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应对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董昀[1](2019)在《中国宏观调控思想七十年演变脉络初探——基于官方文献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准确把握决策者的宏观调控理念为中心任务,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官方政策文献和学术文献,对七十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思想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总结。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宏观调控思想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在1978年之前,决策者倾向于对经济运行实施行政干预和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调控手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行政性调控手段仍被保留下来,计划和市场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特色。2012年以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实现了宏观调控理论的新突破。第二,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经济政策总体框架的一部分,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抓手。第三,中国的宏观调控思想和政策框架体系是决策者从国情出发,长期艰辛探索的产物,尽管借鉴了发达国家理论与实践中的有益成分,但从未照搬照抄。

薛涵予[2](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吴德祖[3](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陆平[4](2016)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作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手,他的经济思想、经济哲学改变了经济学发展史的进程,对西方思想界、政界、商界和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研究此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他2006年去世以后,很多文献总结了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本文的意图,是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弗里德曼的文本为基础,把他放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这一背景下,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洞见。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第一部分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方法等进行比较研究,第二部分阐述弗里德曼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评价。比较部分由五章构成,也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理论的总体考察、方法论比较、宏观经济思想比较、社会影响的比较和企业伦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本文阐明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是工具主义哲学的一个特例,说明了他的宏观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了他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批评了他在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混乱。本文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的应用,分别是在英国的实验和中国曾经采取过的货币主义政策。弗里德曼的政策影响在英国要大于美国,所以本文选择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的结论是,弗里德曼虽然有很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但其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并未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也曾采纳过弗里德曼的建议治理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显着。评价部分首先肯定了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然后分析了他的方法和理论的缺陷。此外,本文从新自由主义和方法论这两个角度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了专题评价,尤其是从“二元经济学”的视角对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提出了批评。

管怀鎏[5](2010)在《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文中研究表明着力推进宏观调控科学化与精确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是有效抵御内外部重大风险冲击的基本条件。当前,着力推进宏观调控科学化与精确化应努力实现四大转变,即调控理念上从期望完全平衡向满足近似均衡转变,调控方略上从短期被动跟进向长期主动引领转变,调控模式上从注重目标管理向突出过程控制转变,调控操作上从事后刚性校正向事前弹性调适转变。具体操作中,需研究解决好总量对比态势的判断指标问题、适度增长速度的评估确定问题、调控工具与手段的选择使用问题。

杨森平[6](2009)在《社会正义视角下的税务管理目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对于一个社会至关重要,其是现代社会制度设计的基石。一个社会若要正常运转其必须有一整套系统化的规则,否则整个社会就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之中,也必然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所有行为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撑。在一个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规则体系则谓之制度。所谓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定义则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其设计与安排的最基本价值理念应是社会的正义。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必然以此为依据。由此推而广之,税务管理目标和制度设计与安排理应亦然。自有税收以来税务管理便随即产生。为了保障国家行使职能之需要,及时、足额地取得税收收入,发挥税收职能的作用,则要依靠税务管理,否则再好的税收制度也难以有效地实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求合适或者理想的税务管理方法、措施或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实践了各种类型的税务管理模式和制度。长期以来但凡研究税务管理则更多侧重于对具体征管措施和方法的研究,对于税务管理的目标则重视不够,对于税务管理目标也只沿用前辈学者已有的观点,且只局限于在经济、管理领域,鲜有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因而,在此目标下所制定的税收制度难免会出现与客观现实社会不符的情况,也难以发挥税收的职能,甚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之原则。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也势必要求对税务管理的目标重新梳理和定位。这不仅有利于使人们认清税务管理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在此目标下的税收制度设计与安排符合社会客观经济发展之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税收的职能、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特别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研究社会正义视角下税务管理目标与制度设计就成为财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在对社会正义视角下税务管理目标问题进行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和历史归纳、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等方法。以公共产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契约论(新、旧)等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在收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情况的最新研究资料,在查阅了大量阅读与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归纳与总结。从税收产生的本质说开,论述税收、税务管理与国家的关系。指出税务管理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其目标是不同的,或者说税务管理之目标有着不同的级(层)次性,认为只有把税务管理目标级(层)次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税务管理各级(层)目标,也才能弄清楚其演进的过程和取向,从而为制度设计与安排提供依据。于是将税务管理之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层),即初级(基本)、中级(阶段性)、终级,相应的三个层次目标可概括为:初级(基本)目标——秩序;中级(阶段性)目标——公平;终极目标——正义。并结合中国当下税务管理的目标和税收制度、税务管理制度的现状,具体剖析我国现行税务管理目标定位的偏差与税收制度、税务管理制度的不足。提出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如何重新定位我国现行税务管理目标;如何进行税收制度设计与税务管理措施安排,以确保税务管理正义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应倡导“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两者并重、不可偏废。另外、还要考虑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李景曈[7](2009)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今天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无一例外的都与两种经济现象有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经济生活中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现象,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联系就在于特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这种状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在生产领域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次不公平的物质利益转移,它的出现会使人们投资、消费的心理预期变得萎靡不振,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安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曾先后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而且在90年代末期遇到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的困扰。本世纪在我国经济即将走出通货紧缩的困扰之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出乎意料的出现持续不断的攀升,并于2007年突破被认为是“严重通胀”标志的5%大关,创出了1997年2月以来的10年新高,阔别中国10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再次卷土重来,不期而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我国金融稳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揭示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原因,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已经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要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从科学界定、阐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涵义和相关理论入手,以“转换”为核心,揭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规律,探究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原因,提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措施。全部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考察。界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概念,阐述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基本特征及差异的研究。揭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发生的一般轨迹: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换,探究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的一般特征和差异性。第三章是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过程及特点。阐述了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过程,通过分析每一个转换过程的表现,揭示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的特点。第四章是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原因分析。阐述了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背离及其反向运动,市场体制不完善,宏观调控失当,国际经济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第五章是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对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为防止“相互转换”奠定所需的客观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机制,为防止“相互转换”提供体制保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为防范“相互转换”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撑;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为防范“相互转换”创造所需的外部条件。

龚秀国[8](2005)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改革》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历来都是人们广为关注的对象,目前它正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国内外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兴趣;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而且更在于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潜在贡献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体;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与改革,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了考察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者选择了最近的一段时期即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国一方面不断加快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最终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另一方面我国中央银行也一直实行所谓的“稳健”货币政策。作者分析认为,1998年到2003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低效率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尽管我国每年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我国急剧增加的金融风险特别是没有任何减缓趋势的巨大银行业风险,却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最值得一提的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严格管制下的存贷款利率和基准利率误导银行资金流向的作用日益突出,钉住于美元的人民币汇率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在我国货币金融体制刚性与海内外投机势力的交相作用及影响下,到2003年下半年,从基本面均衡汇率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更达到了

江武成[9](2004)在《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作为金融起作用的载体——货币及货币政策,到底如何影响经济?本文选择中国通货紧缩时期展开探讨,在评价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的效用,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建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的课题。全文分八章展开。 第一章,提出了通货紧缩及货币政策问题,确立了全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肯定了可能取得的创新及贡献。 文章的第二章,对货币政策理论进行阐述,在明确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的同时,着重研究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综述了货币政策有效的理论主张。 文章的第三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回顾。 文章的第四章,在明确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得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的结论,与此同时,总结了中国在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 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得了哪些成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在文章的第五章、第六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一部份,也是全文的重点之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的第七章在对国外通货紧缩进行分析,对国外货币政策进行研究的同时,总结出在治理通货紧缩中货币政策的种种启迪。 依据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考对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后评价结果,吸取国外经验,文章的第八章提出了通货紧缩时期中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建议。

王子先[10](2003)在《谨防宏观陷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批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顶住巨大贬值压力,坚持稳定人民币汇率,为亚洲经济渡过难关乃至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好评。然而时过境迁,2002年以来,一些人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这种转变颇为耐人寻味。

二、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应对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应对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宏观调控思想七十年演变脉络初探——基于官方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概览
二、“宏观调控”释义
三、中国宏观调控思想(1949-1977):加强国家计划控制
四、中国宏观调控思想(1978-1991):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
    (一)1978-1983年:“有计划按比例”和“综合平衡”
    (二)1984-1986年:市场化间接调控思想开始萌芽
    (三)1987-1991年:经验积累与思想融合
五、中国宏观调控思想(1992-201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1992-1996年: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二)1997-2002年:总需求管理政策框架初步成型
    (三)2003-2011年: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六、中国宏观调控思想(2012-2019):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一)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中国宏观调控的主线
    (三)适度扩大总需求:新时代中国宏观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总结与评论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一、栏目设计情况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4)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总体考察
    2.1 弗里德曼其人其说
        2.1.1 弗里德曼的成长
        2.1.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概览
        2.1.3 政策实践
    2.2 弗里德曼的早期贡献
        2.2.1 方法论
        2.2.2 国际经济学
        2.2.3 消费理论
        2.2.4 货币需求理论
        2.2.5 稳定化政策
    2.3 货币主义
        2.3.1 货币主义的经验证据
        2.3.2 货币主义理论
        2.3.3 货币主义政策
        2.3.4 对货币主义的批评
    2.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4.1 弗里德曼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思想
        2.4.2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的差异
        2.4.3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其早期思想的继承
        2.4.4 对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2.5 弗里德曼的政治经济学
        2.5.1 《资本主义与自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
        2.5.2 围绕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3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史比较
    3.1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
    3.2 杜威的工具主义
    3.3 两种工具主义的比较
    3.4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是杜威工具主义的特例
4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的缩影:弗里德曼和凯恩斯
    4.1 货币理论的比较
        4.1.1 流动性偏好
        4.1.2 IS-LM模型
        4.1.3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复兴
        4.1.4 美国货币史
        4.1.5 弗里德曼的马歇尔主义思想
        4.1.6 货币政策
        4.1.7 传导机制
    4.2 反凯恩斯的弗里德曼
    4.3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转变
        4.3.1 与弗里德曼相近的凯恩斯
        4.3.2 与弗里德曼相对的凯恩斯
    4.4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反对
    4.5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
    4.6 弗里德曼:马歇尔的继承人
5 经济学家的社会影响: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思
    5.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现实世界
        5.1.1 加尔布雷思的世界
        5.1.2 弗里德曼的世界
    5.2 不确定的年代vs.自由选择
        5.2.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通过电视媒体的交锋
        5.2.2 加尔布雷思的《不确定的年代》
        5.2.3 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
    5.3 经济思想的公众影响
6 企业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伦理观的思想史考察
    6.1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
        6.1.1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6.1.2 企业伦理与政治经济学
        6.1.3 弗里德曼的观点
    6.2 弗里德曼功利主义立场的结构
        6.2.1 弗里德曼的基本原则观点
        6.2.2 效用的含义
        6.2.3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7 弗里德曼思想的应用:英国的货币主义实验
    7.1 撒切尔政府之前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
        7.1.1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从边缘到中心
        7.1.2 弗里德曼与英国经济学家的争论
    7.2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
        7.2.1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的理论背景
        7.2.2 “从加尔布雷斯到经济自由”
        7.2.3 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政策实践
8. 弗里德曼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8.1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思想与中国
        8.1.1 建国后中国货币政策历程
        8.1.2 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在中国的困境
    8.2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局限
        8.2.1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
        8.2.2 通货膨胀的治理
    8.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历史
        8.3.1 第一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85-1989年)
        8.3.2 第二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93-1995年)
        8.3.3 第三次通胀背景及原因(2007-2008年)
    8.4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困境
    8.5 弗里德曼与中国
9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评价
    9.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9.1.1 经济自由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9.1.2 “有限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9.1.3 平等观的启示
    9.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9.2.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伦理学本质考证
        9.2.2 自由观与平等观的缺陷
        9.2.3 “有限政府”理论的缺陷
        9.2.4 绝对自由化思想的缺陷
    9.3 对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评价——“二元经济学”的视角
        9.3.1 “二元经济学”概述
        9.3.2 “二元经济学”视角下的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
    9.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评价
        9.4.1 弗里德曼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界定
        9.4.2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哲学批评
        9.4.3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方法论批评
    9.5 弗里德曼思想的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与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必须着力推进其科学化与精确化
二、推进宏观调控科学化与精确化应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三、实际操作中应解决好的若干具体问题
    (一) 总量对比态势的判断指标问题
    (二) 适度增长速度的评估确定问题
    (三) 调控工具与手段的选择使用问题

(6)社会正义视角下的税务管理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的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结构
    1.4 创新点、重点、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的重点
        1.4.3 研究的难点
2 税务管理:秩序、公平与正义
    2.1 概念界定与阐述
        2.1.1 税务管理
        2.1.2 秩序
        2.1.3 公平
        2.1.4 正义
        2.1.5 社会正义
    2.2 概念辨析
        2.2.1 公平与正义
        2.2.2 效率与公平
        2.2.3 效率与正义
        2.2.4 秩序、公平与正义
    2.3 税务管里中的正义
        2.3.1 观念依据
        2.3.2 理论依据
    2.4 小结
3 税务管理目标:传统与变迁
    3.1 国家与税务管理:从税收产生的本质谈起
    3.2 最初的税务管理目标:寻求秩序
    3.3 重估税务管理目标:现代意识的觉醒
        3.3.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3.2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4 小结
4 税务管理制度目标变迁的中国语境
    4.1 计划经济时期的税务管理目标
    4.2 经济转型期的税务管理困境
        4.2.1 目标方面
        4.2.2 征管制度方面
    4.3 经济转型期税务管理中的制度困境
        4.3.1 制度设计上
        4.3.2 制度运行上
    4.4 经济周期与税务管理
        4.4.1 通货紧缩与税务管理
        4.4.2 通货膨胀与税务管理
    4.5 小结
5 税务管理目标及其制度设计的中国之路
    5.1 近期:"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恰逢其时
        5.1.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税务管理目标的检讨
        5.1.2 制度安排
    5.2 中期:强调公平的税务管理目标
        5.2.1 原因与依据
        5.2.2 制度安排
    5.3 小结
6 中国税务管理目标及其制度设计的超越:走向正义
    6.1 超越理由:源于和谐的追求
    6.2 走向正义:税务管理目标及其制度设计的构想
        6.2.1 税收制度设计
        6.2.2 税务管理的措施设计
    6.3 走向正义:内部途径
        6.3.1 "以德治税":税务管理走向正义的必然选择
        6.3.2 "以德治税"的具体内容
        6.3.3 实现"以德治税"的具体途径
    6.4 走向正义:环境因素
        6.4.1 政治因素
        6.4.2 经济因素
        6.4.3 社会因素
        6.4.4 文化因素
    6.5 小结
7 结论与思考
    7.1 结论
    7.2 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的意义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主要创新之处
        (一) 选题的原创性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第一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相关概念
        (一) 通货膨胀的概念
        (二) 通货紧缩的概念
        (三) “转换”的涵义
        (四)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内涵
    二、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论考察
        (一) 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思想
        (三)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论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相关理论的考察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理论相关论述
        (二)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理论的相关论述
        (三) 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基本特征及差异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
        (一) 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
        (二) 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换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基本特征
        (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宏观性
        (二)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周期性
        (三)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反向运动性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差异性
        (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宏观性上的差异
        (二)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周期性上的差异
        (三)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反向运动性上的差异
第三章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过程及特点
    一、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
        (一) 我国通货膨胀的演变
        (二) 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
    二、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换
        (一) 我国通货紧缩的演进
        (二) 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
    三、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特点
        (一)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具有社会转型的鲜明特点
        (二)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体制基础不同
        (三)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对经济危害程度不同
第四章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原因分析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及反向运动是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直接原因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二)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三)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及反向运动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变
        (四)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过度背离及反向运动导致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变
    二、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我国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重要原因
        (一) 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体制原因
        (二) 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体制根源
        (三) 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重要原因
    三、宏观调控失度是我国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政策原因
        (一) 宏观调控的适度与失度
        (二) 宏观政策调节失度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重要条件
    四、国际经济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外部因素
        (一) 国际经济是一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外部因素
        (二) 国际经济是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 国际经济是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为防止“相互转换”奠定所需的客观基础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虚拟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机制,为防止“相互转换”提供体制保障
        (一) 积极推进资源及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完善市场体系
        (二) 加强企业制度创新
        (三) 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 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三、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为防范“相互转换”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撑
        (一) 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实施科学宏观调控
        (二) 综合利用各项经济手段和政策,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三) 适时、适当的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四、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为防范“相互转换”提供所需的外部条件
        (一)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二) 制定合理的外资外贸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8)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第一部分 导论与主要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三章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货币概念与货币供应量
        第一节 货币定义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货币供应量指标
    第二章 与货币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节 利率与利率理论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理论
        第四节 汇率、利率和通货膨胀三者的关系
    第三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应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银行体系
        第三节 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
    第四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五章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一节 货币供应增长目标
        第二节 通货膨胀目标
        第三节 汇率目标
    第六章 货币政策与内外均衡目标
        第一节 正确认识内外均衡目标
        第二节 内外均衡目标与政策组合理论
    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自主权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自主权
        第二节 中国中央银行的自主权
    第八章 最优货币政策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最优货币政策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最优货币政策
第三部分 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改革
    第一章 金融压制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率
        第二节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金融深化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唯一出路
    第二章 银行业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风险并非源于储蓄过多
        第二节 银行业风险根源于我国行政性管制
        第三节 加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对策思路
        第四节 改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路
    第三章 银行业风险与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改革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急需一张安全防范网
        第二节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
    第四章 我国银行储备金制度改革
        第一节 我国准备金制度的职能与特点
        第二节 我国现行准备金制度的缺陷
        第三节 我国准备金制度改革建议
    第五章 人民币利率制度与利率政策改革
        第一节 金融自由化与我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我国严格利率管制的代价
        第三节 我国现行基准利率与利率政策导向分析
        第四节 我国利率体制与政策改革建议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
        第一节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与汇率政策
        第二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趋完善
        第三节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与汇率管制的代价
        第四节 人民币的长期均衡汇率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核心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
        第六节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第七章 我国货币供应监控指标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改革
        第一节 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局限性
        第二节 调整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分类的思路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应从盯住供应量逐步转为盯住利率
    第八章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好处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人民币的亚洲化
        第三节 对人民币亚洲化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全文框架
第二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构成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和观点的述评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和观点的述评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三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第四章 中国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关于通货紧缩的判断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第三节 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五章 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后评价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第二节 通货紧缩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第六章 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总供给-总需求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二节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五节 其它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第七章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及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操作
    第二节 发达国家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及启迪
第八章 通货紧缩时期中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建议
    第一节 通货紧缩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通货紧缩时期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
    第三节 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的具体货币政策建议
    第四节 加强货币政策效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谨防宏观陷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批驳(论文提纲范文)

缺乏依据
    (一)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低估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面临内在升值压力的原因是外汇管制
    (三)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客观上也带来一定压力
未来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类似日元曾经遭遇的升值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论国际化、多边化的可能性
升值风险
应对方略
    (一)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二)高度重视应对人民币持续升值问题
    (三)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对策措施

四、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应对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宏观调控思想七十年演变脉络初探——基于官方文献的研究[J]. 董昀. 金融评论, 2019(05)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3]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4]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D]. 陆平. 云南大学, 2016(04)
  • [5]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J]. 管怀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6]社会正义视角下的税务管理目标研究[D]. 杨森平. 暨南大学, 2009(04)
  • [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研究[D]. 李景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改革[D]. 龚秀国. 四川大学, 2005(03)
  • [9]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 江武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10]谨防宏观陷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批驳[J]. 王子先. 国际贸易, 2003(07)

标签:;  ;  ;  ;  ;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