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包囊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包囊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秀[1](2021)在《小窝及小窝蛋白-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以肾脏囊肿不可控地增长为特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小窝及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在ADPKD中的表达、作用和机制,从而为ADPKD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潜在靶点。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AV1与肾脏囊肿体积的相关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技术分析CAV1在ADPKD中的表达情况,使用透射电镜分析囊肿上皮细胞中小窝的数量。2、使用HP-β-CD作为小窝的抑制剂,分别处理早发型和晚发型ADPKD小鼠模型,分析小鼠的肾重体重比、肾功能以及Ki67、PCNA的免疫组化。利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测HP-β-CD对小窝和CAV1的抑制效应。3、提取人永生化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RCTEC和人永生化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的内体,利用TMT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寻找内体中的差异蛋白;对内体差异蛋白进行Western blot验证,收集细胞上清和ADPKD患者囊液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研究其在ADPKD微环境中的表达;通过在细胞中添加重组蛋白和过表达蛋白基因分析蛋白对细胞增殖的效应。4、利用CAV1的特异si RNA和HP-β-CD抑制小窝和CAV1的功能,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技术研究CAV1介导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1、CAV1表达与肾脏囊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CAV1和小窝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中表达上调。2、使用HP-β-CD处理早发型和晚发型ADPKD小鼠,可以有效抑制肾脏囊肿的增长;HP-β-CD处理小鼠的肾重体重比值降低,肾组织切片中Ki67和PCNA染色阳性细胞比例降低;在早发型ADPKD小鼠中,HP-β-CD处理组的小鼠的肾功能得到改善。3、RCTEC和WT9-12细胞的内体中共鉴定出615个差异蛋白,其中361个蛋白的丰度与CAV1的丰度呈显着相关。S100钙结合蛋白(S100A7)作为相关性最高的上调蛋白被筛选出来;在WT9-12细胞中,S100A7的m RNA表达较RCTEC显着升高;ELISA检测发现WT9-12细胞上清和ADPKD患者囊液中,S100A7的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S100A7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激活ERK和Akt通路。4、S100A7可以诱导细胞中CAV1第14位酪氨酸的磷酸化,p-CAV1介导了S100A7诱导的ERK和Akt的激活。使用CAV1特异性si RNA和HP-β-CD均可以抑制S100A7诱导的ERK和Akt通路的激活。结论:在ADPKD微环境中,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S100A7增多,S100A7在细胞膜上的小窝和小窝蛋白的介导下进入细胞中,激活ERK和Akt通路,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囊肿进展。HP-β-CD或者CAV1-si RNA通过抑制小窝和CAV1的表达及功能,阻断S100A7促进囊肿增长的效应,从而减轻囊肿表型、减缓ADPKD的进展。

朱静[2](2020)在《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介绍卵巢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相比其他的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略低。据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卵巢癌发病人数超过52万人,仅在我国每年卵巢癌新增患病人数即超过13万人。并且卵巢癌还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近些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卵巢癌恶性程度很高,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也不易鉴别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组织类型,因而在确诊时已往往处于晚期,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由于卵巢癌具有易扩散、易腹腔转移、易复发、耐药率高等特点,卵巢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尤其是III-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5%~30%左右。在过去的20年,基于肿瘤根治手术、肿瘤减灭术治疗、多项辅助药物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总体存活率仍然较低,且化疗产生的耐药性,亦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针对卵巢癌的恶性转移、复发、耐药等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早期检测筛选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晚期治疗策略,仍是当前基础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发现抑癌基因突变或失活(P53、BRCA、ARID1A)、癌基因的异常激活(Ras、Her2、c-fms)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甲基化水平、组蛋白修饰)与卵巢癌的恶性临床表型,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以及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 11,PRR1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候选癌基因,PRR11作用靶标范围极其广泛,包括膜蛋白受体、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等,在肿瘤发生及恶性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RR11对恶性肿瘤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肺癌,有报道显示PRR11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进展。靶向敲低PRR11表达后可引起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M1和RRM2表达下调,DNA合成速率降低,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进而促使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降低。PRR11广泛地表达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表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鳞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直肠癌,肝癌,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此外,PRR11还可通过调节胃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型,促进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然而,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PRR11在卵巢癌的表达以及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此,在本课题中,通过临床取材分别获得51例卵巢癌组织以及51例卵巢正常上皮细胞标本,在组织水平上,分析PRR11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对PRR1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第一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PRR11在卵巢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RR11在卵巢癌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1.分别采用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临床收集的51例卵巢癌组织和51例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PRR11 m 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RR1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根据PRR11蛋白表达强度分组,进一步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的相关性。3.使用Kmplotter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的卵巢上皮细胞标本相比较,卵巢癌组织中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呈高表达状态;2.在卵巢癌细胞中,PRR1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发现PRR11表达高低与卵巢癌FIGO分期(P=0.026)、淋巴结转移(P=0.029)之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P=0.649)、组织学分级(P=0.803)和组织学类型(P=0.869)无相关性。3.PRR11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结论: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的PRR11水平与患者临床恶性表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高表达的PRR11卵巢癌患者具有较短的生存期,预后越差,PRR11可能作为一个不良预后指标,参与了卵巢癌的疾病进展。第二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SKOV3、OVCAR3和HO-8910中PRR11蛋白的表达。2.设计、合成靶向敲低PRR11的小干扰RNA,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RNAIMAX转染入人卵巢癌HO-8910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干扰效率。3.体外构建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入人卵巢癌Caov3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观察PRR1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效率。4.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5.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6.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或过表达PRR11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相比,PRR11在四种卵巢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趋势;其中,PRR11蛋白表达水平在Caov3细胞系中最低,在HO-8910细胞系中最高。2.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显着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3.过表达PRR11基因可显着促进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4.RNAi沉默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5.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呈高表达趋势,PRR11可能通过正调控增殖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第三部分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2.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降低,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升高。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降低。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调节MMP2/TIMP-2比率,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PRR11后,HO-8910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水平变化。2.Caov3细胞转染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并添加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aov3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并分别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Caov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β-catenin表达明显减少。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Akt活性明显增加,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增加,β-catenin细胞核转入增加,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加;当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减少,细胞核β-catenin转入减少,Ca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β-catenin核转位继而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黄麟翕[3](2020)在《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多囊肾病治疗药物NS398及其效应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引起,以小管上皮不断增殖形成囊肿并持续扩张为特征,也被认为是“变相的肿瘤”。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发生在肾脏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将对ADPKD患者和ccRCC患者疾病组织和对照组织进行RNA测序的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研究上述疾病在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蛋白功能和生存相关性的异同,利用Connectivity Map数据库筛选潜在的可用化合物,在体内和体外进行实验验证,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肾脏表达基因数据库(RGED)检索“ADPKD”和“Kidney Carcinoma”,选取ADPKD患者肾组织数据集RGED7869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数据集RGED53757作为研究对象。(2)在NCBI-GEO数据库获取二者相应的测序结果 GSE7869 和 GSE53757,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 expression genes,DEGs)分析,将表达上调和表达下调的DEGs分布取交集获得共变DEGs进一步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以富集共变DEGs编码蛋白功能。非共变基因行生存分析。利用在线生物数据库Connectivity Map筛选对在ADPKD和ccRCC中表达共变基因发挥抑制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3)体外培养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肾透明细胞癌细胞,验证该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索该化合物发挥抗增殖作用的机制。(4)利用多囊肾病早期诱导多囊肾小鼠模型,验证该化合物对ADPKD囊肿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对GSE7869和GSE53757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得到264个和1914个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22个表达共同上调的基因和95个表达共同下调的基因。通过对表达共变的DEGs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上。通过对DEGs编码蛋白的PPI分析,发现蛋白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和能量代谢上。通过Connectivity Map,筛选得到了作用于ADPKD和ccRCC的共变基因并表现出抑制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NS398。(2)利用小鼠永生化Pkd1双敲肾小管上皮细胞系Pkd1-/-和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786-0,通过MTT、EdU检测发现NS398可抑制二者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技术发现NS398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NS398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其作用可能机制为影响PI3K/Akt和ERK通路活性。(3)利用多囊肾病早期诱导多囊肾小鼠模型,给予NS398药物处理,处理组小鼠较对照组肾重体重比和肾脏囊肿体积减小,肾功能无明显下降。研究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为ADPKD以及ccRCC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分析结果提示ADPKD和ccRCC在细胞周期和能量代谢上具有相似性。我们选取了对ADPKD和ccRCC表达共变基因发挥抑制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NS398作为研究对象。(2)体外实验证实,NS398抑制Pkd1-/-细胞和786-0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可能通过PI3K/Akt和ERK通路调控细胞周期Cyclin D1和p21的表达发挥抗增殖作用。(3)体内实验证实,NS398对多囊肾小鼠囊肿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张磊[4](2020)在《上皮性卵巢癌基因组特征及差异基因EPS8L1的筛选、验证和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上皮性卵巢癌是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也是预后最差的一类。究其原因是发病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策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生物标记物在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将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以高通量为特点的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测序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能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条分子同时进行序列测定,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调控等领域的研究,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新技术,通过捕获进入外周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血浆游离 DNA(cellfree DNA,cfDNA)和外泌体(Exosome)等,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等,这一新兴技术在NGS和精准医疗的推动下发展迅猛。在NGS技术支撑下,人类疾病的研究正从传统的假说导向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这样的思路大大减少了科研设计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由此推动的基因和蛋白质等组学研究正在改变人类疾病研究及临床治疗的模式及进程。本研究利用NGS技术,探究上皮性卵巢癌的基因组突变特征;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对寻找卵巢癌新的关键基因和调节通路、推动卵巢癌诊断和治疗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上皮性卵巢癌的基因组特征[目的]探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基因组特征。[方法]1.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留取患者周血,术中留取双侧卵巢癌肿瘤组织(双侧卵巢癌患者)或患侧卵巢癌组织和对侧正常卵巢组织(单侧卵巢癌患者),提取组织中的DNA/RNA以及外周血中的 Buffy coat DNA。注:上皮性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双侧卵巢、双侧输卵管、大网膜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肾静脉水平)+切除任何肉眼可疑病灶。2.利用NGS技术进行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获得基因组全外显子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单侧卵巢癌患者,采用对侧正常卵巢组织DNA为对照;双侧卵巢癌患者,采用患者外周血中Buffy coatDNA为对照。测序平台是Illumina公司的HiSeq 3000,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对突变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分析并筛选出在DNA水平有突变、同时在RNA转录上有差异的基因进行 GO(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聚类分析和 Reactome 通路、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共有31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DNA和RNA样本进行了NGS。31例患者中,单侧肿瘤有13例,双侧肿瘤有18例。其中有18例为临床Ⅲ期(58.07%),2例为Ⅳ期(6.45%),其余11例为Ⅰ-Ⅱ期。病例收集从2016年2月开始至2017年1月,随访至2019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其中死亡11例,存活患者中有7例因肿瘤复发而接受再次治疗。结果表明大部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时已属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2.外显子测序样本为31对(肿瘤组织DNA31份,对照样本包括正常卵巢组织DNA 13份和buffycoat DNA 18份),共检出体细胞单核苷酸突变(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1598个,其中TP53、FAM83H-AS1、KRTAP4-3、FBXW10和ZNF814基因上的五个突变位点在2个以上患者中检出。3.排除同义突变及在千人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整合联合数据库中频率大于1%的位点后,最终筛选到463个潜在致病位点,分布于437个基因,平均每个基因的突变位点为1.06(1-9)个。TP53有9个突变位点,其中一个为新的SNV (TP53:NM001126115:exon3:c.C346T:p.R116W)4.437个在DNA水平存在突变的基因中,同时在转录组水平有差异的有117个。对117个基因进行通路分析,GO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7个差异基因多富集在胚胎器官发育形成及细胞纤毛的功能组。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PI3K-Akt(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磷脂酰肌醇3-蛋白激酶)通路是主要的富集通路。Reactome通路分析中,止血、胶原蛋白形成、血管壁的细胞表面交互作用和细胞外基质降解是基因最主要的富集通路。第二章差异表达基因EPS8L1的筛选和鉴定[目的]筛选并鉴定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差异基因。[方法]1.分析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基因。2.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验证差异基因在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3.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差异基因在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4.提取外周血cfDNA,Qubit2000荧光定量仪检测cfDNA浓度;采用qPCR检测cfDNA中差异基因的水平。5.分析差异基因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1.转录组数据中,基于31个肿瘤样本对比10个正常卵巢样本(T vs N),共找到4963个差异基因;基于单侧卵巢癌可配对的10对样本配对组的10对样本(T vs Npaired)中共找到4028个差异基因。通过文献查新、基因功能以及对肿瘤潜在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最终选取可能参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差异基因EPS8L1(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kinase substrate 8-like protein 1,EPS8L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底物8类蛋白1)开展进一步的研究。2.qRT-PCR结果显示,EPS8L1-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卵巢组织增加了3.17倍(p<0.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EPS8L1-protein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了2.79倍(p<0.001)。3.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S8L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123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EPS8L1染色为阳性的有120例(97.56%),其中强阳性有41例(33.33%)。6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EPS8L1染色为阳性的有11例(18.3%),但均为弱阳性,其余49例均为阴性。卵巢癌组织的EPS8L1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4.cfDNA检测结果显示,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Ⅲ期+Ⅳ期),其外周血中cfDNA的浓度和EPS8L1-cfDNA水平均较早期患者(Ⅰ期+Ⅱ期)要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5.临床病理指标分析结果显示,EPS8L1-mRNA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单/双侧)无关,而与患者的肿瘤组织类型、FIGO分期(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指标相关。根据随访信息绘制Kaplan-meier’s生存分析图,结果提示,EPS8L1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低于低表达患者(38个月vs 41.5个月,p<0.05)。第三章EPS8L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以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为模型,研究EPS8L1基因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EPS8L1在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和6株上皮性卵巢癌细胞(3AO、SKOV3、CAOV3、A2780、OVCAR3、HO8910)中的基础表达水平。2.利用慢病毒构建EPS8L1敲低(EPS8L1-Si)和过表达(EPS8L1-OE)的稳转细胞株模型,并进行鉴定。3.采用CCK-8法,检测EPS8L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PS8L1对卵巢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S8L1对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6.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EPS8L1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7.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S8L1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6株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中EPS8L1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株。在检测的6株卵巢癌细胞中,EPS8L1在SKOV3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选择SKOV3进行后续实验。2.敲低EPS8L1,能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包括增殖、克隆形成、抗凋亡、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而过表达EPS8L1则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SKOV3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显示出相反的结果。第四章基于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EPS8L1调节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目的]根据第一章通路富集的结果,基于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水平研究EPS8L1基因调节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RT2 ProfilerTM PCR Array,检测EPS8L1敲低/过表达对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2.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S8L1敲低/过表达对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3.利用信号通路激活剂和抑制剂,探究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抗凋亡、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与MAPK和PI3K-Akt通路的关系。[结果]1.ProfilerTM PCR Array检测结果显示,MAPK通路中受EPS8L1显着影响的基因为CDKN2D、CDKN2A、ETS1 和GRB2;PI3K/Akt通路中受EPS8L1 显着影响的基因为RAF1、ADAR和EIF4E。过表达EPS8L1显着促进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而敲低EPS8L1则抑制了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2.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剂EGF和IGF-1均能显着逆转由于敲低EPS8L1所导致的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而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EtOH和PI-103则显着削弱由于过表达EPS8L1对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第五章EPS8L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目的]研究EPS8L1对卵巢癌细胞SKOV3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构建EPS8L1敲低/过表达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裸鼠成瘤实验验证EPS8L1对卵巢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2.采用TUNEL染色,检测EPS8L1对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3.采用MAPK和PI3K/Akt激活剂EGF和IGF-1腹腔注射EPS8L1敲低组裸鼠,研究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机制。[结果]1.敲低EPS8L1显着降低SKOV3细胞在BALB/c裸鼠皮下的成瘤能力,而过表达EPS8L1则显示相反的结果。2.敲低EPS8L1显着增加裸鼠皮下肿瘤的细胞凋亡,而过表达EPS8L1则显示相反的结果3.裸鼠腹腔注射MAPK和PI3K/Akt激活剂,可显着恢复EPS8L1敲低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削弱敲低EPS8L1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总结与结论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具有特异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和异常的基因表达谱,MAPK和PI3K-Akt通路是差异基因最主要的富集通路。2.EPS8L1基因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它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相关。同时外周血中EPS8L1-cfDNA的水平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有望成为上皮性卵巢癌新的生物标志物。3.机制研究表明,EPS8L1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均可通过促进MAPK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进而增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促进肿瘤的生长。综上,我们认为EPS8L1是上皮性卵巢癌的高响应基因,对卵巢癌的诊断、进展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曹阳[5](2019)在《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抑制EMs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块法建立EMs大鼠模型,并将EMs大鼠随机分成5组:人参皂苷Rg3低剂量组(A组)、人参皂苷Rg3高剂量组(B组)、孕三烯酮组(C组)、模型组(D组)和去势组(E组),连续灌胃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雌激素(E2)和孕酮(P)水平;取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测量异位内膜的体积,并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分析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活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对细胞处理不同的时间后,分别用CCK8法检测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其侵袭活性,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细胞中VEGF、E-钙黏素(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D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体积均显着减小(P<0.05)并呈退化趋势,其血清E2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较对照组(D组)明显下降(P<0.05),但人参皂苷Rg3处理组(A组和B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没有显着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EGF、VEGFR-2在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信号相对较强;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protein kinase 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 TOR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胞浆中,腺上皮细胞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WB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B组)、孕三烯酮(C组)和去势(E组)处理组EMs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p-Akt和p-m TOR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活性显着增强(P(27)0.05)。在离体实验中,用各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显着变化,但用高、中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此外,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但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后,细胞中MMP-2、MMP-9、E-Cadherin和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人参皂苷Rg3能抑制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与其能降低大鼠血清E2水平及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有关。人参皂苷Rg3通过阻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可能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人参皂苷Rg3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活性以及细胞中E-Cadherin、MMP-2、MMP-9和PDGF-B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刘冬梅[6](2019)在《核心蛋白聚糖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kidney disease,ADPKD)作为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肾脏囊肿的形成和扩张。过去的40多年,ADPKD的进展、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ADPKD目前仍是难以治愈的疾病,缺少有效的干预及治疗手段。ADPKD作为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基因突变是探索疾病本身发生发展机制的核心。PKD1或PKD2基因突变可导致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异常,异常激活或抑制的信号通路相互交联,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通过对2项ADPKD患者肾组织表达谱芯片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核心节点基因DCN在多囊肾病中是异常表达,与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存在生物学关联,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DCN基因编码蛋白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之一,属于富含亮氨酸的小分子多糖家族成员,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调节新生血管形成、抗纤维化等生物学功能。DCN蛋白作为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起到抗炎和抗纤维化的作用。深入探索DCN在ADPKD中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为预防和治疗ADPKD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靶点。研究方法:(1)检索NCBI-GEO数据库,获取ADPKD患者的表达谱芯片数据集GSE7869和GSE35831,进行完整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提取差异基因(different expression genes,DEGs)取交集,将共同的DEGs进行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根据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与计算,获取节点基因。利用早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肾组织及ADPKD患者肾脏组织,在mRNA水平验证6个DEGs。确认DCN基因作为核心节点基因在多囊肾中的异常表达。(2)利用多囊肾病不同生物模型(Pkd2-MO斑马鱼,早期和晚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模型),在mRNA和蛋白水平探寻DCN的表达变化,分析在多囊肾病不同发展阶段DCN的异常表达情况。(3)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及晚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进展期模型,明确DCN基因在不同肾脏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情况,探索DCN基因在多囊肾病中可能的生物学功能。(4)体外培养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明确DCN基因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ystic line epithelial cells,CLECs)生长的调节作用,探索DCN调控CLECs生长的相关机制。研究结果:(1)对ADPKD患者GSE7869和GSE35831表达谱芯片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561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DEGs编码蛋白的PPI分析,分析获取排名前十的核心节点基因。利用早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肾组织及ADPKD患者肾脏组织,在mRNA水平确认6个DEGs mRNA的表达,明确DCN基因作为核心节点基因在多囊肾进展阶段的异常高表达。(2)观察到多囊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DCN基因及其编码蛋白DCN异常表达。应用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及免疫组化检测出,在多囊肾病的Pkd2-MO斑马鱼模型中,与阴性对照相比较,在多囊肾发生阶段DCN基因及其编码的核心蛋白聚糖均呈现低表达。而在早期诱导小鼠及晚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肾囊肿发展阶段及ADPKD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肾组织中,DCN基因及编码的核心蛋白聚糖呈现高表达;免疫组化显示DCN主要分布在CLECs及肾组织间质,提示DCN蛋白在肾脏囊肿的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期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以明确的是在ADPKD的进展阶段,多囊肾病组织中DCN的表达是升高的。(3)单细胞RNA测序结果显示,在多囊肾病进展期小鼠的肾组织中Dcn基因在部分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及T淋巴细胞呈现较高水平的表达。同时在全部肾脏细胞中Dcn的相对表达量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Mcm2和Pcna的表达呈现正相关,与细胞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的表达呈现负相关,提示DCN基因参与CLECs生长的调控。(4)体外实验,应用RNA干扰技术,敲低DCN基因在CLECs的表达后,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发现CLECs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同时凋亡增加,MTT生长曲线证实CLECs增殖减弱,细胞核Edu染色显示处于复制期的DNA减少,提示抑制DCN的表达可以抑制CLECs增殖,促进CLECs凋亡。DCN-siRNA干扰的CLECs细胞TNF-α和MCP-1的合成是减少的,提示DCN参与CLECs炎症反应。研究结论:(1)ADPKD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为ADPKD的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靶点。我们选取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DCN基因作为研究对象。(2)DCN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多囊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表达。可以明确在ADPKD的进展阶段,多囊肾病组织中DCN的表达是升高的。(3)单细胞RNA测序结果显示,在多囊肾病的进展阶段,在已检测到的肾脏细胞中,DCN的相对表达量与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基因具有相关性。(4)体外实验证实,DCN基因通过影响Akt的磷酸化,参与调控细胞生长。总之,DCN蛋白可以为预防和治疗ADPKD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靶点。

陈美含[7](2019)在《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发病率在1/10001/400,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由PKD1或者PKD2基因突变导致。以双侧多发性肾囊肿以及进行性肾脏总体积增大为特征,导致尿液浓缩障碍、高血压、多尿、夜尿症、疼痛、肾结石、血尿,感染和肾功能逐渐丧失。在欧洲,每10名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就有1名是ADPKD,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1例有ADPKD。长期以来,多囊肾病的治疗和管理并不像其他肾脏病发展的那么迅速,因此寻找有效治疗ADPKD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重要的蛋白质水解系统,负责降解许多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蛋白质,包括细胞周期进展、凋亡、DNA损伤/修复、内吞作用、耐药性、血管生成和细胞分化,对细胞内环境平衡至关重要,在肿瘤发生和肿瘤存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β-转导素重复序列包含蛋白(β-transducin repeats-containing proteins,β-TrCP)是SCF家族的一员,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显着。目前很少有关于UPS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E3泛素连酶β-TrCP在ADPKD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并以UPS为靶点,抑制UPS或者特异性抑制β-TrCP观察其对囊肿生长的作用,为临床诊疗ADPKD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想了解β-TrCP在多囊肾病中的表达情况,因此我们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多种方法检测了多囊肾病患者肾组织、PKD小鼠模型肾组织以及人永生化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Pkd1+/-细胞)中的β-TrCP,发现其表达上调。其次,我们想要了解β-TrCP在多囊肾病中表达上调的机制。我们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中过表达以及抑制STAT1检测β-TrCP的表达以及启动子活性,随之我们过表达PC1 C末端剪切片段(Polycystin1 C terminal tail,PC1-CTT)检测β-TrCP的表达以及启动子活性,验证PC1-CTT是否可以通过激活JAK2-STAT1通路上调β-TrCP的表达。紧接着我们想要了解β-TrCP过表达在多囊肾病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通过给予MDCK细胞UPS抑制剂PS-341处理以及在IMCD3细胞中特异性敲低β-TrCP,发现囊泡生长受到抑制,证实了β-TrCP在多囊肾病中作为癌蛋白的身份。接下来,我们检测了PS-341处理以及特异性敲低β-TrCP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纤毛的形态和纤毛上多囊蛋白2(Polycustin 2,PC2)的表达,以及β-TrCP的底物PDCD4以及PC2总量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自噬降解途径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交叉和相互作用。由于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β-TrCP抑制剂,因此我们暂且选择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作为治疗性药物,在早发型PKD小鼠模型中探讨其对多囊肾病的治疗作用。给予PKD小鼠模型PS-341 0.3mg/kg腹腔注射,每周两次。收集标本检测肾功能和囊肿指数以及生存曲线。结果:我们发现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PKD小鼠模型以及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中表达上调,且主要定位细胞核中。接着我们研究了β-TrCP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中高表达的机制,发现囊肿形成后,PC1-CTT剪切增多,PC1-CTT通过活化下游JAK2-STAT1信号通路促进β-TrCP表达。接下来我们研究β-TrCP的作用,我们发现PS-341可以通过增加纤毛长度以及纤毛上PC2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最终抑制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下MDCK细胞形成囊泡,但对β-TrCP的底物PDCD4和PC2的总量没有影响。特异性下调β-TrCP可以抑制IMCD3细胞形成囊泡,在人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中特异性敲低β-TrCP后,纤毛变长,纤毛上PC2表达增加,PDCD4表达上调,PC2总量变化不明显,说明下调β-TrCP可以通过上调其底物PDCD4以及促进纤毛的形成和PC2在纤毛上的定位抑制囊泡生长。而过表达BTRC基因后,纤毛变短,甚至不能正常形成。但是,PS-341处理细胞后,PDCD4和PC2的泛素化降解受到抑制,为什么其总蛋白量却没有改变呢?这使得我们继续探讨其原因,我们发现,PS-341处理囊肿细胞后,自噬通路代偿性活化。PDCD4和PC2可能通过自噬通路代偿性降解。动物实验结果发现,PS-341治疗后,小鼠肾脏的囊肿指数显着降低,肾功能明显改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肾组织中增殖、凋亡和炎症指标,发现PS-341治疗后小鼠肾组织增殖减弱,凋亡增加,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PC1-CTT通过活化JAK2-STAT1通路促进β-TrCP的表达;(2)β-TrCP作为癌蛋白在ADPKD中高表达;(3)特异性抑制β-TrCP可以通过上调PDCD4、增加纤毛长度以及PC2在纤毛上的有效剂量抑制囊泡生长;(4)PS-341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最终抑制囊泡生长,可能是通过使纤毛变长,增加纤毛上的PC2的表达实现的。(5)PS-341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减少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显着地抑制囊肿生长、改善肾功能,并且显着延长多囊肾病小鼠的生存时间。(6)广谱抑制UPS治疗ADPKD引起自噬通路代偿性活化,可能会伴随某些副作用。

姜蓓蓓[8](2013)在《散结消积法干预多囊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散结消积法治疗多囊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土元肾囊汤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和可行性,为延缓多囊肾病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多囊肾病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在对症基础治疗上加用土元肾囊汤并随症加减。对照组予以对症基础治疗加洛伐他汀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脂、肾脏彩超等的变化。结果:经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24h尿蛋白定量、Scr及BUN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也下降了(P<0.01),但Scr和BUN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24h尿蛋白定量、Scr、BUN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后对Cys-C、β2-MG、RBP的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而试验组在改善β2-MG和RBP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降低Cys-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肾脏体积均有所变小(P<0.05);经方差分析,治疗后肾脏体积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血CHOL、TG、LDL均明显降低(P<0.01), HDL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血CHOL、LDL也均有下降(P<0.01), HDL升高(P<0.05),而TG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TG、LDL的改善有明显的差异(P<0.01),HDL也有改善(P<0.05),而CHOL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PKD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中医症状总疗效以及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散结消积法配合对症支持治疗不仅能明显改善多囊肾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肾脏体积,减缓囊肿增长和囊液分泌,调节脂质代谢的紊乱,降尿蛋白、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患者早期肾功能,还能减轻多囊肾患者的痛苦,延缓肾衰竭的发展,凸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姜蓓蓓,郭兆安[9](2012)在《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系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无数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PKD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其发病率分别为1/400~1/1 000和1/10 000~1/40 000。

王文苓[10](2012)在《羧酸类化合物DJ5抑制肾囊肿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以多个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成、液体充满囊泡为特征的疾病,囊肿多发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多囊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ADPKD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它的发病率约为1/400-1/1000,全世界约有一千三百万患者。据USRDS2010年统计的结果,ADPKD在引起终末期肾病原发病中排第四位,仅次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50%患者在60岁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ADPKD除了累及肾脏以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脾囊肿、颅内动脉瘤、心瓣膜病和结肠憩室等肾外病变。该病患者家系代代发病,子代患病概率为50%,尚有5%-20%自发突变患者。多囊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肾科医生的一个难题,对于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然而ADPKD的两个致病基因pkd1和pkd2较大,载体导入困难;此外,由于基因治疗的靶向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所以尚无相关报道。迄今,ADPKD治疗关注更多的是药物,如mTOR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生长激素类似物、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被用来研究治疗多囊肾病,且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由于这些药物在治疗多囊肾病方面仍存在争议,因此尚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公认对多囊肾病有特效的药物上市。前期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对多囊肾动物模型有治疗作用,但有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考虑到多囊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慢性疾病,用药的安全性是ADPKD药物研发中的十分重要问题。我科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建华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制多种非TZD类PPARγ激动剂,即新型羧酸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激动剂,通过对其化学结构的改造,希望能够保留其治疗多囊肾病作用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我科熊锡山博士曾对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肿瘤细胞以及成瘤小鼠模型进行筛选,发现其中的DJ5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并且对肿瘤负荷裸鼠的瘤体有明显缩小的作用,但PPARγ激动活性很弱。基于DJ5抗肿瘤作用,本课题进一步探索对ADPKD的治疗作用,采用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和肾囊肿模型斑马鱼作为对象,观察其药效,并探讨其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繁育和鉴定hi459/scorpion、hi4166/pkd2斑马鱼,构建pkd2morphant肾囊肿模型。在前述斑马鱼模型50%外包期时,予以DJ5药物干预,比较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产生躯干弯曲、左右不对称缺陷和肾脏囊肿的斑马鱼数量;2、采用干预3天后的斑马鱼胚胎制片,HE染色、全胚胎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J5干预组与对照组肾小球及肾管形态学差异;3、 Western blot技术分析pkd2morphant斑马鱼DJ5干预组及对照组p-Akt表达情况;4、 MTT方法检测DJ5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μmol/L)对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的增殖抑制作用;5、 LDH释放实验检测DJ5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μmol/L)对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的细胞毒性作用;6、 Western blot技术分析DJ5不同浓度(0、25、50、100μmol/L)干预后的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的Akt及其活化形式p-Akt和Akt下游分子FoxO3a及其p-FoxO3a的表达;7、流式细胞术检测DJ5不同浓度(0、25、50、100μmol/L)干预后的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8、 Western blot技术分析DJ5不同浓度(0、25、50、100μmol/L)干预后的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WT9-12的周期及其调控蛋白P21CIP/WAF1、cyclin A的表达;细胞凋亡及其标志蛋白PARP的裂解。结果:1、hi459/scorpion斑马鱼DJ5干预组肾囊肿出现的比率为15.41%,对照组肾囊肿出现的比率为23.39%;hi4166/pkd2斑马鱼DJ5干预组躯干弯曲、右位心比率较对照组均有一定改变; pkd2morphant斑马鱼对照组发生肾囊肿的比率为33.28%,而DJ5干预组肾囊肿出现的比率为10.23%,且HE染色及全胚胎免疫荧光可观察到DJ5干预组肾小球及肾管结构较对照组相比得到改善;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显示DJ5干预组较对照组斑马鱼72小时胚胎组织p-Akt表达明显降低。2、DJ5可抑制WT9-12细胞增殖,这种增殖抑制效应以浓度100mmol/L时最为显着,且呈现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性;DJ5浓度200mmol/L时LDH释放量显着增加,而低于100m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J5能够下调p-Akt、p-FoxO3a表达,上调FoxO3a表达,Akt表达变化不明显;4、DJ5干预WT9-12细胞,使其阻滞在S期,并且可以上调周期抑制蛋白P21CIP/WAF1表达,下调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DJ5100mmol/L处理组能够促进WT9-12细胞发生凋亡,并且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100mmol/L给药组PARP蛋白89kd活性片段表达增加。结论:本课题采用斑马鱼为实验动物进行DJ5治疗ADPKD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DJ5能够显着减少斑马鱼肾囊肿的发生率;且证明其可以通过降低Akt活化形式p-Akt的表达,抑制对下游信号分子FoxO3a的磷酸化,促进FoxO3a发挥生物学作用,从而有效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DJ5可以使WT9-12细胞阻滞在S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本研究为多囊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小窝及小窝蛋白-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小窝及小窝蛋白-1 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表达升高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小窝及小窝蛋白-1 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正常上皮细胞和囊肿上皮细胞内体中的差异蛋白分析及验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小窝及小窝蛋白-1 介导S100A7 诱导的细胞增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小窝及小窝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简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及获奖
致谢

(2)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PRR11在卵巢癌临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PRR11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浆液性卵巢肿瘤的细胞起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多囊肾病治疗药物NS398及其效应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ADPKD患者肾组织和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表达谱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NS398对ADPKD和ccRC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NS398对ADPKD小鼠疾病进展的作用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和肿瘤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及成果
致谢

(4)上皮性卵巢癌基因组特征及差异基因EPS8L1的筛选、验证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上皮性卵巢癌的基因组特征
    1 材料
        1.1 临床样本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血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2 组织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3 组织标本提取RNA/DNA(AllPrep DNA/RNA Mini Kit)
        2.4 Buffy coat提取DNA (QlAamp DNA Blood Mini Kit)
        2.5 核酸质检和浓度测定
        2.6 高通量测序
    3 结果
        3.1 高通量测序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基于外显子测序的体细胞单核苷酸突变特征
        3.2.1 重复的突变位点
        3.2.2 含多个突变的基因
        3.3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1 GO聚类分析
        3.3.2 Reactome通路富集
        3.3.3 KEGG通路富集
第二章 差异表达基因EPS8L1的筛选和鉴定
    1 材料(其余同前)
        1.1 临床样本
        1.2 组织芯片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方法(其余同前)
        2.1 qRT-PCR检测组织中EPS8L1-mRNA的表达
        2.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EPS8L1蛋白的表达
        2.3 免疫组化检测EPS8L1在组织中的表达
        2.4 cfDNA提取、纯化和扩增
        2.5 qPCR检测EPS8L1-cfDNA在卵巢癌患者血浆中的水平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差异基因筛选
        3.2 验证EPS8L1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3.3 利用组织芯片检测EPS8L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3.4 利用cDNA检测EPS8L1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
        3.5 EPS8L1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第三章 EPS8L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材料(其余同前)
        1.1 细胞株
        1.2 慢病毒质粒和载体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方法(其余同前)
        2.1 细胞复苏与培养
        2.2 qRT-PCR检测EPS8L1-mRNA在细胞水平的表达
        2.3 Western blot检测EPS8L1蛋白在细胞水平的表达
        2.4 构建EPS8L1敲低(EPS8L1-Si)和过表达(EPS8L1-OE)的人卵巢癌细胞SKOV3稳转细胞株并鉴定
        2.5 CCK-8法检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2.6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2.7 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凋亡
        2.8 Transwell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2.9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EPS8L1在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和不同上皮卵巢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
        3.2 EPS8L1敲低和过表达稳转细胞的筛选和鉴定
        3.3 EPS8L1对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3.1 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
        3.3.2 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3.3 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凋亡能力
        3.3.4 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3.5 EPS8L1影响卵巢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能力
第四章 基于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EPS8L1调节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
    1 材料(其余同前)
        1.1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方法(其余同前)
        2.1 RT~2 Profiler~(TM) PCR Array检测EPS8L1对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转录的影响(QIAGEN公司完成)
        2.2 Western blot检测EPS8L1和MAPK、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
        2.3 采用通路激活剂/抑制剂干预进行验证
        2.4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EPS8L1对MAPK通路基因转录的影响
        3.2 EPS8L1对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3.3 EPS8L1通过MAPK通路对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3.3.1 EPS8L1通过MAPK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
        3.3.2 EPS8L1通过MAPK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3.3 EPS8L1通过MAPK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凋亡
        3.3.4 EPS8L1通过MAPK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3.5 EPS8L1通过MAPK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EMT能力
        3.4 EPS8L1对PI3K/Akt通路基因转录的影响
        3.5 EPS8L1对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3.6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对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3.6.1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
        3.6.2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6.3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凋亡
        3.6.4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6.5 EPS8L1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卵巢癌细胞的EMT能力
第五章 EPS8L1对卵巢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1. 材料(其余同前)
        1.1 实验小鼠
        1.2 瘤株(细胞株)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方法(其余同前)
        2.1 卵巢癌细胞SKOV3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2.2 TUNEL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
    3. 结果
        3.1 EPS8L1对SKOV3细胞皮下成瘤能力和凋亡的影响
        3.2 采用卵巢癌异种移植瘤模型研究EPS8L1对MAPK和PI3K/Akt通路的影响
        3.3 EPS8L1通过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SKOV3细胞皮下成瘤能力和凋亡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EPS8L1敲低序列和载体图谱
    附录二 EPS8L1过表达序列和载体图谱
    附录三 SKOV3细胞EPS8L1敲低效率鉴定
    附录四 熔解曲线
综述 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治疗作用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SD雌性大鼠的饲养和动情周期监测
        1.2.2 EMs大鼠模型的建立
        1.2.3 EMs大鼠的给药处理和取材
        1.2.4 EMs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HE染色观察
        1.2.5 EMs大鼠血清雌激素(E_2)和孕激素(P)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1.2.6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1.3.2 EMs大鼠在位内和异位内膜的组织学特征
        1.3.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周体重增长变化的影响
        1.3.4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1.3.5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在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1.3.6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1.3.7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血清中E_2和P水平的影响
    1.4 讨论
        1.4.1 EMs动物模型和对照药物的选择
        1.4.2 人参皂苷Rg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立论科学依据
        1.4.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1.4.4 人参皂苷Rg3对EMs治疗作用初步探讨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EMs大鼠的处理和取材
        2.2.2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3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2.2.4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2.2.5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活性的TUNEL检测
        2.2.6 统计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信号强度影响的IHC检测结果
        2.3.2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WB检测结果
        2.3.3 人参皂苷Rg3 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m RNA表达水平影响的PCR检测结果
        2.3.4 人参皂苷Rg3对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血管生成与EMs
        2.4.2 VEGFR-2 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抗血管生成
        2.4.3 人参皂苷Rg3对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
        2.4.4 人参皂苷Rg3对EMs发病的免疫因素及血管生成关系影响的探讨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生理活性的调控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增殖活性的CCK8法检测
        3.2.3 细胞侵袭活性的Transwell检测
        3.2.4 细胞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EA.hy926细胞的形态
        3.3.2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3.3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4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特性与血管生成
        3.4.2 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能力与血管生成
        3.4.3 E-cadherin与血管生成
        3.4.4 MMP-2和MMP-9 与血管生成
        3.4.5 PDGF-B与血管生成
        3.4.6 VEGF与血管生成
        3.4.7 “血瘀证”与血管生成
        3.4.8 人参皂苷Rg3抗EMs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3.4.9 血小板活化与血管生成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机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及获奖情况

(6)核心蛋白聚糖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ADPKD患者肾组织表达谱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DCN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聚糖在ADPK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DCN在晚期诱导多囊肾病小鼠肾囊肿进展中的作用与细胞定位
    一、前言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DCN调控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生长及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致谢

(7)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ADPKD中的表达和定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PC1-CTT调控β-TrCP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囊肿生长中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治疗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散结消积法干预多囊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临床表现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案
        3.1 随机化方法
        3.2 用药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观察记录方法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5.2 总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变化
    2.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早期肾功能的变化
    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彩超肾脏体积的变化
    4. 试验组与对照组血脂的变化
    5.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6.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7. 临床总疗效比较
    8. 安全性情况评估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多囊肾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病理表现
        1.3 治疗进展
    2. 中医对本病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辩证分析
        2.3 散结消积治法的提出
    3. 方药分析
        3.1 组成特点
        3.2 中药功效及药理研究
    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4.1 减缓囊肿增长和囊液分泌
        4.2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3 调节脂质代谢的紊乱
        4.4 降尿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
    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本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1.1 “二次打击”学说
    1.2 纤毛致病学说
    1.3 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假说
2 病理改变
    2.1 小管上皮细胞持续增生及凋亡异常
    2.2 囊肿内液体异常积聚
    2.3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改变
    2.4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3 多囊肾的治疗
    3.1 对症支持治疗
    3.2 药物治疗
        3.2.1 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的药物
        3.2.2 抑制囊液分泌的药物
        3.2.3 其他原理治疗药物
    3.3 手术治疗
    3.4 肾透析与肾移植
    3.5 基因治疗
    3.6 中医药治疗

(10)羧酸类化合物DJ5抑制肾囊肿形成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D J 5 对模式生物斑马鱼多囊肾病模型的药效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J5 对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 WT9-12 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DJ5 对人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WT9-12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文章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窝及小窝蛋白-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思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朱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多囊肾病治疗药物NS398及其效应验证[D]. 黄麟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上皮性卵巢癌基因组特征及差异基因EPS8L1的筛选、验证和机制探讨[D]. 张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曹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6]核心蛋白聚糖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冬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7]E3泛素蛋白连接酶β-TrCP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意义[D]. 陈美含.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8]散结消积法干预多囊肾病的临床研究[D]. 姜蓓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J]. 姜蓓蓓,郭兆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04)
  • [10]羧酸类化合物DJ5抑制肾囊肿形成的作用和机制[D]. 王文苓.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包囊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