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自动调节教学演示与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

热自动调节教学演示与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一、热工自动调节教学演示及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付[1](2021)在《基于企业深度参与的高职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为例,对其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践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建设核心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实现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张书源[2](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胡田田[3](2021)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在“5G”的加持下展现出了新的朝气,在最近几年的国际新媒体联盟组织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虚拟实技术多次被列为未来几年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VR+教育”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制造业中,传统的机器人拆装由于拆装顺序不对以及零件不匹配等原因,造成了零件耗损严重和装配成本高的现象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用于拆装实训的工业机器人设备稀缺,经常出现多人使用一台设备的情况,而且工业机器人本身价格昂贵,这就造成了较高的教学成本,同时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都不如人意。即使后来出现了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也多数是2D界面的,沉浸感不足,这些虚拟系统通常比较强调技术性反而忽略了理论的应用指导。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为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身体、环境和心智三者的动态统一,强调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情景之中,而这也与VR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特征相匹配,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国内外机器人虚拟拆装的现状;梳理了具身认知、虚拟现实、机器人虚拟拆装等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沉浸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结合VR技术的特征,构建了VR具身学习空间的理论模型,为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对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并设计了相关的功能模块以实现学习者的机器人虚拟拆装实训,系统主要包含了以下功能模块:登录模块、基础知识漫游、结构认知模块、视频演示模块和虚拟拆装模块。本研究通过Solid Works和3DMax创建三维模型,并使用PS进行贴图元素的优化,基于Unity3D开发环境,结合Steam VR和VRTK插件进行场景的开发,使用HTC Vive头戴式显示器和手柄进行交互的调试和实现,采用以上的开发流程,实现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的开发。

覃贵芳[4](2020)在《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许多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成并投产;逼真、灵活、可靠的仿真系统,不仅可用于训练与考核电厂操作人员,也可以作为高校模块化教学、毕业生入职前培训的载体;但就目前而言,火电厂仿真系统多存在对整体系统研究比较少、热力系统模型精度不够高、模块求解速度慢、仿真系统不够灵活等问题。为了解决模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该论文以华能长兴电厂火电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热力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和建立锅炉单相受热面通用的动态数学模型,针对该受热面的结构和工作特点,采用精度高于传统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构造特性,采用精度优于传统模型的算法;针对锅炉本体的复杂性,采用集总参数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其次,结合长兴电厂运行特点,建立了汽轮机系统模型。为了解决模型求解速度不够理想、仿真机不够灵活的问题,本文结合功能强大的MSP多学科仿真开发平台,采用多组份热力系统建模工具Powerbuilder进行图形化建模,在平台上进行系统组态及全工况调试,得到模型在正常运行及受典型干扰时,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对仿真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搭建的仿真系统模型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电厂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且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具有运行速度快,可移植、修正和扩展等特点,为培训学员提供良好的平台。

李春辉[5](2020)在《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体通过交变电流时,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使横截面电流趋于表面分布,产生“趋肤效应”。趋肤效应的存在,使导体自身阻抗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而变大,导致传输损耗变大。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趋肤效应的理论和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方法可归纳为间接电阻测量法和直接电流测量法。间接电阻测量法主要是利用等效串联电路去测量导体整体在趋肤效应影响下内阻的变化。直接电流测量法则是将测试导体选择成粗导体,在其端面不同半径方向引出测量线,进行直接测量,从而分析趋肤效应对导体电流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趋肤效应的产生原理、趋肤效应的电流密度分布规律及趋肤深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同时兼容两种测量方法的测试系统,以满足不同趋肤效应测量方法的综合分析需要。详细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重点介绍了高频可变信号源、稳幅、功率放大、峰值检测、测试模型和系统监控方案。针对硬件电路设计,在器件选型基础上,介绍了基于DDS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峰值保持、STM32、通信及电源等电路的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制作。针对软件设计,详细介绍了基于时间片轮转调度机制的STM32程序设计、基于状态机的通信程序设计、基于Lab VIEW可视化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及上下位机通信协议设计。接着,在软硬件设计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制作实现。详细介绍了高频DDS信号源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调试过程中关键点的波形,分析了电路调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介绍了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调试方法及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制作的测试系统,进行了两种测量方法的趋肤效应测量实验,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间,针对直接测量法中,导体外表面存在的“端面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埋孔测量法,并进行了详细测量模型制作。此外,为探究导体横截面上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基于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高频时导体内的趋肤效应进行仿真,给出了详细仿真分析结果。实验表明,测试系统工作正常,软硬件可靠,实现了两种测量方法下,对不同频率下导体趋肤效应的测量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

吴浩玚[6](2020)在《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小型焚烧炉系统缺乏对燃烧过程的监管、智能化程度低,本文对诸如遗物祭品焚烧炉等小型热工系统的实时测控系统进行开发,并对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运行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提高现有焚烧炉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具体研究包括测控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硬件选型和测控软件开发、控制策略的设计和优化、MATLAB仿真研究以及系统实际运行测试等,实现了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的开发。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采用工控机+智能仪表+RS485通信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由焚烧炉本体、各类辅助仪器和测控软件组成。控制系统以工控机为核心,通过智能仪表实现系统各类功能的高度分散化,系统通信采用RS485总线技术。测控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由C#Win Form窗体程序开发,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化显示、控制调节等功能。提出了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方案。通过对焚烧炉系统动态特性的建模确定了传递函数的类型为一阶带时滞系统,利用切线法和两点法对分别传递函数的具体参数进行求解,得出时间常数T为122s,比例放大系数K为1.25,延时时间τ为10s。通过Z-N法、CHR法以及工程整定法对PID参数进行整定和修正,根据焚烧炉的燃烧特性,设计了模糊PID控制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流程,设计了焚烧炉炉温自动调节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 Simulink仿真环境对小型焚烧炉燃烧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研究了PID参数Kp、Ki、Kd分别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对比了传统PID调节与模糊PID调节的控制效果。通过为期四个月的现场实际运行实验,测试了系统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图像显示、阀门控制等功能的完整性,测试了系统连续性运行的可靠性。研究了燃料供给回路阀门开度与配风通道阀门开度对系统输出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了传统PID与模糊PID的调节效果,证实了模糊PID调节的优越性。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哲[8](2020)在《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部门是世界前三大能源消耗部门之一,工业制造过程中消耗的20-50%的能量以废热的形式流失,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低温余热的排放量巨大,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的回收利用,就能提高能源利用的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针对工业应用,高温热泵是一种能将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的高效节能型技术,然而我国现有的高温热泵主要集中在60-90℃的温度区间,在实际运行中无法提供更高的制热输出温度,大大限制了其在诸多工业过程中的使用和推广。为弥补国内制冷热泵市场100℃以上冷凝出水的高温热泵的空白,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达到120℃制热的高温热泵系统,从高温工质筛选、高温热泵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计算、数学模型与系统仿真模拟三方面展开研究。在高温工质筛选部分,本文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和查询REFPROP的数据库实现了高温工质的理论循环计算,结果表明:R152a与R134a适合80℃以下的工况,R1234ze在80-100℃热工性能优异,当冷凝温度高于100℃时,R245fa是较为理想的高温工质,唯一不足是单位容积制热量偏低。在高温热泵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计算部分,本文针对高温热泵的运行特点,选择适合高温工质工作的压缩机与膨胀阀,并对换热器进行设计计算。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系统仿真部分,本文对压缩机采用效率法、冷凝器和蒸发器采用分区计算的方法建立了高温热泵四大件的稳态仿真数学模型。使用EES方程求解器,对于不同工况下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输入功率、性能系数COP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机组在120℃冷凝,45℃温升的工况下COP为4.32,制热量达到了201.1k W。并对过冷度和过热度变化对系统循环的影响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过冷度从2℃增加到10℃,系统制热量增加17.1%,压缩机的输入功率增加10.3%,COP值增加了8.9%;过热度从10℃减小到2℃,系统制热量增加14.7%,压缩机输入功率增加7.2%,COP值增加了11.5%。增大液体过冷度和减小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性能系数。

王二敏[9](2020)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社会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能推动社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目前,中职教育仍沿用了普通教育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对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实训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与专业实训课程教育的融合。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气动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与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第一,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靶,针对气动技术实训课堂实际,开发了一套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装置。该装置采用箱体式结构,不仅降低设备成本,节省实训室的使用面积,而且具有易开发的优势;采用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示教功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可轻松实现教学内容与工程案例的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优化了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学理念,构建了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了适合中职学校气动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根据设计,在中职学校数控加工专业中以具体“自动剪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实践验证了气动实训装置与创新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一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在强调自主性学习的氛围下,增强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训装置是实训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人机交互式气动教学装置的应用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三是,在中职学校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气动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这一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想[10](2020)在《基于标准化能耗建模与目标规划的建筑节能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筑为人类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它满足了人们居住、学习、商业等活动对空间的基本需求。然而,建筑业本身却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废弃物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在这些负面影响中,建筑能源消耗由于其较高的份额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建筑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在剩余寿命中的能耗表现,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提升建筑能耗表现是十分有效的节能方法。当前,建筑节能设计通常采用“预测—优化”的两阶段基本框架,即通过建筑能耗预测掌握当前设计方案在未来的能耗表现,并借助优化手段尽量缩小当前设计与设计目标之间的差距。由于当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仅用于科学研究而非服务于建筑设计师,本研究旨在从“预测”和“优化”两个阶段分别提出适合实际工程应用的设计方法,使节能设计更加高效、便捷,并能够满足业主的设计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筑能耗预测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首要工作。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建筑能耗高效预测方法:阶段1提出基于参数化的3D能耗模型快速建立方法;阶段2借助EnergyPlus自动仿真获取大量的建筑仿真结果;阶段3运用GA-BP模型建立建筑能耗深度预测模型。随后,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演示本方法的操作流程,并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有效性。(2)本研究借助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节能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迭代的求解流程。目标规划模型依据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进行建模,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设计需求转化为数学表达;运用遗传算法求解目标规划模型,大大提升了优化效率;案例分析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模型应用的可扩展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当前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能耗预测与节能优化两个过程分别提出了改进的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的设计效率和节能效果,为实际工程中的设计与节能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工具,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工作。

二、热工自动调节教学演示及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工自动调节教学演示及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企业深度参与的高职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构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二、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实践“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四、建设核心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五、实现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的有效衔接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3)基于具身认知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1.1.2 传统拆装需要虚拟系统的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VR具身学习空间的理论模型
    2.1 核心概念
        2.1.1 具身认知
        2.1.2 虚拟现实
        2.1.3 机器人虚拟拆装
        2.1.4 VR具身学习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境脉学习理论
        2.2.3 具身认知理论
        2.2.4 沉浸理论
    2.3 VR具身学习空间的理论模型
        2.3.1 VR具身学习空间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
        2.3.2 VR具身学习空间理论模型构建的层次
        2.3.3 VR具身学习空间理论模型的要点分析
第3章 基于具身认知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1 必要性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点
        3.2.1 系统设计原则
        3.2.2 系统设计要点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4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3.5 系统场景设计和交互设计
        3.5.1 系统场景的设计
        3.5.2 系统交互的设计
    3.6 系统框架设计
    3.7 开发流程
第4章 基于具身认知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开发
    4.1 开发环境配置及关键技术
        4.1.1 开发环境配置
        4.1.2 关键技术
    4.2 三维模型的创建
        4.2.1 拆装对象模型的创建
        4.2.2 拆装工具模型的创建
    4.3 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登录模块的实现
        4.3.2 具身学习模块的实现
        4.3.3 结构认知模块的实现
        4.3.4 虚拟拆装模块的实现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及其组成
    2.1 仿真机功能要求
    2.2 仿真精度和实时性要求
    2.3 硬件和软件配置
        2.3.1 硬件结构
        2.3.2 软件结构
    2.4 仿真支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建模与基本假设
        3.1.1 建模
        3.1.2 建模基本假设及依据
    3.2 炉膛
        3.2.1 炉膛介绍
        3.2.2 炉膛的数学模型
        3.2.3 炉膛仿真实现
    3.3 锅炉汽水系统
        3.3.1 锅炉汽水系统介绍
        3.3.2 锅炉汽水系统数学模型
        3.3.3 锅炉汽水系统仿真
    3.4 锅炉风烟系统
        3.4.1 锅炉风烟系统介绍
        3.4.2 锅炉风烟系统数学模型
        3.4.3 锅炉风烟系统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1 汽轮机本体系统
        4.1.1 简介
        4.1.2 汽轮机本体系统数学模型
        4.1.3 汽轮机本体系统仿真
    4.2 给水系统
        4.2.1 给水系统介绍
        4.2.2 给水系统数学模型
        4.2.3 给水系统仿真
    4.3 凝结水系统
        4.3.1 凝结水系统介绍
        4.3.2 凝汽器数学模型
        4.3.3 凝结水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5.1 静态仿真试验
    5.2 动态仿真试验
        5.2.1 燃料量增加的动态响应试验
        5.2.2 给水流量增大动态响应试验
    5.3 故障仿真试验
        5.3.1 单台送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2 单台引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3 单台磨煤机跳闸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
    2.1 趋肤效应理论分析
        2.1.1 趋肤效应产生原理
        2.1.2 趋肤电流密度分布规律
        2.1.3 趋肤深度
    2.2 趋肤效应测量方法分析
    2.3 趋肤效应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3.1 高频可变信号源方案设计
        2.3.2 稳幅电路方案设计
        2.3.3 功率放大电路方案设计
        2.3.4 峰值检测电路方案设计
        2.3.5 系统监控方案设计
        2.3.6 测试模型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高频信号源设计
        3.1.1 信号DDS电路设计
        3.1.2 滤波电路设计
        3.1.3 稳幅电路设计
        3.1.4 电源电路设计
    3.2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3 峰值检测电路设计
        3.3.1 输入缓冲电路设计
        3.3.2 峰值保持电路设计
    3.4 主控电路设计
    3.5 通信系统电路设计
    3.6 测试模型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1 上位机界面布局
        4.1.2 程序框架设计
        4.1.3 部分主要程序
    4.2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2.1 时间片轮转调度的任务执行框架
        4.2.2 通信状态机控制
    4.3 通信协议制定
        4.3.1 通信协议基本格式
        4.3.2 通信命令码
        4.3.3 数据包接收与解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验与测试
    5.1 趋肤效应软件仿真实验
    5.2 硬件电路测试
        5.2.1 高频信号源电路调试
        5.2.2 峰值保持电路调试
        5.2.3 实验测试
    5.3 系统软件测试
        5.3.1 驱动DDS时序测试
        5.3.2 上位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焚烧炉过控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焚烧炉测控系统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测控系统设计依据
    2.2 焚烧炉工艺流程介绍
        2.2.1 主燃室燃烧工艺流程
        2.2.2 再燃室燃烧工艺流程
        2.2.3 烟气后处理工艺流程
    2.3 测控点位改造方案设计
    2.4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第三章 测控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3.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1.1 测控系统通信层硬件设计
        3.1.2 测控系统人机接口硬件设计
        3.1.3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元件选型
        3.1.4 测控系统控制模块主要元件选型
        3.1.5 测控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3.2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2.1 RS485通信程序设计
        3.2.2 Modbus通信机制
        3.2.3 采集模块设计
        3.2.4 控制模块设计
第四章 温控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研究
    4.1 焚烧炉系统动态特性建模
    4.2 飞升曲线求系统传递函数
        4.2.1 切线法求传递函数
        4.2.2 两点法求传递函数
    4.3 PID控制策略设计
        4.3.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
        4.3.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4.3.3 PID参数整定
    4.4 模糊控制策略设计
        4.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4.4.2 输入量的模糊化处理
        4.4.3 模糊推理规则设计
        4.4.4 解模糊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ATLAB仿真及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模糊控制器设计
        5.2.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5.2.2 输入输出量模糊化设计
        5.2.3 模糊规则设计
    5.3 Simulink仿真实验
        5.3.1 不同Kp、Ki比值对系统的影响
        5.3.2 Kp、Ki比值不变,改变Kp、Ki值对系统的影响
        5.3.3 Kd的取值对系统的影响
        5.3.4 传统PID与模糊PID仿真效果对比
    5.4 测控系统实际运行测试
        5.4.1 系统功能完整性及可靠性实验
        5.4.2 测控系统实际输出优化实验
        5.4.3 传统PID与模糊PID控制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8)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能源现状
        1.2.2 余热资源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温热泵国外研究现状
        1.3.2 高温热泵国内研究现状
        1.3.3 热泵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工质的选择
    2.1 制冷剂的发展与命名
    2.2 高温工质选用原则
    2.3 工质理论循环计算模型
        2.3.1 使用MATLAB调用REFPROP软件
        2.3.2 工质理论循环过程
        2.3.3 循环过程计算方法
    2.4 计算结果分析
        2.4.1 温度区间70-100℃的计算结果
        2.4.2 温度区间90-120℃的计算结果
        2.4.3 计算结果分析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热泵系统设计计算与主要部件选型
    3.1 压缩机选型
    3.2 换热器计算
        3.2.1 计算软件介绍
        3.2.2 蒸发器设计
        3.2.3 冷凝器设计
    3.3 膨胀阀选型
    3.4 热泵机组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热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数学模型建立的概述
    4.2 压缩机模型
    4.3 膨胀阀模型
    4.4 换热器模型
        4.4.1 冷凝器模型
        4.4.2 蒸发器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仿真算法设计及仿真结果分析
    5.1 仿真软件介绍
    5.2 仿真算法设计
    5.3 模型验证
    5.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5.4.2 过冷度与过热度对热泵循环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1.1.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3.2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3.3 气动技术实训教学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创新教育
        2.1.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研究
        2.2.1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2.2 创造力的培养
        2.2.3 创新方法的探索
    2.3 基本理论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3章 中职学校气动技术实训课程现状
    3.1 关于中职学校气动技术教学调查
    3.2 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3.3 结论
第4章 运用和田十二法进行气动技术实训装置的开发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4.3 系统硬件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5 系统整体调试
第5章 气动实训装置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5.1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5.1.1 构建原则
        5.1.2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5.1.3 创新性教学模式在气动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5.2 实践研究结论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附录 Ⅱ

(10)基于标准化能耗建模与目标规划的建筑节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能耗预测相关研究现状
        1.2.2 建筑节能优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建筑节能研究沿革
    2.1 概念起源
    2.2 关键理论
    2.3 评价工具
3 基于标准化BEM建模的建筑能耗预测技术研究
    3.1 预测技术总体框架
    3.2 阶段1:参数化建模
    3.3 阶段2:自动化仿真
        3.3.1 EnergyPlus概述
        3.3.2 建筑能耗仿真模拟流程
    3.4 阶段3:基于GA-BP的建筑能耗预测
        3.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4.2 遗传算法概述
        3.4.3 GA-BP概述
        3.4.4 基于GA-BP的建筑能耗预测实现流程
    3.5 案例分析
        3.5.1 案例背景介绍
        3.5.2 参照建筑基本设定
        3.5.3 数据抽样
        3.5.4 结果与讨论
    3.6 小结
4 基于GP的建筑节能优化技术研究
    4.1 GP模型概述
        4.1.1 GP模型基本概念
        4.1.2 GP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对比
        4.1.3 一般化GP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GP模型的建筑节能优化流程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背景
        4.3.2 优化方案介绍
        4.3.3 程序设计方案
        4.3.4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成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计参数取值依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热工自动调节教学演示及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企业深度参与的高职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陈明付. 成才之路, 2021(20)
  •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具身认知的机器人虚拟拆装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D]. 胡田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D]. 覃贵芳. 广西大学, 2020(07)
  • [5]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D]. 李春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 吴浩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D]. 杨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D]. 王二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标准化能耗建模与目标规划的建筑节能设计[D]. 李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热自动调节教学演示与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