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区种草养畜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贵阳地区种草养畜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贵阳地区种草养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蒲红梅,杨琴,赵正学,赵学春,黄其河,陈玉连,董瑞,陈超,程华,何进,金宝成[1](2021)在《基于GIS的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空间分布》文中提出利用调查问卷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得了贵州61个县(区)冬季耕地利用情况,分析了冬季耕地利用率、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为46.4%,主要利用方式是种植油菜和其他蔬菜,主要因为它们的种植能够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与务农劳动力投入成正比,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将会造成耕地粗放经营。利用率与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无关,但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耕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研究区可划分为东北部白菜区、南部油菜区、温度较低的西北部土豆区、降水量较大的东南部养鱼区。未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家庭劳动力结构和气候条件推广相应的冬季耕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冬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陈洋[2](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张吟[3](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张吟,熊康宁,肖华,易兴松,陈磊,舒田[4](2021)在《浅析我国南方冬闲田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冬闲田数量多、利用率低的现象,充分利用冬闲田种草养畜,不仅可以解决牲畜季节性青绿粗饲料缺乏问题,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年生黑麦草由于适生范围广,鲜草产量高,营养丰富且柔嫩多汁,适口性好,家畜家禽喜欢采食,深受农户青睐,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越年生优质牧草,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一年生黑麦草生物性状、营养特性、冬闲田的丰产栽培技术、青贮技术以及在各类畜禽的饲喂研究角度进行综述,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旨在为一年生黑麦草在畜牧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陈洋,熊康宁,池永宽,肖华,陈浒[5](2021)在《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及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启示》文中认为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的需要,应用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理论,本文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其营养价值、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针对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加工技术滞后、理论研究不足、地域条件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青贮法和微生物发酵等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饲料加工中心等相应解决对策,并指出大力发展以白酒糟为原料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有效办法。

洪晓洋,杨意志,宋青峰[6](2020)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的总结与思考》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在中央和贵州省的大力支持之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努力创新,逐渐探索出了有利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晴隆模式"。本文总结了"晴隆模式"的提出背景、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并且从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加大推广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数量、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及逐步提高种草项目的单价方面,提出了未来推进"晴隆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涛[7](2020)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面积广阔,地表崎岖不平,过去落后的经济与环境致使交通落后、文化相对保守;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日益简单化,面临着文化、生态和经济上的多重困境,形成特殊的喀斯特“文化脆弱性”。根据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畜牧养殖学理论基础,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取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3个典型研究区,在2017-2020年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以及对示范区两次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等2种牧草的三块样地,进行牧草收集试验。收集采用草地刈割与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方式,计算得出对现有草地牧草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对实验所得的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用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对比传统种植方式与草地畜牧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促进示范区内农户转变落后的文化思想,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1)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对待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问题也不尽相同,撒拉溪示范区对利用文化思想转变,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不乐观的比例最高,施秉示范区次之,花江示范区最低。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的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的内涵,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转变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水平,而不是一味的“劝说”,提倡种草养畜的方式,需要简单明了的措施与方式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改变本区阻碍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保守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2)石漠化地区大多不愿意采取圈养牛羊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圈养方式浪费时间与精力。目前,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农户对文化的影响认知不足,以及生态意识与养殖经营热情不高等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草地承载力无法满足牛羊对营养与能量的需求,进一步阻碍了示范区内的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3)牛羊放牧后的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呈现的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越大。重度放牧除了土壤容重随之增加外,其余指标均随之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正相反。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放牧后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在放牧后TP变化最为显着,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重度放牧的各个指标均处于最低,重度放牧不仅造成牧草的品质下降,还造成土壤营养流失严重,严重破坏牧草的产量,加重石漠化的产生。中度放牧使土壤养分含量更高,保持中度放牧,以防止土壤肥力加速流失、加剧产生石漠化。(4)皇竹草留茬高度在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随之增加。留茬高度为14cm时,皇竹草的CP含量最高,刈割留茬高度为18cm时,CF含量最低。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不适宜采取放牧形式,且皇竹草长势高大,采取刈割留茬高度不同试验,发现皇竹草刈割留茬高度为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牧草的营养成分更为充足,更能保证牛羊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而通过最简单直接的刈割留茬方式能够直接带动农户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从生产生活中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思想。(5)受本区的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影响,为提高草地承载能力与牛羊养殖效益,在种草养畜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牧草品种、种植牧草的技术与管理等更要贴合本区环境的特点。提出适合于石漠化治理区提升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技术,提出草地混播技术、草地刈割技术、土壤粉粹筛选技术、牛羊圈粪便收集装置、牛羊用伸缩食槽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

冷孔珍,吴佳海,朱飞,罗维,牟琼,冯力,黎旭林[8](2020)在《道真县玉溪镇草食畜牧业发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系统论述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玉溪镇发展种草养畜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玉溪镇发展种草养畜提供参考,从而保证玉溪镇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池永宽[9](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赵翔[10](2018)在《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西方世界应对环境危机而总结出来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强调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和需求,在空间上关注全球、区际、国家及其以下不同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之基础上,把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审视和评价本国的法律,找出差距,并作出调整。就我国而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率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创造性提出了在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上与可持续发展基本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概念已被写入我国的多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之中。环境法有环境实定法与环境习惯法之分。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都是由实定法贯彻实施的。相比之下,在某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习惯法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能够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而与实定法的实施相互配合。正因如此,本着与时俱进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回应中国环境法本土问题的治学态度,本文才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寻找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进而解决环境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问题。除引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首先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该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三个方面,开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石漠化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为崎岖不平的地貌、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贫瘠的农耕环境。正是这种生态脆弱性,极易引发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石漠化地区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等方式,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主要涉及的世居民族以及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石漠化地区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具有立足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关注现实的人地和谐,体现特色生计文化的特点。其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环境习惯法,承载了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存技能,扮演着保护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传承生态保护法文化,弥补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之不足的重要角色。随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依次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习惯法与环境习惯法等核心概念,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文化等方面考察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进而尝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体制有待完善、机制有待健全和法律制度难以“落地”的问题进行反思,拟追问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完善的可能方向。第二章探讨了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与惯习。作为一种洞察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场域与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创设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场域强调的是特定分析框架中的关系论思维与博弈论视角,惯习突出的是行动者性情倾向系统的历时性和生成性。若要分析一个场域,必须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所占据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本文以农耕社会为前提,具体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三种不同的场域,进而发现石漠化地区农耕社会作为一种乡村自主治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相对封闭、因地制宜和管理有序的共同图景。本文以生计文化为前提,具体分析了位于三种不同场域的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的惯习,发现了该地区世居民族具有“从众”“从古”和“从老人”的社会惯习以及“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正是这种源于对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才使石漠化地区农耕民族能够适应生态生存和社会生存的传统习俗得以自发生成和世代相传。环境习惯法应和着农耕社会的场域结构,并输出了生态惯习的意义。在前述场域和惯习的分析方法下,环境习惯法的生成经历了从生态惯习到环境习惯法的过程,环境习惯法的演替包括了权威、沉寂和重生三个阶段;环境习惯权利可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社会资源的习惯权利”,环境习惯义务往往与环境保护的义务性、禁止性的罚则威慑紧密相连;环境习惯法有制度化、客体化和身体化的三种形式。根据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生态惯习与社会惯习对环境习惯法形塑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将该地区的环境习惯法功能分为基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功能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范功能两大类。第三章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首先,分析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关联性,重点探讨了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契合以及基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的价值契合。其次,将环境习惯法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场域,既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时间的契合,并从环境习惯法涉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保护以及人的身心体验(惯习)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时间加以分析;又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微观尺度的契合,并从乡村环境自主治理的角度加以关注。最后,在前述基础上探究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根据惯习系统双向运行的特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回应型价值是环境习惯法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契合后的新形态。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是可持续发展价值在石漠化地区得以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因地制宜,印证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所以,回应型法与传统环境习惯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调整能力。第四章关注了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本章是对第一章关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内容的回应。如果说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法律实施层面上寻求两者在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的承接路径,进而对现行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提供补充。从乡村环境治理的体制来看,本文难以回避民间自组织与环境多元主体在体制上的冲突,亟待探讨环境自主治理与环境多元共治的体制承接问题。从法律的运行机制来看,本文既探讨了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契合,关注了生态破坏案件的民间识别和民间救济的介入方式;又探讨了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在理念、依托社会组织和运行方式上的契合,进而关注了它们在环境民主方面的求同存异和互融互补。从法律制度的实施来看,本文在环境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之间的契合,为生态红线“落地”的民间模式寻求适用范围、参与主体和应用策略;在资源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在持续利用、合理开发、保障生态安全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契合,明确了“开发与养护”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在社会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明确了“利益均沾”与关注弱者的功能。

二、浅析贵阳地区种草养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贵阳地区种草养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3)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数据处理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一)生态环境因子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2 植被覆盖
        3 石漠化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二)社会经济因子
        1 人口与GDP
        2 畜牧业GDP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筛选方法
        3 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1 生态效益
        2 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二)综合效益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浅析我国南方冬闲田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年生黑麦草的生物性状和营养特性
2 一年生黑麦草的冬闲田种植技术
    2.1 种植方法与时间
    2.2 田间管理
    2.3 刈割与放牧
3 一年生黑麦草的青贮技术
4 一年生黑麦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4.1 一年生黑麦草饲喂牛羊
    4.2 一年生黑麦草养猪
    4.3 一年生黑麦草养鱼
    4.4 一年生黑麦草养鹅
5 研究展望

(5)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及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酒糟资源的利用价值
    1.1 营养价值
    1.2 饲用价值
    1.3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1 白酒糟自身的局限
        2.1.2 技术条件及理论限制
        2.1.3 地域条件的限制
    2.2 解决对策
        2.2.1 克服自身局限
        2.2.2 实现白酒糟饲料化
        2.2.3 构建饲料加工中心
3 白酒糟资源开发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启示

(6)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的总结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的发展概况
    (一)“晴隆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晴隆模式”的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2. 完善项目规划与设计。
        3. 完善园区规划与设计。
        4. 加强品种培养和体系建设。
        5. 创新体制、机制。
        6. 农户的积极参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晴隆模式”的不足之处
三、推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实现深入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结语

(7)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传统文化与草地承载力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
    (三)传统文化下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获取可信度分析
三 文化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的变化影响
    (一)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1 耕种文化
        2 牧养文化
        3 饮食文化
        4 风俗习惯
    (二)文化因素对草地承载力变化的影响
        1 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2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3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四 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机制
    (一)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承载力的影响
        1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土壤的影响
        2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牧草的影响
    (二)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
        1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环境的影响
        2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养殖成本的影响
五 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及成熟技术
        1 草地播种技术
        2 草地刈割技术
        3 草地放牧技术
        4 牛羊养殖技术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1 牧草混播技术
        2 牧草刈割机装置设计
        3 粉碎筛选机装置设计
        4 牛羊圈舍收集粪便装置设计
        5 伸缩式食槽装置设计
        6 饲料破碎机装置设计
    (三)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畜牧业养殖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道真县玉溪镇草食畜牧业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意义
    1.1 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2 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需要
    1.3 是提升膳食结构的需要
    1.4 是发展规模养殖的前提
2 玉溪镇发展种草养畜的优势
    2.1 气候条件适宜
    2.2 山地资源丰富
    2.3 区位优势明显
    2.4 产业融合条件优越
3 玉溪镇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发展对策
    4.1 统一思想,服务大局
    4.2 按养殖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4.3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4 因地制宜选择草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5 加强饲用作物多样性利用及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加工贮运技术研发
    4.6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科技水平
    4.7 加快饲用作物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步伐,助推当地精准扶贫
    4.8 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9)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
    第一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
        一、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
        二、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描述
        三、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章 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和惯习
    第一节 场域与惯习的分析方法
        一、场域与惯习
        二、分析场域和惯习的必要环节
    第二节 基于农耕社会与生计文化的场域和惯习
        一、以农耕社会和生计文化为前提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
        三、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生态惯习
    第三节 场域和惯习下的环境习惯法
        一、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功能
第三章 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
    第一节 价值取向、时空尺度与功能定位
        一、价值取向与时空尺度
        二、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三、功能定位与时空尺度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契合
        一、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契合
        二、基于环境、社会和资源可持续的价值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契合
        一、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契合
        二、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契合
    第四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
        一、功能契合的前提:惯习系统的双向运行与回应型价值
        二、功能契合的实现: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
第四章 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
    第一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体制承接
        一、环境多元主体: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客观现实
        二、环境多元共治:乡村治理场域对多元主体的遴选
        三、乡村环境自主治理:回应型法让民间自组织发挥作用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机制关联
        一、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结合
        二、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的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制度对接
        一、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的契合
        二、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的关联
        三、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
        四、兼论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制度的冲突解决
结语: 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浅析贵阳地区种草养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空间分布[J]. 蒲红梅,杨琴,赵正学,赵学春,黄其河,陈玉连,董瑞,陈超,程华,何进,金宝成. 草业科学, 2021(07)
  • [2]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浅析我国南方冬闲田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的应用研究[J]. 张吟,熊康宁,肖华,易兴松,陈磊,舒田. 中国饲料, 2021(05)
  • [5]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及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启示[J]. 陈洋,熊康宁,池永宽,肖华,陈浒. 中国饲料, 2021(03)
  • [6]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的总结与思考[J]. 洪晓洋,杨意志,宋青峰. 产业创新研究, 2020(22)
  • [7]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D]. 郭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8]道真县玉溪镇草食畜牧业发展探讨[J]. 冷孔珍,吴佳海,朱飞,罗维,牟琼,冯力,黎旭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6)
  • [9]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10]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D]. 赵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贵阳地区种草养畜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