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飞向童话王国

周冠,飞向童话王国

一、周冠,飞向童话王国(论文文献综述)

黄彩露[1](2018)在《“西游记”元素在主题乐园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以《西天大闯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西游记”元素在主题乐园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依托西游记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闯关类型主题乐园。主题乐园的诞生,很好地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市场;但是,在不断创新的娱乐产业中,国内主题乐园暴露出明显的缺陷:设施同质化、氛围薄弱、恶趣味等。要让主题乐园在中国健康发展,传统元素的融入不失为一种选择。《西游记》是我国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学着作,在国际上具一定影响力,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标杆。因此笔者尝试将“西游记”元素融入主题乐园和它的周边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使他们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深深地被中国文化吸引。本文先通过市场调研、参考文献等方式,探究建造“西天大闯关”主题乐园的可行性和意义;通过分析国际上优秀的主题乐园,探究如何将民族文化与园区体系相融合的方法;而后对“西游记”元素进行认识、提取到再创造,运用于游戏装置、导视系统中。现代主题乐园与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合,在视觉层面充分营造了中式效果;与此同时又赋予这种新兴的娱乐场所更多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认识;另一方面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最大程度体现其寓教于乐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让民族文化在娱乐中动起来,在游戏中重温经典。

陈宁[2](2016)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迅速。然而,与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相适应的实际情况却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之本,因此,研究中职语文教材编制,开发学生喜闻乐见、老师爱看愿教的中职语文新教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研究者首先回顾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进展,指出前人研究带来的启示和本次研究需要突破的重点;接着介绍"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然后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高教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教材编制方面的不足。在参照相关理论、文件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学校开发编写的《A校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实践,尝试提出中职语文教材编制改善的策略:第一,在教材体系的组织方面,要妥善安排整体结构,自然渗透"三维目标";第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坚持"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体现多元文化特色"两个基本取向,注意体现中职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挖掘经典选文的教学价值,尝试链接相关跨学科内容;第三,在教材体例的呈现方面,要关注选文呈现方式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功能,发挥助读系统对学习的指引作用,突出学习活动的启发性和发放性。由于研究者水平有限,本次研究还存在着在一些缺憾。比如,问卷调查的抽样不够多,数据分析还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分析,在后续探索中研究者会注意科学收集数据,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尽管如此,本次研究提出的建议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编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陈荟竹[3](2016)在《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要重视美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审美想象力则是个体审美能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儿童时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就是颇具人文性与民族性的语文课程,虽然小学的艺术课也担负着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作用,但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语文课程在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视角聚焦于以往审美想象力培养研究关注较少的儿童群体。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美学、审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美育的要求,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根据其原因分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论文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儿童审美想象力概述。分别对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儿童审美想象力作了概念的阐释;第三部分:语文课程中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理论依据。着重从儿童审美心理学和语文课标来确立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着重从语文教学原则、实践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审美想象力的教学策略。当然,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本文所提到的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策略和方法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

马亮亮[4](2012)在《拟人化手法对舞蹈作品创作的启示》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拟人化”这一概念之上,通过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当中“拟人化”的涵义,“拟人化”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舞蹈如何体现“拟人化”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优秀的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特点,在舞蹈作品中怎样体现“拟人化”,以及拟人化舞蹈作品基于什么因素而创作,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本文通过舞蹈与拟人化、拟人化舞蹈作品剖析、拟人化舞蹈作品之启示及应用三个篇章对拟人化舞蹈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内容,笔者从拟人化的起源入手,努力探寻拟人化舞蹈作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原因让诸多舞蹈编导使用拟人化这一手法去进行舞蹈创作,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这一手法在作品中的大量使用?这些问题是在文章初始力图研究清楚的,只有了解了拟人化产生之根源才能够更好地深入分析拟人化舞蹈作品本身。第二章内容将层层深入,在第一节中,笔者将从拟人化舞蹈作品的不同选材方向进行横向分类,并对这些经典舞蹈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在,第二节内容当中,笔者会从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特殊性入手,详细分析拟人化手法运用在舞蹈作品的特点。再次深入,则到具体分析的层面,即对拟人化舞剧的分析。在具体分析舞剧《马头琴传说》的过程之中,则会从身体语言、构图调度、服装、音乐、舞美道具五个方面,深入分析舞蹈作品当中的极富“中国特色”的拟人化表现。在经过前两章内容的分析之后,拟人化舞蹈作品特点以及其独特的舞蹈表现手法都逐渐突显出来。然而,我们通过研究拟人化舞蹈作品的根源及表现能够从中捕捉到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本文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内容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归结出拟人化舞蹈作品当中所强调的艺术追求;而第二节是笔者在实践创作拟人化舞蹈作品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力图从拟人化舞蹈作品中寻找出些许启示,从而更好的将拟人化这一手法运用在舞蹈作品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龚举善[5](2011)在《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告文学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近代报刊业的兴起而诞生的一种新兴非虚构文学样式,是一种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交叉性边缘文体。本文选取新时期到新世纪头十年(1978-2010年)即所谓“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作为研究的整体对象,旨在通过对转进路线的宏观梳理,初步确认此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揭示其文本蕴涵,考辨其文体格调,探究其转进指向,以便补足报告文学研究的转型视域,强化报告文学理论建构的学理色彩,改善当下不均衡的文学研究格局,进而为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参照和必要的理论支撑。作为非虚构文学谱系中的报告文学,既具有现实内容的客观性、主体思想的批判性和文本彰显的透明性等文体趋同性,又具有反映对象的丰富性、作家主体的差异性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书写中的异质性。二者合构,生成该文体的一般特征。进入转型期后,受改革时代语境的影响和现代传播方式的推动,报告文学特别强化了拥有鲜明现代特质的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这说明,作为新兴文体,报告文学的某些特性是可以而且应该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研究转型期的报告文学才显示出现实必要性和理论紧迫性。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大体沿着三条依次贯通的线段转进:一是1970年代末期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开禁路线;二是1980-1990年代的突进与调适路线;三是新世纪头十年的掘进路线。“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哥德巴赫猜想》的面世,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和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艺春天的来临。承此,1980年代的报告文学狂飙突进,充分显示了高扬的理想、充沛的激情和批判的光芒,以至于很多人习惯于把“80年代”视为转型期报告文学蓬勃展开的象征或代名词。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受意识形态情境的规定,报告文学作家的整体锐气遇挫,除部分作家依旧坚守报告文学的既定文体职能外,相当一部分作家的理想、激情和批判冲动有所收敛,广告文学、表扬文学、明星文学、史志文学开始膨胀。当然,1990年代的报告文学在看似蜕变的背后实际上仍然隐含着一种调适的企图,有人称之为“走向沉静”。这再次表明,报告文学确实是时代的文学,它较其他文体更敏锐地感应着时代的脉动。进入新世纪,人们以更为理性的眼光来打量报告文学,既不否认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职能,也不再把过多过重的额外负担强加给报告文学,因为报告文学毕竟只是一种具有显着社会功能的“文学”而已。在这种情形之下,报告文学开始了“转身”与“正本”的努力,试图通过对文化转向和文学性的检讨来重建文体规范,力求使报告文学回到自身应有的位置。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转型期报告文学虽然一度低迷,但总体上处于转进态势。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至为显要。这实际上包含了文化生成和身份位移两个方面。以社会生活为参照,报告文学无疑发轫于真实的现实场景;以意识形态为参照,报告文学生成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第三种真实”,是一种具有突出社会性的审美意识形态;以文学背景为参照,报告文学是一种开放式复合型边缘文体。转型期报告文学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作家中心”和1990年代的“读者崇拜”之后,继而进入了“众声喧哗”的多元时代。相对而言,在文学被总体边缘化的今天,报告文学反而呈现出从文学边缘向中心位移的可能性。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杠杆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也有作家意志和现代传媒的挤兑与推动。现在要做的,一是正确看待“边缘”思维的价值,二是认真培育走向“中心”的意愿,三是努力谋求报告文学应有的文学性。深入到此期报告文学内部,不难发现,改革始终是报告文学作家的核心表达意愿,救赎一直是报告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目标。在这一总体基调的规定之下,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头十年的报告文学形成了历史反思、新闻快递、科技引领、道法审视、生态忧患等多种主题模式。适应上述主题表现的需要,逐渐汇聚了三农话语、生态诉求、教育关怀、反腐意志等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范型。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和文本蕴涵决定了它的文体格调,这可以从现代品格和艺术维度两个方面得到印证。先锋性生活警示、平民化写作心态、史诗性文本时空、超越性价值取向和崇高式文体风格是此期报告文学现代文学品格的宏观体征。就微观艺术表现来看,转型期报告文学的优秀文本在以下六个层面保障了该文体的文学性:形神兼备的报告形象、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鲜活明快的语言特色、灵动自便的叙述手法、创新自洽的结构方式、情与景会的多彩意境。由此可见,虽然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屡遭诟病,但就其总体而言,报告文学的审美品质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演进。那么,转型期报告文学实现现代转进的指向性理路何在呢?与报告文学的现代文体特质相适应,转型期报告文学在长时间的发展调适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四种现代意识:人文审视意识、主体在场意识、广角叙事意识和信息交换意识。由此而来,转型期报告文学创造性地达成了四种必要而显着的发展理路:由“审父”到自审的批判理路,由“边缘”到中心的参与理路,由聚焦到散点的叙事理路,由一元到多维的传播理路。正是这四种理路的铺设,转型期报告文学完成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现代转进。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型期报告文学没有问题。事实上,任何文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摇摆和波动,有时甚至可能越出轨道之外。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也不例外,也发生过并且可能继续出现诸如文体界限模糊、轻视调查采访、批判精神弱化、形式创新不足等弊端。但我们同样相信,新世纪将来时态的报告文学有理由发展得更好。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为报告文学的持续推进提供社会基础,接受主体为报告文学的阅读需求提供期待动力,信息通畅为报告文学的快速传播提供运行通道,市场机制为报告文学的开放式写作提供激励程序,文体自觉为报告文学的良性生长提供自律能量。

常艳春[6](2004)在《周冠,飞向童话王国》文中提出一个年仅13岁的中学生,已有3年的创作生涯,完成了两部童话,共30多万字。其中,第二部童话《哈利·波特在中国》已在报纸上连载。某出版社将于近期隆重推出该书。

常艳春[7](2003)在《周冠,飞向童话王国的一只雏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冠,一个年仅13岁的中学生,已有3年的创作生涯,完成了两部大部头童话,共30多万字。其中,第二部童话《哈利·波特在中国》已在《东方家庭报》和《小天使报》连载;河北少儿出版社又将该书作为2003年“贺岁童话”,春节前后将隆重推出。无疑,周冠是一个各方面出众的少年。

二、周冠,飞向童话王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冠,飞向童话王国(论文提纲范文)

(1)“西游记”元素在主题乐园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以《西天大闯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设计作品图片
    1.《西天大闯关》设计作品图片
        1.1 《西天大闯关》整体图片
        1.2 《西天大闯关》路径规划图
        1.3 《西天大闯关》游戏关卡设置
        1.4 《西天大闯关之人物图鉴》绘本
        1.5 《西天大闯关》导视系统
        1.6 品牌推广海报
        1.7 衍生品设计
    2.设计过程图片
        2.1 《西天大闯关》设计过程图
        2.2 《西天大闯关之人物图鉴》人物形象设计过程图
第二部分 :设计报告
    1.设计需求报告
        1.1 选题缘由
        1.1.1 闯关游戏的盛行
        1.1.2 中国闯关游戏的缺陷
        1.1.3 主题乐园的兴起
        1.1.4 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西天大闯关》创作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民族文化在主题乐园中的应用成功案例分析
        1.5.1 迪士尼度假区
        1.5.2 杭州仿古建筑主题公园——宋城
        1.5.3 美国真人版丧尸闯关游戏
    2.设计理论研究报告
        2.1 传统文化与主题公园
        2.2 西游记元素分析总结
        2.2.1 《西游记》简介
        2.2.2 “西游记”元素分析
        2.3 闯关游戏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内真人闯关游戏发展现状
        2.3.2 国外真人闯关游戏发展现状
        2.4 国内主题乐园的相关研究
    3.《西天大闯关》设计过程报告
        3.1 西游记元素在闯关乐园中的应用
        3.1.1 游戏关卡设计
        3.1.2 导视系统设计
        3.2 对现有《西游记》人物形象设计的调查
        3.3 《西天大闯关之人物图鉴》人物形象创作的选择和风格设定
        3.4 创作小结
    4.设计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中职语文教材编制研究现状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 语文教材
        3. "编制"和"教材编制"
    (二) 语文教材研究进展
    (三) 语文教材编制研究进展
        1. 国外语文教材编制研究进展
        2. 国内语文教材编制研究进展
    (四) 中职语文教材编制研究进展
    (五) 国内外语文教材和编制研究带来的启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次研究在中职语文教材编制方面的指引作用
        2. 本次研究需要重点突破在中职语文教材编制研究上少而浅显的局限性
二、现行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概览
    (一)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
    (二)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特点
        1. 教材体系推陈出新
        2. 编写体例清晰简约
        3. 内容选择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
        4. 教材相关配套比较全面
三、现行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一)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材学生使用情况调查
        1. 调查内容
        2. 调查结果统计
    (二)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材教师使用情况调查
        1. 调查内容
        2. 调查结果统计
四、现行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体系的组织
        1. 体系设计"整体效应"还需提升
        2. 不能很好落实"三维目标"
    (二) 教材内容的选择
        1. 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重视不够
        2. 与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日益脱轨
        3. 未能有效凸显经典选文的真实价值
        4. 多元文化、跨学科内容严重不足
    (三) 教材体例的呈现
        1. 体例呈现老套少趣味
        2. 助读系统的指引作用一般
        3. 活动设计较保守、启发性不强
五、中职语文教材编制策略
    (一) 教材编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2. 文件依据
        3. 现实依据
    (二) 教材体系的组织
        1. 妥善安排整体结构
        2. 自然渗透"三维目标"
    (三) 教材内容的选择
        1. 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2. 内容整合的有效策略
    (四) 教材体例的呈现
        1. 关注选文呈现方式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功能
        2. 发挥助读系统对语文学习的指引作用
        3. 突出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儿童审美想象力的概述
    1.1 想象力的界定
    1.2 审美想象力的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审美想象与想象的区别
        1.2.3 审美想象的心理过程
        1.2.4 审美想象力的特征
        1.2.5 审美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关系
    1.3 儿童审美想象力的概述
        1.3.1“儿童”一词的界定
        1.3.2 儿童审美想象力的界定
2 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2.1 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心理学依据
        2.1.1 儿童审美心理的特征
        2.1.2 儿童审美想象的特征
        2.1.3 审美想象力之于儿童发展的作用
    2.2 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课标要求
        2.2.1 新课标的美育要求解读
        2.2.2 新课标想象力培养的要求解读
3 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现状分析及原因
    3.1 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现状调查
        3.1.1 学生调查结果及简析
        3.1.2 教师调查结果及简析
    3.2 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现状描述
        3.2.1 儿童积累的审美表象知识薄弱
        3.2.2 儿童审美想象参与度不高
        3.2.3 审美想象的个性化缺失
    3.3 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3.3.1 未能把文字物象转化为审美表象,导致审美表象积累不足
        3.3.2 情感推动力不足,导致审美想象的参与度不够
        3.3.3 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磨灭了审美想象的个性
4 语文课程中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4.1 教学原则
        4.1.1 民主原则
        4.1.2 形象原则
        4.1.3 快乐原则
        4.1.4 循序渐进原则
    4.2 儿童审美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4.2.1 丰富审美表象,打牢审美想象的基石
        4.2.2 深入解读文本,提炼审美想象
        4.2.3 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审美想象
        4.2.4 增强审美情感,蓄积审美想象的能量
        4.2.5 释放儿童天性,增强审美想象的创造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拟人化手法对舞蹈作品创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动态研究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舞蹈拟人化
    第一节 拟人的由来
    第二节 拟人化与审美
    第三节 “舞蹈拟人化”之解读
第二章 拟人化舞蹈作品剖析
    第一节 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类别
    第二节 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特殊性
    第三节 从舞剧《马头琴的传说》剖析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 拟人化舞蹈作品之启示
    第一节 拟人化舞蹈作品中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拟人化舞蹈创作实践中的启示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报告文学:文体必要与现代资质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报告文学的趋同性和异质性
    三、转型期报告文学的现代特质
第一章 转进路线: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第一节 《哥德巴赫猜想》的开启意义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二、《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
    第二节 1980-1990年代的突进与调适
    第三节 新世纪十年的开掘姿态
第二章 文化身份:文化生成与身份位移
    第一节 文化生成:三重参照
        一、报告文学发轫于现实生活场景
        二、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第三形式
        三、报告文学日益成为开放式复合型文学样式
    第二节 身份位移:原因与启示
        一、位移的几个层面
        二、位移的基本原因
        三、位移的主要启示
第三章 文本蕴涵:主题样态与题材范型
    第一节 以改革为基调的主题样态
        一、改革是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总体基调
        二、救赎是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的主体愿景
        三、几种代表性主题模式
    第二节 以民本为元素的题材范型
        一、不倦的话题——三农题材
        二、沉重的应对——生态诉求
        三、渴望的目光——教育关怀
        四、艰辛的抵抗——反腐意志
第四章 文体格调:现代品格与艺术维度
    第一节 现代文学品格
        一、生活预警的先锋性
        二、书写心态的平民性
        三、文本时空的史诗性
        四、价值取向的超越性
        五、文体风格的崇高性
    第二节 多元艺术维度
        一、报告形象:形神兼备
        二、思想感情:本真深切
        三、语言运用:鲜活明快
        四、叙述手法:灵活自便
        五、结构方式:创新自洽
        六、意境营造:情景交融
第五章 转进指向:日趋深化的发展理路
    第一节 批判理路:由审父到自审
    第二节 参与理路:由边缘到中心
    第三节 叙事理路:由聚焦到散点
    第四节 传播理路:由一元到多维
余论回顾与前瞻:挑战中的希望
    一、挑战:不应忽视的问题
    二、希望:新世纪可能的机遇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周冠,飞向童话王国(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游记”元素在主题乐园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以《西天大闯关》为例[D]. 黄彩露. 浙江理工大学, 2018(12)
  •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制研究[D]. 陈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3]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D]. 陈荟竹.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4]拟人化手法对舞蹈作品创作的启示[D]. 马亮亮.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5]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D]. 龚举善. 武汉大学, 2011(04)
  • [6]周冠,飞向童话王国[J]. 常艳春. 中华家教, 2004(01)
  • [7]周冠,飞向童话王国的一只雏鹰[J]. 常艳春. 独生子女, 2003(03)

标签:;  ;  

周冠,飞向童话王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