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包装业前景广阔

陕西包装业前景广阔

一、陕西包装工业大有可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樊凡[2](2020)在《UHP-UW处理红枣浊汁品质及杀菌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枣性温味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由于鲜红枣保存时间短,且易腐烂变质,为了提高红枣的经济价值和利用率,通过添加天然配料开发出一种天然的枣汁产品。UHP技术能够保持食品原有的色泽、风味及营养物质,但其杀菌时所需压力高设备损耗大,成本高;而UHP-UW技术能不但提高杀菌抑酶效果,且消耗成本大大减少。本课题首先研究了四个品种的红枣的品质,其次选择配料品种并确定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杀菌工艺,研究UHP-UW对红枣浊汁品质的影响,最后研究UHP、UW及UHP-UW处理的杀菌效果并进行模型拟合及动力学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个品种红枣的感官、色泽、营养成分、抗氧化性、质构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四种红枣的a*值均呈负值,b*均为正值,色泽为黄绿色,大荔冬枣的亮度最大;灵武长枣的总糖、还原糖及还原糖占总糖含量及总酸均最高,还原糖占总糖含量最小的为大荔冬枣,大荔冬枣的水分含量最高,更适于打浆,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及·O2-的清除率从大到小依次分别为:大荔冬枣>灵武长枣>朝阳大枣>马牙枣,大荔冬枣>灵武长枣>马牙枣>朝阳大枣。硬度范围为545.21~858.62 g,咀嚼性为122.23~130.87 g,弹性为0.71~0.91,凝聚性为0.20~0.24 g,脆性为473.41~751.36 g,其中大荔冬枣的脆性最大。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大荔冬枣可能存在的物质,应用的分离条件有良好的分离检测效果,原始数据中筛选所得的化合物分为酸、酯及其它三类,其中酯类化合物所占比最多,为68.28%。2.研究作为天然配料的四种猕猴桃的品质特性,海沃德猕猴桃更适宜作为配料添加,液质联用检测结果中酯类化合物所占比最多,为66.95%。猕猴桃浆的最佳添加量为20%,红枣浊汁品质最佳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为UHP压力200 MPa、保压温度30℃、保压时间10 min、UW功率为165W、超声时间20 min;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杀菌工艺条件,以综合评分为响应值,综合评分最高杀菌最优工艺条件为超高压压力200 MPa、保压时间30 min、超声时间19 min,综合评分为8.52,与模型预测值误差为0.70%。3.研究UHP-UW对红枣浊汁品质的影响,结果可得: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红枣浊汁的亮度降低,绿值减弱,黄色加深,色差值逐渐增大;pH及SS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范围不大;总酚和Vc含量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减少,菌落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数量逐渐上升,褐变度也呈上升趋势,前期增长速率快,后期速率慢;悬浮稳定性的吸光值逐渐下降,低温条件下的吸光值比室温大,表明低温条件下浊汁更稳定,综上可知低温更适于红枣浊汁的贮藏。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红枣浊汁样品酯类化合物所占比最多,为67.52%。4.考察了 UHP、UW及UHP-UW处理对红枣浊汁菌落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处理红枣浊汁效果明显更好,压力和时间越长,灭活量越多,杀菌效果依次为UHP-UW>UHP>UW;对灭活曲线进行weibull模型拟合并得到模型拟合参数的动力学分析结果可知:Weibull模型的R2均≥0.900,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能够准确表征红枣浊汁中的微生物的灭活规律;尺度参数b值也随着增大,灭活微生物的速率也越大;形状参数n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均小于1,n值越接近1灭活速率越趋于稳定,灭活曲线线性越强。

杨兴夏[3](2019)在《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零售业的创新活动进入高度活跃期。与丰富的零售业创新实践相比,零售业创新的系统理论研究仍显滞后。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还未形成共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围绕零售业创新的绩效与影响,采用“内涵—测度—经济效应”依次递进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结合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探讨零售业创新内涵、创新的微观和中观机理。其次,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并利用2016—2017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并进行验证。再次,分别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消费二元增长理论和交易外部性理论依次分析零售业创新的产业绩效、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经济效应以及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经济效应,同时根据样本特性,采用解决截面异方差问题的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回归方法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方法对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创新的生产函数本质出发,零售业创新是指零售商创新及其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的过程,包括零售商创新和零售商创新扩散两个方面。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表明,零售商创新的根本逻辑在于零售商追求实际产出持续增长所采用的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与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零售商内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内部创新,零售商外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外部创新。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表明,从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交织着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零售业外部创新具有合成放大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同时具备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2)零售业外部创新可用成功实施服务创新或营销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零售业内部创新则以成功实施工艺创新或组织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水平高于内部创新,西部地区零售业创新活跃,“一带一路”省域零售业具有较高创新水平;(3)零售业创新对产业绩效和消费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以合成放大效应为主导效应,对产业本身和消费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虽然也存在合成放大效应,但在当前我国零售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了中小零售商发展,不利于整合资源发挥零售业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投资潮涌不利于零售业产能充分利用。零售业创新通过激励生产性劳动带动产出增长,在零售业具有较高市场集中度的前提假设下,基于交易外部性理论构建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零售业外部创新有利于满足生产者的商品需要,零售业内部创新及生产商利润共享机制能够满足生产者的收入需要,均对生产性劳动具有激励作用。论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三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零售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机理;二是基于新指标、新数据测度了我国零售业的创新;三是从零售业绩效、零售业创新的消费效应与产出效应视角系统考察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

李娟[4](2019)在《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有利于扩大生产、促进流通、刺激消费、改善民生、繁荣经济,是提升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保障,而且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如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是怎样的?促进程度有多大?弄清这些问题,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能够正确评价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为主题,并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机理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地回答。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基于“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构建了理论框架。(1)对物流业发展质量,从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和发展环境“三元”进行界定,并以马克思物流业发展理论、西方物流成本等理论为依据。(2)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进行界定,认为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是指各区域经济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协同互动中实现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是指各区域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得到转换、发展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是指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各区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部分以马克思区域协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互动发展理论等为依据。(3)基于以上“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劳动分工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位理论、消费理论等,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也能通过时空压缩、市场一体化和分工合理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也能通过改善供给侧和刺激需求侧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也能通过收入均等化、消费平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这是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在实证分析方面,依据上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从“三层次”即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层次进一步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验证。结论显示:(1)物流业发展质量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效率均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结构红利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均呈“M”形演进;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均不足,但呈递增趋势;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均不高,但呈递增趋势,其中四大板块层次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层次存在σ发散。(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均相对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呈“倒U”形、全国整体层次呈“M”形演进,西部和东北地区成为“洼地”;我国三层次区域经济发展都不充分,分别呈渐进式、波浪式和平稳式演进;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呈“U”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分层特征,全国整体层次的不平衡程度有增加趋势;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30个省域层次的较高且呈“V”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波浪形演进,全国整体层次属于初级协调等级且呈“V”形演进。(3)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结论: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存在正向驱动效应,驱动力主要来自间接驱动因素,市场一体化是主要中介和路径。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双重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主要驱动路径是需求侧,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首要通过直接效应驱动。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由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构成,且以间接效应为主,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以直接效应为主要途径,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以消费均等化为主要中介和路径。第四,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最终驱动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我国三层次均需要做到物流业发展的“八化”,即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绿色化,以提升发展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网络化,以优化发展结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集约化、全球化和智能化,以改善发展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研究内容上,采用“三元三维三层次”分析框架,即通过物流业发展结构、发展效率和发展环境三元对物流业发展质量进行界定和评价,通过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界定和评价,对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这三个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三方面在以往研究中都较为少见。(2)研究视角上,研究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并在影响路径上,认为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维度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双重驱动,并从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三个方面检验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3)研究方法的应用上,将综合指标体系、效率分析法等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中;将一元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和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中,并在分析中进行拓展,是新颖有效的。

常颖[5](2019)在《汉语概述回指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回指就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中心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但对于回指中的特殊回指现象—概述回指却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人民日报》专版“人民时评”中的100篇新闻评论作为研究语料,基于汉语语篇事实,分析汉语概述回指的界定、类型和特征,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复杂的回指关系及其功能。文章共有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同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为汉语概述回指的界定、类型及特征,首先对概述回指进行了界定,接着对概述回指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先行语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回指语的类型和特征。第二章主要是对概述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概述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存在复杂的回指关系,依据回指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可及性理论对概述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的可及性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概述回指回指语的形式选择。第三章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视角来分析汉语概述回指的功能。我们发现汉语概述回指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但是不同形式的回指语所体现的功能是有差异的。最后对一些典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同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汉语概述回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华雪莹[6](2019)在《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文中提出自2016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全域旅游”,作为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成为推进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型小城镇是指镇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在城镇产业结构中处于支柱性地位或可以作为城镇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是当今中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因适应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旅游升级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让旅游型小城镇抓住全域旅游的机遇,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实现旅游型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本研究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位于我国西部的黔东南地区虽然经济起步较晚,小城镇规模均不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对传统工业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地域内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异,近年来获得一定的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浪潮中,黔东南地区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良机。因此,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资源禀赋的典型性、针对性,也有城镇社会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研究首先对全域旅游、旅游型小城镇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其次,通过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城乡规划学视角下全域旅游内涵的解读,并基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提出发展要求。再次,以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城镇建设和规划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归纳其发展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又次,提出全域旅游导向下研究对象的两个发展目标:一方面建成全域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实现城镇的整体全面发展。然后进一步区分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基本类型、发展重点和发展框架,提出了“资源开放全域化、空间结构全域化、旅游扶贫全域化、产业融合全域化、产品体系全域化、业态丰富全域化、服务设施全域化、生态保障全域化、景观风貌全域化”九个全域化发展策略。最后,以雷山县为实例,基于现状反思的研究,提出“空间重构、系统支撑、产城一体、城景融合、乡村扶贫”五大重点发展策略并在空间层面落实,检验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探析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西部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李承明[7](2019)在《陕西县域发展亟待新动能》文中研究表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且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应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精会神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大限度释放县域经济追赶超越新动能。

宋昕月[8](2019)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腾讯“企鹅问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随着互联网技术而来的变革,除了技术带来的飞跃,还有传播之间的关系的变革。24小时不断更新的信息成了时代的宠儿,人们却很少关心如何营造健康平衡的传播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倘若忽略这个问题,宠儿也会变成弃儿。媒介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自媒体的出现,使媒介信息生产者数量的激增,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学界也将目光放在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研究上,但对信息的分解环节,即受众的反馈却鲜有人问津,以社会环境中丰富多样的媒介生态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媒介生态学,面对网络环境的冲击,也应当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继续在信息时代营造健康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技术的便利造就了许多网络“段子手”、“意见领袖”、“草根”、“网红”,网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方便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面对不断涌入主流媒体的热心网友,有的媒体组织了微信读者群、开展线下活动,但对于热心读者的原创跟帖和评论,大多数主流媒体却不知如何有效利用,当大量的用户原创内容积聚在网络环境中,尤其对于拥有上亿月活跃用户的主流媒体来说,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包含有信息垃圾污染生态环境。主流媒体如何高效利用用户原创内容,如何将这些用户分解产生的智慧纳入生产传播链条,平衡媒介生态的信息循环,是网络时代每个主流媒体都会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中也难免充斥着大量信息垃圾和污染,如何减少网络暴力、谣言等有害信息,对用户原创内容适当引导,重塑良性平衡的媒介生态环境,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分解者正是分化信息能量、化解舆论压力,并将其归还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再次加工利用的枢纽,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信息分解者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意义。企鹅问答作为腾讯新闻客户端在问答产品上的尝试,通过企鹅问答这一信息分解者角色,将用户原创内容纳入传播实践,引导用户生产,这是十分有价值的媒体实践,对其他新闻类问答栏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媒介生态信息的平衡和谐,高效利用用户信息分解产生的内容带来了一些解决思路。基于信息分解者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以及拥有上亿月活跃用户的腾讯新闻用企鹅问答做出了良好的媒体实践,本研究以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腾讯企鹅问答作为主题,研究企鹅问答如何进行信息分解和利用,以期为其他媒体实践和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指导意义。本文从媒介生态系统分解者的角度思考企鹅问答的传播行为,主要研究了企鹅问答媒介信息分解的目标、动因、内容、过程及媒介信息分解经验,为其他同类问答平台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对象、选题依据、研究方法,接着分析了国外、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历程和两者的异同之处,以及目前国内关于问答平台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媒介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概述,详细分析了媒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接着对腾讯新闻客户端中各个要素进行划分,分别确定了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尤其深入分析了企鹅问答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的分解者角色。第三章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分析了企鹅问答进行信息分解的动因和目标,发现信息流动是媒介信息分解的原因,当每个人成为信息传播节点时,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在知识盈余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分解利用身边的信息。第四章深入企鹅问答的信息分解过程,依次阐述了企鹅问答从选题策划、信息分解、传播的过程,发现企鹅问答是从“新闻背景预热——进行中——长尾”设置问题,引导专家和网友参与分解信息,进一步挖掘了新闻内容,使新闻问答得到广泛传播。接着,本文列举了相关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多样的信息分解方式,如“问答+专家”、“问答+组织机构”等。第五章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企鹅问答信息分解内容的一些特性,如新闻主题、用户类型、表达方式等,发现企鹅问答偏向社会新闻主题的问答传播,且社会新闻问答传播效果更好,专家和普通网友在问答稿中的分布数量较为均衡,而专家倾向于诉诸理性的方式传播,普通网友倾向于诉诸感情的方式传播。第六章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和企鹅问答的内容传播特点,总结了企鹅问答媒介信息分解的策略,同时也为其他问答平台提出了优化策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王建康[9](2019)在《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且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应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精会神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大限度释放县域经济追赶超越动力和潜能。

张嘉轩[10](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探讨 ——袁家村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历史性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予以明确,充分体现国家对农村的发展要求从早期的提升村庄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转变为关注农村、农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和制度改革。自2007年以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建立农民创业平台,成立农民合作社,解决农民增产、增收与产业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股份合作,实现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成功的探索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好农村的乡村振兴新途径。袁家村的创新发展思想和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人借助工作之便,对袁家村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考察、调研和思考,尤其是进村入户,面对面和袁家村村长、群众交流,获得很多第一手生动鲜活的资料,进一步深化了对袁家村的认识和理解。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板块: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及理论,为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成功因素分析,通过袁家村概况、内外部环境分析得出其成功的原因。第四章梳理出可能制约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产业、品牌、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章针对所面临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二、陕西包装工业大有可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包装工业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UHP-UW处理红枣浊汁品质及杀菌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枣的概况
    1.2 果蔬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UHP技术概述
        1.3.1 UHP技术原理
        1.3.2 UHP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食品杀菌技术
        1.4.1 热杀菌技术
        1.4.2 冷杀菌技术
    1.5 立项背景及内容
        1.5.1 立项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料的品质特性分析
    2.1 材料及设备
        2.1.1 加工原料
        2.1.2 药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与处理
        2.2.1 红枣品质分析
        2.2.2 红枣汁的制备
        2.2.3 红枣测试样品的前处理
        2.2.4 试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四种红枣的感官性状分析
        2.3.2 四种红枣的色泽分析
        2.3.3 四种红枣的营养成分分析
        2.3.4 四种红枣抗氧化的性质分析
        2.3.5 四种红枣的质构分析
        2.3.6 红枣测试样品的液质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天然配料比及UHP-UW的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原料
        3.1.2 药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红枣浊汁制备的工艺流程
        3.2.2 天然配料猕猴桃品质分析
        3.2.3 猕猴桃浆的制备
        3.2.4 猕猴桃测试样品前处理
        3.2.5 猕猴桃浆添加量试验
        3.2.6 单因素实验
        3.2.7 UHP-UW的条件优化
        3.2.8 指标与检测方法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四种猕猴桃的品质特性分析
        3.3.2 猕猴桃测试样品的液质分析结果
        3.3.3 天然配料比的确定
        3.3.4 UHP处理对红枣浊汁的影响
        3.3.5 UW处理对红枣浊汁的影响
        3.3.6 红枣浊汁UHP-UW处理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UHP-UW对红枣浊汁品质影响
    4.1 材料及设备
        4.1.1 试验原料
        4.1.2 药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红枣浊汁的制备
        4.2.2 UHP-UW处理
        4.2.3 贮藏试验
        4.2.4 红枣浊汁样品的前处理
        4.2.5 试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HP-UW处理后红枣浊汁色泽的变化
        4.3.2 UHP-UW对红枣浊汁pH和SSC的影响
        4.3.3 UHP-UW处理后浊汁抗氧化成分的变化
        4.3.4 UHP-UW对菌落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的影响
        4.3.5 UHP-UW处理后红枣浊汁褐变度的分析
        4.3.6 UHP-UW红枣浊汁悬浮稳定性研究
        4.3.7 红枣浊汁测试样品的液质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UHP-UW红枣浊汁杀菌效果研究
    5.1 材料及设备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红枣浊汁的制备
        5.2.2 UHP处理
        5.2.3 UW处理
        5.2.4 UHP-UW处理
        5.2.5 微生物计数
        5.2.6 指标与检测方法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UHP处理对菌落总数的杀灭效果
        5.3.2 UHP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杀灭效果
        5.3.3 UW处理对菌落总数的杀灭效果
        5.3.4 UW处理霉菌和酵母菌的灭活规律
        5.3.5 UHP-UW处理对菌落总数的杀灭效果
        5.3.6 UHP-UW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杀灭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UHP-UW杀菌动力学研究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原料
        6.1.2 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红枣浊汁的制备
        6.2.2 微生物计数
        6.2.3 动力学分析
        6.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UHP杀菌动力学分析
        6.3.2 UW杀菌动力学分析
        6.3.3 UHP-UW杀菌动力学分析
        6.3.4 UHP-UW杀菌机理探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创新内涵研究
        1.3.2 零售业创新理论研究
        1.3.3 零售业创新测度研究
        1.3.4 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零售业创新内涵与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零售商和零售业
        2.1.2 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
        2.1.3 零售商创新与零售业创新
        2.1.4 经济效应
    2.2 零售商创新机理
        2.2.1 零售商生产过程的理论解释
        2.2.2 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
        2.2.3 基于零售业态演进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实证
    2.3 零售业创新:零售商创新集合
        2.3.1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放大效应
        2.3.2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谬误问题
        2.3.3 零售业创新数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零售业创新测度分析
    3.1 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构建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全面性原则
        3.1.3 可分性原则
        3.1.4 可验性原则
    3.2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
        3.2.1 指标来源
        3.2.2 统计指标含义
        3.2.3 指标构建假设提出
    3.3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验证
        3.3.1 验证方法
        3.3.2 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3.4 我国零售业创新现状分析
        3.4.1 我国零售业创新总体现状
        3.4.2 我国零售业创新区域现状分析
        3.4.3 我国零售专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4.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及测度指标
        4.1.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4.1.2 产业绩效的测度指标
    4.2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分析
        4.2.1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现状及评价
        4.2.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4.2.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4.3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析
        4.3.1 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及测度方法
        4.3.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4.3.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
    5.1 消费增长内涵
        5.1.1 二元边际理论与消费增长
        5.1.2 消费扩展增长
        5.1.3 消费集约增长
    5.2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5.2.1 零售业外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5.2.2 零售业内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5.3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回归过程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6.1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机制
        6.1.1 增长理论的要素投入视角
        6.1.2 以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理论
        6.1.3 零售业外部创新促进商品需要的机理
        6.1.4 零售业内部创新满足收入需要的机理
    6.2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数理模型
        6.2.1 模型假设
        6.2.2 零售商独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6.2.3 零售商分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6.2.4 模型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物流业及其发展质量的研究
        1.2.2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1.2.3 关于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业发展理论
        2.1.1 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界定
        2.1.2 马克思的物流业发展理论
        2.1.3 西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2.2.2 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2.2.3 西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第3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机理
        3.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直接影响
        3.1.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间接影响
        3.1.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总结
    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影响机理
        3.2.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2.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直接影响
        3.2.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间接影响
        3.2.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机理总结
    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机理
        3.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直接影响
        3.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间接影响
        3.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总结
    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机理
第4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1 物流业发展效率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1.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2 物流业发展结构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2.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3 物流业发展环境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研究方法
        4.3.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3.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4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及特征
        5.1.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的测度
        5.1.2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5.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及特征
        6.1.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的测度
        6.1.2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6.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实证分析
        6.2.1 计量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及特征
        7.1.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的测度
        7.1.2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7.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7.2.1 计量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3 实证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
        8.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8.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8.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等级划分
    8.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8.2.1 计量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8.2.3 静态效应分析
        8.2.4 动态效应分析
        8.2.5 长期效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结论
        9.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
        9.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
        9.2.2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
        9.2.3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平衡发展
        9.2.4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2.5 发挥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9.3 不足之处及展望
        9.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汉语概述回指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语料来源和说明
第一章 汉语概述回指的界定、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 汉语概述回指的界定
    第二节 汉语概述回指的类型及特征
        一、先行语的类型及特征
        二、回指语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概述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复杂的回指关系
        一、先行语与回指语在句法形式上异质
        二、先行语与回指语在语义来源上同质
        三、先行语与回指语是建立在后台认知基础上的共指关系
    第二节 先行语与回指语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事件型概述回指
        二、思想型概述回指
        三、状态型概述回指
        四、情景型概述回指
    第三节 先行语与回指语的可及性分析
    第四节 先行语的特征与回指语的选择
        一、回指语为单纯指示代词
        二、回指语为光杆抽象名词
        三、回指语为名词短语(含有抽象名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概述回指的功能
    第一节 汉语概述回指的概念功能
        一、显性概念功能
        二、隐性概念功能
    第二节 汉语概述回指的人际功能
        一、积极评价的人际功能
        二、消极评价的人际功能
        三、特殊情感的人际功能
    第三节 汉语概述回指的篇章功能
        一、语篇衔接功能
        二、话题连贯功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1.2 国家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的发展
        1.1.3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处于战略机遇期
    1.2 研究对象与切入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切入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
        1.4.2.2 案例研究法
        1.4.2.3 实地调研法
        1.4.2.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研究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旅游型小城镇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全域旅游
        2.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2.3.1.2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2.3.2 旅游型小城镇
        2.3.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3 小结
第三章 全域旅游和旅游型小城镇
    3.1 全域旅游理念的发展历程
        3.1.1 理念初创时期——以“全”为主
        3.1.1.1 “四新八全”理念架构
        3.1.1.2 “四全”模式
        3.1.1.3 “十全”理念
        3.1.2 发展成熟时期——从“全”到“域”
        3.1.2.1 “四域”理念架构
        3.1.2.2 “六全六域”核心要义
        3.1.2.3 “九大转变”理念
        3.1.3 发展历程小结
    3.2 全域旅游理念的内涵
        3.2.1 资源整合、全域协同
        3.2.2 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3.2.3 统筹发展、共建共享
    3.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小城镇实践案例
        3.3.1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3.3.2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3.3.3 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
    3.4 全域旅游对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要求
        3.4.1 空间域:协同性
        3.4.2 产业域:独特性
        3.4.3 要素域:共享性
第四章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现状和问题
    4.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现状
        4.1.1 旅游资源的基础现状
        4.1.1.1 旅游资源的分类
        4.1.1.2 旅游资源的特征
        4.1.2 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现状
        4.1.2.1 经济发展层面
        4.1.2.2 社会文化层面
        4.1.2.3 自然生态层面
        4.1.3 城镇建设和相关规划的现状
        4.1.3.1 城镇建设层面
        4.1.3.2 相关规划层面
    4.2 城镇发展的问题总结
        4.2.1 城乡协同性亟待改善
        4.2.2 品牌独特性仍需加强
        4.2.3 全域共享性有待提升
    4.3 城镇发展问题的原因解析
        4.3.1 空间域
        4.3.1.1 旅游资源开发较落后
        4.3.1.2 空间结构发展不充分
        4.3.1.3 乡村地区脱贫任务重
        4.3.2 产业域
        4.3.2.1 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4.3.2.2 产业体系较为薄弱
        4.3.2.3 业态同质化倾向重
        4.3.3 要素域
        4.3.3.1 服务设施功能缺口
        4.3.3.2 生态环境部分恶化
        4.3.3.3 景观风貌单调平庸
第五章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及原则
        5.1.1 发展目标
        5.1.1.1 实现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加速优化
        5.1.1.2 实现小城镇产品供给和服务设施全面覆盖
        5.1.1.3 满足小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美好生活需求
        5.1.2 发展原则
        5.1.2.1 统筹发展原则
        5.1.2.2 差异发展原则
        5.1.2.3 渐进发展原则
        5.1.2.4 绿色发展原则
    5.2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类型
        5.2.1 资源主导型
        5.2.1.1 类型特点
        5.2.1.2 发展重点
        5.2.2 区位主导型
        5.2.2.1 类型特点
        5.2.2.2 发展重点
        5.2.3 综合型
        5.2.3.1 类型特点
        5.2.3.2 发展重点
    5.3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框架
    5.4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4.1 空间整合层面——全域协同,城乡融合
        5.4.1.1 全域协同,资源开放全域化
        5.4.1.2 城乡融合,空间结构全域化
        5.4.1.3 三农改革,旅游扶贫全域化
        5.4.2 产业发展层面——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5.4.2.1 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全域化
        5.4.2.2 旅游引领,产品体系全域化
        5.4.2.3 业态创新,业态丰富全域化
        5.4.3 要素共享层面——全域覆盖,福利共享
        5.4.3.1 系统支撑,服务设施全域化
        5.4.3.2 生态文明,生态保障全域化
        5.4.3.3 特色塑造,景观风貌全域化
第六章 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的雷山实证
    6.1 雷山概况、优势与旅游发展现状
        6.1.1 历史溯源
        6.1.2 区位交通
        6.1.3 资源禀赋
        6.1.4 城镇发展
    6.2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发展须实现四大转变
        6.2.1 功能定位
        6.2.2 空间演变
        6.2.3 产业发展
        6.2.4 人的城镇化
    6.3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城镇发展的重点策略和空间布局
        6.3.1 空间重构:全域旅游规划引导,资源开放全域化
        6.3.1.1 全域空间分工联动
        6.3.1.2 menu绿道游线串联
        6.3.2 系统支撑:城镇总体规划引导,服务设施全域化
        6.3.2.1 全域城镇体系优化
        6.3.2.2 全域服务设施优化
        6.3.3 产城一体:创新园区策划引导,产业融合全域化
        6.3.3.1 创新旅游产业园区
        6.3.3.2 产业融合重点项目
        6.3.4 城景融合:特色城市设计引导,景观风貌全域化
        6.3.4.1 城关镇的新区发展
        6.3.4.2 城关镇的旧城改造
        6.3.5 乡村扶贫: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旅游扶贫全域化
        6.3.5.1 新农村建设为基础
        6.3.5.2 推动乡村旅游扶贫
        6.3.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陕西县域发展亟待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县域经济发展亟待新动能
推进陕西县域经济实现重点突破
    一、着力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二、积极壮大民营经济。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五、切实打好“三场攻坚战”。
    六、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8)媒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腾讯“企鹅问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外媒介生态学研究
        1.5.2 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
        1.5.3 国内外媒介生态研究的异同
        1.5.4 问答栏目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腾讯新闻客户端
    2.1 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2.2 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
        2.2.1 媒介生态系统生产者
        2.2.2 媒介生态系统消费者
        2.2.3 媒介生态系统分解者
        2.2.4 环境要素
    2.3 媒介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2.4 腾讯新闻客户端的媒介生态系统构成
        2.4.1 媒介信息生产者——各类新闻频道
        2.4.2 媒介信息消费者——用户
        2.4.3 媒介信息的分解者——企鹅问答
第三章 企鹅问答的媒介信息分解动因与目标
    3.1 企鹅问答的媒介信息分解动因
        3.1.1 信息流动是根本原因
        3.1.2 “共”时代到来,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
        3.1.3 认知盈余,人人都是信息分解者
    3.2 企鹅问答媒介信息分解的目标
        3.2.1 信息生产与消费平衡
        3.2.2 低代价绿色发展
第四章 企鹅问答的媒介信息分解过程和个案分析
    4.1 企鹅问答的信息分解过程
        4.1.1 问题设计
        4.1.2 信息分解
        4.1.3 内容传播
    4.2 企鹅问答信息分解模式的案例分析
        4.2.1 问答+专家
        4.2.2 问答+组织机构
        4.2.3 问答+文娱
        4.2.4 问答+事件当事人
第五章 企鹅问答信息分解的内容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总体和样本
        5.1.2 类目构成
        5.1.3 编码员间信度
    5.2 研究结果
        5.2.1 新闻主题
        5.2.2 用户类型
        5.2.3 表达方式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企鹅问答的媒介信息分解策略
    6.1 企鹅问答信息分解的发展策略
        6.1.1 信息环境健康可控
        6.1.2 创新主流媒体信息分解方式
        6.1.3 引导分解方向,完善的媒介生态信息闭环
        6.1.4 专家网友主体联动,提供多元话语
    6.2 企鹅问答的外部生态优化策略
        6.2.1 明确责任归属,促成媒介信息循环互动
        6.2.2 生态错位竞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推进陕西县域经济重点突破的对策建议

(10)乡村振兴战略探讨 ——袁家村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境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旅游概念
        三、农民合作社概念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三章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成功因素分析
    第一节 袁家村概况
        一、基本概况
        二、区位交通
        三、袁家村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四、袁家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第二节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成功的外部因素
        一、自然资源
        二、人文资源
        三、工业基础
        四、政策扶持
        五、客群基础
    第三节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成功的内部因素
        一、农民合作模式
        二、乡村旅游模式
        三、利益分配模式
        四、运营模式
        五、产业模式
        六、输出模式
    第四节 袁家村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三、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兴旺
    第五节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成功因素小结
        一、因地制宜,紧跟政策
        二、发展眼光,模式创新
        三、三产联动,融合发展
第四章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第一节 人才储备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
    第二节 产业链不够完整,外部资源引入不足
    第三节 同质化竞争激烈,文化内涵不足
    第四节 品牌知名度不足,宣传推广力度弱
    第五节 旅游环境有待改善,基础配套尚需提升
第五章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健全人才机制,培养新农人队伍
        一、健全人才机制
        二、培养新农人队伍
    第二节 完善产业链,引入优质企业
        一、完善产业链
        二、引入优质企业
    第三节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输出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强化对外输出
    第四节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树立特色IP形象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二、树立特色IP形象
    第五节 改善环境建设,提升基础配套
        一、改善环境建设
        二、提升基础配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 袁家村乡村振兴模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陕西包装工业大有可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UHP-UW处理红枣浊汁品质及杀菌动力学研究[D]. 樊凡.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D]. 杨兴夏.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
  • [4]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汉语概述回指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例[D]. 常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D]. 华雪莹.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陕西县域发展亟待新动能[J]. 李承明. 西部大开发, 2019(05)
  • [8]媒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腾讯“企鹅问答”研究[D]. 宋昕月.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王建康. 新西部, 2019(01)
  • [10]乡村振兴战略探讨 ——袁家村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嘉轩. 厦门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陕西包装业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