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的意境之美

论书法的意境之美

一、论书法中的意境美(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魏诚[2](2021)在《“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拙”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拙”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为核心,超越单纯形式上的工巧,追求自然畅意的表达。明末清初,帖学发展到了鼎盛,此时的书坛崇尚柔美精巧的帖学书风。傅山作为当时着名思想家、书法家却极力反对这种书风,认为其柔媚无骨、矫揉造作,无论在其书学思想还是书法实践中都崇尚自然畅达的“拙”之美。傅山书法之“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达到书法之“正”后,追求自然而然表达,呈现出“支离”与“丑拙”的一种艺术范畴。“拙”作为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深入展现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造的完整过程,也是其书法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傅山书法之“拙”不仅引领当时书坛书法风格的转变,对当今艺术界也有其重要意义。本文从艺术范畴“拙”的渊源及傅山自身经历与时代背景谈起,通过对其书学思想及书法作品的探究来分析其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拙”的含义及其对书法领域、现代艺术的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用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论述傅山书法中“拙”的渊源。主要对作为艺术范畴的“拙”的含义及其流变以及对傅山的生平经历、自身思想和所处时代环境进行探析,为进一步探究傅山书法中的“拙”作铺垫。第二章探析傅山书法之“拙”的内涵。通过对傅山相关着作中书学思想的整理分析,从“支离”、“丑拙”、“正极奇生”、“天机自然”四个方面入手,明晰傅山书法之“拙”的思想内涵。第三章探析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结合傅山书法具体作品,通过对不同书体的作品中笔法、结字、章法具体表现的分析,探究傅山如何在具体书法作品中实践书法之“拙”。第四章指出傅山书法之“拙”的价值与意义。透过傅山书法对“拙”的体现,总结傅山书法之“拙”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并指出其对当今书法界甚至整个艺术界的意义所在。结语总结上述章节中对傅山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中“拙”的探析,并指出其价值与意义。

刘项民[3](2021)在《民国时期“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篆隶古意的存续历来都是书家习书和品评书法的重要标准之一,自宋元始“篆隶为本”书法观逐渐形成气候,到了民国时期,一方面受到晚清碑学遗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考古新发现的篆隶书体文字以及书法生态环境的转变,使“篆隶为本”书法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曾熙、李瑞清将篆隶融入碑学当中,郑孝胥化篆隶为己意,又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画家将篆隶之法运用在绘画当中,邓以蛰则从理论的角度认为篆隶是兼具“形式美”与“艺术美”的书体。民国时期书家及画家通过其创作实践对“篆隶为本”书法观都有不同方面的体现,这些实践探索对书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何明艳[4](2021)在《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研究,一直以毛泽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虽然也有涉及其他领袖,大部分都是围绕他们的代表作进行简单概述,并不能全面展现共和国开国领袖整体的书法创作风貌与精神。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共和国领袖的书法创作群体为对象,以传统书法美学为参照,结合共和国开国领袖所处的时代背景,讨论他们书法的时代性特征和群体性特征,并展现他们书法创作的个性精神。在魏晋时人书法风神、隋唐时期书法法度、宋代书法审美意趣与共和国时期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取魏晋的醇厚与闲淡,隋唐的端正与雍容,宋书的率意与天真。共和国开国领袖碑帖互补的书法审美创作态势,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成果。领袖们的书法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书法是在实用中产生的,书写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人民性和创新性,展现着昂扬向上、纯真朴素、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领袖书风整体上展现出气象雄浑、质朴醇厚的风貌。在共和国开国领袖群体中,毛泽东在书法的审美创造上成就无疑是最高的,在正大气象的时代书风基础上,展现他洒脱不羁的伟岸人格,凸显着他潇洒飘逸的书法审美风格。共和国开国领袖在进行书法艺术审美创作的时候,体现一种儒道互补的审美理想,传承古典书法“纯真、质朴、宏伟、豪壮、雄强”的书法审美风貌,更体现着革命家的伟岸人格和精神魅力,体现出阳刚壮美、真率自然的书法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他们的书法创作无论在形式技巧层面还是在内容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使受众在欣赏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在关照他们书法创作的影响与意义的同时,应该看到他们的书法创作与专业书法家创作的不同之处。本文力图在整体的视野上对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审美创作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对他们书法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王莹[5](2020)在《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的宋体字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发展为轴线,结合实际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对宋体字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索和归纳,力求对宋体字的演变过程进行较为客观的梳理。在历史的支撑下,对宋体字的造型结构、字体变化以及美学特征进行探析,为推动宋体字的创新发展完善理论支撑。论文首先对雕版印刷术与宋体字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基本概念上的梳理和归纳,指出宋体字作为印刷字体与印刷术之间不可忽略的因果关系,为宋体字分析研究做理论基础铺垫。随后,从社会、人文、历史和技术等角度进行史料收集,梳理出影响宋体字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为寻找影响现代宋体创新发展的因素打下基础。然后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各个时期宋体字造型风格的改变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出影响宋体字创新的因素。至此,论文转入宋体字美学特征的分析,先从结构、几何、形式、文化、意境五个视角归纳总结出宋体字所具备的美学特征,然后对汉字文化圈中中国大陆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常用宋体字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社会背景、大众心理与科学技术等因素,分别从宋体字的设计与应用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对宋体字现状的分析,结合科技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科学技术以及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总结出宋体字创新发展的三个侧重点,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创新热潮,提出宋体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面对现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宋体作为最常用的字体之一,其字体造型结构也应该随着社会审美、技术发展和阅读需求的改变,不断地创新发展。我国现在对于印刷字体无论是设计方面还是研究层面都缺乏重视。因此,梳理和分析宋体字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解读宋体字的美学特征,都为宋体字的创新提供了客观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字体的理论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海晓龙[6](2020)在《笔痕心迹 ——中国油画“笔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油画笔迹为研究对象,采用“笔迹”这一更为宽泛、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来替换舶来的“笔触”概念,以求更为贴切、具体、全面地阐释中国油画艺术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价值。文中使用的“中国油画”概念主要是地理位置与研究范畴的指称。当下,对中国油画自身问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现实性与紧迫性。源于历史传承、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概念本身在不同语境中的延展性等因素,本文并不执着于“笔触”与“笔迹”概念在使用上的严格区别,而旨在通过油画“笔迹”这一线索,更为确切地阐释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及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对于油画笔迹,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知:第一层,是其自然属性,即油画笔迹再现客观物象的工具属性,这是从笔迹的物质层面的理解;第二层,是符号学层面的理解,即笔迹符号所承载的普遍精神意味,如:粗犷、细腻、温柔、狂野、率性等情感表达,其在画面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第三层,是关于油画笔迹的社会文化层面的阐释,旨在破译油画笔迹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这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揭示哲学、民族、历史、社会等因素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就是从更加宏观的视域来探讨油画笔迹传达出怎样的文化信息与时代精神,以及是怎样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该油画笔迹语言特质的生成。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笔”内含中国文化特质;“迹”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国油画在“笔迹”语言上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艺术创新。鉴于此,本论文并不局限在中国油画笔迹语言技术层面的研究,而是更加侧重于以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揭示中国油画笔迹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论文通过对油画笔迹的概念阐释、文化解析、艺术特征、历史嬗变、表达方式、书写性特征、精神指向、发展动因、现存问题、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揭示:中国油画笔迹既是画家心灵的印记,亦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印记。本论文共分以下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论文的创新点、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第一章,中国油画笔迹的概念阐释及其艺术特征。通过对油画“笔触”与“笔迹”概念的比较,指出“笔触”概念在能指范畴上的局限及二者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这里“油画笔迹”与“油画笔触”概念的微差,既带来所指范围的拓展,又内含中国油画自身评价体系建构的自觉。油画笔迹的艺术特征也伴随着工具材料的不断拓展及艺术观念的演变,而在外部形态变化与内在精神指向上日渐丰富与多元。可塑性、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精神性也正是油画笔迹语言的总体艺术特征。第二章,中国油画笔迹语言的发展演变。本章将中国油画笔迹语言的发展分为:误读与初显、探索与融会、自信与彰显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国油画笔迹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艺术家选择何种艺术语言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关联,油画笔迹的发展演变亦不能离开社会历史而孤立存在。本章以纵向历史发展为轴,通过历史话题、语言探索、艺术家个案分析,来研究中国油画笔迹的历史嬗变与精神实质,寻找并揭示中国油画笔迹发展进程中耐人深味的文化渊源与社会根基。第三章,中国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艺术特征及精神呈现。本章首先对油画笔迹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从写实油画、写意油画、表现性油画笔迹的表达,再到抽象油画笔迹的彰显,论证了油画笔迹在不同风格作品中均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通过对中西油画笔迹的横向比较研究,论证中国油画笔迹的艺术特征——书写性。中国油画笔迹的“书写性”已成为实现油画“民族风格”“中国风”“民族化”“本土化”“中国精神”的具体路径与操作方法之一。最后对油画笔迹语言与精神指向的契合进行了论证,并进一步指出:油画笔迹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表达与碎片化的现象,更是在笔迹语言中呈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精神,并形成普遍性的群体艺术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提出:“笔迹心印”——油画笔迹既是画家心灵的印记,亦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印记。第四章,中国油画笔迹语言发展动因深层考析。本章重点从哲学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油画笔迹语言发展动因做以本质性的探究。首先,从文化基因——中国哲学思想及笔墨传统入手,分析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笔墨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深层影响。其次,分析跨界实践现象与“出位之思”理论对油画笔迹发展的助推作用。“出位之思”,指的是一种表达媒介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试图综合另一种媒介的表达优势或美学效果。中国画笔墨与油画笔触绝不是二元对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异质同类的融合更加有利于彼此的共存与发展。最后,论述“第三空间”理论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这一大的文化语境为中国油画笔迹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正朝着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第三空间”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空间呈现策略,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认知空间的可能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下,国内外大的文化语境为中国油画笔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五章,中国油画笔迹现存问题的思考。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即笔迹语言的误区与应对策略,以及科技时代中国油画笔迹发展的新格局。在笔迹语言上“模仿他人”与“重复自己”是当前中国油画笔迹语言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在科技与技艺的博弈层面,重点论述了在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油画笔迹语言的运用更加强化了人的“在场”,彰显了人性的力量。同时,本文提倡在科技与技艺的博弈中应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新格局。结语部分对中国油画“笔迹”研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总括。进一步指出:中国油画笔迹是艺术家心性与情感的图像输出,是中国文化的印记,是油画的中国表达方式,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杨泽芳[7](2020)在《小学书法教学融合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书法教学方法与美术教学方法是我国小学艺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已推翻古板传统的描红式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成功转变。自小学书法教育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后,部分以书法为特色的中小学校在书法教学方面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这些学生书法学习兴趣浓厚,书法技法水平高超,社会反响非常强烈。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尤其是生产水平中等及以下城市或乡镇小学,书法教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书法教师的匮乏,部分受教学条件限制的学校,会选择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作为兼职指导老师进行授课,也有一些学校委派语文老师或美术老师兼任。本论文旨在针对美术教师兼任小学书法这一情况,以书法与美术在审美和技法的共性为理论基础,对小学书法教学方法融合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美术老师在小学书法课堂能够适当的、合理的借鉴其美术教学的经验提供理论基础,以便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书法教学工作。同时,从整体上讲,作为学科教学方法,美术教学的许多方法也可以为书法教学所借鉴。借鉴美术的趣味性和具象性特征使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书法受教育者的兴趣程度,以此来暂时缓解小学书法教育者大量缺失的现状,使现阶段小学书法教学的发展得到一定的改善,为现阶段小学书法教学方法融入新鲜的血液。第一章对小学书法教育状况做调查研究,包括(1)对小学书法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述评;(2)对小学书法中受教育者现状调查研究的述评;(3)对小学书法教育媒介和教育手段调查研究的述评;(4)对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章从审美共性看小学书法和绘画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1)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审美共性;(2)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审美共性;(3)审美共性视域下小学书法与绘画教学的融合;通过研究中国书法与中西方绘画审美教学的共通点,对书法和绘画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三章从技法共性看小学书法和绘画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1)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中国画技法共性;(2)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技法共性;(3)技法共性视域下小学书法与绘画教学的融合;通过研究中国书法与中西方绘画技法教学的共通点,对书法和绘画的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四章是小学书法教学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模式研究。包括(1)实践课教学模式研究;(2)欣赏课教学模式研究;通过上文对小学书法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研究适合此教学的模式设计,为兼任小学书法教学的美术老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员禹辛[8](2020)在《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文中提出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在现代山水画领域中颇具影响,其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艺术语言形式及风格较为独特。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在长期的传统绘画钻探中,融会贯通于传统,习法古人、自我创新与变法,作品品质以疏淡清逸、干笔淡墨而着称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晚清、民国、新中国。他的绘画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注重传统,重视笔墨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以传统笔墨为基石,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万物中感受领悟笔墨之法,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五笔七墨”之法则,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笔墨精神体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本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赋予了绘画作品内在的品格与精神,其山水画作品中透射出独特的笔墨意蕴和美学价值,使其艺术成就享誉画坛,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与其共生共存,密不可分。儒家和道家思想对黄宾虹山水画创作影响至深,尤其对他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观念的转型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绘画早期的“清秀淡雅”,中晚期的“浑厚华滋”。新旧时代的更替,在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上,黄宾虹始终坚持着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潜心苦研前人的作画经验、笔法语言、水墨情趣,以静养学,秉承“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与“道法自然”。正如黄宾虹所说:“要之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故言笔墨者,舍其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于迂。宁迂毋妄,庶可以论画史变迁已”;“变其所当变,体貌异而精神自同;变其所不当变,精神离而体貌亦非也”;“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则变迁之理易明。研求之事,不可不亟亟焉。”[1]黄宾虹提倡“兼学南北宗”,为新安画派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本文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笔墨意蕴进行研究,深刻的解析了他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揭示出笔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厚民族精神。对山水画中传统笔墨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转化启示。

苏榕[9](2020)在《浅析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文中指出意境是中国书法作品中的灵魂,也是书法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审美感受。书法中的意境表现是书法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现了书法家自身的艺术水平。书法中的意境与文学中的意境不同,书法意境是来自于情感概括中的造型结构,即书法各部分的节奏变化和协调结合,其中笔墨技法是必要条件,神采气韵是重要内涵,虚实结合是主要手段。书法中想要追求的空灵淡雅、朴拙自然的审美境界与意趣都体现了中国书法高超的艺术境界。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书法意境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中国书法中意境美的具体表现,希望人们能够在书法创作中更加重视意境表现。

弥清华[10](2020)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开始逐渐演变到隶书,后又出现了楷书以及行书等等,不同书法形式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众多文化中,书法具有极强的并且独特的视觉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通过汉字进而促使书法得以全面展示,其中书法的线条以及多种类型的字体结构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主要元素,体现着书法艺术独特的美。本文主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展开分析。

二、论书法中的意境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书法中的意境美(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傅山书法中“拙”范畴的渊源及形成
    第一节 作为艺术范畴的“拙”
    第二节 傅山其人
    第三节 傅山书法之“拙”的时代语境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中的“拙”
    第一节 “正极奇生”
    第二节 “支离”
    第三节 “丑拙”
    第四节 “天机自然”
第三章 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
    第一节 古朴浑穆之隶篆
    第二节 支离朴拙之楷书
    第三节 浑厚流畅之行书
    第四节 豪迈不羁之草书
第四章 傅山书法中“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傅山书法对碑学的先导
    第二节 傅山书法中“拙”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时期“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篆隶为本”书法观的历史梳理
    一、“篆隶为本”书法观渊源流变
    二、“篆隶为本”书法观内涵阐释
第二章、“篆隶为本”书法观在民国时期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晚清碑学遗绪
    第二节、考古新发现与书法生态环境的转变
第三章、“篆隶为本”书法观在民国时期的体现
    第一节、以篆隶入碑学:“南曾北李”的崇古溯源
    第二节、化篆隶为己意:郑孝胥的脱俗就雅
    第三节、邓以蛰:篆隶兼具“形式美”与“意境美”
    第四节、“篆隶为本”书法观对民国时期画家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民国时期“篆隶为本”书法观对书法的意义
    第一节、书法实践更具古意
    第二节、有助于书法审美的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创作与渊源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艺术创作
        一、碑帖并存的书法创作态势
        二、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风渊源
        一、魏晋风神与审美气韵的追求
        二、隋唐法度与书写功力的形成
        三、宋书意趣与笔墨情趣的讲求
第二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格
    第一节 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
        一、书写内容上的现实性
        二、表现形式上的人民性
        三、书写技法上的创新性
    第二节 领袖书法的审美风格
        一、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
        二、质朴醇厚的艺术品格
第三章 毛体书风与毛泽东书法的审美实践
    第一节 潇洒飘逸、气象万千的毛体书法
    第二节 时代风云与毛泽东的书法审美实践
    第三节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审美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第四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
        一、阳刚壮美的时代风貌与审美价值追求
        二、率真自然的个性精神与审美理想体现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书法形式技巧蕴含的审美价值
        二、书写内容蕴含的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作品图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课题研究框架
        1.4.3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宋体字的起源与字体结构
    2.1 雕版印刷术
    2.2 宋体字的形成因素
        2.2.1 印刷技术的革新
        2.2.2 国家政策的干预
        2.2.3 兴学运动的推动
        2.2.4 经济市场的催化
    2.3 宋体字与“永字八法”
        2.3.1 横
        2.3.2 竖
        2.3.3 勾
        2.3.4 点
        2.3.5 角
        2.3.6 撇
        2.3.7 捺
        2.3.8 挑
第3章 宋体字风格特征的演变过程
    3.1 古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1.1 宋元版刻与印刷字体
        3.1.2 明代版刻与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1.3 清代版刻与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2 近现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2.1 宋体字与封面设计
        3.2.2 仿宋体的出现
        3.2.3 宋体美术字的发展
    3.3 当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3.1 宋体字与平面应用
        3.3.2 宋体字与字库
第4章 宋体字的美学特征与应用推广
    4.1 宋体字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4.1.1 对书法艺术的梳理归纳
        4.1.2 对雕版工艺的传承发展
    4.2 宋体字中的美学特征
        4.2.1 结构美
        4.2.2 几何美
        4.2.3 形式美
        4.2.4 文化美
        4.2.5 意境美
    4.3 汉字文化圈中宋体字的应用与推广
        4.3.1 中国大陆地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2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3 中国台湾地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4 日本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5 韩国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第5章 宋体字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研究
    5.1 宋体字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2 影响宋体字创新发展的因素
        5.2.1 阅读方式的改变
        5.2.2 科学技术的进步
        5.2.3 行为习惯的影响
    5.3 宋体字设计的创新原则
        5.3.1 宋体字的可读性
        5.3.2 宋体字的审美性
        5.3.3 宋体字的文化性
        5.3.4 宋体字的创新性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笔痕心迹 ——中国油画“笔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价值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问题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油画笔迹的概念阐释、文化解析及其材料属性
    一、“笔触”与“笔迹”的概念释义
    二、油画笔迹的文化解析
    三、油画笔迹的材料属性
        (一)媒介的革变:从丹培拉到丙烯综合材料的运用
        (二)刚柔之美:油画笔的性能与延展
第二章 中国油画笔迹的发展演变
    一、误读与初显
        (一)误读与解读——西画东渐之初关于油画笔迹的讨论
        (二)隐匿与初显——明清时期中国油画笔迹之形态
    二、探索与融会
        (一)决澜迹象——民国时期油画笔迹的初创
        (二)问迹体道——新中国成立后油画笔迹语言的探索与融会
    三、自信与彰显
        (一)文化自信与话语体系建构的启迪与推动
        (二)文艺方针与文化策略的引领
第三章 中国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艺术特征及精神呈现
    一、写实、写意、表现、抽象: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
        (一)隐匿与间离——写实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
        (二)抒写与表现——写意油画、表现性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
        (三)迹象的直呈——抽象油画笔迹的表达方式
    二、书写性:中国油画笔迹的艺术特征
        (一)范式与同构——中国书画用笔对油画笔迹的影响
        (二)个案分析——书写性在作品中的表达
        (三)涂绘与书写——中西方油画笔迹表达方式的比较
    三、笔迹心印:中国油画笔迹语言与其精神呈现
        (一)个案分析——笔迹与精神的契合
        (二)群体共识——笔迹与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四章 中国油画笔迹发展动因深层考析
    一、中国哲学及艺术观念的影响
        (一)道以迹显,迹因道进
        (二)中国书画的笔墨传统
    二、跨界实践与出位之思
        (一)油画与水墨的跨界实践
        (二)跨媒介实践的出位之思
    三、“第三空间”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
        (一)“第三空间”的生成
        (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
第五章 中国油画笔迹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模仿与超越:笔迹语言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模仿:随人作“迹”终后人
        (二)超越: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二、博弈与共生——科技时代中国油画笔迹发展的新格局
        (一)科技与技艺的博弈
        (二)互动共生的新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小学书法教学融合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调查研究
    第一节 小学书法教学资源现状调查
    第二节 小学书法教育中受教育者现状调查
    第三节 小学书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调查
    第四节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从审美共性看小学书法和绘画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
    第一节 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审美共性
    第二节 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审美共性
    第三节 审美共性视域下小学书法与绘画教学的融合
第三章 从技法共性看小学书法和绘画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性
    第一节 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技法共性
    第二节 小学所及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技法共性
    第三节 技法共性视域下小学书法与绘画教学的融合
第四章 小学书法教学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模式研究
    第一节 实践课教学模式研究
    第二节 欣赏课教学模式研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自身理论着作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传承
    2.1 笔墨的特征
    2.2 笔墨的形态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语言
    3.1 黄宾虹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3.1.1 登山临水
        3.1.2 坐望苦不足
        3.1.3 山水我所有
        3.1.4 三思而后行
    3.2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关系
    3.3 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
        3.3.1 “五笔法”
        3.3.2 “七墨法”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中的文化体现及笔墨意蕴
    4.1 文化与笔墨意蕴
    4.2 中和之美
    4.3 道法自然
        4.3.1 虚静空灵
        4.3.2 知白守黑
        4.3.3 天人合一
    4.4 传统美学思想下的笔墨意蕴
        4.4.1 黄宾虹的“内美”思想
        4.4.2 “内美”思想下“浑厚华滋”的笔墨意蕴
第五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笔墨精神的体现
    5.1 传统笔墨精神
    5.2 传统与创新
        5.2.1 笔法、墨法的创新
        5.2.2 中西绘画观念的融合
第六章 黄宾虹笔墨意蕴对现代画坛的启示与影响
    6.1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启示
        6.1.1 与时俱进的笔墨观念
        6.1.2 艺术与生活
    6.2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致谢

(9)浅析中国书法的意境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书法意境的产生
二、中国书法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壮美
    (二)秀美
三、小结

(10)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美
二、书法艺术中的结构美
三、书法艺术中的章法美
四、书法艺术中的意境美

四、论书法中的意境美(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D]. 魏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民国时期“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D]. 刘项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D]. 何明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D]. 王莹.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6]笔痕心迹 ——中国油画“笔迹”研究[D]. 海晓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书法教学融合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研究[D]. 杨泽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D]. 员禹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9]浅析中国书法的意境美[J]. 苏榕. 戏剧之家, 2020(12)
  • [10]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J]. 弥清华. 戏剧之家, 2020(11)

标签:;  ;  ;  ;  ;  

论书法的意境之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