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启达》四个版本分句末尾助词研究

《老启达》四个版本分句末尾助词研究

一、《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秀婷[1](2021)在《《老乞大》时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慧杰[2](2021)在《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老乞大》是旧时高丽、朝鲜民众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其语言的呈现形式为会话体,主要记述当时的两朝商人到中国买卖货物、食宿、见闻等的过程。元、明、清三代的汉语研究者分别对其进行了修订、再版,逐渐形成了能充分反映元、明、清时汉语口语实际的语料:元末的《古本老乞大》、明初的《老乞大谚解》,清中期的《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与《老乞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学界对《老乞大》的研究涉及到了语言、文化、汉语教材、文献等诸多方面。目前有关《老乞大》量词研究主要关注于书中名量词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的只针对书中的货币量词或个体量词进行研究,还有的关注某一版本的量词研究,现有的研究都未涉及元、明、清三个时期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比较为研究的对象。论文首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将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个大类,大类之下又进行了细化,统计出了四种版本不计重复的名量词有108个,动量词有39个。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量词的书写形式与表量、语法特征等方面对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异同进行对比,发现元本《古老》和明本《老谚》、清本《老新》和《重老》中使用的量词和其称量的对象两两相近,而元明两种修订本和清代两个修订本使用的量词及其计量对象差异较大,这充分说明汉语量词在从元明向清代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后,以《古本老乞大》中的量词为参照,分别将明、清两个朝代三种版本《老乞大》中的量词与之进行比较,发现后期版本中有60个继续沿用元本的量词,也有换用、增加,甚至是不用的量词,这些演变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发展变化、语言接触、人为讹用等外部因素和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等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元明本《老乞大》量词与同时期“三言二拍”的比较,可知元明本《老乞大》中的大部分(87个)量词在“三言二拍”中有所使用,与“三言二拍”不同的是,这些共有量词在《老乞大》中的使用频率较低,量词的形体也有诸多的差别,从总体上看,《老乞大》量词计量对象的范围没有“三言二拍”宽泛,这也印证了会话体教科书与其他文体在量词的选取与使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刘悦怡,宫齐[3](2021)在《《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乞大》是整个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口语教科书之一,历经元明清三代,展现了语言上鲜明的变化。考察四个版本的《老乞大》中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分布、功能以及演变特点,可以发现有些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在元末使用,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消亡,有些语气词从清代才开始出现。同时通过梳理语气词"那"与"麽""呢""啊"等疑问语气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并推测出疑问语气词演变的特点和路径。

张福通,赵成杰[4](2020)在《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文中认为域外汉语教科书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材料。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类语料进行再审视。一、从文献特色而言,可以利用《老乞大》的四种版本进行历时对比研究,也可以利用《官话指南》的不同修订本或对译本进行跨方言的共时对比研究。二、域外汉语教科书保存了大量汉语语言现象,可补充现有研究的缺失环节,并借以观察具体现象的历时演变。三、虽然这些教科书往往带有方言背景,但从主体看,还是应从通语视角进行多角度研究。

王晓艳[5](2020)在《从满汉对勘看《清文指要》中“VP(了)的时候”的句法语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多数“从龙入关”的旗人逐渐弃用满语而转用汉语,针对八旗子弟编写的兼汉满语会话教材《清文指要》应运而生,其中汉语部分存在大量满语干扰特征,反映了语言接触下旗人汉语的真实面貌,“Vp(了)的时候”的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主要以《清文指要》为研究对象,在满汉合璧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从共时层面对“VP(了)的时候”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描写,并在历时层面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会话教材,明确了《清文指要》汉语部分存在更为强势的满语干扰特征。文章首先对《清文指要》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明确了“Vp(了)的时候’的两种形式:“VP的时候”与“VP了的时候”,并对其句法表现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的时候”一般作为联系项连接主从复句,因此“vp(了)的时候”多位于复句句首或者句中位置。与“VP的时候”相比,“vp 了的时候”句法形式更为丰富,出现了特殊句式——双“了”结构。从语义特征来看,‘‘VP(了)的时候”也具有多功能性,一是表示时间,其中“VP 了的时候”在同时性的结构深层蕴含非同时性的语义关系;二是语法化为虚拟假设性标记,相当于“如果/要是……的话”,这种用法在数量上占显着优势,与“VP 了的时候”相比,“VP的时候”还可以表示反事实假设。“的时候”词性由实到虚,由虚到更虚,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清代“的时候”演变成时间义与带有时间色彩的假设、条件义并存的局面,这个过程不仅受到该结构本身功能和语义的内部演化的影响,清代满语的干扰作用也不可忽视。其次,文章探讨了“VP(了)的时候”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满语干扰因素的影响。该部分在自建满汉双语平行语料的基础上,采用满汉对勘的方法,对“VP(了)的时候”的满语对译成分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vp”主要对应满语中的形动词和副动词,“了”主要对应满语中的时体标记和副动词词缀,“的时候”生要对应满语中的位格de及其格缀形式「rde、后置词(manggi、ohode、jakade、sidende)、副动词词尾ci 以及条件假设连词 oci。由“VP(了)的时候”的句法语义特征描写我们可以推断,在共时层面上该结构因受到满语语法、对译成分等因素的干扰,形成了特殊的形式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历时层面八部满汉对勘会话教材的比较,发现《清文指要》汉语会话部分是受满语影响最大、最具有满语“硬译,痕迹的一部文献。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呈现了一个客观事实:“VP(了)的时候”结构的句法语义体现了满语干扰特征的影响,研究认为,形成该结构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的时候”多重功能的影响;满语母语的干扰;满汉翻译影响以及清代笔帖式满语水平的下滑。

朱培培[6](2019)在《《皇明诏令》白话勅令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皇明诏令》一书收录了自明太祖登基至嘉靖十八年间明朝历代皇帝(建文帝除外)的勅书诏令,系明人写作、明人刊刻,可作为时代明确、真实可靠的语言资料加以使用。在《皇明诏令》一书中,部分勅书诏令采用当时简洁而生动的口语写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把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白话资料相比照,对於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皇明诏令》中的白话勅令尚未能够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部分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口语资料作出比照,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明代初期汉语口语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语法现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在词法层面,本文主要考察了动态助词、语气助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假设连词、因果连词以及部分副词和词缀;在句法层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处置式和被动式。《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多数语法事实基本与明代初期的其他口语资料相吻合,反映了明初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比如假设语气助词用“呵”、第二人称复数均作“恁”等。此外,受元代蒙汉对译等因素的影响,在《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如反复问句句中用“也”、结果连词用“因此上”、“才”作条件假设连词、“讫”可用作被动标记或动态助词等。

何潇[7](2018)在《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Greenberg语序类型学理论,介词是语序类型学上的重要参项。通常,SVO语序的语言与前置词和谐,SOV语序的语言与后置词和谐。汉语,作为SVO语序的语言,同时具有前置词、后置词、框式介词多种介词类型,这一现象被相关领域的学者称作“难得的研究样本”。与之相应出现的,是西北等地区的方言中偏离汉语VO类型的受事前置语序,相关现象被类型学领域的学者称作“奇特的类型景观”。因此,对汉语介词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语的语言类型。目前关于前置词与框式介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对于后置词的系统研究,则尚为欠缺。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从语言接触视角对汉语后置词的历时来源、演变过程进行探究,归纳后置词所具有的独立演变模式和接触性演变模式,分析推动汉语后置词形成的内部与外部演变机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共有九个章节。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主要涉及本文的重要概念、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内容。在第一章中,明确界定了后置词的概念和相关范畴,介绍了后置词的研究现状和现存问题,并对论文中语料来源、调查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汉语语言系统内部因素、语言生态环境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后置词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理据性。同时,结合已有的语言接触理论和类型学理论,提出了“判定语言接触是否发生的标准”。第二部分由第三至第七章组成。这一部分的五个章节所探讨的后置词共分为两个大类。第一大类(第三章至第五章)后置词包括介引话题类后置词“来V”、比拟义后置词“一般”、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道/一同”。这三小类后置词在汉语中均具有框式结构的基础,在语言接触因素的推动下,又由框式结构发展成为后置词。本文第三至第五章中,重点对这类后置词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梳理,结合历时语料和相应的历史时代背景,判定语言接触的发生对象以及其对汉语产生的影响。从汉语系统内部的演化与发展、外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后置词形成的原因。具体来说,第三章以“来说”、“来看”、“来讲”等“来V”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来+V”由连动结构发展至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Prep+来V”框式结构形成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的相关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初期汉语欧化、白话文文法形成时期,英语与日语对“来V”发生“框式介词→后置词”的演变所起到的引导作用;第四章,以比拟义后置词“一般”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一般”由数量短语演变为比拟义后置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后置词“一般”的形成既有汉语系统内部演化与发展的因素,也与历史上汉语在多个时期同外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交流有关。中古时期,汉译佛经的传入促使“一般”与前置词构成更加稳定的框式结构,元代汉语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接触促成了“一般”发生“框式介词→后置词”的演变,由此“一般”脱离前置词,形成了单独介引相关题元的功能;第五章,以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同”、“一道”为研究对象。对协同义“一X”由跨层结构发展为副词,再由副词虚化至后置词的历时过程进行了梳理。“一路”、“一同”、“一道”从先秦至宋元时期发生了“短语结构→词汇成分”的词汇化演变,元代至清代发生了“框式介词→后置词”的转变。结合元代、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语言环境,参考元代直译体文献、满-通古斯语族的相关语料,本文推断汉语与SOV语序语言的多次接触对协同义后置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第二大类(第六章、第七章)后置词为方位类后置词“里”和“上”。“里”和“上”均在汉语系统内部完成了向后置词的演变,语言接触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出格标记功能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第六章中以“里”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由名词到方位名词,再到方位后置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基于语言调查材料,对河南地区、滇黔部分地区的方言中疑似来自方位后置词“里”的多功能助词进行分析与研究。考察元代蒙式汉语对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句法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元代直译体文献中“里”的特殊格标记功能在我国甘青方言区、西南官话武天片区,以及陕西关中方言区中留存的印记。从历时视角及语言接触的角度,对方位后置词“里”的多向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七章,对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从“方位名词/普通名词→方位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从语言接触和类型学角度,基于语言调查材料,结合“上”在元代直译体文献中出现的位格、受事格、与格等特殊格标记功能,对滇中、滇西地区的汉语词“上”的特殊格标记功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该地区藏缅语族的民族语言对后置词“上”格标记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由第八章和第九章组成。第八章,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理论总结,结合语言接触理论,对促使后置词形成的普遍机制进行论述。分析汉语内部的句式糅合、类推、重新分析等机制对框式结构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重点分析汉语系统外部,由语言接触引发的结构重组、构式拷贝等语法复制机制对“框式结构→后置词”和“后置词→格标记”等演变路径的影响。第九章为结语部分,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张辉,李雯婧[8](2017)在《《老乞大》与“燕行录”》文中研究指明朝鲜汉语教科书《老乞大》,产生于高丽朝(公元918—1392年)后期,历经官方多次"质正"形成系列版本及谚解本。从新发掘的材料来看,各版本语言依中国实际不断更新,其来源亦与朝鲜朝的"朝天"、"燕行"及《燕行录》有密切关系。本文拟据此问题考察二者之关联,以期为一直以来关于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基础来源问题的争论,及二者之关系研究补充新的资料。

刘星[9](2017)在《西北方言与元白话特殊语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语言接触和类型学的角度,使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元白话”和西北方言中与“纯汉语”异质的特殊语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绪论部分明确了考察对象为元代蒙式汉语、“汉儿言语”和与阿尔泰语系接触的西北接触方言。三者作为接触对象相似但程度不同的连续统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法上,以蒙式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为参照,分别考察同一语法范畴或表达在三种语言中的表现。目的是厘清西北接触方言与蒙式汉语和“汉儿言语”的关系,考察各语法参项在语言接触影响下的蕴含共性以及探究西北接触方言的性质和来源。第一章考察了复数词尾“每(们)”的特殊用法,认为西北接触方言和蒙式汉语属于同一类型;“汉儿言语”更接近于“纯汉语”。复数词尾“们”的接受度等级序列为:无生命名词>指示代词/VP的/并列名词>数量短语。第二章从语义格角度考察了三种语言的格范畴,蒙式汉语多以后置方位词做格标记,西北接触方言也有较为完整的格系统和丰富的后置格标记。“汉儿言语”和“纯汉语”一致,多用前置的介词做格标记。语言接触过程中易受影响的语义格的等级序列为:受事格/工具格/处所格>与事格/同事格/依据格>比较格。第三章考察了三种语言的语序类型。西北接触方言和蒙式汉语在具有和谐性或蕴含性的七种语序参项中全部显示出OV类型语序特征。“汉儿言语”的OV语序特征相对来说没有另外两者明显。从汉语保持VO型特征这个角度上说,“小句基本成分语序”和“前置词-后置词”这两种语序类型参项是最稳固的。第四章考察了蒙式汉语中出现的“者”、“呵”、“有”等助词和动词的特殊用法和蒙汉混合结构,除了用字不同以外,西北接触方言对应的助词和动词在分布和功能方面与其基本一致,而汉儿言语不具有这一特点。第五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全部25种参项的考察,西北接触方言在23种参项上与蒙式汉语相似,在15种上与“汉儿言语”相似,因此西北接触方言更接近于蒙式汉语。西北接触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是语言转用引发的干扰导致的,和蒙式汉语的形成类似,都受到了阿尔泰语系语言底层的影响。

张辉,李雯婧[10](2017)在《朝鲜朝汉语官话词汇“质正”》文中认为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研究,是解释朝鲜汉语官话韵书、辞书、教科书和工具书大规模问世的前提,对分析历时形成的辞书种类、版本、词汇等历时差异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上述制度的考察,重点讨论朝鲜朝汉语官话词汇"质正"部分的研究,目的是追踪朝鲜朝汉语教科书及工具书文献的词汇来源,解释明清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比如明清汉语官话基本词汇标准问题,及朝鲜朝汉语教科书所载近代汉语若干基本词汇替换的官话性质问题等等。

二、《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老乞大》的研究
        0.2.2 关于量词的研究
        0.2.3 关于《老乞大》量词的研究
    0.3 研究意义及方法
        0.3.1 研究意义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及简称凡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简称及凡例
第一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统计描述
    1.1 名量词
        1.1.1 个体量词
        1.1.2 集合量词
        1.1.3 部分量词
        1.1.4 度量词
        1.1.5 品类量词
        1.1.6 准量词
    1.2 动量词
        1.2.1 专用动量词
        1.2.2 借用动量词
    1.3 《老乞大》含有语素“些”的词语辨析
        1.3.1 “些个(些个)、些少、些小”
        1.3.2 “些微、些须”
    1.4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分布统计表
    1.5 小结
第二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异同的对比分析
    2.1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书写形式异同分析
        2.1.1 表量相同而形体不同
        2.1.2 表量不同而形体相同
    2.2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语法特征比较分析
        2.2.1 词法特征
        2.2.2 句法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演变的表现及原因
    3.1 量词演变的表现
        3.1.1 后期版本沿用的量词
        3.1.2 后期版本换用的量词
        3.1.3 后期版本增加的量词
        3.1.4 后期版本不用的量词
    3.2 量词演变的原因
        3.2.1 外部原因
        3.2.2 内部原因
    3.3 小结
第四章 元明本《老乞大》与“三言二拍”量词的比较
    4.1 元明本《老乞大》与“三言二拍”共有量词的比较
        4.1.1 量词在使用次数上的差异
        4.1.2 量词在使用形体上的差异
        4.1.3 量词在计量对象范围上的差异
    4.2 元明本《老乞大》独有量词与元明其他文献的比较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界定
二、四个版本《老乞大》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分布与功能
    (一)“麽”
    (二)“那”
    (三)“有”、“呵”、“也”
    (四)“呢”
    (五)“阿”、“啊”
三、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演变
结语

(4)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域外汉语教科书的文献特色
    (一)《老乞大》的历时演变语料(1)
        1. 元代———古本《老乞大》
        2. 明代———《老乞大谚解》(《翻译老乞大》)
        3. 清代———《老乞大新释》
        4. 清代———《重刊老乞大》
    (二)《官话指南》的共时方言语料(1)
        1. 南方官话本———《官话指南》(四卷本)
        2. 上海话对译本———《土话指南》《沪语指南》
        3. 粤语对译本———《粤音指南》
二域外汉语教科书的具体研究价值
    (一)保存语言现象
    (二)补充缺失环节(1)
    (三)观察历时演变
三通语视角下的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
四结语

(5)从满汉对勘看《清文指要》中“VP(了)的时候”的句法语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清文指要》相关研究
        1.1.2 “的时候”相关研究
    1.2 研究意义
    1.3 语料概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 “VP(了)的时候”的句法特征
    2.1 “VP(了)的时候”的句法位置和框式结构
        2.1.1 “VP(了)的时候”的句法位置
        2.1.2 “VP(了)的时候”的框式结构及其用法
    2.2 “VP的时候”的结构类型
    2.3 “VP了的时候”的结构类型
    2.4 小结
三“VP(了)的时候”的语义特征
    3.1 “VP的时候”语义特征
        3.1.1 时间性
        3.1.2 虚拟假设性
    3.2 “VP了的时候”语义特征
        3.2.1 时间性
        3.2.2 虚拟假设性
    3.3 “VP的时候”与“VP了的时候”的语义倾向性特征
    3.4 小结
四.“VP(了)的时候”满语对应表现
    4.1 “VP”的满语对译
    4.2 “了”的满语对译
    4.3 “的时候”的满语对译
        4.3.1 “的时候”对应位格de及其后缀形式-de
        4.3.2 “的时候”对应后置词
        4.3.3 “的时候”对应副动词词尾-ci
        4.3.4 “的时候”对译条件假设连词oci
    4.4 小结
五 “VP(了)的时候”满语干扰特征表现及原因探究
    5.1 “VP(了)的时候”满语干扰特征表现
        5.1.1 “VP(了)的时候”句法语义特征与满语对译成分具有一致性
        5.1.2 《清文指要》中“VP(了)的时候”体现了更为强势的满语干扰特征
    5.2 “VP”(了)的时候”满语干扰特征表现的原因
        5.2.1 “的时候”结构多重功能的影响
        5.2.2 满语母语的干扰
        5.2.3 满汉翻译影响
        5.2.4 清代笔帖式满语水平的下滑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6)《皇明诏令》白话勅令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壹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贰 助词
    2.1 动态助词
        2.1.1 持续态助词
        2.1.2 完成态助词
        2.1.3 兼用
        2.1.4 小结
    2.2 语气助词
        2.2.1 假设语气助词
        2.2.2 句尾语气助词
        2.2.3 小结
叁 连词
    3.1 假设连词
        3.1.1 “若”系假设连词
        3.1.2 其他假设连词
        3.1.3 小结
    3.2 因果连词
        3.2.1 原因连词
        3.2.2 结果连词
        3.2.3 小结
肆 代词
    4.1 人称代词
        4.1.1 第二人称代词
        4.1.2 反身代词
        4.1.3 小结
    4.2 指示代词
        4.2.1 近指代词
        4.2.2 远指代词
        4.2.3 小结
伍 词缀
    5.1 前缀
    5.2 後缀
    5.3 小结
陆 副词
    6.1 副词“休”,表劝止
    6.2 副词“也”,表选择
    6.3 程度副词“十分”
    6.4 副词“却”
柒 处置式
    7.1 “把”字句
    7.2 “将”字句
    7.3 小结
捌 被动式
    8.1 “被”字句
    8.2 “吃”字句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后置词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现存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言接触与汉语后置词的形成
    第一节 汉语系统的内部因素
        一、后置结构的基础
        二、框式结构的基础
    第二节 语言生态环境的外部因素
        一、语言接触的前提——多民族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接触的重要条件——中介语和双语者
        三、语言接触的推动因素——相关语言政策
    第三节 发生语言接触的判断依据
        一、普遍判定标准
        二、本文判定标准
第三章 介引话题类后置词“来V”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来V”
        一、“来V”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来V”
        一、“来V”的历时演变
        二、“来V”由连动结构到后置词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来V”
        一、中古佛经对框式结构产生的影响
        二、汉语欧化现象对“对于……来V”结构的影响
        三、日语翻译对“来V”形成后置词用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比拟义后置词“一般”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比拟义后置词
        一、比拟义词项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一般”
        一、“一般”的历时演变
        二、“一般”由比较义到比拟义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一般”
        一、中古佛经对“一般”的影响
        二、蒙古语对“一般”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道”和“一同”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一路”、“一道”和“一同”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一路”、“一道”、“一同”
        一、“一路”的历时演变
        二、“一道”的历时演变
        三、“一同”的历时演变
        四、“一路”、“一道”、“一同”历时演变的关联
        五、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一同”
        一、蒙古语对“NP+一同”类结构的影响
        二、满族语对“NP+一同”类结构的强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方位后置词“里”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方位后置词
        一、方位后置词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里”
        一、从普通名词到方位后置词
        二、从方位后置词到多功能助词
        三、方位后置词“里”的格标记功能
        四、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里”
        一、甘青地区格标记“里”
        二、西南官话天门方言中的格标记“里”
    第四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里”的演变模式
        一、“里”的独立演变
        二、“里”的接触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方位后置词“上
    第一节 历时角度的“上”
        一、普通名词及方位后置词阶段
        二、方位后置词“上”的格标记功能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二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上”
        一、云南地区汉语方言中的格标记“上”
        二、汉语方言中格标记“上”的来源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上”的演变模式
        一、语言接触视角下“上”的演变路径
        二、语言接触的历时层次
    第四节 个案研究——甘青地区格标记“哈”的来源猜想
        一、甘青地区格标记“哈([xa])”
        二、来源猜想
        三、语言接触视角下“下”的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语法演变机制
    第一节 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机制
        一、句式糅合
        二、类推机制
        三、重新分析
    第二节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机制
        一、结构重组
        二、构式拷贝
    第三节 语法复制的实现形式
        一、填补空缺
        二、对等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
        一、后置词的类型特征
        二、后置词的形成过程
        三、后置词的演变模式
        四、后置词的演变机制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附录: 方言合作人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北方言与元白话特殊语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现状
    0.2 研究目的、方法、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
        0.2.1 研究目的、方法、理论依据
        0.2.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复数词尾“每(们)”比较
    1.1 无生命的事物名词+每(们)
    1.2 指示代词+每(们)
    1.3 VP+的+每(们)
    1.4 N每(们)+N每(们)+N每(们)
    1.5 小结
第二章 语义格范畴比较
    2.1 受事格
    2.2 与事格
    2.3 同事格
    2.4 比较格
    2.5 工具格
    2.6 处所格
    2.7 依据格
    2.8 小结
第三章 语序类型比较
    3.1 小句成分语序
    3.2 前置词-后置词
    3.3 附置词短语和核心动词的相对语序
    3.4 比较句中比较标准和形容词的语序
    3.5 助动词和主要动词的语序
    3.6 小结
第四章 特殊助词和动词比较
    4.1 者
    4.2 着
    4.3 呵
    4.4 么道
    4.5 上/上头
    4.6 有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对研究目的的两点回答
        5.1.1 蒙式汉语、“汉儿言语”、西北接触方言的关系
        5.1.2 对西北接触方言的探讨
    5.2 研究推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乞大》时体研究[D]. 冯秀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D]. 陈慧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研究[J]. 刘悦怡,宫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J]. 张福通,赵成杰.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20(01)
  • [5]从满汉对勘看《清文指要》中“VP(了)的时候”的句法语义特征[D]. 王晓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皇明诏令》白话勅令语法研究[D]. 朱培培. 武汉大学, 2019(09)
  • [7]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D]. 何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8]《老乞大》与“燕行录”[J]. 张辉,李雯婧. 华夏文化论坛, 2017(01)
  • [9]西北方言与元白话特殊语法比较研究[D]. 刘星. 兰州大学, 2017(02)
  • [10]朝鲜朝汉语官话词汇“质正”[J]. 张辉,李雯婧. 东方语言学, 2017(01)

标签:;  ;  ;  ;  ;  

《老启达》四个版本分句末尾助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