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中学习推理(1)

在物理学中学习推理(1)

一、物理学习要学会推理(一)(论文文献综述)

韩红梅[1](2021)在《促进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某乡镇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彬[2](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石迎春[3](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唐玲琪[4](202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一科学推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和信息化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物理学科在培养同学们科学推理能力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能通过物理认识物质世界,认识世界运行的规律。文中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科学思维”被列为四所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推理能力是学生能够在日常将生活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考查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开展相关研究,对促进我国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科教人才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了从南北方两个省份各选取2所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的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本围绕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先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完成了本研究的理论梳理和研究讨论等。调查主要面向四所学校的高一学生进行对比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展开:1.基于科学推理能力的内涵、国内外研究分析、以及物理学科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内容和高一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等进行前期基础研究。2.分析高一现用教科书主要科学推理能力内容;与此同时,基于Lawson体系对高一学生进行科学推理能力的量表调查,发放并回收350份,剔除无效量表后的有效量表为327份,回收有效率达到了93.4%。得到以下结论:学校S1与学校S2、学校H1与学校H2之间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差异显着,可得高一学生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学生相比科学推理能力较强;学校S2与学校H2之间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差异显着,可得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区别不大。校际间科学推理能力各子维度表现总体趋势相同,差异程度不大。四所高中高一学生在守恒推理、比例推理、相关推理及假设演绎推理成绩上均无明显差异,而在控制变量推理和概率推理成绩上存在较大差异,学校H1优于其他学校学生。研究学生物理成绩与科学推理能力的相关性科学推理能力与学生物理成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成绩好的学生推理能力一般优于差生,物理学科成绩好的学生在推理能力上也有显着优势。3.最后研究利用《高一物理学习影响因素调查表》研究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影响因素与其科学推理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都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产生影响。

王金雪[5](2021)在《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证据推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证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能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元素化合物具有知识繁多,反应规律性不强,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注重记忆,忽视理解迁移,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基于证据推理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够有效改善学生重记忆轻思考的学习现状,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发展。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元素化合物和证据推理的教学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阐述证据和推理的概念、类型并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说明,明确证据推理的流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一学生元素化合物学习情况、证据推理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证据推理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文献研究和学生推理水平现状,从问题驱动、归纳转化、证据层次、合作学习四个角度提出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实践,实践后采用访谈法、测试法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访谈和测试,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推理水平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基于证据推理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能有效促进知识迁移,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王茗[6](2021)在《新手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性解释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解释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发生在师生之间并以言语为中介的教学行为之一。同时,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传统的讲解还是在探究式的课堂,解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好的解释特征,怎样做到好的解释,对于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物理教学性解释的理论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H市部分高中的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课堂进行观察,分析目前新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性解释的现状。首先对教学性解释的五种分类,对新手教师教学中解释形式所占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新手物理教师的教学性解释行为中,问题式讲解的比例最高,教学性科学解释所占比例极低,在经验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同样很低。然后对部分教师发放教学性解释行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教师最常使用问题解答式讲解和描述式讲解,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性科学解释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最后从定义科学解释、明确科学解释的基本原理、模拟科学解释和将科学解释与日常联系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新手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很少能构建一个准确完整的科学解释,有悖于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教师意识到在课堂中构建科学解释的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构建科学解释的过程是不规范的。运用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分析,得到的其原因有两点:教师对科学解释相关的教学知识掌握不足;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的定位还有待优化。最后为使物理教学解释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出了五点建议:教师要注意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形式和对话思维、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性科学解释相关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教师的职前培养要融合学科教学知识、教学中注意学科的概念和原理的应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薛美[7](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其中的科学推理能力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是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有着极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推理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本文主要依托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阅读大量文献,对科学推理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教师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认识以及培养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紧张等原因教师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情况不是很好。本研究选取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探讨物理教材中科学推理在教学内容中的情况,将科学推理与物理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呈现出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推理类型,分析了各个推理类型在物理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落实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研究的过程中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实例,明晰了各个科学推理类型在教材中的应用。笔者对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推理在教材中的分布。通过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了解了科学推理类型在教材中的分布,提出了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有创设推理情境开启推理思维、显化推理方法进行推理过程、进行习题训练巩固推理能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学物理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赵琳琳[8](2020)在《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内初班”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物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不仅可以使学生认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备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新疆学生学好物理,不仅可以全面提升个人能力,还可以促进新疆未来社会稳定和文化经济发展。但“内初班”学生普遍国语水平不高,有关学习物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内初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归纳推理能力作为物理思维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很多是通过归纳推理法得到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推理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充分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科学思维能力整体提升,令学生受益终身。本文将在分析研究“内初班”归纳推理方法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初中八年级物理的教学内容为主,提出有利于培养“内初班”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选择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实验班的教学按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增加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对照班与以往的授课方法相同。实验研究最后对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分析,表明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内初班”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本课题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祁静[9](2020)在《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机制,良好的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家庭教育发生于亲子互动之间。当前,二孩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问题与策略研究、教养方式等方面的静态研究,而忽视了对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关注。为此,对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现状进行探索,既能够展现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真实状态,又能为促进二孩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昆明市Q幼儿园11个二孩家庭的支持下,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进行入户调查,根据资料形成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框架。通过统计描述分析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互动主体、互动方式、互动结果。并主要利用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了以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为核心类属,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保障、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困境为主要范畴的内容分析维度。通过对二孩家庭多主体亲子互动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相对统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是亲子间的互相陪伴平衡、互相适应对等。第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多样。二孩和父母围绕常规培养、分配资源、观点表达、情感交流等多个主题进行亲子互动。第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对立统一。二孩和父母形成互相支配平衡的互动角色权力,并拥有相对独立和统一共享的角色空间。第四,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特性明显,形成了相互比较、相互关注、区别对待、重复互动等具体效应,以及具体效应之下的不同主体的互动策略。第五,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保障因素维护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平衡发展,障碍因素限制了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深入发展。第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有多重对象性和表达性的互动主体特征;互动内容的多需求性、互动效应交互性、互动结果不确定性的互动过程特征。通过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研究思考:第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父母和二孩在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相互体验中共同成长。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备实际的教育意义,可以生成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和生态。第三,在角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多主体的二孩家庭塑造了自身的角色特点和形象,在个人和群体的角色关系中相容发展。总之,应构建一种角色主体间性的亲子互动关系,于共在共生的互动实践中寻求亲子关系的新型发展。

赵文荟[10](2020)在《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比推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简单地说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经过一系列比较和逻辑的选择,推断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思维推理过程。虽然在目前的物理课堂当中已有较多的使用,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并且在当前的研究中很少有关于此教学方法使用效果的研究,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为一线教师类比建模教学过程提供新思路,还为以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知识并掌握类比建模的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首先,根据大量学者对类比推理的阐述,整理出本研究关于类比推理的内涵,模型构建的特征;其次,根据构建主义学习观、类比迁移理论以及类比增强理论,本研究针对如何利用类比推理构建高中物理模型提出“引—问—问—讨”式教学模式,对此模式进行具体解释,并绘制出可操作性的流程图,据此,一线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图结合实际投入到教学中;再次,将此模式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根据本研究的提出的“引—问—问—讨”式教学模式,选择高二物理选修3-1当中的两节作为典例,设计相应教学过程,将其投放到教学当中。最后,设计测试题和自测表检验学生类比建模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结合PTA量表和李克特量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发现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类比建构教学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们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建模的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通过实践研究还得到了一个结论,类比建模教学模式改善了物理课堂模式。由于该模式尚且不成熟,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有三点:深度挖掘知识间的本质联系;突出情境创设和提问环节中的关键信息;在实际建模教学中加强对类比推理的训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研究的不足和遗憾:1.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的评价信效度有待提高;2.研究对象未能大范围覆盖;3.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继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

二、物理学习要学会推理(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学习要学会推理(一)(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一科学推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推理
        2.1.3 科学推理
    2.2 科学推理能力及其要素具体阐述
第三章 高一物理教材与科学推理内容
    3.1 我国现阶段高中物理课程现状
    3.2 物理教材中科学推理内容表现描述
    3.3 高一物理中科学推理内容统计分析
第四章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调查现状
    4.1 研究说明
        4.1.1 研究目的
        4.1.2 测量工具
        4.1.3 样本介绍
        4.1.4 测试结束后的工作
    4.2 信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量表现状分析
        4.3.1 样本区域性整体对比分析
        4.3.2 样本各子维度推理能力对比分析
        4.3.3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相关性分析
    5.1 学生因素
        5.1.1 物理学习动机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相关分析
        5.1.2 物理学习态度与科学推理能力相关分析
        5.1.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科学推理能力相关分析
    5.2 教师因素
        5.2.1 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相关性分析
        5.2.2 教学活动任务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5.3 学校因素
    5.4 研究分析总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
    6.1 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4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学推理能力测试题
附录B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影响因素学生调查表样表
附录C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影响因素教师调查表样表
附录D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影响因素学生调查表样表
致谢

(5)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任务及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任务
        3.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证据含义及类型
        2.推理含义及类型
        3.证据推理流程
    (二)研究现状
        1.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现状
        2.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国外研究概况
        3.证据推理素养培养的国内研究概况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信息加工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四、元素化合物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调查
    (一)元素化合物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调查
        1.调查目的与内容
        2.调查对象与方法
        3.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研究小结
五、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实施
    (一)教学策略
    (二)教学思路
    (三)案例一:氯及其化合物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设计流程图
        5.教学设计及实施
    (四)案例二:铁及其化合物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生分析
        4.教学设计流程图
        5.教学设计及实施
    (五)教学实践效果检验
        1.访谈分析
        2.测试分析
    (六)研究小结
六、研究结论和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测试试题
致谢

(6)新手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性解释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解释
        2.1.2 科学解释
        2.1.3 教学性解释
        2.1.4 教学性科学解释
    2.2 教学性解释与理解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国外关于教学性解释的研究
    3.2 国外关于教学性科学解释的研究
        3.2.1 教学性科学解释的背景
        3.2.2 科学解释的框架
        3.2.3 关于教学性科学解释的实践研究
    3.3 国外关于教师解释活动的研究
    3.4 国内的相关研究
        3.4.1 国内关于解释活动的相关研究
        3.4.2 国内科学解释的框架
第四章 新手教师教学性解释水平的调查研究
    4.1 课堂观察核定表的设计
        4.1.1 观察对象
        4.1.2 教学性解释行为课堂观察核定表
        4.1.3 教学性解释行为调查结果
    4.2 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4.2.1 调查问卷的对象
        4.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3 问卷调查结果
    4.3 教师教学性解释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新手教师教学性科学解释水平的调查研究
    5.1 .观察对象的确定
    5.2 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5.3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5.3.1 观察结果
        5.3.2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教师提高教学性科学解释能力的途径
    6.1 注意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形式和对话思维
    6.2 加强对教学性科学解释相关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
    6.3 教师的职前培养要融合学科教学知识
    6.4 教学中注意学科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6.5 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有关教师教学性解释行为的调查问卷
致谢
附件

(7)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科学推理能力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4.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阶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
        2 问卷法
        3.访谈法
        4.案例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思维
        2.推理
        3.科学推理能力
    (二)理论基础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三、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结果
    (二)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访谈调查
        1.访谈的对象
        2.访谈的问题
        3.访谈结果
    (三)调查结论
四、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推理类型
    (一)研究对象
    (二)教材中推理类型分布
        1.类比推理
        2.归纳推理
        3.演绎推理
        4.比例推理
        5.控制变量推理
五、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统一原则
        2.科学推理能力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推理情境,开启推理思维
        2.显化推理方法,进行推理过程
        3.进行习题训练,巩固推理能力
    (三)教学中各类型推理能力的培养
        1.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
        2.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3.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4.比例推理能力的培养
        5.控制变量推理能力的培养
六、结论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致谢

(8)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内初班”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归纳推理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内容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三)“内初班”学生归纳推理学习现状分析
    (四)“内初班”物理教师归纳推理教学现状分析
    (五)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建议
四、基于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原则
    (二)主要教学形式
五、培养“内初班”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践
    (一)归纳推理方法的分类
    (二)在概念理解中起步
    (三)在规律建构中提高
    (四)在实验操作中升华
    (五)在习题训练中完善
    (六)归纳推理中的错误分析
六、实验研究的测试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被试对象选择
    (二)问卷的编制
    (三)实验数据分析
七、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三)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初班”物理归纳推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内初班”物理教师归纳推理的认知调査问卷
附录三 :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前测试卷及评分参考
附录四 :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后测试卷及评分参考
附录五 :(表一)实验班前测学生每题分数
附录六 :(表二)对照班前测学生每题分数
附录七 :(表三)实验班后测学生每题分数
附录八 :(表四)对照班后测学生每题分数
致谢

(9)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全面二孩”政策改变家庭教育的常态
        二、良好的亲子互动是二孩家庭教育的保障之一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研究亟待加强
        四、自身研究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亲子互动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二孩家庭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二孩家庭
        二、互动
        三、亲子互动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家庭系统理论
        二、符号互动理论
        三、角色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抽样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进入现场与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四、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第二节 研究的分析工具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量化分析工具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质性分析工具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及编码
        一、资料整理及编码的过程
        二、理论饱和度说明
第三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定量描述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主体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发起人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对象和互动回应人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方式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结果
第四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
        一、二孩父母对亲子互动的理解
        二、二孩对亲子互动的理解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
        一、二孩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主题
        二、二孩发起的亲子互动主题
    第三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角色权力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角色空间
    第四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具体效应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策略
第五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保障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家庭保障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教育保障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教育保障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困境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存在的问题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障碍
第六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结构及特征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结构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流程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模式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特征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主体特征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过程特征
第七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思考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功能解析
        一、与日俱进:二孩父母的养育智慧
        二、互喻共生:亲子互动中的三喻文化
        三、血浓于水:亲子互动中的体验感受
        四、见微知着:亲子互动中的教育启示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家庭文化和生态
        一、特色鲜明:各异的二孩家庭文化
        二、循序发展:稳定的二孩家庭生态
    第三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的塑造发展
        一、相得益彰:亲子互动角色主客体特征
        二、多维构建:亲子互动角色主体间性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学过程性是当前物理课堂的现实需要
        1.1.2 掌握建模方法是中学生长远学习的内在需求
        1.1.3 转变教学理念是物理教师的现实目标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类比推理在物理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类比推理
        2.1.2 物理模型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类比迁移理论
        2.2.3 增强类比理论
第三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理性审视
    3.1 类比推理的内涵
        3.1.1 类比推理的概念
        3.1.2 类比推理的特点
    3.2 基于类比推理的物理模型构建可行性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可行性
    3.3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理性分析
        3.3.1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要素
        3.3.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思路
        3.3.3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原则
第四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模式探索
    4.1 类比建模教学模式构建
        4.1.1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
        4.1.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模式
        4.1.3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操作程序
    4.2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建议
        4.2.1 内容——具有相似性
        4.2.2 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
        4.2.3 教学氛围——具有开放性
第五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应用研究
    5.1 应用研究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样本选取
        5.1.3 问卷设计
        5.1.4 信度与效度
        5.1.5 时间安排
    5.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5.2.1 类比建模方法掌握情况分析
        5.2.2 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情况分析
        5.2.3 数据分析结论
        5.2.4 应用不足
    5.3 教学建议与反思
        5.3.1 深度挖掘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5.3.2 突出情境创设和提问环节中的关键信息
        5.3.3 在实际建模教学中加强对类比推理的训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磁感应强度》教学设计
    附录二 《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教学设计
    附录三 学生“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程度测试题
    附录四 学生“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程度自测表
    附录五 学生“结构性知识”形成情况检测题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物理学习要学会推理(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某乡镇中学为例[D]. 韩红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一科学推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 唐玲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D]. 王金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手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性解释现状的调查研究[D]. 王茗.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薛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内初班”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赵琳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9]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D]. 祁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D]. 赵文荟.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在物理学中学习推理(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