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介晶复合纳米胶束的自组装

过渡金属介晶复合纳米胶束的自组装

一、过渡金属的液晶基元配合物纳米胶束的自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周露[1](2019)在《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文中指出胆固醇(Cholesterol,Chol)作为一种甾醇类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胆酸的形成、细胞膜的构成和激素的合成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刚性结构、手性碳原子中心、羟基修饰位点和液晶性使得胆固醇在近年来成为构筑超分子组装体的良好单元。通过对胆固醇的化学修饰,合成结构多样的功能化合物,发挥其结构独特和生物相容的优点,阐明其在组装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对开发天然产物在材料合成、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充分利用胆固醇易于成胶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同时发挥四苯基乙烯的刚性和荧光特性,首先合成基于胆固醇和四苯基乙烯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连接臂长度对分子液晶性质、发光性质、成胶性质及组装形貌的影响;其次,设计合成金属配位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分析比较这两类催化剂在开环聚合制备基于胆固醇骨架的两亲性共聚物方面的特点;最后,将环状碳酸酯单体修饰在胆固醇骨架上,开环聚合获得可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研究其动态组装过程并阐明机理。上述工作将为探索天然产物在凝胶、聚合物组装及其在材料和生物领域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通过引入四苯基乙烯(TPE),合成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小分子化合物TPE-Cn-Chol(n=1,4,5,6)。结果显示,尽管胆固醇自身具有很好的液晶性质,但将其与四苯基乙烯骨架连接后,小分子并不具有液晶性;连接臂Cn的长度不仅影响化合物的成胶能力,而且能使凝胶拥有不同的微观形貌;此外,凝胶化过程还还使小分子的荧光强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最后,四个小分子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热致、力致和溶剂致变色性质。这些AIE凝胶材料在荧光成像和荧光检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通过主族金属无机盐与二(三甲基硅基)氨基钠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具有不同金属中心的金属催化剂;还合成具有不同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的有机配位体,并利用金属催化剂和有机配位体的络合反应制备有机金属催化剂。结果显示,金属催化剂三苯基氨基锗无需与溶剂分子作用即可形成稳定结构(金属配位体为固态),而以Ca、Mg和Zn为金属中心的催化剂及四氨基锗催化剂则需络合溶剂分子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前两者为固态,后者为液态);此外,我们还合成了具有硫脲结构的有机催化剂,尽管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具有不同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使得其催化活性不尽相同,但它们却均能高效催化环状酯类单体开环聚合。3.通过将六元环状碳酸酯基团引入到胆固醇骨架中,采用开环聚合的方法制备基于胆固醇骨架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45-b-PMCC)。结果显示,相比于有机催化剂,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开环聚合方面具有更好的聚合可控性;此外,首次利用冷冻透射电镜原位地观察液晶共聚物在二氧六环/水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共聚物在液晶驱动力的作用下首先组装形成纤维,进而依次转变为棒、层和囊泡,且这些组装体结构均具有热致液晶性。液晶基元胆固醇的各向异性使组装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取向程度不一样,进而导致层状组装体弯曲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液晶层间距产生差别,最终使得形成的高分子囊泡为椭球状,而非球状,其中胆固醇液晶基元的取向方向、液晶层的法线方向与高分子囊泡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这些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囊泡在亲水分子的包裹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伊思静[2](2017)在《稀土发光溶致液晶的构建及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由于存在部分填充的f电子层轨道和高配位数的结构特点,使其具备优异的光物理特性,如窄带发光、Stokes位移大和毫秒级荧光寿命等,被誉为"工业黄金"。将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引入到溶致液晶等有序分子聚集体的体系中,不仅可以改善它们的发光性能和光热稳定性,而且可以赋予稀土材料更好的可加工性。凭借有序分子聚集体丰富的聚集形态、高度的结构可调控性和灵敏的环境响应性等优势,更使得制备兼具稀土离子的优异光物理性质和有序分子聚集体可调控性的功能性有序聚集体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离子液体被认为是稀土材料的理想分散介质和有序聚集体的热点组装溶剂。设计和构建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软材料,将有望克服传统稀土发光材料的缺陷,并拓展功能有序材料的范围,对稀土光物理化学、超分子化学及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自组装途径,将稀土化合物引入到溶致液晶的有序聚集结构中,同时提出利用离子液体构建稀土发光有序聚集体的理念,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软材料。通过改变稀土化合物、两亲分子及离子液体的分子结构和类型,系统研究了作为客体分子的稀土化合物在溶致有序结构中的发光机制,以及溶致液晶相结构改变对稀土化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通过硝酸铕水合物和两亲嵌段聚合物P123构建得到了三种相结构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分析研究了 P123和水合物的比例改变对溶致液晶相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溶致液晶相结构中稀土化合物的发光性能。随着水合物比例的增加,依此出现了反六角相、反双连续立方相和层状相。通过红外分析发现,硝酸铕通过键合水分子可与P123中的乙氧链形成氢键,诱导溶致液晶相结构的形成。由于P123和水合物的相互作用比在水和离子液体中更强,促使反相溶致液晶在体系中的出现。相结构的分析和流变性质的测量表明,源于液晶基质中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用用和有序的屏蔽结构,硝酸铕水合物在体系中可以得到有效地束缚和隔离;同时P123的乙氧基可取代配位结构中的水分子,因此铕离子的猝灭效应被有效抑制,从而引起铕化合物荧光性能的有效提升。与固态水合物及其水溶液相比,在反相溶致液晶中观察到了增强的荧光量子产率和延长的激发态寿命。二、合成了以1-丁基-3-甲基咪唑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研究了其掺杂在由非质子性咪唑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P123构建的溶致液晶基质中的发光性能。研究表明,溶致液晶的有序结构为配合物在基质中有序分散和束缚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配合物在液晶基质中表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与固态以及用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形成的液态中的发光性能和能量传输过程相比,稀土配合物在基于离子液体构建的溶致液晶基质中,不仅保持了在离子液体中的优势,同时凭借溶致液晶的有效束缚和屏蔽,发光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与六角相结构的液晶基质相比,由于层状相结构中具有更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得到了层状相有序结构更利于稀土发光和光热稳定性能提升的结论。三、设计合成了以不同取代基链长的咪唑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研究了其掺杂在由甾醇两亲分子BPS-n和咪唑离子液体构建的层状溶致液晶中的稀土发光性能。研究发现,在BPS-n构建的离子液体型层状溶致液晶结构中,由于稀土配合物可以被高效地束缚,从而能够得到优异的发光性能。在研究的BPS-5/[Bmim]PF6状液品基质中,稀土配合物得到了目前为止溶致有序软材料中最长的荧光寿命和最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此外,随着稀土配合物中咪唑反离子烷基链的增长,因其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减弱而发光性能和稳定性逐渐降低。BPS-n中乙氧链长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减弱液晶结构的有序性和基质中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降低。四、设计合成了以乙基铵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研究了其掺杂在由P123和硝酸乙基铵(EAN)质子性离子液体构建的溶致液晶基质中的荧光性能。与咪唑离子相比,乙基铵阳离子与β-二酮配体的羰基形成了更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使乙基铵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结构更加稳定,得到了两倍于咪唑为反离子的配合物的荧光寿命。同时,由于 EAN可形成类似于水的三维氢键网络结构,不仅有利于构建更稳定的有序液晶基质,同时赋予EAN更强的自组装性能,实现了胶束立方相、六角相、层状相和反双连续立方相四种更为丰富的溶致液晶相结构的构建,从而有利于分析相结构改变对发光溶致液晶性能的影响。通过探讨稀土 β-二酮配合物在不同相结构中的发光性能和能量传输过程,得到稀土配合物在反双连续立方相中具有最佳的荧光性能和耐光性的结论。

卞华锋[3](2015)在《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本体相结构及溶液组装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其亲疏水嵌段结构在溶液中能组装形成多种形貌的聚集体,比如球形胶束、囊泡、纳米管等,可应用于药物传输、纳米反应器及纳米模板等领域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液晶嵌段共聚物兼有分子水平液晶序(1~10 nm)和嵌段共聚物长程微相分离结构(10~100 nm)特性,使其成为软物质研究领域一类重要的功能体系。对液晶嵌段共聚物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考察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形成的受限环境对液晶相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揭示液晶取向序对嵌段共聚物形貌、相转变和结晶能力的影响与调变。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中液晶嵌段的引入为稳定的多种形貌溶液组装结构的构筑以及设计对光、电、磁等外部刺激产生响应的智能组装体系创造了条件。由于偶氮苯独特的光响应特性以及基于偶氮苯的液晶高分子在光电子器件、光响应纳米材料、分子传输通道等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基于偶氮苯的液晶嵌段共聚物一直是前沿研究热点方向之一。近年来,通过不同的合成路线选择,引入液晶基元的各类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陆续得以合成,其中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等可控活性聚合和点击化学反应等方法的结合是颇为高效的方式,可实现分子量可控设计且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嵌段共聚物制备。本论文采用间隔10个亚甲基(8-AZO-10-macr)和无间隔基的(8-AZO-0-macr)正辛氧端基偶氮苯甲基丙烯酸酯液晶基元单体,以2,6-二溴庚二酸二甲酯为双官能引发剂进行ATRP均聚,优化反应条件,并调整反应时间以减少或避免端基溴发生迁移或脱除导致的失活,然后利用NaN3将所得均聚物LCP-Br和MJLCP-Br的端基溴转化为叠氮基,进一步与炔基封端的mPEG发生Click反应成功制得了一系列结构明确、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引入偶氮苯液晶基元的ABA型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H NMR、FT-IR、GPC等手段对所合成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和确认。随后通过DSC、POM、SAXS/WAXS等手段对系列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本体热行为和相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10个亚甲基间隔基的LCP系列,升温过程中均聚物发生玻璃化转变或烷基链结晶熔化和层状有序结构向各向同性相的转变。在液晶温区,均聚物呈现长程有序的层状相结构,层间距与计算所得的完全伸展的侧链液晶基元的分子长度吻合得很好,形成液晶基元完全交错的SmA结构。SAXS分析表明共聚物与均聚物呈现类似的层状结构,由于PEG含量较少,侧链偶氮苯液晶堆积成层状结构,PEG受限于侧链液晶聚合物嵌段微相分离主链形成的层中。其中bLCP15-PEG5k在所考察所有聚合物中其PEG含量最高,PEG在相分离的层相结构中可相对独立形成受限的结晶。而其它共聚物PEG含量较少,DSC和SAXS/WAXS分析表明其PEG的结晶完全被抑制。PEG嵌段的结晶与液晶有序组织相互作用,但在该体系中对层间距的影响不大。对于无间隔基MJLCP系列,均聚物及共聚物升降温过程中均无明显热效应,这可能是由于没有间隔基,聚合物骨架的高刚性和空间拥挤造成的。均聚物在本体相堆积成六方柱状相结构,共聚物由于PEG的干扰,六方柱状相结构规整性变差但其二维介晶相的晶格尺寸稍有增大。通过DLS、TEM等方法考察了上述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水(THF/H2O)体系中的自组装行为。采用选择性溶剂法,将系列嵌段共聚物溶于共溶剂THF中,滴加不同含量的沉淀剂(超纯水)诱导聚合物分子自组装,考察了聚合物初始浓度和亲疏水嵌段比例对聚集结构的影响及演变规律。TEM观测结果表明,对于LCP系列,聚合物初始浓度为0.5 wt%时,所考察四种共聚物都形成了类似的胶体球形貌,胶体核主要由疏水液晶嵌段构成,壳层由亲水的PEG组成,反映数百纳米或微米尺度大聚集体的特征,且PEG2k嵌段的共聚物组装成的球形胶束结构的直径都比同系列的含PEG5k嵌段的共聚物的聚集体大得多。当初始浓度降至0.1 wt%时,均观察到了较大面积的多个类似叶片的结构一端连接在一起(成核聚集)的形貌,高倍电镜下还能够比较明显地观察到沿着叶片的条带形貌,条带间距与采用SAXS研究聚合物本体相结构得出的组装层间距相对应,体现了聚集体内部的近晶状组织特征。当初始浓度为0.05wt%时,仍然呈现叶片形貌,但叶片间成核聚集的形貌变得比较少见。对于无间隔基的MJLCP系列,bMJLCP20-PEG2k只呈现简单的胶体球形貌;bMJLCP20-PEG5k则组装形成大量的聚集体按六方形规则排布的有趣形貌,反映其本体六方柱状相组织特征。另外我们还对共聚物溶液中组装成的聚集体的光响应性进行了初步考察。对于初始溶度为0.1 wt%的bLCP15-PEG2k形成的胶束聚集体,紫外光照射之后,由于偶氮苯基元trans向cis的转变,产生的cis弯曲结构不利于有序堆积,破坏了聚集体,明显地观察到叶片形胶束断裂、边缘破损的形貌;但再次暴露在可见光下的胶束溶液并没能恢复到原有形貌。

俞磊[4](2013)在《三异丁基铝存在下4-乙烯基吡啶的活性负离子聚合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4-乙烯基吡啶(4VP)为聚合单体、正丁基锂为引发剂(n-BuLi),在大量路易斯酸三异丁基铝(i-Bu3Al)存在下,25℃条件下实现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的负离子活性聚合,提出了i-Bu3Al的双络合机理。在此基础上,还合成了聚丁二烯和聚4-乙烯基吡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B-b-P4VP),最后采用选择性溶剂加入法制备了PB-b-P4VP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形成以PB嵌段为壳和P4VP嵌段为核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i-Bu3Al]/[n-BuLi]/[4VP]比例、投料方式、温度、溶剂和活性种对聚合体系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控制不同摩尔比例的[i-Bu3Al]/[n-BuLi]和[i-Bu3Al]/[4VP],25℃下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制备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聚4-乙烯基吡啶。结果发现,当[i-Bu3Al]/[n-BuLi]≥50或[i-Bu3Al]/[4VP]≥0.5比例时,4VP能很好的实现负离子活性聚合,单体转化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2、通过改变不同投料方式、温度、溶剂和活性种,探索在[i-Bu3Al]/[n-BuLi]/[4VP]=100/1/95比例下对4VP负离子聚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滴加法比一次投料法制备的P4VP分子量分布更窄;25℃和低温下对P4VP分子量及分布可控性都很好,该聚合体系有很强地温度适应性;相比极性溶剂四氢呋喃(THF)体系,环己烷溶剂体系单体转化率低且分子量分布宽;采用比丁基锂活性更低的活性种聚丁二烯基锂和聚苯乙烯基锂,都可以引发4VP负离子聚合。3、在大量路易斯酸三异丁基铝存在下,可以很好地实现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活性聚合,从而提出i-Bu3Al和n-BuLi、4VP的双络合机理,并进行了核磁和紫外光谱表征测试。4、以环己烷和THF为混合溶剂,在[i-Bu3Al]/[n-BuLi]/[4VP]=100/1/95比例及25℃条件下,探索利用传统负离子聚合法制备出不同嵌段分子量的PB-b-P4VP。GPC和1H-NMR表征和计算显示,结果发现4VP的单体转化率为80%及嵌段率为73%。5、采用选择性溶剂加入法尝试对PB-b-P4VP进行自聚集,最终制备得到以PB嵌段为壳和P4VP嵌段为核的纳米微球,初步研究了不同嵌段分子量和聚合物浓度对聚合物胶束的形貌影响。结果表明,当PB-b-P4VP浓度为1mg/ml时,且PB嵌段和P4VP嵌段的分子量相近时,可制备出单分散且粒径大小均匀的球形胶束。

刘波[5](2013)在《含树枝片杂化物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组装作为生命体中各种复杂生物结构形成的基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已经得到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调控自组装材料的结构和功能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杂化材料由两种纳米或分子级别成分组成,强调不同组分性能上的互补以及协同效应,从而展现出新的特性和功能。杂化物的自组装材料由此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构筑基元中,树枝状分子由于其独特而确定的分子形状以及多重功能性,在多样的环境中展现出新颖有趣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自组装行为。我们通过借鉴生命体系中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思想,设计合成具有不同形状和性质的树枝状分子和无机簇等构筑单元结合的杂化分子,进而利用弱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构筑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多层次超分子体系。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树枝片分子(Dendron)、富勒烯(C60)、多金属氧酸盐(POMs)等构筑单元来构筑结构新颖、性质独特的杂化分子。结构上的创新在于沙漏形、蝴蝶形、羽毛球形分子的设计。第一类杂化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Dendron连接而成的嵌段树枝状大分子。通过控制两个Dendron的尺寸和功能基团的数目,调控其所构筑的本体超分子结构。从功能性质方面考虑,POMs和C60是很好的结构单元同时具有丰富的光、电和磁的功能特性,在催化、生物医药及纳米科技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的有机改性是重中之重,增强性能的同时扩展了体系的自组装结构及应用范围。我们在Dendron中嵌入POM或者与一个C60连接,制备了第二和第三类杂化分子。这些分子通过自组装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促使POM和C60也能够有序地排列。获得的结果不仅可以加深对树枝状大分子的分子结构和自组装性质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可通过自组装性质获得功能基团有序排列的、具有协同效果的、拓展了应用范围的功能材料。本文着重研究三类杂化分子的几何形状与组装形成超分子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为发展新型的功能材料奠定了基础。首先,我们采用收敛法精确合成了含长烷基链的三代聚氨酯酰胺Dendron (g3-PUA)和三代聚脂肪醚Dendron(g3-PMDC),并将PUA与PMDC共价键相连接得到的形状可调控的杂化Dendron(g3-PUA-b-g3-PMDC),以及脱去PMDC上的保护基团得到两亲化的(g3-PUA-b-g3-PMDC(OH)8),实现调控分子的形状和两亲性的目标。这些操控实际上导致了样品在烷基链从结晶到熔融的过程中,超分子结构从柱状到层状最后到有趣而奇妙的Gyroid结构的演变。我们仔细地讨论了分子形状、极性强弱和烷基链结晶在超分子结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的研究结果为:(1)端基为羧基g3-PUA呈现扇片形状,在PUA树枝片分子间多重氢键和端羧基氢键的主导作用下,在烷基链的结晶和熔融态下都聚集形成稳定的柱状结构;(2)g3-PUA-b-g3-PMDC呈现楔形扇片形状,由于烷基链结晶,形成了稳定的层状结构;(3)两亲化g3-PUA-b-g3-PMDC(OH)8为楔形扇片,八个端羟基的相互作用下,在烷基链结晶时形成层状结构,而在熔融时形成稳定的Gyroid结构。这些研究结果让我们对超分子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可以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官能团来构筑具体而精确的超分子结构,尤其是Gyroid结构。其次,我们研究了Anderson型POM与g2-PUA杂化大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有机凝胶的超分子结构和机理。我们将两个g2-PUA通过共价键接枝到有机改性的Anderson型POM的两端上,获得一种含POM的蝴蝶形杂化凝胶因子。由于g2-PUA与POM在尺寸上匹配,以及g2-PUA的多重氢键和质子化POM结晶能力的协同作用,驱动凝胶因子在有机溶剂中自组装成高度有序的单分子层杂化带状聚集体,相互交叉重叠构筑三维网络束缚溶剂分子,从而形成稳定的杂化有机凝胶。在带状聚集体中POM夹在g2-PUA层间,空间受限不能三维结晶,而是堆积成有序的单簇层,使得带状聚集体呈现很强的刚性。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利用杂化分子中有机无机组分的协同效应可以软化POM簇。考虑到它们本身具有的功能,本研究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精确调控POM簇的排列,有利于其性能的优化。最后,我们将g3-PUA与C60通过共价键构筑了羽毛球形杂化大分子,利用g3-PUA规整的形状和分子骨架上的多重作用力来指导杂化大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实现了富勒烯的一维有序排列。在研究它的溶液自组装时,发现调节溶剂种类、比例、以及浓度均会对超分子聚集体的形貌产生很大影响。在不同比例的四氢呋喃和水混合溶剂体系中获得了含C60杂化大分子的纳米带和纳米管。在异丙醇中形成空心多层花状聚集体。在甲苯中形成球形胶束,并且随着浓度增加胶束尺寸增大。在N,N-二甲基甲胺中形成超分子凝胶,含有均匀刚性的纤维结构。我们详细研究了带状超分子结构。由于树枝片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C60聚集在带状体的中间形成树枝片层夹心C60层的结构。树枝片中酰胺键和氨酯键间的多重氢键作用对于带状聚集体的形成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通过分子模拟得出聚集单元的最小尺寸,并据此提出多级自组装过程的基本模型。我们的工作将功能性基团C60有序地排列在树枝状分子所提供的氢键等多重作用力的指导下形成的有序超分子聚集体中,制备了含有C60的微相有序材料,为实现光伏器件等复杂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孙胜童[6](2012)在《热致响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组装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围绕热致响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组装行为展开,可大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囊括了本人在博士期间的所有工作内容:二维相关光谱表征热致液晶聚合物、水溶性LCST型聚合物及小分子体系的温度响应和反应机理;超支化LCST型聚合物的制备及组装形貌;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热致响应聚合物材料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智能高分子材料。其中,热致液晶聚合物会随外界温度变化发生自组装,产生结构上的长程有序。而LCST型聚合物随外界温度变化发生分子链的塌缩与舒展,与生物体中蛋白质的变性极为相似。二维相关光谱是一类新颖的谱图处理方法。由于不同基团对外界扰动的响应不同,二维相关光谱将谱峰信息在二维尺度上进行延展,对隐藏在一维谱峰下不明显的峰数目和峰位置进行了很好的区分。此外,它还可以辨识在可控特定外扰下各基团的运动次序,从而广泛用于研究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结构或构象变化。石墨烯是近期研究较热点的二维单分子层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光电、导热及电化学性能,目前关于它在新能源材料和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开发研究报道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是近几年当之无愧的明星纳米材料。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主要基于贵金属纳米粗糙表面的电磁增强机理,由于其极强的拉曼谱峰信号增强特性,可在单分子层面实现化学物质检测,在分析检测领域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石墨烯也被发现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且因其表面光滑及等离子共振吸收远在近红外区,被研究工作者归属为化学增强的机理。论文正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即全文的引言。其中我们简要概括了①液晶聚合物尤其是甲壳型液晶聚合物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机理方面待解决的问题;②LCST型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应用领域,尤其是一些典型LCST型聚合物如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VCL)的研究进展;③二维相关光谱(2DCOS)及外扰相关移动窗口(PCMW)的提出、原理、读谱方法及应用领域;④石墨烯及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概念、机理和研究进展;⑥本论文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着重介绍了二维相关光谱对一类柔性侧基甲壳型液晶聚合物聚(乙烯基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PDBVT)的超分子自组装机理的研究。尽管DSC无法测出PDBVT的液晶相转变,但基于Boltzmann拟合和PCMW的IR光谱分析很方便地给出了PDBVT相变温度为85℃,与变温1D WAXD的结果(~100℃)近似。2DCOS结果表明在PDBVT相转变过程中,C=O首先发生响应,其次是紧邻的柔性烷基链及苯环,主链最后响应。在液晶相形成过程中,PDBVT分子主链会发生“伸展-扭转-轻度伸展”的连续变化。此外,我们通过光谱比较分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C=O谱峰裂分现象(2DCOS异步谱上四重裂分,即1707、1712、1731和1741cm-1)与液晶相发育之间的关系。基于C=O与苯环形成的π电子共振体系中C=O沿单键旋转我们提出了四个PDBVT的构象异构体。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对这四重C=O裂分峰进行了不同异构体的归属。PDBVT组装形成液晶相的内在机制在于2位C=O(临近主链)的构象扭转。第三章我们重点介绍了二维相关光谱对LCST型聚合物热致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利用IR光谱结合2DCOS和PCMW探讨了PNIPAM水凝胶的体积相变机理。Boltzmann拟合和PCMW确定了PNIPAM水凝胶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相变温度分别为35和33.5℃。对于C-H和C=O变温IR谱图等色点的判断,我们发现PNIPAM水凝胶在升温过程中存在中间态,而在降温过程中仅为两相态的相互转化。2DCOS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PNIPAM水凝胶发生塌缩的驱动力来自于分子间氢键的生成,而降温过程中PNIPAM水凝胶发生溶胀的驱动力来自于水分子的扩散。(2)我们通过浊度分析、IR光谱以及量热分析探讨了PNIPAM在水/甲醇混合溶剂(甲醇摩尔分数为0.17)中水/甲醇团簇的形成与解离对PNIPAM热响应性的影响。IR光谱分析表明由于水/甲醇团簇的存在,水合位点减少,PNIPAM分子链较之在纯水中更为塌缩,且PNIPAM-甲醇的相互作用被大为削弱。此外,结合浊度分析,我们观察到PNIPAM在混合溶剂中存在弱滞后与过度回复现象。2DCOS和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在该体系中PNIPAM的相变过程与水/甲醇团簇的形成与解离过程共存且相互抑制,甲醇的引入对降温过程中PNIPAM的水合过程有加速效果。(3)我们利用IR光谱结合2DCOS和PCMW探讨了PVCL相变行为的微观动力学机理。PVCL是I型LCST相转变聚合物,LCST随浓度和分子量均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PCMW确定了我们所研究PVCL水溶液(10wt%)的相转变温度为43.5℃(升温)及42.5℃(降温),相转变区间为39.5-45℃。2DCOS结果表明以相变点为界,PVCL在相变之前主要由氢键变化主导,相变之后则由疏水相互作用主导。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发现PVCL胶束沿疏水内核和亲水表面存在一个水分子的分布梯度。由于结构上不具备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可能性,PVCL将形成“海绵状”胶束,随温度升高而继续塌缩。与之相比,PNIPAM则形成“棉球状”胶束,不存在明显水分子分布梯度变化,随温度升高,胶束尺寸变化不大。(4)我们利用IR光谱结合2DCOS和PCMW探讨了一类基于PNIPAM的新型四臂多亲水嵌段共聚物(PNIPAM)2-(PVP-b-PAA)2的相转变机理。在pH=8升温过程中,(PNIPAM)2-(PVP-b-PAA)2会自组装形成以PNIPAM为核离子化PAA为壳的胶束。IR光谱分析表明AA段会发生一个类似于PNIPAM段相转变的变化,可归因于PNIPAM相转变所引起的水分子含量剧烈变化对AA段离子化产生了间接影响。Boltzmann拟合和PCMW确定了相转变温度和相转变区间分别为33℃和29.5-35℃。2DCOS对各嵌段响应次序的判断表明,PNIPAM、PVP、PAA段依次响应,与结构上的键接次序相同。三个嵌段的相行为相对独立,而胶束的形成主要受PNIPAM段的亲水→疏水转变所诱导。DLS和zeta电位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在第四章我们还利用二维相关光谱探讨了一些小分子体系的响应和反应机理,可分为三个部分。(1)我们利用NIR光谱结合2DCOS和PCMW探讨了一类水凝胶因子8-GA的致凝胶化机理。8-GA在降温过程中会迅速从球形胶束自组装形成双层螺旋微纤结构,并将水分子凝胶化。Boltzmann拟合和PCMW确定了其凝胶化温度为72℃,凝胶化区间为70-75℃。同时,我们发现在凝胶化过程中,C-H伸缩振动倍频吸收发生了谱峰位移和裂分现象,代表着更为有序和紧致的疏水内核(末端辛基)的形成。2DCOS结果显示8-GA凝胶化过程伴随着一个从末端辛基到手性开链葡萄糖端基再到水分子流动性丧失依次传递的响应次序。凝胶化过程驱动力在于疏水辛基末端的脱水过程,酰胺氢键缔合和开链葡萄糖端基的手性效应对最终的螺旋状超分子结构起到稳定作用。(2)我们利用NIR光谱结合2DCOS探讨了纯液相吡咯体系中氢键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吡咯的均相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氢键,其所形成的氢键类型比较特殊。两个吡咯分子之间以一种近乎垂直的方式排列为T型构象,即一个吡咯分子的N-H为质子的给体,而另一个吡咯分子π电子共轭体系为质子的受体。2DCOS结果表明,吡咯分子在较低温度下存在着不同大小的环形多聚体,而升高温度首先使不稳定的二聚体发生了解缔合,并经过一个反向平行的过渡态成为自由的吡咯分子,稍后环状多聚体解缔合并重复此过程。(3)我们设计了一类典型的铜催化点击化学反应,并利用在线IR光谱结合2DCOS和化学计量学探讨了这一反应的反应机理。分析结果显示,随反应进行,炔和叠氮依次被消耗,产物1,2,3-三唑最后生成。在反应过程中,炔和叠氮将生成严格的1:1配合物。其中,该1:1配合物向1,2,3-三唑的转化首次从实验上被确定为决速步。这一结果与Sharpless等通过DFT计算提出的机理是相吻合的。第五章着重介绍了一类超支化PNIPAM的合成及组装形貌研究。超支化PNIPAM首次通过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的方法来实现,即在室温异丙醇中反应并通过CuBr/Me6TREN体系催化。这一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和投料比可以很好地控制超支化PNIPAM的结构和LCST相转变性质。基于GPC、FTIR、1HNMR和DSC的结果,我们划分出了聚合过程中PNIPAM的四种构型演化:线性、梳形、轻度支化、高度支化。此外,由于大量疏水支化点的存在,超支化PNIPAM在低级醇如甲醇和乙醇中可以组装形成单分子层囊泡结构。第六章着重介绍了石墨烯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我们结合点击化学和ATRP将单分散的聚苯乙烯(PS)接枝在了石墨烯层片上。FTIR、Raman、XRD、TGA和AFM均证实该反应是成功的,接枝率达20wt%。所制得石墨烯/PS复合材料在常见的PS良溶剂如THF、二氯甲烷、DMF、甲苯中均能良好分散并完全剥离。(2)我们利用环氧氯丙烷在水中直接交联氧化石墨烯和PNIPAM微凝胶一步法制得了氧化石墨烯互穿网络水凝胶,且所制得的水凝胶同时呈现温度和pH响应性。该交联方法效率较高,且所制得水凝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二级网络交联结构。Raman及XRD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层片在凝胶基体中无序排列,并可达到纳米尺度上的均匀分散。此外,由于二级网络结构的存在,该凝胶存在较强的回复力,在温度和pH变化时可快速地发生体积相变,因而可用于快速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第七章着重介绍了石墨烯/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水溶液中对探针分子的竞争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并探讨了此效应的内在机制。石墨烯/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通过柠檬酸钠一步法还原制得。在该体系中,金(银)纳米粒子的电磁增强效应和石墨烯层片的化学增强效应共存。在水溶液中,金(银)纳米粒子对探针分子的拉曼增强和对石墨烯的拉曼增强会随着探针分子的浓度和种类而变化。通过比较对石墨烯偶合能力不同的探针分子(罗丹明6G、尼罗蓝A和对氨基苯酚)的增强结果,我们发现这一竞争效应主要来自于共轭探针分子向石墨烯表面偶合并通过电荷转移对石墨烯自身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抑制效应。第八章为全文的总结。我们的研究以热致响应聚合物为主体,着重利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不同热致响应聚合物体系的响应机理,通过新的制备方法合成超支化LCST型聚合物,并将温度和pH响应的LCST型聚合物引入石墨烯以制备氧化石墨烯互穿网络水凝胶。此外,本文工作还贯穿了其他诸如二维相关光谱在凝胶因子、氢键和反应体系中的应用、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面的工作。我们的研究工作在结构和性能研究以及材料制备与设计领域均有所涉及,希望就如何深入理解热致响应材料的响应机理及合理指导实验设计等方面对其他研究工作者有所裨益。

孙令民[7](2011)在《杯芳烃—聚乳酸、液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L-乳酸(PLLA)具有巨大旋光性,可制成高速电光调制材料,并且具备液晶性,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同时PLLA由于具有生物活性等优点,可做为理想的缓控释高分子材料。本文合成了杯芳烃-聚乳酸材料并研究其液晶性、旋光性,同时对杯芳烃-聚乳酸、PLLAx-PEGy-PLLAx嵌段共聚物为缓控释材料对靶向药物缓控释体系的缓控释性能做了初步研究。第一,通过酸催化正丁醛与间苯二酚缩合得间苯二酚杯[4]芳烃母体,经衍生化得含活性醇羟基的间苯二酚杯[4]芳烃。以SnOct2做共引发剂,合成的八醇羟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为引发剂引发L-LA开环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别为5.7、11.6、16.9、22.2、33.6 Kg/mol的杯芳烃-聚乳酸。Ⅰ.使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研究了杯芳烃-聚乳酸材料的结构。1H NMR、AFM说明所合成的杯芳烃-聚乳酸材料化学结构正确;杯芳烃-聚乳酸的1H NMR中无-CH2CH2OH的质子峰,说明-CH2CH2OH全部参与引发反应;AFM结果显示单个分子呈近似球状而非棒状,证明所合成的引发剂-八醇羟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的八个醇羟基引发活性相同,所得聚合物为八臂聚合物。Ⅱ.结合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方法测试计算了杯芳烃-聚乳酸的分子量,1H NMR、GPC结果表明合成的杯芳烃-聚乳酸材料的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在较窄的1.1-1.5范围内。Ⅲ.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台偏光显微镜(POM)等研究了杯芳烃-聚乳酸的热性质;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杯芳烃-聚乳酸粉末样品和薄膜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聚乳酸链段的螺旋结构以α晶型堆砌。Ⅳ.利用园二色谱(CD)研究了杯芳烃-聚乳酸的螺旋结构和旋光性能,其乙腈溶液在210nm处出现园二色谱带,说明杯芳烃-聚乳酸材料中由于聚乳酸链段形成螺旋结构产生了旋光效应,且旋光能力[0]达到6000-11000deg·cm2·decimol-1,比普通线性单臂聚乳酸高50%。杯芳烃-聚乳酸固体薄膜、退火24 hr后的固体薄膜旋光能力是其乙腈溶液的1.9倍和2.7倍,旋光能力的增大说明固态中、退火后有利于杯芳烃-聚乳酸链段形成更有序的排列。第二,不同分子量PEG为引发剂、SnOct2做共引发剂引发L-LA开环聚合,合成了系列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LLAx-PEGy-PLLAx,1H NMR测算出分子量,DSC研究了部分PLLA-PEG-PLLA的热性质。第三,靶向抗癌药物缓控释制剂的制备。Ⅰ.利用反相微乳液法,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粒径约小于10nm、10~30nm等不同粒径范围,球状、棒状等不同形貌的磁性Fe3O4流体,该流体外围包覆了AOT,可稳定分散在石油醚、甲苯、二氯甲烷、四氢呋哺等溶剂中。该流体除掉溶剂后的粘稠物测试饱和磁化强度在20 emu/mg,经TG-DSC测试包覆的AOT占粘稠物总质量的60%~70%。Ⅱ.利用Ⅰ所制备磁性Fe3O4粒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抗癌药物微胶囊缓控释制剂,SEM表征其微胶囊粒径在2~8μm。

孙萃玉[8](2011)在《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自组装》文中研究表明以异烟酸和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合成液晶基元异烟酸十二烷基酯,在水和乙醇混合反应体系中与Cu(Ⅱ)过渡金属通过自组装形成配合物。透射电镜形态观测到50 nm左右的柱状形态的纳米胶束。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孙萃玉[9](2010)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自组装》文中研究说明以异烟酸和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合成液晶基元异烟酸十二烷基酯,以水杨醛和邻氨基苯酚为原料来制各希夫碱,将希夫碱与异烟酸酯同时与过渡金属配位,透射电镜形态观测到10~60m左右的线状形态的纳米胶束。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郑雪琳[10](2009)在《层层自组装构筑漆酚基和酪氨酸基功能膜》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对自组装膜的发展历史、自组装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分子设计的思想出发,选用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功能分子——漆酚和酪氨酸作为组装基元,以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五种新型的,具有高稳定性的功能多层膜。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漆酚作为组装基元,利用漆酚中功能基团酚羟基的活性,设计并构筑三种具有不同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多层膜:(1)利用漆酚中酚羟基是典型的氢键给体的特点,以氢键为驱动力,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构筑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漆酚(U)/聚乙烯吡咯烷酮(PVPON)前驱膜,其中部分漆酚单体渗透在PVPON层间。然后利用漆酚单体在无光引发剂存在条件下可以发生快速光聚合的特点,通过紫外辐照,将三明治结构的(PVPON/U)n前驱膜转变成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PVPON/PU)n多层膜。实验结果表明光聚合后多层膜在保留前驱膜的有序性,表面平整性等特点下,硬度明显提高。(2)利用漆酚中酚羟基是良好的螯合配体,以配位键为驱动力,通过层层自组装有效地构筑表面光滑平整、具有荧光性能的漆酚钛有序多层膜。同时,利用钛对酚环的封闭作用提高膜的稳定性,从而使该超薄多层膜具有耐热、耐腐蚀等良好的稳定性。(3)采用分步自组装的理念,构筑漆酚基超疏水多层膜。首先利用漆酚苯环上相邻的酚羟基与铜离子配位,在适当条件下形成一定尺寸的漆酚铜螯合物纳米颗粒;然后利用该纳米颗粒上的活性基团,以氢键和配位键为驱动力构建具有微米结构PVPON/聚漆酚铜(PU-Cu)疏水多层膜;最后通过引入S2-,在膜表面生长CuS纳米粒子,使膜表面形成微-纳米级的二元结构,接触角达到152°,实现膜表面的超疏水化。第二部分,利用酪氨酸与甲醛在碱性条件下的酚醛缩合反应,合成水溶性功能聚合物酪氨酸缩甲醛(Tyr-Fal)。然后以Tyr-Fal为结构单元,通过静电力自组装构筑了两种功能性的酪氨酸基多层膜:(1)利用Tyr-Fal与聚乙烯亚胺(PEI)间的静电力构筑了结构稳定、有序、能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耀眼黄色荧光的聚乙烯亚胺(PEI)/酪氨酸缩甲醛(Tyr-Fal)超薄膜。对多层膜结构、光学性能、层间光化学反应、表面形貌及吸附品红性能等展开研究,并以品红为荧光探针,考察了(Tyr-Fal)/PEI多层膜对D,L-精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功能。(2)利用Tyr-Fal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间的静电力,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构筑结构有序、表面平整的Tyr-Fal/TiO2有机/无机多层膜,同时该膜保留了TiO2的光诱导超亲水性能。

二、过渡金属的液晶基元配合物纳米胶束的自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渡金属的液晶基元配合物纳米胶束的自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胆固醇简介
    1.2 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及组装性能
        1.2.1 功能小分子组装体系
        1.2.1.1 凝胶体系
        1.2.1.2 液晶体系
        1.2.2 功能聚合物组装体系
    1.3 用于开环聚合的催化体系
        1.3.1 质子氢催化体系
        1.3.2 阳离子配位催化体系
        1.3.3 阴离子催化体系
        1.3.4 金属配位催化体系
        1.3.5 酶催化体系
    1.4 选题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选题思路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小分子的合成及凝胶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TPE-C_n-Chol(n=1,4,5,6)的合成
        2.2.4 TPE-C_n-Chol(n=1,4,5,6)的成胶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PE-C_n-Chol(n=1,4,5,6)的成胶性质
        2.3.1.1 TPE-C_1-Chol的成胶性质
        2.3.1.2 TPE-C_4-Chol的成胶性质
        2.3.1.3 TPE-C_5-Chol的成胶性质
        2.3.1.4 TPE-C_6-Chol的成胶性质
        2.3.2 TPE-C_n-Chol(n=1,4,5,6)分子的液晶性质
        2.3.2.1 DSC结果与POM结果
        2.3.3 TPE-C_n-Chol(n=1,4,5,6)分子的AIE性质
        2.3.3.1 TPE-C_n-Chol(n=1,4,5,6)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
        2.3.3.2 TPE-C_n-Chol(n=1,4,5,6)分子的荧光曲线
        2.3.3.3 TPE-C_n-Chol(n=1,4,5)组装体的荧光曲线
        2.3.4 TPE-C_n-Chol(n=1,4,5,6)分子的热致、力致及溶剂致变色行为的研究
        2.3.5 TPE-C_n-Chol(n=1,4,5)组装体的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环聚合金属催化剂及有机催化剂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溶剂正戊烷及四氢呋喃的预处理
        3.2.4 用于开环聚合的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3.2.4.1 金属催化剂3-1的合成
        3.2.4.2 金属催化剂3-2的合成
        3.2.4.3 金属催化剂3-3的合成
        3.2.4.4 金属催化剂3-4的合成
        3.2.4.5 金属催化剂3-5的合成
        3.2.4.6 化合物3-6和有机配体3-7的合成
        3.2.4.7 有机配体3-8的合成
        3.2.4.8 有机配体3-9的合成
        3.2.4.9 有机金属催化剂3-10的合成
        3.2.5 用于开环聚合的有机催化剂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THF和C_6D_6的预处理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3.2 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3.3.3 金属催化剂的谱图分析
        3.3.4 有机配体的合成
        3.3.5 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3.3.6 有机催化剂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聚合物的合成及组装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胆固醇碳酸酯单体的合成
        4.2.3.1 胆固醇碳酸酯单体4-3的合成
        4.2.3.2 含双硫键胆固醇碳酸酯单体4-6的合成
        4.2.4 单体、引发剂、催化剂及溶剂的预处理
        4.2.5 碳酸酯单体MCC的均聚合及共聚合
        4.2.5.1 有机催化剂催化碳酸酯单体MCC的均聚合及共聚合
        4.2.5.2 金属催化剂催化碳酸酯单体MCC的均聚合及共聚合
        4.2.6 有机催化剂催化含双硫键碳酸酯单体SS-MCC的共聚合
        4.2.7 纳米沉淀法制备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体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CC单体的均聚合及共聚合
        4.3.2 含双硫键的碳酸酯单体SS-MCC均聚合及共聚合
        4.3.3 碳酸酯单体和碳酸酯均聚物的液晶性质分析
        4.3.4 mPEG_(45)-b-PMCC聚合物组装体的形貌分析
        4.3.5 mPEG_(45)-b-PMCC聚合物分子组装成囊泡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部分化合物及聚合物谱图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稀土发光溶致液晶的构建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材料的发光原理及研究现状
        1.1.1 稀土元素概述
        1.1.2 稀土离子的发光原理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稀土发光有序聚集体软材料
        1.2.1 稀土发光胶束
        1.2.2 稀土发光囊泡
        1.2.3 稀土发光凝胶
        1.2.4 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1.3 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材料
        1.3.1 离子液体概述
        1.3.2 稀土在离子液体中的发光性能
        1.3.3 离子液体参与的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硝酸铕水合物与两亲嵌段聚合物构建的发光溶致液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样品制备
        2.2.2 实验仪器
        2.2.3 溶致液晶相结构表征
        2.2.3.1 双折射性观察
        2.2.3.2 偏光织构观测
        2.2.3.3 小角X射线散射曲线测量
        2.2.3.4 流变学性质测量
        2.2.4 光学性质表征
        2.2.4.1 激发和发射光谱测量
        2.2.4.2 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测量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光溶致液晶相结构
        2.3.2 溶致液晶的发光性能
        2.3.3 溶致液晶中荧光增强机理
        2.3.3.1 稀土盐水合物和嵌段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2.3.3.2 溶致液晶结构的屏蔽效应
        2.3.3.3 铕离子配位结构的改变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非质子性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4 发光溶致液晶样品的配置
        3.2.5 溶致液晶相结构和光学性质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光溶致液晶的相结构
        3.3.2 溶致液晶的发光性能
        3.3.2.1 相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3.3.2.2 配合物相态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3.3.3 铕配合物与溶致液晶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3.3.4 发光溶致液晶的稳定性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甾醇两亲分子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4 发光溶致液晶样品的配置
        4.2.5 溶致液晶相结构和光学性质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发光溶致液晶的相结构
        4.3.2 溶致液晶的发光性能
        4.3.2.1 咪唑取代基链长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4.3.2.2 甾醇分子链长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4.3.3 甾醇发光溶致液晶的耐光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质子性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硝酸乙基铵的合成与表征
        5.2.4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2.5 发光溶致液晶样品的配置
        5.2.6 溶致液晶相结构和光学性质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稀土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和光学性质
        5.3.2 掺杂稀土配合物的溶致液晶相结构及其发光性能
        5.3.3 稀土配合物与溶致液晶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5.3.4 溶致液晶的耐光性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表

(3)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本体相结构及溶液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嵌段共聚物简介
    1.2 两亲性线形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1.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2.2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反应
    1.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研究
        1.3.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概述
        1.3.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的影响因素
    1.4 液晶嵌段共聚物概述
        1.4.1 液晶嵌段共聚物的本体相行为研究进展
        1.4.2 含液晶基元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液晶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本体相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表征方法
        2.2.3 间隔10个亚甲基的均聚物LCP的ATRP合成
        2.2.4 叠氮端基LCP的制备、端炔功能化聚氧乙烯(mPEG-yne)的合成及三嵌段共聚物mPEG-b-LCP-b-mPEG的click点击反应制备
        2.2.5 无间隔基的三嵌段共聚物mPEG-b-MJLCP-b-mPEG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mPEG-b-LCP-b-mPEG和mPEG-b-MJLCP-b-mPEG的合成
        2.3.2 液晶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的体相热致液晶相行为及有序组织结构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液晶共聚物的溶液组装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表征方法
        3.2.3 两亲性液晶嵌段共聚物溶液组装样品制备(以初始浓度0.1 wt%为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CP系列两亲性液晶嵌段共聚物在THF/H_2O混合溶剂中的组装
        3.3.2 MJLCP系列两亲性液晶嵌段共聚物在THF/H_2O混合溶剂中的组装
        3.3.3 偶氮苯光致顺反异构化导致胶束形貌变化的初步探索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4.2 涉及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已发表和完成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三异丁基铝存在下4-乙烯基吡啶的活性负离子聚合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负离子活性聚合
        1.1.1 分子设计和活性聚合
        1.1.2 负离子活性聚合研究进展
        1.1.3 路易斯酸改性烷基锂负离子活性聚合的研究进展
    1.2 乙烯基吡啶聚合物的研究
        1.2.1 乙烯基吡啶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乙烯基吡啶聚合物的应用
    1.3 嵌段共聚物
        1.3.1 嵌段共聚物及其合成
        1.3.2 嵌段共聚物的相分离
        1.3.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和试剂的规格厂家
    2.2 原料和试剂的纯化及合成
        2.2.1 原料和试剂的精制
        2.2.2 引发剂的合成
    2.3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 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活性聚合
        2.3.1 滴加法
        2.3.2 一次性投料法
    2.4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不同活性种引发 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聚合
    2.5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不同极性溶剂中 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聚合
    2.6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不同温度下 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聚合
    2.7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负离子活性聚合
    2.8 三异丁基铝和 P4VP 及 PB-B-P4VP 的分离
    2.9 采用选择性溶剂加入法制备嵌段共聚物胶束
    2.10 仪器及其表征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 4-乙烯基吡啶的负离子活性聚合研究
        3.1.1 不同[i-Bu_3Al]/[n-BuLi]/[4VP]对 4-乙烯基吡啶负离子聚合的影响
        3.1.2 不同投料方式对 4-乙烯基吡啶负离子聚合的影响
        3.1.3 不同温度对 4-乙烯基吡啶负离子聚合的影响
        3.1.4 不同溶剂对 4-乙烯基吡啶负离子聚合的影响
        3.1.5 不同活性的活性种对 4-乙烯基吡啶负离子聚合的影响
        3.1.6 P4VP 聚合物组成和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3.1.7 三异丁基铝双络合机理的探讨与表征
        3.1.8 小结
    3.2 三异丁基铝存在下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负离子聚合研究
        3.2.1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2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嵌段率探讨
        3.2.3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3.2.4 小结
    3.3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聚集研究
        3.3.1 PB-b-P4VP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3.3.2 SEM 和 TEM 表征胶束形貌
        3.3.3 胶束粒径分布的测量
        3.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含树枝片杂化物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树枝状大分子概述
        1.1.1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与发展
        1.1.2 功能化树枝状大分子的研究进展
        1.1.3 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行为与应用
    第二节 多金属氧酸盐功能材料
        1.2.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与特点
        1.2.2 多金属氧酸盐有机改性的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富勒烯纳米材料
        1.3.1 富勒烯的结构与特点
        1.3.2 富勒烯的化学修饰
        1.3.3 富勒烯纳米材料的研究简介与潜在应用
    第四节 本研究组的工作
    第五节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树枝状聚氨酯酰胺及其杂化分子的合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试剂
    第三节 表征方法与仪器
    第四节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2.4.1 树枝状聚氨酯酰胺(PUA)的合成
        2.4.2 树枝状聚脂肪醚(PMDC)的合成
        2.4.3 树枝状聚氨酯酰胺与树枝状聚脂肪醚杂化分子的合成
    第五节 树枝状聚氨酯酰胺杂化分子的合成
        2.5.1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与树枝状聚氨酯酰胺杂化分子的合成
        2.5.2 富勒烯与树枝状聚氨酯酰胺杂化分子的合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枝状杂化分子的本体超分子结构构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表征方法与仪器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3.1 树枝状杂化分子的DSC分析
        3.3.2 树枝状杂化分子的超分子结构表征
        3.3.3 IR方法研究两亲性树枝状杂化分子的超分子结构转变温度
        3.3.4 超分子结构与独特的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功能化之间的关系
        3.3.5 树枝状分子代数对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制备与超分子结构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第三节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制备
    第四节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超分子结构表征
        4.4.1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介绍
        4.4.2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TEM、AFM表征
        4.4.3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HAADF-STEM表征
        4.4.4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SAXS表征
        4.4.5 含有多金属氧簇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形成的可能机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及溶液自组装的制备与超分子结构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第三节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的溶液自组装
        5.3.1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的带状自组装及超分子结构表征
        5.3.2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的管状自组装及超分子结构表征
        5.3.3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在THF/H_2O体系中自组装的机理
        5.3.4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的花状自组装及超分子结构表征
        5.3.5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的胶束状自组装及超分子结构表征
    第四节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制备及超分子结构表征
        5.4.1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制备
        5.4.2 含有富勒烯的树枝状杂化分子凝胶的超分子结构表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热致响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热致响应聚合物
        1.1.1 甲壳型液晶聚合物
        1.1.2 LCST型聚合物
    1.2 二维相关光谱
        1.2.1 广义二维相关光谱
        1.2.2 外扰相关移动窗口
    1.3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
    1.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维相关光谱表征一类柔性侧基甲壳型液晶聚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维相关光谱表征LCST型聚合物的热致响应机理
    3.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的体积相变机理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参考文献
    3.2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水/甲醇混合溶剂中的热响应性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3.3 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水合行为的谱学研究
        3.3.1 引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参考文献
    3.4 一类基于PNIPAM的四臂多亲水嵌段共聚物的组装行为机理
        3.4.1 引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维相关光谱表征小分子体系的温度响应和反应机理
    4.1 一类水凝胶因子的致凝胶化机理
        4.1.1 引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参考文献
    4.2 含T型氢键纯液相吡咯升温下的解缔合行为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参考文献
    4.3 在线IR研究铜催化点击化学反应的机理
        4.3.1 引言
        4.3.2 实验部分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TRP合成超支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及其在醇中的组装形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6.1 点击化学反应的方法在石墨烯层片上接枝单分散聚苯乙烯
        6.1.1 引言
        6.1.2 实验部分
        6.1.3 结果与讨论
        6.1.4 小结
        参考文献
    6.2 一步法制备温度及pH敏感的氧化石墨烯互穿网络水凝胶
        6.2.1 引言
        6.2.2 实验部分
        6.2.3 结果与讨论
        6.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石墨烯/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竞争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
附录
    个人简介
    研究课题
    获奖情况
    论文发表
    学术会议
致谢

(7)杯芳烃—聚乳酸、液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间苯二酚杯[4]芳烃(CRA)
        1.1.1 CRA的发现
        1.1.2 CRA合成
        1.1.3 CRA衍生物合成
        1.1.4 构型、构象
        1.1.5 性质与应用
        1.1.6 CRA研究最新进展
    1.2. 聚乳酸
        1.2.1 聚乳酸简介
        1.2.2 聚乳酸的螺旋结构与有序性
        1.2.3 聚乳酸合成
        1.2.4 多臂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1.3. 靶向药物缓控释体系
        1.3.1 靶向材料
        1.3.2 药物缓控释体系载体
        1.3.3 磁性靶向药物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研究方法
        2.2.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3 凝胶渗透色谱仪(GPC)
        2.2.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2.5 热失重分析仪(TGA)
        2.2.6 圆二色谱仪(CD)
        2.2.7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2.8 偏光显微镜(POM)
        2.2.9 X射线衍射仪(XRD)
        2.2.10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1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12 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1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14 变梯度磁力仪(AGM)
        2.2.15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2.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
        2.2.17 其它主要仪器与装置
第三章 杯芳烃-聚乳酸、液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合成路线图
    3.2 共引发剂合成
        3.2.1 4m[C4]-OH_8
        3.2.2 4m[C4]-(O2OEt)_8
        3.2.3 4m[C4]-(O2OH)_8
    3.3 杯芳烃-聚乳酸合成(4m[C4]-(O2OLA_xOH)_8)
        3.3.1 反应容器表面疏水处理
        3.3.2 SnOct_2-甲苯溶液配制
        3.3.3 4m[C4]-(O2OLA_xOH)_8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分析
        3.4.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3.5 杯芳烃-聚乳酸的热性质
        3.5.1 DSC
        3.5.2 POM
        3.5.3 XRD
    3.6 杯芳烃-聚乳酸的螺旋结构及旋光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亲性聚合物为载体的缓控释靶向抗癌制剂制备
    4.1 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LLA_x-PEG_y-PLLA_x)合成
    4.2 PLLA_x-PEG_y-PLLA_x表征
        4.2.1 ~1H NMR
        4.2.2 DSC
    4.3 磁性Fe_3O_4制备
        4.3.1 制备步骤
        4.3.2 铁盐溶液用量(V_(Fc)系列)
        4.3.3 铁盐溶液浓度(C_(Fc)系列)
        4.3.4 亚铁离子与铁离子比例(R_(Fc)系列)
        4.3.5 NH_3·H_2O用量(V_A系列)
    4.4 磁性Fe_3O_4表征
        4.4.1 结构与成分
        4.4.2 形貌与粒径
        4.4.3 固含量、有机物含量
        4.4.4 磁性能
    4.5 紫杉醇-磁性Fe_3O_4-双亲性聚合物缓控释微胶囊(TMP)制备
        4.5.1 TMP微胶囊制备
        4.5.2 TMP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4.6 TMP表征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自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剂
    1.2 表征方法与仪器
    1.3 异烟酸酯的制备
    1.4 配合物的制备
2 配合物结构的表征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 形貌观察
3 结论

(10)层层自组装构筑漆酚基和酪氨酸基功能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章 漆酚基功能多层膜的构筑与研究
    第一节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漆酚超薄膜的层层组装及光聚合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层层自组装构筑漆酚钛多层超薄膜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层层自组装构筑漆酚铜超疏水膜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酪氨酸基功能多层膜的构筑及应用
    第一节 多功能酪氨酸缩甲醛(Tyr-Fal)/聚乙烯亚胺(PEI)自组装多层膜的构筑与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酪氨酸缩甲醛/TiO_2自组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过渡金属的液晶基元配合物纳米胶束的自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胆固醇骨架的功能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D]. 周露.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稀土发光溶致液晶的构建及性能的研究[D]. 伊思静. 山东大学, 2017(08)
  • [3]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本体相结构及溶液组装行为研究[D]. 卞华锋. 南京大学, 2015(05)
  • [4]三异丁基铝存在下4-乙烯基吡啶的活性负离子聚合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D]. 俞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5]含树枝片杂化物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研究[D]. 刘波. 南开大学, 2013(06)
  • [6]热致响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组装行为研究[D]. 孙胜童. 复旦大学, 2012(02)
  • [7]杯芳烃—聚乳酸、液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孙令民. 山东大学, 2011(04)
  • [8]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自组装[J]. 孙萃玉. 河南化工, 2011(06)
  • [9]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自组装[J]. 孙萃玉. 广州化学, 2010(03)
  • [10]层层自组装构筑漆酚基和酪氨酸基功能膜[D]. 郑雪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过渡金属介晶复合纳米胶束的自组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