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学贷款实施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全国助学贷款实施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一、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0)在《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出台了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建立起政府投入、高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基本上实现了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广州公办高职院校执行学生资助政策过程中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这些问题是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不是孤立的个案,所以,研究广州公办高职院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将给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针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情况的调查问卷,深入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并分别对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公办高职院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以及贫困生代表进行访谈,全面分析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偏差,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如何纠正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政策执行偏差、公共政策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论述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支撑理论。第三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在全面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州公办高职院校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资助政策执行情况、满意程度、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得知目前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第四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剖析出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体责任不清晰,具体表现为政府履职不到位、高校履职不到位、学生义务不清晰;二是资助资源统筹不力,具体表现为国家资助资源分配不合理、高校资助资源统筹不力;三是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律监督存在空白、主管部门监督不力、社会监督缺位。第五章是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针对调查反映的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以及造成偏差的原因,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带来的启示,提出完善认定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法治保障、落实资助育人的对策。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王悦[2](2020)在《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工具帮扶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金融扶贫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高校组织、银行承办的一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金融政策,其发展经历了国家助学贷款(也就是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个阶段。助学贷款的意义重大可从多方面考究,于借款人,它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求学梦,避免了众多困难家庭走上“因学返贫”、“因教致贫”的问题,这在扶贫工作中也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于学校,它提供了更多的求学机会,缓解校方有限的帮扶资金面对的重大压力;于银行,它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提供了更有潜力的利润来源;于国家,它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经济基础。但由于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申请人多出身于贫困家庭,加上我国自1999年才开始实行助学贷款政策,管理经验欠缺、相关政策不完善,助学贷款常表现为违约率高、风险大、催收难,这不仅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风险,长远看来更会使许多真正有需求的学生因此失去申请助学贷款资格,从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整体培养情况。因而,有效防范助学贷款的大面积违约行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实地调研,从政府及社会、银行、高校、个人四个参与主体分析了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于取得的内蒙古X银行样本数据进行了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学生的个人因素、学生家庭因素和银行的贷款设计都对助学贷款形成不良产生了影响;通过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六个不同的新变量,其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又避免了原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文还针对助学贷款参与主体给出了几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压降助学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违约率,使得这一利好政策能够长效至久的发展下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家庭走出因学致贫困境,帮助社会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

马晓琳[3](2019)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是福建省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第十年,在这十年期间,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额将近30亿,帮助了大约18万的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可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在促进教育公平及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这些问题: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贷款办理手续繁琐,银行惜贷,学生还款违约率高,本文从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四个方面角度进行原因分析。首先政府方面,生源地助学贷款某些政策条款设计不合理,政策运行环境缺乏制度保障,银行方面,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又具有政策性,小额、分散的特点,所以贷款收益低,贷后管理难,容易造成银行惜贷,没办法做到应贷尽贷。高校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贷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足,所以造成了学生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学生方面,对政策的不了解和诚信意识薄弱。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执行效果不佳。本文以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法、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来分析影响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意见。政府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政策优化研究,加快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高校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系统,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学生方面则是积极建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择业观。希望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更好的执行。为今后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有价值的参考。

高贵森[4](2019)在《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为了破解高校贫困生求学难的问题,我国逐步建立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该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的推行使无数贫困学子顺利完成了大学梦,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其他相关群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依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民族院校以及农林、地质、石油、冶金等专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偏多,由此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较多。因此,探究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必将对这项政策的有效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式对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剖析了江西A学校贷款学生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等三个时间段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而分别从学生、家庭、学校、政府和银行等五个角度分析诚信问题所产生缘由。并在深入探析原因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高校改善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建议。如学生要提高诚信意识;政府要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应法律;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观;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效果;银行要做好贷后监管工作等。

王冬玉[5](2017)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成本的转移,我国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与自己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从1999年始,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给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课堂助一臂之力。国家助学贷款推行至今已十几年,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银行惜贷、学生欠贷、银行债权面临风险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尚未形成国家助学贷款的系统立法,助学贷款法规与其它法律存在冲突;大学生个人信用缺失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回收困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政策性担保的立足点、担保的机构设置及分工不清晰。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内外相关制度和实践经验进行对比,从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制订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法》,协调和解决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促进大学生信用法律环境的建设;建立政府为主的补偿机制和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防范银行债权风险;明确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担保形式,明确政策性担保的机构设置及分工。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持续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促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全面和谐发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刘新林[6](2016)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得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全,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满足率不太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说明,金融机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惜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和违约率,导致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40%。如此多的青年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好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1999年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一波三折,经历了探索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阶段、完善阶段六个时期。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供给方式,即由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贫困学生的偿债能力很低,不要求贫困学生提供担保,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提供的补助仅限于利率优惠、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减免优惠,没有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为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障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地开展,从我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就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承担义务。随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越来越多,到现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了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等五项义务。我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在制度变迁上选择了强行性制度变迁的方式,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地安排预期制度。由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制度不断地变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对以往的政策予以调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频繁地发布命令和规章,相互之间难免不和谐,有的甚至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不具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实施机制的畅通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性,并且效用递减得特别快。无论从动态方面讲,还是从静态方面讲,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都不太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效率。这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提高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推高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和拖欠率的作用。为了保证所有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有必要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予以检讨,重新设置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重新设置的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义务,要起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效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像我国一样,也承担义务。不过,在这些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与我国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不同,他们承担的是提供就业信息义务、代扣利息义务、代扣代缴义务、出具证明义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只有一种,少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有两种。而且,这些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履行起来,都比较容易,不太难,费用不高,成本较低,负担不太重。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高,与这些都息息相关。这些启示我们,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义务,应当尽量少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与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紧紧挂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分期定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的诟病。分期定额还款方式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外部性有效内在化,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无法使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厌恶得到克服,有强烈的变更需求。缓解国家助学贷款价格的上升,需要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全额管理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扫清;个人所得税征收技术的进步,具备了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式具备可行性。我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组织早就已经覆盖了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税务机关基本上能够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风险,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成本低,税务机关不仅应当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而且应当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的方式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机构不必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只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大大降低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机构的管理成本。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用人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代扣代缴毕业生应当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了保障到国家鼓励的地区和岗位工作的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由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在毕业生申请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和出具证明义务,原来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可以废止。

陈丹蓓[7](2016)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业的“公平、公正”,对处于弱势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并根据国情不断调整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发展至今,曾在资助范围、资助限额、资助年限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调整,但仍面临着经办机构风险巨大、借款学生违约率过高、办理过程职责不清等问题。在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发展至今仍未出台相关法律来对贷款中各方进行约束;对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政策性性质的界定仍然不清晰;我国是否需要建立相关机构来负责助学贷款的贷前申请、贷中管理与贷后追偿;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仍需社会各界的扶持发展等。本文通过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分析,力求通过制度改革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通过数据来分析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以期更好的经济环境、更有力的政府支持来促进助学贷款的整体发展;通过与国外助学贷款政策比较,来指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中风险控制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通过以上方法,提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的改革建议。

廖若宇[8](2016)在《我国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就开始步入了大众化阶段。自此,高等教育的费用支出已经不单单由政府全面包办,逐渐地演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以及受教育者本身来共同分担相应的成本。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需要负担相应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使得高等教育支出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庞大的费用。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其子女大学期间的所需费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早就引起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当前,我国政府主要以“绿色通道”和“奖、助、勤、贷、减、免、补”为主要内容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制定者的不断创新和正确引导下,以及高校管理者的坚决贯彻和认真执行,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政策本身和执行效果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更加有效地措施,来保障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可以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完成学业,是目前相关领域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采取了资料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结合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公共物品、人力资本、公共政策执行等公共管理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实施现状、实施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现状及对比分析;第二章对相关理论和研究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介绍了我国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执行情况等,并通过访谈和问卷对其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利用史密斯模型对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分析了资助政策本身及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建议,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张妙[9](2015)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高等教育个人融资手段,目前在世界各国都普遍推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改革的背景下,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有利地支持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信用问题影响着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属于信用贷款范畴。本研究从交易成本理论开始,分析在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下各主体的交易成本。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研究法,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描述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演化过程中信用的地位,并总结出信用问题在国家助学贷款实物操作阶段的主要表现,同时对各阶段各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造成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家助学贷款主体信用行为的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利用博弈理论,建构了银行—政府、银行—高校、银行—学生三组博弈模型,分析出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结合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助学贷款管理的经验,设想出两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机制,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两种分别提出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机制,降低各主体的交易成本。

王一帆[10](2015)在《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及防范》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教育成本也在逐年增长。本着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原则,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应运而生。国家助学贷款是以政府领导,财政和高校补贴利息,高校、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运作,帮助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费难题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国家助学贷款兼具政策性、商业性双重特性,它是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无抵押信用贷款。自推行以来,在帮助数以万计的学子解决因缺少学费而无法求学的困境的同时,其潜在的风险和弊端也不断显现。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入手,对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特点、成因及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从贷款类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还款方式和担保机制四个方面来叙述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以美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模式为参考,得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措施和办法。本文是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贷款学生以信用为担保、银行在承贷过程中出现的高违约率,从而产生惜贷、停贷现象,阻碍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迫使银行承受巨大信用贷款风险为研究背景。想要确保国家助学贷款能够长久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对助学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形成预警体系,降低贷款学生的违约率,减小银行贷款风险,维持银行稳健运行。商业银行如何能既配合国家政策又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撑,对国家助学贷款性质进行分析,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原理进行研究;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助学贷款的过去和现状,我国和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区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评级制度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风险表现、风险成因以及风险造成的后果。第三部分是美国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模式、违约风险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是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设计,主要从贷款类型、借款大学生信用评级制度、还款途径、保险及担保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主要介绍了通过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力度来控制道德风险,建立信用评级体系来防范信用风险,增加还款方式来减轻学生还款压力,引入保险机制来强化金融分工,完善担保机制来保障银行利益。本文有两个创新点,第一是通过对比现有还款方式,设计一种符合助学贷款借款学生自身收入特点的还款方式;第二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借款学生的信用评级体系予以分析和应用,以此提供给承贷银行作为放贷的风险控制指标和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参考。本文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因为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的贷款业务,本文适用于现行的国家政策。其次,对于模型的应用需要大量数据予以支撑,笔者在量化研究方面没有做出深入的研究。最后,因为对国外助学贷款了解的局限性和地域性,在参考国外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模式而给出的防范措施结论中,在适用性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支撑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
        2.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1.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2.1.4 政策执行偏差
        2.1.5 公共政策
    2.2 主要支撑理论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2.3 人力资源成本理论
        2.2.4 社会救助理论:发展型救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与要求分析
        3.1.1 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
        3.1.2 学生资助政策的要求
    3.2 调查研究分析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选择
        3.2.2 问卷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3.2.3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3.2.4 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3.2.5 满意度情况分析
        3.2.6 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分析
        3.2.7 满意度与执行情况方差分析
    3.3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的深度访谈
        3.3.1 访谈提纲
        3.3.2 访谈结果分析
    3.4 执行偏差分析
        3.4.1 认定偏差
        3.4.2 方法偏差
        3.4.3 力度偏差
        3.4.4 效果偏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4.1 主体责任不清晰
        4.1.1 政府履职不到位
        4.1.2 高校履职不到位
        4.1.3 学生义务不清晰
    4.2 资助资源统筹不力
        4.2.1 国家资源分配不合理
        4.2.2 高校资源统筹不科学
    4.3 执行监督力度不足
        4.3.1 法律监督存在空白
        4.3.2 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4.3.3 社会监督缺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认定标准
        5.1.1 坚持困难认定标准科学
        5.1.2 保证困难认定程序公平
    5.2 健全管理体系
        5.2.1 建立动态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5.2.2 完善学生资助监测机制
        5.2.3 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
    5.3 加强法治保障
        5.3.1 完善资助制度立法
        5.3.2 推进行政程序制度化
        5.3.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5.4 落实资助育人
        5.4.1 优化勤工助学模式
        5.4.2 创新创业就业模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助学贷款概念及种类
        2.1.1 商业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
        2.1.3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成本分担理论
        2.2.2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贷款需求理论
        2.2.5 还款违约
第三章 助学贷款政策现状及违约分析
    3.1 助学贷款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
        3.1.1 发展现状
        3.1.2 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
        3.1.3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发展进程
        3.1.4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运行机理
    3.2 内蒙古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3.2.1 政府及社会
        3.2.2 银行
        3.2.3 高校
        3.2.4 借款人
第四章 内蒙古X银行不良助学贷款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变量的选取
    4.2 研究假设
        4.2.1 学生个人因素
        4.2.2 学生家庭背景
        4.2.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4.3 描述统计与假设检验
        4.3.1 个人因素分析
        4.3.2 家庭因素分析
        4.3.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4.3.4 各违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4.4 因子分析
        4.4.1 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4.4.2 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4.4.3 主成分分析
第五章 解决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建议
    5.1 政府及社会方面
        5.1.1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档案
        5.1.2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5.1.3 加大违约惩罚力度
    5.2 银行方面
        5.2.1 丰富产品设计
        5.2.2 强化贷前评估体系
        5.2.3 增强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
    5.3 学校方面
        5.3.1 细化贷前资格审查工作
        5.3.2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5.3.3 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5.3.4 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源地助学贷款
        2.1.2 贫困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3.1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演变历程
    3.2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取得的成效
        3.2.1 贷款发放量逐年提高,覆盖面广
        3.2.2 为贫困生建档立卡,实现精准扶贫
        3.2.3 前置助学贷款流程,简化申贷手续
        3.2.4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3.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3.1 村镇一级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
        3.3.2 政策宣传不到位
        3.3.3 政策执行中的不平衡
        3.3.4 信贷风险增加,违约率高
        3.3.5 政策实施难以形成合力
4.影响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4.2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机理分析
    4.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府政策方面
        4.3.2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4.3.3 目标群体方面
        4.3.4 政策环境方面
    4.4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因素结果讨论
5 完善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建议
    5.1 政策方面
        5.1.1 适时调整还款期限、还款方式
        5.1.2 设置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
        5.1.3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
    5.2 执行主体方面
        5.2.1 提高重视度,提高经办人员素质
        5.2.2 提高贷款学生还款能力
        5.2.3 经办银行进行信用监管
    5.3 目标群体方面
        5.3.1 高校明确管理责任
        5.3.2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5.4 政策环境方面
        5.4.1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法制环境
        5.4.2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系统
        5.4.3 建立健全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
        5.4.4 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制度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生源地助学贷款
        1.5.2 诚信
        1.5.3 大学生诚信
    1.6 理论基础
        1.6.1 教育公平理论
        1.6.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1.6.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 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及发展状况
    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
        2.1.1 “农信社”主导的时期
        2.1.2 “国开行”主导的时期
    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制度解析
        2.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业务政策
        2.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流程
        2.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点
    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状况
        2.3.1 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2.3.2 江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以江西A学校为例
    3.1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概况
    3.2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实证调查
        3.2.1 问卷调查分析
        3.2.2 调查结论
    3.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3.3.1 贷款申请阶段
        3.3.2 贷款使用阶段
        3.3.3 贷款归还阶段
    3.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风险及影响
        3.4.1 银行方面
        3.4.2 学校方面
        3.4.3 学生方面
        3.4.4 社会方面
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从学生角度分析
        4.1.1 诚信道德认知混乱
        4.1.2 诚信知行背离
        4.1.3 还款能力有限
    4.2 从家庭角度分析
        4.2.1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
        4.2.2 家长自身诚信素养不高
        4.2.3 家长教育方式不得当
    4.3 从学校角度分析
        4.3.1 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欠佳
        4.3.2 高校诚信示范功能弱化
        4.3.3 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滞后
    4.4 从政府与银行角度分析
        4.4.1 政府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4.4.2 银行贷前审查不严格
        4.4.3 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5 提升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路径
    5.1 从学生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1.1 提升诚信认知高度
        5.1.2 推动诚信知行统一
    5.2 从家庭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5.2.2 提高自身诚信素质
        5.2.3 端正教育态度和创新教育方法
    5.3 从高校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3.1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的效果
        5.3.2 营造良好的高校诚信氛围
        5.3.3 构建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5.3.4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5.4 从政府和银行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4.1 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
        5.4.2 银行需加强贷前审核工作
        5.4.3 银行要提升贷后工作力度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概述
    2.1 国家助学贷款的属性
        2.1.1 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属性
        2.1.2 国家助学贷款的类型
        2.1.3 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之比较
    2.2 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学基础
        2.2.2 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学基础
    2.3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与现状
        2.3.1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2.3.2 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第3章 与国外助学贷款比较
    3.1 立法比较
        3.1.1 发达国家的立法
        3.1.2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法
    3.2 个人征信与诚信环境建设现状比较
        3.2.1 发达国家的征信建设
        3.2.2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3.3 银行债权存在的风险比较
        3.3.1 与发达国家比较
        3.3.2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
    3.4 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制度的比较
        3.4.1 与发达国家比较
        3.4.2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
第4章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4.1 国家助学贷款的立法不完善
        4.1.1 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国家助学贷款的立法
        4.1.2 国家助学贷款法规与其它法律存在冲突
    4.2 大学生个人信用缺失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回收难
        4.2.1 大学生信用度的缺失
        4.2.2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4.3 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债权面临的风险
        4.3.1 国家助学贷款本身的制度缺陷
        4.3.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
    4.4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担保形式的缺失
        4.4.1 政策性担保的立足点不明确
        4.4.2 政策性担保的机构设置及分工不清晰
第5章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法律对策
    5.1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
        5.1.1 制订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法》
        5.1.2 协调和解决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
    5.2 促进大学生信用法律环境的建设
        5.2.1 完善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5.2.2 制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征信法》
    5.3 银行债权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
        5.3.1 建立政府为主的补偿机制,防范银行债权风险
        5.3.2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
    5.4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担保形式
        5.4.1 明确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形式
        5.4.2 明确政策性担保的机构设置及分工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主要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及用人单位的义务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
        2.1.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强制性变迁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过程
    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具体内容
        2.2.1 催收义务
        2.2.2 告知义务
        2.2.3 接受联系义务
        2.2.4 代偿义务
        2.2.5 曝光附带义务
第3章 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分析
    3.1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变迁的现象
        3.1.1 路径依赖
        3.1.2 连锁效应
        3.1.3 时滞
    3.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静态效率分析
        3.2.1 普适性分析
        3.2.2 制度设计合理性分析
        3.2.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
        3.2.4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促使制度履行完善程度分析
    3.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动态效率分析
        3.3.1 动态效率表现
        3.3.2 动态效率成因
第4章 部分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 用人单位在分期定额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1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2 韩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3 印度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 用人单位在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2.1 泰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2 匈牙利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3 南非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 用人单位在混合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2 英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3 澳大利亚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4 加纳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4 部分国家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经验
        4.4.1 用人单位义务的特点
        4.4.2 用人单位义务的启示
第5章 重构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5.1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的选择
        5.1.1 还款方式的优缺点
        5.1.2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
        5.1.3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选择的有关方案
        5.1.4 国家助学贷款应当选择的还款方式
    5.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选择
        5.2.1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
        5.2.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选择的有关方案
        5.2.3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方案的分析
        5.2.4 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方式
    5.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新设想
        5.3.1 承担代扣代缴义务
        5.3.2 不承担现有的五项义务
        5.3.3 承担出具证明义务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策建议
        6.2.2 建议实施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综述
        0.2.2 国内文献综述
        0.2.3 研究评析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
1 国家助学贷款理论范畴与我国的实践
    1.1 国家助学贷款及政策体系的含义
        1.1.1 国家助学贷款的界定
        1.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体系构成
        1.1.3 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
    1.2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相关理论
        1.2.1 人力资本理论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1.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1.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1.3.1 开展与试点阶段
        1.3.2 推广与改进阶段
        1.3.3 完善与发展阶段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模式及风险因素
    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模式
        2.1.1 市场化经营模式
        2.1.2 行政主导经营模式
    2.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现状及问题
        2.2.1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2.2.2 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2.2.3 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风险
        2.3.1 助学贷款实施过程的管理风险
        2.3.2 助学贷款申请人员的信用风险
        2.3.3 法律欠缺所导致的风险
        2.3.4 助学贷款自身特点所导致的风险
    2.4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4.1 模型的选取
        2.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2.4.3 回归分析
3 美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3.1.1 美国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3.1.2 美国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3.2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3.2.1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3.2.2 日本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3.3 启示与借鉴
4 防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对策建议
    4.1 选择恰当的助学贷款发放机构
    4.2 不断调整助学贷款政策
        4.2.1 设置灵活的资助标准
        4.2.2 优化偿还方式
    4.3 增强对借款学生的制约与扶持
        4.3.1 立法制约机制
        4.3.2 贷后扶持机制
    4.4 政府与社会共同助力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我国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现状的概述
        1.2.2 国内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对比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大学生)
        2.1.2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2.2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教育公平理论
        2.2.4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2.5 人力资本理论
        2.2.6 公共管理理论
    2.3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分析
        2.3.1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框架
        2.3.2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形式价值
        2.3.3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质价值
第三章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概述
    3.1 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探索期——建国初至1982年
        3.1.2 变革期——1983年至1994年
        3.1.3 完善期——1994年至2007年
    3.2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描述
        3.2.1 国家奖学金资助政策描述
        3.2.2 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政策描述
        3.2.3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描述
        3.2.4 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政策描述
        3.2.5 勤工助学资助政策描述
    3.3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状况
        3.3.1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
        3.3.2 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为政策执行提供保障
        3.3.3 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
    3.4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效果调查
        3.4.1 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3.4.2 现行资助政策考查
        3.4.3 资助工作状况分析
        3.4.4 四川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有效性调查
第四章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模型分析
    4.1 史密斯模型描述
    4.2 用史密斯模型分析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4.2.1 资助政策的理想化程度
        4.2.2 执行机构的执行情况
        4.2.3 目标群体的政策态度
        4.2.4 政策环境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五章 政府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分析
    5.1 政府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
        5.1.1 政策自身存在的弊端
        5.1.2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5.2 现行贫困大学生认定政策分析
        5.2.1 当前我国高校的认定指标
        5.2.2 贫困大学生认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贫困大学生认定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5.3 现行贫困大学生其他资助政策分析
        5.3.1 奖、助学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5.3.2 勤工助学报酬标准表述含糊,规定不完善
        5.3.3 专门机构设置不健全
        5.3.4 社会资助缺乏
        5.3.5 现行贫困大学生其他资助政策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6.1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6.1.1 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法律法规
        6.1.2 完善还贷制度,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6.1.3 设置专门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
    6.2 建立贫困大学生认定体系,实现精准资助
        6.2.1 贫困大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思路
        6.2.2 贫困大学生认定体系构建的措施
    6.3 建立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
    6.4 政府放宽高校经费管理,加大勤工助学岗位的覆盖范围
    6.5 完善资助政策宣传制度
    6.6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6.7 建立资助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资助工作实效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分析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二、信用及其特性
    三、交易成本理论
    四、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历史演进及信用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历史演进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演进过程
        (二)信用在国家助学贷款演进过程中的地位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表现
        1、贷前准备阶段
        2、贷中实施阶段
        3、贷后管理阶段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2、国家助学贷款主体信用行为的因素
        3、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交易成本分析
    一、银行—政府之间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银行—政府之间博弈的分析前提
        (二)银行—政府之间博弈模型
        (三)银行—政府博弈结构分析
    二、银行—高校之间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银行—高校之间博弈的分析前提
        (二)银行—高校之间博弈模型
        (三)银行—高校博弈结构分析
    三、银行—学生之间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银行—学生之间博弈的分析前提
        (二)银行—学生之间博弈模型
        (三)银行—学生博弈结构分析
    四、四方博弈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国外助学贷款的管理基本情况介绍
        (一)助学贷款资金来源
        (二)助学贷款的管理机构
        (三)助学贷款的信用保障制度
        (四)助学贷款的惩罚制度
    二、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机制的设想
        (一)政府主导模式
        (二)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三、主要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10)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现状、风险及成因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2.1.1 发展规模
        2.1.2 各地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2.2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影响因素调查:以大连某高校为例
    2.3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表现和特点
        2.3.1 信用风险
        2.3.2 经营性风险
        2.3.3 溢出性风险
    2.4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成因
        2.4.1 助学贷款双重属性引发风险产生
        2.4.2 信用评价体系失效
        2.4.3 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缺陷
        2.4.4 担保机制不完善
        2.4.5 无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2.5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后果
        2.5.1 信用风险造成的后果
        2.5.2 银行经营性风险造成的后果
        2.5.3 溢出性风险造成的后果
3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模式、违约风险及启示
    3.1 运行模式
        3.1.1 丰富的贷款类型
        3.1.2 健全的个人资信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
        3.1.3 灵活有效的贷款回收方式
        3.1.4 完善的担保机制
    3.2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违约率状况
    3.3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违约率影响因素:以3年期限为例
    3.4 对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启示
        3.4.1 扩大贷款对象
        3.4.2 多种还款方式
        3.4.3 改变担保模式
4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设计
    4.1 贷款类型
        4.1.1 校园地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
        4.1.2 生源地助学贷款与校园地助学贷款比较
        4.1.3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控制风险方面的优势
    4.2 借款大学生信用评级制度
        4.2.1 评价的目的
        4.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3 评价方法和模型
        4.2.4 评价体系应用
    4.3 还款途径
        4.3.1 现行还款方式
        4.3.2 还款模型设计
        4.3.3 还款方式的比较
    4.4 保险及担保机制
        4.4.1 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作用
        4.4.2 助学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的基本原理
        4.4.3 保险制度的实施
        4.4.4 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
5 政策建议
    5.1 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和惩罚机制,防范信用风险
    5.2 加强助学贷款管理力度,控制道德风险
        5.2.1 全面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
        5.2.2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5.3 增加还款方式和途径,降低违约风险
    5.4 完善担保机制,减少经营性风险
        5.4.1 引入保险制度
        5.4.2 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
        5.4.3 建立风险担保基金
附录A 大连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样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学生信息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刘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D]. 王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D]. 马晓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4]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D]. 高贵森.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问题研究[D]. 王冬玉. 南昌大学, 2017(02)
  • [6]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D]. 刘新林. 武汉大学, 2016(06)
  • [7]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D]. 陈丹蓓. 辽宁大学, 2016(02)
  • [8]我国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 廖若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研究[D]. 张妙.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6)
  • [10]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及防范[D]. 王一帆.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全国助学贷款实施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