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素输液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

斑蝥素输液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

一、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礼,于冬梅[1](2019)在《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斑蝥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期为安全合理使用斑蝥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斑蝥相关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斑蝥的不良反应特点及风险因素。结果纳入文献84篇,病例报告112例。斑蝥的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器官。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毒性反应和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强监管对斑蝥的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孔宇虹[2](2016)在《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香柏酊对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确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外用药治疗的研究规范;通过动物实验及药敏实验探讨香柏酊对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质量监控。为外用中药制剂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研发和推广奠定基础。2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的方法对符合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入选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阳性对照组36例以及阴性对照组18例。三组分别外用香柏酊、联苯苄唑溶液以及安慰剂,治疗期间均使用统一发放的洗发液,隔日洗头1次,每组均每日早晚各涂药1次,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均需保证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分别于用药0天、14±3天、28-1-3天,痊愈者停药后28±3天进行访视,对访视节点中患者的靶皮损拍照,并且记录红斑程度、靶皮损面积、鳞屑程度、瘙痒程度以及脂溢程度积分,评价各组疗效。并于用药第28-1-3天进行靶皮损真菌学镜检或培养,评价真菌学疗效。实验研究部分:①抗炎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0只,在右耳外耳廓分别外涂香柏酊、哈西奈德以及生理盐水,采用二甲苯外涂建立右耳外耳廓炎性肿胀模型,通过观察耳片肿胀度(.两只耳片重量差值),.评价各组抗炎疗效:②止痒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 0只,各组将右后腿剃毛后外涂香柏酊、苯海拉明以及生理盐水,将剃毛处擦伤后以浓度递增的方式外涂磷酸组织胺,建立小鼠瘙痒模型,以小鼠舔右后腿时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观察各组的止痒疗效;③抑菌实验:动物实验:取豚鼠30只,采用连续7天涂菌法建立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模型,后采用自身对照法将药物外涂于感染马拉色菌的豚鼠背部皮肤,实验共分为4组,即治疗组(采用香柏酊外用)、阳性对照组(联苯苄唑溶液外用)、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外用)以及空白对照组(不外用药物),分别观察连续用药4天与连续用药7天时(随机分组,每组15只),各组的培养菌落数和真菌学治愈率。体外药敏实验;采用浓度稀释法分别检测香柏酊及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槲皮苷及α-香附酮的含量,从而进行药物质控。3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符合方案集中各组治疗4周后,香柏酊组36例,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愈显率44.44%,总有效率为88.89%;联苯苄唑组35例,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愈显率20.0%,总有效率68.57%:安慰剂组16例,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愈显率6.25%,总有效率25.0%。经统计学比较,三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各组间疗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疗效比较: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各组症状积分(靶皮损面积、红斑、鳞屑、脂溢以及瘙瘁)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屑及瘙痒方面的改善程度,香柏酊组明显优于联苯苄唑组(P<0.05),其余各症状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证明香柏酊和联苯苄唑溶液的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在真菌清除率方面,三组疗效差异显着(P<0.01),香柏酊组和联苯苄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实验研究部分:在小鼠耳廓炎性肿胀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P>0.05);在小鼠致痒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其作用与苯海拉明溶液相当(P>0.05);马拉色菌感染豚鼠抑菌实验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连续用药7天疗效明显优于4天,但疗效不及联苯苄唑(P<0.05),香柏酊连续用药4天真菌学治愈率为26.67%,连续用药7天真菌学治愈率为60%,而联苯苄唑的这一数据分别为53.33%和93.33%;香柏酊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0mg/ml,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125 μg/ml。经测定,香柏酊中有效成分槲皮苷的含量为0.1050mg/ml, α-香附酮的含量为0.0147mg/ml。4结论香柏酊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总疗效优于联苯苄唑溶液,在抑制鳞屑及缓解瘙痒等方面效果均优于联苯苄唑。香柏酊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止痒效果,抗炎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止痒疗效与苯海拉明相当,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良好的抑菌疗效。

姜颖娟[3](2015)在《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拟定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草案;考察甘石青黛膏的稳定性;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过敏性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考察甘石青黛膏主要成分的透皮性;观察甘石青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2方法实验研究部分,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各项规定对甘石青黛膏的原辅料进行质量标准检查,检查甘石青黛膏装量、粒度及微生物限度;建立处方中各药材在复方制剂中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石青黛膏中靛蓝及靛玉红含量的方法;通过长期试验及加速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稳定性;通过对白家兔的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对豚鼠的皮肤过敏性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采用离体鼠皮对甘石青黛膏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计算靛蓝和靛玉红的累积透过率。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阳性药物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符合神经性皮炎入选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治疗组外用甘石青黛膏,对照组外用冰黄肤乐软膏,两组均每日用药2次,疗程为4周。用药0天、用药14±3天,用药28±3天,停药后28±3天进行随访,对患者靶皮损进行拍照,并记录靶皮损面积、红斑程度、丘疹程度以及瘙痒程度积分,评价两组疗效。3结果实验研究部分:甘石青黛膏的原辅料、3批甘石青黛膏装量、粒度及微生物限度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建立了甘石青黛膏中青黛、苦参、黄柏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石青黛膏中靛蓝及靛玉红含量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制定了甘石青黛膏质量标准草案。对甘石青黛膏三批样本进行6个月的常温条件检测和加速贮存条件检测,结果表明,甘石青黛膏各项指标与0月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皮肤刺激性试验中,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在单次及多次给药中均未出现红斑或水肿现象,表明甘石青黛膏外用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在主动皮肤过敏性试验中,阳性药组致敏率为100%,而甘石青黛膏组低、高剂量组以及基质组均未发生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致敏率为0;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阳性药组抗血清注射液部位皮肤内侧均出现阳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0%,甘石青黛膏低、高剂量组及基质组未出现阳性反应,说明甘石青黛膏外用不会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确立了甘石青黛膏体外透皮的试验条件,其中的靛蓝及靛玉红在接受液为吐温20-甲醇中的透皮效果最佳,试验方法可行、稳定。临床研究部分:符合方案集中甘石青黛膏组52例,总有效率为76.92%;冰黄肤乐软膏组51例,总有效率为68.60%。经统计学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3441>0.05)。两组治疗后在皮损色泽、丘疹、面积以及瘙痒程度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在皮损面积方面差异显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皮损色泽及丘疹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在皮损瘙痒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结论建立了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能够控制本制剂的质量;本制剂在聚乙烯塑料盒包装、密封、常温条件下贮存,在6个月内质量稳定;甘石青黛膏外用安全,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性;甘石青黛膏和冰黄肤乐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相当,在改善皮损面积和缓解皮肤瘙痒方面优于冰黄肤乐软膏。

王研[4](2013)在《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因在研究观察过程中脱落病例4例,实际完成病例数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制剂四物消风饮加减,对照组口服润燥止痒胶囊。经过8周的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评分、皮损瘙痒程度两个方面的比较,评价四物消风饮加减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皮损情况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损瘙痒程度亦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3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1例、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四物消风饮加减在缓解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皮损情况评分、皮损瘙痒程度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韩洁,张呈[5](2007)在《斑蝥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药典规定中药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大斑芫青)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及黄黑小斑蝥(眼斑芫青)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虫体,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类药物。 1 历史沿革斑蝥原名斑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名医别录》中记载:“生河东川谷,八月取,

张建平[6](2005)在《重视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中药应有正确的认识,确保中药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付志珍,向国华,黄怀吉,陈普艳,姜锦林[7](2002)在《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普艳,向国华,黄怀吉[8](2002)在《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女,52岁,因颈部瘙痒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神经性皮炎,遂给予斑蝥酒浸剂外擦,用药半小时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起水泡、疼痛,考虑为斑蝥引起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用西药抗过敏对症处理,于次日水泡消失,第三日疼痛消失,皮肤逐渐恢复原样。

二、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方法
        1.3.1 统计方法
        1.3.2 关联性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关联性
    2.2 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2.3 用药原因
    2.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5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不良反应用法用量
    2.7 不良反应转归
    2.8 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情况
3 讨论
    3.1 斑蝥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
    3.2 斑蝥的用药安全风险
    3.3 斑蝥使用注意事项
        3.3.1 药材来源
        3.3.2 药材炮制
        3.3.3 用法用量
        3.3.4 禁忌
4 结语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与治疗概述
        1 古代文献对脂溢性皮炎的论述
        1.1 病名释义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治疗方药
        2 现代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2.1 近现代名家诊治经验
        2.2 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脂溢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皮脂溢出
        1.2 马拉色菌感染因素
        1.3 微量元素
        1.4 精神、神经因素
        1.5 免疫因素
        1.6 其他因素
        2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2.1 全身治疗
        2.2 局部治疗
        2.3 物理治疗
        2.4 胶原蛋白
        2.5 其他
        3 脂溢性皮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3.1 马拉色菌相关实验研究
        3.2 脂溢性皮炎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
        2 中医外治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记载
        2.2 近年来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2.3 香柏酊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4 研究病例的终止
        3.5 研究病例的剔除
        3.6 合并用药处理
        3.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8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报告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研究方法
        4.2 研究药物
        4.3 用药方法
        4.4 观察疗程及时间
        4.5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
        5.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判断
        5.2 综合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6.2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病例基本情况
        7.2 临床疗效数据
        7.3 复发
        7.4 不良反应
    8 小结
    9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香柏酊抗炎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节 香柏酊止痒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节 香柏酊抑菌实验
        1 动物实验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2 体外抑菌实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判读
        2.4 小结
        3 讨论
    第四节 香柏酊有效成分测定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药物成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药品名称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香柏酊有效成分HPLC检测
        3 小结
结语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与治疗概述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1.1 病名释义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治疗方药
        2. 现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2.1 近现代名家诊治经验
        2.2 临床观察
        2.2.1 中药自拟方治疗
        2.2.2 中药内外合治
        2.2.3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5 民族医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精神心理因素
        1.2 神经因素
        1.3 免疫因素
        1.4 外界因素刺激
        2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2.1 全身治疗
        2.1.1 抗组胺药物
        2.1.2 维生素类
        2.1.3 镇静剂
        2.1.4 静脉封闭
        2.1.5 甘草提取物
        2.1.6 免疫调节
        2.2 局部治疗
        2.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2.2.2 非甾体抗炎药
        2.2.3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2.2.4 维生素D衍生物
        2.2.5 局部封闭
        2.3 物理治疗
        2.4 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神经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
        2 中医外治法在神经性皮炎中的应用
        2.1 古代医家对神经性皮炎外治法的记载
        2.2 近年来神经性皮炎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2.2.1 自制中药外治
        2.2.2 中成药
        2.2.3 中药熏蒸
        2.2.4 针刺治疗
        2.2.5 耳穴治疗
        2.2.6 穴位注射
        2.2.7 灸法
        2.2.8 熏药疗法
        2.2.9 穴位埋线
        2.3 甘石青黛膏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药品
        2 药品原辅料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原料质量标准
        2.1.1 青黛
        2.1.2 煅炉甘石
        2.1.3 煅石膏
        2.1.4 苦参
        2.1.5 关黄柏
        2.1.6 冰片
        2.2 辅料质量标准
        2.2.1 特级初榨橄榄油
        2.2.2 蜂蜡
        3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名称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薄层色谱鉴别
        3.5.1 青黛薄层色谱鉴别
        3.5.2 关黄柏薄层色谱鉴别
        3.5.3 苦参的薄层鉴别
        3.6 检查
        3.6.1 装量
        3.6.2 粒度
        3.6.3 微生物限度
        3.7 含量测定
        3.7.1 仪器与试剂
        3.7.2 方法与结果
        3.7.3 专属性试验
        3.7.4 线性关系考察
        3.7.5 精密度试验
        3.7.6 重复性试验
        3.7.7 稳定性试验
        3.7.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7.9 样品测定
    第二章 甘石青黛膏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长期试验
        1.1 考察项目
        1.2 考察方法
        1.3 考察结果
        2 加速试验
        2.1 考察项目
        2.2 考察方法
        2.3 考察结果
        3 结论
        3.1 贮存条件的确定
        3.2 包装材料的确定
        3.3 有效期的确定
    第三章 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试验
        1 皮肤刺激试验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1.2 实验药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处理
        1.2.2 给药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1.3 结果
        1.3.1 单次给药
        1.3.2 多次给药
        1.4 结论
        2 皮肤过敏试验
        2.1 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A)
        2.1.1 研究目的
        2.1.2 实验材料
        2.1.3 方法
        2.1.4 结果
        2.1.5 结论
        2.2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2.2.1 研究目的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
        2.2.5 结论
    第四章 甘石青黛膏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1 仪器、试剂与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专属性试验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3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3.1 离体鼠皮制备
        3.2 实验方法的建立
        3.3 不同接受液对透皮的影响
        3.4 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4 研究病例的终止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研究方法
        4.2 研究药物
        4.3 用药方法
        4.4 观察疗程及时间
        4.4.1 观察疗程
        4.4.2 观察时间
        4.5 观察指标
        4.5.1 记录项目
        4.5.2 安全性指标
        4.5.3 疗效指标
    5 疗效判定
        5.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判定
        5.1.1 丘疹
        5.1.2 色泽
        5.1.3 面积
        5.1.4 瘙痒
        5.2 综合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6.2 统计指标
        6.3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病例基本情况
        7.2. 临床疗效数据
        7.2.1 综合疗效分析
        7.2.2 靶皮损面积比较
        7.2.3 皮损形态比较
        7.2.4 皮损色泽比较
        7.2.5 皮损瘙痒程度比较
        7.2.6 停药后4周皮疹复发情况
        7.3 安全性分析
        7.3.1 依从性
        7.3.2 理化检查
    8 不良事件
        8.1 不良事件记录
        8.2 不良事件的处理和分析
讨论
    1 甘石青黛膏方解
    2 甘石青黛膏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1 青黛
        2.2 煅炉甘石
        2.3 煅石膏
        2.4 苦参
        2.5 黄柏
        2.6 冰片
    3 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部分
    4 甘石青黛膏稳定性研究部分
    5 甘石青黛膏安全性研究部分
    6 甘石青黛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7 甘石青黛膏疗效评价
    8 本研究启示、存在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的研究概况
        1.1 古代文献的认识
        1.2 中医近代医家的认识
    2 西医学的研究概况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原因及机制
        2.3 临床治疗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指标观察方法
        2.3 疗效评定方法
        2.4 安全性指标评估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皮损情况分析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方药分析
    3 四物消风饮加减对患者皮损情况的影响
    4 小结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录

四、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于洪礼,于冬梅. 中国药物警戒, 2019(01)
  •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孔宇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 姜颖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4]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王研.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斑蝥的临床应用[A]. 韩洁,张呈. 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6]重视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J]. 张建平.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02)
  • [7]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J]. 付志珍,向国华,黄怀吉,陈普艳,姜锦林. 时珍国医国药, 2002(12)
  • [8]斑蝥酒浸剂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A]. 陈普艳,向国华,黄怀吉. 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 2002

标签:;  ;  ;  ;  ;  

斑蝥素输液外擦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