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旋风

“哈利波特”旋风

一、“哈利·波特”旋风(论文文献综述)

乐奕[1](2021)在《孩子们的经典音乐盒——带你走近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配乐》文中研究指明喜欢魔法的琴童朋友一定知道哈利·波特——那个戴着圆圆眼镜、手拿小魔杖画圈圈的小巫师吧?2001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演。奇异的电影场景、玄幻多变的音乐及扑朔迷离的电影情节,瞬间风靡全球,以9.6亿美元的票房跃登全球电影史上的票房亚军,可见这部电影的吸引力有多大!本期的音乐盒,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欣赏专为这部魔幻电影量身打造的魔幻音乐吧!

何岸[2](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申琳[3](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钱慧琳[4](2020)在《语言象似性视阈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咒汉译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象似性有别于索绪尔所提出的任意性原则,着眼于语言形式与意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哈利·波特》系列中,魔咒多数由J.K.罗琳根据数种语言自造而来,给其汉译带来了挑战。该文在语言象似性视角下探索原文本中魔咒这种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如何在不同语言形式下得以展现,讨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帮助目标文本接受者激活原文本所蕴涵的概念,达到较佳的翻译效果。

徐玥楚[5](2020)在《从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看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舞台上,儿童电影是这电影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85年,为了进一步发展儿童电影事业,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收到国家广电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五部委的委托,创立了中国电影童牛奖,奖励与表彰优秀儿童电影及其工作者。2005年,童牛奖并入华表奖,但这并不意味着童牛奖的逝去,而是为华表奖注入了更为专业的儿童电影力量。自此之后,华表奖关于儿童电影的奖项增设优秀少儿牛影片奖,2013年更名为优秀少儿题材电影。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初期大都是故事片的形式,在后续发展中,故事片依然占据儿童电影比例的绝大部分。因此,童牛奖优秀故事片是坊间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国儿童电影水平的奖项。本文针对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的发展历程,对童牛和华表两个不同时期展开研究。立足于历届童牛奖获奖作品进行动态分析,再现隐藏在获奖作品背后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时代特征,从获奖影片题材的变化轨迹提炼出中国儿童电影中反映出的价值取向以及儿童形象刻画中体现的儿童观。本文立足于中国儿童电影专业奖项童牛奖历届优秀故事片获奖作品,对其创作题材、价值取向、儿童形象与儿童观体现等方面展开对儿童电影创作的动态研究。在市场经济干预电影行业发展的今天,电影产业化发展成了必经之路。当代电影早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商业电影的出现尤其强调了电影的产业化现象。而中国儿童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还沉浸在创作为重的时代。因此,想要实现当代儿童电影的崛起必须站在童牛奖的肩膀之上,反思儿童电影发展策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应当坚持以“内容为王”,走儿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路线;形成属于儿童电影的良性产业链,实现儿童电影的产业化发展。

王伟[6](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杨雨晨[7](2019)在《幻想的路径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发展初探》文中指出随着幻想文学风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台湾儿童奇幻小说也在新世纪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潮流,也通过对幻想极尽张扬的书写与对现实的思考,反映出作家对儿童成长过程与方向的思索。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台湾儿童奇幻小说已经显示出独有的风貌与光华,并体现出部分中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现阶段特点。本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历时的眼光探究台湾儿童奇幻小说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尝试对其进行总结。第一章由“儿童奇幻小说”的主题切入,讨论它的定义与历史源头,并依据史实,尝试从出版学角度探讨西方儿童奇幻小说在台湾的引进过程。第二章则力图描绘出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大体面貌,针对近三十年来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以萌芽期、成长期与繁荣期三个时期为纲分别对其进行归纳与分期。第二部分由文学史讨论转向文本探讨。第三章以部分代表性的西方儿童奇幻小说为参照系,通过比较研究发见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特点,并以福斯特的小说三要素为纲进行阐述。在幻想的形式之外,文本所指涉的现实问题也在本文的观照范围内,因此,本文也尝试挖掘出针对幻想世界背后所指向的现实问题,如原住民儿童的身份认同问题、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寻根以及对当前生态危机的反思。

黄倩倩[8](2018)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中译本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翻译规范是描写翻译学的重要一支。其创始人图里借用社会行为学的概念,突破固有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框架,将翻译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之中,提出翻译规范理论,将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而切斯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又称产品规范和过程规范),后者更是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至此,翻译规范涉及的范围更加细致全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全世界各年龄段读者的欢迎。作品先后译成67种语言在200个国家发售,截至2017年1月,哈利·波特系列销量已超5个亿,在全世界畅销书销量史上排名第三,仅次于《圣经》和《毛泽东选集》。种种数据无不显示出哈利·波特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畅销小说系列,哈利·波特在文学界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发掘研究其文学意义。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角度解读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异同也是这种形势下的一个尝试。中译本的诞生使更多的国人能够阅读哈利·波特,可以说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成功与其译本息息相关,前前后后也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是前人对哈利·波特的翻译研究大都从功能对等、目的论、接受理论等角度研究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译本,选取样本片面,忽略了和哈利·波特系列的连贯性,也很少考虑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制约。目前关于规范理论的研究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的比较多,但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更加全面细致,也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译者主观能动性。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进行研究的还未曾得见。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指导,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大陆版译文和台湾版译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从译文出发,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对应关系,比较两个译本的不同对应,找出译者在处理某些翻译问题时的翻译策略,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因素,即翻译规范,并归纳能够解释翻译规范的内在法则。不同于规约性理论,翻译规范理论是描述性的,翻译规范不是为了规定译者该怎么翻译,而是为了找出译者翻译规律,并解释译者种种翻译行为背后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和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哈利·波特以及翻译规范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发现本研究的意义。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理论依据,详细说明了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第四章进行材料分析,从语义、语法/句法和语用层面分析发现不同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异同。第五章通过翻译策略的分析找出隐藏其后的翻译规范,并归纳造成规范异同的主要原因。第六章总结本文研究结果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进行展望研究发现,翻译规范是动态的,受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翻译规范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从原文选取、到文本翻译、到译本接受,都是翻译规范影响的结果。受意识形态、市场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两个译本的翻译规范有所同,亦有所不同。首先,在期待规范上,两地都期待英美文学。不同在于,大陆版本符合成人读者的期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异化,力求展现一个最真实的作品。而台湾版本符合的是儿童读者的期待,在策略上多归化,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魔幻世界。其次,在责任规范上,两个译本都对翻译涉及的各方负责,差别在于大陆译本将最大的忠诚交予原文,而台湾译本将最大忠诚交予目标读者。然后,在交际规范上,两者都追求理解这一价值,做读者与原文的桥梁,但在策略上有很多不同:大陆版本更多采用的是语义策略,而台湾版本多采用语用策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作为一个整体,译本内部受交际规范影响保持前后一致。最后,在关系规范上,大陆版本更多受语义相似和形式相似制约,而台湾版本则受风格相似和效果相似影响。本研究创新点:从翻译规范角度出发,拓宽了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研究视野,摆脱了以往规约性的理论指导,而是从译本出发,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也更突出了译者主观能动性。以哈利·波特全系列作为研究对象,避免了以往选材单一片面的缺点,考虑到了同一系列的连贯性。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全系列中译本的研究还没有,本研究填补了这块空白,也证明了翻译规范理论在解释译者行为、译本接受方面的可行性。

孔媛[9](2018)在《哈利波特小说汉语译介中的魔法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果没有一系列出彩的翻译,《哈利波特》中令读者叹为观止的西方魔法文化传奇不会得到完美的传达。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译介尤其强调翻译的文化策略。从译介的角度来看,《哈利波特》中文翻译版本对魔法文化的处理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译者的中文翻译版本对魔法文化忠实的直译和异化的手段再现源文化的原汁原味;而创造性翻译和归化的翻译使得源语言中难懂的魔法文化转化为中国读者容易接受的神话文化。

刘璐[10](2018)在《《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到J.K.罗琳,我们必然会想到她的代表作《哈利波特》,这一系列小说推出后,几乎全世界为之疯狂。作为一个集合多种文化元素,又将传统与现代、幻想与现实集于一身的小说,它成功的吸引了文学界的眼球。随着《哈利波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全球的同时,关于小说创作的研究也日趋升温。但是,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来看,以往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都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罗琳将神话原型巧妙地融入到了小说的创作中,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置换变形更加和谐,文化精神与现实反思的表达也更加深刻。但是,对原型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间的关系,及作者创作小说的用意等等问题,还有待于进行更加仔细全面的探讨。原型理论欲为整个文学批评寻找一种共同模式,借此观点,使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本文以原型批评的视角考察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意在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与微观并置的研究。文学创作与人的潜意识、文化根源、民族精神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型理论也为我们深入探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创作用意和各种因素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全面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荣格与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全面梳理出罗琳小说中出现的神话原型,同时借助弗洛姆等人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理论,还原出神话原型在小说中的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罗琳的创作意图。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原型理论的发展进行概述。通过对占据原型理论发展道路转折点的三位关键性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文学作品与古老神话之间的联系。在充分理解文学本质的前提下,确定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原型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是对《哈利波特》中的神话原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具体原型的发现、归纳、还原、整合,对整个小说系列中频繁显现的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叙事结构原型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理解。基于这三类原型的解读,进一步体现罗琳的创作思路及小说真正的本质。第三章是解答作者将原型运用到小说中的真实用意。以充分研究小说中体现的原型为前提,细致深入的挖掘罗琳利用原型进行创作的意图,表达了罗琳期望通过文化寻根来救赎迷失在物质大潮中的人们。并借助恢复优秀文化传统,突显社会的正向发展离不开人性的正向发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神话原型的分析,引起人们对人性异化的思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精神上的残害,呼吁恢复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通过理性与爱来拯救异化的理念。

二、“哈利·波特”旋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利·波特”旋风(论文提纲范文)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语言象似性视阈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咒汉译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语言象似性相关研究综述
3 语言象似性视角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咒汉译探究
    3.1 顺序象似性与魔咒汉译
    3.2 数量象似性与魔咒汉译
    3.3 魔咒汉译中的重叠手法和语言象似性
4 结论

(5)从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看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儿童电影
        1.1.2 儿童
        1.1.3 童牛奖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综述
第2章 童牛奖的发展历程
    2.1 童牛时期(1985-2004)
        2.1.1 童牛初期(1985-1990)
        2.1.2 童牛上升期(1991-1999)
        2.1.3 童牛沉淀期(2001-2004)
    2.2 华表时期(2005-2018)
        2.2.1 转轨期(2005-2011)
        2.2.2 脱轨期(2013-2018)
第3章 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的题材类型及其价值取向
    3.1 校园题材
        3.1.1 多层面的成长冲突
        3.1.2 个体价值感受
    3.2 家庭题材
        3.2.1 代际的冲突与和解
        3.2.2 人性本善
    3.3 幻想题材
        3.3.1 扭曲与复归的人性
        3.3.2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4章 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的儿童形象与儿童观
    4.1 童牛时期的儿童形象
        4.1.1 “小英雄”形象与“小大人”形象
        4.1.2 成人本位的儿童观
    4.2 华表时期的儿童形象
        4.2.1 “小主人”形象与“环保卫士”形象
        4.2.2 生活本位的儿童观
    4.3 新发展时期的儿童形象
        4.3.1 “渴望”与“追求”的儿童形象
        4.3.2 个人本位的儿童观
第5章 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策略
    5.1 儿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
        5.1.1 建构类型化的创作观念
        5.1.2 制片过程的类型化
        5.1.3 发行与放映过程的类型化
    5.2 儿童电影的产业化发展
        5.2.1 火车头:制片改革
        5.2.2 火车体:宣发的跟进
        5.2.3 火车尾:后产品开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童牛奖历届优秀故事片获奖作品主要题材统计表

(6)《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7)幻想的路径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儿童奇幻小说的定义
    第二节 西方儿童奇幻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对西方儿童奇幻小说的译介
第二章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分期
    第二节 萌芽期:鸣响始发的汽笛
    第三节 成长期:向着银河,飞驰
    第四节 繁荣期:越过发光的河滩
第三章 奇幻叙事与现实关怀
    第一节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特点
    第二节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的现实指向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中译本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Objectives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abroad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at home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arry Potter Series
        2.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arry Potter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Harry Potter series abroad
        2.2.3 Previous studies on Harry Potter series at hom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rry Potter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rry Potter abroad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rry Potter at home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Concept of Norm
    3.2 The Expectancy Norm
        3.2.1 Definition
        3.2.2 Features
    3.3 The Professional Norm
        3.3.1 Definition
        3.3.2 The accountability norm
        3.3.3 The communication norm
        3.3.4 The relation norm
    3.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Ethical Values Governing Translation Norms
        3.4.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4.2 Ethical values governing translation norm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HARRY POTTER
    4.1 Semantic Level
        4.1.1 Names
        4.1.2 Acronyms
        4.1.3 Four-character phrases
    4.2 Grammatical/Syntactic Level
        4.2.1 Sentences with rhetorical devices
        4.2.2 Long sentences
    4.3 Pragmatic Level
        4.3.1 Spells
        4.3.2 Dialects and accents
        4.3.3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NORMS
    5.1 The Expectancy Norm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5.1.1 Prevailing translation traditions
        5.1.2 The form of a similar text-type
        5.1.3 Ideological factors
        5.1.4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5.1.5 Summary
    5.2 The Professional Norm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5.2.1 The accountability norm
        5.2.2 The communication norm
        5.2.3 The relation norm
    5.3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1
APPENDIX 2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哈利波特小说汉语译介中的魔法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译介学和《哈利波特》的译本
二、《哈利波特》里的魔法文化
三、译介学在《哈利波特》翻译中的应用
    (一) 《哈利波特》译本中的忠实翻译
        1.魔法植物的忠实性翻译
        2.魔法生物的忠实性翻译
        3.魔法地名的忠实性翻译
    (二) 《哈利波特》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
        1.魔法生物的创造性翻译
        2.咒语的创造性翻译
        3.魔药的创造性翻译
四、结语

(10)《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原型理论概述
    第一节 弗雷泽的社会人类学
    第二节 荣格的心理学
    第三节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
第二章 《哈利波特》中的神话原型
    第一节 《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原型
        一、哈利——英雄原型
        二、伏地魔——妖怪原型
        三、邓布利多——先知原型
    第二节 《哈利波特》中的意象原型
        一、神谕意象
        二、魔怪意象
    第三节 《哈利波特》中的叙事结构原型
        一、情节原型
        (一)冲突
        (二)殊死搏斗
        (三)消失与重现
        二、圆型结构原型
        (一)英雄的幼年
        (二)英雄的成长
        (三)英雄的顿悟
第三章 神话原型下的现代性反思
    第一节 文化寻根之旅
        一、迈入“新时代”的西方文学
        二、“新时代”神话的新形态
        三、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哈利波特》
    第二节 人性思想中的“禁林”
        一、人性的自由
        二、人性的异化与解放
        (一)人性的异化
        (二)人性的解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哈利·波特”旋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孩子们的经典音乐盒——带你走近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配乐[J]. 乐奕. 琴童, 2021(02)
  •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4]语言象似性视阈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咒汉译探究[J]. 钱慧琳. 海外英语, 2020(15)
  • [5]从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看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变迁[D]. 徐玥楚.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幻想的路径 ——台湾儿童奇幻小说发展初探[D]. 杨雨晨.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中译本对比研究[D]. 黄倩倩. 江南大学, 2018(01)
  • [9]哈利波特小说汉语译介中的魔法文化研究[J]. 孔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10]《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分析[D]. 刘璐. 喀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哈利波特”旋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