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壮族研究(上)

20世纪的壮族研究(上)

一、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论文文献综述)

朱凤林[1](2018)在《民国时期广西“特族”家居环境卫生的被形塑与改革》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对"特族"家居环境卫生的纪述或良或否,无一致看法。时广西当政者则从现代卫生观念角度认为"特族"家居环境卫生整体上处于不佳状态,试图对其进行改造,终因人力、物力及文化、习惯的关系,成效并不显着。无疑揭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影响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教育过程。

何欢[2](2016)在《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成为时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许多文化元素至今仍具生命力。但是,如今因为保护力度不够,很多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现代对传统的传承有很多思路和方法,广告就不失为一种选择。因为广告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影响巨大,它是信息传播最有效最快捷最方便的传播手段之一。因此,本文将广告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广告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其与广告创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分析了在广告文本中,壮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生成机制以及它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首先试图对广告、广告符号、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等名词进行界定,梳理了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背景,将这些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两大类,并列举其中比较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其次,.根据广告的特点提取了可用于广告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是对物质形态、民族色彩和承载在实体形态上的文化内涵的资源提取。再次,对广告中壮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进行理论分析,从传播学、广告学和符号学三个角度来探究壮族传统文化元素是如何在广告传播中产生作用,在广告传播中产生何种效果,以及它在现代广告中的意义生成机制,通过何种方式来达到广告传播的实际目的。最后,文章提出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应用中的建议,旨在使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更好地融合。本文认为,现代受众已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处于一个互相编码、解码的循环系统当中。受众解码的过程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等影响。所以,广告创意者在编码的过程中,运用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更容易正确解码。因为壮族传统文化元素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留存下来的,虽然它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质,但是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通过对文化的筛选与影响,创造出附加值,即符号价值。所以,广告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功能上,更在于其文化性上。

蒋平[3](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壮族是中国南方的土着民族,具有独特的形成发展机制,形成了绚丽多姿而又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壮族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特别是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中诸方面内容依然在壮族儿女的血脉延续中口耳相传,让人不由自主地蹈袭。另一方面,社会的急剧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壮族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既加速了壮族传统文化的解体与消散,又促进了壮族传统文化的调整与重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壮族儿女创新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使其达到新的形态。

高敏[4](2015)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几个特点》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壮族音乐研究的梳理、评价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拓荒时期;20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初建时期;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多元发展繁荣时期。本篇主要阐释了20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几个特点:即学者高起点的多学科研究视野的特点、文化持有者自主创编发展的原创传承特点以及区域文化研究特点。

覃彩銮[5](2014)在《壮学的发展与前瞻》文中指出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阶段,是壮族社会及其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丰硕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标志着壮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壮学的建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需要不断地充实、拓展和深化,因而任重而道远。

李建平[6](2014)在《1979-2005年间的广西文化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文章对1979年至2005年的广西文化研究作整理和评述,重点论及文化理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企业文化、刘三姐文化六个方面。

黄玲[7](2013)在《人类学视野中桂滇黔交界地区的壮学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覃志强[8](2013)在《“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壮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是借用汉字符号和“六书原理”创制的用于记录壮语的文字符号系统。新壮文也称壮文或拼音壮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立的拉丁字母型拼音文字。新壮文已应用于部分壮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育中,正逐步获得壮族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而古壮字的传承目前则出现了危机,壮族年轻一代对古壮字越来越缺乏了解,古壮字传统文化的延续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以实现古壮字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古壮字是壮族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古壮字的现代传承将有助于延续壮族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基因,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古壮字的信息化传承,将会给古壮字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本文以教育技术的视野来切入研究以上核心问题,提出“用新识古”的理论设想,以之作为古壮字传承现代转型的实践策略,并尝试通过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实践来验证“用新识古”理论设想的可行性。古壮字的信息化传承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本研究开发了古壮字拼音输入法、新壮文输入法和学习古壮字与新壮文的教育游戏,并将所开发的软件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其实效。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田野工作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展开理论研讨,并进行了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了“用新识古”的古壮字现代传承策略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新壮文是国家法定推行的壮语现代文字,在新壮文应用的背景下促进古壮字的传承是比较积极的策略,“用新识古”的含义就是使用新壮文,认识古壮字,以新壮文为主,古壮字为辅,在学习新壮文的基础上认识古壮字,达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统一。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用新”(发展现代壮文教育),还是“识古”(传承壮语传统文化),都有其内在的教育需要性。(2)构建了古壮字信息化传承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系统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要把握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现实可能性,需考察和分析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关系,从目标、对象、心理、动力、文化环境和技术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壮民族独特的生活与文化”、“古壮字”、“民族认同”、“文化自觉”、“汉族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3)开发了古壮字拼音输入法、新壮文输入法和学习古壮字与新壮文的教育游戏并进行实践应用。古壮字拼音输入法输入新壮文就可输出古壮字,是“用新识古”学习古壮字的重要应用工具,它具有通用性。新壮文输入法方便于使用者应用新壮文。教育游戏是给学习者提供古壮字和新壮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软件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黄家信[9](2012)在《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张声震提出要构建壮学理论体系。此后,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入有政府支持、有组织、有规划地迅速发展时期。张声震因团结一大批的壮学学者、主编《壮学丛书》和对壮学的高瞻远瞩,逐渐成为壮学的旗帜和灵魂。今后壮学理论体系还可以在个案研究、信息平台、服务社会、国外合作等方面继续拓展。

徐莉,翟桂叶[10](2010)在《我国民族学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基于CSSCI关键词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中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简称CSSCI)的数据,分析了2005-2006年间被引次数较多的民族学论文和论着的情况,并试图通过这些分析以及CSSCI对民族学论文关键词的归纳,说明民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广西“特族”家居环境卫生的被形塑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对“特族”家居环境卫生传统的形塑
    (一) 卫生不良的印象
        1. 学者的观察
        2. 官方的观察
    (二) 卫生清洁的良好印象
二、“特族”家居环境卫生改革
    (一) 劝导人畜分居
    (二) 制定环境卫生法规
    (三) 成效与存在问题
三、结语

(2)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2.2 广告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1.2.3 壮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实地观察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告与民族传统文化
    2.1 广告的定义及相关概述
        2.1.1 广告的定义
        2.1.2 广告的分类
        2.1.3 广告的功能
        2.1.4 广告符号
    2.2 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2.2.1 民族传统文化
        2.2.2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2.2.3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
    2.3 壮族传统文化概述
        2.3.1 关于壮族
        2.3.2 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
        2.3.2.1 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2.3.2.2 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
        2.3.3 壮族传统文化元素
        2.3.3.1 物质文化元素
        2.3.3.2 精神文化元素
第三章 可用于现代广告创意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提炼
    3.1 “形”的提炼
        3.1.1 图形元素
        3.1.2 造型元素
        3.1.3 音乐元素
        3.1.4 服饰元素
    3.2 “色”的提炼
        3.2.1 服饰的色彩
        3.2.2 手工艺品的色彩
    3.3 “意”的提炼
        3.3.1 各种图案纹样的内涵
        3.3.2 铜鼓的文化内涵
        3.3.3 壮锦的文化内涵
        3.3.4 绣球的文化内涵
        3.3.5 故事和传说
第四章 广告中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理论分析
    4.1 现代广告传播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
        4.1.1 现代广告传播与壮族传统文化元素
        4.1.2 现代广告中壮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效果
        4.1.2.1 增强视听觉吸引力
        4.1.2.2 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4.1.2.3 有效塑造企业文化形象
    4.2 广告创意与壮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共鸣
        4.2.1 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广告创意ROI原则的关系
        4.2.2 “旧元素新组合”
    4.3 现代广告中壮族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学解读
        4.3.1 广告符号具有隐喻性
        4.3.2 作为象征符号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广告符号的关系
第五章 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策略
    5.1 避免拿来即用,应具有创新思维
    5.2 避免滥用元素,应贴合广告主题
    5.3 避免乱用元素,应考虑民族禁忌
    5.4 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二、壮族传统文化的存续: 血脉延续、族群记忆与文化自觉
三、壮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解体与消散、调整与重构
四、一直在路上: 在变与不变的协奏曲中建构壮族新文化

(4)二十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几个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壮族历史文献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发展
    (一)非音乐学界的壮族音乐研究
    (二)壮族传统民歌和革命历史民歌的编创、传播与利用
    (三)民间自发编演中积累、传播壮族传统戏剧与说唱
    (四)学者壮歌翻译与广西特种部族民族教育中的民歌研究
二、20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特点
    (一)人类学等高起点的多学科研究视野的特点
    (二)民间文化持有者自主创编发展的原创传承特点
    (三)地方教育学者本土文化研究特点
结语

(5)壮学的发展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壮学的提出与建构
    (一) 壮学的提出
    (二) 壮学的构建
二、壮族研究与壮学体系的建立
    (一) 壮族研究与壮学的建立
    (二) 《壮学丛书》与壮学的构建
三、壮学发展前瞻
    (一) 加强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二) 壮学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展、提升和深化。
    (三) 加强壮学研究资料体系的建立。
    (四) 加强壮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五) 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特别是加强与壮族具有同源关系的东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与
    (六) 加强对壮学研究成果及其价值的宣传, 扩大壮学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6)1979-2005年间的广西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理论研究
二、地域文化研究
三、民族文化研究
四、文化产业研究
五、企业文化研究
六、刘三姐文化研究

(7)人类学视野中桂滇黔交界地区的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反思:壮学研究与人类学
二、“地方的地理”与桂滇黔交界地区
三、桂滇黔交界地区壮学研究的展望
    (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1. 壮族宗教与哲学研究
        2. 壮族伦理文化研究
        3. 壮族民俗的保护与开发
    (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
        1. 民族语言接触研究
        2. 中国南方民族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
        3. 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与研究。
    (三)桂滇黔交界地区古代文明研究
四、结语

(8)“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三、基本概念
        (一) 古壮字和新壮文
        (二) 现代化
        (三) 潜件
        (四) 数字化学习
    四、文献综述
        (一) 古壮字的相关研究
        (二) 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 现有研究评述
第一章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独特性
    第一节 壮族生活与文化的独特性
        一、瓯骆土着的民族源头
        二、世代相传的百越族语
        三、以歌代言的歌性思维
        四、敬畏鬼神的民间宗教
        五、越汉融合的民族文化特质
    第二节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联系
        一、壮族山歌与古壮字
        二、壮族宗教与古壮字
        三、壮族生活中古壮字的其它应用
    第三节 古壮字的民族文化承载
        一、民族史诗:壮族群体民族记忆的遗存
        二、宗教经典:壮族信仰世界的揭示
        三、无所不歌:壮族语言文化的历史记录
第二章 古壮字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新壮文的发展与隐忧
    第二节 古壮字传承的危机状况
    第三节 古壮字应用现状的实地考察
    第四节 现代化背景下古壮字传承方式的嬗变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目标因素
        二、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对象因素
        三、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心理因素
        四、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动力因素
        五、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文化环境因素
        六、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技术因素
第三章 “用新识古”——古壮字的现代传承策略
    第一节 “用新识古”概述
    第二节 “用新识古”的应用方式
    第三节 “用新识古”的教育需要性
        一、壮语言文字学习的教育需要性
        二、“用新”:壮语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三、“识古”:古壮字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
    第一节 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一、古壮字字符集与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实现
        二、古壮字输入法的技术运用
    第二节 新壮文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第三节 “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潜件”分析
        二、“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
        三、“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开发
    第四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初步实践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实践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我国民族学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基于CSSCI关键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
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着作
三、民族学研究热点分析
    (一)民族关系类关键词分析
    (二)民族发展类关键词分析
    (三)民族文化类关键词分析
    (四)民族教育类关键词分析
    (五)民族学学科类关键词分析
结语

四、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广西“特族”家居环境卫生的被形塑与改革[J]. 朱凤林. 贺州学院学报, 2018(03)
  • [2]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D]. 何欢. 广西大学, 2016(02)
  • [3]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变迁[J]. 蒋平. 广西民族研究, 2015(05)
  • [4]二十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几个特点[J]. 高敏. 中国音乐, 2015(03)
  • [5]壮学的发展与前瞻[J]. 覃彩銮. 广西民族研究, 2014(06)
  • [6]1979-2005年间的广西文化研究述评[J]. 李建平.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01)
  • [7]人类学视野中桂滇黔交界地区的壮学研究[J]. 黄玲. 百色学院学报, 2013(03)
  • [8]“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D]. 覃志强. 西南大学, 2013(10)
  • [9]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J]. 黄家信.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我国民族学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基于CSSCI关键词的分析[J]. 徐莉,翟桂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5)

标签:;  ;  ;  ;  

20世纪的壮族研究(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