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Iart图像和签名文件制作

ASCIIart图像和签名文件制作

一、ASCIIart图像和签名档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陶兴[1](2020)在《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经济迅猛发展,学术新媒体作为新型的网络学术知识平台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为知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等带来了改变。学术新媒体以学术微博、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虚拟社区、学术APP等主要形式存在,具有平台类型多样、平台内容丰富、平台知识专业化等特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获取学术信息、分享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的新途径。学术新媒体不再以文章、期刊论文等长文本形式作为知识推送的内容,学术用户作为学术新媒体环境中知识接受者与生产者两种身份并存,新媒体环境鼓励学术用户通过提问、回答与分享来自主产生新知识,创新了学术知识获取方式。随着新媒体环境的扩张,互联网中的用户生成内容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用户在搜寻知识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浏览与筛选知识内容。知识内容出现“知识过载”,用户陷入“知识迷航”,而学术新媒体中的用户生成知识内容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点碎片化分散,内容冗余等问题。同时不同学术新媒体平台间缺乏信息交流,单一平台内的知识无法及时完善与更新,导致用户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浏览多平台内的知识,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如何对学术新媒体内用户生成内容进行知识的挖掘、组织和管理,创新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学术用户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内容,已成为学术新媒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中,构建基于知识聚合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聚合机理,探讨了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问题,提出了主题聚合与摘要生成两种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方法,设计了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案,并提出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能力提升策略。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构建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界定了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内涵,即对新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有效组织,进而挖掘其内在知识的关联关系,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多源平台的知识聚合服务。划分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类型,分别为:同型异源知识聚合、异型异源知识聚合、多语种知识聚合。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要素分为知识聚合主体、知识聚合客体、知识聚合内容、知识聚合环境、知识聚合技术等五个方面。从学术信息资源需求、学术创新环境、知识聚合主体收益、科技进步、多源学术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驱动力。从原理特点、作用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影响知识聚合的原因。解读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过程,分别为挖掘与解读用户需求,学术信息的数据处理,学术信息质量评测,知识发现与聚合,学术知识推荐。最后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模型,并从各要素间的关系与交互行为入手,绘制其实践应用中的具体过程图。第二,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自动化质量评测方法。文本通过数据维度、情感极性、领域词汇等三方面考虑,建立学术用户生成内容自动化特征提取过程。再利用双层BI-GRU神经网络学习学术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属性。引入专业学术领域词典,优化词嵌入模型所生成的学术用户生成文本向量化表达。最终实现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测,筛选出高质量的文本内容,为后续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方法研究提供优质的数据基础。第三,基于主题生成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提出基于混合神经网络BiLSTM-CNN-CRF和LDA主体概率模型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体聚合方法。利用混合神经网络分词法,对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进行学习分词,然后将获取到的学术专业分词表输入到LDA主体概率模型中,生成多源学术新媒体平台的知识主题。从多个平台的生成主题中,证实了不同学术新媒体平台同类知识内容中存在较大的知识主题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主题进行融合,帮助学术新媒体用户能够从大规模用户生成知识内容中获取核心知识点,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了知识导航服务。第四,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为实现多个学术新媒体平台中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概括性描述问题,提出基于Word2Vec模型和MMR算法的摘要生成方法。利用Word2Vec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词向量表达方法忽略词语间语义联系的问题;利用MMR排序方法,对重要性程度高的摘要进行排序筛选,剔除重复度高的摘要句,同时保留重要性高的摘要句;利用专业领域词典,解决专业领域词无法识别的问题。通过对多个学术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聚合,帮助知识欠缺的平台弥补自身知识内容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学术新媒体环境整体知识内容的极大融合,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一个效率获取冗余用户生成内容中关键性知识的聚合服务。第五,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法。通过用户兴趣度值挖掘推荐项目和用户间的相似关系,将其作为用户对项目的推荐评分。通过传递相似度,实现多源学术新媒体平台间用户的相似度计算,进而建立起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网络。最后通过项目推荐评分与用户传递性网络,构建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法,为学术用户提供多源平台的学术知识与学术用户的双重精准推荐服务。

任芳[2](2020)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纳兰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纳兰词广泛传播,“纳兰性德现象”“纳兰气象”“纳兰热”“纳兰迷”不断被提及。同时,我国“文化自信”发展政策,提出发展可从传统文化方面切入,而纳兰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中国统文化原始的精神风貌,又兼具当代文化的流行元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研究纳兰词,既是对以纳兰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也有助于了解当代受众的审美方向,把握其审美接受心理,对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的精神风貌起到案例分析的作用,间接地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后续传播及国家文化兴盛具有一定的例证作用。意象运用普遍,情感真挚细腻,小令为工,押韵技法纯熟都是纳兰词的原始特点,而后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些特点在时代氛围关照下更具时代气息,因此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纳兰词的传播与接受现状概述。在这一章中主要论述纳兰词在当今社会的传播与接受现状,从最初的学术界研究热忱到影视传媒行业的推崇,再到网络文学界的推崇,再到大众文化的热议,时间基本按前后逻辑顺序排列。第二章是纳兰词的审美意象接受。纳兰词中意象运用极其普遍,所以本章将从纳兰词中的审美意象分类与特征,意向内涵的多元指向两个方面切入研究纳兰词的审美意象接受。第三章是纳兰词的审美情感接受。纳兰词自古以情入盛,本章主要从生死反思和深情真挚两方面着手研究,找到受众接受纳兰词的情感原因所在。第四章是纳兰词的审美形式接受。纳兰词的审美形式有其原始词作的简易便捷性,也有时代赋予其的视听美感,所以本章从这两方面出发研究纳兰词的审美形式。最后一章是对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纳兰词研究的总结,同时将纳兰词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进行案例引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一定的展望。

谭悦[3](2020)在《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讨电子音乐爱好者如何通过对社交媒介的使用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电子音乐爱好者们基于移动社交媒体既区隔又连接的媒介属性,在虚拟社区中既显露又隐蔽的进行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呈现,与虚拟社区中其他人建立关系,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构建。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迅速,受到了许多青年人的喜爱。对电子音乐这种小众文化的喜爱也成为青年群体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电子音乐成为繁重社会压力下青年人进行情绪释放的出口,电子音乐爱好者们通过在真实世界和线上虚拟社区中活动建构自我认同。在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媒介成为重要一环。青年人在被建构的文化空间中通过媒介重塑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展现,建立自我认同。本文以狂欢理论作为研究的主框架,将网络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中的电子音乐活动现场作为观察的田野,结合对电子音乐爱好者们的深度访谈,分析电子音乐爱好者们之间如何在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进行持续的互动,并进一步探讨网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连接功能消除个人的封闭性,运用各类符号进行个人的自我呈现,在虚拟社区这样一个狂欢场域中重塑个人的身份,建立自身的身份认同。研究发现对电子音乐爱好者而言虚拟社区是群体互动发生的场所,展现出群体的文化特质,以此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个体的媒介实践推进了电子音乐虚拟社区中从短暂互动到持续互动的身份构建进程,是个体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媒介赋权传递着电子音乐共享文化,看似无规则的狂欢场域中也被建构起了特有的规则,专属符号的呈现使用与平等亲昵的话语方式呈现进一步增进了个体的身份认同。

阎峰[4](2018)在《“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的原创概念“场景”为研究对象。此书于2014年出版,作者以当代新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为起点,推演了这些技术在商业和部分生活领域应用的诸种社会情形,但未能就这些技术的全社会、大规模应用和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仅仅从技术的可能性进行推演,忽略这些技术的社会性架构和应用条件,则使得“场景”缺少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本文从《场景时代》作者的原创性概念出发,对“场景”概念进行新的阐释,研究从“功能主义”范式转向实践性范式:通过把“场景”理解为人的社会生活的数字化景象,把消费者还原为占有全部生活内容的“生活者”,把“场景”活动理解为人的主体性建构的社会实践,使“场景”成为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包含着主体的自我建构的行动意向,具有“超链接”智能的社会化产物和产品。本文以媒介化社会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当代传播模式和境况的全球演变,发现四大因素,即:全球贸易体系、消费体系、资本体系作为经济动力,都市环境中媒介与环境的啮合作为时空动力,感官的“超真实”制造作为主体性动力,“场景”技术体系作为技术性动力,一起推动了“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场景”即是媒介化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通过“场景”技术、“场景”生产、“场景”传播三个部分完整地描述了“场景”的社会化生产全过程。本文发现,“场景”生产依赖三种社会机制:主体性的困境所产生的社会自调节机制;信息技术、媒介形态变革带来的主体信息化、节点化的机遇性机制,主体积极的生产、生活实践带来的主动性建构机制。本文对主体性的时代困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同时指出人类在信息化时代的存在方式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交流语言更加丰富,人类的文化走向更具衍生、再制性的符号化信息文化时代;信息创构活动成为人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本文分析了人通过其自身的积极生活实践所进行的、实现的主体性的抗争及策略。“微叙事”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基本传播叙事形态,人的自我认同是叙事的基本主题和叙事动力。在真实与虚拟融合的网络环境中,开放与封闭的根本性冲突和对立运动,由此而来的各种衍生冲突、矛盾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推动了网络叙事以及“场景”的意义和价值建构。

张铎膑[5](2016)在《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即时聊天工具,自2011年问世以来,微信用户数量快速增加,截止2015年初,已超6亿。微信不仅构建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沟通模式,也因其具有的即时沟通、迅速传播、有效互动、精准定位等功能特点,使其具备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微信搭建的信息平台,让信息传送和数据更新更为快捷有效。涉足微信营销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旅游企业也开通了微信官方公众号,积极发挥微信营销的作用,实现了企业的盈利和增值。海南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用好微信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客户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而且微信营销的营销成本低廉,具有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微信营销必然成为海南旅游企业的重要选择。目前,海南旅游企业已普遍开始推行微信营销,但成功案例较少,营销策略和技术上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采用文献、案例分析等方法,在介绍微信、微信营销的功能、特点、发展,研究微信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海南旅游企业采取微信营销的必要性。认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微信营销本身具备的优势,是海南旅游企业开展微信营销的重要因素。其次,对海南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微信营销情况进行概述,分析了企业目前在微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的策略,即确定微信营销的目标,构建微信营销运营体系,规划管理企业微信官方平台的信息发布,完善整合营销策略,并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管控,从而通过微信营销实现企业增值、品牌推广的双赢目标。此外,本文对“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其营销现状,分析微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营销策略,为海南旅游企业开展微信营销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汪兰川,刘宁[6](2015)在《在智能媒体中手机彩漫的发展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手机媒体进行了阐述,对手机媒体的发展状况作了简单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对手机媒体当前的使用状况给予说明。本文重点分析手机彩漫的特性,通过调研与对比,从动画的内容,艺术美感,表现形式,生产制作方式,传播方法,产业划分等方面来分析手机彩漫特性。手机彩漫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手机彩漫的艺术内涵也在扩大,表现形式也更加完善和丰富,使用人群也更加广泛,这样也给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罗君[7](2014)在《阿里巴巴平台童装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以A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走上了电子商务之路,其中很多的公司和个人走上了童装电子商务营销之路,整个童装的电商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进入时间较早、本身童装又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电商公司,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形成了线上品牌,有稳定的顾客群,公司整体已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然而,在众多的童装电商中,很多公司由于缺少电商营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公司经营不善,由于公司规模较小且长期受到资金问题的压力,一度有关张歇业的危险。本文以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运用PEST和SWOT分析工具,针对A公司在电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如公司没有自身的品牌产品、产品渠道受制童装工厂和批发市场、相关岗位人员工作能力差、客服人员服务不到位和公司销量较差等,给出了A公司电商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自身品牌建设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和渠道自由,通过改善服务和建立会员制度形成自身的顾客群,利用SEO(搜索引擎优化)方法、流量推广策略和流量转化策略实现产品销量增长。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A公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对A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A公司存在的问题,从产品、价格、渠道和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通过运用SEO方法、流量推广和流量转化方法来提高销量的系列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为A公司走出困境、提高销量,从而实现新的跨越。

宁祥杰[8](2014)在《中国房地产广告修辞研究 ——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为对象》文中提出语言,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纽带。小到人际交流、信息传播,大到历史记录、文化传承,都离不开语言,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素质,而这种必备素质的集中体现就是——修辞。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的定义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发现可利用的说服手段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最初修辞的本质目的是达成“说服”,而事实上,自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社会心理学出现以来,修辞这门学科也一直是西方思想界对“说服”理解的一个原始宝库。广告作为一种由广告主付费发起的,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发布以求影响一定受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本质目的也是“说服”。尽管部分广告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劝说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如品牌形象广告、公益广告等等,但从本质上说,这类广告信息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对该广告主的印象,从而长远的产生说服效果。广告信息的呈现在广告的说服过程中承担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强化广告的说服效果,就必须要思考,一则广告的信息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如何更好的表达、为何要这样表达……这涉及到广告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内容、广告的主题与诉求、广告的图文关系、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心理,乃至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也正是修辞研究所关涉的。所以,修辞与广告的本质是相契合的。以修辞来检视广告,能够了解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运用、广告语言的修辞规律、广告修辞的语境、消费者对广告修辞的接受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多角度的分析广告修辞在广告说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修辞与广告的结合,是一种合理的、必要的研究方式。自从上世纪末我国房地产政策改革开始,房地产业水涨船高,已经成为百姓终生无法绕过的问题。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高卷入度的特征决定了平面媒体更适合其广告发布。事实上,房地产广告也几乎成为了中国报纸媒体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如今,房地产广告已从早期的简单信息告知,逐渐丰富和变化着它的形式和内容。相较于其他类型商品的广告语言,房地产广告语言有着极其浓厚的文艺色彩,为修辞研究提供了优良的语言材料。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广告语言中的修辞现状。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是理论推导,介绍什么是修辞与广告修辞,引入国外成熟的广告修辞格分类方式,并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做一定的修正和完善,作为内容分析的基础。第三章是内容分析,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中的房地产广告进行抽样分析,得出关于房地产广告修辞的初步结论和假设。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房地产广告修辞的语言环境,验证和丰富第三章中内容分析的结论和假设。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结论进行延伸,阐释房地产广告修辞所创造的一些典型的“修辞幻象”。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依据结论对房地产广告行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反思研究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刘大志[9](2013)在《网络理性的生成及影响 ——基于中国互联网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学界产生了互联网能否以及如何可以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国是否形成了“网络公民社会”或“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及争论。中国网民参与网络公共讨论时,能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实现“理性言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能否有效实施,以及“网络公民社会”或“网络公共领域”的前景,网络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理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对网络理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后,发现可分为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论者理性与观者理性、言论理性与行动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其中,网民个体的实质理性,具有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意义,对此,通过编制量表,对网民个体公共讨论理性程度进行了测度,并获得这一概念的结构维度。“超大”论坛和西西河社区是中国互联网上两个比较理性的网络社区,其理性的共同表现包括讨论中尊重事实,以资料和逻辑论述,包容多元观点,避免极端立场等。西西河社区还以平和友好的氛围和深度原创的内容着称。两个理性网络社区的发现,是一种范例,表明了网络理性的现实存在。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论,对两个网络社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理性是在“规训对抗”机制中生成的。首先,在一个网络社区中,对抗性讨论必须获得比较平等和充分的支持或展开,其次,参与对抗性讨论的各方,实施和接受规训(规范、引导、惩戒和训练),当这种规训形成比较稳定的机制时,也就促进了网络理性的生成。“规训对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普遍性,能够较好的解释不同网络平台理性程度的差异。网络监管也与网络理性的生成有关。现行网络监管过于严格、僵硬保守且不够透明,对网络理性的生成主要起负面作用。网络监管使得网络社区为了生存顾虑而自我设限,网络监管部门对某些话题和内容的封堵,使网民失去了在充分讨论中自我培育理性的机会,还刺激了谣言等非理性言论的产生。网络理性的自发生成,反映了网民和网络社区良好的自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公民社会内生力量的反映。意味着互联网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同时也意味着放松和改善网络监管的必要性。

张安然[10](2013)在《网络文体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写作和文体的变革。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网络写作和网络文体应运而生。网络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写作、编辑、出版等程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文体是依托网络写作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文体现象。这种文体现象从诞生之初,并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今却已经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必备品,呈现出蓬勃发展又充满争议的现状。网络文体的出现是对传统文体的革新,自由随意、变化多样、互动有无等是网络文体的主要特征。传统文体中的界定标准和分类方法已经不能够尽然表达网络文体的文体特征,写作主体也发生了嬗变,已不再是传统的作家群体。另外,网络文体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印记,即超文本与超链接、交互等特征。因此,本文采用文体与媒体的横向比较及网络文体与传统文体的纵向比较两种方法,结合当下网络文体的发展现状,对网络文体定义、分类、写作主体、特征及热门网络文体现象加以分析和研究,展现网络文体的完整面貌。

二、ASCIIart图像和签名档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CIIart图像和签名档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学术新媒体成为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新途径
        1.1.2 学术新媒体普遍存在低质量用户生成内容
        1.1.3 用户需求促使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成为趋势
        1.1.4 多源平台内容的知识聚合需求逐渐增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新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新媒体知识聚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学术新媒体内涵与特征
        2.1.1 学术新媒体的内涵
        2.1.2 学术新媒体的特征
    2.2 用户生成内容概述
        2.2.1 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2.2.2 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
        2.2.3 用户生成内容的分类
    2.3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3.1 知识聚合的概念
        2.3.2 知识聚合的方法
    2.4 自然语言处理概述
        2.4.1 自然语言处理概念
        2.4.2 自然语言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
    3.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内涵与类型
        3.1.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内涵
        3.1.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类型
    3.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要素
        3.2.1 知识聚合主体
        3.2.2 知识聚合客体
        3.2.3 知识聚合的内容
        3.2.4 知识聚合的环境
        3.2.5 知识聚合的技术
    3.3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动机
        3.3.1 学术信息资源需求驱动
        3.3.2 学术创新环境驱动
        3.3.3 知识聚合主体收益驱动
        3.3.4 科技进步驱动
        3.3.5 多源学术平台资源驱动
    3.4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过程
        3.4.1 挖掘与解读用户需求
        3.4.2 学术信息的数据处理
        3.4.3 学术信息的质量评测
        3.4.4 知识发现与聚合
        3.4.5 学术知识推荐
    3.5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模型
    3.6 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测
    4.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目的
    4.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过程与方法
        4.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过程
        4.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方法
    4.3 应用实例分析
        4.3.1 数据集预处理与自动化特征提取
        4.3.2 双层Bi-GRU模型训练
        4.3.3 评价指标
        4.3.4 结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题生成
    5.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概念和目的
    5.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过程与方法
        5.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过程
        5.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方法
    5.3 基于BiLSTM-CNN-CRF和 LDA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题生成模型
    5.4 应用实例分析
        5.4.1 结合BiLSTM-CNN-CRF和 LDA主题词生成
        5.4.2 主题词过滤与融合
        5.4.3 结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摘要生成
    6.1 学术用户生成内容的摘要生成的概念及意义
    6.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过程与方法
        6.2.1 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过程
        6.2.2 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方法
    6.3 基于W2V-MMR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方法
        6.3.1 W2V-MMR算法的计算过程
        6.3.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评价指标
    6.4 应用实例分析
        6.4.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6.4.2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生成摘要实验
        6.4.3 结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
    7.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推荐的概念及目的
    7.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过程与方法
        7.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过程
        7.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方法
    7.3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与传递相似度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
        7.3.1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的精准推荐评分体系
        7.3.2 基于用户相似性传递的用户共联网络
        7.3.3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与传递相似度的混合推荐
        7.3.4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精准知识推荐服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升多源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效果的策略
    8.1 知识聚合主体层面
        8.1.1 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知识聚合理念
        8.1.2 深入挖掘学术新媒体用户多层次的需求
        8.1.3 完善学术新媒体平台内容质量监管和激励机制
        8.1.4 合理规范学术新媒体内的主题与重点内容
        8.1.5 学习与借鉴他源平台内容
    8.2 知识聚合对象层面
        8.2.1 促进学术用户积极互动
        8.2.2 提升学术用户信息素养
        8.2.3 提倡统一用词与语言凝练
        8.2.4 提升多源平台交叉用户基数
    8.3 知识聚合技术层面
        8.3.1 改进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
        8.3.2 搭建学术新媒体的新型知识服务系统
        8.3.3 建立多源学术新媒体的互联技术
        8.3.4 应用学术知识可视化技术
    8.4 知识聚合环境层面
        8.4.1 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8.4.2 加强学术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
        8.4.3 加大学术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纳兰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纳兰词研究现状
        2.当代受众心理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纳兰词的传播与接受现状概述
    (一)学术界的研究热忱
    (二)影视传媒行业的偏爱
    (三)网络文学界的推崇
    (四)大众领域的热议
二、纳兰词的审美意象接受
    (一)审美意象的分类与特征
        1.审美意象分类
        2.审美意象特征
    (二)审美意象内涵的多元指向
        1.审美意象的多元性表达
        2.审美意象的语义拓展
三、纳兰词的审美情感接受
    (一)深情真挚之美
        1.爱情的共鸣
        2.友情的共鸣
        3.物情的共鸣
    (二)生死反思之美
        1.生死问题的反思
        2.人生意义的解读
四、纳兰词的审美形式接受
    (一)简易便捷的审美形式
        1.信息简短易识记
        2.叠词押韵节奏美
        3.审美形式简易化
    (二)视听美感的有机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狂欢理论
        2.1.2 自我认同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电子音乐相关研究
        2.2.2 狂欢理论相关研究
        2.2.3 自我认同相关研究
        2.2.4 虚拟社区与认同的相关研究
        2.2.5 媒介使用与认同相关研究
        2.2.6 小结
第三章 狂欢语境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群体表征呈现
    3.1 混沌到清晰:电子音乐爱好者共享文化的传递
    3.2 无序到有序:电子音乐虚拟社区中被重构的规则秩序
    3.3 边缘到核心:专属文化符号的呈现与使用
    3.4 平静到狂欢:平等、亲昵互动的个人话语方式构建
    3.5 虚拟到真实: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行为方式的交互
第四章 狂欢语境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持续互动
    4.1 面具的消失:狂欢场域中真实虚拟界限的再定义
        4.1.1 符号背后:狂欢广场中从虚拟走向真实
        4.1.2 平等且开放:消除阶级和教条主义的互动
        4.1.3 互动链条的延续:多平台的社交互动延伸
    4.2 从群体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建构
        4.2.1 拼贴文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焦虑
        4.2.2 从群体到自我的个人认同建构
第五章 狂欢语境下的电子音乐虚拟社区媒介逻辑
    5.1 媒介使用消除个人封闭性
    5.2 社交媒介符号建构群体认同
    5.3 媒介赋权链接群体关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1.1.1 “场景”概念的由来、定义与特点
    1.1.2 研究的问题:“场景”研究为何、如何向实践性范式转换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介化社会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场景”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场景”概念构建了当下社会和学术的重要“语境”
    1.3.2 场景”概念拓展和融合了传播的研究领域
    1.3.3 发现新“场景”
1.4 研究方法
    1.4.1 大数据方法
    1.4.2 经验还原和理论分析融合的方法
1.5 思想线路和研究设计
    1.5.1 研究的思想线路
    1.5.2 全文结构与说明
    1.5.3 本文的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场景”技术:技术的亲人性与人文构建
2.1 “场景”技术,催逼人还是与人共生?
2.2 “场景”神器,技术集合与社会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场景”生产:媒介化社会的主体境遇与生活实践
3.1 移动互联时代的主体性境遇
    3.1.1 让渡隐私
    3.1.2 戏梦人生
    3.1.3 空间迷向
    3.1.4 电子分割
3.2 主体信息化
    3.2.1 全球范围内的生命记录活动
    3.2.2 人的信息化存在
3.3 主体节点化
    3.3.1 节点化主体与网络共同体
    3.3.2 网络地理学:小世界和大连接
3.4 主体生活实践与新场景构建—空间轴
    3.4.1 空间性批判与抗争实践
    3.4.2 漂移、逃离和行走
    3.4.3 乌托邦和异托邦想象
    3.4.4 “再疆域化”空间场景
3.5 生活实践与新场景构建—时间轴
    3.5.1 时间的反抗、考古、怀念
3.6 媒介融合空间和缝隙与新场景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景”传播:传播叙事的意义与叙事特征
4.1 微叙事:“场景”传播主要的叙事形态
4.2 自我的认同:“场景”传播的基本叙事主题
4.3 开放与封闭:“场景”传播的内在叙事张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相关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微信概述
        2.1.1 微信的定义与主要特点
        2.1.2 微信的发展与应用
    2.2 微信营销概述
        2.2.1 微信营销的定义与特点
        2.2.2 微信营销模式
    2.3 微信营销的理论基础
        2.3.1 直复营销理论
        2.3.2 病毒营销理论
        2.3.3 4R营销理论
        2.3.4 整合营销理论
        2.3.5 数据库营销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文献述评
3 海南旅游企业采用微信营销的必要性
    3.1 海南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对微信营销有必然需求
        3.1.1 市场需求分析
        3.1.2 客户需求变化分析
        3.1.3 互联网技术发展分析
    3.2 微信营销的优势分析
        3.2.1 微信营销成本低廉
        3.2.2 微信营销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户群
        3.2.3 微信营销针对性强
        3.2.4 微信营销信息互动性强
        3.2.5 微信营销方式多元化、人性化
4 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概况
    4.1 海南旅游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4.2 海南旅游企业微信粉丝需求特征
    4.3 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微信营销战略意识不强
        4.3.2 微信内容管理机制不健全
        4.3.3 缺乏将微信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进行整合营销的机制
        4.3.4 缺乏有效的微信营销效果评估机制
        4.3.5 缺乏突发事件管理机制
5 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的策略体系构建
    5.1 明确微信营销目标
        5.1.1 用微信营销推广品牌,实现企业形象增值
        5.1.2 促进企业利润增长,提高企业业绩
    5.2 确定微信官方平台运营策略
        5.2.1 搭建合适的企业微信官方平台吸引用户关注
        5.2.2 构建微信官方平台的运行模式
    5.3 规划管理企业微信官方平台信息发布
        5.3.1 信息内容推送要把握好频率
        5.3.2 信息内容要具有可读性
        5.3.3 创建专业的微信客服人员队伍
        5.3.4 维护好客户管理系统
    5.4 选择合适的微信营销手段
        5.4.1 事件营销
        5.4.2 口碑营销
        5.4.3 体验营销
        5.4.4 名人营销
        5.4.5 慈善公益营销
    5.5 建立微信应对突发事件机制
        5.5.1 实时监控,快速处理
        5.5.2 主动担责,积极应对
6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案例分析
    6.1 海南火山口公园简介
    6.2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概况
        6.2.1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官方平台功能介绍
        6.2.2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方法
        6.2.3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存在问题
    6.3 海南火山口公园微信营销策略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不足之处
        7.1.1 主要结论
        7.1.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在智能媒体中手机彩漫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机彩漫
二智能媒体
三手机彩漫在中国智能媒体中的发展与应用
1手机彩漫目前展现空间有限,更应创新智能手机中彩漫的表现形势
2彩漫不再只限于绘制文字图片等简单的制作
四中国动漫艺术氛围发展缓慢,让人们用于创新尝试
1中国动漫与他国相比发展形势缓慢
2用户对于动画的理解并不完善
五手机彩漫未来的发展建议
1强化手机彩漫内容的创新与应用
2打破传统的模式提倡新颖便捷的应用模式
(1)适用不同年龄、层级用户
(2)改善人们对于手机彩漫认知
3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六结语

(7)阿里巴巴平台童装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理论
    2.2 市场营销理论
3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及童装行业现状
    3.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介绍
        3.1.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介绍
        3.1.2 阿里巴巴诚信通交易平台简介
    3.2 阿里巴巴童装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3.2.1 我国童装行业分析
        3.2.2 阿里巴巴童装行业竞争分析
    3.3 阿里巴巴童装行业目标市场分析
        3.3.1 目标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分析
        3.3.2 目标市场消费行为特征
4 A公司在阿里巴巴平台的营销现状分析
    4.1 A公司简介
        4.1.1 A公司概况
        4.1.2 A公司在销产品介绍
        4.1.3 A公司销售情况介绍
    4.2 A公司在阿里巴巴平台的营销现状分析
        4.2.1 产品方面
        4.2.2 价格方面
        4.2.3 渠道方面
        4.2.4 促销方面
    4.3 A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4.3.1 PEST分析法
        4.3.2 政治法律分析
        4.3.3 经济环境分析
        4.3.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3.5 技术环境分析
    4.4 A公司SWOT分析
        4.4.1 竞争优势
        4.4.2 竞争劣势
        4.4.3 机会
        4.4.4 威胁
5 A公司在阿里巴巴平台的营销策略设计
    5.1 产品策略与价格策略
        5.1.1 产品策略
        5.1.2 价格策略
    5.2 渠道策略与服务策略
        5.2.1 渠道策略
        5.2.2 服务策略
    5.3 SEO方法使用
        5.3.1 SEO简介
        5.3.2 目标关键词
        5.3.3 长尾关键词
        5.3.4 SEO方法
    5.4 流量推广策略
    5.5 流量转化策略
6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房地产广告修辞研究 ——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广告修辞研究
        (二) 房地产广告研究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依据的推导
    一、“修辞”的相关概念
    二、由修辞到广告修辞
    三、广告修辞格的分类
        (一) 文字修辞格的分类
        (二) 视觉修辞格的分类
    四、修辞格意义的偏离和认知
第三章 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时段
    三、抽样方法
    四、编码标准
    五、编码的效度与信度
    六、编码对照表
    七、编码标准表
    八、内容分析结果
        (一) 广告标题
        (二) 广告图像
        (三) 广告正文
        (四) 广告诉求
    九、初步结论与假设
第四章 语言环境下的验证与丰富
    一、广告诉求引导辞格选用
        (一) 拟人化的自然与建筑
        (二) 设问、警策、双关,花样繁多的概念炒作
        (三) 对照下的理念变迁
        (四) 社会热点的修辞象征
        (五) 小结
    二、追逐意义的市场与受众
        (一) 市场环境
        (二) 受众环境
        (三) 小结
    三、媒介环境影响修辞特点
    四、狭义语境下的语言关系
        (一) 广告要素内的语言关系
        (二) 广告要素间的语言关系
        (三) 系列广告的狭义语境
        (四) 小结
    五、本章总结
第五章 房地产广告的修辞幻象
    一、人与自然的修辞幻象
    二、社会阶层的修辞幻象
    三、房地产广告中的“家”幻象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 房地产广告创作者
        (二) 房地产广告受众
        (三) 房地产广告主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网络理性的生成及影响 ——基于中国互联网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2 文献评述
2.1 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
    2.1.1 网络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
    2.1.2 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
2.2 网络讨论的政治影响
    2.2.1 网络政治
    2.2.2 网络公共领域
2.3 网络言论的理性问题
    2.3.1 网络的理性与非理性
    2.3.2 网络群体极化
    2.3.3 网络暴力问题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2.4.1 西方中心论的影响
    2.4.2 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资源狭窄
    2.4.3 网络理性的正面研究不足 3 分析框架与方法论
3.1 研究拓展的方向
3.2 分析框架的提出
    3.2.1 网络理性的界定与测度
    3.2.2 基于网络社区的长期研究
    3.2.3 网络理性生成的扎根研究
    3.2.4 网络监管的影响
3.3 扎根理论方法论概述
    3.3.1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产生、演变与争论
    3.3.2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3.3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研究过程 4 网络理性的概念与测度
4.1 网络理性的概念讨论
    4.1.1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4.1.2 论者理性与观者理性
    4.1.3 言论理性与行动理性
    4.1.4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4.2 个体网络理性的测度
    4.2.1 量表设计与测试
    4.2.2 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
    4.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2.4 最终量表
    4.2.5 小结 5 理性社区的发现:两个案例研究
5.1 案例之一:“超大”论坛
    5.1.1 “超大”论坛概况
    5.1.2 “超大”论坛的理性表现
5.2 案例之二:西西河社区
    5.2.1 西西河社区概况
    5.2.2 西西河社区的理性表现
5.3 谷歌事件讨论的内容分析
    5.3.1 数据收集及编码
    5.3.2 分析结果
5.4 小结 6 网络理性生成的扎根分析
6.1 扎根理论方法论在本文的运用
    6.1.1 选择扎根理论的依据
    6.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6.2 网络讨论中的对抗
    6.2.1 对抗的含义和条件
    6.2.2 对抗的形式
6.3 对抗中的规范
    6.3.1 正式规范
    6.3.2 自发规范
    6.3.3 规范传承
6.4 比较现有文献
    6.4.1 思考就是论辩
    6.4.2 自我归类和认同
    6.4.3 互动仪式链
6.5 理论发现:“规训对抗”
    6.5.1 “规训对抗”的理论框架
    6.5.2 “规训对抗”的适用性
6.6 小结 7 网络监管与网络理性
7.1 网络监管概述
    7.1.1 网络监管格局的形成
    7.1.2 网络监管的依据
7.2 网络监管的特点
    7.2.1 一网打尽的舆情监测
    7.2.2 基于现实影响的监管动机
    7.2.3 封堵为主的监管思维
    7.2.4 不透明的监管依据
7.3 网络监管对网络理性的影响
    7.3.1 对网络社区的生存威胁
    7.3.2 对讨论话题的限制
7.4 小结 8 总结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延伸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超大”论坛会员在线调查问卷 附录2:网民公共讨论访谈提纲 附录3:网民访谈情况 附录4:开放性编码图 附录5:网络监管部门访谈提纲

(10)网络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和现实意义
        1.1.1 网络文体的研究依据
        1.1.2 网络文体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网络文体研究的时代背景
第2章 网络文体概说
    2.1 “网络文体”的界定
    2.2 网络文体的分类
        2.2.1 电子邮件文体
        2.2.2 网络新闻文体
        2.2.3 网络文学文体
        2.2.4 帖子文体
        2.2.5 签名档文体
        2.2.6 博客文体
        2.2.7 微博客文体
        2.2.8 流行语文体
    2.3 网络文体的读写主体
        2.3.1 网络文体的读者群体
        2.3.2 写作主体的历史嬗变
        2.3.3 网络写作主体的新质
第3章 网络文体的总体特征及其缘由
    3.1 网络文体的媒介特征
    3.2 网络文体的文体特征
        3.2.1 自由性
        3.2.2 多样性
        3.2.3 零散性
        3.2.4 流行性
    3.3 网络文体复杂性特征的缘由
第4章 热门网络文体现象
    4.1 网络新闻文体现象
    4.2 网络文学文体现象
    4.3 网络流行体现象
第5章 网络文体引发的争议及新思考
    5.1 网络文体引发的争议
    5.2 网络文体存在的新思考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ASCIIart图像和签名档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D]. 陶兴. 吉林大学, 2020(08)
  •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纳兰词研究[D]. 任芳. 长安大学, 2020(06)
  • [3]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D]. 谭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D]. 阎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5]海南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策略研究[D]. 张铎膑. 海南大学, 2016(04)
  • [6]在智能媒体中手机彩漫的发展与应用[J]. 汪兰川,刘宁. 设计, 2015(09)
  • [7]阿里巴巴平台童装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以A公司为例[D]. 罗君. 西南科技大学, 2014(05)
  • [8]中国房地产广告修辞研究 ——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为对象[D]. 宁祥杰. 安徽大学, 2014(08)
  • [9]网络理性的生成及影响 ——基于中国互联网的经验研究[D]. 刘大志. 浙江大学, 2013(12)
  • [10]网络文体研究[D]. 张安然. 南昌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ASCIIart图像和签名文件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