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施工期间不同下垫面水土流失区域差异研究

铁路施工期间不同下垫面水土流失区域差异研究

一、铁路施工期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晖,朱正清,白占雄,王鑫[1](2021)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实地测试法和类比法。铁路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预测多采用类比法,该方法仅依靠同类项目的经验值,不具备广泛适用性。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进行铁路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突出不同类型预测单元的水土流失特点,以期获得较为准确的土壤流失预测结果,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郭子豪[2](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耕地短缺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的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开发当地土地潜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大规模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针对沟道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控制工程管涌、新造土地不均匀沉降及盐渍化等水系失衡灾害,本研究选取不同典型沟道土地整治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物理与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流域水系平衡对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响应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应成果,对整治流域所出现的一系列水系失衡灾害进行安全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流域自响应理论”的完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是流域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自响应理论”认为:流域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联系与运动的,运动的目标是追求系统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系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系统平衡受到破坏,流域系统会自动朝着建立新平衡的方向发展。本研究表明:流域水系多年平均也是平衡的,当水系要素受到干扰,如土地整治切削边坡、填埋沟道等人为活动,水系平衡被打破,流域水系将自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平衡。在新的调整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的调控,将会出现一系列水系失衡引发的灾害,如切削高陡边坡截断流路出现的水流出露点高悬、沟道因填埋“造地”形成的控制工程管涌及盐渍化等。本研究通过构建室内物理与数学模拟模型,对水系平衡运动过程中的水动力要素进行模拟和调控,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完善了“流域自响应理论”中水系变化与沟道土地整治的互馈机制。(2)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所构建的室内实体模型得出,在室内模拟沟道上层工程黄土填埋0.1m,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相对于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秸秆覆盖梯田沟道与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可以分别平均减少地表径流25.78%、45.51%、62.40%和42.1%,表明随着沟道整治措施比例的增大,沟道水系中地表径流转化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比例增多;在相同模拟沟道与降雨量下,随着降雨强度从45mm/h以15mm/h等梯度增加到120mm/h,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和秸秆覆盖梯田沟道,其地下水转化了分别减少27.2%-53.3%、3.9%-13.7%、27.9%-33.3%、3.2%-10.8%,而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沟道地下水补给量则变化不大,表明沟道土地整治可以显着拦截暴雨径流,并将其转化为沟道地下水。(3)室内试验难以实现的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影响。本研究基于室内实体模型模拟结果,构建、率定并验证了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水系平衡影响的HYDRUS-3D及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了室内试验难以进行的更大雨强和黄土填埋厚度下的沟道水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从30mm/h增加到150mm/h,沟道土地整治措施下的平均地下水位降低了6.24%;工程黄土填埋厚度从0.1m增加到0.4m,地下水位平均降低了13.62%。表明工程黄土填埋厚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要强于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因此,在土地整治沟道黄土填埋深厚区域,需要进行水系调控,增加地下水转化,避免地表径流长时间蓄积所带来的灾害。(4)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水文比拟、卫星监测影像以及构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影响的Visual MODFLOW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延安新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降雨量40-60mm条件下,延安新区所在桥儿沟流域出口最大洪峰流量为6.16-9.24m3/s,次降雨之后的平均地表径流总量是未整治前的3.04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土地整治实施所带来的地表径流过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城市绿化、人为灌溉、沟道填埋等原因,延安新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由0.102增加到0.163。数值模型模拟表明,整治区域挖方区地下水较少,而填方区地下水分布则较为集中;整治流域周围存在100m高度左右的高陡边坡集中区域,此处地下水活动较为频繁,有较大几率发生水系失衡灾害;在高陡边坡集中区域布设地下水排泄盲沟可令地下水位最大降低26m左右,减小了地下水活动频繁带来的负面影响。(5)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针对流域水系失衡引起沟道侵蚀测量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卫星影像测算侵蚀沟道特征参数的方法,其对切沟的测算精度可达97.4%,对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溃坝土方量测算精度可达91.1%,满足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灾害的调查需求;室内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强度下,60%比例的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沟道整治坝体设计洪水标准65.6%;优化地下水排泄盲沟防盐碱化和控制工程管涌设计,应用结果表明其减少土壤水分46.81%,降低最大土壤电导率15.41μs/cm,防盐渍化与管涌潜蚀效果良好;布设沟道整治防侵蚀固堤保坎工程的流域,在日降雨量为120mm暴雨条件下,土地整治工程完好率提高了80%以上,表明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对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进行调控与防治。

吕佼容[3](2021)在《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与微地形演化及其互动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作为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形式,是我国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其中,工程堆积体是侵蚀最严重的地貌单元之一。然而,已有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的研究不仅简化了所含砾石特征,未能完整反映砾石在侵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还忽略了坡面微地形、结构体等对堆积体土壤流失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本论文以陕西关中地区重壤质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野外定位观测、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砾石、雨强、结构体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和微地形演化特征的影响,进而分析微地形特征与土壤水蚀的关系。整合研究结果,对工程堆积体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的修订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砾石含量增加导致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延长、产流率减小。侵蚀率随砾石含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较少含量砾石(0~30%)有促进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30%砾石含量是临界点所在;当砾石含量>30%时,侵蚀率成倍显着减小,当砾石含量增加至75%,土壤侵蚀量则可忽略不计。堆积体坡面产流率随砾石粒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粒径为7—10 cm时产流率最小。当堆积体砾石含量为30%,且砾石粒径较小(1—7 cm或混合粒径)时滑坡易发生,使侵蚀量显着增大。砾石含量和粒径中,砾石含量对堆积体产流和产沙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大于50%。(2)雨量相同情况下,长历时小雨强的降雨造成土壤侵蚀量更大。1.0~2.0mm/min雨强下,土壤结构体的存在可减少坡面产流12.1~29.4%,但土壤流失量增加20~230%。野外堆积体自然降雨下产流量随砾石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量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10%砾石含量时达到最大,产流产沙变化趋势与室内试验结果相同。各砾石含量下,每次侵蚀性降雨引发的侵蚀量主要与累积降雨量有关,而与雨强无显着相关关系。(3)地表粗糙度随累积降雨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主要变化发生在前2场降雨中,其中粗糙度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表明降雨侵蚀中,上坡位由于侵蚀导致的地形破碎化最为严重。初始表面粗糙度随砾石含量、砾石粒径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后地表粗糙度与侵蚀程度密切相关,堆积体砾石含量30%(混合粒径)和砾石粒径为1—3.5 cm(含量30%)时因滑坡规模相对较大,微地形因子显着大于其他处理,而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在连续降雨过程中,汇流网络随着侵蚀发育过程逐渐汇集和收敛,导致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均随累积降雨的增加而减小,汇流路径的蜿蜒度增大,梯度减小。整体来看,不同降雨强度对汇流网络特征的影响不显着。(4)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地表粗糙度增加有利于延长堆积体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但对次降雨平均产流率没有显着影响;地表粗糙度与次降雨平均土壤侵蚀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粗糙度较大的堆积体坡面侵蚀更剧烈。地表粗糙度与坡面水系网络的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水流功率是对汇流网络特征变化最为敏感的水动力学参数,相关系数在0.644~0.832之间,其与汇流密度、路径蜿蜒度和梯度均有较好的拟合线性关系式(R2=0.961~0.979)。(5)野外实地观测表明堆积体侵蚀量测算模型精度较令人满意,平均相对误差为26.7%,但这仅针对堆积体所含砾石为均匀1—3.5 cm粒径时。当砾石粒径增大(3.5—14 cm)或为混合粒径时,模型中土石质因子计算值偏大。总体来看,砾石含量越小或者粒径较大(7.5—14 cm、混合)时,G因子的计算值偏大越多。实际情况下堆积体含有结构体会导致侵蚀量增大,模型预测值偏小。当出现重力侵蚀时,微地形因子可直观反映侵蚀量大小,提高土壤侵蚀测算效率,应当作为重要因子纳入模型修订范畴。

聂慧莹[4](2021)在《苜蓿种植密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扰动地面和弃土弃渣工程堆积体,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景观破损与人为水土流失。众所周知,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对环境危害的程度明显大于农耕地,相比其土壤侵蚀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目前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一般情况下工程堆积体在短时间内搬运处置难度较大,亟需采取快速的防护措施,在其坡面种植草被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手段之一,然而,当前对于植被防治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的机理尚不清晰,尤其是草被种植密度及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对调控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以新堆置的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穴播草种方式,在堆积体表面种植不同密度的苜蓿,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不同苜蓿密度及其地上、地下部分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规律、水动力学特性以及减流减沙效益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种植密度增大促使堆积体坡面径流流态由急流向缓流过渡,植被覆盖可提高堆积体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雨强为0.8~1.8 mm/min,种植密度为PD10(10 cm×10 cm)时的堆积体坡面径流流型流态为缓态层流,PD15和PD20则为缓态层流和急态层流两种状态。堆积体坡面产沙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呈显着的线性函数关系(P<0.05)。相同雨强条件下,植被覆盖堆积体坡面的临界径流功率、临界径流剪切力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小,种植密度为PD20的临界径流功率、临界径流剪切力是其他种植密度的1.50~3.00倍和1.10~2.50倍。径流功率对植被覆盖堆积体坡面侵蚀动力的描述优于径流剪切力。(2)植被能有效减缓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产生,减少堆积体坡面径流产沙,有效调控工程堆积体坡面水沙趋于平稳变化。植被覆盖后的堆积体坡面与裸坡产流时间相比延长0.71~3.94 min。当种植密度由PD20增至PD10,植被减缓径流效益增大12.79%~264.75%,径流率和产沙率减小0.92%~69.68%和0.66%~95.78%。与裸坡堆积体相比,植被覆盖坡面与裸坡次降雨产流量、产沙量相比减小60.20%~90.09%和53.33%~98.54%。裸坡水沙关系波动变化,而植被覆盖的堆积体坡面产沙率与径流率呈显着的线性函数关系(P<0.05)。(3)地下部分在产流前期可减少堆积体坡面产沙,但产流后期会加速堆积体坡面侵蚀,增沙率可达285.24%。雨强为0.8 mm/min,地下部分减流和减沙贡献均高于地上部分,前者较后者增长13.71%~127.32%和58.74%~490.44%;降雨强度为1.2和1.8mm/min时,二者呈波动增长变化趋势,产流后期地下部分会加速坡面产沙,地上部分减流贡献、减沙贡献高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减流贡献较地下部分增长3.66%~739.59%和8.19%~189.64%。

牛俊,王一峰,李建明,高强,赵久长,王志刚[5](2021)在《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以北海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加速了水力侵蚀进程。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背景下,应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以直观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情况。以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为例,基于监测数据,引入季度侵蚀时长参数,以季度为侵蚀时长单位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动态计算,结果表明: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强度受人为扰动剧烈程度和扰动形式影响显着;工程施工期,人为活动剧烈时,项目建设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显着增大,施工期末及自然恢复期人为活动大幅减少或消失后,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回落,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微度侵蚀区间;不同地表扰动形式下的土壤侵蚀模数值及其变幅差异明显,研究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人工下垫面"土壤侵蚀模数及其变幅按大小排序为松散坡地>松散平地>压实平地>绿化平地。引入季度侵蚀时长后,可实现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计算结果可用于评价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情况。

王峰利[6](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张文博[7](2020)在《土壤结构体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及微地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颗粒通过各种团聚作用而形成的不同形状、大小的土块和土团(粒径>0.5 cm),存在于土表中较大粒径的块状结构体对土壤入渗、产流产沙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含土壤结构体和过筛土壤两种下垫面的锥状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多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结构体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扫描分析次降雨前后坡面微地形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野外监测数据对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模型进行初步验证。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土壤结构体的存在减小坡面流速、径流率,延长坡面产流时间;两种堆积体坡面流速和径流率均随时间呈“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稳定波动”的变化趋势;过筛土壤堆积体坡面剥蚀率随时间呈“快速增大—稳定波动”的变化趋势,含土壤结构体坡面在前两场次降雨中剥蚀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明显峰值,第三场次降雨中剥蚀率随时间波动增加;土壤结构体的存在增加坡面侵蚀量,其坡面侵蚀量是过筛土壤坡面的1.15~3.31倍;与过筛土壤坡面相比,含土壤结构体坡面侵蚀临界动力参数减小、土壤可蚀性参数增大,更易被径流冲刷侵蚀。(2)土壤结构体的存在增大了坡面初始地表地形起伏程度;连续降雨后,过筛土壤坡面各地形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影响最大的是第一场降雨;含土壤结构体坡面地表糙度增大,地表切割度和起伏度减小,影响最大的是第二场降雨;随降雨强度和降雨场次的增加,地表糙度呈增大趋势;在初始坡面处理相同的条件下,降雨前后微地形因子变化量与产流产沙参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可以通过微地形因子的变化量来测算坡面侵蚀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量。(3)将野外工程堆积体在侵蚀性降雨中产沙量实测值和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87.5%的误差值在-20.0%~20.0%的范围内,误差平均值为-2.17%,由此可以认为模型的预测精度与实际相符,模型适用性较强。

曹鹏会[8](2019)在《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建崇礼铁路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的降雨情况、侵蚀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径流小区法、侵蚀沟测量法对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进行监测。从而对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四种施工地貌单元(路堑区、路堤区、弃土场区、施工便道区)内的水力侵蚀规律进行研究。对铁路工程施工期内水力侵蚀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构建铁路工程施工期内不同施工地貌部位水力侵蚀预测模型。主要结论有:(1)路堑内边坡产流量与次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路堑边坡的次降雨土壤流失量与次降雨最大30min降雨强度成幂函数关系;路堑边坡的坡度从38°增大到45°,坡面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均减小;2018年6-9月内1、2号径流小区侵蚀量分别为9250.68(t/km2)和7537.60(t/km2),1、2号径流小区的单位面积上的产流量分别为 0.041m3/m2和 0.043m3/m2。(2)路堤内的侵蚀量与半宽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在监测期间6-9月路堤边坡的土壤侵蚀量为6712.45(t/km2)。(3)弃土场内的坡面侵蚀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强度的乘积呈线性正相关;实施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在监测期间6-9月后洼村3号弃土场的侵蚀量为14110.96(t/m2)。(4)施工便道内的侵蚀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强度的乘积呈线性正相关性;在监测期间后洼村1号弃土场施工便道8674.68(t/km2)。(5)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对于路堑、路堤内水土流失的预测误差值较大;分别构建了路堑区、路堤区、弃土场区、施工便道区的水力侵蚀预测模型。

杨帅[9](2018)在《不同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搬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堆积体作为弃土弃渣塑造的特殊地貌单元,其表层物质松散、土壤结构体缺失、植物根系及有机质缺乏,是生产建设区新增水土流失的最主要策源地。科学认识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水蚀过程及其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分选特征及其搬运机制,是有效提升工程堆积体防护、改善景观功能及区域生态安全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风沙土、关中平原塿土工程堆积体开展对比研究,采用野外坡面模拟放水冲刷侵蚀过程监测法与室内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坡度、土质、放水强度等因素对工程堆积体土体侵蚀泥沙输移过程及其颗粒组成变化规律的影响,阐明两种下垫面下坡面径流中泥沙颗粒的分选和迁移特点,建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能力定量表述,旨在深入了解风沙土、塿土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过程规律,揭示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分选运移的内在规律,为黄土高原工程堆积体侵蚀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放水强度和坡度条件下,风沙土和塿土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规律有相似也有差异,试验条件下具体表现为:风沙土、塿土堆积体坡面产流率均随放水历时呈现先增加后波动变化趋势,堆积体坡度和放水流量对产流率的变化过程影响显着;风沙土较塿土堆积体,其整体平均初始产流时间滞后约36 s,风沙土产流率前期突增幅度要明显大于塿土堆积体,其大流量条件下波动性较塿土剧烈;风沙土、塿土堆积体坡面产沙率随放水历时的延续呈“多峰多谷”的变化趋势,坡面产沙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产沙率整体呈现逐渐增大趋势,随着坡度增加,产沙率振幅变大,波动性较为剧烈。风沙土较塿土坡面,在各对应放水流量条件下,其整体产沙率明显大于塿土。(2)试验条件下,风沙土、塿土两种下垫面下的累积产流、产沙量的变化规律呈现大体一致,部分差异的态势,具体表现为:风沙土、塿土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流量与冲刷时间均呈一次函数线性关系,风沙土坡面在大坡度大流量下累积产流量增长率明显较塿土大;风沙土、塿土工程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沙量随放水历时均呈较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塿土坡面坡面累积产沙量最大值整体均随放水流量、坡度增大存在增大的趋势,而风沙土累积产沙量最大值及其对应的产流时间随放水流量、坡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随着放水历时的推移,各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过程较为复杂,受坡度、下垫面和放水强度的综合影响。(3)试验条件下,不同坡度、土质、放水强度下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不同放水流量和坡度下,风沙土、塿土坡面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均占主导地位,但两者黏粒、沙粒所占比重存在较大差异,风沙土较塿土堆积体其大颗粒更易被侵蚀搬运,其抗侵蚀性较弱;两种下垫面下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风沙土的分形维数均明显小于塿土坡面。同时,各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和沙粒百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线性模型进行较好拟合(P<0.01),其中,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体积分数之间均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沙粒体积分数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分形维数可以作为不同下垫面(风沙土、塿土)坡面侵蚀产沙中泥沙颗粒粒级分布差异性的评价指标。(4)不同坡度、流量下,两种下垫面下侵蚀泥沙颗粒中黏粒的富集率整体上均大于1(富集),沙粒小于1(沉积),但两者之间粉粒呈相反差异;黏粒富集率均随放水流量的增加呈显着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粉粒富集率均变化较小,而沙粒富集率均随流量变化趋势与黏粒相反呈显着先降低后增加趋势(P<0.05),但风沙土较塿土坡面各粒级显着性更好;风沙土较塿土坡面,各坡度、流量下,其黏粒、粉粒富集率明显较大,沙粒富集率明显较小,其侵蚀泥沙中小颗粒更易侵蚀富集;两种下垫面下侵蚀泥沙颗粒中黏粒的E/U值整体上均小于1,粉粒均约为1,而沙粒整体上均大于1,黏粒和沙粒容易以团粒形式被径流搬运,而沙粒则主要以单粒形式被搬运;在不同放水流量下,风沙土侵蚀泥沙颗粒分散前各粒径百分含量中0.05 mm0.25 mm的颗粒最高,而塿土侵蚀泥沙颗粒中0.002 mm0.02 mm的颗粒最高,风沙土各粒级泥沙颗粒百分比含量的波动性较塿土小;风沙土较塿土坡面,各坡度、流量下,其黏粒、粉粒和沙粒E/U值明显较小,整体均更接近1,其团聚性较差,更易以单粒形式被侵蚀搬运。(5)不同下垫面下各粒径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及其搬运过程随放水流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各流量梯度下,风沙土在三个时段<0.057 mm粒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0%15%波动。当放水流量≤12 L/min时,侵蚀泥沙颗粒表现出双峰分布,≥16L/min时,侵蚀泥沙颗粒表现为单峰分布,其最低搬运率的颗粒的粒级(LST)随着放水历时整体均介于0.057 mm和0.072 mm之间,其大于55%的泥沙颗粒都是以悬移/跃移的方式搬运,并且在大流量(16、20 L/min)下,侵蚀泥沙以悬移/跃移搬运的相对贡献率都随着放水时段而增大;而塿土在三个时段<0.023 mm粒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大于10%,>0.023 mm颗粒均小于10%。当放水流量≤16 L/min时,侵蚀泥沙颗粒表现出双峰分布,等于20 L/min时,侵蚀泥沙颗粒表现为单峰分布,其LST随着放水历时略微增大,其大于65%的侵蚀泥沙颗粒是以悬移/跃移的方式搬运。当放水流量小于16 L/min时,悬移/跃移相对贡献率与放水流量成递减关系,而当放水流量大于16 L/min时,悬移/跃移相对贡献率与放水流量成递增关系。(6)风沙土、塿土两种堆积体下垫面下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风沙土较塿土,其在不同时段各流量下侵蚀泥沙各粒级颗粒含量整体相对变化较小,其颗粒百分含量大体在5%18%波动,而塿土颗粒百分含量大体在3%24%波动,且塿土侵蚀泥沙颗粒中小颗粒<0.031 mm含量要明显大于风沙土,而大颗粒含量则明显较风沙土小;同时,风沙土较塿土LST要大,塿土侵蚀泥沙颗粒中以悬移/跃移方式被搬运的颗粒粒径上限随着放水历时呈略微增大的趋势。同时,风沙土较塿土,其侵蚀泥沙颗粒中以悬移/跃移方式搬运的相对贡献率较低,而以滚动方式搬运的相对贡献率明显较高。供试土壤中黏粒等小颗粒含量越高,其侵蚀泥沙颗粒的分选性就越强,而土壤中粗颗粒(包括单粒和团粒)含量越高,侵蚀过程中滚动搬运机制的相对贡献率越大。

荆莎莎[10](2017)在《胶东丘陵铁路项目路基与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鉴于铁路建设项目土石方工程量大、扰动地表频繁及施工高峰期水土流失监测难度大等特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两种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条件下的路基和堆弃土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定量描述了铁路项目路基与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为铁路工程的水土流失监测及其防治效果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提供重要的依据,为铁路建设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地观测水土流失及影响因子,确定人工模拟雨强和坡度(1)水土流失影响因子降雨侵蚀因子:降雨集中在6月9月,69.0%以大雨和暴雨的形式产生;侵蚀性降雨最大雨强在2060mm/h之间,确定人工模拟雨强为20、40、60mm/h。坡度因子:路基边坡坡度为29.7°和33.7°,确定模拟坡度为30°、35°;堆弃土边坡坡度在20°40°之间,最大坡度38.2°,确定模拟坡度为20°、30°、40°。扰动地表状况:路基区扰动土地面积610.20hm2,弃土(渣)场区扰动土地面积112.33hm2;路基区开挖土石方939万m3,填筑土石方955.7万m3;堆弃土量673.8万m3,主要为弃渣(少石多土)、弃土。(2)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原地貌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土壤侵蚀模数<200t/km2.a;路基与堆弃土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较施工期显着降低,路基坡面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雨滴击溅侵蚀和面蚀,堆弃土坡面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3)降雨与水土流失相关性降雨量和土壤流失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自然恢复期降雨量和土壤流失量相关性明显高于施工期,相关系数达0.8774。2、分析了路基区水土流失特征(1)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加而减小。(2)降雨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极显着,不同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量影响的差异性极显着:在坡度相同时,径流量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在降雨强度相同时,20mm/h、40mm/h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60mm/h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3)降雨强度和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极显着,产沙率随着雨强、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且雨强、坡度越小,产沙率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波动性越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由坡度差异造成的产沙率的变化越来越小。(4)土壤侵蚀量随雨强、坡度增加而增加。随雨强增大,坡面侵蚀形式由雨滴击溅侵蚀向沟蚀发展。随着雨强增大,坡度因子对总侵蚀量的贡献率降低。60mm/h条件下,降雨强度对总侵蚀量的贡献率超过坡度达到63.0%。3、分析了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1)在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坡度相同时,20°和40°坡度条件下,产流时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30°坡度条件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先减后增。(2)降雨强度、坡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极显着,不同雨强、30°与40°坡度对径流量的影响差异性极显着;径流量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加,20mm/h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后减;40mm/h、60mm/h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增大而减少。(3)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堆弃土坡面产沙率的影响均为极显着;20mm/h、40mm/h条件下,坡度为影响坡面产沙过程的主要因素;60mm/h条件下,降雨强度为主要因素。(4)堆弃土临界坡度在30°40°之间:在坡度为20°时,总侵蚀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为30°和40°时,总侵蚀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且40°坡度在不同雨强条件下的总侵蚀量的差异明显大于30°坡度。

二、铁路施工期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施工期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铁路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预测
    1.1 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
        1.1.1 数学模型法
        1.1.2 类比法
        1.1.3 应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1.2 铁路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预测内容
    1.3 铁路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预测时段的划分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
    2.3 土壤流失预测
        2.3.1 预测单元划分
        2.3.2 预测时段确定
    2.4 土壤侵蚀模数确定
        2.4.1 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
        2.4.2 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2.4.3 水土流失面积预测
    2.5 预测结果
    2.6 水土流失综合分析
3 结束语

(2)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外沟道流域水土保持技术发展与现状
        1.2.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现状
        1.2.4 土地整治措施对沟道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1.2.5 土地整治对沟道水系影响研究与评价方法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室内试验模拟系统
        2.2.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2.2.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2.2.4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研究区域
        2.2.5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数值模拟平台
第3章 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流域自响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3.1 “流域自响应理论”简述
    3.2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3 沟道土地整治下的“流域自响应理论”完善
    3.4 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的沟道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新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4.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产汇流的影响
        4.1.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1.2 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4.2.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2.2 降雨强度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4.3.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降雨强度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4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降水分配各水系要素的影响
        4.4.1 不同整治沟道措施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4.2 降雨强度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值模型不同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模拟
    5.1 基于HYDRUS-3D不同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水量转化模拟分析
        5.1.1 HYDRUS-3D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1.3 基于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沟道土地整治条件对水系要素转化影响
    5.2 基于Visual MODFLOW不同线性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位影响模拟
        5.2.1 Visual MODFLOW模型的建立
        5.2.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2.3 基于室内模拟不同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的影响
    6.1 基于实地调查和水文模型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1.1 基于水文比拟法和SCS模型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6.1.2 基于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2 基于ESA CCI土壤含水量数据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3 基于Visual MODFLOW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6.3.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与建模
        6.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水文地质参数设定
        6.3.3 模型率定及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技术
    7.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量的测算技术
        7.1.1 Google Earth对地观测原理
        7.1.2 系统与随机误差及纠偏
        7.1.3 侵蚀量计算过程
        7.1.4 侵蚀量计算结果与精度分析
        7.1.5 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侵蚀量测算验证
    7.2 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的影响
        7.2.1 对沟道控制骨干坝体设计标准的影响
        7.2.2 对坝地田坎防护的影响
    7.3 沟道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防治及地下水排泄调控措施设计
        7.3.1 高边坡水流出露点处工程及植被修复技术
        7.3.2 整治沟道控制性工程的管涌防治技术
        7.3.3 整治沟道新造农田地下水排泄调控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与微地形演化及其互动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2.2 侵蚀下垫面微地形研究进展
        1.2.3 微地形与土壤侵蚀特征的关系研究进展
        1.2.4 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测算模型研究
    1.3 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2.1.2 堆积体侵蚀过程中微地形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2.1.3 堆积体土壤侵蚀与微地形演化互动关系研究
        2.1.4 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模型修订建议
    2.2 研究方法
        2.2.1 室内试验设计
        2.2.2 室内试验设备及材料
        2.2.3 室内试验步骤
        2.2.4 野外定位观测试验设计
        2.2.5 技术路线
        2.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砾石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3.1 不同砾石含量下堆积体产流特征
        3.1.1 初始产流时间
        3.1.2 产流率随时间变化
        3.1.3 产流率随降雨场次变化
    3.2 不同砾石含量下堆积体产沙特征
        3.2.1 侵蚀率随时间变化
        3.2.2 侵蚀率随降雨场次变化
    3.3 不同砾石粒径下堆积体产流特征
        3.3.1 初始产流时间
        3.3.2 产流率随降雨场次变化
    3.4 不同砾石粒径下堆积体产沙特征
        3.4.1 侵蚀率随时间变化
        3.4.2 侵蚀量随降雨场次变化
    3.5 砾石含量和粒径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评价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雨强和土壤结构体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4.1 不同雨强下堆积体产流与入渗特征
    4.2 不同雨强下堆积体产沙特征
    4.3 土壤结构体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的影响
        4.3.1 产流率随降雨场次变化
        4.3.2 侵蚀率随降雨场次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降雨下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
    5.1 年内观测自然降雨信息
    5.2 不同砾石含量下堆积体产流特征
    5.3 不同砾石含量下堆积体产沙特征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堆积体坡面微地形时空变异特征
    6.1 不同砾石含量下堆积体微地形因子变化
    6.2 不同坡位微地形因子变化
    6.3 不同粒径处理下微地形因子变化
    6.4 不同雨强处理下地表粗糙度变化
    6.5 野外堆积体自然降雨下微地形因子变化
    6.6 堆积体坡面汇流网络特征
        6.6.1 汇流网络与累积流量阈值设置的关系
        6.6.2 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
        6.6.3 径流路径蜿蜒度和梯度
        6.6.4 汇流网络分形维数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堆积体土壤侵蚀与微地形演化特征的互动影响
    7.1 不同砾石处理下坡面产流、产沙与微地形因子的关系
        7.1.1 坡面产流与微地形因子关系
        7.1.2 坡面产沙与微地形因子的关系
    7.2 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流、产沙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7.3 野外堆积体侵蚀量与地表粗糙度关系分析
    7.4 地表粗糙度与汇流网络特征参数的关系
    7.5 水动力参数与汇流网络特征参数的关系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程堆积体土壤流失测算模型修订建议
    8.1 野外定位实测与模型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8.2 土石质因子G值的修订建议
    8.3 微地形因子修订建议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苜蓿种植密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研究概况
        1.2.2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影响因素
        1.2.3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机理研究
        1.2.4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植被防治研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过程
        2.3.3 指标获取与计算
        2.3.4 数据分析
        2.3.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苜蓿种植密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1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3.1.1 流速过程
        3.1.2 平均流速
    3.2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流型流态的影响
        3.2.1 雷诺数、弗汝德数过程
        3.2.2 雷诺数、弗汝得数均值
    3.3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1 径流剪切力过程、均值
        3.3.2 径流功率过程、均值
    3.4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水动力机制的影响
        3.4.1 产沙率-径流剪切力
        3.4.2 产沙率-径流功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苜蓿种植密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4.1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的影响
        4.1.1 产流时间
        4.1.2 产流过程
        4.1.3 平均径流率
        4.1.4 次降雨径流量
    4.2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沙的影响
        4.2.1 含沙量变化
        4.2.2 产沙过程
        4.2.3 平均产沙率
        4.2.4 次降雨产沙量
    4.3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水沙关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植密度苜蓿地上、地下部分对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减流减沙效益
    5.1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减流效益
        5.1.1 产流过程
        5.1.2 减流过程
        5.1.3 平均减流率
        5.1.4 减流贡献
    5.2 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减沙效益
        5.2.1 产沙过程
        5.2.2 减沙过程
        5.2.3 平均减沙率
        5.2.4 减沙贡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以北海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1 降雨量
    2.2 扰动地表面积
    2.3 土壤侵蚀量
    2.4 侵蚀时长
    2.5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3.1.1 降雨量及侵蚀性降雨量
        3.1.2 扰动面积
        3.1.3 土壤侵蚀量
        3.1.4 侵蚀时长
    3.2 土壤侵蚀模数动态分析
        3.2.1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动态变化情况
        3.2.2 不同下垫面侵蚀模数对比
4 结 论

(6)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2.2 项目概述
        2.2.1 工程地理位置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2.4 工程项目组成
        2.2.5 项目布置
        2.2.6 工程征占地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2.3 自然条件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3.3 气象与水文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分析
    3.4 施工工艺分析
        (1)剥离表土
        (2)路基工程
        (3)隧道工程
        (4)桥梁工程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5.1 数学模型法
        3.5.2 类比法
        3.5.3 通用流失方程
        3.5.4 流失系数法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2 防治责任范围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4.2.5 V区弃渣场区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5.1.5 拦渣率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5.2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土壤结构体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及微地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土壤结构体概念
        1.3.2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研究
        1.3.3 地表微地形与土壤侵蚀
        1.3.4 土壤侵蚀测算模型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土壤结构体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2.1.2 降雨过程中坡面微地形变化
        2.1.3 工程堆积体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的验证
    2.2 试验设计
        2.2.1 室内模拟降雨试验
        2.2.2 野外观测试验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土壤结构体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
    3.1 堆积体坡面径流特征
        3.1.1 产流时间
        3.1.2 坡面流速的变化
        3.1.3 坡面径流率的变化
    3.2 堆积体坡面产沙特征
        3.2.1 剥蚀率的变化
        3.2.2 侵蚀量的变化
    3.3 堆积体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降雨过程中堆积体坡面微地形变化
    4.1 土壤结构体对坡面微地形的影响
    4.2 降雨强度对地表糙度的影响
    4.3 坡面微地形与侵蚀产沙的关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特征
    5.1 天然降雨观测结果
    5.2 产流产沙量观测结果
    5.3 降雨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5.3.1 降雨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5.3.2 降雨对坡面产沙的影响
        5.3.3 降雨侵蚀力对产沙的影响
    5.4 上方无来水工程堆积体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侵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新建崇礼铁路工程基本概况
    2.2 自然条件
        2.2.1 水文地质
        2.2.2 地貌
        2.2.3 气象
        2.2.4 水文
        2.2.5 土壤
        2.2.6 植被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3 新建崇礼铁路水力侵蚀试验
    3.1 土壤侵蚀试验
        3.1.1 径流小区试验法
        3.1.2 侵蚀沟测量试验法
    3.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2.1 土壤粒径组成
        3.2.2 土壤容重
        3.2.3 土壤含水量
    3.3 降雨观测
4 新建崇礼铁路施工地貌单元施工期土壤侵蚀特征
    4.1 路堑区水力侵蚀特征
        4.1.1 监测结果
        4.1.2 坡面产流分析
        4.1.3 路堑区水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1.4 路堑边坡水力侵蚀发育特征
    4.2 路堤区水力侵蚀特征
        4.2.1 侵蚀沟观测小区及试验结果分析
        4.2.2 路堤区水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2.3 路堤边坡水力侵蚀发育特征
    4.3 弃土场区水力侵蚀特征
        4.3.1 侵蚀沟观测小区及试验结果分析
        4.3.2 弃土场区水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3.3 弃土场边坡水力侵蚀发育特征
    4.4 施工便道区水力侵蚀特征
        4.4.1 侵蚀沟观测小区及试验结果分析
        4.4.2 施工便道区水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4.3 施工便道路面水力侵蚀发育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新建崇礼铁路水力侵蚀预测模型研究
    5.1 铁路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预测内容
        5.1.1 铁路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5.1.2 铁路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范围
    5.2 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预测模型
        5.2.1 路堑边坡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5.2.2 路堤边坡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5.2.3 弃土场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5.2.4 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不同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搬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研究
        1.3.2 坡面土壤水蚀研究
        1.3.3 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
        1.3.4 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1.4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1.1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过程
        2.1.2 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分形特性
        2.1.3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选过程及其特性
        2.1.4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2.2 试验设计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 试验数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
    3.1 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
    3.2 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
    3.3 工程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流量变化过程
        3.3.1 风沙土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流量变化过程
        3.3.2 塿土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流量变化过程
    3.4 工程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沙量变化过程
        3.4.1 风沙土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沙量变化过程
        3.4.2 塿土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沙量变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分形特性
    4.1 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颗粒分布特征
    4.2 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选过程及其特性
    5.1 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颗粒富集颗粒对比分析
    5.2 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颗粒团聚性对比分析
    5.3 不同下垫面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颗粒分选性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6.1 风沙土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6.2 塿土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6.3 不同下垫面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及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胶东丘陵铁路项目路基与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进展
        1.2.2 路基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进展
        1.2.3 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进展
        1.2.4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1.3 水土流失现状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区水土流失实地观测
        3.1.1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
        3.1.2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3.1.3 降雨与水土流失相关性
    3.2 路基区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3.2.1 路基坡面产流时间特征
        3.2.2 路基坡面径流量特征
        3.2.3 路基坡面产沙过程特征
        3.2.4 路基坡面总侵蚀量特征
        3.2.5 雨强与坡度对路基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
    3.3 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3.3.1 堆弃土坡面产流时间特征
        3.3.2 堆弃土坡面径流量特征
        3.3.3 堆弃土坡面产沙过程特征
        3.3.4 堆弃土坡面总侵蚀量特征
        3.3.5 雨强与坡度对堆弃土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
4 讨论
5 结论
    5.1 水土流失实地观测结果
    5.2 路基区水土流失特征
    5.3 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铁路施工期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J]. 张春晖,朱正清,白占雄,王鑫.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1(04)
  • [2]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D]. 郭子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3]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与微地形演化及其互动影响机制研究[D]. 吕佼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4]苜蓿种植密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D]. 聂慧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以北海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为例[J]. 牛俊,王一峰,李建明,高强,赵久长,王志刚. 中国水土保持, 2021(04)
  • [6]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土壤结构体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产沙及微地形的影响[D]. 张文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规律研究[D]. 曹鹏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9]不同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搬运机制研究[D]. 杨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10)
  • [10]胶东丘陵铁路项目路基与堆弃土水土流失特征[D]. 荆莎莎.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铁路施工期间不同下垫面水土流失区域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