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朱婉萍[1](2021)在《基于PhabrOmeter的纯棉面料手感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潘薇[2](2021)在《吸湿排汗抗紫外复合功能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吸湿排汗抗紫外复合功能性运动/休闲服装面料的开发与设计,为人们夏季运动出行提供一种舒适且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服装面料。以吸湿排汗涤纶纤维和抗紫外涤纶纤维作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织物规格设计以及性能测试,研究出不同功能性纤维最合适的含量比例、纬密以及最佳的组织设计,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面料复合功能性最佳的织造方案,为后续的提花织造工艺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使用的吸湿排汗涤纶纤维是通过对普通涤纶纤维进行物理改性得到的异形截面纤维,以增加纤维比表面积的方式来改善纤维的吸湿导湿性。试验使用的抗紫外涤纶纤维是通过在涤纶纺丝时加入抗紫外助剂Ti O2的方法制得的,通过此方法得到的纤维其抗紫外性能具有持久性。试验中对纤维的横截面和纵向结构进行观察,对其基本性能如强伸度和回潮率进行了测试。本次研究以55.6dtex吸湿排汗涤纶长丝作为经线,以118.1dtex吸湿排汗涤纶短纤纱和118.1dtex抗紫外涤纶短纤纱作为纬线,再分别以纬纱中不同功能性纤维含量比、纬密、织物组织为变化因子,设计了A、B、C三个系列的织物规格,共24种试样。然后对这24种试样分别进行服用性和功能性测试,如拉伸断裂性、透气性、悬垂性、起毛起球性、折皱回复性、抗紫外性以及吸湿排汗性,吸湿排汗性又包括吸水率、滴水扩散时间、水分蒸发速率、芯吸高度和透湿量。测试结果表明:纬纱中不同功能性纤维的含量比对织物的各类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抗紫外性、吸湿排汗性影响较大,对起毛起球性、悬垂性基本无影响;纬密、织物组织对各类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织物的抗紫外性随着纬纱中抗紫外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纬密的增加而增强,八枚缎纹组织织物的抗紫外性较好,UPF值达到90以上,T(UVA)AV<5%;吸湿排汗性均达到国家标准中的吸湿速干性能技术要求,吸水率最高达到182%,滴水扩散时间为2.2s,水分蒸发速率最大为0.743g/h,芯吸高度最大达到204mm,透湿率最大可达到10822g/(m2·24h)。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织物试样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当纬密固定为35根/cm,织物组织固定为五枚缎纹时,纬纱中功能性纤维含量比变化系列中纬纱中吸湿排汗涤纶纤维含量和抗紫外涤纶纤维含量各50%的试样,其综合性能最佳;当纬纱中吸湿排汗涤纶纤维含量和抗紫外涤纶纤维含量比固定为1:1,织物组织固定为五枚缎纹时,纬密变化系列中纬密为30根/cm的试样,其综合性能最佳;当纬密固定为45根/cm,纬纱中吸湿排汗涤纶纤维和抗紫外涤纶纤维含量比固定为1:1时,织物组织变化系列中八枚缎纹的试样综合性能最佳。最后进行服装面料设计,设计了“方寸之间”、“花好叶圆”和“向阳而生”三个系列主题花型面料。“方寸之间”系列以方格为主要设计元素,搭配其它几何图形,形成清新简约的风格;“花好叶圆”系列以花朵、叶子、藤蔓为主要设计元素,呈现自然复古的风格,“向阳而生”系列以向日葵、几何线条为主要设计元素,设计出具有时尚现代感的面料。设计颜色时考虑到每个人的喜好不一,进行了一花多色的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品使用方向主要是休闲裙装、运动外套以及衬衫等。开发出一系列功能性与时尚美观性兼具的运动/休闲服装面料。

吴思涵[3](2016)在《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纤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纤维,其制品具有吸湿透气、干爽抗菌、散湿散热快等优点,加上特有的织物风格,使苎麻纤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但目前纯纺苎麻的加工和服用中仍存有局限性。课题结合当今面料多元混纺的发展趋势,将精细化苎麻纤维与长绒棉、粘胶纤维进行混纺,在生产中提高可纺性,成功纺制出JC/R(70/30)、JC/R/H(60/30/10)、JC/R/H(50/30/20)、JC/R/H(40/30/30)共4组不同混纺比的9.84tex(60S)高支单纱。在织物规格设计中,目的在于克服单一纤维品种的缺陷,使面料既发挥棉纤维亲肤舒适,粘胶纤维吸湿柔软,苎麻纤维透气干爽的优势,又弥补粘胶纤维湿强不足、苎麻纤维刚硬刺痒的缺陷,因此以JC/R(70/30)为经纱,通过对纬纱的变化组合,织造出平纹、斜纹两种组织结构,共10种规格的样品。对所加工的10块样品的服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混纺比对纱线性能影响明显。随着纱线中苎麻比例增加,纱线条干不匀率上升,千米粗细节、棉结均出现了大幅增长,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下降,单强CV值及伸长CV值上升;35mm毛羽增长明显,纱线整体物理性能下降。(2)10种规格试样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差异不大,均可满足服用要求。抗皱性均不太理想,斜纹样品会略好于平纹,但随着织物中苎麻含量增加,抗皱性变差。在后序染整加工中,应考虑通过抗皱后整理进行改善。(3)采用FTT触感仪与KES风格仪对样品接触舒适性和织物风格进行测试,并通过灰色近优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斜纹织物的近优度好于平纹,而不同混纺比的织物,基本为苎麻含量高,织物风格更好。因此,纬纱混纺比为JC/R/H(40/30/30)的斜纹织物,触感最佳,更符合夏季男士衬衫面料的风格要求。(4)模拟夏季环境,在温度3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测试样品透气、热阻、湿阻、透湿率、放湿速率等指标,并通过模糊数学法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混纺比下,斜纹织物的综合热湿性能优于平纹,而织物中苎麻含量增加,在夏季环境中基本能表现出更好的热湿性能。经得分排序,纬纱混纺比为、JC/R/H(40/30/30)时的斜纹样品表现出较优的热湿舒适性。(5)此外,课题还设计了20℃下3组不同的湿度环境,选择热阻、透湿率、放湿速率三个性能指标,在立体坐标系中通过空间位置研究湿度对面料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不同的三个环境中,坐标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相对湿度对织物热湿性能具有显着影响。而苎麻含量高的织物在湿度大的环境下更能体现出优异的热湿性能。

任欣[4](2016)在《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更加重视,足部多汗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他们的足部会莫名出汗,影响其生活,本文即以足部多汗为切入点,设计鞋垫,对其热湿舒适性进行研究。本论文即对鞋垫表层的面料测量的物理性能进行因子分析,对其进行了热湿舒适性研究;针对足部多汗症进行了鞋垫的组合设计,搭建出汗假足设备测量组合鞋垫热湿性能,对组合鞋垫进行主观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主观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组合鞋垫的物理性能与主观评价得分,建立物理性能与主观评价的预测模型。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针对足部多汗症,选择棉、麻及其混纺的10种表层面料的物理属性及热湿舒适性指标进行测试,物理属性包括:厚度、紧度、透气性、耐磨性、热阻、湿阻、透湿量、导水性、快速吸收时间。对测得的客观物理指标进行热湿舒适性的因子分析,得到湿舒适因子、气舒适因子和热舒适因子3个潜在主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10种表层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进行排序。通过物理属性测量值对2种底层面料的热湿舒适性做了评价。其次,针对足部多汗患者的症状,通过面料的热湿的分析和市场上的鞋垫面料的分析,组合设计了20副适于足部多汗症的高湿状态的鞋垫。搭建出汗假足设备模拟足部出汗状态下穿着鞋垫的真实状态,通过温湿度差值对鞋垫的传热传湿性能做了分析。对组合鞋垫进行主观实验,通过模糊评价对主观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分。通过主观实验对客观实验进行验证,得到最优的组合排列。最后,以出汗假足设备测量的组合鞋垫的温度差值与湿度差值为自变量,组合鞋垫主观舒适性评价得分为因变量,对多汗症鞋垫主观总体评价与物理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织物物理性能与主观综合评价的线性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论文基于足部多汗症患者设计了鞋垫组合,建立了足部多汗鞋垫的评优方法,申请了针对足部多汗症鞋垫的专利,设计出的鞋垫帮助多汗症患者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同时也为鞋垫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完善了鞋垫市场。

王琨琳[5](2014)在《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健康、环保、舒适、安全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紧随时代步伐,从“美丽”上升到了“健康”的高度,越来越青睐具有保健、舒适特性的功能性纺织品。罗布麻纤维是一种新型绿色保健纤维,被人们称为“野生纤维之王”,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良好的性能及保健功效,被广泛的用于纺织、医药、生态保护等方面。就目前的纺织行业而言,人们对罗布麻纤维的研究尚处于基础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罗布麻在纺织工业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纤维改性、纱线研究等方面,对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尚极少见诸报道。针对上述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罗布麻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出发,选用了罗布麻织物、罗布麻/棉混纺织物、亚麻织物、亚麻/棉混纺织物、苎麻织物、苎麻/棉混纺织物以及棉织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罗布麻织物的保健性能、力学性能、外观性能、舒适性能以及织物风格五个方面,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定法和主因子分析法分别对罗布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和织物风格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罗布麻的开发利用及其织物在服装领域的发展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的结论如下:(1)罗布麻纤维截面呈椭圆形或多边形,有中腔;纵向呈竹节状,表面光滑,有横节、竖纹,无扭转。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含量分别达65.63%、13.49%、6.30%、8.26%,胶质含量高。纤维结晶度高于棉纤维,低于苎麻和亚麻纤维,取向度较其它纤维高。其红外光谱图具有天然纤维素纤维的共同特征。罗布麻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差,细度不匀率高,具有高强低伸的特性和良好的吸湿性能及抗静电性。(2)保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罗布麻织物在8-15um的波段,远红外发射率达87%,并且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性。力学和外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罗布麻织物及罗布麻/棉混纺织物在拉伸、撕裂、顶破、悬垂方面性能优异,而耐磨性能、抗皱性略差些。舒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罗布麻织物和罗布麻/棉织物的保暖性能、芯吸性能以及吸湿透气性能均很好,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服用需求,且织物的刺痒感较其它麻类织物好。(3)织物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定表明,罗布麻纤维制成的服装面料性能优异,不但适用于冬季服装,而且适用于夏季服装。该织物用于冬季面料时,保暖性能好、保健性能优异;用于夏季面料时,服装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穿着较为舒适。(4)织物风格的主因子分析法表明,罗布麻织物和罗布麻/棉织物的织物风格不及苎麻、亚麻织物以及苎麻/棉、亚麻/棉织物的风格优异。由于罗布麻纤维较为柔软,其织物及混纺织物不如亚麻和苎麻类织物粗狂和丰满。

王燕,杨丹,曾庆福,崔永明[6](2014)在《中国苎麻服饰面料的研究现状及商品化生产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服饰面料吸湿、散湿快,挺括舒适,易洗快干,天然清香、古朴,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开发苎麻传统服饰,研究改善苎麻织物性能,充分利用苎麻材质的特殊功能、视觉和服用效果,促进苎麻绿色生态服饰商业化发展,享受绿色生活是新世纪中国服饰行业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对苎麻服饰面料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商品化生产做出展望,以期对服饰行业的创新有所借鉴。

顾金丹[7](2013)在《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麻(汉麻)纤维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纺织原料。大麻具有可种易种、不需化肥、生物可降解、燃烧后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等特性。这完全满足当前人们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的需要。同时大麻纤维具有一定的强力、优良的吸放湿、抗菌、防紫外等性能,满足了纺织品开发的需要。本课题以北江麻业有限公司提供的0.5tex,30mm的大麻纤维为原料,开发大麻针刺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从研究大麻纤维的基本性能入手,系统地对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单纤强力、摩擦系数、吸湿性、耐酸碱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麻纤维各个性能的测试分析以及大量基础试验,确定大麻针刺非织造的基本工艺参数。以针刺深度、针刺频率、纤维混纺比为三个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出较佳织造工艺为:针刺密度为240刺/cm2,预针刺深度为7mm,倒针刺深度为5mm,大麻纤维/棉纤维为70/30。并分析探讨各工艺参数对针刺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为了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开发设计出80100g/m2、210230g/m2、280300g/m2、300320g/m2四种不同定量的针刺产品。为增加对比,其中定量为210230g/m2一组经过针刺后再经过热轧机热轧,共开发了五组产品。并对五种非织造布的特征指标、力学性能、刚柔性、耐磨性、透气性及抗紫外性进行了测试,分析比较其性能差异。选用氢氧化镁阻燃剂,聚醋酸乙烯乳液作为粘合剂,A-172为偶联剂,对大麻纤维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进行阻燃整理。以阻燃剂质量浓度、粘合剂体积浓度和浸渍时间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整理工艺,获得较优的阻燃整理工艺为:阻燃剂浓度为300g/L,粘合剂体积浓度为25%,浸渍时间为30min。对阻燃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测试,包括阻燃效果,增重率,断裂强力,白度,润湿效果,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结果显示除了定量为80100g/m2织物的阻燃性能为三级,其余几组产品阻燃性能均达到合格要求。经过阻燃整理,织物纤维表面的阻燃剂的颗粒状物质大大增多,纤维表面有阻燃剂包覆的现象,热解温度提高,最大热失重速率明显降低,从351.66℃降到239.36℃,失重减少约41%。而织物的断裂强力、白度均未收到影响反而都一定提高。另外,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五种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了定量为280300g/m2的织物阻燃性能最优,300320g/m2的其次,210230g/m2热轧组和210230g/m2再其次,定量为80100g/m2的一组最差。

方园[8](2013)在《纤维素酶在棉织物生物整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水洗整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处理和机械作用对棉织物进行处理,其工艺复杂,处理周期长,对环境也有污染,而利用纤维素酶对棉织物处理不仅能克服以上缺点还能使其表面光洁,抗起毛起球,达到柔软、蓬松独特性能。本文对纤维素酶在棉织物水洗整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对纤维素酶在模拟水洗过程中的作用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棉织物水洗条件为:温度50℃、酶用量≤1%、震荡转速140r/min、起始pH4.8。对纤维素酶不同组分在水洗工艺中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来源不同的纤维素酶制剂由于酶系组成的不同,其作用特点也不同。通过适当配制,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水洗效果。将国产纤维素酶(BL-104)分别与进口酶(杰能科P200)和进口酶(诺维信939)复配使用,发现在体积比为1:1左右时能使纤维素酶的内切-β-葡聚糖酶和外切-β-葡聚糖酶在组成比例上得到一定的优化,在同样用量条件下,复配后可使棉织物的失重率分别提高91.1%和134%。对纤维素酶与其他酶制剂(国产果胶酶BL-204、纤维二糖酶BL-305、木聚糖酶BL-404)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以国产纤维素酶BL-703为基础进行复配,并利用复配酶对三种棉织物进行水洗实验。结果显示,针对丝光棉牛仔布的最佳复配比例为: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1:0.2:0.1:0.3;纯棉牛仔布为: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1:0.1:0.1:0.2;纯棉白坯布为: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1:0.2:0.2:0.3。目前棉织物水洗领域中对水洗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定性的判别方法,主观性较强,科学性不足。本文采用5种商品纤维素酶对蓝色牛仔布进行了水洗整理实验,通过测量纤维素酶水洗后的牛仔布失重率、白布扫描图的蓝色通道平均值、废液的靛蓝吸光值和还原糖吸光值来数量化表征牛仔布的起花、返染以及去毛效果,并且利用模糊数学概念,对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并进行综合评判,建立了种牛仔布水洗效果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在棉织物水洗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贾佳[9](2012)在《竹原纤维针织物加工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原纤维是真正的新型天然纤维素纤维。它具有强力高,吸湿性好,抗菌抑菌以及防紫外线等优点。同时竹原纤维织物吸湿放湿速度快,又被称为“会呼吸的纤维”。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子对土壤要求低,投入和维护成本较少,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纺织原料的紧缺问题。所以竹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具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目前竹原纤维的应用较少,市面上的竹纤维制品以竹浆纤维居多,而竹浆纤维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同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竹原纤维制品尤其是针织产品的数量较少且品种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竹原纤维纱线弹性小,刚度大,编织困难,并且制成的织物不够柔软,手感较差。本课题通过探索竹原纤维纱的前处理工艺、编织工艺以及竹原纤维针织物的精练工序、柔软整理工序来研究竹原纤维针织物的性能和加工工艺。通过碱、柔软剂和纤维素酶处理对竹原纤维纱的性能进行优化,对纱线的强伸性、毛羽以及柔软性能等指标进行测试,研究竹原纤维纱的编织工艺,分析不同的纱线处理工艺对竹原纤维纱线性能及编织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碱精练、果胶酶精练、果胶酶与纤维素酶复合精练工艺对竹原纤维针织物进行处理,比较不同精练工艺对竹原纤维针织物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精练效果的因素,找出了较合适的竹原纤维针织物的精练工艺,并研究了果胶酶与纤维素酶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柔软剂、酸性纤维素酶、中性纤维素酶分别对竹原纤维针织物进行柔软整理。设计正交实验,得出了各整理方式的最佳工艺指标,同时研究了纤维素酶与柔软剂共同整理的柔软工艺,并针对不同柔软整理工艺的柔软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课题将性能测试与整个工艺流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来研究竹原纤维针织物的加工工艺。设计了六种不同的竹原针织物加工工艺流程,各流程采用了不同的纱线前处理工艺、精练工艺和整理工艺。测定6种工艺的最终织物的一般服用性能和热湿舒适性,并对织物的手感风格进行感官评价。根据性能测试结果对6种工艺流程的加工效果进行对比,针对不同加工流程对最终的竹原针织物性能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来确定最佳的工艺流程。

戴春芬[10](2010)在《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麻、亚麻和苎麻织物为研究对象,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液氨处理前后3种麻纤维表面形态、结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散热性、吸放湿性、芯吸性、导湿性、保水性、干燥性和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分析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探讨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湿传递性能与其纤维结构的关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判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纱线表面毛羽数量减少,纤维变得更加光滑圆润,纵向表面条痕和裂痕明显减小或消失,纤维结晶度下降,晶型基本上由纤维素Ⅰ转化为纤维素Ⅲ,麻纤维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液氨处理使麻织物的散热性、吸放湿能力、吸水性和保水性减弱,但透气性、透湿性、导湿性和干燥性增强,同时也使苎麻织物的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各项指数均有所改善,而大麻和亚麻织物的吸水速率和液态水扩散速度减小,但浸湿时间缩短,单向传递指数明显增加,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增加;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液氨处理使3种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均得到改善。液氨处理后,麻纤维表面形态和结晶结构的改变是造成麻织物湿传递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二、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2)吸湿排汗抗紫外复合功能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湿排汗纤维的介绍
    1.3 抗紫外纤维的介绍
    1.4 功能性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吸湿排汗型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抗紫外型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纤维的物理性能测试及织物试制
    2.1 吸湿排汗涤纶纤维的形态结构
        2.1.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2.1.2 纤维形态结构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纤维的强伸性测试
        2.2.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2.2.2 纤维强伸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纤维的回潮率测试
        2.3.1 实验仪器与实验步骤
        2.3.2 纤维回潮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复合功能织物的试制
    2.5 织物的基本参数
        2.5.1 织物的厚度测试
        2.5.2 织物的平方米克重
        2.5.3 织物厚度及平方米克重测试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功能面料的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
    3.1 织物拉伸断裂性测试
        3.1.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3.1.2 织物断裂拉伸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织物透气性测试
        3.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步骤
        3.2.2 织物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织物折皱回复性
        3.3.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3.3.2 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抗起毛起球性
        3.4.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3.4.2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悬垂性测试
        3.5.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3.5.2 悬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的功能性测试与分析
    4.1 抗紫外性测试
        4.1.1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4.2 吸湿排汗性测试
        4.2.1 织物吸水率测试
        4.2.2 织物滴水扩散时间测试
        4.2.3 织物的水分蒸发速率测试
        4.2.4 织物芯吸高度的测试
        4.2.5 织物透湿性的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功能性及服用性的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5.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5.2.1 建立评判因子集U
        5.2.2 建立评判对象评价集V
        5.2.3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5.2.4 确定权重集A
        5.2.5 计算模糊评判集B
    5.3 以A系列为例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5.3.1 建立评判对象因子集U_1
        5.3.2 建立评判对象评价集V_1
        5.3.3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_1
        5.3.4 确立权重集A_1
        5.3.5 计算模糊评判集B_1
    5.4 B、C系列试样的综合评判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料的开发与设计
    6.1 “方寸之间”主题系列花型设计
        6.1.1 “方寸之间”主题系列图案设计
        6.1.2 “方寸之间”主题系列工艺规格设计
        6.1.3 “方寸之间”主题系列实物图和模拟效果图
    6.2 “花好叶圆”主题系列花型设计
        6.2.1 “花好叶圆”主题系列图案设计
        6.2.2 “花好叶圆”主题系列工艺规格设计
        6.2.3 “花好叶圆”主题系列实物图和模拟效果图
    6.3 “向阳而生”主题系列花型设计
        6.3.1 “向阳而生”主题系列图案设计
        6.3.2 “向阳而生”主题系列工艺规格设计
        6.3.3 “向阳而生”主题系列实物图和模拟效果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苎麻纺织品研究现状
    1.3 面料舒适性研究现状
        1.3.1 舒适性概念
        1.3.2 苎麻织物舒适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多组分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原料选择
    2.2 纱线规格设计
    2.3 纺纱工艺流程
    2.4 各工序技术措施
        2.4.1 苎麻的预处理
        2.4.2 梳棉工序
        2.4.3 精梳工序
        2.4.4 并条工序
        2.4.5 粗纱工序
        2.4.6 细纱工序
        2.4.7 络筒工序
    2.5 纱线基本性能测试
        2.5.1 纱线细度偏差测试
        2.5.2 纱线条干/纱疵测试
        2.5.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2.5.4 纱线毛羽测试
    2.6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2.6.1 纱线细度偏差测试结果
        2.6.2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纱疵的影响
        2.6.3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的影响
        2.6.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多组分混纺面料的制备及外观性能研究
    3.1 织物规格设计
    3.2 织造工艺流程
        3.2.1 整经工序
        3.2.2 浆纱工序
        3.2.3 织造工序
    3.3 染整工艺流程
        3.3.1 烧毛工序
        3.3.2 退练漂工序
        3.3.3 拉幅工序
    3.4 成品织物规格测试
    3.5 织物外观保持性测试
        3.5.1 织物抗起毛起球测试
        3.5.2 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
    3.6 织物外观保持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6.1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3.6.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多组分混纺面料接触舒适性研究
    4.1 KES织物风格仪测试
        4.1.1 测试指标
        4.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FTT织物触感仪测试
        4.2.1 测试指标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KES与FTT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
        4.3.1 弯曲性
        4.3.2 压缩性
        4.3.3 表面性能
    4.4 织物接触舒适性灰色近优综合评定
        4.4.1 灰色近优法原理
        4.4.2 织物灰色近优度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多组分混纺面料热湿舒适性研究
    5.1 夏季环境下织物热舒适性研究
        5.1.1 测试仪器与方法
        5.1.2 织物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织物热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夏季环境下织物湿舒适性研究
        5.2.1 测试仪器与方法
        5.2.2 织物湿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织物透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4 织物放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夏季环境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1 模糊数学法原理
        5.3.2 织物模糊数学法判定
    5.4 不同相对湿度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1.2 服装热湿舒适性
        1.2.1 服装热湿舒适性发展历史
        1.2.2 服装热湿传递理论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1.2.4 热湿舒适性的测试仪器
    1.3 鞋垫的研究现状
        1.3.1 鞋垫的沿革
        1.3.2 国内外鞋垫的研究状况
        1.3.3 市场上的鞋垫分析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
    2.1 足部多汗症人群
        2.1.1 足部反射系统
        2.1.2 现有足部多汗症治疗方法
    2.2 足底热湿压综合舒适感知系统研究
        2.2.1 足底压力研究
        2.2.2 足部的热、湿传递机理
        2.2.3 暖体假足的研究
        2.2.4 鞋垫的热湿传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吸湿性鞋垫面料热湿舒适性实验
    3.1 鞋垫的面料选择
        3.1.1 鞋垫层数的选择
    3.2 面料的基本参数测试
        3.2.1 织物的透气性
        3.2.2 表层织物的耐磨性测试
    3.3 织物的热湿性能测试
        3.3.1 织物的热阻测试
        3.3.2 织物的湿阻测试
        3.3.3 织物的透湿量测试
        3.3.4 表层织物的导水性测试
        3.3.5 表层织物的快速吸收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料物理性能热湿舒适性分析
    4.1 数据分析方法
    4.2 表层面料的物理属性因子分析
        4.2.1 因子分析
        4.2.2 鞋垫表层面料的因子分析
        4.2.3 因子分析结果
    4.3 表层面料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3.1 灰色系统
        4.3.2 灰色系统理论
        4.3.3 表层面料灰色关联度分析
    4.4 鞋垫底层面料的热湿舒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鞋垫热湿舒适性评判
    5.1 组合鞋垫
    5.2 出汗假足设备的搭建
        5.2.1 实验搭建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组合鞋垫主观舒适性评价
        5.3.1 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
        5.3.2 主观实验对象选择
        5.3.3 实验对象热湿感觉培训
        5.3.4 主观实验
        5.3.5 主观实验数据处理
    5.4 模糊综合评价主观舒适性
        5.4.1 向量的确定
        5.4.2 模糊向量单值化
    5.5 小结
第六章 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模型建立
    6.1 回归
    6.2 多汗症鞋垫主观总体评价与物理性能相关性分析
    6.3 主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罗布麻的研究背景
        1.1.1 罗布麻的药理学研究
        1.1.2 罗布麻的生态学研究
        1.1.3 罗布麻的纺织学研究
    1.2 罗布麻在纺织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罗布麻纤维的研究现状
        1.2.2 罗布麻纱线的研究现状
        1.2.3 罗布麻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罗布麻纤维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测试地点
    2.2 罗布麻纤维表面形态
    2.3 罗布麻纤维的化学组成
    2.4 罗布麻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2.4.1 实验仪器及测试准备
        2.4.2 测试指标和公式
        2.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罗布麻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2.5.1 实验仪器及测试准备
        2.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6 罗布麻纤维的长度和细度
        2.6.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2.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7 罗布麻纤维的拉伸性能
        2.7.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2.7.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8 罗布麻纤维的吸湿性
        2.8.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2.8.2 实验测试结果
    2.9 罗布麻纤维的抗静电性
        2.9.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2.9.2 实验测试结果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罗布麻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规格
    3.2 罗布麻织物的保健性能
        3.2.1 罗布麻织物远红外性能
        3.2.2 罗布麻织物抗菌性能
    3.3 罗布麻织物的力学性能
        3.3.1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罗布麻织物外观性能
        3.4.1 实验仪器及方法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罗布麻织物舒适性能研究
        3.5.1 实验仪器及方法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思想和特点
    4.2 模糊综合评判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
        4.3.1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合
        4.3.2 确定评判集,建立标准化矩阵R
        4.3.3 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
        4.3.4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进行综合评判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缺点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点
    4.5 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定
        4.5.1 评定指标测试结果
        4.5.2 用做冬季内衣面料
        4.5.3 用做夏季衬衫面料
    4.6 本章结论
第5章 罗布麻织物风格的测试与分析
    5.1 FAST测试系统的组成及测试指标
        5.1.1 FAST-1压缩仪
        5.1.2 FAST-2弯曲仪
        5.1.3 FAST-3拉伸仪
        5.1.4 FAST-4尺寸稳定性测试仪
    5.2 织物试样准备
        5.2.1 FAST-1压缩仪试样
        5.2.2 FAST-2弯曲仪试样
        5.2.3 FAST-3拉伸仪试样
        5.2.4 FAST-4尺寸稳定性试样
    5.3 织物风格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压缩实验测试结果
        5.3.2 FAST-2弯曲仪测试结果
        5.3.3 FAST-3拉伸仪测试结果
    5.4 罗布麻织物风格的因子分析
        5.4.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5.4.2 织物风格评价指标及结果
        5.4.3 织物风格的因子分析结果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
    附录1 织物芯吸效应测试数据
    附录2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数据
    附录3 织物透湿性能测试数据

(6)中国苎麻服饰面料的研究现状及商品化生产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苎麻服饰面料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1 苎麻纤维与其他棉、丝混纺
    1.2 苎麻织物染色
    1.3 改善苎麻服饰服用性能方面
2 苎麻服饰面料商品化生产情况
    2.1 中国苎麻服饰面料产业化发展的可喜情况
    2.2 苎麻服饰面料商品化的滞后性
3 苎麻服饰商品化的趋势及启示

(7)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麻纤维简介
        1.1.1 大麻纤维的悠久历史
        1.1.2 大麻纤维的性能特点
        1.1.3 大麻纤维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汽车用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
    1.3 非织造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大麻纤维的性能研究
    2.1 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
    2.2 大麻纤维的红外谱图
    2.3 大麻纤维的强伸性能
    2.4 大麻纤维的吸湿性
    2.5 大麻纤维的摩擦性能
    2.6 大麻纤维耐酸碱性能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轻薄型大麻针刺汽车内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3.1 针刺法的基本原理
    3.2 轻薄型大麻针刺非织造布工艺设计
        3.2.1 大麻纤维上机前准备
        3.2.2 开松工艺设计
        3.2.3 混合工艺设计
        3.2.4 梳理工艺设计
        3.2.5 铺网工艺设计
        3.2.6 针刺工艺设计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3.2.7 成卷工艺参数设计
    3.3 正交试验
        3.3.1 正交试验表头设计
        3.3.2 正交表设计
        3.3.3 正交试验组基本性能
        3.3.4 正交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定量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4.1 不同定量产品及其工艺参数设计
    4.2 各组产品性能测试
        4.2.1 大麻非织造布特征指标测试
        4.2.2 大麻非织造布力学性能测试
        4.2.3 大麻非织造布刚柔性测试
        4.2.4 大麻非织造布耐磨性能测试
        4.2.5 大麻非织造布透气性测试
        4.2.6 抗紫外线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阻燃整理
    5.1 阻燃整理简介
        5.1.1 纤维素热解燃烧性能
        5.1.2 阻燃剂分类
        5.1.3 Mg(OH)_2的特性
        5.1.4 Mg(OH)_2的阻燃机理
    5.2 试验药品、仪器及步骤
        5.2.1 试验药品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步骤
    5.3 正交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结果分析
    5.4 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阻燃整理
        5.4.1 阻燃整理工艺参数
        5.4.2 测试指标
    5.5 模糊综合评价
        5.5.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5.2 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模糊综合评价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本论文存在的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纤维素酶在棉织物生物整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纤维素酶的组成与生产
        1.1.1 内切型-β-葡聚糖酶
        1.1.2 外切型-β-葡聚糖酶
        1.1.3 纤维二糖酶
        1.1.4 纤维素酶的生产
    1.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3 影响纤维素酶活力的主要因素
    1.4 纤维素酶在水洗整理中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在生物抛光中的应用
        1.4.2 纤维素酶在牛仔布返旧整理中的应用
    1.5 改善水洗整理效果的措施与方法
        1.5.1 优化工艺条件
        1.5.2 改变纤维素酶的组成
        1.5.3 一些助剂和无机离子对纤维素酶的影响
        1.5.4 添加其他生物酶
        1.5.5 其他增强处理效果的措施
    1.6 课题的选择
第二章 酸性纤维素酶应用于摇瓶水洗整理时反应条件的确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滤纸酶活力的影响
        2.3.2 机械震荡对滤纸酶活力的影响
        2.3.3 酶浓度对失重率的影响
        2.3.4 pH变化对滤纸酶活力的影响
        2.3.5 几种商品酶在水洗过程中滤纸酶活力变化比较
        2.3.6 不同起始pH值溶液对滤纸酶活力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纤维素酶各组分以及与其他生物酶协同作用对棉织物水洗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酶BL-104与Novo 939复配
        3.3.2 纤维素酶BL-104与Gene P200复配
        3.3.3 纤维素酶BL-703与纤维二糖酶BL-404复配
        3.3.4 纤维素酶BL-703与果胶酶BL-204复配
        3.3.5 纤维素酶BL-703与木聚糖酶BL-305复配
        3.3.6 单一酶对棉织物的水洗失重率的影响
        3.3.7 单一因素酶加入纤维素酶中对丝光棉牛仔布水洗失重率的影响
        3.3.8 单一因素酶加入纤维素酶中对纯棉牛仔布水洗失重率的影响
        3.3.9 单一因素酶加入纤维素酶中对纯棉白坯布水洗失重率的影响
        3.3.10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1 验证试验
    3.4 结论
第四章 综合评判纤维素酶水洗蓝色牛仔布整理效果的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方法
    4.3 模型的建立
        4.3.1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2 主观综合评价各个集合的确定
        4.3.3 客观综合评价各个集合的确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主观评价结果
        4.4.2 客观评价结果
        4.4.3 主客观评价结果的比较
    4.5 结论
第五章 建议与结论
    5.1 建议
        5.1.1 关于化学助剂的影响
        5.1.2 关于纤维素酶来源的影响与建议
        5.1.3 关于纤维素酶复配的建议
        5.1.4 关于中性纤维素酶的应用
    5.2 结论
参考文献

(9)竹原纤维针织物加工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竹原纤维及其制品的研究概况
    1.3 生物酶技术在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竹原纤维纱的前处理与编织工艺
    2.1 竹原纤维纱前处理工艺研究
    2.2 竹原纤维纱的前处理工艺效果分析
    2.3 竹原纤维纱的编织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原纤维针织物的精练工艺
    3.1 精练效果的测定
    3.2 碱精练工艺
    3.3 果胶酶精练工艺
    3.4 果胶酶与纤维素酶复合酶精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原纤维针织物的柔软整理
    4.1 柔软剂对竹原纤维针织物的作用
    4.2 纤维素酶对竹原纤维针织物的作用
    4.3 竹原纤维针织物的柔软整理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原纤维针织物处理工艺选择及性能测试
    5.1 竹原纤维针织物加工工艺选择
    5.2 竹原纤维针织物的舒适与服用性能测试
    5.3 竹原纤维针织物的模糊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纱线及织物性能测试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致谢

(10)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麻纤维简介
        1.1.1 麻纤维分类及特点
        1.1.2 麻纤维表观形态
        1.1.3 麻纤维化学组成
        1.1.4 麻纤维湿性能
        1.1.5 麻纤维功能性
    1.2 液氨处理
        1.2.1 液氨处理对纤维的作用机理
        1.2.2 液氨处理的发展史
        1.2.3 液氨处理在织物上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内容和测试方法
        2.2.1 麻纤维微结构测试
        2.2.2 麻织物气态水传递性能测试
        2.2.3 麻织物液态水传递性能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麻纤维的微结构
        3.1.1 液氨处理对麻纤维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3.1.2 液氨处理对麻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1.3 液氨处理对麻纤维化学组成的影响
    3.2 麻织物的气态水传递性能
        3.2.1 麻织物的通透性
        3.2.2 麻织物的吸放湿性
    3.3 麻织物的液态水传递性能
        3.3.1 麻织物的芯吸性能
        3.3.2 麻织物的导湿性能
        3.3.3 麻织物的保水性能
        3.3.4 麻织物的干燥性能
        3.3.5 麻织物的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
    3.4 麻织物湿传递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3.4.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建立
        3.4.2 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湿传递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3.4.3 麻织物湿传递性能模糊综合评价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habrOmeter的纯棉面料手感分析与评价[D]. 朱婉萍. 江南大学, 2021
  • [2]吸湿排汗抗紫外复合功能面料的研究与开发[D]. 潘薇.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棉/粘胶/苎麻混纺面料开发与性能研究[D]. 吴思涵.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4]足部多汗症鞋垫热湿舒适性研究[D]. 任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
  • [5]罗布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D]. 王琨琳. 安徽工程大学, 2014(05)
  • [6]中国苎麻服饰面料的研究现状及商品化生产展望[J]. 王燕,杨丹,曾庆福,崔永明. 服饰导刊, 2014(01)
  • [7]大麻非织造汽车内饰材料的工艺与性能研究[D]. 顾金丹. 西安工程大学, 2013(12)
  • [8]纤维素酶在棉织物生物整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方园. 浙江大学, 2013(07)
  • [9]竹原纤维针织物加工工艺及性能研究[D]. 贾佳. 东华大学, 2012(07)
  • [10]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传递性能研究[D]. 戴春芬. 北京服装学院, 2010(02)

标签:;  ;  ;  ;  

纯苎麻织物生物整理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