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迁移研究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迁移研究

一、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1](2020)在《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文中指出云南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国家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最多的省份之一。香格里拉位于滇西北高原峡谷区生态脆弱区、现代地表活动试验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论文研究目的是基于环境生态学与地质学融合的视角探讨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并对其进行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供数据支撑和建议。本研究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定量揭示了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动态及静态控制因子;分析了4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结合CA-Markov模型拟合了现有状况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未来情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遥感手段结合现有的气象数据探讨了市域尺度地表温度、湿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今后30年(2031-2060年)的气温及降水分布特征,获得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动态因子;最后利用模型对现状及未来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地质学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共解译滑坡416个,崩塌179个,泥石流沟262条;并结合既有资料记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灾害点规模、灾害特征、险情及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特征,且沿断层及碎屑岩区域展布,灾害点密度整体呈南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中部低、沿河谷及构造带分布的特点。(2)运用雷达比值指数法开展地质灾害的快速提取和灾害监测,与调查结果图相比,总体精度较好,满足快速提取精度要求;运用Sentinel-1 SAR方法在针对地质灾害体的信息提取与监测方面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应有前景宽广;采用该方法对地质灾害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时效快、效果好,且不受天气因素限制,可为应急救灾和监测提供信息支持。(3)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称之为评价因子。(1)地表温度数据用到了从NASA官网上下载的MODIS传感器的8天合成地表温度产品,经数据预处理、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后,得到研究区的年平均地表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方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湿度,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的气候条件整体上较干旱,其中湿润地区的分布范围约占6%,正常区域占13%,微旱和干旱区域占60%,重旱区域约占12%。植被覆盖度不同,其土壤湿度差异较大。(4)本研究利用1961—2010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通过编写程序,运用R软件运行程序,提取出研究区范围内的每个格点数据,利用STARDEX中的FORTRAN子程序计算出极端气候指数,并选取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极端指数,分析香格里拉市过去(1961-2010年)及将来(2031-2060年)极端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提供气象数据支撑。(5)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表征这一活动的强度及其趋势,利用遥感探讨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出西部、东部及西南部相对较高,中部、东南部及北部覆盖低的特点;运用CA-Mark模型对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经对过去及现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解译的结果进行检验,2019年土地利用模拟的全局Kappa系数为0.794,全局精度85.6%,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CA-Markov模型模拟精度满足应用要求;模型依据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式预测未来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未来建筑用地和耕地地依旧在增加,但增速均有所放缓。1990-2019年香格里拉市建筑用地平均年增速为5.0%,2020-2030年下降到2.0%。草地地在过去30年的平均年增速为6.8%,未来将会下降到1.0%(2020-2030)。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1.2%、-0.8%和-0.2%。(6)基于过去(2014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模型评价现状(2019年)及未来(2030年)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发性。2019年研究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860.83 km2,3008.12 km2,4023.63 km2,2367.47 k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金沙江沿岸阶地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低危险区及安全区面积面积分别为125.03 km2、3500.85 km2、6274.13 km2,1359.8 km2,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等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及北部的东旺乡东旺河及西北部尼西乡汤满河的河谷地带。另外,本文根据相关模型预测了2030年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等级、面积及分布区域。基于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进行分区的结果,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未来高易发区和危险区仍然存在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诱发的静态因子是稳定的,变化的是其动态因子,动态因子主要体现在生态因子上,鉴于香格里拉特殊的生态定位,未来需要从生态系统及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其进行预防。

尹婧博[2](2020)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人口老弱化、村庄空废化、生态环境污损化等为典型特征的“乡村病”。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域空间最基本的单元,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地理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吉林西部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与传统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相比,生态脆弱区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资源要素的可得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更为显着。因此,基于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人为干预措施优化生态脆弱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对提高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缓解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大安市为研究区,首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大安市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重点研究区位因素、生产条件和政策制度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总结居民点现状分布特征及问题;其次,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和MCR模型,针对大安市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水土保持安全格局、水源涵养安全格局、盐碱化防治安全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叠加生成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生态约束条件;再次,从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中,选取相关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研究;最后,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和适宜性分区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搬迁区、限制建设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先建设区四部分,并对不同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为集聚型,除丰收镇外其余各乡镇Voronoi图Cv值均大于64%,其中大赉乡和安广镇的居民点的集聚程度最高。从数量和形态特征上看,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和形状差异性显着,主要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斑块形状简单、边界效应不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距城镇和交通线越近的地区,居民点越密集、数量越多,规模越小;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也相对较大。综合来看,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属于典型的“小聚居、大散居”的分布模式。(2)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盐碱化防治四个单一生态过程构建大安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低安全水平区、较低安全水平区、中等安全水平区和高安全水平区的面积分别为395.65km2、3212.80km2、1246.23km2、23.91km2,占大安市总面积的8.11%、65.86%、25.54%和0.49%。其中,低安全水平区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最脆弱和对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高安全水平区对人类开发利用的敏感度极低,是最适合农村居民点选址建设和人类开发利用的区域。(3)从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选取坡度、距盐碱地距离、耕作半径、距水源地、交通干道、城镇的距离共6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的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级别,面积分别为374.82km2、1175.83km2、1889.96 km2和1437.98km2,占大安市总面积的7.68%、24.10%、38.74%和29.48%。(4)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适宜性分区结果,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生态搬迁区、限制建设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先建设区,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基础分区。其中,生态搬迁区面积为2449.92 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48.27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9.95%,建议引导居民点向就近的重点发展区或优先建设区搬迁。限制建设区面积为483.34 km2,区域内居民点面积为14.62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2.10%,建议着力挖掘区域内部发展潜力,遏制居民点扩张外延趋势。重点发展区面积为1553.20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37.64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1.15%,应制定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促进迁入居民点与现存居民点的整合共建。优先建设区面积为392.12 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面积为20.29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6.80%,具备农村居民点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叶善青[3](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崔冀娜[4](2020)在《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初以来,生态移民工程作为我国政府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并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各地逐步实施,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移民数量相对较多。三江源生态移民并非简单的人口迁移,还包含了少数民族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在已有的文献中,移民融入行为和移民生计策略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国内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然而,移民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的研究直接关系着移民安居乐业与社会稳定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从城镇融入视角,从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和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等不同选择阶段进行深入探索,重点回答以下问题:生态移民城镇融入有哪些维度及测量指标?生态移民城镇融入有何差异性?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影响差异如何?城镇融入与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行为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评价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的效果?基于社会融入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等多种理论,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基础上,阐明了城镇融入对移民生计策略各个选择阶段的作用机理,选取三江源地区509户生态移民户实地调研与数据资料,测度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及其各维度的同时,采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与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等三层面的影响效应,据此提出提升生态移民城镇融入、促进多元化生计策略的政策建议。由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政策实施的动因与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过程,对生态移民的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三江源区域的生态移民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调研样本,本次调研获取了509份有效样本,其中38.1%的生态移民愿意选择纯农牧型生计,37.6%的生态移民愿意选择兼业型生计,24.3%的生态移民愿意选择非农牧型生计,实际上,目前从事纯农牧型生计的生态移民户有137户,占总样本数的26.9%,目前从事兼业型生计的生态移民户有171户,占总样本数的33.6%,目前从事纯农牧型生计的生态移民户有201户,占总样本数的39.5%;就家庭搬迁类型而言,集体搬迁的移民户有331户,占总样本数的65%,零散搬迁的移民户有178户,占总样本数的35%;就家庭劳动力数量而言,家中有1人或没有劳动力的生态移民户有54户,占总样本数的10.6%,家中有2-3人劳动力数量的生态移民户有176户,占总样本数的34.6%,家中有3-4人劳动力数量的生态移民户有197户,占总样本数的38.7%,家中有5人及以上劳动力数量的生态移民户有82户,占总样本数的16.1%。通过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的效益,包括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着、搬迁后生态移民的生活各方面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移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与后续生计可持续危机和移民工程实施期间出现的文化差异新问题。(2)针对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及其各维度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变量可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4个维度测量。其中,经济融入包括就业状况、收入状况、消费方式与劳动保障等4个指标;社会融入包括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2个指标;文化融入包括语言文化、价值理念、人文理念等3个指标;心理融入包括身份认同、心理距离、满意度等3个指标。同时,受访的三江源地区移民城镇融入普遍处于中等水平,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的测量值分别是2.96、3.15、2.93和2.68,可见,城镇融入的各个维度的测量值按照由高到底的顺序分别是社会融入>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生态移民城镇融入不仅存在各维度的特征差异,而且不同群体的城镇融入及其各维度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章中主要针对性别与代际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融入各个维度特征研究发现,新一代移民在各方面的融入状况普遍高于老一代移民,尤其是新一代移民的心理融入高于老一代移民,而男性移民与女性移民的融入状况差别并不十分显着。(3)城镇融入各维度总指数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有不同的显着性影响,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选择偏好存在影响差异。就经济融入而言,经济融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纯农牧型、兼业型、非农牧业型生计的选择概率;就社会融入而言,社会融入水平越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与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高,且这种正向关系对于移民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影响更大;就文化融入而言,文化融入水平越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与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高;就心理融入而言,心理融入水平越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同时,移民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等四维度分别对生计策略偏好存在内在作用机理。经济融入中包括就业状况、收入状况、消费方式与劳动保障四个子变量,其中就业状况与收入状况在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就业状况越乐观,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收入状况越佳,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小,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更大。社会融入中包括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两个子变量,均在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社会参与度越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最大;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社会交往越多生态移民,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概率最高。文化融入中包括语言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三个子变量,均在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语言差异越大,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纯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价值观念越相似,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和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且这种正向关系对移民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的影响更大;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人文理念越接近,他们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心理融入中包括身份认同、心理距离和满意度三个子变量,均在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移民身份若被当地居民所认同,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选择兼业型和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相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移民的心理距离越接近当地居民,其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与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高;对于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而言,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对搬迁后的生活满意度越高,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与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高,且这种正向关系对于移民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影响更大。(4)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不同类型生计策略行为的影响各有不同。首先,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经济融入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更具显着影响作用,其中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影响更加显着;社会融入中社会交往变量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尤为显着;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均没有显着影响作用。控制变量中对纯农牧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显着的是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其次是人力资本,此外,移民选择纯农牧型生计策略行为不仅与性别有关,还与年龄有关,纯农牧型生计更适合男性,且年纪越大,其越不容易掌握新的技术,越倾向于继续以往的纯农牧型生计。其次,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兼业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深入分析,将兼业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分为参与兼业行为的决策、兼业行为程度两阶段,发现城镇融入总指数对生态移民参与兼业行为的决策、兼业行为程度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进一步解析城镇融入异质性对生态移民兼业型生计行为的作用机制,分别探讨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对生态移民兼业型生计行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对生态移民参与兼业型生计行为的决策与兼业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对生态移民参与兼业型生计行为的决策有显着的正影响,而心理融入对生态移民兼业程度的影响显着。最后,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非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经济融入中的劳动保障变量对非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社会融入中社会参与对非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尤为显着;文化融入中价值观念变量与人文理念均显着影响非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其中人文理念变量的影响仍然最为显着;心理融入中心理距离与移民满意度对非农牧型生计策略选择行为都是具有显着影响作用的。控制变量中对非农牧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显着的是生态移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此外,移民选择非农牧型生计策略行为与年龄有关,生态移民年纪越大,其越不容易掌握新的技术,越倾向于继续以往的纯农牧型生计。(5)移民在搬迁后,城镇融入决定占多数,即87.81%的移民融入意愿较高,但33.93%的移民在调研时仍未实现城镇生活的高融入度,移民高效率的融入城镇生活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原因是多数生态移民搬迁前属于游牧民,虽然融入城镇的意愿较强,但受到语言、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有别于农民工群体,实现城镇生活的高融入还需进一步加强。移民的城镇融入决定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和地理区位差异,其中,文化程度高、掌握一些技能或愿意参加各类活动的男性移民更易决定融入城镇,年龄与移民的城镇融入决定存在倒U型关系,相较于玉树,海西、黄南、果洛的移民更易倾向于决定融入城镇生活。这与海西打造循环产业集群有直接关系,加之黄南、果洛相对玉树而言,距离省会西宁较近,对城镇生活的融入意愿较高,符合调研实际情况。家庭异质性对移民城镇融入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地理区位因素次之,其中,家庭的借款难度、亲朋好友数对移民城镇融入程度有正向显着影响,而农牧业机械数量和总劳动力数对移民城镇融入程度具有负向显着影响,同时相对于玉树,黄南与海南州的移民融入程度略低一些。可能的原因是黄南、果洛对农牧业依赖程度更高,移民在城镇生活的融入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制约。移民的城镇高融入度对提高其家庭收入具有显着影响。由于存在不可观测变量导致的选择性偏差问题,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后,发现高融入度有助于移民家庭收入的提高25.14%。(6)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应通过注重生态移民群体差异,创造促使移民城镇融入的有利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移民生计多元化;配置优化各类资本禀赋,鼓励生态移民选择适合自身的生计策略偏好;加强各类资本的转化能力,促进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行为;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差别化政策制定来改善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等方式解决。

罗兰[5](2019)在《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司镇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等六个部门印发共同制定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从政策上落实了生态扶贫的重要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贵州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结合,笔者所选取的田野调查点是位于苗疆腹地黔东南州的下司镇,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乡镇,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于生态脆弱区。并且下司镇曾是清水江上游的商埠重镇,繁荣一时,也是黔东南唯一以商贸促进文化融合的古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14年9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划归凯里市管辖。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深入研究了下司镇在生态扶贫中取得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的成就。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下司镇的生态种植业和古镇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民族文化传播就是铜鼓村的农民画受到国内外的青睐,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后就是下司镇在生态扶贫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包括四个方面的困境。最后根据之前的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要想富裕起来,就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扶贫的根本目的。传统的扶贫模式无法有效增加贫困人口的持续性收入,生态扶贫则是要根据当地具体的生态环境情况,生态好的地区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就需要建立生态移民城,搬离当地的居民,然后进行生态修复。不仅要保证生态环境,还要满足生态移民作为文化拥有者的文化发展需求。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同时说明全文研究理论基础;理论研究意义、现实意义,创新之处以及田野点的选择。第二部分,田野调查了下司镇的地理位置、生态资源情况、贫困概况、贫困原因、贫困人口、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现行的扶贫政策、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当地进行生态扶贫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下司镇生态扶贫的成就与困境,成就主要在生态种植业、生态移民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三个方面。困境则是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研究认为,下司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同质化”“飞地化”;贫困人口被边缘化难以享受福利;以及农村人才的流失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完善。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下司镇生态扶贫的困境进行研究探讨,对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科学规划,包括生态扶贫机制、生态移民与民族文化和扶贫资金的充分有效利用;二是创新“造血式”生态扶贫,包括生态文化资源整合、阻断贫困待机传递以及“输血式”与“造血式”扶贫方式的结合;三是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包括避免“飞地化”“同质化”、提高当地居民的认识与参与程度、开发灵活的运营模式。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最后一段,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六点结论。一是主要有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扶贫体系,认为民族贫困地区未来的生态扶贫具有的重要价值;二是重视地方性生态扶贫知识的发掘与利用,生态扶贫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方性知识有着一定的调节性和支持性;三是重视民族地区贫困原因的复制多样性,这就注定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扶贫模式;四是不可忽视收益的边缘化问题,保护当地居民的权益,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五是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当地生态文化,重新和发现其理念,运用传统的民族智慧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六是生态扶贫为主的多样扶贫方式才能够把生态扶贫做到更好。

王铎融[6](2019)在《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减贫、避灾、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目标之下,陕南地区自2011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工程,时值决胜“十三五”的关键时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对移民工程的效果进行阶段性检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对指导新时期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了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首先对陕南生态移民的历史进程和特点进行了简单描述。继而依托20172019年间陕南多县区的318份实地调研问卷数据,利用纳入可持续发展要素的IRR模型,对陕南移民工程中的13类风险项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逆向对移民工程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评价,发现移民工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移民参与能力弱,自身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低水平升级,与移民生计接续诉求存在错配;扶贫主体单一,社会力量未发挥作用;社区部分基础设施缺位,文化建设滞后、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突出;政策难以惠及次贫困人口,协同改革政策推进缓慢。进而依据现存问题,统筹影响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出了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提升机制框架,立足民本自发维度、经济结构维度、环境约束维度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分别构建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机制、结构转化机制、环境优化机制、机会均等机制。最后根据前文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实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葛继元[7](2018)在《气候变化下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区面积分布较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应对极端气候的冲击。全球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特别是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对我国西部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影响较为严重,这对于我国西部的扶贫工作非常不利。因此,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针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格外注意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农民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在重农学派思想、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气候经济学与贫困陷阱理论的基础上,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原因展开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状况、贫困现状以及贫困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增加农业收入是西部农村地区扶贫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对影响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收入的气候因素与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近年来影响农业收入相关因素的相关文献,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除气候因素外,经营规模、粮食价格、农业技术、人口数量、财政金融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农业收入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与生产条件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了包含极端高温日数、有效灌溉面积在内的10个气候与生产条件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上述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描述性分析后,本文借鉴C—D—C生产函数的形式,将气候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随后,根据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分布以及贫困地区分布,本文选取宁夏,西藏等10个西部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本文所使用数据为长面板的情况下,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确定数据协整后,再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得到了初步的估计结果。然而,考虑到固定效应模型的“扰动项独立同分布”这一假设较强,笔者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在增加对应地区的虚拟变量后,使用面板校正标准误差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更为准确的估计结果。通过上述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生产条件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口数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反向相关关系;在极端气候因素中,受灾面积,大风日数,极端低温日数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负相关关系,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则会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生产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政策进行了梳理,据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西部扶贫政策应当从气候变化、生产条件等角度进行改进。因而,在分析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村地区的扶贫重点后,本文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以及向生态农业转型的扶贫政策建议。

武淑芳[8](2017)在《基于农户视角的生态移民工程收入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发生率也正逐步提升,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户生计收入研究成为学者们农村发展研究的焦点。生态移民作为解决生态、经济贫困问题一项有效的系统工程,对于解决地区人口超载和保护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帮助人民脱贫致富,促进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大意义。移民农户作为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其搬迁后自身发展能力与经济收入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估移民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广西移民典型安置区——环江县金桥村移民进行参与式农户访谈获取一手数据,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生态移民工程本就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从1995-2014年移民整个阶段而言,工程参与效应对于人均总收入呈现正效应,但若分阶段分析,移民前期呈现负效应,移民中后期呈现正效应。但从长远来看,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对于移民农户收入增加具有促进作用,移民农户也初步达到脱贫初衷。因此,长时间跟踪评价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效果对于今后完善移民决策具有重要意义。(2)非农收入显着增长,外出务工成为农户增收主要途径。本文所研究年份移民务工收入占非农收入的比例依次为94.53%,93.84%,92.24%,当地驻民依次为69.83%,88.92%,91.55%。但外出务工群体以青壮年为多,文化素质较低且就业压力大,此外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土地撂荒和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严重,长期以往会衍生出社会隐患。因此,农户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政府应充分吸引社会投资以及产业发展,吸收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择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移民工程实施到中后期移民与当地驻民各项收入差距逐步增大,深究其因,移民的水田主要是政府征收当地驻民水田进而分配所得,面积小且水田质量偏低,旱地则靠开荒所得。2010年以后政府推行速生按、核桃林种植,迁入区荒地资源开荒后没有完善的土地确权制度,当地驻民相较与移民开荒似乎更具优势,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林业收入、农业收入乃至总收入的差距逐步增大。因此为保障移民工程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土地征收、再分配及确权制度。

张国昕[9](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徐君,李贵芳,王育红[10](2016)在《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生态脆弱性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梳理归类,从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生态脆弱带区划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存在评价指标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偏重实证分析,相关理论发展滞后;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待扩展,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最后,从规范统一评价指标选取,探究创新研究方法;发展并完善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理论体系;延展研究区域的时空范围,丰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香格里拉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体系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与地震
    2.5 气象水文
    2.6 植被
    2.7 土壤及土地利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ntinel_1A技术对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监测研究
    4.1 Sentinel-1 SAR影像及预处理
    4.2 雷达遥感监测地质灾害方法
    4.3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散射特征分析
    4.4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监测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动态评价因子获取及分析研究
    5.1 香格里拉市地表温度的反演
    5.2 香格里拉市地表湿度的反演
    5.3 香格里拉市极端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4 植被覆盖度因子获取与分析研究
    5.5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变化与预测
    6.1 2014年香格里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6.2 2014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3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6.4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5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评价
    6.6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
    6.7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防治模式
    7.1 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防治模式
    7.2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防灾模式
    7.3 基于生态定位的地质灾害防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1.2.2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1.2.3 生态移民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生态环境状况
        3.1.5 土地利用现状
    3.2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分析及问题
        3.2.1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形态特征
        3.2.2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3.2.3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分析
        3.2.4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大安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单一过程生态安全格局
        4.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4.1.2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4.1.3 盐碱化防治安全格局
        4.1.4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
    4.2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第5章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5.1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4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5.2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结果及分区
第6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及适宜性研究的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6.1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优化分区标准
    6.2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结果
        6.2.1 生态搬迁区农村居民点
        6.2.2 限制建设区农村居民点
        6.2.3 重点发展区农村居民点
        6.2.4 优先建设区农村居民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计策略选择研究
        1.3.2 移民社会融入研究
        1.3.3 生态移民的研究
        1.3.4 社会融入对经济行为的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镇融入
        2.1.2 生态移民
        2.1.3 生计策略选择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2 社会融入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城镇融入对选择偏好的影响
        2.3.2 城镇融入对选择行为的影响
        2.3.3 城镇融入对选择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生计现状分析
    3.1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背景与必要性
        3.1.1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的背景与动因
        3.1.2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3.2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的前后差异
        3.2.1 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过程
        3.2.2 三江源生地区态移民工程前后差异分析
    3.3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生计现状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
        3.3.2 三江源样本移民户生计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内涵、测量与特征
    4.1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内涵与测量指标
        4.1.1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内涵
        4.1.2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测量指标体系
    4.2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测量
        4.2.1 三江源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测量方法
        4.2.2 三江源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测量
    4.3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各维度特征分析
        4.3.1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经济融入
        4.3.2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
        4.3.3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文化融入
        4.3.4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心理融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理论模型的构建
        5.2.1 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类型
        5.2.2 构建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理论模型
    5.3 计量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5.3.1 计量模型选择
        5.3.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5.4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偏好影响的实证检验
        5.4.1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指数对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影响
        5.4.2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分维度对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6.2.1 因变量:生态移民生计策略行为
        6.2.2 核心解释变量:城镇融入
        6.2.3 其他控制变量
    6.3 模型构建
    6.4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6.4.1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纯农牧业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
        6.4.2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兼业生计策略行为的影响
        6.4.3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非农牧业生计策略行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提出研究假设
        7.2.1 界定生计策略选择效果变量
        7.2.2 研究假设
    7.3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7.3.1 变量设置
        7.3.2 模型构建
    7.4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的影响研究
        7.4.1 主成分分析
        7.4.2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决定与城镇融入程度分析
        7.4.3 城镇高融入度对移民家庭收入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生态移民生计策略特征分析
        8.1.2 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及其各维度的特征
        8.1.3 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偏好的影响
        8.1.4 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
        8.1.5 城镇融入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效果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注重生态移民群体差异,创造城镇融入有利条件
        8.2.2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移民生计多元化
        8.2.3 优化配置资本禀赋,提升移民生计选择偏好
        8.2.4 加强资本转化能力,拓展移民生计选择行为
        8.2.5 强化主人翁意识,改善移民生计选择效果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司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综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下司镇概述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范围
    2.2 下司镇自然资源概况
    2.3 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
    2.4 下司镇贫困概况
        2.4.1 下司镇的贫困人口
        2.4.2 资源的匮乏
    2.5 当地现行的扶贫政策
        2.5.1 生态文化旅游扶贫
        2.5.2 生态种植业扶贫
        2.5.3 生态移民搬迁
    2.6 下司镇贫困的复杂性
        2.6.1 贫困的连片性
        2.6.2 地理位置与历史的“封闭”
        2.6.3 农业生产方式的“内卷化”
3 下司镇的生态扶贫现状
    3.1 生态扶贫中的成效
        3.1.1 生态扶贫与经济发展
        3.1.2 传统生态观的文化复兴促进经济发展
    3.2 生态扶贫中的困境
        3.2.1 “造血式”扶贫不足
        3.2.2 生态文化旅游的“飞地化”“同质化”
        3.2.3 受益人被边缘化
        3.2.4 人才流失与职业技术教育不成熟
4 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思考
    4.1 生态扶贫的科学规划
        4.1.1 关于生态扶贫机制
        4.1.2 生态移民与民族文化
        4.1.3 扶贫资金的充分有效利用
    4.2 创新“造血式”生态扶贫
        4.2.1 生态文化资源整合
        4.2.2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2.3 “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
    4.3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4.3.1 避免“飞地化”“同质化”
        4.3.2 提高当地居民的认识度和参与程度
        4.3.3 开发灵活的运营模式
5.结语
    5.1 构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体系
    5.2 地方性生态扶贫知识的发掘与利用
    5.3 重视民族地区贫困原因的复杂多样性
    5.4 不可忽视受益人的边缘化问题
    5.5 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的核心地位
    5.6 生态扶贫为主的多样化扶贫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6)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4.1 本文特色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生态移民相关研究
        2.1.2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及分类
        2.2.2 生态移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3 生态移民开发安置模式
        2.2.4 生态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2.5 生态移民政策效益评价
        2.2.6 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生态移民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3.1 生态移民相关概念界定
        3.1.1 本文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
        3.1.2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生态移民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3.2.1 人口迁移相关理论
        3.2.2 反贫困相关理论
        3.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第四章 陕南生态移民概况及历史回顾
    4.1 陕南生态移民实施的背景
        4.1.1 陕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
        4.1.2 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4.2 陕南生态移民的历史回顾
        4.2.1 退耕还林正式试点阶段(2000—2010)
        4.2.2 大规模生态移民搬迁阶段(2011—2015)
        4.2.3 精准扶贫目标下的易地扶贫搬迁阶段(2016 至今)
    4.3 陕南生态移民现状及特点
        4.3.1 陕南生态移民现状
        4.3.2 陕南生态移民特点
第五章 陕南生态移民效果评估:基于IRR模型的分析
    5.1 IRR模型的介绍与改进
        5.1.1 模型介绍
        5.1.2 基于本文研究主题的模型改进
    5.2 陕南生态移民风险分析及效果评估
        5.2.1 失地风险分析
        5.2.2 失去住所风险分析
        5.2.3 失业风险分析
        5.2.4 边缘化风险分析
        5.2.5 食物短缺风险分析
        5.2.6 疾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风险分析
        5.2.7 公共财产及服务缺失风险分析
        5.2.8 社会关系网断裂风险分析
        5.2.9 生态环境恶化风险分析
        5.2.10 移民缺乏主体性风险分析
        5.2.11 外部系统性风险分析
        5.2.12 政府责任未落实风险分析
        5.2.13 个人发展受阻风险分析
    5.3 陕南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
        5.3.1 少数移民主体参与性差,思想观念转变缓慢
        5.3.2 移民综合技能提升条件欠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5.3.3 产业结构低水平升级,与移民生计接续诉求存在错配
        5.3.4 扶贫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性弱
        5.3.5 社区文化建设滞后,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缺位
        5.3.6 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突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缺位
        5.3.7 政策难以惠及次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待提升
        5.3.8 协同改革政策推进缓慢,牵制移民发展
第六章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提升机制设计
    6.1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机制
        6.1.1 移民户参与能力提升目标的实现路径
        6.1.2 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目标的实现路径
    6.2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转化机制
        6.2.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路径
        6.2.2 扶贫主体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路径
    6.3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机制
        6.3.1 硬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路径
        6.3.2 软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路径
    6.4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均等机制
        6.4.1 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路径
        6.4.2 收入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路径
        6.4.3 社会保障均等目标的实现路径
第七章 结论
    7.1 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1 提升移民参与性,加速思想观念转变
        7.1.2 改善移民综合技能提升条件,加强自我发展能力
        7.1.3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移民生计接续形成良性互动
        7.1.4 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7.1.5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7.1.6 兼顾次贫困人口生计能力提升,加速推进协同政策落实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气候变化下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农民与农民收入
        1.4.2 贫困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重农学派与重农主义思想
        2.1.2 农业经济增长理论
        2.1.3 气候经济学
        2.1.4 贫困陷阱理论
    2.2 关于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气候因素对农业收入的影响
        2.2.2 生产条件对农业收入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状况与贫困原因分析
    3.1 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3.2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
    3.3 西部地区农民贫困原因
        3.3.1 收入来源单一,产业基础薄弱
        3.3.2 生态资源匮乏致贫
        3.3.3 气候贫困
    3.4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的变量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4.1 研究区域的选择:生态脆弱的贫困省份
    4.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2.1 极端气候因素选取
        4.2.2 生产条件因素选取
    4.3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3.1 西部生态脆弱区极端气候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4.3.2 西部生态脆弱区生产条件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3.3 小结
第5章 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数据处理
    5.2 实证模型的选取
        5.2.1 生产函数模型
        5.2.2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5.3 数据与模型建模前的检验
        5.3.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5.3.2 F检验与Hausman检验
    5.4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5.5 模型改进:引入虚拟变量与PCSE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候变化下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的农业生产政策
    6.1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向生态农业转型
        6.1.1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增加收入
        6.1.2 向生态农业转型,进行产业升级
    6.2 应对气候贫困,精准扶贫
        6.2.1 完善气候变化预测与评估机制
        6.2.2 建设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
        6.2.3 推广多熟制种植,根据相应地区气候特点种植适宜的农作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基于农户视角的生态移民工程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态经济理论
    2.3 人口迁移理论
    2.4 贫困理论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生产生活条件
        3.1.5 生态移民及相关政策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处理
4 农户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样本农户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4.2 样本农户各项收入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收入结构
        4.2.2 收入水平
        4.2.3 收入差值分析
        4.2.4 收入变化率
    4.3 本章小结
5 生态移民对农户收入效应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分析
        5.1.1 实证模型构建
        5.1.2 模型估计结果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10)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生态脆弱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综述
三、生态脆弱带区划及研究对象特征综述
    (一)生态脆弱区区划及特征综述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象综述
四、生态脆弱性研究内容综述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理论探究和发展研究
    (二)生态脆弱区格局和过程的空间分异结构研究
    (三)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1. 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3. 城镇化与生态移民
    (四)生态脆弱区生态调控对策研究
五、生态脆弱性研究方法综述
    (一)概念模型
    (二)指标选取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处理和指数计算
六、生态脆弱性研究评价与展望
    (一)研究评价
        1. 评价指标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2. 偏重实证分析,相关理论发展滞后
        3. 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待扩展,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展望
        1. 规范评价指标选取,探究创新研究方法
        2. 发展并完善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理论体系
        3. 延展研究区域的时空范围,丰富研究内容

四、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D]. 陈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D]. 尹婧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3]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D]. 崔冀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司镇为例[D]. 罗兰.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6]陕南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 王铎融. 西北大学, 2019(01)
  • [7]气候变化下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D]. 葛继元.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基于农户视角的生态移民工程收入效应研究[D]. 武淑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9]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10]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 徐君,李贵芳,王育红. 华东经济管理, 2016(04)

标签:;  ;  ;  ;  ;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迁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