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板技术——STR功能

新主板技术——STR功能

一、主板新技术——STR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常泽文[2](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激光工业或者科学研究中,为了使激光器、光电探测器或者一些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在恒温条件下长时间运行,避免其过热发生损坏,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热电半导体制冷装置,即半导体制冷片(TEC),半导体制冷片控温效率较高,热惯性小,方便控制,其输入电流的流向能决定其制冷或者加热,工作时没有噪声,并且不需要制冷剂。TEC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给需要恒定在某一个温度范围内工作的器件做恒温控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市场上的相关的半导体制冷器驱动装置的基础上,对现有电路系统的性能和控制算法进行拓展升级,使其更加灵活和可靠。硬件部分采用德州仪器C2000系列数字信号控制器产生多路高精度PWM信号控制两路双相交错并联同步整流降压电路驱动半导体制冷器加热或制冷。在软件上,使用抗饱和积分与积分分离的PID算法控制策略,在对目标器件进行恒温控制时能保证温度控制没有过冲或者振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驱动器为了获取被控温器件的温度,需要被控器件与温度传感器紧密耦合,但是由于强电磁干扰、机械安装或者器件质量问题,传感器存在开路的风险。如果开路,将导致被控温器件的温度控制处于开环状态,温度将会失控,对于这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非接触精确测量方法,可以在主传感器开路的情况下使用。由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精度较差,需要进行校正。本文通过专用上位机软件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后结合探测距离等因素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当前情况下的温度和距离数据进行拟合。当传感器发生开路时,利用神经网络的校正结果结合红外探测器得到的温度数值得到当前温度并实施闭环控制。如果红外传感器也发生了故障,上位机软件还可通过控温的历史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以预测温度的变化趋势,即根据下位机DSC实时发送的相关数据送入神经网络进行温度数据预测,预测的数据再通过数据通信口传输给下位机用于恒温控制。经过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恒压恒流闭环稳定快速,控温精度高,功率密度大,能满足多数场合的控温需要,即使在传感器开路的情况下,温度控制也能保证控制精度要求。

王吉申[3](2020)在《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昆虫纲Insecta:全变态类Holometabola)中最大的科,目前已知将近500种,归于1个灭绝属和8个现生属。目前,蝎蛉科的系统发育研究还不完善。该科被认为自基部分为2个值得划分为亚科级别的支系;最大的2个属——蝎蛉属Panorpa和新蝎蛉属Neopanorpa均被证明是并系群,需要进一步拆分。之前的分类学研究大多关注有限的地域,不同区系之间的关系很不明晰。由于历史原因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物种缺乏详细的描述和图示,阻滞了物种鉴定等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因此,急需将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联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揭示蝎蛉科的区系关系及演化历史;同时也急需进行全球范围的分类学修订,以提供扎实的物种鉴定依据。本文第一章对蝎蛉科的系统地位、生物学、系统发育和分类等方面作了综述,详细介绍了蝎蛉科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研究了蝎蛉科的形态特征,介绍了蝎蛉科的成虫外部结构、内部器官以及幼期特征,整理了专用的术语,为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三章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选取异蝎蛉科Choristidae中2属2种,以及拟蝎蛉科Panorpodidae中2属3种作为外群;蝎蛉科的8属155个现生种为内群。分析了 3个数据集:1)182个成虫形态特征,采用最大简约法;2)总长度为1876bp的3个基因片段(28S、COⅠ、COⅡ)联合数据集,采用贝叶斯推断法;3)总长度为2058 bp的形态特征和分子联合数据集,采用贝叶斯推断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相似,并与先前研究基本一致;但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的位置和蝎蛉亚科Panorpinae的基部关系还存在矛盾。主要结论如下:1)蝎蛉科是单系群,在基部分为2个大枝(蝎蛉亚科Panorpinae和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2)两个亚科级支系的单系性均得到了支持;3)蝎蛉亚科Panorpinae中,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广翅蝎蛉属Megapanorpa和华蝎蛉属Sinopanorpa的单系性均得到了支持,但蝎蛉属Panorpa并系于这几个属,需要进一步拆分;4)蝎蛉属Panorpa大多数种团的单系性都得到了支持,可能值得提升为属级单元;5)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中,新蝎蛉属Neopanorpa并系于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需要进一步拆分;齿瓣新蝎蛉种团N.denticulata group和契尔科提新蝎蛉种团N.chillcotti group值得提升为属级单元。讨论部分对基于不同数据集、不同方法得出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先前的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对各个支系的鉴别特征及其演化关系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的分类学修订提供了更多依据。第四章针对蝎蛉科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分类学修订;总结得到490个有效种(归于9个属,其中化石类群2属8种,现生类群8属482种),提出30个新异名、1个新组合、4个中国新纪录种;根据形态上的明显分歧和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建立了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包含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和新蝎蛉属Neopanorpa,而其他7属归于蝎蛉亚科Panorpinae;重新划分了种团和组:蝎蛉属Panorpa分为32个种团、10个组,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分为2个种团,新蝎蛉属Neopanorpa分为8个种团;对每个分类单元提供了:中名、学名、引证(包括模式标本存放机构和模式产地)、词源、测量数据、鉴别特征、描述、检视标本、分布地区以及图示等;还提供了分亚科、分组、分属和分种的检索表,以及世界蝎蛉科名录。第五章讨论了蝎蛉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化石类群的位置,以及起源、演化和生物地理学。主要的论点如下:1)蝎蛉科与拟蝎蛉科并非姊妹群,但在仅考虑现生类群的研究中,将二者看做姊妹群来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是可行的;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的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单型属(?)波罗的蝎蛉属Baltipanorpa和蝎蛉属的7个灭绝种隶属于蝎蛉亚科;2)蝎蛉科十分可能起源于东亚地区;亚科级和属级的分化与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巽他大陆的挤压-逃逸、横断山脉的造山运动等地质事件相关,而近期的物种形成则多与更新世冰期气候波动相关;3)蝎蛉科的独立扩散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区系中至少发生了 2次,日本区系5次,古北区系2次,新北区系4次。

涂团鹏[4](2020)在《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但约有30%水稻采用人工撒直播种植。人工撒直播稻种在田间无序分布,秧苗生长不均匀,通风透光性差,易感染病虫害,且后期抗倒伏能力差。机械化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轻简化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促进水稻产量稳产高产。然而,江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现有一些大型水稻直播机具不能适应丘陵小田块作业,且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品种精量播种的要求。为此,本文以手扶式插秧机动力底盘为配套动力,研制了一种小型化播量无级可调水稻精量穴直播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的结构设计根据江西水稻粒型长宽比跨度为2.13-4.99的各品种3~8粒/穴精量穴播要求,基于型孔深度无级可调的设计思路,创新设计了一种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分析了稻种在排种器运移过程受力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种器型孔外轮结构参数;根据接触材料的摩擦特性,确定了凸轮顶杆播量调节机构结构形式、滑动摩擦斜面角度及快捷调节范围;研究了充种室稻种分布规律,确定了充种室限流板为固定形式,及开度高度以65mm为宜;优化了排种器卸种机构、护种机构及毛刷高度调节机构,实现了卸种方便、护种带拆装便捷和毛刷高度调节简便2)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研究以杂交粳稻甬优12、杂交粳稻甬优1538、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泰优398粒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长度范围为7.09mm至11.29mm,长宽比为2.13至4.99)为供试品种,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型孔轮分别在10r/min、30r/min、50r/min、70r/min、90r/min转速梯度及排种器型孔3mm、4mm、5mm、6mm、7mm、8mm深度梯度下开展全因素排种试验。结果表明:就甬优12而言,播量可实现平均穴粒数3.46粒/穴至15.21粒/穴无级可调,在1~6粒/穴、2~8粒/穴、3~9粒/穴和5~11粒/穴四个播量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7%、98.7%、98.7%和99.3%;就甬优1538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2.19粒/穴至12.93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3%、100.0%、98.0%和99.3%;就黄华占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68粒/穴至11.58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0%、97.0%、96.7和95.7%;就万香优华占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46粒/穴至7.82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3%、98.0%、94.0%和84.3%;就泰优398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03粒/穴至7.05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7.7%、95.7%、90.0%和84.3%。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播量分布图和数学模型表明:稻种外型因素对平均穴粒数、穴粒数、空穴率影响主次顺序均为为长-长宽比-球度-宽-厚;对平均穴粒数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型孔深度;对变异系数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型孔深度;对空穴率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其中型孔深度对空穴率影响不显着。采用全因素回归法和输入因素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播量预测通用模型,模型相关系数最佳为0.949。3)手扶式水稻直播机整机设计以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动力底盘为配套动力,经过整机设计优化及田间试验,研制了一种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确定了主支撑结构及排种器挂接安装形式,配置了链条齿轮复合传动系统,设计了左右分离式开沟起垄装置配合双拉线调节装置实现浮板入土角度0°~45°可调,满足不同田况下不壅泥正常作业要求,整机小型轻简型能很好适应丘陵地区水田的地形地貌。机具行距设计为20cm和25cm两种规格,穴距设置为12-22cm可调。4)田间试验与示范应用分别在贵溪市、袁州区、瑞昌县、安义县等县(市、区)市开展了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累计示范面积500余亩。示范结果表明,开沟起垄效果良好无壅泥现象,播量无级调节便捷,播种效果良好,作业效率可达2~4亩/时。并在袁州区示范过程中开展了排种器播量预测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播量与实际播量基本吻合,模型平均准确度为88.0%,播量误差范围为-0.23~+0.17粒/穴;其中中低速准确度为93.6%和96.2%,中速条件下为89.8%,高速条件下为83.2%,最低作业速度条件下为77.3%。此外,贵溪市手扶式机械直播示范田块测产亩产干谷706.44kg,较人工移栽田块亩产干谷717.52kg无显着差异;袁州区手扶式机械直播测产亩产干谷569.92kg,较人工撒播亩产干谷量535.27kg,亩产干谷高出34.65kg。

吴昊喆[5](2020)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辅助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面对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和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越发显得迫切。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现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技术,拥有着成本低廉、技术完善等优点,备受市场的关注。光伏板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发电量。大型光伏电站大多建设在地域广阔的地方,特别是荒漠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光伏板表面会有大量的积尘,对发电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有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系统都是统一除尘,清洗周期是根据电站的发电量衰减情况来决定的。然而由于电站地形、光伏板阵列排布方式等原因,光伏板积尘量并不均匀,部分位置处的光伏板积尘相对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应范围内光伏板的性能及寿命。因此实现精细化积尘量检测和除尘决策,对于降低光伏电站维护成本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无人机系统的飞快发展和完善,光伏电站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技术得到业界的关注。相关技术也为改进当前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本文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光伏电站温度分布情况监测的需求,提出了以现有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图像处理技术为骨架,搭建光伏板表面温度分布检测系统的思路。本文通过在OpenMV平台搭载Lepton热成像仪,设计了完善的光伏板表面温度检测平台,该平台可以精确的标记出光伏板表面的温度异常区域,并实现光伏组件的温度分布情况监测。其次,针对光伏板表面积尘分布情况的检测需求,本文利用OpenMV平台搭载高清摄像头,并经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获得了可反映光伏板表面积尘情况的清晰图像。通过WIFI模块可实时传输于相应的计算机平台,为除尘决策提供依据。再次,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直观的光伏板积尘分布数据,本文设计了基于MATILAB-GUI的沉积物检测平台,该平台可以得到效果更加优秀的检测图像,并能够计算出沉积物的遮蔽面积和沉积率,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光伏板表面的洁净程度。最后,为了更为便利的及时查看相关信息,本文设计了手机APP软件平台,该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光伏板温度和沉积物分布图,并进行简单的图像操作,并且可以在经过一定的人工干预后,实现辅助除尘决策。本文搭建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辅助系统,旨在可以为光伏电站的运营管理提供精确的除尘决策依据,以此降低除尘费用,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陈兰芳[6](2020)在《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效果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为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三板”市场正式成立。此后,新三板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广大的优质中小企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三板市场挂牌规模开始扩大。随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挂牌企业的公司治理日渐规范,融资问题得以缓解。但是随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结构开始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多元,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欠佳和流动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部分逐渐壮大的挂牌企业将目光投向了A股市场,希望通过转板上市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根据东方财富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年,共有415家新三板企业接受转板上市辅导。截至2018年底,共有54家企业从新三板转板至A股市场。针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纷纷寻求转板上市的现象,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这些转板企业的转板动机,对转板企业的转板效果展开分析。首先,本文梳理和统计了现有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共获取54家转板企业,并从中选择了4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转板上市的动机。根据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信号理论与流动性溢价理论等企业转板的理论,采用PEST分析法探讨企业转板上市的外部坏境。在此基础上从新三板市场和企业发展现状两方面对企业转板上市的动因展开研究。一方面,研究对比了新三板和创业板在市场活跃度、流动性和市场估值三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企业转板的外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企业发布的资料分析企业转板的内在动因。上述研究显示,融资功能、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是企业选择转板上市的主要因素。其次,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研究了转板上市的效果。第一,本研究分别从融资效率、流动性、抗风险能力和股东财富变化四个方面纵向分析了转板企业转板前后的表现,即对纵向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转板后融资效率有所改善,流动性显着提升,抗风险能力得以加强,股东财富出现增长。第二,本文通过对转入不同板块的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转板后转至创业板的企业融资效率值显着提高。第三,针对转板企业所处的新三板分层层次,研究创新层和基础层企业转板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转板企业以基础层企业为主,并且转板后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效率并没有明显优于基础层企业。第四,本研究增设了未转板的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作为对照组来研究转板企业和未转板企业的融资效率的横向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板企业的综合融资效率有所提升但并不显着,两组企业的规模效率水平均较高,并且对照组的纯技术效率在逐步提升。最后,通过对上述转板上市的动机和效果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转板上市后在融资效率、流动性、抗风险能力和股东财富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三板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发现转板至创业板的企业转板效率整体表现更好,可能的原因在于新三板对挂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创业板相较于其他板块而言上市条件更为宽松。但是,在对企业转板动因和效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转板存在几点问题:第一,转板机制并不健全,间接转板方式较为复杂。第二,新三板的分层制度并不健全,导致创新层和基础层企业的融资效率没有显着区别。第三,融资资金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企业出现了投入冗余的情况。第四,新三板存在个人投资者门槛较高导致的市场活跃度较低、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新三板企业和新三板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基于转板企业在不同板块上市的效率研究,企业需要明确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板块上市;针对企业投入冗余较多的情况,建议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有效利用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转板的动机和效果的整体分析,建议新三板健全转板机制、加强融资功能、完善分层制度、提升市场流动性以及加强与区域股权市场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为中小企业服务。

张文耀[7](2020)在《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是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为民航的通信、导航、雷达等领域而专门划分和分配的无线电频率。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的安全性对于民航飞机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通过对民航无线频谱监测系统的研究,来应对民航无线电发生的突发情况。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无线电业务、无线电设备层出不穷。各种突发性的干扰,使电磁环境恶化,降低通信质量,如果发生在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会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机场的无线电频谱监测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监测,减少电磁环境的污染,可以保障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安全性。文章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为了实现对机场以及机场周边的无线电进行监测,防止干扰发生,保护民航安全,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USRP硬件外设和LabVIEW程序的频谱监测平台。该平台针对特定民航频率设计,具有扫频监测,FM、AM解调,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可行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现阶段的通讯与工程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其可编程性强,实用方便,势必在现阶段以及以后的通讯系统中有重要应用。在扫频功能中,可以对指定的频率进行扫频,在上位机端进行频谱等信息显示。对接收到的数据与已知机场周边数据对比,进行FM与AM解调,找出可疑信号。在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中,采用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对干扰源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际无线电监测中有一定的实用性。总之,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方式,实现机场周边无线电信号的监测与干扰定位,为研究民航特定频段的无线电监测与干扰测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技术手段。

杨丙辉[8](2020)在《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物灌溉管理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作物灌溉管理在技术上还是处于薄弱环节,没有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灌溉管理,因此设计一款能够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不同的生长地域、不同的时间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天气”等因素,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特性,采用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灌溉管理系统尤为迫切。该论文以“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设计管理规范研究法”,对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相关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X县灌溉现状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相关技术优缺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北斗通信系统运用到本研究中,拓展了系统应用范畴;确立了“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设计”、“北斗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管理”、“方案优化设计及系统软硬件设计实施”等5项主要研究内容。为了确保系统稳定性以及技术可行性,在系统设计之前,对系统设计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管理策略,并结合相关技术优缺点、性能指标等,对相关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结论。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对“软件系统架构”、“硬件系统架构”的性能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系统架构选型得出了结论;通过对元器件选用、系统组成、功能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在系统开发实施阶段,对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工作进行了重点实施;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输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文件,如:“电路原理图”、“PCB板图”、“元器件bom表”、“PCB贴片文件”“嵌入式软件代码”、“服务器后台软件代码”、“服务器显示软件代码”、“数据库软件代码”等。该系统的设计符合国家十三五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不仅能实现无人化、科学化灌溉,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精准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我国智能灌溉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冠[9](2020)在《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尤其在远程监控领域。对于户外大型设备的远程监控受现场环境、设施陈旧及技术薄弱等因素影响,使设备的运转状态无法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者。为了解决此问题,根据开滦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与发展愿景,结合开滦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焦炉四车联锁监控系统技术升级,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感知通信技术、云技术、WEB前端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技术探索。通过对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通讯接口的开发及外接采集感知设备对推焦车工作状态及运行状态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主板上的4G模块进行Socket传输,传输至在云端搭建好的数据库中,再利用HTML+Java Script+CSS+JSON+AJAX技术进行显示端界面及逻辑关系的编写,使数据可在移动终端及PC端显示,可为户外大型设备的远程监控提供有益的技术探索。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通常存放于云端,但由于云端距离现场较远且信号干扰较强,使数据处理时延增大,针对此种状况,提出一种工业物联网云雾混合网络(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fog hybrid network,ITCFN)框架,解决了工业数据在云端处理的高延迟问题。在实际生产范围内,利用路由器、交换机等边缘设备,在云服务器和生产设备之间构建一个雾计算层。针对雾计算节点设备计算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设备分布式计算方法,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粒子群负载均衡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Based On Simulated Annealing,SAPSO-LB),实现了任务处理延迟最小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APSO-LB算法的ITCFN能有效降低工业数据处理延迟。当使用10台雾计算设备,采集数据在4GB到12GB之间时,与云计算相比,延迟降低了84.1%-29.9%。图19幅;表10个;参87篇。

史开瑕[10](2019)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业绩指标是企业估值的基础,会计收益的分类及其披露,不仅影响企业内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向。面对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创新背景,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非传统的新型收益来源不断产生,“其他综合收益”(OCI)已成为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8)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确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重要变化,以及我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CAS 30(2014)”)的制定与实施,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界定与列报制度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根据这种现实环境变化,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历史变革及列报内容、列报方式变化的现实情形,进一步探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并从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三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理论,推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与监督,为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优化投资决策、资金配置与业绩评价提供经验支持,同时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及不断国际趋同的现实背景下,一些核心问题尚待厘清:第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制度背景;第二,CAS 30(2014)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调整的实施效应如何,是否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对投资人、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是否缩小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根据以上现实背景与理论上的要求,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出发,梳理国内外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发展脉络与阶段性成果,探寻其发展动因与趋势,并得出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变化的总体趋势,以及分项内容列报及披露的现状,剖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第二,基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运用经济后果理论,研究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与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路径,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正向影响是否会间接地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并提高投资效率。第三,根据以上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比较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一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二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应与实际实施效应的差异。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取得的效果,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及利益相关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从发展历程看,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经济学中的收益成本理论相一致,虽然其更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但其实际运用还取决于现实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准则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进程为依托,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要求大致经历了从不列报到表外披露,再到表内分类列报的发展过程。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持续改进和完善说明其在现今国内外财务报告体系中地位越发重要。第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程度大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同,导致非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更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当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较差时,或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更强。第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并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显着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资本成本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第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效率的增加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无论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升高,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都可以显着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现状进行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实证研究,并显示出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首次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之日起,至2017年截止,从这9年的长期及短期两个时空界域分别研究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及披露的总体趋势与波动性。本文通过手工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整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或披露的分项数据,从信息披露数量、波动性和重分类转回等角度,阐述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现状,这一点在以往同类研究中鲜见。第二,采用新维度对其他综合收益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管理角度展开,关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是否提高了与股价或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透明度增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相对忽视列报变更对管理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可能的影响。本文从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角度研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人及内部管理者行为可能的影响,探究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内外部治理效应,横向拓展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相关文献,丰富了相关经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解。第三,利用新数据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现有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基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和欧盟,缺乏来自新兴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制度背景、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同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异,且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以CAS 30(2014)的实施为自然事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结果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对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有显着影响。验证了CAS 30(2014)的实施效应,也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提供来自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证据。

二、主板新技术——STR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板新技术——STR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风险投资
        3.1.2 新三板
        3.1.3 企业价值
        3.1.4 机制
        3.1.5 溢出效应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风险投资理论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3.2.4 溢出效应理论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5.3.1 治理作用机制
        5.3.2 认证作用机制
        5.3.3 支持作用机制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5.4.1 资源配置机制
        5.4.2 竞争合作机制
        5.4.3 协作链接机制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6.2.1 研究假设回顾
        6.2.2 计量模型设定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4 内生性分析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6.7 本章小结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1.3 研究假设回顾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内生性分析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5 稳健性检验
        7.4.6 内生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半导体制冷片
        1.1.2 半导体制冷片驱动器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仿真
    2.1 系统总体框图
    2.2 闭环算法与主功率拓扑仿真分析
        2.2.1 抗积分饱和与积分分离PID
        2.2.2 双相交错同步整流降压拓扑
    2.3 径向基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对比仿真
        2.3.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简介
        2.3.2 径向基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简介
        2.3.3 广义化径向基神经网络简介
        2.3.4 BP神经网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板硬件系统设计
        3.1.1 主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3.1.2 主板硬件PCB设计
    3.2 数控板硬件系统设计
        3.2.1 数控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3.2.2 数控板硬件PCB设计
    3.3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设计
        3.3.1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原理图设计
        3.3.2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PCB设计
    3.4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3.4.1 温度采集系统原理图设计
        3.4.2 温度采集系统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控双相交错并联同步整流降压变换器实现
    4.1 电压模式控制与数控软件实现
        4.1.1 电压模式控制模型
        4.1.2 电压模式控制的数字PID实现
    4.2 数控均流方法与软件实现
        4.2.1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法
        4.2.2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法软件实现
        4.2.3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测试
    4.3 数控恒温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校正拟合以及预测实现
    5.1 MLX90614红外非接触测量与PT100接触测量数据对比
        5.1.1 MLX90614测温数据分析
        5.1.2 PT100测温数据分析
    5.2 使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非接触测温校正仿真分析
    5.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温度预测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综合指标实现与测试
    6.1 整机硬件系统
    6.2 主功率拓扑性能测试
    6.3 PT100传感器控温性能测试
    6.4 非接触反馈与无反馈控温性能测试
        6.4.1 基于MATLAB GUI的控温上位机软件
        6.4.2 使用MLX90614校正数据恒温测试
        6.4.3 使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数据无反馈恒温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蝎蛉科在长翅目中的地位
    1.2 蝎蛉科在蝎蛉总科中的地位
    1.3 蝎蛉科生物学
        1.3.1 分布和生境
        1.3.2 休憩姿态
        1.3.3 食性
        1.3.4 交流和防卫
        1.3.5 捕食者与寄生物
        1.3.6 求偶与交配
        1.3.7 生活史
    1.4 蝎蛉科系统发育
        1.4.1 研究概况
        1.4.2 存在问题
    1.5 蝎蛉科分类
        1.5.1 研究概况
        1.5.2 存在问题
    1.6 蝎蛉科其他研究
        1.6.1 细胞学
        1.6.2 生理学
        1.6.3 胚胎发育
        1.6.4 视觉器官构造
        1.6.5 显微和超微结构
    1.7 蝎蛉与人类
第二章 蝎蛉科形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形态观察
        2.1.3 图片获取
        2.1.4 术语应用
    2.2 结果
        2.2.1 成虫外部形态
        2.2.2 成虫内部器官
        2.2.3 幼期形态
    2.3 讨论
第三章 蝎蛉科系统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来源
        3.1.2 分类单元选取
        3.1.3 形态特征编码
        3.1.4 DNA扩增与序列分析
        3.1.5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1.6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1.7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
        3.2.1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
        3.2.2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3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3 讨论
        3.3.1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研究
        3.3.2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
        3.3.3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
第四章 蝎蛉科分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形态观察、图片获取和术语应用
        4.1.3 数据测量
        4.1.4 分类描述
    4.2 结果
        蝎蛉科 Panorpidae Latreille, 1802
        蝎蛉亚科Panorpinae Latreille, 1802
        蝎蛉属Panorpa Linnaeus,1758
        华蝎蛉属Sinopanorpa Cai & Hua, 2008
        叉蝎蛉属Furcatopanorpa Ma & Hua, 2011
        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 Zhong & Hua,2013
        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 Gao,Ma & Hua, 2016
        广翅蝎蛉属Megapanorpa Wang & Hua, 2019
        (?)波罗的蝎蛉属Baltipanorpa Krzeminski & Soszynska-Maj,2012
        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Wang & Hua, subfam.n
        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 MacLachlan,1875
        新蝎蛉属Neopanorpa van der Weele, 1909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创新点
    5.2 主要结论
    5.3 系统发育
        5.3.1 蝎蛉科在蝎蛉总科中的位置
        5.3.2 长腹蝎蛉属的位置
        5.3.3 化石类群的位置
    5.4 起源与演化
        5.4.1 蝎蛉科起源与早期分化
        5.4.2 蝎蛉亚科早期分化
        5.4.3 新蝎蛉亚科早期分化
        5.4.4 近期物种形成
    5.5 生物地理学
        5.5.1 中国区系
        5.5.2 中南半岛区系
        5.5.3 印度区系
        5.5.4 印度尼西亚区系
        5.5.5 日本区系
        5.5.6 欧洲区系
        5.5.7 北美区系
    5.6 研究展望
        5.6.1 系统发育研究的完善
        5.6.2 分类系统的完善
        5.6.3 物种多样性的继续探索
        5.6.4 演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发育分类单元及相关信息
附录B 形态学系统发育特征矩阵
附录C 世界蝎蛉科名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直播排种器研究现状
        1.2.2 水稻直播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节
2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的结构设计
    2.1 排种器播量调节范围的确定
    2.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总体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轮设计
        2.3.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3.2 型孔数量
        2.3.3 凸轮顶杆机构
    2.4 限流板高度
    2.5 护种装置
    2.6 清种高度调节装置
    2.7 卸种装置
    2.8 排种导流板
    2.9 传动系统
    2.10 本章小结
3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指标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转速条件下型孔深度对播种均匀性的影响
        3.2.2 各因素对排种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
        3.2.3 播量模型建立
    3.3 本章小节
4 整机设计与田间试验
    4.1 技术要求
    4.2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4.2.1 整机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2.3 主要设计参数
    4.3 机架设计
        4.3.1 主支撑架
        4.3.2 排种器挂接装置
    4.4 触土部件设计
        4.4.1 开沟起垄装置
        4.4.3 入土角度调节装置
        4.4.4 高程仿形装置
    4.5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
        4.5.1 减速比的确定
        4.5.2 传动系统的设计
    4.6 田间试验
        4.6.1 排种器播量田间验证试验
        4.6.2 生产试验
        4.6.3 示范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试验品种各播量区间合格率
    附件2:播量密度分布直方图
    附件3:测产报告
    附件4:计算程序

(5)基于图像处理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辅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积尘对光伏发电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1.4 光伏电站除尘决策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伏板表面温度分布检测模块设计
    2.1 红外热成像技术
    2.2 光伏板的热斑效应
    2.3 光伏板温度分布检测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板表面沉积物检测模块
    3.1 图像预处理
    3.2 光伏板沉积物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电站除尘决策辅助系统
    4.1 系统的设计思路和预期目标
    4.2 系统软件操作界面及相关操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3 新三板现状与企业转板上市动因分析
    3.1 新三板现状概况
        3.1.1 新三板发展现状
        3.1.2 新三板转板现状
    3.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企业转板上市动因分析
        3.3.1 新三板市场角度
        3.3.2 企业角度
4 企业转板上市效果整体分析
    4.1 融资效率分析
        4.1.1 模型设定
        4.1.2 指标选择
        4.1.3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流动性分析
    4.3 抗风险能力分析
    4.4 股东财富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建议
        5.2.2 对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1
    附录A-2
    附录A-3
    附录A-4
    附录A-5
    附录A-6
    附录A-7

(7)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电及航空无线电基本概念
    1.2 论文选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1 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二章 基于USRP的频谱监测平台简介与相关技术
    2.1 软件无线电概念及特点
        2.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2.1.2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
    2.2 USRP介绍
    2.3 LabVIEW介绍
    2.4 常见信号解调方式
        2.4.1 AM解调
        2.4.1.1 包络检波法
        2.4.1.2 相干解调法
        2.4.2 FM解调
        2.4.2.1 非相干解调
        2.4.2.2 相干解调
    2.5 并行处理技术
    2.6 数据库技术
        2.6.1 数据库概念
        2.6.2 LabVIEW与数据库连接方式
        2.6.3 LabVIEW与 Access数据库连接
    2.7 信号源定位技术
        2.7.1 信号源定位概念
        2.7.2 信号源定位方法
        2.7.3 测向定位基本原理
        2.7.4 多站测向交叉定位基本原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需求性分析与系统搭建
    3.1 平台需求分析
        3.1.1 硬件系统需求
        3.1.2 软件系统需求
    3.2 干扰信号分析
    3.3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3.3.1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整体设计方案
        3.3.2 平台技术路线
    3.4 平台相关设备
        3.4.1 PTU57 型高精度数字云台介绍
        3.4.2 HMC252 射频开关介绍
        3.4.3 JY901 角度传感器介绍
        3.4.4 UM220 GPS模块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4.1 系统接收方案
        4.1.1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4.1.2 定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4.2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
        4.2.1 USRP设置流程
        4.2.2 扫频功能设计
        4.2.3 扫频波形显示
        4.2.4 扫频频谱分析
        4.2.5 LabVIEW调用Access数据库
        4.2.5.1 波形数据的存储与读取
        4.2.5.2 读取已有机场数据库数据
        4.2.5.3 数据库快速查找功能
        4.2.5.4 实现已知机场数据库与接收波形数据库的对比与筛选
        4.2.6 基于NI-USRP的 FM解调器设计
        4.2.7 基于NI-USRP的 AM解调器设计
    4.3 定向天线频谱监测系统
        4.3.1 基于Lab VIEW的仪器控制
        4.3.2 PTU57 云台与上位机通讯
        4.3.3 上位机端控制HMC252 射频开关功能程序设计
        4.3.4 上位机与JY901 角度传感器通讯程序设计
        4.3.5 上位机与GPS UM220模块通讯程序设计
        4.3.6 测向功能设计
        4.3.6.1 自动测向功能
        4.3.6.2 手动转台旋转测向功能
        4.3.7 干扰定位系统设计
        4.3.7.1 测向定位方法中的估计算法
        4.3.7.2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算法
        4.3.7.3 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
        4.3.8 定位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讨论
        5.1.1 实验介绍
        5.1.2 实验分析与讨论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概况
    2.2 硬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软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管理
    3.1 系统设计规划管理
    3.2 技术评审管理
    3.3 元器件选型管理
    3.4 PCB工艺设计管理
    3.5 系统可靠性设计管理
    3.6 系统维修性设计管理
    3.7 安全性设计管理
    3.8 系统保障性设计管理
    3.9 系统测试性管理
    3.10 系统环境适应性管理
    3.11 本章小结
4 方案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系统架构分析
    4.2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4.3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4.4 智能控制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预计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6.1 预计经济效益分析
    6.2 预计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工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大型设备远程监控研究现状
    1.2 雾计算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雾计算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雾计算的研究
第2章 相关技术理论分析
    2.1 工业物联网技术
        2.1.1 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2.1.2 工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2.1.3 工业物联网的技术趋势
    2.2 雾计算介绍
        2.2.1 雾计算特征及架构
        2.2.2 雾计算应用场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程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3.1 技术总体方案
    3.2 数据采集方案
        3.2.1 数据采集类型
        3.2.2 数据采集方式
    3.3 设备选型
        3.3.1 主控芯片选型
        3.3.2 嵌入式处理器及主板参数
        3.3.3 外接设备选型
        3.3.4 位置距离信息采集难点
    3.4 数据传输技术方案
        3.4.1 通信模块选择
        3.4.2 4G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3.4.3 嵌入式主板4G移植
        3.4.4 数据结构及协议制定
    3.5 云端应用
        3.5.1 云服务器功能设计
        3.5.2 服务器的选择
        3.5.3 数据库控制器
    3.6 远程监测软件开发技术方案
        3.6.1 web前端界面整体架构
        3.6.2 软件编程的关键技术
        3.6.3 项目所用的编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4.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1.1 修改环境变量
        4.1.2 Boot Loader的移植
    4.2 Linux内核移植
        4.2.1 Linux内核结构
        4.2.2 内核裁剪移植
        4.2.3 制作根文件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物联网数据处理时延优化
    5.1 系统建模
        5.1.1 工业物联网云雾混合架构
        5.1.2 系统建模
    5.2 优化策略
        5.2.1 SAPSO-LB算法
        5.2.2 算法过程描述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1 SAPSO-LB时延分析
        5.3.2 节点个数对数据处理时延影响
        5.3.3 SAPSO-LB与其它负载算法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收益理论
        二、产权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专业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三、收益的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
        四、经济后果理论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必要性与列报方式研究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项目内容
        一、美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三、中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第三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三、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四、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问题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分析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机理分析
        一、会计的内涵本质研究:经济后果的根源
        二、会计准则变革的效果:经济后果的演化路径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路径分析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三、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
        四、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基础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三、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基础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五、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基础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五、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可能创新
    四、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主板新技术——STR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D]. 常泽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3]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D]. 王吉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D]. 涂团鹏.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基于图像处理的光伏电站除尘决策辅助系统设计[D]. 吴昊喆. 宁夏大学, 2020
  • [6]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效果研究[D]. 陈兰芳.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D]. 张文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8]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D]. 杨丙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D]. 黄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D]. 史开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新主板技术——STR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