭样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配合使用牵引、微波以及推拿等康复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应用价值较大,应当得到广泛使用。

李颉[6](2018)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比较目的:由于受到伦理学和医学发展现状的限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志愿者试验和人体尸体试验不能很好地模拟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过程,所以需要寻找一种理想的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性质相似的动物模型来代替。本文主要从静态力学角度出发,运用传感器技术,分析兔颈椎在负载时颈椎活动范围及中性区变化,并将结果与相同条件下人颈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观察二者差异性和相似性,对开发合理颈椎动物模型、深入理解颈髓挥鞭伤发生机理、改进汽车内部颈椎防护装置等方面都提供了参考。方法:本实验采用8具新西兰兔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0T1),先进行CT扫描,再去除肌肉、软组织,保留完整的骨骼、韧带和椎间盘,将枕骨髁基底和胸1椎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包埋,暴露C1C7节段,标本两端用自制的夹具固定,安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颈椎施加2.0Nm纯力偶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6种运动模式,采用同步立体摄像的方法将图像传入计算机,得到颈椎各椎间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将兔颈椎的生物力学参数与之前文献发表的人颈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异同点。结果:兔颈椎C2-7 Cobb’s角为29.8°+0.9°,略大于人的C2-7 Cobb’s角度数;兔颈椎关节突关节角为30°,小于人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数。前屈状态下,兔与人颈椎最大ROM都发生在C1-2节段;后伸和轴向旋转状态下,兔与人C1-2节段ROM远大于其它节段;左右侧屈时,兔与人的ROM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至C6-7节段后减小。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兔与人各节段ROM和NZ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兔颈椎生物力学性质与人相近,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动物替代模型。第二部分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的研制及应用目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等基础研究需要大量动物实验来进行验证。由于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具有相似性,且实验过程易控制、成本低,从而便于复制。由于该损伤过程较为复杂,受到位置、姿势、状态等多因素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损伤结果,所以实验装置是进行损伤机制研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旨在研发物理参数可调控的简易致伤平台,从而实现挥鞭伤研究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模拟其发生过程,采用运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来获取动物受伤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开展追尾碰撞实验,探讨受伤程度和伤情特点,从而为交通伤相关动物实验提供新的简易实验设备和分析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现有生物力学实验室的设施,研制简易摆锤及框架结构、动物固定台车、滑动轨道等装置,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研发可以用于小动物的致伤平台。第二部分:利用致伤平台进行兔的追尾碰撞实验,从运动图像、影像学检查、病理解剖多方面研究其致伤特点,深入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空载碰撞实验和追尾碰撞实验均未见轨道及台车结构发生损坏和变形,台车碰撞理论测算数据与运动图像分析结果一致。第二部分: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好发于下颈椎,以颈5-7为着;受伤程度与速度和加速度呈正相关,初始速度、加速度越大,颈脊髓损伤程度越重。小结: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现有条件可以良好匹配,通过摆锤装置复制不同速度碰撞条件,使该平台能够模拟多种交通事故发生过程,满足实验要求。本致伤平台设计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小型动物的追尾及正碰、侧碰实验。高速摄像系统装置和碰撞过程运动图像分析处理对于研究挥鞭伤动力学响应非常重要。追尾实验表明兔脊髓损伤多发于下颈椎,损伤程度与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第三部分MiR-219-5p通过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219-5p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研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为完成本研究,我们分别建立了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和分子模型。在两类损伤模型中,用qRT-PCR来检测miR-219-5p水平。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19-5p的目标基因,同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预测。使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神经元细胞的生存能力和细胞凋亡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了免疫印迹分析来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iR-219-5p在损伤模型中呈现高度表达。miR-219-5p与LRH-1直接相关。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生存能力明显降低,但是可以通过mi R-219-5p抑制剂来控制。所以可以认为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是由脊髓损伤引起的并被mi R-219-5p抑制剂所抑制。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脊髓损伤抑制,并被miR-219-5p抑制剂显着增强。此外,LRH-1的过度表达可以消除在脊髓损伤中miR-219-5p抑制剂的作用。小结:本研究表明miR-219-5p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通过调节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起了保护脊髓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目的: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且挥鞭伤多见于中青年人,为了获得治疗策略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患者脊髓病理损伤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44.3岁,根据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分型,将患者分为四型,并根据颈髓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Ⅰ型(无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脊髓无压迫,脊髓出血水肿)行保守治疗;Ⅱ型(颈椎管狭窄且无颈椎不稳)行后路手术;Ⅲ型(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颈椎节段不稳)行前路手术;Ⅳ型(同时具有Ⅱ、Ⅲ型标准)行后前路联合手术。随访时应用JOA评分和AISA神经功能分级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患者中,Ⅰ型患者6例(16%),行保守治疗;Ⅱ型患者14例(37%),行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Ⅲ型患者11例(29%),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Ⅳ型患者7例(18%),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43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治疗后出院与入院时比较,ASIA分级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伤后三个月、伤后六个月JOA评分分别与入院时相比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小结:对于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患者来说,结合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均能获得理想疗效。本研究中的分型虽然较简单,但基本包括了该病的所有患者,可以为日后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分型所做出的不同治疗方式均使患者脊髓功能得到了恢复,预后良好,该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推广应用。结论:兔颈椎生物力学性质与人相近,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动物替代模型。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现有条件可以良好匹配。MiR-219-5p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通过调节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起了保护脊髓的重要作用。对于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患者来说,结合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均能获得理想疗效。

彭耀[7](2017)在《基于EDR技术及人体损伤的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和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统计数据显示十多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前列。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高死亡的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在高速路上。对于这样的结果,专家认为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主要原因;比如在高速路上倒车是一种极度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后果相当严重。可是,目前在中国的高速路上,尤其是下道口附近,这种违法倒车的行为屡见不鲜。对这类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进行准确的事故重建分析,在责任认定、保险索赔、人体损伤防护、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交通法规虽然规定禁止高速公路上倒车的行为,但是由于驾乘人员安全意识淡漠,在高速路上不少驾驶员因路况不熟悉、或开小差而导致驶过下道口;本应行驶至前面的下道口掉头行驶,但为了节省时间或节约燃料,抱着侥幸心理而冒险采取倒车方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如何进行责任认定便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如何确定前车是否为倒车,如何利用现有资料、技术解决高速公路上倒车问题尤为重要。有些高速公路倒车事故在有路面监控视频、车辆行车记录仪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确定的;但是很多高速公路倒车事故中是没有任何监控及行车记录仪的,基于此,我们引入汽车EDR数据结合人体损伤、PC-Crash计算机仿真软件对事故发生前后车辆的行驶速度及行驶状态进行分析研究,还原事故真相。本研究在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两例典型的高速道路上的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对人体损伤进行分析,发现了典型的、严重的挥鞭样损伤。同时引入EDR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采用PC-Crash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动量守恒定律、人体损伤生物力学等方法对事故进行还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事故重建,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还原事故真相;通过对典型案例的人体损伤分析,研究事故中人员伤情机制,为交通事故人体损伤分析及防护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数据。

程大伟[8](2015)在《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分析的汽车座椅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时,两车碰撞的相对速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小视,伤害部位主要是头颈部,颈部损伤尤为严重。汽车座椅是汽车的重要装置之一,座椅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颈部损伤程度,优化座椅结构的设计参数,提高汽车座椅的被动安全性能,是减轻后碰撞事故中乘员颈部损伤的有效方法。本文在认真分析座椅结构和测绘实际座椅尺寸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的座椅几何模型,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中进行座椅有限元网格划分,完成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人体上半身模型包括头骨、椎骨、锁骨、肩胛骨、肋骨、肋软骨、盆骨、椎间盘和韧带等组织。首先利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人体骨组织的几何模型的重建,再进行有限元网格映射,完成人体骨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将座椅及人体模型的所有部件连接组装成人-座椅系统有限元模型,检查网格质量,设置单元属性和接触方式。本文既验证了座椅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也验证了后碰撞中人-座椅系统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这两次验证的数据都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对经过验证有效的有限元模型施加碰撞载荷,设定边界条件,进行后碰撞仿真模拟,得到颈部椎骨及椎间盘应力应变参数,其中颈椎椎骨C2、C6及C7的应力应变值较大,颈椎间盘C4-C5、C5-C6的应力应变值较大。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合理安排试验因素及水平,本研究进行了 18次后碰撞仿真模拟试验。根据仿真试验计算结果,以颈椎椎骨C2、C6、C7及颈椎间盘C4-C5、C5-C6的应力应变值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座椅设计参数对颈部受力的影响。依据座椅设计参数对颈部损伤影响的大小,确定了座椅设计参数的优化组合方案,对优化方案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验证,通过与初选方案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采用优化方案的座椅设计参数能够降低后碰撞中乘员颈部损伤的风险,从而确定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过减小头后间隙、增加头枕高度、缩小头枕与靠背的距离、选取适中的靠背倾角、坐垫倾角、头枕刚度及靠背刚度,有助于提高后碰撞中汽车座椅的被动安全性,减轻乘员颈部损伤。

王涛,李正东,邵煜,陈忆九[9](2015)在《有限元方法在颈椎挥鞭样损伤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有效的应力计算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应用于人体结构生物力学功能研究。本文综述了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发展、材料属性赋值以及验证,并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FEM在颈椎挥鞭样损伤成伤机制和生物力学响应分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朱文刚,吴强[10](2012)在《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颈椎、颈髓损伤,其损伤的原因、机制尚存争议,认识其发病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目的:综述国内外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11年5月)和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至2011年5月)中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有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颈髓挥鞭样损伤、发病机制、影像学、治疗"和"cervical spinal cord whiplash injuries;pathogenesis;imaging;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所述内容与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90篇相关文章,纳入符合要求的38篇文献进行综述。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的颈椎、颈髓损伤,主要由过伸性和过屈性损伤引起。近年来对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标准存在不同的分歧。常规X射线和CT检查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能降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误诊率,是一种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损伤机制可选择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二、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者非典型挥鞭样损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
    1.1 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
    1.2 法医学检验
    1.3 鉴定意见
2 讨论

(2)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损伤部位
    2.1 头部
    2.2 脊柱
    2.3 下肢
    2.4 眼部
    2.5 脏器
3 研究方法
    3.1 流行病学调查
    3.2 实验研究
    3.3 数值仿真
4 损伤机制
    4.1 损伤的力学效应
        4.1.1 头部损伤
        4.1.1. 1 线性加速度损伤
        4.1.1. 2 旋转加速度损伤
        4.1.2 脊柱损伤
        4.1.3 下肢损伤
    4.2 损伤的力学生物学效应
5 损伤评价标准
    5.1 头部损伤评价标准
    5.2 颈部损伤评价标准
6 防护装备
    6.1 弹射救生中的头部防护装备
    6.2 跳伞训练中的下肢防护装备
7 总结与展望

(3)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DR数据研究现状
        1.2.2 驾驶员损伤重建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深度分析
    2.1 事故数据采集流程及内容
        2.1.1 事故数据采集流程
        2.1.2 事故数据采集内容
    2.2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碰撞形态分析
    2.3 正面碰撞事故数据深度分析
        2.3.1 正面碰撞事故形态分析
        2.3.2 参与方的损伤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面碰撞驾驶员损伤类型及评价准则
    3.1 驾驶员损伤类型特征
        3.1.1 挡风玻璃或挡风玻璃框碰撞伤
        3.1.2 挥鞭样损伤
        3.1.3 方向盘损伤
        3.1.4 四肢反射性损伤
        3.1.5 安全带损伤
    3.2 驾驶员头部和胸部损伤评价准则
        3.2.1 头部损伤评价准则
        3.2.2 胸部损伤评价准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R数据的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
    4.1 EDR数据分析
        4.1.1 EDR数据类型
        4.1.2 EDR数据要求
        4.1.3 EDR数据读取
        4.1.4 案例验证
    4.2 MADYMO软件介绍
    4.3 驾驶员损伤过程重建研究
        4.3.1 人-车模型确定
        4.3.2 重建模型初始边界条件
        4.3.3 损伤重建结果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驾驶员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5.1 试验方案确定
    5.2 碰撞速度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分析
        5.2.1 驾驶员头部损伤分析
        5.2.2 驾驶员胸部损伤分析
    5.3 碰撞角度对驾驶员损伤的影响分析
        5.3.1 驾驶员头部损伤分析
        5.3.2 驾驶员胸部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三岁儿童乘员颈部碰撞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儿童颈部的主要解剖学结构
    1.3 颈部运动生物力学响应
    1.4 国内外颈椎模型研究进展
        1.4.1 国外颈椎模型研究进展
        1.4.2 国内儿童颈部模型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三岁儿童颈部屈伸运动生物力学响应研究
    2.1 引言
    2.2 三岁儿童颈部屈伸运动仿真试验设置
        2.2.1 模型与材料
        2.2.2 三岁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进一步验证的仿真试验设置
        2.2.3 屈伸运动中肌肉对儿童颈部的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
    2.3 结果
        2.3.1 三岁儿童头颈部模型的进一步验证
        2.3.2 肌肉组织对儿童颈部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三岁儿童头颈部模型研究挥鞭样损伤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三岁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生理屈曲度的调整
        3.2.2 仿真试验条件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儿童颈部挥鞭样损伤的运动学响应
        3.3.2 头部旋转角度及椎体间相对旋转角度最大值
        3.3.3 颈部韧带应变
        3.3.4 椎间孔高度
        3.3.5 椎间盘应力
    3.4 本章小结
4 后碰撞中三岁儿童乘员颈部损伤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三岁儿童乘员后碰撞仿真试验
        4.2.1 整人有限元模型
        4.2.2 仿真试验设置
    4.3 运动响应及损伤分析
        4.3.1 运动响应
        4.3.2 损伤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挥鞭样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法下患者颈椎关节ROM比较
    2.2 两种治疗方法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的研制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219-5p通过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挥鞭样损伤及其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EDR技术及人体损伤的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
    2.1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研究现状
    2.2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主要内容
    2.3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方法和目的
    2.4 本章小结
3 汽车EDR
    3.1 EDR功能与技术规范
    3.2 EDR数据有效性验证
        3.2.1 ?V的有效性验证
        3.2.2 碰撞前速度有效性验证
        3.2.3 安全带及气囊点爆状态等其他信息
    3.3 EDR数据应用
        3.3.1 利用EDR数据进行乘员损伤风险预测
        3.3.2 EDR数据交通事故过程重建
    3.4 本章小结
4 PC-Crash仿真软件
    4.1 PC-Crash国外研究现状
    4.2 PC-Crash国内研究现状
5 高速公路倒车事故分析
    5.1 案例一
        5.1.1 事故深度调查
        5.1.1.1 现场勘查
        5.1.1.2 车辆勘查
        5.1.1.3 受伤人员信息
        5.1.2 运用人体损伤生物力学对乘员损伤分析
        5.1.3 运用EDR数据及PC-crash仿真分析车辆行驶状态
    5.2 案例二
        5.2.1 事故深度调查
        5.2.1.2 车辆勘查
        5.2.1.3 受伤人员信息
        5.2.2 运用人体损伤生物力学对乘员损伤分析
        5.2.3 运用 EDR 数据分析车辆行驶状态
    5.3 人体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8)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分析的汽车座椅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汽车座椅安全性综述
    1.3 国内外安全座椅研究现状
        1.3.1 国外安全座椅研究现状
        1.3.2 国内安全座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后碰撞中乘员颈部损伤研究
    2.1 颈部损伤的机理
    2.2 颈部损伤影响因素
        2.2.1 碰撞强度
        2.2.2 车辆因素
        2.2.3 人体因素
        2.2.4 座椅因素
    2.3 颈部损伤的研究方法
        2.3.1 医学研究方法
        2.3.2 实验研究方法
        2.3.3 仿真研究方法
    2.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4.1 损伤生物力学
        2.4.2 有限单元法
        2.4.3 基于AN SYS/LS-DYNA软件进行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座椅几何模型的建立
        3.1.2 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椎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椎骨几何模型的建立
        3.2.2 椎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人-座椅整体模型的建立
    3.4 模型单元属性的设置
        3.4.1 单元类型及实常数的确定
        3.4.2 材料属性的设置
    3.5 接触的设置
        3.5.1 接触算法的选择
        3.5.2 接触类型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1 座椅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2 整体模型的验证
        4.2.1 模型验证
        4.2.2 验证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后碰撞中乘员颈部损伤的仿真分析
    5.1 座椅设计参数
    5.2 碰撞脉冲的确定
    5.3 仿真模拟中头颈部动力学响应过程
    5.4 颈部组织的应力及应变
    5.5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防颈部损伤汽车座椅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
    6.1 正交试验设计
        6.1.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6.1.2 座椅设计变量的确定
        6.1.3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6.2 试验结果分析
        6.2.1 颈椎C2的影响因素分析
        6.2.2 颈椎C6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颈椎C7的影响因素分析
        6.2.4 颈椎间盘C4-C5的影响因素分析
        6.2.5 颈椎间盘C5-C6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座椅设计变量的优化选取
    6.4 优化方案的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9)有限元方法在颈椎挥鞭样损伤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发展
3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赋值
4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 颈椎挥鞭样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10)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文献检索结果和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定义
    2.2 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发病机制
    2.3 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2.4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治疗
    2.5 MRI分型与治疗手段的选择
3 讨论

四、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者非典型挥鞭样损伤1例[J]. 贾鹏,李洋,魏智彬,丁雨菡,易旭夫. 法医学杂志, 2021(02)
  • [2]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J]. 王丽珍,樊瑜波. 力学进展, 2020(00)
  • [3]基于EDR数据的轿车驾驶员事故损伤过程再现研究[D]. 王清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4)
  • [4]三岁儿童乘员颈部碰撞损伤机理研究[D]. 封笑丹.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挥鞭样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 易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63)
  • [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李颉.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7]基于EDR技术及人体损伤的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和分析研究[D]. 彭耀.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8]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分析的汽车座椅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程大伟.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7)
  • [9]有限元方法在颈椎挥鞭样损伤分析中的应用[J]. 王涛,李正东,邵煜,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2015(01)
  • [10]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征[J]. 朱文刚,吴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44)

标签:;  ;  ;  ;  ;  

挥鞭伤的生物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