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一、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宁,周楚帆,乌婧,王华平[1](2021)在《生物基异己糖醇聚酯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异己糖醇是一类碳水化合物衍生二元醇,具有高刚性、手性、亲水性和低毒等特性,在制备新型生物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近年来研究较为充分的全脂肪型及半芳香型异己糖醇基均聚酯与共聚酯,综述了其合成、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生物降解性能及潜在应用,探讨此类聚酯的高效聚合反应工艺及构效关系。异己糖醇结构单元的引入可有效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促进其水解和生物降解性能,在构建具有更高性能的环境友好型聚酯方面具有较高潜力,有望应用于工程塑料、纤维、生物医药等领域。此类生物基聚酯的大规模商业化需进一步开发更高效、温和的聚合反应工艺以攻克其热敏感和热降解问题。

王晨蕾[2](2021)在《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应用于3D打印,既可以发挥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又能发挥3D打印技术的成型优势。本课题旨在开发一种碳纤维增强的聚酯复合材料、适用于3D打印设备的高分子丝材的关键制备技术,以及该材料的应用。采用工程塑料聚酯PET为高分子基体,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改性和制备加工工艺的优化,通过碳纤维增强其机械性能。本课题的开展拓展了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丰富了3D打印高分子丝材系列产品的种类,为市场提供一款新型打印材料,为3D打印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功能材料,同时为3D打印制件赋予更高的功能性,将推动3D打印技术在工程方面的新应用成为可能。本课题选用PET作为基体材料,将碳纤维与PET进行复合,通过对复合材料挤出工艺的探索,制备出一种基于碳纤维增强聚酯的适用于3D打印设备的高分子丝材。具体内容如下:1.选用熔融堆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研究打印过程中打印机的参数对聚乳酸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的打印参数为:打印温度、打印速度以及风扇开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沿X轴打印的情况下,当打印温度为20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较好,达到47.9 MPa;在沿Z轴打印情况下,当打印温度为205℃时,材料拉伸强度较好,为25.1 MPa;两种打印方向结果都显示打印速度为20 mm/s时拉伸强度较好,打印速度为40 mm/s时由于结晶情况较差影响拉伸强度;风扇风量为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更高。影响FDM 3D打印件性能和外观的因素很多,只有在排除打印机参数干扰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研究材料的配方对3D打印的影响,在本章的结果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最大可能排除设备选择或者设置参数变化对于材料配方的影响。2.选用PET作为本论文中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通过添加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相容剂、增韧剂和成核剂制得适用于FDM 3D打印的PET丝材。结果表明,当PET:PBT为7:3(质量比)时,熔体流动速率最低;过多相容剂在螺杆进料口易架桥,不利于螺杆挤出;当增韧剂含量为15份时,材料能够正常打印,样条无翘曲且表面光滑,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分别为26.0 MPa、46.0 MPa和50.4 k J/m2;添加0.5份滑石粉的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更佳。3.选用碳纤维粉对聚酯材料进行改性,制备出适用于熔融沉积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高分子丝材。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碳纤维粉和不同含量碳纤维粉对聚酯基材的增强效果,讨论了3D打印样条的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1)当碳纤维添加5份时,长径比短的碳纤维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强效果最好,为27.2MPa;碳纤维含量从5份增至15份,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2)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碳纤维的长径比增加而增大,磨痕宽度随碳纤维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碳纤维含量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磨痕宽度随碳纤维添加量增大而增大,碳纤维的添加份数为15份时磨痕宽度最大,达到14.97 mm。4.对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翘曲变形进行分析。当碳纤维含量一致时,碳纤维长径比越小,其复合材料的打印制件越不容易发生翘曲。复合材料打印件的翘曲高度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影响翘曲变形量的主要参数,模型分析发现:影响翘曲变形量的参数主要有制件的线性长度L、丝材的线收缩常系数α、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成型室环境温度Te、打印层数n、打印层厚Δh。在打印机底板使用胶可以增加了打印件与底板的附着力,从而达到减小翘曲的目的。

王玉停[3](2021)在《基于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基聚酯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依赖于石油资源的聚酯工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备的生物基聚酯材料应运而生。生物基聚酯材料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常见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与石油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相比存在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差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分子结构上缺少刚性的芳香环。4,4’-联苯二甲酸(BBA)与对苯二甲酸(TP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分子结构上还多一个刚性芳香环,有望替代TPA等石油基芳香平台化合物,合成高性能生物基聚酯。本课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纤维素为起点得到的生物基化学品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BDD)为原料单体,通过常规酯交换熔融缩聚合成了一系列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生物聚酯。采用不同链长度的脂肪族二元醇与具有对称性和刚性的双苯环BDD发生反应,得到一系列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在此基础上,通过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2,5-DAF)对其进行共聚改性,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韧性的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共聚酯。在搭建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芳香聚酯的基础研究制备上进行了有益的摸索,为高性能生物基聚酯在纤维、纺丝、瓶级包装、工程塑料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第三章是以基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BDD与不同链长度的脂肪族链二元醇制备新型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表明成功制备一系列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比浓粘度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具有高比浓粘度的均聚酯,其中聚4,4’-联苯二甲酸-1,5-戊二醇酯(PPB),聚4,4’-联苯二甲酸-1,6-己二醇酯(PHB),聚4,4’-联苯二甲酸-1,10-癸二醇酯(PDB)的比浓粘度均大于1 d L/g,其中PPB的比浓粘度达到1.43 d L/g。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研究分析了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的热力学和结晶性能。结果表明,PPB、PHB、PDB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且Tg均大于91℃,其中PPB的Tg达到91.45℃。在390℃以下,该系列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均聚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PPB的热稳定性最好,其Tdmax达到了409.6℃。通过流变测试、拉伸测试等研究了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其中PPB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拉伸强度达到31.5 MPa,杨氏模量为806.5 MPa,断裂伸长率能达到60.5%。2.本论文第四章是以基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BDD和2,5-DAF与乙二醇(EG)制备新型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共聚酯。通过采用常规酯交换熔融缩聚法调控BDD和2,5-DAF的摩尔投料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摩尔比的聚4,4’-联苯二甲酸-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B)。利用FTIR、1H-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基原料BDD和2,5-DAF与EG已成功合成了PEFB系列共聚酯。比浓粘度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具有一定比浓粘度的PEFB共聚酯,PEFB共聚酯的比浓粘度均大于PEF的比浓粘度0.6 d L/g,其中PEFB-50%的比浓粘度达到1.02 d L/g。通过TGA、DSC、DMA等研究分析了PEFB系列共聚酯的热力学性能。该系列PEFB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且Tg均大于PEF的Tg(85.19℃)。其中PEFB-50%的热稳定性最好,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100.88℃。在390℃以下,PEFB共聚酯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几乎不分解。通过流变测试、拉伸测试、紫外透过测试等研究了PEFB系列共聚酯的力学性能和紫外透过性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BDD的添加有利于提高PEF的韧性,BDD含量为50%的PEFB-50%的拉伸强度达到67.2 MPa,杨氏模量为1509 MPa,断裂伸长率能达到194.2%。

周冠男[4](2021)在《基于纳米二氧化钛原位聚合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减少化石残余物的过度利用,并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过去几十年中,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在寻找可再生资源作为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化学品生产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2,5-呋喃二甲酸(2,5-FDCA)正是生物基材料的重要代表,因其结构与对苯二甲酸相似而被视为可以替代对苯二甲酸的重要材料。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F)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基聚酯,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有望取代其石油基同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然而,PBF仍需提高其结晶速率、韧性和强度。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毒和生物兼容的材料,具有高折射率、良好的电导率、超强的紫外线吸收能力、优异的光催化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原位聚合的方式引入四种不同形貌和晶体结构的纳米TiO2,加入到2,5-呋喃二甲酸与1,4-丁二醇(BDO)中混合,通过直接酯化法成功制备了PBF/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25℃下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PBF/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黏度,其中,纳米粒子的引入对PBF的粘度提升最大,纳米粒子组分的复合材料粘度普遍在1 dl/g左右;而粘度最大的是纳米片添加量达到5‰的PBFs5达到了1.2 d L/g。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量,由于纳米TiO2具有一定的助催化功效,使得所有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量均高于纯PBF的分子量,四种纳米TiO2中分子量提升最大的是纳米粒子组分,其中提升最大的PBFp5提升了70%,达到了65.8×103g/mol。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所有纳米复合材料都没有观察到新的峰产生,证明纳米TiO2的加入并没有改变PBF的化学性质。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A)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进行分析,DSC和XRD结果表明所有种类的纳米TiO2的引入都能提升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并且其中纳米块和纳米线的提升比较明显,而纳米块组分的提升最大,添加量达到7‰的PBFc7的半结晶时间不足1分钟。通过冲击和拉伸试验表征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无机刚性粒子的增韧,纳米粒子组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最多分别提高了119%和570%,抗冲击强度甚至达到了95k J/m2。通过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紫外光透过率的测定表征纳米复合材料的紫外屏蔽性能,所有纳米复合材料在紫外屏蔽性能上都表现出较好的提升,其中纳米线组分添加量达到5‰的复合材料在200-400 nm不可见区域几乎可以完全屏蔽紫外光透过。

王泽澎[5](2021)在《PBAT基生物降解材料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是一种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良好力学性能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但因为其价格昂贵阻碍了其应用,因此常对其进行共混改性。本文研究了两种PBAT基吹膜体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改性热塑性淀粉(TPS)吹塑薄膜体系中,由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可以证明,马来酸酐(MA)与钛酸酯偶联剂(TC)与淀粉发生了反应,成功制得了改性淀粉。由动态热机械分析与微观形貌分析可知,MA可以作为相容剂促进PBAT与TPS的酯交换反应。TC不仅可以作为增容剂提高PBAT和TPS的相容性,而且可以减少淀粉在薄膜中的团聚;力学性能测试表明,MA和TC的共同作用能显着提高薄膜的力学性能,薄膜的纵向和横向拉伸强度从13.1/8.3 MPa提高到26.7/17.2 MPa,薄膜的模量也从101.5/84.3 MPa提高到155.6/120.7 MPa。根据接触角数据,MA和TC对PBAT/TPS薄膜的疏水性能影响不大。PBAT/MA-TC-TPS薄膜可广泛应用于包装制品和农业地膜等领域。根据降解实验,MA和TC均可以降低PBAT/TPS薄膜的降解速度,换而言之,可以提高薄膜的抗老化性,增加货架时间。对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改性热塑性淀粉(TPS)/聚碳酸亚丙酯(PPC)吹塑薄膜体系,由DSC实验可以发现,少量PPC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薄膜分子有序化,如取向和结晶。由动态热机械分析可以得出,PPC还可以略微提高PBAT/TPS/PPC三者的相容性。由流变实验可以看出,PPC的加入可以降低共混物的复合粘度,从而降低加工难度。由力学性能测试发现,PPC的加入可以会略微降低拉伸强度,但可以使薄膜的纵向断裂伸长率从200%提高到350%以上,杨氏模量也随PPC的组分的升高而提高。扫描电镜测试发现PPC的加入提高了薄膜的韧性和TPS的分散性。接触角测试表明,PPC是亲水的,但共混物薄膜的亲水性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降解实验表明PPC可以加快薄膜的降解,这是因为淀粉分散性的提高。从水蒸气透过性测试可以得出结论,PPC的加入可以提高薄膜的阻隔性能,而且随着组分的升高而提高,与不加PPC相比,加入40份PPC时,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50%达到了1.562×10-13g·cm/cm2·S·Pa。

侯磊[6](2021)在《PES基柔性白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白色荧光聚合物材料在固态光源、全息显示屏背光源等领域大放异彩。与传统小分子体系相比较,聚合物白光材料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大面积制造等优势。目前,常用的获取聚合物白光材料的方法为将不同的发色团通过共混的的方式掺杂到一起,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共混物有相分离的缺点,会导致荧光颜色发生改变。因此,为解决共混导致的材料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设计并合成共聚型白色荧光发射材料更具有应用价值。蓝色荧光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质:以发射蓝色荧光的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为基本结构,通过熔融缩聚的方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乙二醇酯-co-丁二酸1,4-环己烷二甲酯)(PESC)与聚(丁二酸乙二醇酯-co-丁二酸异山梨酯)(PESI)。固体荧光测试表明,两种共聚酯在365 nm光源激发下均可以发射出强蓝色荧光,其荧光强度分别随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异山梨醇(IS)的共聚比例增加而提高,且IS对荧光强度的提升程度明显高于CHDM。此外,两种共聚酯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发波长依赖性以及晶体诱导增强效应,通过改变激发波长、结晶度,可实现对荧光颜色、强度的有效调控。另一方面,与纯PES相比,CHDM与IS单元的引入赋予了共聚酯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共聚酯分子链刚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样品激发状态下的非辐射能量损耗,提高其荧光强度。橙色荧光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质:采用熔融缩聚的方法,将不同的二元醇单体进行组合(如,乙二醇和丁二醇;乙二醇和己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并分别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四氯苝酐进行共聚合,制备了三种橙色荧光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乙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丁二醇酯)(PEBT)、聚(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乙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己二醇酯)(PEHT)、聚(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丙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四氯苝酐丁二醇酯)(PBTT)。其中,PBTT分子链规整性、结晶能力较差,能够溶于CH2Cl2等有机溶剂,其余样品在溶剂中表现出了较差的溶解性,不利于在溶液体系中进一步反应。三种共聚酯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均高于375oC,并且均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样品的最大发射波长随四氯苝酐的共聚比例增大而发生红移;此外,PBTT共聚酯的紫外吸收曲线与PESC(A1)的发射曲线有较大重叠,符合供-受体型白光发射要求。白色荧光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质:采用扩链反应的方法,利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将PESC(A1)和PBTT(0.1%)连接,通过调整两个嵌段的比例,制备了共聚型白色荧光聚合物,聚合物PESC-co-PBTT的CIE坐标为(0.27,0.33),属于冷白光范畴。此外,不同嵌段比例的共聚酯CIE坐标分布在PESC与PBTT CIE坐标的连线上,这条线上的不同荧光色可通过改变两嵌段比例实现。通过控制结晶温度制备不同结晶度的聚合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微调产物的荧光颜色。降解实验表明,扩链后的共聚酯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在Na OH溶液中10天失重82.9%。

孟荣杰[7](2021)在《芳香族聚酯的纳米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随着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逐渐兴起的芳香族聚酯也出现在大众视野,作为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较好的力学性能、价格便宜、易于加工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纤维、工程塑料等领域。但芳香族聚酯在环境中的降解程度较小,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近些年来,人们大多都在研究材料的降解性能和宏观力学性能的改性。但很少有人从纳米尺度去研究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本论文利用单分子力谱技术、基于量子力学(QM)计算的单链弹性理论模型、NAMD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研究手段,主要研究三种芳香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在非极性有机溶剂壬烷中的本征弹性,从而在单分子水平上解释聚酯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单分子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的单分子力谱曲线,结合QM单链弹性理论模型拟合分析,发现,PET、PTT、和PBT这三种芳香族聚酯分子在非极性有机溶剂壬烷中都能够得到其本征弹性,与溶剂的质量毫无关系。经过单链弹性理论模型拟合,PET、PTT能够被QM-WLC模型拟合,拟合参数分别为lp(28)0.45nm、lp(28)0.53nm,这两个参数正好分别对应PET和PTT分子链结构单元长度的一半。PBT不能被QM-WLC模型拟合,但QM-FRC拟合,且拟合参数bl(28)0.63nm,这个参数的数值正好是PBT分子结构中亚甲基的重复单元长度,这就意味着单链弹性理论模型的拟合参数描述的结果与聚合物单个分子链的结构相关。随后,结合NAMD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的研究PET、PTT、PBT分子的三聚体在水溶液中的单链弹性,PET、PTT、PBT在单分子力谱实验力曲线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得出的力曲线能够很好的重合,均可以表征单分子链的弹性。这也说明三种聚酯分子链与水溶液中的水分子没有特殊的相互作用。其次,将本论文中芳香族聚酯的本征弹性进行比较,PET和PTT在整个受力区域可以很好重合,两者的本征弹性曲线相同,这是由于主链上的苯环和酯键相互作用导致其单个分子链的旋转受阻,起主导作用,但分子结构中的亚甲基数量较小,不足以影响主链的弹性,因此说明这两种聚酯材料显刚性。PET比PBT更加刚性,在单个分子链被拉伸过程中也会消耗更多的能量,通过数学计算,发现亚甲基个数的差异导致的能量差是0.292 k J mol-1unit-1,这可能正是PET和PBT宏观力学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最后结合之前课题组研究的几种脂肪族聚酯(PGA、PCL、PLA)与芳香族聚酯做本征弹性做了对比,发现芳香族聚酯比脂肪族聚酯的更加刚性,这种分子链之间的差异,可能由于主链分子结构更加决定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苯环与羧基形成的共轭体结构影响聚酯分子的本征弹性。这也使得这两类聚酯材料在宏观力学上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能文博[8](2021)在《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通用塑料在环境中可以存留几百年到几千年不消失。这类环境持久性塑料的过度使用,特别是近年来一次性包装领域中大量塑料薄膜的使用,使得地球环境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在遭受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从长远来看,开发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替代通用的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是防止这一问题继续发展的根本有效途径。从材料选择来看,脂肪族聚酯酯键更容易受水、氧、微生物作用发生分子链断裂,在堆肥或者土壤中放置数个月就能够发生微生物酶促降解,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然而,目前仅有的几种产品PLA、PBAT、PBS等普遍价格高、耐热与机械性能较差,且其降解速率被证明在海洋等水体环境中严重变缓,从而制约了应用拓展。以对苯二甲酸为原料的芳香族聚酯如PBT,PET虽然不具有生物降解性,但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却十分优异,且易加工,原料较为便宜。通过对现有聚酯材料进行合成改性能够改善塑料亲水性,结晶性,增加塑料与水和微生物作用几率从而提高其在水体中的降解性能。例如PBT链段中引入一定比例的PBA形成可生物降解的半芳香族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为了进一步提高PBT类聚酯在水体中的水解性能,得到一类全自然域均可降解的聚酯材料,本文设计将聚乳酸作为易水解片段引入PBT聚酯链段中,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将乳酸与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进行共聚,制备了三类PBT基无规共聚酯,并对其基本热、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进行了考察。具体工作如下:(1)乳酸改性PBT无规共聚酯(PBTL)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将不同比例乳酸(LA)与对苯二甲酸(PTA)、1,4-丁二醇(BDO)共聚,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乳酸)酯(PBTL)。结果表明,LA单元的引入扰乱了PBT主链规整性,进而降低了共聚酯结晶能力。随LA含量增加,共聚酯熔点随之下降,但热性能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熔点处于155℃-220℃,374℃以下热稳定。正是结晶性能的下降,使得PBTL在牺牲部分强度的同时,断裂伸长从182%增至564%,韧性大幅提升,且杨氏模量普遍在1000 MPa以上。此外,PBTL系列共聚酯在堆肥实验中均体现出可堆肥降解性,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崩解形貌变化,且LA含量越大,降解速率越快,三个月后,最终矿化率高达48%。水解实验中,缓冲液浸泡400天后的PBTL样条出现断裂与水解孔隙,而且乳酸含量与BT平均链段长度显着降低。自然海水中浸泡90天后,高乳酸含量PBTL已经出现初步降解迹象,分子量明显下降。将聚乳酸片段作为易水解单元插入PBT主链,在损失部分热、机械性能的情况下,赋予了这种难降解芳香族族聚酯良好的降解性能。总之,本研究所得PBTL是一类耐热好、力学强而韧的可堆肥、可水解的无规共聚酯。(2)己二酸增韧改性PBTL无规共聚酯(PBAmTL)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针对PBTL系列共聚酯中低乳酸组分韧性不足及降解缓慢的的问题,控制LA为二元酸总摩尔数的20%,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在PBTL主链中引入脂肪二酸己二酸(AA)作为第四单体进行改性,得到了高分子量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己二酸-乳酸)酯(PBAmTL)。结果表明,AA的引入,进一步削弱了共聚酯的结晶能力,且乳酸含量较高时发生了结晶结构的改变,使PBAmTL共聚酯相比低乳酸含量PBTL显着增韧,断裂伸长率从247%提升到1467%,然而熔点与强度下降较快。(3)乳酸改性PBAm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针对PBAmTL共聚酯中材料熔点与强度下降过快,本工作我们进一步调节共聚酯PBATL中乳酸含量,合成了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己二酸-乳酸)酯(PBATLm)。结果表明,当摩尔投料比(LA:T:AA)由1:4:1增加到3:4:1时,PBATLm共聚酯的断裂伸长率由395%提高到618%,而强度(34.0 MPa-35.5 MPa)与熔点(160℃-181℃)仅发生小幅变化。与我们的改性预期一致。此外,乳酸的引入,相比于等摩尔量的长碳链己二酸,赋予PBT主链更多的易水解酯键位点,有益于促进共聚酯生物降解前期水解过程,进而加速整体生物降解速率。

周吉[9](2021)在《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热稳定性和优良的电气性能等,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零件、纺丝纤维等领域。但由于纯PBT缺口冲击强度低,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对PBT材料的增韧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熔融法制备了聚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E-g-GMA),并用于PBT及其共混材料的增韧改性,系统的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及微观形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制备PE-g-GMA的实验中,通过红外光谱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GMA的含量和引发剂的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化学滴定法计算其接枝率。结果表明,随着GMA含量的增加,接枝物的接枝率呈现上升趋势,但GMA含量大于4%时接枝率的增幅减小;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接枝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低。GMA与BIPB在合适比例关系下,可以使接枝反应达到最优效率。在本组实验中,GMA含量为3%,BIPB含量为0.2%时,即GMA与BIPB质量比例为15:1时,接枝率最高。在增韧PBT的实验中,使用不同接枝率的PE-g-GMA对PBT进行增韧改性,并探究了增韧剂添加量对PBT材料的性能影响。随着增韧剂接枝率的提高,材料韧性提高。当增韧剂3#添加量为15%,材料出现脆韧转变,冲击强度达到35.68k J/m2。DSC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增韧剂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熔融热焓Hm和结晶度Xc降低,复合材料刚性降低,冲击韧性提高。SEM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增韧剂含量增加,PBT微观形态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复合材料韧性得到有效提高。研究了不同接枝率PE-g-GMA、增韧剂含量以及体系相形态对PBT/GF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接枝率的PE-g-GMA均能有效的改善PBT/GF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DSC测试显示,复合材料结晶温度下降幅度较小,说明自制增韧剂在提高PBT/GF复合材料韧性的同时能有效保持材料的强度。SEM测试可以观察到PE-g-GMA的引入,提高了GF与PBT基体的粘结性,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韧性得以提升。研究了不同接枝率PE-g-GMA对PC/PBT合金的增韧改性,PC/PBT合金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PE-g-GMA接枝率的提高而增加,且提升幅度明显,说明接枝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PBT与PC之间相容性,当增韧剂接枝率为2.18%时,PC/PBT合金冲击强度达到58.9k J/m2,复合材料冲击韧性显着提高。SEM可观察到,随着PE-g-GMA接枝率的提高,断裂面孔洞明显增加,两相界面逐渐消失,表明GMA含量提高,使得PC与PBT之间相容性明显提高,有利于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

安超[10](2021)在《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传统塑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生物基或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化合物对环境友好且可再生。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可生物降解塑料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使用的对象,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塑料,其中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是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它兼具脂肪族聚酯和芳香族聚酯的优点,既具有良好的热性能、机械性能,还具有优良的延展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本文围绕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进行合成与改性研究,分两部分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以癸二酸、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为基本原料,采用直接酯化缩聚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探讨了对苯二甲酸和癸二酸摩尔比(60/40、70/30、80/20)对产物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和1H NMR证明实验成功制备了PBSeT共聚酯,并且PBSeT(60/40)生物可降解;拉伸测试结果表明,PBSeT拉伸强度均高于20MPa,断裂伸长率达700%以上,其中PBSeT(80/20)拉伸强度最大,为29MPa;PBSeT(60/40)断裂伸长率最大,达830%。通过热性能研究发现,随芳香族单体对苯二甲酸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均有所提高,结晶度也由9.13%提高到16.34%,试样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综上选出了具有最优性能的可生物降解共聚酯PBSeT(60/40),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其进行合成改性。(2)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PBSeT共聚酯进行了分子结构设计,引入了端羟基聚乳酸,制备了PBSeT和PLA的嵌段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作为二者链接剂。具体是固定PBSeT和PLA的质量比(PBSeT/PLA质量比为8/2),只改变链接剂HDI的含量(异氰酸酯基与端羟基的摩尔比n(NCO):n(OH)为0,1.2,1.5,1.8,2)来可控的调节样品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了加入不同含量链接剂HDI对嵌段物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所需嵌段物,其加工性和热稳定性良好,且这种嵌段物结构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其中n(NCO):n(OH)=1.5的加入使样品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7MPa,拉伸性能大大提高。此外热性能测试表明材料的耐热性也得到极大提高,与纯料PBSeT(60/40)相比维卡软化点最高提高了约14℃,且嵌段物中两链段单元的玻璃化温度相互靠近。通过本实验的验证,说明釜内聚合后再改性的新工艺可以制得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均优异的聚合物材料。

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基异己糖醇聚酯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己糖醇的结构与性能
    1.1 异己糖醇的结构特点
    1.2 异己糖醇的性能特点
2 异己糖醇基聚酯的种类及制备方法
    2.1 异己糖醇基均聚酯
        2.1.1 异己糖醇与酰氯单体聚合
        2.1.2 异己糖醇与羧酸/羧酸酯单体聚合
    2.2 异山梨醇基共聚酯
        2.2.1 PBIS
        2.2.2 PBISI
        2.2.3 PEIT
        2.2.4 PBIT
        2.2.5 PCIT
        2.2.6 PCIsFs
3 结束语

(2)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PET和 PBT的概述
    1.2 碳纤维
    1.3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1.4 3D打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3D打印技术
        1.4.2 3D打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螺杆挤出工艺
    1.6 研究意义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研究设计方案
第2章 3D打印机工艺的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试样制备
    2.3 沿X轴打印结果与讨论
        2.3.1 打印温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3.2 打印速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3.3 风扇风量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4 沿Z轴打印结果与讨论
        2.4.1 打印温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4.2 打印速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4.3 风扇风量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3D打印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T基体树脂的选择
        3.3.2 PBT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3.3.3 相容剂的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3.3.4 增韧剂的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3.3.5 成核剂对PET/PBT合金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碳纤维增强聚酯3D打印丝材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样品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纤维的选用
        4.3.2 碳纤维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4.4 3D打印CF/PET材料翘曲变形分析
        4.4.1 碳纤维长径比对翘曲的影响
        4.4.2 碳纤维含量对翘曲的影响
        4.4.3 打印机底面贴胶处理对翘曲的改善
        4.4.4 数学模型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3)基于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基聚酯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油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2.1 石油基聚酯的概念分类
        1.2.2 石油基聚酯的聚合方法
        1.2.3 石油基聚酯的应用发展
    1.3 生物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3.1 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
        1.3.2 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
    1.4 本论文的工作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和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表征
        2.2.4 实验预处理
        2.2.5 实验后处理
第3章 4,4'-联苯基均聚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的合成
        3.2.1 PPB均聚酯
        3.2.2 PHB均聚酯
        3.2.3 PDB均聚酯
        3.2.4 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基均聚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均聚酯的条件优化
        3.3.2 均聚酯的结构分析
        3.3.3 均聚酯的热性能
        3.3.4 均聚酯的机械性能
        3.3.5 均聚酯的偏光表征
        3.3.6 均聚酯的流变行为
    3.4 小结
第4章 PEF及 PEFB共聚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EB及 PEFB共聚酯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FB共聚酯的条件优化
        4.3.2 PEFB共聚酯的结构分析
        4.3.3 PEFB共聚酯的热性能
        4.3.4 PEFB共聚酯的机械性能
        4.3.5 PEFB共聚酯的紫外性能
    4.4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使用的主要缩写词及符号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纳米二氧化钛原位聚合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酯简介
    1.3 可再生资源简介
        1.3.1 生物质原料
        1.3.2 2,5 呋喃二甲酸的介绍
        1.3.3 呋喃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复合材料
    1.5 呋喃环聚酯合成的方法
        1.5.1 熔融聚合
        1.5.2 溶液聚合
        1.5.3 界面聚合
        1.5.4 开环聚合
        1.5.5 酶催化聚合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内容
        1.6.1 工作意义
        1.6.2 论文创新点
    1.7 本论文所需的表征方法
        1.7.1 分子量的测定(GPC)
        1.7.2 核磁共振分析(~1H-NMR)
        1.7.3 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
        1.7.4 X射线衍射实验(XRD)
        1.7.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1.7.6 热失重分析法(TGA)
        1.7.7 扫描电镜(SEM)
        1.7.8 拉伸实验
        1.7.9 冲击实验
        1.7.10 紫外透过实验
第2章 块状纳米TiO_2/PBF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试剂与设备仪器
        2.2.2 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F)的合成
        2.2.3 块状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2.2.4 PBF/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二氧化钛纳米块的表征
        2.3.1 TiO_2纳米块的结构表征
        2.3.2 TiO_2纳米块的形貌
    2.4 PBF/TiO_2纳米块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2.4.1 PBF/TiO_2纳米块复合材料的粘度分析
        2.4.2 分子量的测定
        2.4.3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2.4.4 纳米TiO_2在PBF中的分散性
        2.4.5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及热性能分析
        2.4.6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2.4.7 PBF/TiO_2纳米块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
        2.4.8 PBF/TiO_2 纳米块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
        2.4.9 拉伸及冲击性能的分析
        2.4.10 紫外屏蔽性能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BF/TiO_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PBF/TiO_2纳米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2.1 T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
        3.2.2 PBF/TiO_2纳米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3.2.3 TiO_2纳米粒子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比浓粘度的测定分析
        3.3.2 分子量的测定
        3.3.3 PBF/TiO_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3.3.4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分析
        3.3.5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3.3.6 力学性能的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TiO_2的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片原位聚合PBF的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PBF/TiO_2纳米线、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2.1 TiO_2纳米线的合成
        4.2.2 TiO_2纳米片的合成
        4.2.3 PBF/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4.2.4 纳米TiO_2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比浓粘度的测定分析
        4.3.2 分子量的测定
        4.3.3 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4.3.4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及结晶性能的分析
        4.3.5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3.6 力学性能的研究
        4.3.7 紫外屏蔽性能分析及TiO_2的抗紫外机理
    4.4 小结
第5 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PBAT基生物降解材料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
        1.2.1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发展概况
        1.2.2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结构与性质
    1.3 热塑性淀粉(TPS)
        1.3.1 淀粉的简介
        1.3.2 热塑性淀粉的发展概况
        1.3.3 热塑性淀粉的改性研究
    1.4 聚碳酸亚丙酯(PPC)
        1.4.1 聚碳酸亚丙酯的简介
        1.4.2 聚碳酸亚丙酯的性能
        1.4.3 聚碳酸亚丙酯的改性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
第2章 PBAT/TPS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改性淀粉的制备
        2.2.4 PBAT/改性热塑性淀粉膜的制备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3.3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3.4 力学性能测试
        2.3.5 微观形貌分析
        2.3.6 接触角与表面能
        2.3.7 薄膜的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BAT/TPS/PPC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改性淀粉的制备
        3.2.3 PBAT/TPS/PPC膜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3.2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3.3.3 流变性能测试
        3.3.4 力学性能测试
        3.3.5 微观形貌分析
        3.3.6 接触角测试
        3.3.7 降解实验
        3.3.8 水蒸气透过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PES基柔性白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不同白光发射体系概述
        1.1.1 聚合物掺杂小分子体系
        1.1.2 聚合物共混体系
        1.1.3 共聚型聚合物发射体系
    1.2 非共轭型AIE聚合物发射材料概述
    1.3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及其改性方法概述
        1.3.1 PES概述
        1.3.2 PES共聚改性
    1.4 苝系衍生物染料概述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PES基蓝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PES、PESC及 PESI的制备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ES、PESC、PESI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2.2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2.2.3 热稳定性分析
        2.2.4 热力学性能分析
        2.2.5 PES及 PESC、PESI共聚酯等温结晶动力学及结晶形态分析
        2.2.6 PES及其共聚酯的荧光性能分析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芳香族橙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橙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
        3.1.4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共聚酯核磁氢谱分析
        3.2.2 共聚酯特性粘度及分子量分析
        3.2.3 共聚酯热稳定性分析
        3.2.4 熔融结晶行为分析
        3.2.5 动态力学行为分析
        3.2.6 流变行为分析
        3.2.7 共聚酯拉伸性能分析
        3.2.8 共聚酯的荧光性能与紫外吸收行为
    3.3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白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荧光共聚酯的制备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共聚酯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共聚酯分子量分析
        4.2.4 熔融结晶行为分析
        4.2.5 共聚酯热稳定性分析
        4.2.6 共聚酯荧光光谱及色坐标分析
        4.2.7 结晶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4.2.8 共聚酯降解行为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芳香族聚酯的纳米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技术
        1.2.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1.2.2 单分子力谱技术
        1.2.3 单链弹性理论模型
    1.3 SMFS在纳米力学中的应用
        1.3.1 聚合物单个分子链本征弹性
        1.3.2 单晶聚合物的单链弹性
        1.3.3 分子马达的力学性能测试
    1.4 芳香族聚酯
2 芳香族聚酯的本征弹性研究
    2.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本征弹性
        2.1.1 引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本征弹性
        2.2.1 引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本征弹性
        2.3.1 引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引言
    3.2 系统构建方法
        3.2.1 系统准备:拓扑和参数化
        3.2.2 分子体系模型的最小化和能量平衡
        3.2.3 可控式分子动力学模拟(SMD)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T在水溶液中的纳米力学研究
        3.3.2 PTT在水溶液中的纳米力学研究
        3.3.3 PBT在水溶液中的纳米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芳香族聚酯与脂肪族聚酯的力学性能对比
    4.1 引言
    4.2 芳香族聚酯本征弹性的对比
    4.3 芳香族聚酯与脂肪族聚酯的本征弹性对比
        4.3.1 PBT与 PLLA本征弹性对比
        4.3.2 PET与 PGA本征弹性对比
        4.3.3 PBT与 PCL本征弹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塑料污染及危害
        1.1.2 治理策略
    1.2 生物降解塑料
        1.2.1 降解塑料概况
        1.2.2 现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市场局限性
    1.3 脂肪族-芳香生物降解共聚酯
        1.3.1 发展历程
        1.3.2 脂肪族-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的合成
        1.3.3 脂肪族-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的结晶
    1.4 聚合物生物降解机制
        1.4.1 生物降解过程
        1.4.2 材料因素影响
        1.4.3 环境因素影响
    1.5 选题思路
第二章 乳酸改性PBT无规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BTL的合成
    2.3 PBTL的表征
    2.4 降解测试
        2.4.1 堆肥降解测试
        2.4.2 水解试验
        2.4.3 自然海水降解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BTL共聚酯的化学结构
        2.5.2 PBTL的分子量表征
        2.5.3 PBTL共聚酯的热性能
        2.5.4 PBTL的结晶结构
        2.5.5 PBTL共聚酯的应力-拉伸性能
        2.5.6 PBTL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己二酸增韧改性PB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PBA_mTL的合成
    3.3 PBA_mTL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A_mTL的核磁氢谱的表征
        3.4.2 PBA_mT的分子量表征
        3.4.3 PBA_mTL的结晶结构
        3.4.4 PBA_mTL共聚酯的热性能
        3.4.5 PBA_mTL的应力-拉伸性能
        3.4.6 PBA_mTL在自然海水中的降解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酸改性PBA_m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PBATL_m的合成
    4.3 PBATL_m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BATL_m的核磁氢谱的表征
        4.4.2 PBATL_m的分子量表征
        4.4.3 PBATL_m的结晶结构
        4.4.4 PBATL_m共聚酯的热性能
        4.4.5 PBATL_m的应力-拉伸性能
        4.4.6 PBATL_m在自然海水中的降解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PBT材料概述
        1.1.1 PBT简介
        1.1.2 PBT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1.2 PBT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增韧机理
        1.3.1 弹性体增韧机理
        1.3.2 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1.4 GMA接枝聚烯烃的研究及应用
        1.4.1 GMA接枝聚烯烃的制备
        1.4.2 GMA接枝聚烯烃的性能及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PE-g-GMA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内容
    2.3 性能测试
        2.3.1 PE-g-GMA接枝率的测定
        2.3.2 PE-g-GMA熔融指数的测定
        2.3.3 PE-g-GMA的红外表征
    2.4 结果讨论
        2.4.1 化学滴定法测量接枝率
        2.4.2 GMA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4.3 引发剂含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2.4.4 FTIR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E-g-GMA增韧PBT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实验配方设计
        3.2.5 标准试样的制备
        3.2.6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增韧剂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增韧剂含量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PE-g-GMA/PBT复合材料DSC分析
        3.3.4 PE-g-GMA/PBT复合材料SEM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PE-g-GMA增韧PBT/GF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实验配方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增韧剂对PBT/GF体系性能影响
        4.3.2 增韧剂含量对PBT/GF体系性能影响
        4.3.3 复合材料DSC分析
        4.3.4 复合材料SEM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PE-g-GMA增韧PC/PBT合金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制备
        5.2.4 实验配方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增韧剂对PC/PBT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5.3.2 增韧剂对PC/PBT合金流动性能影响
        5.3.3 增韧剂对PC/PBT合金微观形貌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课题背景
    1.2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1.3 常见可生物降解聚酯的研究进展
        1.3.1 聚丁二酸丁二酯(PBS)
        1.3.2 聚乳酸(PLA)
        1.3.3 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SeT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PBSeT的核磁谱图分析
        2.3.3 共聚酯的加工性能分析
        2.3.4 共聚酯的DSC分析
        2.3.5 共聚酯的XRD分析
        2.3.6 共聚酯的热重分析
        2.3.7 HDT、VST分析共聚酯耐热性
        2.3.8 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BSeT60的PBSeT/PLA共聚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PBSeT-HDI-PLA嵌段物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1H NMR分析
        3.3.3 加工性分析
        3.3.4 XRD分析
        3.3.5 熔融行为分析
        3.3.6 热失重分析
        3.3.7 力学性能分析
        3.3.8 耐热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基异己糖醇聚酯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王亚宁,周楚帆,乌婧,王华平. 纺织学报, 2021(08)
  • [2]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D]. 王晨蕾.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基于4,4’-联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基聚酯合成与性能研究[D]. 王玉停.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纳米二氧化钛原位聚合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研究[D]. 周冠男.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PBAT基生物降解材料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王泽澎.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PES基柔性白色荧光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D]. 侯磊. 河北大学, 2021(09)
  • [7]芳香族聚酯的纳米力学研究[D]. 孟荣杰. 中北大学, 2021(09)
  • [8]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能文博. 西北大学, 2021(12)
  • [9]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D]. 周吉. 辽宁大学, 2021(12)
  • [10]聚对苯二甲酸-癸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 安超. 中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