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显微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

无症状显微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

一、无症状镜观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青[1](2021)在《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与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与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均为单侧单发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62例肾癌根据WHO/ISUP分级标准,其中纳入ISUP 1级9例,2级32例,3级16例,4级5例。本研究中低级别组(ISUP 1级和2级)共41例,高级别组(ISUP3级和4级)共21例。观察记录病灶位置、直径、声像表现及超声造影特征(假包膜、增强程度、增强均匀性、造影模式及TIC曲线上各定量参数),并将记录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指标与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相关性的价值。结果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性别、病变位置、造影剂灌注及消退模式、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定量参数ΔRS、ΔSPH、ΔTTP、ΔIT、ΔT1/2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7、1.0、0.633、0.066、1.0、0.288、0.699、0.76、0.201、0.923,P均>0.05);两组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肿块最大径、最小径、假包膜出现率、定量参数ΔAUC、ΔP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0.004、0.015、0.012、0.022,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块最大径、最小径、ΔAUC及ΔP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9、0.728、0.697、0.67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假包膜与ISUP核分级关系密切(OR=6.979,95%CI),是低级别cc RCC独立预测因子,而肿瘤直径大、ΔAUC、ΔPI值高,周边未见环状高增强征象多提示高级别cc RCC。结论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有助于临床术前进行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WHO/ISUP分级。

王馨[2](2021)在《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术后疗效与积水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 J0)是引起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最主要原因,对于门诊就诊的肾积水患儿是否需要临床外科医生干预及何时需要手术,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其手术干预治疗及术后疗效是当前热门研宄。本研宄通过回顾分析在我中心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诊断为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0)肾积水的患儿,观察分析患儿接受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术后的效果,主要包括,术前术后肾皮质厚度、肾盂前后径的变化,以及术后疗效与积水程度的相关性,旨在总结临床经验,目的是把握好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手术时机,进一步提高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诊治水平,减少患儿痛苦。方法:收集从2017年8月到2020年8月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住院治疗,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从中选择行腹腔镜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的200例患儿。按照术前积水程度进行分组。轻度:PT(肾皮质厚度)正常,肾盂肾盏轻度扩张,APD(肾盂前后径)分离<1.5cm;中度:PT变薄,肾盂肾盏呈球状扩张,APD在1.5-2.0cm;重度:PT变薄或完全萎缩,肾盂肾盏呈果盘状扩张,AH)>2.0cm。轻度19例,中度66例,重度115例。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后APD、PT值、术后拔管时间、是否伴发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中、重组患儿术后6个月病肾APD、PT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但轻度肾积水患儿术后6个月病肾APD、P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显着正相关(r=0.624),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显着正相关(r=0.485),拔腹腔引流管时间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显着正相关(r=0.559),拔尿管时间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显着正相关(r=0.418),术后APD值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显着正相关(r=0.487),术后PT值与术前肾积水程度负相关(r=-0.072),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与术前积水程度正相关(r=0.060),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对于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的疗效是明确的。2.手术解除梗阻后,患儿的APD和PT都能得到改善,患儿术后拔尿管时间、拔腹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与术前肾积水程度有关,因此对于中重度肾积水患儿,越早手术,手术创伤越小,术后恢复越快。3.对于轻度肾积水患儿,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加强随访,有症状患儿建议积极手术干预。

陈衍霖[3](2021)在《胡桃夹综合征相关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评估各种手术方式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CS)相关精索静脉曲张(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4例NCS所致左侧精索静脉(LSV)中重度曲张,行显微镜下ISV结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精液、性激素水平和胡桃夹超声检查结果。第二部分: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NCS合并V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文献。按照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原则(PRISM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显微镜下ISV结扎术,术前存在睾丸坠胀不适、疼痛的19例患者中,17例术后明显缓解。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睾丸鞘膜积液、阴囊水肿等并发症。34例患者随访3-15月,未见复发病例。患者术后3月LSV内径(LSVD)、精子密度、每毫升前向运动精子数、血清总睾酮及卵泡刺激素(FSH)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精子活力、黄体生成素(LH)、左肾静脉(LRV)在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处流速(PV1)、LRV近肾门处流速(PV2)以及PV1/PV2,LRV在AO与SMA夹角处内径(LRVD1)、LRV近肾门处内径(LRVD2)及LRVD2/LRVD1较术前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8篇,通过阅读摘要和全面筛选,最终纳入12个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总计274例患者行显微镜ISV结扎+精索-腹壁下静脉转流术,78例患者行显微镜ISV低位结扎术,52例患者行ISV高位结扎术。文献分析显示:三种方式术后患者的精液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行显微镜ISV结扎+精索-腹壁下静脉转流术的患者术后LRV压力明显减小,血尿、腰痛等症状缓解;行显微镜ISV低位结扎术患者术后LRV受压情况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但其中血尿有好转;行ISV高位结扎术后,部分患者血尿较术前有加重。结论显微镜下ISV结扎术治疗NCS仅表现为LSV中重度曲张患者安全有效,术后可以显着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精液质量,不会加重LRV受压情况及出现NCS的其他相关临床表现。显微镜ISV结扎+精索-腹壁下静脉转流术疗效良好,但术式复杂,难度大,限制了其开展。ISV高位结扎可能导致NCS加重,不建议选择。

杜东璇[4](2021)在《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对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患者的关节腔、软骨及骨表面及周围软组织内的结晶强回声和滑膜增生情况进行探查,并应用能量多普勒(color power Doppler Imaging,CPI)和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ngio plus planwave ultransensitive imaging,AP)技术对其滑膜血流进行半定量分级,来探讨CPI、AP技术和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到我院就诊并行关节超声检查的GA患者,共40例,关节98个。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33±14.32)岁,病程1-33年,平均(5.88±6.12)年。对每个患者双侧踝关节、跖趾关节、膝关节等进行探查,选择病变较为严重的部位,观察滑膜增生及关节腔内积液情况、关节骨质破坏情况及特异性征像(暴风雪征、双轨征、痛风石)是否存在,并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对痛风的检出率比较。同时选取滑膜增生最厚处为测量切面,应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调节图像参数至清晰显示,再分别应用CPI技术和AP技术观察并记录滑膜内的血流情况,按照半定量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同时对于有滑膜血流信号的部位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再次超声检查,采用AP技术进行半定量分级。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比较HFUS和DECT对晶体的检出率及CPI和AP技术对滑膜血流的检出率,对CPI、AP分级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再分别对CPI、AP技术血流分级结果与实验室检查指标(ESR、CRP、UA)的统计资料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相关系数r值表示数据的相关性。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滑膜血流分级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对40例GA患者,共98个关节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检出痛风石27例,双轨征72例,暴风雪征35例,滑膜增生67例,关节腔积液82例,骨质破坏9例。2.40例GA患者,共98个关节进行HFUS和DECT检查对尿酸盐晶体的检出比较,其中高频超声检出率为77.5%,DECT检出率为87.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1,P=0.089)。3.CPI与AP技术的滑膜血流显示率比较,CPI滑膜血流显示率为65.6%,AP滑膜血流显示率为7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9,P<0.05)。4.CPI及AP技术对滑膜内血流信号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127,P<0.05)。5.CPI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UA)=0.591,r(CRP)=0.546,r(ESR)=0.597;AP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UA)=0.696,r(CRP)=0.638,r(ESR)=0.692。CPI和AP技术对滑膜血流分级均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呈正相关。6.对67个滑膜增生的关节采用AP技术监测,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监测滑膜血流,并进行半定量分级,其中0级的关节数依次为17,17,20,25;1级的关节数依次为9,11,18,22;2级的关节数依次为19,21,17,11;3级的关节数依次为22,18,12,9。AP技术进行滑膜血流半定量分级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106,P<0.05)。结论:HFUS对检测GA患者关节腔内的晶体沉积与DECT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观察滑膜增生及关节腔积液等关节腔内情况。超声表现上的变化与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临床体征具有一致性,而且AP和CPI技术均检出GA患者的滑膜血流,并与实验室指标正相关,但是AP技术较CPI对滑膜血流检出率更高,且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相关性更高,因此AP技术可以作为一项超声诊断新技术对痛风患者滑膜内的血流信号进行检测评估,以对其活动性及炎症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为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及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琦[5](2020)在《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高频肌骨超声,观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关节超声声像图随时间的变化,探寻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溶解、消失的时间,分析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依从性、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患者中,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9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第一次来诊确诊为痛风的时间为观察起点,即随访基线,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线调查收集,实验室血尿酸生化检查及高频肌骨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超声下观察关节内“双轨征”、痛风石、滑膜周围血流信号等超声征象。由风湿免疫科资深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在降尿酸过程中,即随访过程中,每隔一个月复查一次血尿酸,每隔两个月复查一次高频肌骨超声,并于每次超声检查时,依照问卷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随访时间14个月,以末次超声检查为观察终点。“双轨征”消失组与未消失组临床特征、血尿酸水平等资料的比较以及随访终点不同血尿酸水平组“双轨征”消失率、痛风石减小程度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相关样本血流分级的比较采用Friedman M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ioni校正;降尿酸过程中痛风石大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了解痛风石大小变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变化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0.05。结果90例患者中排除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关节炎、骨折以及失访的病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基线关节区内存在“双轨征”的患者有71例,随访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的患者22例,未消失的患者49例。基线32例患者38个关节内存在痛风石,随访14个月后,痛风石体积减小。1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组(22例)与未消失组(49例)在体重指数、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轨征”消失组较未消失组病程短、基线血尿酸水平低、随访终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大、患者依从性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3降尿酸治疗后,痛风石体积在随访第2、4、6、8、10个月测量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测量与基线测量相比明显减小,在第14个月进一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降尿酸治疗后14个月,痛风石体积的减小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P<0.05);痛风石体积的减少程度与最终的血尿酸达标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98,P<0.05)。5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最终血尿酸极低水平组(<300μmol/L)、低水平组(300-360μmol/L)与高水平组(>360μmol/L)在超声征象的改变(包括痛风石体积减小、“双轨征”消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极低的患者痛风石体积最大程度的减小(P<0.05),“双轨征”消失率最高(P<0.05)。6患者在基线、降尿酸治疗2个月、12个月的关节血流信号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0,P<0.05),降尿酸治疗2个月后患者关节滑膜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增多,14个月时血流信号较2个月及基线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尿酸14个月时,依然有超过一半(53/80)的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没有消失,48.8%(39/80)的患者关节内呈现1级血流信号,即星点样血流。仅仅只有33.8%(27/80)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消失。结论1高频肌骨超声可以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观察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溶解甚至消失(包括超声下“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可以为痛风患者的疗效评估以及随访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应进一步推广应用。2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程度与血尿酸基线水平、达标水平以及下降情况有关,与患者病程、依从性有关。病程短、血尿酸达标水平越低、患者依从性越好,越有利于“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3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痛风石体积明显减小时间为第12个月。4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开始时预防痛风复发是必要的,关节内血流信号在降尿酸过程中存在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5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存在长时间潜在的亚临床滑膜炎,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大部分患者关节内血流信号依然存在。图4幅;表8个;参127篇。

张玮婧[6](2020)在《痛风下肢关节改变及降尿酸达标治疗的超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表现复杂多样,全面评估下肢关节的超声阳性征象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了解疾病不同临床特征与超声表现的关系能够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并预测预后。目的:观察痛风性关节炎下肢关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超声表现特征并分析特异性超声征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7年7月至12月间,对98例临床确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MTP1)共588个关节的超声扫查,观察双轨征、痛风石、聚集体、滑膜增生、积液及骨破坏在不同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MTP1)、不同病程(<2年)与(≥2年)组、不同年龄(<50岁)与(≥50岁)以及不同尿酸水平<420,420-600,≥600μmol/L的分布情况。组间比较采用Cochran’s Q以及χ2检验。对特异性超声表现痛风石和双轨征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不同关节组中,膝关节的双轨征发生率最高为28.6%,踝关节最低11.2%,(Q=10.4,P=0.005);MTP1关节的痛风石、聚集体、滑膜增生与骨破坏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22.5%,Q=24.4,P<0.001);(26.5%,Q=9.2,P=0.01);(42.9%,Q=13.6,P=0.001);(33.7%,Q=19.5,P<0.001)。(2)双轨征、痛风石、骨破坏在长病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短病程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vs 28.1%,χ2=4.79,P=0.029);(34.8%vs 6.3%,χ2=9.28,P=0.002);(56.1%vs 18.8%,χ2=12.18,P<0.001)。(3)痛风石与骨破坏在年龄≥50岁组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4.6%vs 15.2%,χ2=4.83,P=0.028);(55.8%vs 32.6%,χ2=5.29,P=0.021)。(4)不同程度的尿酸水平组中,双轨征、痛风石和聚集体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区别(χ2=4.19,P=0.123;χ2=5.01,P=0.08;χ2=1.51,P=0.469)。(5)患者的年龄越大(OR=3.83,95%CI:1.27-11.48),发作越频繁(OR=3.80,95%CI:1.10-13.15)并且病程越长(OR=6.52,95%CI:1.37-30.96),发生痛风石的危险性越大。病程(OR=17.16,95%CI:4.52-65.13)和发作频率(OR=3.0,95%CI:1.02-8.83)也是双轨征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1)除膝关节双轨征发生率最高外,MTP1关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超声征象发生率最高。膝关节髁间软骨以及MTP1关节特异性超声征象应该作为扫查重点,在全面扫查下肢关节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膝关节及MTP1关节能够有效帮助诊断痛风。(2)高尿酸血症虽然是诊断痛风的必要条件,但一定时期的血尿酸值并不能独立预测超声下痛风石和双轨征的发生。(3)发作越频繁,病程越长,年龄越大,发生痛风石的危险性越大,关节破坏也相对较重,病程和发作频率同时也是双轨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超声观测是协助早期规范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背景:痛风性关节炎降尿酸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T2T)监测对于疾病治疗效果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声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手段能够帮助临床判断达标治疗的终点,预测远期预后。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规律降尿酸药物治疗(urate-lowing therapy,ULT)1年内尿酸盐负荷、关节炎症以及骨侵蚀三方面变化,评估T2T治疗效果,分析临床相关因素与超声征象的关系,为临床缓解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高频超声评估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和12月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MTP1关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征象变化。具体方法如下:(1)基线期记录痛风石大小,双轨征和聚集体的有无以评估尿酸盐负荷,治疗后随访选取病变最明显处进行重复观测。将ULT前后痛风石长轴与短轴均下降达20%以及双轨征或聚集体从有到无的受试者所占的比例定义为有效清除率。比较三种特异性征象在不同时间组间有效清除率的差异。分析血尿酸值及病程与痛风石大小变化的相关性。(2)参照风湿病学结局评估组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Outcome Measures in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OMERACT-EULAR)制定的滑膜血流综合半定量评分(composite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PDUS)计算每个关节的分值,最后将双侧6个关节的分值相加得到炎症整体评分(Global OMERACT–EULAR Synovitis Score,GLOESS),观察炎症缓解和复燃。(3)记录各个时期出现关节骨破坏部位并按照0-3级分级,比较治疗前后骨破坏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最终纳入79例规律ULT的痛风患者。(1)不同时间点测量的痛风石长轴和短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6,42.003]=7.41,P=0.003);(F[2.187,56.855]=10.95,P<0.001)。组间比较长轴12月较基线及3月下降显着,分别下降0.22cm(P=0.018)和0.17cm(P=0.02)。短轴3月、6月、12月测量值均较基线下降显着,分别下降0.072cm(P=0.038),0.111cm(P=0.003),0.156cm(P=0.02)。(2)血尿酸下降值与痛风石长轴减小的总差值存在正相关(r=0.335,P=0.043);而与短轴减小的总差值相关性不显着(r=0.287,P=0.085)。而病程与痛风石长轴与短轴减小的差值均无明显相关。(3)痛风石治疗的有效清除率在各个时间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χ2=1.76,P=0.392)。双轨征和聚集体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P<0.001;χ2=7.75,P=0.018)。双轨征从6月时开始出现消失,有效清除率为19.1%。聚集体从3月开始即观察到消失情况,有效清除率12月较3月更为显着(32.2%vs7%,P=0.01)。(4)各个时期的GLO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16,P<0.001)。成对比较提示,基线期GLOESS(范围0-11,中位数3)显着高于治疗后6月(范围0-10,中位数1)及12月数值(范围0-6,中位数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5)治疗1年后骨破坏的超声评级没有差别(Z=-1.633,P=0.102)。结论:(1)血尿酸的下降并不与痛风石径线减小完全平行,痛风石长轴较短轴对于ULT评估意义更大。聚集体消失时间最早,且溶解较为平稳,双轨征次之,痛风石对于治疗的反应最慢,因此应根据超声下不同的晶体负荷情况制定不同强度的ULT。(2)超声能够敏感地发现亚临床炎症,从治疗6个月开始炎症逐渐被控制,但彻底清除炎症很大程度依赖于尿酸盐结晶的彻底溶解。(3)骨破坏在治疗1年内都较为稳定,无明显改善。总之,超声在T2T治疗中对于三个方面的结局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彭琼仪[7](2020)在《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年龄、孕周、地域、文化程度、血尿生化检验、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症状性尿石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不良妊娠结局,以期为妊娠人群的尿石症的提供个体化预防,为临床一线人员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1141例住院孕妇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病历176例,记录合并症状性尿石症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孕期、临床症状、血尿生化检验、泌尿系超声检查、治疗方式等观察指标;随访记录复发、预后及妊娠结局等结果。结果:(1)61141例孕妇确诊合并尿石症184例,发病率为0.3%,其中症状性尿石症176例,发病率为0.29%,其中>40岁年龄段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0.97%;妊娠2836周者发病率较高,约占44.32%;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郴州城区(42.61%)、桂阳县(12.50%)、永兴县(11.36%);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相对较高,占66.48%。(2)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在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酐、尿蛋白、尿酮体、尿白细胞、尿葡萄糖、尿红细胞等指标上显着高于无尿石症妊娠妇女(P<0.05)。在血、尿生化异常情况分析中,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尿白细胞阳性、尿红细胞阳性、尿蛋白阳性、尿葡萄糖阳性、尿酮体阳性、孕前患有尿石症病史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无症状性尿石症的妊娠患者。(3)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有无伴随恶心呕吐、下尿路症状、镜下脓尿以及血肌酐异常时,对其采取的治疗方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妊娠期孕妇超声检查结果中在结石位置、直径以及肾脏积水程度上,对其采取的治疗方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孕晚期、血肌酐水平升高、中及重度肾脏积水可能是采取手术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妊娠并症状性尿石症组与无尿石症妊娠妇女组的早产、剖宫产的不良妊娠结局有明显差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在早产及剖宫产的不良妊娠结局上明显高于无尿石症妊娠妇女(P<0.05)。结论:(1)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总体患病率为0.29%,其中>40岁年龄段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病率相对较高。(2)血肌酐升高、伴有中、重度肾积水、孕晚期可能是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采取手术干预的独立影响因素。(3)孕前患尿石症病史、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肌酐升高、尿中白细胞阳性、红细胞阳性、尿糖阳性、尿蛋白阳性、尿酮体阳性可能为导致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相关因素。(4)患有症状性尿石症的孕妇中患儿早产及进行剖宫产的的风险增加。

李杰[8](2020)在《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一体化诊疗模式对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治疗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相关资料,研究和总结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的一体化诊疗模式对小儿先天性肾积水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统计2013年08月2019年0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病例资料信息,包括入院时间、性别、年龄、是否产前诊断、生后是否定期随访、术前肾积水程度、是否伴有尿路感染、是否I期行肾造瘘、是否肾切除、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复查情况等资料。按是否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分为管理组和非管理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按入院时间分为6组,比较不同年份间患儿产前检查、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后定期随访占比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共123例,最小年龄为1月6天,最大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5.97±3.82)岁,其中男性90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为2.7:1,左侧78例,右侧33例,双侧12例;123例患儿中行开放肾盂成形术77例(62.6%),腹腔镜肾盂成形术43例(35.0%),肾切除术3例(2.4%),其中I期行肾造瘘17例(13.8%)。管理组患儿共32例均产前诊断为肾积水,按生后1月内、3月、6月、1年及之后每年至少1次泌尿系统检查,随访复查结果符合手术标准即入院手术,随访过程中2例出现腹痛症状,32例患儿行开放肾盂成形术6例(18.8%),腹腔镜肾盂成形术26例(81.2%),其中I期行肾造瘘1例(3.1%)。非管理组患儿共91例,因腰痛、腹痛、排尿异常、外伤后血尿、腹部包块等症状行超声或CT检查发现肾积水入院65例(71.4%),其它原因行检查意外发现肾积水入院26例(28.6%)。91例患儿中70例做过产前检查,其中9例产前诊断为肾积水,生后检查积水未增加,因为没有症状而未继续随访复查。全组行开放肾盂成形术71例(78.0%),腹腔镜肾盂成形术17例(18.7%),肾切除术3例(3.3%),其中I期行肾造瘘16例(17.6%)。2.管理组与非管理组对比分析结果:(1)管理组最小年龄为1月6天,最大年龄为7岁,中位年龄为2岁2月,非管理组患儿最小年龄为1月17天,最大年龄为14岁,中位年龄为7岁,管理组患儿手术年龄明显小于非管理组。(2)管理组患儿术前平均肾盂前后径(3.03±0.78)cm小于非管理组(4.27±1.07)cm,平均肾皮质厚度(4.44±1.27)mm大于非管理组(3.41±1.08)mm,分肾功能DRF平均值(40.45±10.97)%高于非管理组(29.49±12.07)%,管理组术前分肾功能DRF分级中DRF-1级比例明显高于非管理组,而DRF-4级比例明显低于非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管理组患儿术前伴有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对侧肾积水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管理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32例管理组患儿中1例I期行肾造瘘,发生术后尿路感染1例。91例非管理组患儿中16例I期行肾造瘘,3例行肾切除术,发生术后并发症17例,包括尿路感染9例、尿外渗3例、血尿2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狭窄1例。管理组患儿I期行肾造瘘及发生术后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非管理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6月复查结果对比:管理组患儿平均肾皮质厚度、分肾功能DRF平均值、分肾功能DRF-1级比例均大于非管理组患儿,平均肾盂前后径小于非管理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时间分组对比分析结果:123例患儿中102例(82.9%)进行孕期产前检查,41例(33.3%)产前超声诊断肾积水,其中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32例,产前诊断后失访9例。按入院时间分组分析发现,本组患儿产前检查占比、产前诊断占比、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占比呈逐年上升。结论:1.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一体化诊疗模式能使患儿先天性肾积水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肾功能的保护和术后恢复。2.当前先天性肾积水的诊疗模式仍需进一步优化。

谈锦萍[9](2020)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现况及风险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接受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对象及肾穿刺活检的指征发生了改变。本文旨在研究这组人群肾穿刺后出血并发症的现况、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3日至2018年12月27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成年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定义在需要提高止血药物用量和(或)频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输注红细胞、造影/介入治疗、肾脏手术或死亡为肾穿刺活检术后严重出血。定义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需要临床干预的出血为临床出血,包括需要增加止血药物用量或频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红细胞、造影/介入治疗、肾脏手术或死亡。通过收集的患者数据进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排除资料缺失的患者后再进行构建模型。本研究筛选变量选用LAASO回归,因为阳性事件少,严重出血只有16例,按照阳性事件数:变量数至少为15-20:1的原则,不适合用Logistic回归进行变量筛选。经LASSO回归筛选变量并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同时探索身高校正的肾长是否能增加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Bootstra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等对模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回顾性研究共收集有1036例患者数据。其中16例(1.54%)发生严重出血,39例(3.76%)发生临床出血,无一例需要肾脏手术或死亡。肾脏绝对长度(OR值 0.540,95%CI 0.310-0.940,P=0.029)、超声皮髓质分界不清(OR值 4.323,95%CI 1.490-12.542,P=0.007)、血肌酐(OR 值 1.005,95%CI 1.002-1.007,P=0.000)、eGFR(OR值 0.980,95%CI 0.964-0.996,P=0.014)、血红蛋白(OR值0.947,95%CI 0.921-0.975,P=0.000)为肾穿刺活检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1036例患者数据,排除资料缺失的患者109例,共有927例肾穿刺活检患者数据建立模型。以肾脏绝对长度作为肾萎缩的评估指标。经LASSO回归得到3个入选变量,血红蛋白、肾脏超声皮髓质分界不清、肾脏绝对长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严重出血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97(95%CI,0.682-0.913),经过 bootstrap迭代 1000 次内部验证后,校正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显示了模型较好的区分度。应用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其Brier得分为0.016,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显示了模型较好的校准度。以肾脏相对长度作为肾萎缩的评估指标,替代肾脏绝对长度。经LASSO回归得到3个入选变量,分别为血红蛋白、肾脏超声皮髓质分界不清、肾脏相对长度。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689-0.912),经过bootstrap迭代1000次内部验证后,校正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应用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其Brier得分为0.016,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两者模型性能相似,以临床操作简易为原则,从中选则含无需校正身高的肾脏绝对长度的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形成Nomogram。经LASSO回归得到4个入选变量,血红蛋白、eGFR<30ml/min/1.73m2、收缩压、肾脏超声皮髓质分界不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出血预测模型。其预测模型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19(95%CI,0.644-0.794),经 bootstrap 迭代 1000 次内部验证后,校正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应用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其Brier得分为0.039,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显示了模型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与的校准度。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绘制Nomogram。结论本研究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其中16例(1.54%)发生严重出血,39例(3.76%)发生临床出血,无一例需要肾脏手术或死亡。肾脏绝对长度、超声皮髓质分界不清、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为肾穿刺活检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经皮肾穿刺术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用身高校正的肾长仅能稍增加模型的预测能力。

石娴静[10](2019)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CMV感染且治疗前均完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的153例3月龄内婴儿为研究对象,CMV感染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遵照婴幼儿听力损伤诊断与干预指南为依据,按是否听力受损将患儿分为听力受损和听力正常两组,分析听力受损情况;(2)根据日龄和感染时间将听力受损患儿分别分为≤28天、>28~60天和>60~90天三亚组,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两亚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听力受损情况;(3)分别对听力受损组和听力正常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母亲孕期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CMV 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预测价值。(4)对CMV感染予更昔洛韦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记录住院期间抗病毒治疗的结果。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保肝、光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发生。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后6月龄时及12月龄行BAEP检查。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后,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BAEP检查结果,评估两组听力受损在住院期间治疗前后、6月龄及12月龄时的转归。结果(1)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情况:共有153例诊断CMV感染且完成BAEP检查的3月龄内患儿纳入本研究,有听力受损57例(37.25%),其中双侧受损43例(75.43%),单侧受损14例(24.56%)。轻度受损42例(73.68%),中度受损1 1 例(19.30%),重度受损 4 例(7.02%)。(2)不同日龄分组、不同感染时间分组听力受损情况的比较:≤28天、>28~60天、>60~90 天三亚组分别有 40 例(38.83%)、10 例(27.03%)、7 例(53.85%)听力受损,三亚组间听力异常发生率、双侧与单侧受损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感染组有53例(46.09%)听力受损,围生期感染组仅4例(10.53%),先天性CMV感染组听力异常发生率和双侧听力受损发生率显着高于围生期感染组(P<0.001;P=0.001)。两组在单侧受损以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临床比较: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听力受损组孕周(P=0.007)和出生体重(P=0.038)明显低,而住院时间显着延长(P<0.001),两组在性别、日龄、患儿基础疾病及母孕期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听力受损组实验室检查中血CMV-IgM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血小板减少及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中听力受损组在皮肤疲点瘀斑、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合并畸形的发生率上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4)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听力受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血小板减少、血CMV-IgM 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头颅MRI异常、合并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P=0.002,95%CI:1.078~1.388;OR=1.886,P=0.010,95%CI:1.167~3.048;OR=1.629,P=0.001,95%CI:1.082~2.837;OR=1.779,P=0.001,95%CI:1.135~3.026;OR=2.368,P=0.026,95%CI:1.628~3.391;OR=2.517,P=0.042,95%CI:1.931~3.886)。(5)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对上述CMV感染所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分别为0.802(95%CI:0.772~0.879)和 0.816(95%CI:0.787~0.886),其中尿 CMV-DNA 病毒载量的敏感性最好(85.96%),血CMV-DNA病毒载量的特异性最好(79.17%)。进一步将孕周、出生体重、血小板计数、血CMV-IgM值,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6个危险因素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做多因素分析,得到联合概率绘制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的AUC面积最高,为0.822(95%CI:0.752~0.8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和80.21%。(6)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住院期间98例CMV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血清CMV-IgM值明显下降,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黄疽、胃肠炎、皮肤瘀点瘀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小,听力受损、生长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干预组住院期间治疗后听阈升高和听阈升高伴波异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BAEP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住院期间BAEP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7例CMV感染并听力受损患儿在6月龄时有2例失访(3.51%)。与治疗前相比,6月龄时干预组听闽升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异常,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小(P<0.05),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消失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54.77%vs.15.38%,P=0.042,6月龄时95.24%vs.30.77%,P<0.05)。干预组听力受损程度从治疗前到6月龄随访时逐步减轻(P<0.005),而对照组听力受损无明显改善。至12月龄时干预组听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变: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危险因素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8)安全性监测:在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9例(21.43%)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低,6例(14.29%)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2.38%)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均未停止更昔洛韦治疗,予以对症综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受多因素影响,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六个危险因素联合分析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最高。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改善CMV感染小婴儿的听力损害,药物安全性好。

二、无症状镜观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症状镜观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与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肾脏上皮性肿瘤的超声造影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术后疗效与积水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病例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附巨大肾积水临床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肾积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胡桃夹综合征相关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胡桃夹综合征仅表现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行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3 检查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临床情况
        2.2 精液指标
        2.3 性激素
        2.4 超声检查
    3.讨论
第二部分:胡桃夹综合征相关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系统综述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2.1 精液指标及LSV超声结果
        2.2 胡桃夹超声结果
        2.3 临床情况及手术相关结果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胡桃夹综合征相关精索静脉曲张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不同时期患者的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5)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技术路线
        1.1.3 基线基本资料调查
        1.1.4 高频肌骨超声检查方法
        1.1.5 血尿酸实验室检查方法
        1.1.6 患者依从性检查方法
        1.1.7 治疗方法
        1.1.8 随访观察
        1.1.9 统计学方法
        1.1.10 质量控制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
        1.2.2 基线高频肌骨超声表现
        1.2.3 随访结果
    1.3 讨论
        1.3.1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的变化
        1.3.2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研究
        1.3.3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1.3.4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依从性相关研究.
        1.3.5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周围血流信号变化的分析
        1.3.6 本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1.3.7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评估领域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2.1 痛风概述
    2.2 痛风的诊断
    2.3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4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
    2.5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2.5.1 超声可以作为痛风患者疗效监测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2.5.2 超声观察尿酸盐结晶溶解、消失时点以及其重大意义
        2.5.3 降尿酸治疗后超声下亚临床滑膜炎对预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5年ACR/ERCP痛风分类标准
附录B 调查表
附录C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
附录E 痛风患者随访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痛风下肢关节改变及降尿酸达标治疗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痛风下肢关节超声特征的初步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尿酸达标治疗1年痛风下肢关节超声随访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痛风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2.3 治疗方式
    2.4 分娩方式
    2.5 妊娠结局调查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年龄构成情况
    3.3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与孕周的关系
    3.4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与居住地区、文化程度的关系
    3.5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组与无症状性尿石症的妊娠妇女组的尿液、血液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
    3.6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临床症状、超声检查结果与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
    3.7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手术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8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组与无尿石症妊娠妇女组不良妊娠结局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的发病情况
    4.2 妊娠期出现症状性尿石症的相关因素
    4.3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超声检查结果
    4.4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
    4.5 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4.6 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妊娠并尿石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治疗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一体化诊疗模式对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先天性肾积水的评估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现况及风险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伦理声明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收集
    2.4 相关定义
    2.5 经皮肾穿刺活检方案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现况
        3.1.1 临床特征
        3.1.2 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
    3.2 建模
        3.2.1 严重出血模型
        3.2.1.1 临床特征
        3.2.1.2 模型1
        3.2.1.2.1 LASSO回归
        3.2.1.2.2 Logistic回归
        3.2.1.2.3 评估模型
        3.2.1.3 模型2
        3.2.1.3.1 LASSO回归
        3.2.1.3.2 Logistic回归
        3.2.1.3.3 评估模型
        3.2.1.4 Nomogram
        3.2.2 临床出血模型
        3.2.2.2 LASSO回归
        3.2.2.3 Logistic回归
        3.2.2.4 评估模型
        3.2.2.5 Nomogram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肾穿刺活检术的相关规定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3 代码
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与分组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153例CMV感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听力损伤情况
    2. 不同日龄组CMV感染患儿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3. 先天性感染组与围生期感染组2亚组间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4. 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CMV感染患儿临床比较
    5.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单因素分析
    6.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 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
    8. 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
    9. 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10. 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BAEP检查在筛查小婴儿CMV感染后听力异常中的作用
    二、引起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
    三、其他影响因素
    四、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独立危险因素
    五、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临床干预治疗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四、无症状镜观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与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 范晓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术后疗效与积水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 王馨. 山东大学, 2021(11)
  • [3]胡桃夹综合征相关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研究[D]. 陈衍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4]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D]. 杜东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D]. 陈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痛风下肢关节改变及降尿酸达标治疗的超声研究[D]. 张玮婧.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7]郴州市妊娠合并症状性尿石症的临床研究[D]. 彭琼仪. 南华大学, 2020(01)
  • [8]产前诊断并生后定期随访一体化诊疗模式对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治疗的影响[D]. 李杰.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9]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现况及风险模型构建[D]. 谈锦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D]. 石娴静. 苏州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无症状显微血尿超声检查价值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