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的教育智慧

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的教育智慧

一、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教育智慧(论文文献综述)

孙潇越[1](2021)在《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瑞典教育家胡森把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稳步持续的推进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点已经从宏观层面关注入学权利和机会的起点公平向微观层面的教育过程公平发生转变。学习作为教育过程中核心事件,学习机会公平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对于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是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发生场所,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从学习机会公平的视角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Q市S小学的数学课堂为例,从学习机会公平的理论视角出发,以雅各布在新机会平等理论中提出的程序公平、背景公平、风险公平作为本论文分析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三个维度。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借助预先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对3位数学教师在任课班级中的24节课进行了细致的课堂观察。通过问卷调查了330名小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切身感受,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访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分析,全面的分析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现状。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在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学生性格、性别、座次、班级角色、学业成就、家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公平性。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认识不清,缺乏公平提问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认知不足,公平提问意识淡薄;教师专业素养滞后,公平提问的能力不足;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升,提问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二是学生发展水平各异,缺乏维权意识:包括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给教师公平提问增加难度;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教师的提问行为缺少监督;三是学校条件的限制,缺少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环境:包括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有限的精力难以兼顾全体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培训形式化,忽视教师公平理念的培训。对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建议:在教师层面:厘清公平理念,提高学习机会公平意识;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淡化功利之心,强化育人意识。在学生层面: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学习机会;树立维权意识,坚决维护学习机会公平。在学校层面:班级规模小班化,学习空间灵活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纳入公平提问的指标;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公平理念。

程茜[2](2021)在《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改革力度的增强,学生学习非投入现象反而日益凸显。于是,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再仅关注教育的结果,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情感体验。学习投入不仅是检验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还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及学生发展情况的有效观测指标。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广泛应用性等特点,初中生虽然在学习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数学学习存在行为被动与非投入、情感与认知偏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鉴于此,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对改善学生学习非投入现象、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围绕“数学教师期望(环境)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行为)的影响及与个体能动性(心理)的回应与互动”的线索,设计层次递进的3个研究问题:(1)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何?(2)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有何?(3)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如何发生?为深入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法,对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即在对桂林市2所初中556名初中生展开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学习投入、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现状,探讨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其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过程,了解初中生在感知到数学教师期望时的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及个体能动反应,以期改善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投入现象、为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提出针对性建议。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总体上,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发展水平。(2)在人口学变量上,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及班主任是否为数学教师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价值观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在班主任是否为数学教师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投入四者之间两两存在显着正相关。(4)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三个维度均对数学学习投入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机制中发挥多重中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从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的新视角来研究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2)证实了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揭示了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其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过程。

郑培珺[3](2021)在《新手-熟手-专家型初中数学教师新授课课堂互动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时代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的关注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新授课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关键的研究点之一,而根据互动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外显的行为互动和内隐的认知互动,所以本研究在行为和认知两个维度上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本研究以i FIAS为研究工具,运用录像分析、定量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三类教师的九节优质录像课进行研究。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l2对教学行为进行编码,针对三种类型教师互动行为表现层面的新授课结构、教师风格、学生的行为、情感氛围、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认知表现层面的课堂问答六个互动方面的特征和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教师在互动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新手型教师课堂结构不够协调;熟手型教师课堂结构比较合理;专家型教师课堂结构最和谐。(2)在新授课互动风格上,三类教师都倾向于用积极强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倾向用直接的方式控制课堂;而专家型教师倾向用间接的方式控制课堂。(3)在新授课教学过程学生的互动行为上,三类教师在代数课堂中给予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较少,新手型教师课堂时间把控能力较低;熟手型教师在时间安排上相对合理,但探求知识过程中给予学生合作讨论的机会较少;专家型教师课堂中学生参与度高。(4)在新授课情感氛围上,新手型教师的课堂中,课堂气氛相对压抑呆板,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气氛相对和谐;专家教师的课堂气氛活跃,最应被推崇。(5)在新授课信息技术使用上,新手型教师有运用技术的意识,但在具体使用上还不够熟练;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运用的形式上相对较为丰富,熟手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比率最高;而专家型教师对技术运用的意识不高。在概率课堂中,三类教师对技术的操纵都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6)在新授课互动认知水平上,新手型教师的课堂在思维互动上层次偏低,不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引导学生思考;熟手型教师中,部分教师则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另一部分教师有待改进;专家型教师课堂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高水平认知互动效果是三类教师中最好的。基于上述结论,针对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提出建议。新手型教师应优化课堂言语进行激励性反馈;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激活课堂;丰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形式;善用积极强化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深层次运用的能力;精心备课提高思维互动水平。熟手型教师应优化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形式;深入研究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融合;精心设置问题提高思维互动层次。专家型教师应不断研修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力。

武盼盼[4](2020)在《职前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机智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是教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知以及教学技能知识,解决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这种结构不良问题的综合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教学机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的培养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首先,运用自编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我国7个地区的127名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以探查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然后,选择某师范大学16级化学教育1班和2班两个自然教学班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训练材料》,采用2×3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班进行中学化学教学机智进行训练,以考察对职前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的训练效果。经研究发现:(1)通过调查发现,对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进行培养很有必要,且在影响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的要素有8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知识。(2)教学技能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显着提高职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且对不同成绩层次的职前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训练,其训练效果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见,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是可以通过训练而生成和发展的,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化学教学机智训练既必要又可行。

何琳[5](2020)在《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师生互动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师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小学数学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却存在极度缺失或过度泛滥的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成为关注的课题。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蕴涵的互动仪式机制在微观社会学中独树一帜,以这一视角来审视师生互动,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指明方向。以互动仪式理论的视角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意味着将师生互动理解为一种互动仪式,即“师生互动仪式”。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中,师生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的互动行为,拥有着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着彼此的情感状态。并受制于文化资本、关注焦点、情感能量的影响。为了解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以Z小学Y老师及其所在班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遵守研究的原则上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在师生互动行为方面存在师生的会话交替缺乏,造成师生角色迷失;教师倾听与回应不足,忽视学生想法表达;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导致学生主体缺失的问题。在师生关注焦点方面存在数学问题的类型单一,遮蔽互动的层次性;数学问题关联性不大,固化互动的节奏性;数学问题开放性不够,缺乏互动的多样性的问题。在师生情感状态方面存在师生的互动关系失谐,僵化课堂互动氛围;教师的情感表达不足,凸显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阻碍自我概念发展的问题。基于理论视角寻找存在问题的成因,从三个方面探寻,一是受到文化资本因素的影响,即教师文化资本的约束、学生文化资本的制约、师生文化资本的交换;二是受到关注焦点因素的影响,即师生互动内容碎片化、师生互动内容刻板化、师生互动内容浅层化;三是受到情感能量因素的影响,即教师情感素质的不足、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师生情感能量的分层。在成因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建议,即文化资本层面上,提升教师文化资本积累,培养教师互动智慧;重视学生文化资本作用,激发学生互动意识;优化师生文化资本交换,构建师生协同学习。关注焦点层面上,把握互动内容的结构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关注互动内容的生成性,维持师生共同关注;提升互动内容的高层次,保持师生共同兴奋。情感能量层面上,促进教师情感素质革新,营造师生和谐氛围;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发展,丰富师生生命体验;关注师生情感能量分层,塑造师生平等互动。

凌云志[6](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严红艳[7](2019)在《智慧教育视野下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当中都涉及很多数学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材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对此,教师要想实现对"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关键问题的准确把握,就必须要注重智慧教育,构建更科学、适合的数学教学模式。

王成洋[8](2019)在《名班主任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的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一支稳健而优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是所有教师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之一。班主任的培养及名班主任的成长路径研究一直是热点议题。以往的研究普遍以教师,班主任这样大类的群里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探究该群体所应具备的通识性素养或能力,但却忽略了个人成长的复杂性。本研究关注在复杂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优秀名师,探究其成长经历,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总结其成为名班主任的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本研究能够让一线班主任坚定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信心,看清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方式,提升自己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并对学校管理者起到从选人用人到在岗培训等多方面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拓展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视野,进一步清晰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有利于促进管理者及相关研究人员从体制机制上为班主任搭建更加良好的成长阶梯及发展平台。本研究还补充学校管理学理论内容,丰富了学校队伍建设,班主任管理等方面的内涵。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价值与创新点、研究对象与内容及本文研究方法。接着对名班主任,名班主任关键能力,名班主任生成方式作了概念界定,阐述了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访谈及分析,从而得出名班主任的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本研究充分分析了大量访谈资料,从中选取重点访谈对象,并将其访谈内容进行类属分析,得出名班主任的关键能力包括四大方面:选择与相信的能力,专注与勤恳的能力,反思与学习的能力,仁爱与智慧的能力。以及生成这四种能力的三种主要方式:获得认可,点燃内驱力的方式;榜样引领与群体协作的方式;日常积累,以赛促成长的方式。并以此提出对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加强专业培训,打通班主任提升路径,提供名班主任引领平台;二是减轻班主任负担,建立专业教研体系,定向培养名班主任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与生成方式的提出为年轻班主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更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选聘班主任,培养骨干班主任,制定相关政策,安排培训方案及内容提供了有力参考。

仇位娅[9](2019)在《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X初级中学作为一所城区全日制公立初级中学,一直面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生源差距大、生源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本研究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对该学校教师工作效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影响教师工作效能的若干因素,并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关注教师工作效能,需要在职教师转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出以提高教师工作效能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对策。本研究根据查看和借阅中外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教师工作效能架构。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讨论教师工作效能的涵义和构成因素,提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方法,为以后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工作效能与学生效能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教师的情境知觉、工作能力和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与学生学习心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三个年级共计10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为研究渠道,用教师(班主任)工作效能问卷调查表采集教师教学活动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师工作效能的提高和教师的情境知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专业能力息息相关,而且与学生的需要和心理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工作投入度的高低、重视学生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都是提高教师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

魏星[10](2019)在《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数学课外补习成为常态,这一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现有关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未能系统的分析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全貌。师生主体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师生互动行为则是课堂教学研究中可以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点,研究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互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对“学习共同体”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研读和分析之后,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特点形成“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选取西宁市Q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从教师课堂组织导向行为、学生课堂响应学习行为和教师课堂反馈评价行为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与记录。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现状,挖掘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在小学数学四大模块教学中,教师课堂组织导向行为、学生课堂响应学习行为和教师课堂评价反馈行为占比基本为45%、32%和23%;课堂教学中68%的互动行为由教师完成,学生的行为只占不到32%;不同模块学习中师生互动行为整体分布有所差异;不同师生互动行为在不同模块学习中表现出显着的差异;不同内容学习中师生互动行为存在差异较大;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具体行为的选择因人而异。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课堂师生具体互动行为间差异显着,低高段学生课堂学习中表现积极,中段学生互动频率有所下降。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发展,课堂师生互动程度明显提高,教师不同发展阶段,课堂互动行为结构分布差异较大。最后,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结合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从“学生”“教师”“课堂文化”“数学学科活动”四个方面总结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从“构建倾听对话式师生互动关系”“创设以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推进以反馈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走向”“构建多元化发展为宗旨的课堂评价体系”“开展以关键事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提出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有效性提升策略。

二、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教育智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教育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学习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追求
        2.课堂提问是重要的学习机会
        3.课堂提问中学习机会公平的缺失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课堂提问
        2.学习机会公平
    (二)理论基础
        1.新机会公平理论
        2.教师期望理论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1.学校简介
        2.本研究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工具
        1.课堂观察法的研究工具
        2.问卷调查法的研究工具
        3.访谈法的研究工具
三、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程序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表达观点自由的尊重情况
        2.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思考权利的维护情况
    (二)背景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教师提问不同学业成就学生问题难度的适切性情况
        2.教师提问不同班级角色学生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情况
        3.教师提问不同性格学生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情况
    (三)风险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课后询问中对学生学习结果风险的调控情况
        2.教师反馈中对学生答题结果带来风险的限制情况
四、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认识不清,缺乏公平提问的专业素养
        1.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认知不足,公平提问的意识淡薄
        2.教师专业素养滞后,公平提问的能力不足
        3.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升,提问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二)学生发展水平各异,缺乏维权意识
        1.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给教师公平提问增加难度
        2.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教师的提问行为缺少监督
    (三)学校环境的限制,缺少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条件
        1.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有限的精力难以兼顾全体学生
        2.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重视程度不足
        3.教师培训形式化,忽视对教师公平理念的培训
五、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关键
        1.厘清公平理念,提高学习机会公平意识
        2.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3.淡化功利之心,强化育人意识
    (二)学生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落脚点
        1.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学习机会
        2.树立维权意识,坚决维护学习机会公平
    (三)学校环境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保障
        1.班级规模小班化,学习空间灵活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纳入提问公平的指标
        3.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公平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 小学课堂提问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研究综述
        2.1.1 理论基础
        2.1.2 概念界定
        2.1.3 理论模型
        2.1.4 数学教师期望相关研究
    2.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研究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数学价值观相关研究
    2.3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2.3.1 理论基础
        2.3.2 概念界定
        2.3.3 数学学习动机相关研究
    2.4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研究综述
        2.4.1 理论基础
        2.4.2 概念界定
        2.4.3 数学学习投入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假设
    3.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
    3.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关系的中介机制
        3.2.1 数学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3.2.2 数学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预调查
        4.1.1 研究被试
        4.1.2 研究工具
        4.1.3 预调查施测
        4.1.4 预调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2 正式调查
        4.2.1 研究工具
        4.2.2 研究被试
        4.2.3 信度检验
        4.2.4 效度检验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总体情况分析
        5.1.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现状分析
        5.2.1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总体情况分析
        5.2.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5.3.1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总体情况分析
        5.3.2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5.4.1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总体情况分析
        5.4.2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5 研究假设检验
        5.5.1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投入直接效应分析
        5.5.3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分析与讨论
    6.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研究发现
    6.2 数学价值观研究发现
    6.3 数学学习动机研究发现
    6.4 数学学习投入研究发现
    6.5 直接效应分析
    6.6 中介效应分析
        6.6.1 数学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分析
        6.6.2 数学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
        6.6.3 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树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
        7.2.2 重视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7.2.3 引导数学学习的全面投入与协调发展
第8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新手-熟手-专家型初中数学教师新授课课堂互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录像分析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定量分析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课堂互动研究
    2.3 新授课研究
    2.4 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的比较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理论
        2.5.2 交往教学理论
        2.5.3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的工具
    3.3 研究的实施
        3.3.1 建立节点
        3.3.2 文本转录
        3.3.3 编码赋值
        3.3.4 构建分析矩阵
        3.3.5 编码密度表分析
        3.3.6 iFIAS中问答认知层面的深化研究
        3.3.7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1 三类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结构
        4.1.1 四种语言覆盖率分析
        4.1.2 四种语言动态曲线图分析
    4.2 三类教师教学的互动风格
        4.2.1 两种影响和两种强化数值分析
        4.2.2 教师教学风格的编码密度表分析
    4.3 三类教师课堂中学生的互动行为
        4.3.1 学生的互动行为比率分析
        4.3.2 学生的互动行为编码密度表分析
    4.4 三类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情感氛围
    4.5 三类教师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4.5.1 信息技术使用的数值分析
        4.5.2 信息技术使用的编码密度表分析
    4.6 三类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问答
        4.6.1 问答模式分析
        4.6.2 提问类型情况分析
        4.6.3 提问类型编码密度表分析
        4.6.4 教师提问认知水平的分析
        4.6.5 学生认知水平应答的分析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反思
    5.1 研究的结论
    5.2 提高初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质量的建议
    5.3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1 转录文本
    附录2 A1 分析矩阵
    附录3 A2 分析矩阵
    附录4 A3 分析矩阵
    附录5 B1 分析矩阵
    附录6 B2 分析矩阵
    附录7 B3 分析矩阵
    附录8 C1 分析矩阵
    附录9 C2 分析矩阵
    附录10 C3 分析矩阵
    附录11 A1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2 A2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3 A3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4 B1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5 B2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6 B3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7 C1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8 C2 节点覆盖率图
    附录19 C3 节点覆盖率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职前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辨析
        1.2.1 教学机智
        1.2.2 化学教学机智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教学机智的培养
        1.3.4 教学技能知识与教学机智的联系
2 问题提出
    2.1 过往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内容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Ⅰ: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材料
    3.4 调查结果
        3.4.1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现状调查结果
        3.4.2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3.5 讨论
        3.5.1 关于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应用现状的分析
        3.5.2 关于教学机智影响因素的分析
    3.6 调查结论
4 研究Ⅱ:职前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材料
        4.3.1 文本材料
        4.3.2 电子材料
    4.4 实验设计及变量分析
    4.5 研究假设
    4.6 研究过程与方式
        4.6.1 构建化学教学机智训练模式
        4.6.2 录制专题学习微课
        4.6.4 教学实验实施
    4.7 实验结果
        4.7.1 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机智的差异分析
        4.7.2 训练后实验组不同层次学生教学机智水平差异分析
    4.8 实验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附件3 化学教学技能训练课前检测题
后记

(5)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七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互动仪式理论的简要概说
        一、互动仪式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互动仪式理论的重要观点
    第二节 互动仪式理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适切性
        一、理论层面:引入互动仪式理论分析的可能性
        二、实践层面:引入互动仪式理论分析的可行性
    第三节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在本质
        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结果体验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设计及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工具的确定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信效度说明
        五、研究的伦理说明
    第二节 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观察结果的分析
        二、问卷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师生互动行为的问题
        一、师生的会话交替缺乏,造成师生角色迷失
        二、教师倾听与回应不足,忽视学生想法表达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导致学生主体缺失
    第二节 师生关注焦点的问题
        一、数学问题的类型单一,遮蔽互动的层次性
        二、数学问题关联性不大,固化互动的节奏性
        三、数学问题开放性不够,缺乏互动的多样性
    第三节 师生情感状态的问题
        一、师生的互动关系失谐,僵化课堂互动氛围
        二、教师的情感表达不足,凸显教师绝对权威
        三、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阻碍自我概念发展
第五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文化资本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文化资本的约束
        二、学生文化资本的制约
        三、师生文化资本的交换
    第二节 关注焦点因素的影响
        一、师生互动内容碎片化
        二、师生互动内容刻板化
        三、师生互动内容浅层化
    第三节 情感能量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情感素质的不足
        二、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
        三、师生情感能量的分层
第六章 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文化资本层面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文化资本积累,培养教师互动智慧
        二、重视学生文化资本作用,激发学生互动意识
        三、优化师生文化资本交换,构建师生协同学习
    第二节 关注焦点层面的建议
        一、把握互动内容的结构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关注互动内容的生成性,维持师生共同关注
        三、提升互动内容的高层次,保持师生共同兴奋
    第三节 情感能量层面的建议
        一、促进教师情感素质革新,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二、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发展,丰富师生生命体验
        三、关注师生情感能量分层,塑造师生平等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取向
        2.具体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培训与教师培训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3.行动与行动导向
        (二)论文基本假设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价值
        1.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二)成人学习理论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三)行动学习理论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1.真实问题为起点
        2.团队式学习组织
        3.行动体验的路径
        4.常态的反思复盘
        5.合作型培训关系
        6.情境式学习环境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一)研究对象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五、行动评估设计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一、行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实施流程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三、行动机制
        (一)正面激励机制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二)“滚雪球”机制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三)自主管理机制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四)团队反思机制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五)多元评价机制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三)行动中的局限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1.超越简单的行动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1.坚持人的在场
        2.建设立人之学
        3.追寻幸福之培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智慧教育视野下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计划与大纲
二、重视完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科学引用
三、引用案例教学法,优化实践教学活动

(8)名班主任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的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归纳总结出名班主任的关键能力
        二、发现名班主任成长过程中生成关键能力的方式
    第三节 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五节 研究的对象及研究问题
    第六节 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七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第八节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调查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名班主任
        二、名班主任关键能力的界定
        三、名班主任生成方式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班主任工作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四、扎根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评论
第三章 名班主任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的调研方案设计
    第一节 调查背景分析
    第二节 调查方式与内容
        一、调查方式
        二、访谈提纲的结构
        三、访谈提纲内容
第四章 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关键能力特点
    第一节 选择与相信的能力
        一、天赋能力与自我选择
        二、先天缺陷与自我选择
        三、选择与相信
        四、选择与相信能力的影响
        五、本节小结
    第二节 专注与勤恳的能力
        一、光辉耀眼的成绩
        二、纯粹到习以为常的专注
        三、专注的结果--勤恳拼搏
        四、名班主任日常的一天
        五、本节小结
    第三节 反思与学习的能力
        一、反思调整——面对挫折的共同选择
        二、学习探索——反思的必然结果
        三、反思与学习——职业倦怠的克服良方
        四、本节小结
    第四节 仁爱智慧的能力
        一、仁爱之心——名班主任的共同特质
        二、因爱平等——仁爱的共同选择
        三、智慧施爱——仁爱的有效延伸
        四、仁爱智慧的正向循环
        五、本节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生成方式
    第一节 获得认可,点燃内驱力的方式
        一、来自长辈、领导及同领域专家的认可
        二、来自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三、本节小结
    第二节 榜样引领与群体协作的方式
        一、名师导航——开启奋斗新视野
        二、群体协作——同质伙伴共成长
        三、本节小结
    第三节 日常积累,以赛促成长的方式。
        一、各类评选竞赛——快速转化积累成果
        二、重视积累——名班主任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三、本节小结
第六章 建议、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建议
    第二节 总结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归因理论
        二、期望效应理论
        三、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假设及创新点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工作效能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初级中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教师工作效能研究进展
        二、研究现状及反思
第三章 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善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原因和背景
    第二节 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问卷设计
        一、调查维度
        二、问卷编制
        三、信度考察
        四、效度考察
        五、数据统计
        六、问卷样本选取
    第三节 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现状分析
        一、对教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及工作效能现状分析
        二、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差异性分析
        (一)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节 教师工作效能因素重要程度与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第二节 教师工作效能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一、各变量内部之间的相关分析
        (一)教师工作效能及其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二、教师工作效能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影响教师工作效能的因素探究
        一、影响教师工作效能因素分析
        二、影响教师工作效能的其他因素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一、教师角度
        二、学生角度
        三、学校角度
    第三节 结语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二)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综述
        (三)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习共同体
        (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
        (三)数学核心素养
        (四)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米德符号互动论
        (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三)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行为关系
    一、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意涵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价值追求
        (三)学习共同体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结构体系
        (一)教师课堂组织导向行为
        (二)学生课堂响应学习行为
        (三)教师课堂反馈评价行为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一、小学数学不同模块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一)小学数学不同模块教学内容分布
        (二)小学数学不同模块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三)小学数学四大模块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对比
    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师生互动行为统计
        (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三、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师生互动行为统计
        (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师生互动行为现状分析
第四章 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目标指向
        (一)学生的课堂学习观
        (二)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与感悟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
        (四)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
        (五)学生的学力发展水平
        (六)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二、教师: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导向主体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观
        (二)教师的学生学习观
        (三)教师的学科课程观
        (四)教师的教育期望
        (五)教师的教学智慧
        (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课堂文化: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规范准则
        (一)课堂时空文化建构
        (二)课堂规范文化建构
        (三)课堂观念文化建构
    四、数学学科活动: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发生载体
        (一)数学学科逻辑
        (二)数学学科活动
第五章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建立倾听对话式课堂师生互动关系
    二、创设以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推进以反馈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走向
    四、构建多元化发展为宗旨的课堂评价体系
    五、开展以关键事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研究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小学数学四大模块学习内容分布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教育智慧(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D]. 孙潇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D]. 程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手-熟手-专家型初中数学教师新授课课堂互动的比较研究[D]. 郑培珺.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职前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研究[D]. 武盼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5]互动仪式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 何琳.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智慧教育视野下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模式研究[J]. 严红艳.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9(07)
  • [8]名班主任关键能力及生成方式的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为例[D]. 王成洋. 深圳大学, 2019(01)
  • [9]X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效能现状和对策研究[D]. 仇位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 魏星.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高职数学教师如何强化期望效应的教育智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