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钴的沉积规律研究

化学镀钴的沉积规律研究

一、化学镀钴沉积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木梦宁,韩尚辰,李超雄,李冰[1](2022)在《双还原剂体系在化学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镀合金镀层的性能与合金组分密切相关,镀层中的非金属元素种类和含量对镀层特性有着巨大影响。介绍了多种还原剂复合使用的新型化学镀方法,实现了对镀层中非金属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控制。通过配合使用次磷酸钠、DMAB、甲酸钠等不同还原剂进行Pd-P、Pd-P-B、Co-P-B等镀层的化学沉积,并对比不同还原剂配比条件下镀层中非金属元素含量。利用SEM、EDS、XPS对镀层形貌及其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使用次磷酸钠、DMAB复配可以成功制备Co-P-B、Pd-P-B镀层,镀层中P、B元素的含量能够通过还原剂的选择和配比进行调控;在次磷酸化学镀镍液中采用甲酸钠复配,可以降低镍磷合金的磷含量。

王晓杰[2](2021)在《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使用不同规格的ZTA(氧化铝增韧氧化锆)陶瓷作为增强颗粒、以高铬铸铁作为金属基体,对ZTA陶瓷颗粒表面镀金属或包覆金属及化合物微粉,采用粘结剂粘结制备成陶瓷颗粒预制体,采用负压铸造技术成功制备出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成功制备出ZTA颗粒表面镀Ni、Cu、Co以及包覆Cr、Al、B4C、Fe2O3、Cr2O3等微粉的复合材料,采用SEM、EDS、XRD等方法实验分析了上述复合材料界面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相结构组成,探究镀层元素和活性物质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对铸渗和界面结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镀镍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存在Si、Na的显着聚集和Al的扩散进入,以及Fe、Cr、C、O、Ni、Zr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多种化合物,如Al2Cr、Ni Si3P4、Al3Zr2、Zr3Ni O等。含Ni的Ni Si3P4、Zr3Ni O等降低陶瓷润湿性,提高铸渗效果。(2)镀钴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形成Al、Si、Na显着聚集,C、O、Fe、Cr、Co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Co Al2O4、Co Cr2O4、Fe Co Cr O4、Co3O4、Co C等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善ZTA陶瓷的润湿性,促进陶瓷与高铬铸铁的铸渗与结合。(3)镀铜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形成Si、Na的显着聚集和Al的扩散进入,以及Fe、Cr、Cu、C、O、Zr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Cu Al O2、Al Cu2Mn、Cu Cr O4、Al5Fe2、Fe Zr2、Na Si Al O4等多种化合物,降低陶瓷润湿性,提高铸渗效果。(4)包覆Al,Cr+B4C,Al+Cr2O3,Al+Fe2O3等活性物质,在界面过渡层形成不同化合物,能够不同程度的改善润湿性,促进铸渗,加强陶瓷与高铬铸铁结合。

张幸[3](2021)在《不同SiCp/HEA复合材料界面层对其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提高AlCrFeCoNi高熵合金(HEA)的强度并兼具合金韧性,本文向HEA基体中引入SiC颗粒(SiCp)增强相,但增强相SiCp与合金基体之间常存在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界面润湿性差及不良界面反应等问题。因此,本文对SiCp表面进行氧化、化学镀等预处理,以期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SiCp/HEA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对复合材料相结构和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同时对SiCp/HEA复合材料进行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压缩、硬度、摩擦磨损性能测试,探究不同界面层对复合材料相结构、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未处理SiCp/HEA复合材料,XRD结果表明,C、Si原子向HEA基体发生了扩散并发生界面反应,形成碳化物和硅化物,且复合材料中FCC相消失。与HEA相比,该复合材料压缩屈服强度提高,但延伸率下降,且裂纹在界面处不能发生偏转。在氧化后SiCp/HEA复合材料中,由于SiO2界面层的存在,阻碍了 C、Si原子的扩散。但复合材料组织中存在大量孔隙,导致其综合力学性能显着下降,且裂纹穿过界面后直接进入SiCp,根据He-Hutchinson模型理论推测,该两种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可能强度过高,因而无法起到增韧作用。通过化学镀方法,制备出镀铜、镀钴SiCp/HEA复合材料,由于Cu和Co界面层的存在,抑制了C、Si原子向HEA基体扩散,使SiC增强相起到增强作用。但与HEA相比,镀铜SiCp/HEA复合材料韧性与HEA相近,而镀钴SiCp/HEA复合材料韧性略有下降,说明该界面未能起到较好的增韧效果。因此,对SiCp/HEA复合材料进行界面优化设计,在SiCp表面进行镀钴2次、3次和镀钴后镀铜处理,并制备出相应的SiCp/HEA复合材料。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其对C、Si原子扩散的抑制作用显着提高,且断裂应变也随之增加,说明该两种界面的增韧效果有所提高。与HEA相比,镀钴后镀铜SiCp/HEA复合材料断裂应变提高,说明Co-Cu界面能起到较好的增韧效果。

王豪[4](2020)在《铁钴基吸波材料表面改性及抗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电子、电气及通讯设备的应用带来的电磁辐射污染变成一种社会危害,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有效吸收电磁波的特殊材料,吸波材料可以使电磁能转变为热能而消散或使电磁波以干涉形式消除。长远来说,单一组分吸波材料无法满足频带宽、厚度薄、吸收强的需要,复合吸波材料将成为吸波材料研究的热点。铁钴基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着面密度大、介电较高导致匹配较差等缺点,通常将铁钴基材料与其他材料掺杂复合来提高其吸波性能。本文针对目前吸波材料成本高、面密度大、耐腐蚀不足等缺陷,以质轻、价低、耐高温的羰基铁(CIP)/Co复合材料为原料进行表面处理,研究复合吸波材料表面处理后的电磁特性与抗腐蚀特性,首先采用表面弱氧化的方法制备H2O2-CIP/Co、I-CIP/Co两种表面处理羰基铁(CIP)/Co复合吸波粉末,其次采用化学镀制备镀Cu-CIP/Co、镀Co-CIP/Co两种复合样品,对样品腐蚀前后形貌、结构、电磁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表征,最后以快淬方法制备掺杂B、Nd的Fe/Co快淬合金,得到B、Nd掺杂的Fe/Co复合吸波材料,研究球磨时间对其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和电磁参量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羰基铁粉末、偶联剂和钴粉,通过高能球磨的方法制备得到片状CIP/Co复合吸波材料:(i)对CIP/Co复合吸波材料表面进行弱氧化处理,选择双氧水H2O2和碘液(I液)这两种弱氧化剂作为氧化介质,SEM显示,所有样品经过弱氧化剂氧化后,样品表面较粗糙,呈层叠状,在匹配厚度为1.5mm时,碘液(I液)弱氧化处理的CIP/C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好,超过-5 d B的频带宽达2.9GHz,反射损耗峰在2.2GHz时达到最小值-8.4GHz,经过5%Na Cl溶液腐蚀环境模拟后,H2O2-CIP/Co复合材料抗腐蚀性能与吸波性能更好。(ii)利用化学镀Cu、Co分别对CIP/Co进行表面化学镀改性处理,得到的镀Cu-CIP/Co样品,其片状结构表面较为粗糙,可能是由于原子团簇使CIP/Co复合材料表面平滑度下降,而镀Co-CIP/Co的表面镀层平滑,分布不均。吸波性能上镀Cu-CIP/Co复合样品较好,小于-5d B的频带宽达到4.5GHz,反射损耗峰在4.3GHz时达到最小值-8.1GHz,腐蚀试验表明,在5%Na Cl腐蚀环境中腐蚀后,镀Co-CIP/Co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更好远远好于镀Cu-CIP/Co复合材料和CIP/Co原料,且在相同腐蚀电位下,腐蚀电流密度较小,其耐腐蚀能力较强。(2)利用快淬方法制备Nd、B掺杂FeCo合金粉末样品,研究样品的结构,物相,电磁性能以及微波吸波性能。XRD谱图分析表明,仅有α-Fe相存在于所有快淬样品中。SEM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尺寸逐步变小。由于球磨时间的增加,在2~18GHz频率范围内,样品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逐步减小,反射损耗最小值也逐步变小。球磨时间为4h的掺杂FeCo合金样品在频率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匹配厚度为1.5mm时,反射损耗峰在3.8 GHz存在的反射损耗最小值为-9.8 d B。

倪潇[5](2020)在《化学沉积Ni-P/Ni-Mo-P双合金镀层激光退火组织演变及其性能》文中指出化学镀技术因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镀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蚀性、镀层厚度均匀性、致密度高等优良特点,在机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工作条件影响,镀层可能会暴露于高压、摩擦以及腐蚀性环境中,而镀态的镀层性能不足以支持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需要进行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化学镀应用的扩大,单一镀层已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逐渐朝着双镀层发展。本文制备了两种Ni-P/Ni-Mo-P双合金镀层,采用XRD、EDS、SEM、JADE软件以及纳米压痕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激光晶化前后两种双合金内、外镀层的显微组织特征,以及不同激光处理工艺对Ni-P/Ni-Mo-P双合金镀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硬度的影响规律和相关机制,为激光处理技术在材料涂层表面的应用提供数据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镀态实验制备了Ni-9.19P/Ni-4.11Mo-6.5P(中磷)和Ni-9.19P/Ni-4.63Mo-12.39P(高磷)两种双合金镀层。中磷外层为混晶态结构,表面有少许孔洞;高磷外层为非晶态结构,几乎看不到孔洞。它们的内层为非晶态结构,但有孔洞存在。两种双合金厚度基本相同,约为30?m,且内、外镀层的厚度也大致相同。高磷外层的结晶度低于中磷外层的结晶度。(2)一次激光处理态在本实验14-6mm/s激光处理条件下,两种双合金镀层表面均在发生Ni3P相变时出现孔洞,但随激光扫描速率进一步降低,孔洞消失。在同样的激光扫描速度下,高磷外层的结晶度略低于中磷外层,形成Ni-Mo相及Ni3P相的晶化温度低于中磷外层,高磷外层Ni3P相的质量分数总是大于中磷外层,且Ni/Ni-Mo和Ni3P相的晶粒尺寸均超过中磷外层。(3)二次激光处理态当一次激光扫描速度为12mm/s,二次激光扫描速度为变量(9-6mm/s)时,Ni-9.19P/Ni-4.11Mo-6.5P(中磷)双合金镀层表面形貌相似,且没有孔洞;在二次激光晶化过程中,外层均有Ni3P相结晶析出,但Ni-Mo相仅出现在6mm/s的二次扫描速率下,且Ni/Ni-Mo相的质量分数始终大于Ni3P的质量分数。在同样的激光扫描速度下,二次激光处理有利于提高镀层的晶化程度和Ni3P相的质量分数,但结晶相尺寸略大于一次激光处理。当一次激光扫描速度为14-10mm/s,二次激光扫描速度为定值(6mm/s)时,Ni-9.19P/Ni-4.11Mo-6.5P(中磷)双合金镀层表面形貌相似,且没有孔洞;在二次激光晶化过程中,内、外镀层的晶化特征基本相同,均略高于6mm/s一次激光扫描镀层的晶化程度,内、外镀层Ni/Ni-Mo相晶粒尺寸均大于Ni3P相,且外层均有Ni-Mo相形成。对于本研究的不同激光处理态,以12mm/s一次扫描,6mm/s二扫描激光处理的Ni-9.19P/Ni-4.11Mo-6.5P(中磷)双合金镀层具有优于其他激光处理态镀层的显微组织。(4)一次激光扫描处理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对于Ni-P/Ni-4.63Mo-12.39P(高磷)双合金镀层,在14-6mm/s的激光晶化过程中,内、外镀层分别于10mm/s及8mm/s扫描速度下,硬度达到最大值。除扫描速率为10 mm/s外,Ni-4.63Mo-12.39P外层的硬度均高于同扫描速率下Ni-9.19P内层的硬度。

滕祥青[6](2020)在《组分调制多层膜热扩散制备等摩尔比Cu-Fe-Ni三元合金》文中指出超轻材料的制备过程是:打印模板——化学镀——去模板——得到超轻材料。超轻材料的特点是材料结构可设计,厚度可控制,但是材料成分受限于化学镀液的配方,无法制备成分可控制的超轻材料。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化学镀——热处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弊端。使用化学镀方法在基底上镀覆调制组分多层膜达到控制合金成分的目的,然后使用热扩散的方法制备由合金组成的超轻材料。为证实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制备等摩尔比的三元合金,选择了Cu-Fe-Ni三元合金作为验证材料进行制备,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对于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扩散过程以及模拟的扩散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化学镀——热处理方法制备等摩尔比三元合金是可行的,为设计制备结构、成分、厚度都可以设计的超轻材料提供了实验方法和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理进行了解释。(1)提出了一种化学镀——热处理制备特定合金的方法。即利用化学镀方法制备调制多层膜,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均质合金。利用实验制备了调制处理多层化学镀膜,计算了各种纯金属镀层的镀速,为制备成分可设计的超轻材料提供有力论据。(2)对三元素层状金属的热扩散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尺度上分析了等摩尔比的三元层状金属在热扩散过程中的扩散行为,对扩散过程进行了划分。模拟实验发现,层状金属在热扩散时发生界面非晶化现象。非晶区域随着扩散区域的扩大而不断长大,最终在整个模拟范围内都失去晶格结构,变成非晶结构。(3)对组分调制多层膜热处理过程进行了宏观模拟,分别研究了调制周期、组元排列顺序以及保温温度对达到成分均匀所需扩散时间的影响。厚度不变时,调制周期越大,扩散达到均匀所需的时间越短;叠放顺序不同,所需扩散时间不同,按照Fe-Ni-Cu的排列方式所需扩散时间最短;随着温度升高,系统达到成分均匀的时间越短,相对于目前选择的三种元素,选择1250K作为扩散保温温度最为合适。

梁军浩[7](2018)在《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发展,对镁基复合材料在轻质高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纳米管具有超强的力学性能、极高的长径比以及稳定的化学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增强材料,它的出现为镁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强度、高比刚度、低的热膨胀系数、优良的减震性能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以及电子封装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和大的长径比,极易发生团聚,难以分散。本文以改善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制备出高强度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为研究目标,分别制备了CNTs、镀镍碳纳米管(Ni-CNTs)和镀钴碳纳米管(Co-CNTs)增强的AZ91D复合材料,借助XRD、Raman、TEM、HRTEM、EDX等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的形貌和显微结构;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工艺参数对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通过搅拌摩擦加工和液态超声复合法成功制备了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发现超声处理可以改善碳纳米管的分散性,讨论了超声工艺参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增强体被固-液界面俘获或推移的热力学条件,分析了碳纳米管含量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到了铸态1.0wt.%CNTs/AZ91D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为247MPa,与基体相比提高了32.8%,观察了基体与复合材料之间的断口形貌变化,探讨了复合材料微观断裂机理。采用液固挤压工艺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进行了挤压变形,得到了抗拉强度为389MPa的挤压态CNTs/AZ91D复合材料,与基体相比提高了25.5%。研究了挤压温度和挤压速度对挤压态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碳纳米管含量对复合材料中β-Mg17Al12相形态和尺寸的影响,发现了碳纳米管与AZ91D基体之间的界面处有Al2Mg C2相产生,分析了Al2Mg C2相的生长方式,并揭示了碳纳米管对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利用均匀金属微滴喷射的3D打印技术将微米AZ91D镁合金液滴喷射至基板上,对比研究了镁合金液滴在碳基板和镍基板上的静态接触角,并采用化学镀方法对碳纳米管进行镀镍改性处理,改善了碳纳米管与镁合金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在此基础上以Ni-CNTs为增强体,制备了Ni-CNTs/AZ91D复合材料,讨论了Ni-CNTs含量对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复合材料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较为吻合,定量分析了增强体含量与复合材料增强机理之间的关系。探索了碳纳米管取向对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表面成功镀上了一层均匀的纳米Co颗粒,磁改性后碳纳米管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81 emu/g,矫顽力为1258.2 Oe,是钴粉矫顽力(308 Oe)的4倍多;并在超声场和磁场耦合作用下成功制备了Co-CNTs/AZ91D复合材料,首次实现了在磁场诱导作用下碳纳米管在金属基体中的取向性排列。分别测试了平行于磁场方向和垂直于磁场方向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发现了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各向异性,研究了磁场强度和加热温度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取向性的影响,讨论了取向Co-CNTs/AZ91D复合材料的压缩断口形貌特征,分析了磁场作用下碳纳米管“链状”团簇体的形成机理。以上研究可为轻质高强的结构材料的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对镁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泰钰[8](2017)在《导电玻璃纤维织物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在不断增加,这些电子产品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不仅会对电子产品造成相互的干扰,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人们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日益关注。目前防护产品的材料常用金属涂层方法得到。目前使用较广的金属涂层方法有导电涂料、真空镀膜、溅射镀膜、喷涂和化学镀膜等。在这些金属涂层技术中,化学镀技术是一种较优越的金属涂层方法,这是由于化学镀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技术,而且所得镀层均匀,导电性良好,适用于复杂形状的金属或非金属基体材料。目前大部分的纤维都可采用化学镀的方法进行金属化。金属化的纤维织物不仅具有纤维织物的柔性及其本身的一些优异性能,而且还拥有金属镀层的导电性能,因而金属化纤维织物已成为一种功能性新材料,在导电填料、电磁屏蔽、医疗、记忆性材料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环氧树脂(EP)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成型工艺性能等,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用来制备具有优异性能材料的基体,可与玻璃纤维、碳纤维和混杂纤维及其织物等复合制备功能性复合材料,拓宽其在电子、国防和其它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本文以玻璃纤维织物为基体材料,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钴/玻璃纤维织物(Co/GFF)和镍/玻璃纤维织物(Ni/GFF),之后采用Ni/GFF和玻璃纤维织物分别作为填料,EP作为基体,制备了镀镍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Ni/GFF/EP)和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GFF/EP)复合材料。首先研究了玻璃纤维织物表面预处理过程中的粗化工艺,改善织物表面的亲水性及镀层与纤维基体间的结合性能;其次研究了化学镀钴(镍)过程中的化学镀参数对其导电性及微观形貌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备了Ni/GFF/EP和GFF/EP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及屏蔽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采用NaOH溶液对玻璃纤维织物表面进行粗化处理,通过研究粗化液浓度、温度以及时间对其产物的导电性、结合力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得到适宜的粗化条件:粗化液浓度40 g/L;粗化温度60℃;粗化时间30 min。此粗化条件可使玻璃纤维织物的比表面积与表面活性增加,从而提高了纤维织物基体与金属镀层之间的粘结性。2)采用化学镀方法在玻璃纤维织物表面获得了完整致密且均匀的钴镀层和镍镀层,成功制得了Co/GFF和Ni/GFF材料,研究了化学镀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产物微观形貌与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GFF和Ni/GFF的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61×10-2Ω·cm和6.25×10-3Ω·cm,在频率范围为2-18 GHz内,两种材料的屏蔽性能分别为37-43 dB和58-61dB。Co/GFF的饱和磁化强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不断升高,而矫顽力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不断下降。此外,对镀镍玻璃纤维织物工艺进行了放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放大试验后所得样品的导电性能优异,约为5.0×10-3Ω·cm,而且Ni/GFF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一层完整、均匀且致密的金属镍镀层。3)以Ni/GFF和玻璃纤维织物分别为填料,EP为基体,制备了Ni/GFF/EP和GFF/EP复合材料。对Ni/GFF/EP和GFF/EP的屏蔽性能、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GFF/EP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225.59 MPa、11.54 kJ·m-2,相对于GFF/EP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下降了53.6%、14.83%。但是Ni/GFF/EP的屏蔽性能在2-18 GHz范围内可以达到64-76 dB,相比于Ni/GFF的屏蔽性能有很大的提升。这是由于Ni/GFF/EP的导电性能增加以及玻璃纤维织物层与层间存在间距使得复合材料的多次反射性能增加,从而使得Ni/GFF/EP的屏蔽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黄超[9](2017)在《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空心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羰基铁粉作为吸波材料因其吸收强且成本低廉、磁导率和介电常数较大等特点,在高于厘米波段的微波频带内使用,是一种很好的电磁波吸收剂,在吸收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羰基铁粉具有不耐氧化,密度高等缺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实际需求对吸波材料提出更高性能的要求,理想吸波材料应满足涂层薄,密度低,吸收带宽,耐极端条件。羰基铁的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吸波领域的应用。本文针对羰基铁的以上缺点,采用点蚀法制备出空心的羰基铁微球,通过化学镀法包覆钴层,制备出轻质、高温抗氧化的化学镀钴空心羰基铁微球,并对其表面形貌、物相组成、抗氧化性、静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电磁参数及吸波特性。通过对羰基铁微球使用pH=1.5的稀盐酸超声清洗3min进行表面预处理,空心化过程中采用超声分散处理,以磁铁分离法收集可获得形貌较好的空心羰基铁微球。研究了羰基铁微球的空心化过程,制备得到的空心微球具有开放的中空结构,其松装密度降低了15.02%。以硫酸钴和次亚磷酸钠为主盐和还原剂,采用化学镀工艺,对空心羰基铁微球进行包覆。文章中研究了pH调节剂、钴源离子浓度、还原剂的浓度、反应温度、pH值对镀层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硫酸钴20g/L,次亚磷酸钠25g/L,柠檬酸钠50g/L,氯化铵40g/L,氨水调节pH=9.5,反应温度90℃。包覆后的空心微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13.58emu/g,矫顽力为53.55Oe,展现出了良好的软磁特性。所制备空心羰基铁微球粉体与石蜡以7:3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吸波材料,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其电磁参数并计算反射损耗。结果表明,因钴层的包覆,增加的界面极化使得复介电常数大大提高。然而由于钴的磁性弱于铁,化学镀钴空心羰基铁微球的复磁导率略有下降。化学镀钴空心羰基铁微球在匹配厚度为5mm时,可以达到最佳反射损耗值-19.5dB,反射损耗<-10dB的频率分布为9-12.5GHz,频宽为3.5GHz。

王浩然[10](2016)在《镍磷纳米结构的控形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金属空心纳米结构已经俨然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空心纳米结构与实心纳米结构相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低的密度以及特殊的力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化学特性而在微波吸收、催化、药物运输等领域表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制备空心纳米结构的方法是硬模板法,即通过在胶体颗粒(如金或银胶体、二氧化硅小球、聚合物乳液等)表面涂覆目标材料(或其前驱体),然后利用煅烧或湿法刻蚀选择性去除胶体模板而得到目标材料。该法制备的大多为陶瓷、高分子、半导体空心结构,而有关金属空心纳米结构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特别是具有管状结构的金属纳米材料的报道更少。本文提出采用水热法制备α-Ni(OH)2纳米线前驱体,在α-Ni(OH)2纳米线表面进行催化还原反应,成功制备出Ni-P纳米实心球、纳米穿孔球和纳米管。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产物结构、形貌、成分等进行表征,并对水热法制备α-Ni(OH)2纳米线和催化还原法制备Ni-P纳米管的主要工艺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究Ni-P纳米管微波吸收性能。并对Ni-P纳米管进行了化学镀钴表面改性,以提高Ni-P纳米管的微波吸收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水热法制备α-Ni(OH)2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建立了水热法制备α-Ni(OH)2纳米线前驱体生长模型。分析表明:水热条件下合成α-Ni(OH)2纳米线是在低OH-浓度和高纯SO42-阴离子环境的双重条件下晶体沿着(001)方向择优生长的产物。低浓度的OH-减少了α-Ni(OH)2晶体(001)面分布的羟基,从而降低了(001)方向的静电斥力,为晶体沿该方向的生长提供了可能。而SO42-阴离子与[Ni(OH)2-x(H2O)x]x+片层间亲和力强,SO42-能够牢固的插入[Ni(OH)2-x(H2O)x]x+片层间,增大[Ni(OH)2-x(H2O)x]x+片层间距,促进α-Ni(OH)2晶体沿(001)晶向的生长。在此基础上,利用催化还原法制备Ni-P纳米结构,并对相应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控制催化还原反应的参数,分别制备得到了外径约为50100nm,内径约为1020 nm的Ni-P纳米管;以及直径约为50100 nm,孔道内径约为1020 nm的Ni-P穿孔球和直径约20 nm的Ni-P纳米实心球。当反应溶液中pH值为4、PdCl2浓度为5 uM、Ni(OH)2浓度为0.2 mM、初始NaH2PO2浓度为1.6 mM时,能得到成形完好、直径可控的Ni-P纳米管。不同空心纳米结构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改变反应溶液中PdCl2的浓度来控制α-Ni(OH)2纳米线表面活性点的分布,再结合NaH2PO2对α-Ni(OH)2纳米线进行还原来实现的。(2)对不同形貌Ni-P纳米结构的静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Ni-P实心球、穿孔球和纳米管在静磁场下的Ms为0.0015、0.0045、0.0018emu/g,Mr为0.001、0.004、0.001 emu/g,Hc为60、300、110 Oe。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对Ni-P实心球、穿孔球和纳米管进行的微波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i-P实心球、穿孔球、纳米管获得最小反射损耗(RLmin)的最佳匹配厚度分别为1.8、1.7、2.1 mm。Ni-P实心球、穿孔球、纳米管在最佳匹配厚度下能获得的RLmin分别为-2.00、-40.54、-48.68 dB,小于-10 dB以下的带宽分别为2、1.6、0.6 GHz。对比三种不同形貌的样品,可知Ni-P纳米管在最佳匹配厚度下的RLmin最小。对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Ni-P纳米管在静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过250、300、350、450℃热处理后,Ni-P纳米管在静磁场下的Ms为0.073、0097、0.196、0.395 emu/g,Mr为0、0.01、0.01、0.12 emu/g,Hc为0、20、29、216 Oe。表明经过热处理的样品体现出了铁磁特性。而对比热处理前后Ni-P纳米管的微波吸收性能后发现,未经热处理的Ni-P纳米管和经250、300、350、450℃热处理的Ni-P纳米管获得RLmin的最佳匹配厚度分别为2.1、1.0、1.3、2.2和1.3mm,此时其RLmin分别为-48.63、-36.18、-45.19、-41.89和-48.54 dB。且与未经热处理的Ni-P纳米管相比,经过450℃热处理Ni-P纳米管的RL在-10 dB以下的带宽由热处理前的0.6 GHz大幅提高到4.5 GHz。热处理过程中Ni-P纳米管会发生相变和结晶特性的转变,这种转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纳米管的电磁性能,进而提高Ni-P纳米管的应用潜力。(3)通过对Ni-P纳米管进行表面化学镀钴处理,得到了Ni-P/Co纳米管,并对改性后产物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以及静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显示:与Ni-P纳米管相比,Ni-P/Co纳米管的壁厚可达4060 nm。Co、Ni和P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纳米管上,Co主要出现在纳米管的外表面,Ni和P主要分布纳米管的内侧。Ni-P/Co纳米管的Ms为19.4 emu/g,Mr为7.5 emu/g,Hc可达990 Oe,表现出铁磁特性。Ni-P/Co纳米管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值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均高于Ni-P纳米管。当n(Co):n(Ni)比为1:1时,Ni-P/Co纳米管在最佳匹配厚度(2.1 mm)时的RLmin可达-60.30 dB,其RL≤-10 dB的带宽达到5.3 GHz,频宽比达33.13%,几乎涵盖了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1/3,即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二、化学镀钴沉积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镀钴沉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还原剂体系在化学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及表征方法
    1.1 样品制备
    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镀Pd-P-B
    2.2 化学镀Co-P-B
    2.3 化学镀镍
3 结论

(2)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背景
    1.3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铸渗法制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1.4.1 铸渗行为的研究
        1.4.2 复合材料的制备
    1.5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组织结构
    1.6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1.7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目标
        1.7.2 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检测及分析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2.3.3 磨损性能测试
    2.4 表面金属化
        2.4.1 化学镀镍
        2.4.2 化学镀铜
        2.4.3 化学镀钴
    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2.5.1 陶瓷预制体制备
        2.5.2 复合材料的制备
第三章 ZTA/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陶瓷预制体结构
    3.3 陶瓷预制体烧结温度
    3.4 负压铸造工艺
    3.5 负压铸造制备的复合材料毛坯
    3.6 复合材料宏观形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化物质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影响
    4.1 引言
    4.2 镀Ni复合材料组织结构
    4.3 镀铜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4 镀钴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5 包覆Cr+B_4C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6 包覆Al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7 包覆Al+Fe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8 包覆Al+Cr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磨损性能测试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
    5.3 复合材料耐磨性分析
    5.4 复合材料可靠性分析
    5.5 磨损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SiCp/HEA复合材料界面层对其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熵合金
        1.2.1 高熵合金的定义
        1.2.2 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
        1.2.3 高熵合金强韧化研究现状
    1.3 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
        1.3.1 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概述
        1.3.2 增强体
        1.3.3 界面
    1.4 AlFeCrCoNi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方法
        2.3.1 SiC颗粒表面处理方法
        2.3.2 球磨混粉
        2.3.3 放电等离子烧结
    2.4 显微组织与结构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金相组织分析(OM)
        2.4.3 显微组织表征(SEM & EDS)
    2.5 性能测试
        2.5.1 硬度测试
        2.5.2 室温压缩性能测试
        2.5.3 密度测量
        2.5.4 摩擦磨损测试
        2.5.5 纳米压痕测试
    2.6 技术路线图
3 SiC颗粒表面处理对SiC_p/AlFeCrCoNi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经不同表面处理后SiC_p的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
        3.2.1 不同表面处理后SiC物相分析
        3.2.2 不同表面处理后SiC_p微观形貌
    3.3 不同界面层对SiC_p/AlFeCrCoNi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及结合强度的影响
        3.3.1 不同界面层对SiC_p/AlFeCrCoNi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的影响
        3.3.2 不同界面层对SiC_p/AlFeCrCoNi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界面对SiC_p/HE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界面对SiC_p/HEA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4.2.1 相结构分析
        4.2.2 显微组织分析
        4.2.3 密度分析
    4.3 不同界面对SiC_p/HEA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3.1 压缩性能分析
        4.3.2 硬度分析
    4.4 不同界面对SiC_p/HEA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4.1 摩擦系数曲线
        4.4.2 磨损率
        4.4.3 磨损形貌
        4.4.4 磨屑碎片
    4.5 本章小结
5 SiC_p/HEA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经不同界面优化后SiC_p/HEA复合材料的微结构
        5.2.1 相结构分析
        5.2.2 显微组织分析
        5.2.3 密度分析
    5.3 经不同界面优化后SiC_p/HE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 压缩性能分析
        5.3.2 硬度分析
    5.4 经不同界面优化后SiC_p/HEA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
        5.4.1 摩擦系数曲线
        5.4.2 磨损率
        5.4.3 磨损形貌
        5.4.4 磨屑碎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铁钴基吸波材料表面改性及抗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波材料
        1.1.1 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
        1.1.2 吸波材料的原理
        1.1.3 吸波材料的分类
        1.1.4 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1.1.5 磁性金属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1.6 磁性金属材料的腐蚀性
    1.2 铁基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2.1 形貌结构对铁基吸波材料吸波特性影响
        1.2.2 铁基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
        1.2.3 铁钴合金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样品检测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水浴反应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矢量网络分析仪
        2.3.4 电化学工作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氧化剂对CIP/Co材料表面改性的抗腐蚀性能及电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CIP/Co复合样品的制备
        3.2.2 双氧水和碘液对CIP/Co材料表面改性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CIP/Co复合材料的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3.3.2 双氧水改性CIP/Co复合材料的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3.3.3 碘液改性CIP/Co复合材料的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学镀对CIP/Co材料表面改性的抗腐蚀性能及电磁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化学镀铜改性CIP/Co复合材料的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化学镀钴改性CIP/Co复合材料的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铁钴掺杂硼和稀土Nd的快淬复合材料的电磁吸收性能研究
    5.1 引用
    5.2 实验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微观结构分析
        5.3.3 电磁特性分析
        5.3.4 涡流损耗分析
        5.3.5 磁损耗分析
        5.3.6 反射损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化学沉积Ni-P/Ni-Mo-P双合金镀层激光退火组织演变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镀概述
        1.1.1 化学镀技术
        1.1.2 化学镀的研究现状
        1.1.3 化学镀的特点及应用
    1.2 热处理工艺对化学镀镍基合金镀层的影响
        1.2.1 对镀层晶化的影响
        1.2.2 对镀层性能的影响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Ni-P/Ni-Mo-P双合金镀层制备及其实验方法
    2.1 实验工艺过程
        2.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2.1.2 化学沉积前处理工艺概述
        2.1.3 化学沉积镀液的配制
        2.1.4 化学沉积工艺过程
        2.1.5 激光处理
        2.1.6 实验工艺流程图
    2.2 镀层组织结构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成分分析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Jade软件分析
    2.3 镀层硬度测量
第3章 化学沉积Ni-P/Ni-Mo-P双合金镀层的显微组织特征
    3.1 镀层成分及厚度分析测试
    3.2 一次激光扫描后两种双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特征比较
        3.2.1 两种双合金镀层的XRD分析
        3.2.2 两种双合金镀层的结晶度
        3.2.3 两种双合金镀层的结晶相比例
        3.2.4 两种双合金镀层的结晶相尺寸
        3.2.5 两种双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
    3.3 二次激光扫描后镀层显微组织特征
        3.3.1 改变二次激光扫描速度的镀层组织定量表征
        3.3.2 不改变二次激光扫描速度的镀层组织定量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处理对化学沉积Ni-P/Ni-Mo-P(高磷)双合金镀层硬度的影响
    4.1 双合金镀层的截面硬度
    4.2 双合金镀层的硬度
        4.2.1 镀层硬度与结晶度、质量分数的关系
        4.2.2 镀层硬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6)组分调制多层膜热扩散制备等摩尔比Cu-Fe-Ni三元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轻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扩散行为研究现状
    1.3 扩散基本原理
        1.3.1 扩散现象
        1.3.2 扩散的原子理论
    1.4 计算机模拟基本原理
    1.5 本文选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2.1.1 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
        2.1.2 势函数的选择
        2.1.3 系综的选择
        2.1.4 边界条件的设定
        2.1.5 控温与控压方法的选择
    2.2 等摩尔比材料设计方案
        2.2.1 实验材料
        2.2.2 化学镀工艺流程
        2.2.3 镀层分析方法
第3章 等摩尔比材料设计及化学镀工艺
    3.1 引言
    3.2 单一金属元素化学镀工艺
        3.2.1 试样前处理工艺
        3.2.2 基底材料化学镀过程
        3.2.3 化学镀实验结果分析
    3.3 多元素化学镀工艺
        3.3.1 试样前处理工艺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等摩尔比材料热扩散微观机制及热扩散系数
    4.1 引言
    4.2 原子运动规律与扩散行为分析
        4.2.1 建模过程
        4.2.2 扩散过程
        4.2.3 扩散过程的阶段划分
    4.3 三元体系扩散的自扩散系数
    4.4 小结
第5章 等摩尔比材料热扩散制备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等摩尔比材料制备的镀层设计与优化
        5.2.1 调制周期对扩散时间的影响
        5.2.2 原子层排列顺序对扩散时间的影响
    5.3 等摩尔比材料热扩散温度与时间设计及优化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纳米管及其分散性
        1.2.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
        1.2.2 碳纳米管化学修饰
        1.2.3 碳纳米管分散方法
    1.3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1.3.2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3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研究现状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3.1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流程
        2.3.2 CNTs/AZ91D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2.3.3 Ni-CNTs/AZ91D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2.3.4 Co-CNTs/AZ91D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2.4 材料的结构形貌表征及分析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拉曼光谱分析
        2.4.3 金相组织观察
        2.4.4 SEM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分析
        2.4.5 TEM显微结构和界面分析
    2.5 材料的性能测试
        2.5.1 力学性能测试
        2.5.2 磁性能测试
第3章 CNTs/AZ91D复合材料分散性研究
    3.1 引言
    3.2 CNTs/AZ91D复合材料预分散
    3.3 超声工艺参数对CNTs/AZ91D复合材料分散性的影响
        3.3.1 超声功率对CNTs/AZ91D复合材料分散性的影响
        3.3.2 超声时间对CNTs/AZ91D复合材料分散性的影响
        3.3.3 超声温度对CNTs/AZ91D复合材料分散性的影响
    3.4 碳纳米管含量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碳纳米管含量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3.4.2 碳纳米管含量对铸态CNTs/AZ91D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固挤压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挤压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挤压温度对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挤压速度对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碳纳米管含量对挤压态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碳纳米管含量对挤压态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4.3.2 碳纳米管含量对挤压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增强机制研究
        4.4.1 载荷传递机制
        4.4.2 位错强化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i-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Mg、Al与 C的润湿性
    5.3 AZ91D镁合金与碳、镍的静态接触角分析
    5.4 镀镍前后碳纳米管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
    5.5 Ni-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 Ni-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5.5.2 Ni-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3 Ni-CNTs/AZ91D复合材料强化机制
        5.5.4 Ni-CNTs/AZ91D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
        5.5.5 Ni-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的影响
        5.5.6 Ni-CNTs/Mg复合材料界面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取向Co-CNTs/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探究
    6.1 引言
    6.2 碳纳米管磁场诱导取向研究
    6.3 磁场工艺参数对Co-CNTs取向性的影响
        6.3.1 Co-CNTs/AZ91D复合材料制备装置
        6.3.2 磁场强度对Co-CNTs取向性的影响
        6.3.3 加热温度对Co-CNTs取向性的影响
    6.4 取向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研究
    6.5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过程Co-CNTs形态变化规律
    6.6 磁改性碳纳米管的取向机理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8)导电玻璃纤维织物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导电复合材料简介
        1.1.2 导电纤维织物的研究现状
        1.1.3 导电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导电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1.2.1 导电纤维织物的制备
        1.2.2 导电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导电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前景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玻璃纤维织物表面预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玻璃纤维织物表面预处理工艺
        2.2.3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粗化液浓度的影响
        2.3.2 粗化温度的影响
        2.3.3 粗化时间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镀钴玻璃纤维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镀钴玻璃纤维织物的制备
        3.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氨水用量的影响
        3.3.2 还原剂浓度的影响
        3.3.3 络合剂浓度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6 钴/玻璃纤维织物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镀镍玻璃纤维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镀镍玻璃纤维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实验研究
        4.3.2 化学镀镍工艺参数的影响
        4.3.3 镍/玻璃纤维织物的性能分析
        4.3.4 化学镀镍放大实验研究
        4.3.5 镀镍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空心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的研究意义
        1.2.2 吸波材料的概念和吸波原理
        1.2.3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4 羰基铁粉
        1.2.5 羰基铁的相关研究进展
        1.2.6 吸波剂轻质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化学镀概述
        1.3.1 化学镀的概念和特点
        1.3.2 粉体化学镀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羰基铁微球的空心化制备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析仪器和测试方法
        2.2.4 羰基铁表面的预处理
        2.2.5 羰基铁微球的空心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羰基铁微球空心化的机理
        2.3.2 羰基铁微球空心化的表面预处理比较
        2.3.3 羰基铁微球空心化的工艺参数
        2.3.4 空心化羰基铁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物相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分析仪器和测试方法
        3.2.4 化学镀Co包覆空心羰基铁微球的制备
        3.2.5 化学镀Co包覆空心羰基铁微球的抗氧化性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镀Co的过程与机理分析
        3.3.2 pH调节剂种类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3.3.3 温度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3.3.4 钴离子浓度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3.3.5 还原剂浓度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3.3.6 镀液pH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3.3.7 化学镀Co包覆的形貌和组成分析
        3.3.8 化学镀Co包覆空心羰基铁微球的抗氧化性分析
        3.3.9 化学镀Co包覆空心羰基铁微球的静磁性能分析
        3.3.10 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微球的电磁参数分析
        3.3.11 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微球的电磁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镍磷纳米结构的控形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空心纳米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空心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1.2.2 不同形貌空心纳米结构的制备
        1.2.3 空心纳米结构的应用
    1.3 微波吸收材料分类及应用
        1.3.1 概述
        1.3.2 电磁波隐身原理简介
        1.3.3 吸波材料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药品试剂
    2.2 样品制备
        2.2.1 α-Ni(OH)_2纳米线的制备
        2.2.2 Ni-P纳米结构的制备
        2.2.3 Ni-P纳米管的表面改性
    2.3 形貌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红外光谱仪(FT-IR)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DSC/TGA)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2.4 静磁性能测试
    2.5 微波吸收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的制备及形成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的表征
    3.3 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制备工艺研究
        3.2.1 OH-对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制备工艺的影响
        3.2.2 SO_4~(2-)对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制备的影响
    3.4 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形成机理分析
    3.5 水热法制备α-Ni(OH)_2纳米线前驱体的形成过程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i-P空心纳米结构的控形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Ni-P空心纳米结构的表征
    4.3 Ni-P空心纳米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4.4 影响催化还原反应的工艺研究
        4.4.1 催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4.4.2 温度的影响
        4.4.3 初始NaH_2PO_2浓度的影响
        4.4.4 PdCl_2浓度的影响
    4.5 Ni-P纳米管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4.5.1 pH值
        4.5.2 PdCl_2浓度
        4.5.3 α-Ni(OH)_2浓度
        4.5.4 初始NaH_2PO_2浓度
    4.6 Ni-P纳米管热处理及表征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i-P空心纳米结构的电磁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形貌Ni-P纳米结构的电磁性能研究
        5.2.1 静磁性能
        5.2.2 微波吸收性能
    5.3 不同物相Ni-P纳米管的电磁性能研究
        5.3.1 静磁性能
        5.3.2 微波吸收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Ni-P/Co纳米管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Ni-P/Co纳米管的制备与表征
    6.3 不同钴含量Ni-P/Co纳米管的制备及热处理研究
        6.3.1 不同钴含量Ni-P/Co纳米管的制备
        6.3.2 不同钴含量Ni-P/Co纳米管的热处理研究
    6.4 Ni-P/Co纳米管的静磁性能研究
    6.5 Ni-P/Co纳米管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四、化学镀钴沉积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还原剂体系在化学镀中的应用研究[J]. 木梦宁,韩尚辰,李超雄,李冰. 安徽化工, 2022(01)
  • [2]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D]. 王晓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不同SiCp/HEA复合材料界面层对其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 张幸.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铁钴基吸波材料表面改性及抗腐蚀性能研究[D]. 王豪.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5]化学沉积Ni-P/Ni-Mo-P双合金镀层激光退火组织演变及其性能[D]. 倪潇.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组分调制多层膜热扩散制备等摩尔比Cu-Fe-Ni三元合金[D]. 滕祥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碳纳米管增强AZ91D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 梁军浩.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导电玻璃纤维织物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泰钰. 中北大学, 2017(08)
  • [9]化学镀Co包覆羰基铁空心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超. 天津大学, 2017(06)
  • [10]镍磷纳米结构的控形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 王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  

化学镀钴的沉积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