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

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

一、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张前平,崔晨光,龚庆宝,尹小龙[1](2021)在《“华龙一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标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安全性的高要求,使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成为了普遍性要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示范项目福清5/6号机组的电气设备基本都通过了电磁兼容测试。在我国启动采用华龙一号堆型的新核电站建设之际,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的测试标准较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示范项目有较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华龙一号的执行标准、现行国家标准、IEC最新标准的比较及解读,分析了三类标准的差异性,同时对差异性带来的试验需求进行了探讨,回答了新开工的核电机组是否需要按新的电磁兼容试验标准进行测试的问题,并对标准选择提出了一些的建议。

谢瑞涛,李华良,刘蕾[2](2021)在《GB/T1985—2014与IEC62271-102:2018试验方法差异比较》文中认为对于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国外大部分地区执行的标准为IEC 62271-102:2018,该标准在试验方法上与我国现行GB/T 1985—2014存在着一定差异,分别按IEC和GB进行试验费时费力,不利于我国设备制造厂产品推广和国际化认可。为此对IEC 62271-102:2018和GB/T 1985—2014的试验项目、试验参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一种兼容IEC和GB的隔离开关合并试验程序,以供相关的设备制造厂家参考选用。

熊秀,李红军[3](2021)在《武器装备防雷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从国际防雷标准体系的研究入手,梳理了国内武器装备防雷标准的技术来源,对比了不同体系标准在雷电关键参数、标准内容、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协调与选择应用的建议,可作为各类型装备开展雷电防护工作及后续标准规范制定的参考依据。

李萌,张金芳[4](2021)在《最新变压器油IEC标准解读》文中提出2020年6月2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最新的《电工液体—电力设备用矿物绝缘油》:IEC60296—2020标准(第5版),对IEC60296—2020标准的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与2012年版(第4版)相比,第5版IEC60296标准有重大的技术变更,更加符合变压器的技术进步。IEC60296—2020标准中增加了变压器油色号,界面张力和产气特性等技术指标,对变压器油中稠环芳烃(PCAs)的含量控制更为严格。与IEC60296—2020标准相比,中国GB2536—2011标准滞后17年,急需修订。就IEC60296—2020标准对变压器油的发展和对变压器油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几款符合IEC60296—2020标准的国产变压器油进行了介绍。IEC60296—2020标准的实施对促进国内变压器油技术与国际变压器油技术同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图0表3参考文献2)

于敏,杨春晖[5](2021)在《关于标准中软件测试相关术语的辨析》文中认为软件测试这一术语是当今软件工程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概述软件测试定义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并从标准中测试(活动)、测试、软件测试等三个术语及其定义的情况,探讨这些术语在不同标准及其演进过程中的源起、演变历程和定义的差异性,有助于相关术语在测试领域精确地使用。

程灵[6](2021)在《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取向硅钢是制造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等电力装备的核心材料。推动国产取向硅钢质量提升及其在高端电力装备中实现安全可靠应用,解决高品质铁心材料被国外“卡脖子”问题,对于自主保障特高压变压器与饱和电抗器质量安全及工程进度,全面提升电力变压器能效等级与运行维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0.23~0.30 mm高磁感取向硅钢、0.18 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耐热刻痕磁畴细化取向硅钢、0.1 mm及以下厚度超薄取向硅钢在国产化过程中存在的应用技术难题进行研究。研究了复杂工况下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交/直流变压器铁心材料选型方法、长时间服役后取向硅钢材料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等。结果表明:对于正常工况下铁损相同的取向硅钢材料,厚规格、低磁感取向硅钢在直流偏磁条件下损耗及励磁电流更小,而薄规格取向硅钢在谐波工况下的损耗更低,并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针对受高压直流输电地中电流影响较大的交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与高次谐波工况同时存在的换流变压器以及含谐波工况的一般交流电力变压器,分别提出了不同铁损、公称厚度、磁感应强度及表面张力取向硅钢材料在铁心中的选用建议。通过跟踪分析服役0~35年后取向硅钢绝缘涂层性能及微观形貌特征,并模拟变压器油环境开展加速劣势试验,确立了涂层加速劣化条件与变压器实际运行数十年后涂层状态之间的等效关系,支撑在役电力变压器铁心材料服役状态评估。研究了0.18 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服役可靠性,基于Mag Net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S15型变压器铁心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磁通密度为1.35 T时,18QH065牌号取向硅钢的铁损低至0.349 W/kg,不断接近非晶合金水平,磁感B800比非晶带材高0.32~0.40 T。在130℃保温1200 h前后,采用激光刻痕技术的0.18 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铁损增长率与新日铁成熟产品相当,均低于2%。与常规厚度硅钢相比,0.18 mm薄规格硅钢的谐波损耗优势明显;直流偏置对铁损的影响主要在低磁密区,1.9 T深度饱和后0~150A/m偏置磁场下的铁损几乎相同。设计的10 k V/630 k VA变压器空载损耗实测值为417 W,较国标GB 20052-2013中能效1级硅钢变压器的限定值大幅降低了26.7%,同时负载损耗降低了12.8%,节能减排优势明显。研究了耐热刻痕取向硅钢在去应力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晶粒取向及磁性能演变规律。基于23ZDMH80耐热刻痕取向硅钢,计算了Epstein方圈法与SST单片法之间的等效磁路长度与损耗转化因子,并研制了一台超高能效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结果表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在850℃退火0-8h过程中,在刻痕线微区晶粒平均尺寸从42.3增大至68.2?m;晶粒取向主要是{210}<-241>、{215}<1-20>、{110}<1-12}等非<001>不利取向,同时包括{100}<001>和Goss等少量有利取向,形态上存在异形晶粒、等轴晶、柱状晶等多种类型;在微区晶粒尺寸增大和试样边部毛刺应力消失双重因素下,耐热试样铁损先下降、后缓慢上升,但增长率小于1.2%。磁极化强度为1.7 T时,单片法和爱泼斯坦方圈法之间损耗转化因子?P为8.6%(高于IEC标准推荐值5.0%),等效磁路长度为0.489m。研制的S15型10 k V/400 k VA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低至289 W(较GB 20052-2013中能效1级产品降低29.5%),负载损耗为3072 W(降低15%),噪声(声压级)低至35.4 d B,具有超高能效特性,节能环保优势突出。以磷酸铝、纳米硅酸铝以及铬酸酐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国产超薄取向硅钢涂层,结合换流阀饱和电抗器运行工况,研究了涂层对磁性能和服役安全性的影响,并评估了国产超薄硅钢的电磁与噪声特性。结果表明:涂液在700℃/20 s最优烧结固化工艺下,涂层附着性为A级、绝缘电阻系数达22.5Ω·cm2/片。建立了铁损降低率与涂层厚度之间的数学方程。设计并搭建了超薄取向硅钢涂层电压击穿强度测试装置,完成了自研涂层和进口产品涂层的U-I曲线对比测试,确保可承受理论脉冲电压峰值0.87 V。得到薄带在50 Hz~10 k Hz频率,5次、7次、9次、11次谐波及0°、90°、180°相位差条件下的损耗变化规律。外加拉应力从0增加至20 MPa过程中,带材的磁致伸缩系数和噪声先下降后上升,在4~5 MPa拉应力条件下?p-p和Lv A达到最低点。带涂层的超薄取向硅钢已应用于±800k V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阀饱和电抗器制造,推动了高品质超薄硅钢带材国产化。

王飞霞[7](2021)在《激光显示视觉健康与感知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激光显示以激光器作为光源,主要采用投影显示方式。激光光源具备单色性好、方向性好、亮度高、寿命长等优异特性,激光显示系统也因此具备大屏幕、高亮度、宽色域、高对比度及高分辨率等优越特性。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在影院、工程、教育、商用以及家庭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激光能量高、汇聚性好,激光显示产品的光安全性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激光显示的光辐射安全进行研究。同时,作为显示产品,人们长时间观看屏幕,除了光辐射引起的视觉安全问题,还需要考虑画面的感知效果。本论文围绕激光显示的光辐射安全和视觉感知特性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梳理分析光辐射安全的相关理论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家用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系统的光辐射安全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并已制定为二项国家标准。本论文在梳理分析光辐射安全的相关理论和标准的基础上,对显示器的蓝光辐射以及多种类型的激光显示光辐射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重点针对家用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系统,提出了适用的光辐射安全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已分别制定为GB/T 38246-2019《家用激光显示系统光辐射安全特性评价要求》和GB/T 38248-2019《家用激光显示系统光辐射安全特性评价方法》二项国家标准。二项标准配套使用,补充完善了国际标准IEC 60825系列适用的产品类型,与IEC 62471-5:2015各有侧重、互为补充。(2)研究了激光显示中的亥姆霍兹-柯尔劳什现象,揭示了激光显示色饱和度、色调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程度,对比了光源中包括单色(蓝色)激光和双色(蓝色+红色)激光的激光显示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色激光作为激光显示光源,有利于扩大显示色域、提升感知亮度、降低系统能耗。论文研究了感知亮度与光亮度、色度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激光电视设计了异色感知亮度匹配实验。基于两台具有相同参数的单色激光(光源中包含蓝色激光)电视,研究了色饱和度、色调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同一色调,光亮度相同时,色饱和度越高,感知亮度越高;色调对系统等效亮度与光亮度比值(Lseq/L)的影响排序为:蓝>红>绿。基于单色激光和双色激光(光源中包含蓝色和红色激光)电视,研究了不同色域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显示同一图片并且光亮度相同时,色域越大的电视,感知亮度越高;自然图片的Lseq/L略低于相应主色调的纯色图片。目前,激光电视从单色发展到双色、三色激光(光源中包含红色、绿色和蓝色激光),色域得到扩展,双色、三色激光电视的电功率亮度转换效率比单色分别提高了3%、24%。研究结果为宽色域、低功耗、高感知亮度的激光显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测定了影响激光显示图像质量的四种主要图像属性的恰可察觉差,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了激光显示与液晶显示两个平台上四种图像属性恰可察觉差的异同点。激光显示和平板显示器件的显示原理不同,并且激光显示的色域比平板显示器件宽。对于这两种显示器件,输入相同的图像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同,观众的感受也不同。论文通过视觉感知实验,得到了激光显示的四个图像属性(峰值亮度、暗场亮度、色饱和度和细节层次感)失真1~4个恰可察觉差的值。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四个图像属性的恰可察觉差均和图像内容显着相关,峰值亮度、暗场亮度的恰可察觉差主要受亮度影响,色饱和度的恰可察觉差主要受色调影响,细节层次感的恰可察觉差主要受纹理特征影响。通过比较激光电视与已有的液晶电视的四个图像属性失真多个恰可察觉差与失真一个恰可察觉差的比值,发现除了细节层次感的比值与液晶电视的比值相差较大外,其他三个图像属性的比值与液晶电视的比值较为接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激光显示图像质量模型奠定了基础。(4)建立了激光显示图像质量与图像属性的关系模型,确定了各图像属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权重。论文通过图像质量评分实验以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激光显示图像质量与图像属性的关系模型;分析并比较了激光显示和液晶显示二种平台中图像属性对画质评分的影响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图像属性对激光显示画质的影响权重排序为:细节层次感(41%)>色饱和度(32%)>峰值亮度(19%)>暗场亮度(8%);对液晶显示画质的影响权重排序为:细节层次感(34%)>峰值亮度(28%)>暗场亮度(20%)>色饱和度(18%)。研究结果为激光显示画质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张利芝,韩露,刘贵,王秋华,唐柳[8](2020)在《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阐述了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标准的制定来源、采标情况、主要内容以及标准的状态;详细分析了2011版GB/T 28029与2020版GB/T 28029系列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其关系,并给出了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发展建议。

彭英知,莫佳琳,王全永,唐艳琼[9](2020)在《国内外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标准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我国、IEC、日本和美国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标准进行比对研究,并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有利于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企业的对外贸易及技术改进方向提供参考。

孟葳,陈波,黄金[10](2020)在《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文中提出在机车车辆完工后、投入运营前,通过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和确认是机车车辆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外为此均制定了相应标准,例如IEC 61133、欧洲EN 50215、日本JIS E 4041和中国GB/T 3318标准等。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和相关法规等资料,分析了整车试验标准间的演进关系和主要技术变化,介绍了各国机车车辆验收准入政策。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整车试验标准与欧洲和日本存在一定差异,既有整车试验标准按"机、客、货、动"专业分类设置。我国移动装备的设计研制一开始就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不存在欧洲那种"互操作性"问题,但随着未来技术创新与发展,尚需立足国内实际,借鉴欧洲和日本相关经验,充分考虑法规背景和运用环境,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发展。

二、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华龙一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华龙一号示范项目的电磁兼容测试标准
    1.1 电磁发射限值的检查标准
    1.2 电磁发射传导骚扰限值的检查标准
    1.3 抗扰度试验
2 现行的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2.1 现行国家标准
    1.3现行国家标准等效的IEC标准
3 标准对比分析结论
4 结论

(2)GB/T1985—2014与IEC62271-102:2018试验方法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型式试验项目
3 试验要求差异分析
    3.1 额定电压和绝缘水平
    3.2 无线电干扰电压试验和电磁兼容试验
    3.3 温升试验和机械寿命试验
    3.4 极限温度下的操作
    3.5 母线转换电流开合试验
    3.6 小容性电流开合试验和小感性电流开合试验
4 50 Hz和60 Hz频率下试验的等效性分析
    4.1 温升试验
    4.2 短时耐受电流试验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
5 合并试验方案实例
6 结语

(3)武器装备防雷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防雷标准体系
    1.1 针对航空器的SAE ARP系列标准
    1.2 针对各类民用设施和设备的IEC标准
    1.3 针对军用设备的美军标
2 国内防雷标准体系
    2.1 航空类
    2.2 民用设备类标准
    2.3 武器装备类
3 航空与地面装备的防雷标准差异
4 装备防雷标准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4.1 军用航空器防雷标准的应用
    4.2 地面武器装备
    4.3 武器装备防雷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5 装备防雷标准应用及编制的建议
6 结论

(4)最新变压器油IEC标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IEC60296—2020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2 IEC60296—2020标准与GB2536—2011标准
3 从标准修订看变压器油的发展趋势
4 标准修订对变压器油市场的影响
5 结束语

(5)关于标准中软件测试相关术语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测试发展概述
2 术语“测试(活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1 术语“测试(活动)”的定义
    2.2 术语“测试(活动)”定义的发展历程
3 术语“测试”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1 术语“测试”的定义
    3.2 术语“测试”定义的发展历程
4 术语“软件测试”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4.1 术语“软件测试”的定义
    4.2 术语“软件测试”定义的发展历程
5 结语

(6)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高磁感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1.3 国内外0.18mm薄规格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1.4 国内外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1.5 国内外0.1mm及以下厚度超薄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1.6 现有取向硅钢材料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1.6.1 磁性能测量方法
        1.6.2 谐波损耗与直流偏磁损耗的测量方法
        1.6.3 磁致伸缩系数测量方法
        1.6.4 表面绝缘涂层性能测试方法
    1.7 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实验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1.7.3 实验方法
第二章 0.23~0.30mm高磁感取向硅钢在高电压等级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2.1 高磁感取向硅钢电磁特性分析与交/直流变压器铁心材料选型
        2.1.1 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基础磁性能
        2.1.2 直流偏磁工况下取向硅钢的磁特性与铁心材料选型
        2.1.3 谐波工况下取向硅钢的磁特性与铁心材料选型
        2.1.4 直流偏磁与谐波工况同时存在时铁心材料选型
    2.2 电力变压器长时间服役后取向硅钢材料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
        2.2.1 取向硅钢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
        2.2.2 表面绝缘涂层劣化规律与性能评价
        2.2.3 取向硅钢磁性能变化规律分析
    2.3 变压器退役后二次再利用取向硅钢鉴别技术研究
        2.3.1 抽样检测判定
        2.3.2 依据噪声频谱判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0.18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在S15 型平面叠铁心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3.1 0.18mm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及其与非晶合金性能对比
        3.1.1 磁性能和磁致伸缩特性对比分析
        3.1.2 0.18mm取向硅钢磁性能波动性分析
    3.2 0.18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服役性能研究
        3.2.1 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磁时效性能
        3.2.2 谐波含量及相位差对损耗的影响
        3.2.3 直流偏磁工况对损耗的影响
    3.3 0.18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配电变压器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3.3.1 铁心结构设计与三维电磁场仿真分析
        3.3.2 变压器空载损耗仿真
        3.3.3 变压器负载损耗仿真
        3.3.4 0.18mm取向硅钢S15 型变压器性能实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热刻痕低损耗取向硅钢在S15 型立体卷铁心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4.1 退火过程中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组织与晶粒取向分析
        4.1.1 微观组织分析
        4.1.2 刻痕区晶粒取向分析
    4.2 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S15型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性能评估
        4.2.1 磁性能与磁致伸缩特性分析
        4.2.2 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制造与性能评价
    4.3 基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Epstein-SST法等效磁路长度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薄取向硅钢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5.1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对超薄取向硅钢性能特殊要求分析
    5.2 国产超薄硅钢涂层制备及其对磁性能和服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5.2.1 超薄取向硅钢表面涂层制备
        5.2.2 表面涂层厚度对磁性能的影响
        5.2.3 超薄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对服役安全性的影响
    5.3 服役工况下超薄取向硅钢中频损耗、谐波损耗、磁致伸缩及噪声特性研究
        5.3.1 服役工况下超薄取向硅钢的损耗特性
        5.3.2 轧向拉应力对磁性能、磁致伸缩及噪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激光显示视觉健康与感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显示技术
        1.1.1 激光显示技术的发展
        1.1.2 激光显示的分类
        1.1.3 激光显示的特点
    1.2 人眼光学特性及感知特性
        1.2.1 人眼的生理构造
        1.2.2 人眼的光学特性
        1.2.3 人眼的感知亮度
        1.2.4 人眼的色品分辨力
        1.2.5 人眼的视觉敏锐度
    1.3 光辐射对视觉健康的影响
        1.3.1 光辐射对人眼的生物效应
        1.3.2 光辐射损伤机理
        1.3.3 光辐射安全相关物理量
        1.3.4 光辐射损伤阈值的确定方法
    1.4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辐射安全相关标准分析
    2.1 光辐射安全相关组织
    2.2 ICNIRP相关导则进展分析
    2.3 激光显示光辐射安全相关标准分析
        2.3.1 光辐射安全相关现行标准
        2.3.2 如何评估不同光源类型的激光显示光辐射安全
        2.3.3 测量位置分析
        2.3.4 显示器蓝光辐射分析
    2.4 激光和非相干光辐射安全评价关系分析
        2.4.1 照射限值关系分析
        2.4.2 分类关系分析
        2.4.3 物理量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显示的光辐射安全研究
    3.1 扫描式激光显示光辐射安全研究
        3.1.1 二项标准评估脉冲辐射的主要区别
        3.1.2 最大允许输出功率比较
    3.2 长焦激光投影显示光辐射安全研究
        3.2.1 投影仪工作原理和参数
        3.2.2 依据IEC60825-1:2014 评估光辐射安全
        3.2.3 选择依据IEC62471-5:2015 评估光辐射安全
        3.2.4 IEC62471-5:2015 不同危险类别光通量范围推导
    3.3 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系统光辐射安全评价要求研究
        3.3.1 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系统的特点
        3.3.2 光辐射安全分类要求
        3.3.3 制造商、用户和维护人员要求
    3.4 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系统光辐射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3.4.1 测量条件
        3.4.2 测量方法
        3.4.3 系统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显示的感知亮度与色度关系研究
    4.1 感知亮度与色度
    4.2 异色感知亮度匹配实验设置
    4.3 实验图片及实验流程
        4.3.1 实验图片
        4.3.2 实验流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显示图像属性的恰可察觉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 恰可察觉差
    5.2 图像属性的恰可察觉差实验设计
        5.2.1 实验设置
        5.2.2 图像属性的调整方法
        5.2.3 恰可察觉差的确定方法
        5.2.4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结果
        5.3.2 激光显示与液晶显示的恰可察觉差比较与分析
    5.4 恰可察觉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5.4.1 图像内容对恰可察觉差的影响
        5.4.2 峰值亮度的恰可察觉差影响因素分析
        5.4.3 暗场亮度的恰可察觉差影响因素分析
        5.4.4 色饱和度的恰可察觉差影响因素分析
        5.4.5 细节层次感的恰可察觉差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显示图像质量模型研究
    6.1 图像质量评分实验设计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设置
        6.1.3 实验流程
    6.2 实验结果统计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模型建立和权重分析
        6.3.2 分析总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演变
2 TB/T 3035—2002《列车通信网络》铁道行业标准
3 2011版GB/T 28029系列国家标准
4 2020版GB/T 28029系列国家标准
5 结语

(9)国内外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标准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标准比对
    1.1 主要磁性能
        1.1.1 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1.1.2 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1.2 尺寸
    1.3 小结
2 国内外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标准差异分析
    2.1 从标准制修订角度看差异
    2.2 从生产和应用消费角度看差异
    2.3 从工艺技术角度看差异
3 对策及建议
    3.1 将我国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3.2 完善我国标准体系
    3.3 加大对产品性能、生产工艺及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力度,突破专利壁垒

(10)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演进概述
2 IEC与EN标准
    2.1 法规背景
    2.2 标准演进历程
3 JIS标准
    3.1 法规背景
    3.2 标准演进历程
4 国内标准
    4.1 法规背景
    4.2 标准演进历程
5 分析与建议
    (1)标准的法规环境
    (2)标准与未来技术创新
    (3)国际与国内标准关系
6 结束语

四、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华龙一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标准探讨[J]. 张前平,崔晨光,龚庆宝,尹小龙.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21(03)
  • [2]GB/T1985—2014与IEC62271-102:2018试验方法差异比较[J]. 谢瑞涛,李华良,刘蕾. 电工技术, 2021(17)
  • [3]武器装备防雷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J]. 熊秀,李红军. 装备环境工程, 2021(08)
  • [4]最新变压器油IEC标准解读[J]. 李萌,张金芳. 合成润滑材料, 2021(02)
  • [5]关于标准中软件测试相关术语的辨析[J]. 于敏,杨春晖. 中国标准化, 2021(09)
  • [6]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程灵.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7]激光显示视觉健康与感知特性研究[D]. 王飞霞. 东南大学, 2021
  • [8]我国列车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发展历程[J]. 张利芝,韩露,刘贵,王秋华,唐柳. 机车电传动, 2020(05)
  • [9]国内外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标准比对研究[J]. 彭英知,莫佳琳,王全永,唐艳琼. 标准科学, 2020(08)
  • [10]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J]. 孟葳,陈波,黄金. 铁道机车车辆, 2020(06)

标签:;  ;  ;  ;  

GB/T17951-2000与最新IEC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