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宣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Ⅰ生态效益测算

张家界市宣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Ⅰ生态效益测算

一、张家界市漩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 Ⅰ 生态效益计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雨虹,范少辉,夏晨[1](2015)在《南方三种典型林分水源涵养价值个案分析——以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常绿阔叶林及其混交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江西省大岗山森林生态定位站毛竹林向常绿阔叶林扩展过程中形成的3种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为研究对象,将支付意愿法和替代市场技术结合,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价,比较毛竹林扩展对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涵养水源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价值都非常可观,最高的常绿阔叶林达到1513.14元/hm2,竹阔混交林次之1389.90元/hm2,毛竹林为1302.48元/hm2;由于植被演替是一个长期过程,研究也体现了水源涵养功能在演变中的复杂性。

邓长宁[2](2013)在《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群众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其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当前林业科学的研究重点。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评价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揭示现有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及研究对象,以生态学、经济学、统计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及数学模拟等方式对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与研究,以期对武陵山区林业发展提供支撑,其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表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1.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6万亩、荒山造林42.2万亩、封山育林5.8万亩。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自然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趋缓。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2)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明确了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模式。其中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和干果经济兼用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造树已成为该区主要的退耕还林模式。并提出5点举措来优化退耕还林模式。(3)以构建的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评价研究,具体包括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和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于其经济效益。

王忠诚[3](2013)在《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级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的分布格局与森林类型等基本特征,选取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大型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种生态区位的国家级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林学、土壤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森林生态野外观测、试验分析、统计分析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水源涵养、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及林木营养物质积累等主要生态效益进行了连续4年(2007~2010年)的定位监测,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4年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表明:①公益林土壤水源涵养效益:江河源头型为411.13~489.07t·hm-2,江河两岸型为423.68~460.51t·hm-2,大型水库型为311.06~436.3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73.70~354.53t.hm2。②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土壤肥力指标含量表现为有机质>全K>全N>全P,且有机质含量占到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25.08-34.32g·kg~1,0~15cm范围含量为41.40~55.10g·kg-1,15~30cm范围含量为21.94~39.43g·kg-1,30-45cm范围含量为9.16~11.90g·kg-1;全K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平均含量3.08~4.34g·kg-1;全N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1.28~2.39g·kg-1,全P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0.26~0.46g·kg-1。③固碳释氧效益:阔叶混交林固碳效益为1.87~7.45t·hm-2,其中马尾松林固碳效益为3.09t·hm-2,杉木林固碳效益为0.99-3.16t·hm-2;植被释氧效益为2.62~20.11t·hm-2,其中阔叶混交林释氧效益为5.04~20.11t·hm-2,马尾松林释氧效益为2.62~4.98t·hm-2,杉木林释氧效益为2.68~8.52t·hm2。公益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效益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固碳效益明显大于非公益林植被固碳效益。④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公益林乔木树种各器官中,树叶营养元素(N、P、K、Ca、Mg)含量最高,叶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598%~0.923%,树干营养元素含量最低,树干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079%~0.151%。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为48.92~174.31kg·hm-2,阔叶混交林营养物质年平均积累量为75.08~174.31kg·hm-2马尾松林为48.92kg·hm-2,杉木林为55.77~89.36kg·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对公益林乔木及灌草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由于样地森林类型差异较大,乔木多样性水平差异也较大。(2)四种生态区位类型国家级公益林2010年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计量结果表明:①林木营养物质积累量: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115.04kg·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为81.54kg·hm-2、江河源头型公益林为75.08kg·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64.14kg·hn-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079.46元·hm-2、717.52元·hm-2、1262.40元·hm-2、561.56元·hm-2。②水源涵养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539.79t·hm-2、江河两岸型为515.45t·hm-2、大型水库型为411.2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379.55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4156.38元·hm-2、3968.97元·hm-2、3166.86元·hm-2、2922.54元·hm-2。③固土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44.96t·hm-2、大型水库型为43.35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2.23t·hm-2、江河两岸型为42.10t·hm-2。保肥效益物质量表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40.05g·kg-1、江河源头型为38.73g·kg-1、大型水库型为37.06g·kg-1、江河两岸型为33.97g·kg-1。固土保肥效益总价值为: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3063.46元·hm-2、江河源头型为2964.42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902.80元·hm-2、江河两岸型为2859.40元·hm-2。④固碳释氧量:大型水库型为56.59t·hm-2、江河源头型为50.22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3.78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42.18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8918.05元·hm-2、13807.08元·hm-2、14555.95元·hm-2、12283.88元·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价值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公益林10000元·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8000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7000元·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5500元·hm-2。(3)国家级公益林2007~2010年生态效益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①水源涵养效益总体呈增大趋势,2007年水源涵养量为320.73~434.81t·hm-2,2010年为362.20~513.91t·hm-2,江河源头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受冰雪灾害影响,其水源涵养效益2008年出现波动现象。②固土保肥效益均表现出随年度增大趋势,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2007年为36.57g·kg-1,2010年为38.12g·kg-1;江河两岸型公益林2007年为32.43g·kg-1,2010年为34.28g·kg-1;大型水库型2007年为34.56g·kg-1,2010年为36.77g·kg-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2007年为37.86g·kg-1,2010年为39.65g·kg-1。③林木生物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各年林木生长快慢不同,生物量增加幅度存在一定差异,使固碳释氧效益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0.79t·hm-2,增加到10.92t·hm-2,再减小到10.29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7.36t·hm-2,先减小到5.25t.hm-2,随后又增加到7.63t·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1.31t·hm-2增大到16.54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6.35t·hm-2,一直增加到11.26t·hm-2。④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公益林Shannon-Wiener指数从2007年到2010年呈上升趋势,表明公益林建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逐步增强。(4)国家级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生态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0.55%,略小于全省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值(31.22g·kg-1),而大于非公益林(27.86g·kg-1),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全省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的平均值。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年平均固碳释氧量为9.92t·hm-2,是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释氧量6.69t·hm-2的1.48倍;林木营养元素N、P、K的年平均积累量分别为25.87kg·hm-2、3.24kg·hm-2、21.17kg·km-2,分别是全省森林林木营养元素N、P、K积累量(分别为14.68kg·hm-2、2.95kg·hm-2、9.13kg·hm-2)的1.76、0.90和2.32倍。湖南省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效益为1873.10t~hm-2,是全省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效益的0.54~0.59倍。(5)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位公益林综合生态效益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单项生态效益评价中:水源涵养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固土保肥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江河源头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固碳释氧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江河两岸型。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补偿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公益林提质改造、充分发挥公益林多功能效益等决策的理论依据。

岳奎,刘富平,李增[4](2012)在《景谷县森林枯落物水文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指出了森林枯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枯落物层是森林拦蓄降水的重要环节。为了调查景谷县森林枯落物水文作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样区和18个标准样地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1)景谷县3种植被类型中枯落物蓄积量最大的是季雨林,最小的是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林下枯落物半分解层所占比例要比未分解层大,而暖性针叶林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所占比例要比半分解层大;(2)景谷县3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枯落物自然含水率最高,季雨林最小,暖性针叶林介于二者中间;(3)自然状态下,阔叶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大于针叶林,但由于针叶林枯落物数量较多,不易分解糜烂,因此仍有很强的拦蓄能力,3种植被类型中,暖性针叶林的拦蓄能力是最强的。

翟畅,胡润田,范文义[5](2012)在《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估算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2008年生态观测定位站调查数据和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建立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常规多元统计模型得到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88,平均检验精度81.1%。以模型估计的参数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输入数据,估算2008年老山施业区物理量和价值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核算出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物理量总量I=263.78万t,建立货币构造模型估算出水源涵养生态效益价值量总量E=131.89万元。分析物理量随地形变化的特征,其变化符合客观实际。

张大鹏[6](2012)在《川南退耕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与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和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daii)是我国丛生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竹种和生态建设竹种,不仅生长快、产量高,在造纸、编织和纤维利用等领域有明显优势,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在我国竹产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川南地处长江上游,雨量充沛,但多年来对陡坡地不合理的开垦和种植,使得该地区的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以下简称撑绿竹)作为当地的常用竹种,便因其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探寻退耕竹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本文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硬头黄竹和撑绿竹的非退耕竹林(YCK1、CCK2)和农耕地(NCK0)为对照,对硬头黄竹的退耕5a(Y5)、10a(Y10)林和撑绿竹的退耕5a(C5)、10a(C10)林的群落结构及生产力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水源涵养功能、土壤抗侵蚀能力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退耕竹林主要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实验竹林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川南退耕竹林竹种选择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退耕年限丛生竹群落结构及生产力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退耕5a硬头黄竹林地胸径和株高低于退耕10a林和非退耕林;撑绿竹胸径和树高变化趋势与硬头黄竹变化规律相反,退耕5a撑绿竹胸径和树高最好,反映了撑绿竹的成林周期短于硬头黄竹。硬头黄竹和撑绿竹的胸径和株高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模型H=2.29D+0.670和H=0.939D+5.813表达。两种丛生竹林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且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是两者地上生物量积累量差异较大,硬头黄竹地上部平均单株生物量大小依次为:YCK1(3.65kg)> Y10(3.48kg)> Y5(3.18kg);撑绿竹为:C5(4.31kg)> CCK2(4.01kg)>C10(3.50kg);生物量积累量可采用相对生长式模型W=a(D2H)b来模拟。2退耕竹林土壤质量明显提高。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不同竹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硬头黄竹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顺序为:Y5> YCK1> NCK0>Y10;撑绿竹为:C5> C10> NCK0>CCK2,均以退耕5a竹林土壤质量最优,而非退耕撑绿竹和退耕10a硬头黄竹林土壤质量较差,均低于农耕地。退耕5a硬头黄竹林和撑绿竹林土壤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和土壤孔隙度,且其土壤主要化学元素含量较高,因而综合指数得分较高。退耕时间不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两种退耕丛生竹林土壤N和K含量均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而P含量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3竹林内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与竹种和退耕年限密切相关。树冠平均截留量占竹林水源涵养总量的39.31%,硬头黄竹林冠截留量排列顺序为Y5>Y10>YCK1,退耕5a竹林截留量最高,可占该地区降雨量的15.24%;撑绿竹冠层截留量的排列顺序为C5> CCK2> C10,最高为年降雨量的15.68%。不同退耕年限竹林叶面积指数介于1.2533.419之间,与林冠截留量显着正相关。枯落物层水源涵养量仅占竹林水源涵养量的0.68%。硬头黄竹林冠截留量排列顺序为Y10> YCK1>Y5,撑绿竹冠层截留量的排列顺序为C10>CCK2>C5,两种退耕竹林枯落物储量、最大拦蓄量及有效拦蓄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浸泡时间(t)与枯落物层持水量(S)和吸水速率(V)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模型S=k lnt+p和V=k tn拟合。土壤层是林地涵养水源的主体,占各竹林水源涵养量的57.6262.50%,硬头黄竹林060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排列顺序为:Y(52997.24t·hm-2)>YCK1(2447.86t·hm-2)>Y10(2381.67t·hm-2);撑绿竹为CCK2(2709.28t·hm-2)>C5(2680.54t·hm-2)>C10(2250.93t·hm-2)。故在竹林水源涵养总量方面,硬头黄竹为退耕5a林最高(487.09mm),其次为退耕10a林(413.33mm),最低为非退耕竹林(403.92mm);而撑绿竹以退耕5a最高,其次为非退耕林,最低为退耕10a竹林,其值分别为461.35mm,433.51mm和378.32mm。4退耕竹林抗侵蚀力明显优于农地,且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退耕年限硬头黄竹林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排列顺序为:Y10>YCK1>Y5>NCK0,分别较农耕地提高68.35%,39.26%和37.77%;而撑绿竹为C10> CCK2>C5>NCK0,较农耕地分别提高44.63%,43.05%和22.67%,均已退耕10a土壤抗侵蚀能力最高,退耕竹林有效地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且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渗透性、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抗侵蚀性指标之间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该地区土壤抗侵蚀能力大小的综合参数。5对不同类型竹林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硬头黄竹主要生态功能综合指数的排列顺序为Y5>YCK1>Y10>NCK0,撑绿竹为C5> CCK2> C10> NCK0,两种竹林均表现为退耕5a竹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最高,其次为非退耕竹林,最低为退耕10a竹林,且竹林生态功能均优于农耕地。退耕竹林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表明退耕10a竹林产生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退耕5a竹林和农耕地。总体而言,硬头黄竹的发笋成竹率、株秆生物量所占比例和竹材经济价值要显着高于撑绿竹,且在土壤质量改良和林地水源涵养方面较撑绿竹更有优势,但成林周期长,地上部单株生物量也相对较低;而撑绿竹单株生物量大、径级较粗,还具有较好的林冠截留能力和快速生长能力,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生态建设竹种。

汪朝辉[7](2012)在《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旅游以高质量的环境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旅游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完善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开展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研究,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已有的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本是分析旅游活动对大气、水体、植被、垃圾、噪声、土壤、野生动物等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评价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而很少有学者从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旅游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已有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涉及的对象虽然很广,但目前关于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没有提出完整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安全评价还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旅游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他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复合旅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予以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环境影响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提议的开发计划和决策的不利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和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手段和综合决策机制,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生态系统理论要求生态安全评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旅游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子的变化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程度。(2)分析了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得出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森林气象和地质灾害、大气污染、地表水的污染、旅游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人为因素包括游客接待量的增长强度的压力、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外来物种的入侵、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三废”处理的强度、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区管理水平。(3)构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开放式访谈法和高层专家研讨等方法,经过4轮的讨论最终建立了包括游客量接待强度等21个指标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提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在分析现有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5)以温州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现状。得出温州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仅有花岩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处于“安全”状态,其余公园都处于“不安全”状态。(6)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予以实证。运用所提出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其生态安全管理对策。以上研究成果是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从生态安全视角研究我国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了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生态学和森林旅游学的内容,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蔚漪,范少辉,苏文会,刘广路,余林[8](2011)在《竹林不同界面水文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植被层作为水文环境要素,对降水、蒸散和径流等水文通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国内外近年来对竹林水文效应的研究成果,试从竹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等不同层面综合评述最新研究进展,普遍的研究结论认为竹林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减少径流泥沙、改善水质等功能,目前国内外对竹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研究对象多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为主,并局限于单一指标或是单一过程的观测试验,今后竹林水文研究工作应加强不同竹种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研究,对于分析评价不同种类、地带、类型的竹林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参55

张华柳[9](2011)在《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的公益效能越来越被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公益林建设的各种效益?如何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及采用什么方法等等?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为例试图在这一领域做一探索性的工作,旨在为政府对未来行动的决策提供信息,并为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部分依据。从嵊州市公益林资源现状出发,对嵊州市公益林资源分布状况及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林种以防护林为主,构成林分以松林为主,龄组以中、幼龄为主,郁闭度较高,生物量增长率较高。存在着森林类型构成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偏大以及林分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2009年嵊州市公益林总生物量374.55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为98.57 t·hm-2。环境因子对重点公益林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环境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量与海拔、坡向、坡度、土层厚度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单位面积生物量随着海拔的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于嵊州市公益林而言,海拔200-400m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从坡向分析,东坡和西坡的平均生物量较大;对于嵊州市重点公益林立地条件而言,大于35度属于较大坡度,在这一坡度下公益林效益最低,因为坡度大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不利于公益林效益的充分发挥;土层厚度是影响林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层厚度的加深,林地单位面积生物量迅速增加。在调查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影子工程法、工业生产成本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法等方法,对嵊州市公益林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嵊州市公益林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改良土壤、储能的总量分为4407.63万m3·a-1、4.78万t·a-1、13.79万t·a-1、1615.25 t·a-1、63.55×104MJ·a-1,水库建设单位库容6.11元·t-1、水的净化费用2.09元·t-1、固碳1200元·t-1、释氧1000元·t-1、挖取单位面积土方费用12.60元·m-3、磷酸二铵(含氮14.0%、含磷15.01%)化肥价格2400元·t-1、氯化钾(含钾50.0%)化肥价格2200元·t-1、有机质价格320元·t-1[1]、中国煤碳网数据产地价格200元·t-1(煤的发热量为21000MJ·t-1)和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物种保育7级的价值(详见4.1.6),可以得到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改良土壤、森林储能、多样性保护各生态效益的总价值分别为3.61亿元、5.04亿元、1.63亿元、0.23亿元、6.05亿元、1.64亿元。基于对嵊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连续定位观测,采用嵊州市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嵊州市共23个乡、镇、街道和林场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在10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物质量中,谷来镇、雅璜乡、剡湖街道、北漳镇生态效益物质量较高,黄泽镇、金庭镇、三界镇、贵门乡生态效益物质量较低。研究区森林储能、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的价值占总价值的80.78%,说明这3项功能在嵊州市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嵊州市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生态效益价值量以谷来镇最大,剡湖街道最小。经过研究,嵊州市公益林总体生态效益较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针叶林比重过大,阔叶林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致影响了整个公益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发挥;幼龄林比重较大,结构不够合理;各乡、镇、街道及林场的各项生态效益总体上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效益的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在今后的公益林建设中除加强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测机制,应特别注重对重点生态区位的针叶林(含针阔混交林)进行适当调整,加快阔叶化进程。在识别区域公益林森林资源概况和数据积累情况的基础上,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实行有效、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芝萍[10](2011)在《北亚热带毛竹林凋落物的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空青山毛竹林凋落物的水文生态特性、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解释放,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对营养元素吸收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土壤样品带回室内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度是影响坡面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坡度不断增加,泥沙浓度也不同幅度的增大,变化趋势在坡度为5°、10°时较为平缓,在坡度为20°和25°时变化趋势较为明显。降雨也是影响坡面侵蚀的重要因素,随着雨强的增大,泥沙浓度也在增大,且变化幅度也呈现增加趋势。(2)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度为5°、10°、15°、20°、25°时,裸露坡面和覆盖凋落物的坡面比较,随着坡度增加,覆盖有枯落物的泥沙浓度增幅明显减小,且减少幅度为52.9%-87.1%。(3)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雨强为10mm/h、20mm/h、30mm/h、40mm/h、50mm/h时,有凋落物覆盖的土壤侵蚀量比裸露坡面分别减少35.58g/m2、66.82g/m2、130.32g/m2、190.62g/m2和256.16 g/m2。而不同雨强下覆盖凋落物的坡面和裸露坡面总径流量都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但是,覆盖凋落物的坡面径流量增大幅度相比裸露坡面低25%左右。(4)毛竹林地凋落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跟季节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凋落物月生产量最大值为343.5kg/hm2,出现在6月份;最小值为195.62 kg/hm2,出现在12月份。(5)毛竹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与浸泡时间有极其显着的相关性,而不同季节对凋落物的持水特性相关性不显着。(6)毛竹林试验地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从上到下逐渐递增,土壤总孔隙度逐渐递减,林地的容积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也有增大的规律。(7)通过毛竹林地凋落物的不同营养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分解和释放,可以得出夏季凋落物的分解较快,而冬季比较缓慢,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分解速率,以K元素最大(0.00368),其次为P(0.00264)和Mg(0.00258);相对比较小的是N(0.00177)和Ca(0.00102)。(8)毛竹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给土壤的反馈作用,以更好地维持土壤肥力,提高竹林生产力。

二、张家界市漩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 Ⅰ 生态效益计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界市漩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 Ⅰ 生态效益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三种典型林分水源涵养价值个案分析——以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常绿阔叶林及其混交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研究样地设置
    1.3评价与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3种林分水源涵养能力
    2.2 3种林分水源涵养价值变化
3结论与讨论

(2)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退耕还林政策
        1.2.1 退耕还林简介
        1.2.2 退耕还林遵循原则
        1.2.3 退耕还林区特点
        1.2.4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
        1.2.5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1.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1.3.2 国外退耕还林效益评价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案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张家界市退耕还林现状
        2.3.1 武陵源区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2 永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3 慈利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4 桑植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3 退耕还林工程模式优化
    3.1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模式现状
        3.1.1 工业用材林模式
        3.1.2 毛竹造林模式
        3.1.3 木本药材模式
        3.1.4 林草间作模式
    3.2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模式优化建议
    3.3 本章小结
4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计算方法
    4.2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4.2.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4.2.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4.2.3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4.3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4.3.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2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功能与效益研究
        1.3.4 国内外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南省概况
        2.1.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建设保护概况及主要生态区位类型
    2.2 试验地概况
        2.2.1 江河源头型:桑植县五道水镇
        2.2.2 江河两岸型:湘潭县湘江沿岸
        2.2.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湖南鹰嘴界国家自然保护区
        2.2.4 大型水库型:资兴市东江湖水库
    2.3 数据采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采集
        2.3.3 试验方法
    2.4 公益林生态效益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计量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与分析
    3.1 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1 水源涵养效益监测指标
        3.1.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2 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1 固土保肥效益监测指标
        3.2.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3 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1 固碳释氧效益监测指标
        3.3.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1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指标
        3.4.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5 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性分析
        3.5.1 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数
        3.5.2 不同森林类型群落生物多样性
    3.6 小结
4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及其动态分析
    4.1 主要生态效益物质量计量
        4.1.1 水源涵养效益物质量
        4.1.2 固土保肥效益物质量
        4.1.3 固碳释氧效益物质量
        4.1.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物质量
        4.1.5 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物质量
    4.2 主要生态效益价值量计量
        4.2.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量
        4.2.2 固土保肥效益价值量
        4.2.3 固碳释氧效益价值量
        4.2.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价值量
        4.2.5 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量
    4.3 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1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2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3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4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5 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公益林生物多样性水平动态分析
    4.4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与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比较
        4.4.1 水源涵养效益比较分析
        4.4.2 固土保肥效益比较分析
        4.4.3 固碳释氧效益比较分析
        4.4.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比较分析
    4.5 小结
5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5.1 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的必要性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必要性
        5.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5.3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3.2 构造判断矩阵
        5.3.3 单层一致性检验
        5.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5.4.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单项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与分析
        6.1.2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6.1.3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估算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1.2.1 样地森林水源涵养物理量估算
        1.2.2 遥感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1.2.3 其他数据获取
        1.2.4 样地遥感信息提取
    1.2 常规统计模型建立
2 结果分析
    2.1 物理量及价值量估算
    2.2 结果检验
    2.3 物理量空间分析
3 结束语

(6)川南退耕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现状
        1.2.2 退耕林地生态功能研究
        1.2.3 竹林生态功能研究现状
        1.2.4 退耕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2.5 研究评述
    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主要研究内容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资源情况
        2.1.4 森林资源与竹林资源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退耕竹林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研究
        2.2.2 退耕竹林主要生态功能研究
        2.2.3 经济效益研究
        2.2.4 丛生竹林退耕效益综合评价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竹林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选择及设置
        3.1.2 竹林群落结构指标调查
        3.1.3 竹林群落结构特征指标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竹林群落结构特征
        3.2.2 竹林生长特征
        3.2.3 物种多样性特征
        3.2.4 生物量与竹林生产力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2 样品分析
        4.1.3 土壤性质综合评价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物理性质
        4.2.2 土壤化学性质
        4.2.3 土壤质量综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叶面积指数计算
        5.1.2 林内外降水测定
        5.1.3 枯落物持水测定
        5.1.4 土壤层水分测定
        5.1.5 土壤渗透性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面积指数的年动态变化
        5.2.2 林冠截留
        5.2.3 枯落物截留及持水特性研究
        5.2.4 土壤层水文动态研究
        5.2.5 不同竹林水源涵养功能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竹林土壤抗侵蚀能力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土壤团聚特征
        6.1.2 土壤分形维数
        6.1.3 土壤水稳性指数
        6.1.4 土壤根系分布调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抗蚀性
        6.2.2 土壤抗冲性
        6.2.3 土壤抗侵蚀能力综合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竹林综合效益评价
    7.1 研究方法
        7.1.1 主要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7.1.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退耕竹林主要生态功能评价
        7.2.2 退耕竹林经济效益评价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需要
        1.1.3 生态安全研究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1.2.2 国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3 国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1.3.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1.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研究
        1.3.5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1.3.6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及理论体系
        2.1.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科学理论指导
    2.2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目的
        2.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
        2.2.3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2.2.4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
        2.2.5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关系
    2.3 生态系统理论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3.2 旅游生态系统的内涵
        2.3.3 旅游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2.3.4 旅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3.5 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2.3.6 旅游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 森林公园的分类
    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
    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4.1 森林火灾灾害
        3.4.2 森林病虫害灾害
        3.4.3 森林气象、地质灾害
        3.4.4 大气污染
        3.4.5 地表水污染
        3.4.6 旅游垃圾污染
        3.4.7 噪声污染
        3.4.8 游客接待量增长强度的压力
        3.4.9 水量供需平衡能力
        3.4.10 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3.4.11 外来物种的入侵
        3.4.12 森林植被的破坏
        3.4.13 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4 “三废”处理的强度
        3.4.15 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6 社区管理水平
    3.5 本章小结
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主导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1.5 可比性原则
        4.1.6 前瞻性原则
        4.1.7 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4.1.8 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筛选的技术路径
        4.3.2 指标筛选的方法
        4.3.3 指标的筛选
    4.4 本章小结
5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标准研究
    5.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
    5.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5.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评分值研究
    5.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分级标准研究
        5.4.1 单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分级及评分值
        5.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总体评价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以温州市森林公园为例
    6.1 选取温州市为调研对象的原因分析
    6.2 近三年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6.3 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6.3.1 生态环境压力
        6.3.2 生态环境状态
        6.3.3 人文环境响应
    6.4 本章小结
7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7.1 选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地的原因分析
    7.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7.2.1 自然环境概况
        7.2.2 旅游业发展状况
    7.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分析(以2009年为例)
        7.3.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各评价指标值选择、采集及分析
        7.3.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
    7.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4.1 游客等生态意识淡薄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7.4.2 黄金旅游线路的环境容量压力
        7.4.3 周边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7.4.4 生态教育体系不完善
        7.4.5 生态环境监测及保障体系不健全
    7.5 本章小结
8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对策
    8.1 完善公园的管理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8.1.1 精简机构,强化和突出管理处的旅游管理职能
        8.1.2 将环境管理纳入公园管理体系
    8.2 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8.2.1 健全森林公园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
        8.2.2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8.2.3 对游客开展全程的生态环境教育
        8.2.4 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译系统,使之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8.2.5 学术型团队引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管理
    8.3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8.3.1 建立长期定位的环境监测保护体系
        8.3.2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
        8.3.3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8.3.4 建立旅游发展统计体系
        8.3.5 建立游客体验监测体系
    8.4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法律支撑
        8.4.1 完善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8.4.2 加强执法的监督
    8.5 构建多渠道的环保资金筹措体系,加大生态安全的科技投入
        8.5.1 吸引社会捐助
        8.5.2 组建内部生态环保基金
        8.5.3 以生态彩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
        8.5.4 民间资本融资方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湖南省张家界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9年度)
附录B:森林公园部分考察照片
附录C: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A
附录D: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调查表
附录E:真空厕所的经济效益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竹林不同界面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冠层水文研究
    1.1 竹林冠层截留研究
    1.2 竹秆茎流研究
2 凋落物层水文研究
    2.1 枯落物蓄积量变化研究
    2.2 凋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3 土壤层水文研究
    3.1 土壤层储水量研究
    3.2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4 地表径流
    4.1 竹林地表径流量
    4.2 水土及养分流失
5 竹林水文效应研究展望

(9)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效益内涵及定义的界定现状
        1.2.2 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1.2.3 研究趋势与展望
    1.3 主要解决问题
    1.4 研究方法、步骤
        1.4.1 监测体系的建立
        1.4.2 外业调查与内业整理
        1.4.3 引用资料
2 嵊州市公益林现状分析
    2.1 嵊州市自然概况
    2.2 嵊州市公益林资源特点
        2.2.1 公益林资源概况
        2.2.2 公益林森林类型
        2.2.3 公益林分布状况
        2.2.4 公益林龄组结构
        2.2.5 公益林林分郁闭度及疏密度
        2.2.6 公益林生物量
    2.3 小结
3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分析
    3.1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结构
        3.1.1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的组成结构
        3.1.2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3.2 嵊州市公益林群落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3.2.1 海拔与公益林群落生物量关系
        3.2.2 坡向与公益林群落生物量的关系
        3.2.3 坡度与公益林群落生物量的关系
        3.2.4 土层厚度与公益林群落生物量的关系
    3.3 小结
4 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涵养水源
        4.1.2 固碳释氧
        4.1.3 保育土壤
        4.1.4 改良土壤
        4.1.5 森林储能
        4.1.6 物种保育
    4.2 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4.2.2 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
        4.2.3 公益林生物量与各生态效益的相关性
    4.3 各乡、镇、街道及林场的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4.3.1 各乡、镇、街道及林场的公益林生态效益的物质量
        4.3.2 各乡、镇、街道及林场的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生物量分析
    5.2 生态效益分析
    5.3 公益林建设分析
        5.3.1 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5.3.2 公益林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北亚热带毛竹林凋落物的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1.2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1.3 毛竹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竹林生态系统特点与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1.3.2 国内毛竹林生态系统特点与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1.4 人工模拟降雨的研究概况
        1.4.1 坡度与水土流失关系
        1.4.2 雨强与水土流失关系
    1.5 毛竹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存在问题
    1.6 开展本研究项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装置
        2.2.1 自动模拟降雨装置
        2.2.2 毛竹林凋落物的分解实验装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模拟降雨试验
        2.3.2 毛竹林地凋落物的水文特性
        2.3.3 毛竹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2.3.4 毛竹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解
        2.3.5 毛竹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
    2.4 数据统计处理
第三章 人工降雨条件下毛竹林地凋落物的水土保持效应
    3.1 影响泥沙浓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3.1.1 坡度对泥沙浓度的影响
        3.1.2 雨强对泥沙浓度的影响
    3.2 毛竹林凋落物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
    3.3 覆盖凋落物时坡面总侵蚀量和总径流量变化特征
        3.3.1 覆盖凋落物时坡面总侵蚀量变化
        3.3.2 覆盖凋落物时坡面总径流量变化
    3.4 结论
第四章 毛竹林凋落物的水文功能研究
    4.1 毛竹林地凋落物的水文特性
        4.1.1 毛竹林地凋落物的月动态变化
        4.1.2 毛竹林地凋落物不同季节的持水速率
        4.1.3 毛竹林地凋落物的不同季节最大持水速率
    4.2 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动态变化
        4.2.1 土壤容重的季节动态变化
        4.2.2 土壤孔隙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4.2.3 毛竹林地土壤的容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4.3 毛竹林地凋落物营养元素释放
        4.3.1 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解释放
        4.3.2 毛竹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数学模拟
    4.4 毛竹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张家界市漩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 Ⅰ 生态效益计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三种典型林分水源涵养价值个案分析——以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常绿阔叶林及其混交林为例[J]. 赵雨虹,范少辉,夏晨. 林业经济, 2015(11)
  • [2]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D]. 邓长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3]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D]. 王忠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10)
  • [4]景谷县森林枯落物水文作用研究[J]. 岳奎,刘富平,李增. 绿色科技, 2012(09)
  • [5]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估算与评价研究[J]. 翟畅,胡润田,范文义. 森林工程, 2012(04)
  • [6]川南退耕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与综合评价[D]. 张大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7]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汪朝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8]竹林不同界面水文效应研究[J]. 刘蔚漪,范少辉,苏文会,刘广路,余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03)
  • [9]嵊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D]. 张华柳.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10]北亚热带毛竹林凋落物的生态效应研究[D]. 张芝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张家界市宣水林场毛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初步研究Ⅰ生态效益测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