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规则的一些想法

关于学习规则的一些想法

一、学习规程的几点感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民国全运会体育新闻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雅文[2](2021)在《私立大夏大学导师制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意义的大学导师制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牛津大学,是导师对本科生学习、生活方面施以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20世纪20年代,通过横向移植西方学校制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弊病丛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改进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迅速传入中国。1928年,私立大夏大学建校已有四年,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学校规模的扩大,西式学校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在此上演。为了革除教育弊病,提高办学质量,在副校长欧元怀与教务长鲁继曾的主要推动下,私立大夏大学开始施行导师制。大夏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29年到1934年是试行期,本着先试验后推行的态度,大夏大学首先在毕业班试行导师制。这一时期,大夏大学明确了导师制理念,制定《导师制施行细则》规范了实施办法,同时也设置了全面丰富的指导内容与自由多样的指导形式,使师生关系渐趋合理化。1934年到1938年是普及期。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家危难,大夏大学开始推行普及导师制,不仅确立了“学术指导”重心,对指导办法进行了规范,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哈佛大学导师制经验,健全了导师制相关制度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实施学术指导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大夏大学“以学术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导师制更趋完善。1938年到1949年,导师制进入尾声。1938年3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令中等以上学校实施“导师制”。但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渗入,导师制发生异化,处境艰危的大夏大学不得已选择服从教部命令,但同时在适当范围内做出了灵活的变通,对导师制继续加以完善。1946年,导师制被废除,大夏大学虽然因忙于复员也停止了导师制的实施,但依然坚守着师生合作的精神与重视学生指导的教育理念。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大夏大学始终坚持结合实际,探索适合的导师制模式;兼采中西之长,健全制度体系;以“引导”为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办学质量,成为民国时期上海“四大金刚”之一的着名私立大学。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赵芮[3](2021)在《园本教研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自2006年园本教研作为独立概念被提出,园本教研的建设和学习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并在幼儿园如火如荼的开展,普遍认为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仅益于教师团队建设,同时保障了幼儿园教学质量。基于此,研究分析幼儿教师在园本教研中如何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极具研究意义。本研究在界定核心概念及分析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初步了解当前我国幼儿园园本教研开展过程中的普遍现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明晰G园五种园本教研形式开展的具体方式,以Z教师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其在五种园本教研形式过程中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分析,以期获得五种园本教研形式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经验与启示,进而为其他幼儿园教师在园本教研中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的形式,以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开展现状为切入点,以教师在园本教研中专业能力提升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Z教师参与小专题教研、学术沙龙教研、笔耕不辍教研、课例研讨教研、网络平台教研中的关键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发现幼儿园和教师自身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从幼儿园层面来讲,“重要他人”园长与家长的助推、专家专业引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外在保障;就幼儿园教师自身来讲,学习动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是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支撑。基于此,在幼儿园层面指出,发挥园长教育领导作用,做教研的引领者、健全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机制;联动高校教育资源,建立与专家合作的机制;加强构建园本教研的学习型组织,创造良好的教师同伴互助学习氛围是保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外铄之路。就幼儿园教师层面指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动机;提高自身反思意识与能力,激发主体内生性发展;运用互联网等多元沟通方式,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内生之路。

张彩云[4](2019)在《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柏拉图所言,数学是从现实世界到理念世界的桥梁,图是用思维把握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工具。造型艺术中的设计图、各种工程中的设计图和数学中的图或图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出发点都是作图,这就决定了几何作图的极端重要性。作图是一种掌握技能、养成习惯、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自1607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译介到中国以来,逐渐地改变了中国的数学教育,中国人对几何作图有了崭新的认识。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几何作图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育乃至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及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史为背景和视角,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依照国家政体的变革、教育史上的大事件及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5)、民国后期(1936-1949),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间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几何教育及几何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学制初创,新式的学堂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合用的教科书,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种类有引进、翻译、编译、自编四种形式,出版发行的总数超过20种,涉及的出版机构有13家,编撰者有20多位,在今日看来,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教科书风格迥异地表现出两种派系的各自风貌,国人自编本和非自编本透露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即使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非自编本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该时期从自编本和非自编本中选取了由孙钺自编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闫永辉编译自日本的《新式中学用器画》,张廷金、余亮翻译自英国的《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为例,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政体发生了变革,教育制度开始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继清末之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更胜一筹。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进入课堂以后经历实践的考验和淘汰,基本实现了从清末引进、翻译、编译到自编的嬗变。自编教科书的编撰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在进入课堂后更深入人心,促进了几何作图的教学,也实现了其创新发展。本章在阐述教育制度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影响较大、再版次数较多、使用周期较长、着名出版社出版的,由黄元吉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王雅南编撰的《新制用器画》、求是学社编撰的《新撰平面几何画法》进行了多个维度的考察。三、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随之新的教育规章制度出炉,在1923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纲要》中出现了几何作图教学的具体要求,1929颁布的《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亦然,1932年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更有“在教授图形相关性质时与图画科联络或宜与用器画取得联系”、“几何作图题,要用器画好,力求整洁”等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撰、出版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繁荣发展。该部分在阐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使用周期较长、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由冯编撰的《应用用器画教科书》、王济仁编撰的《平面立体几何画法》、薛德炯编译的《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和《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四、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36-1949年间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其中对几何作图的要求更详细、更具体。1937年抗战的爆发使得国民政府借机成立了“七联社”及后来的“十一联社”,结束了清末以来40多年教科书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面,实现了教科书的国定制,产生了国定本教科书。这对此时期的几何作图教科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仅有商务印书馆一家出版了几何作图教科书,还是针对职业学校编撰的。故此,该部分在概述当时社会背景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几何作图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使用和出版的,由朱铣、徐刚合编的《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和王品端编撰的《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进行了考察。五、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该部分又分为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分初中和高中;二是几何教科书外的作图研究,首先对该时期期刊论文中几何作图研究进行整体梳理,然后以着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为代表对其几何作图思想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期从侧面揭示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再次,提炼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最后,提出了继本研究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探讨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第二,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及教科书审定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编写体例、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几何作图典型案例等方面逐一进行考察,总结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宏观和微观特点。第三,考察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内容,从侧面揭示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朱存华[5](2017)在《陕西地区廉租住房标准化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住宅标准化的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的居住建筑标准化发展道路异常艰难,目前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均已开展了住宅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远大、万科、中天等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自己的标准化体系研究,而陕西地区在居住建筑标准化体系上的研究相对落后,基于陕西地区的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迫在眉睫。廉租住房是一种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的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而建筑标准化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施工体系,原本二者并不存在交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二者却有了高度的切合性和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标准化的施工体系具有工程造价低、工程质量优、工程工期短等优点,其解决了目前廉租住房大量短缺的问题;第二,廉租住房由政府出资建设,具有天然的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其解决了标准化前期研发推广阶段的难题。因此,二者的结合为其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规避了商品房标准化过程中推广的难题,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从住宅标准化角度出发,以保障性住房中廉租房为切入点,以“装配式住宅设计标准化体系研究”为项目依托,通过对廉租住房标准化发展历程研究、廉租住房标准化体系研究、陕西地区廉租住房标准化设计策略研究以及标准化居住建筑实例的研究,多角度立体式逐级切入,力图填充陕西地区标准化研究的空白,通过廉租住房的标准化再反向带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标准化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标准化以及廉租住房的发展历程的梳理研究,结合陕西省现状,从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实施体系等几方面对廉租住房标准化体系研究,总结归纳出廉租房标准化体系的整体框架。最后着眼建筑专业,从廉租住房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选型、套型设计、部品设计以及立面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基于住宅标准化的陕西地区廉租住房建筑设计策略。通过对陕西地区以及国内标准化建筑实例的研究,即是对前面标准化体系和廉租住房标准化设计策略的支撑,同时通过实际项目中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对二者进行检验。

赵燕[6](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指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赵娅军[7](2016)在《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麦克卢汉在20世纪曾预言地球将会是一个村落,到今天已然成为现实。全球的紧密联系不单体现为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更体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见。电视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交流看似没有直接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目的,但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交流当中的独特身份和地位却潜在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利益。在今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消费不是简单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接受,因此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几乎不容置疑。美国学者在上世纪晚期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便道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及对别国的文化扩展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当电视这种媒介依靠数字技术而变得无所不在时,文化的扩展就轻而易举,人们不需要把物质产品运输到另一个地方,而只需要将影像复制传输,一个地方的人群就可以了解到别样的文化。所以,电视对于文化交流居功至伟。在21世纪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不是竭力树立自身文化形象,尽可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它们首先面临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入侵或殖民,民众甚至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羞愧和怀疑而试图彻底抛弃,这又连带导致经济和政治陷入被动。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被裹挟着带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漩涡之中,中国人广开文化大门欢迎四方来客,这种开放的心态本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不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向西方看齐。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电视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节目形式上模仿西方、购买版权,直接舶来西方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回避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而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男女活色生香的精彩生活。加之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呼啸而来,为了追求收视率,精英向大众投降,深刻向肤浅缴械、责任向娱乐让步,中国电视上出现了大量思想浅薄、内容匮乏、娱乐至上的三俗节目,电视的舆论监督、思想教化的功能完全被忽视,致使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电视仅是无聊的人打发时光的工具而很少打开电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电视逐步丧失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在全球的平台上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权利核心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软实力”日渐重视,将文化繁荣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电视界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及建构路径进行回顾整理和摸索探寻。于是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在屏幕上出现,涌现出以《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者》为代表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符号的电视栏目;以《康熙大帝》、《闯关东》、《大秦帝国》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思想的电视剧;以央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央视中秋晚会等为代表的电视综艺晚会。这些电视节目分别从内容、思想、美学诸方面进行了中国电视“民族性”的有益探索,使中国电视人看到了中国电视身份构建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电视结合的必然性考量,在分析电视媒介环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的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对“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路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电视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一方面,中国电视要建构自身的独立文化身份必须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支持,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是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在今天受到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传统文化被迫只能改变自己的传承方式,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传统文化参与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从电视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二者的结合都实属必然。第二章从媒介环境入手,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电视本身的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电视身份建构方面的高度契合的文化环境、电视产业化快速发展、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等都为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从微观层面看,中国电视还存在着过度依靠版权引进、原创节目稀缺、电视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宏观有利的环境背景与微观上不尽如人意的电视表现使得中国电视身份建构越发显得必须与紧迫。第三章以电视在21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可直接呈现的内容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栏目为载体,重点分析了:使文化走下神坛的《百家讲坛》、开启益智新风尚的《汉字英雄》等、民间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等栏目,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内容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基础。第四章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剧的分析,总结出21世纪以来电视剧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刚健自强、人伦和谐等优秀思想的传承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电视剧呈现过程中突出的粗制滥造、格调低下问题,价值扭曲、导向错误问题,伦理失范等问题做了较详尽的分析。通过近20年来电视剧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的思想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思想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第五章以央视中秋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为对象,通过晚会地点的选择、精湛的舞台设计、中国风格晚会编排的分析,对央视秋晚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进行了论述;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诗乐舞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的分析,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中国电视美学身份的建构必须依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具体路径之所在,并指出美学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关键。通过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路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内容层面、思想层面还是美学层面,传统文化都可以为中国电视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提供重要元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塑造形成的中国电视的崭新身份一定可以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标识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谷彦梅[8](2016)在《“衙门里的学术机关”—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西南战略地位的提高,中央及西南各省都极为重视西南边疆,学术界对西南边疆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由此掀起了西南边疆研究和开发的高潮。抗战时期也成为“建设西南边疆千载难遇的机会”。在此背景下,云南地方政府积极谋求打开云南边政工作的新局面,力图将云南的边疆开发付诸实践,于是,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应时而生。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开展的边政工作,以及该会借《正义报》出刊之《正义报·边疆周刊》,可以说是云南省政府在抗战时期努力在边政工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主要表现。本文全面搜集利用了相关档案、日记、传记、文集、地方志、文史资料等资料,对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组织情况、主要工作进行了系统考察;对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之《边疆周刊》即《正义报·边疆周刊》的出刊过程、创刊宗旨、作者群及文章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抗战胜利前后云南政府边政工作的新走向进行了探讨,并对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边政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抗战时期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和《正义报·边疆周刊》的出现,体现了云南地方政府的努力,反映了学者的热忱;二者是抗战时期云南边疆研究和开发大潮中出现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是抗战后期开边热潮下,以政府为主导,由各界人士热心参与边疆事务的产物,也是近代云南边疆开发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主要进行了边疆调查研究、边疆开发设计与边疆行政等三部分工作。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在边疆地区开展的以开发和建设边疆为目的的调查研究,对当时政府及社会各界认识和了解云南边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政府的边疆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拟定了各边区开发方案,这些开发方案是专业学者的研究与政府边政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是抗战时期云南地方政府边政设计的重要体现。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所出刊之《正义报·边疆周刊》,刊登了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大量关于边疆地区之调查研究,同时还接受社会来稿,共同讨论边疆开发的问题,其范围以云南为主,也涉及其他边疆地区。作为政府边政机关的刊物, 《正义报·边疆周刊》具有为地方政府的边疆开发政策与实践服务的一面,同时还注重社会调查与边地情况介绍,是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喉舌,是展示云南政府边政工作的窗口,是在边政工作方面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抗战时期的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以专家学者为主导,在当时即有“衙门里的学术机关”之称。其边政工作具有政治与学术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为政治和现实服务等三大特点。在云南边疆开发史上,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是继“云南殖边督办署”之后,云南省政府设立的级别较高的、专门的、统筹全局的边政机关,具有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正义报·边疆周刊》则是西南边疆研究史上继方国瑜主持的《西南边疆》杂志、顾颉刚主持的《益世报·边疆周刊》之后的又一个西南边疆研究重镇,在整个边疆研究学术史尤其是云南边疆研究学术史上,它都占有重要地位。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边政工作,由于时代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但它由着名学者江应梁主持,并出刊了面向公众的《正义报·边疆周刊》,表现了国难时期学者试图以学术影响政府的决策,并努力将学术推向公众,以学术专长为现实服务的入世情怀。

林蓉[9](2015)在《福建协和大学教授与抗战时期的福建社会(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福建协和大学是近代中国13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她于1916年创办于福州,1931年注册为“私立福建协和学院”。抗日战争时期的福建协和大学迁往闽北邵武地区,继续坚持办学,不仅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亦为抗战时期的福建的教育、文化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福建协和大学里的教授群体作为福建协和大学办学的中坚力量,是一群高素质、重实践的人才团队,协大正是以这一群体为核心的科研以及管理团队,迈向了新的高峰。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着重分析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高等教育实践,参与抗战活动,指导福建教育事业,深入农村进行改造运动等方面,力图揭示这一教授群体的群体特征,并展示这一群体的精神风貌。

肖坚[10](2013)在《让我们用会计实现人生的价值》文中认为偶有同行一起交谈,总有个别人员谈到财务工作琐碎、重复、繁忙,看不到成绩,看不到希望的说法,并不时流露出想转为从事其他行业的念头。每到此时,我都是欲言又止,莫言无语,实在不知从何说起。说真的,作为一名从事财务工作多年,应该说也业经多次人生历练的会计人,我也一直试图想从会计职业与人生理想、会计行业与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做好会计工作,实现自我,谈几点感想。算是与同行交流,与诸君共勉吧。

二、学习规程的几点感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规程的几点感想(论文提纲范文)

(2)私立大夏大学导师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补救学校制之弊”:导师制的确立
    1.1 导师制:化解教育危机之良法
        1.1.1 西式学校制度下大学教育危机显露
        1.1.2 导师制化解教育危机的探索
    1.2 大夏大学生存需求:革除教育弊端,提高办学质量
    1.3 留美教员的支持与推动
第二章 “使师生关系合理化”:导师制的理念与试行(1929-1934)
    2.1 欧鲁二人的导师制理念
        2.1.1 导师制的意义:“使师生关系合理化”
        2.1.2 导师的三重角色:“教师、益友与指导者”
    2.2 试行毕业班导师制,构建师生教育指导关系
        2.2.1 颁行《导师制实施细则》,规范实施办法
        2.2.2 设置全面丰富的指导内容,实现“教导合一”
        2.2.3 设置自由多样的指导形式,增进师生感情
第三章 “以学术为出发点”:导师制的改进与完善(1934-1938)
    3.1 提出普及导师制,确立“学术指导”重心
        3.1.1 民族复兴教育与普及导师制的提出
        3.1.2 以学术为出发点,规范指导办法
    3.2 健全制度体系,营造学术氛围
        3.2.1 实行集中与分配的课程设置
        3.2.2 严格考试制度,设立“荣誉学位”
        3.2.3 推行集体寄宿制
    3.3 实施学术指导,鼓励专题研究
第四章 “导”而非“训”:最后的变通与坚守(1938-1949)
    4.1 异化下的变通
        4.1.1 国民政府控制下异化的导师制
        4.1.2 大夏大学的服从与变通
    4.2 废除后的坚守
第五章 私立大夏大学导师制的实践特点
    5.1 结合实际,探索适合的导师制模式
        5.1.1 立足学情,构建师生教育指导关系
        5.1.2 立足校情,将“师生合作”精神注入导师制
        5.1.3 立足国情,以学术为出发点,涵养健全人格
    5.2 兼采中西之长,健全制度体系
        5.2.1 传承书院优良传统,住宿制打造“从游”环境
        5.2.2 取法哈佛,系列举措营造学术氛围
    5.3 坚持“引导”原则,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园本教研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园本教研是培育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沃土
        1.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是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石
        1.1.3 个人研究旨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园本教研的研究
        1.3.2 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1.3.3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1.3.4 已有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园本教研
        1.4.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1.5 理论基础
        1.5.1 主体内生性发展理论
        1.5.2 学习型组织理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研究前准备
        2.3.2 进入研究现场,收集关键案例
        2.3.3 问题分析与反思建议
        2.3.4 研究伦理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法
        2.4.2 观察法
        2.4.3 访谈法
        2.4.4 实物分析法
    2.5 选取研究对象
        2.5.1 研究场域的选取
        2.5.2 教师对象的选取
3 园本教研中Z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案例诠释
    3.1 小专题教研: 环境创设
        3.1.1 研究背景
        3.1.2 案例描述: 专家引领下环境创设的学习与思考
        3.1.3 案例分析: 优化环境创设,专家专业引领
    3.2 学术沙龙教研: 游戏介入
        3.2.1 研究背景
        3.2.2 案例描述: 学习氛围下游戏介入的观念转变
        3.2.3 案例分析: 加深游戏理解,学习氛围影响
    3.3 笔耕不辍教研: 学习动机
        3.3.1 研究背景
        3.3.2 案例描述: 专着依托下读书笔记的推敲研磨
        3.3.3 案例分析: 增强学习动机,园长作用发挥
    3.4 课例研讨教研: 反思研究
        3.4.1 研究背景
        3.4.2 案例描述: 课例研讨下反思能力的成长变化
        3.4.3 案例分析: 增强反思研究,自我反思意识
    3.5 网络平台教研: 家园沟通
        3.5.1 研究背景
        3.5.2 案例描述: 疫情背景下家园沟通的方式革新
        3.5.3 案例分析: 增进家园沟通,教师同伴互助
4 园本教研中Z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案例解构
    4.1 幼儿园教研资源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外在保障
        4.1.1 “重要他人”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助力伞
        4.1.2 专家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指明灯
        4.1.3 良好学习氛围是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保护罩
    4.2 教师内生性学习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支撑
        4.2.1 学习动机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
        4.2.2 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
        4.2.3 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主要方式
5 园本教研中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策略思考
    5.1 外铄之路: 幼儿园推动园本教研完善
        5.1.1 发挥园长领导作用,彰显“重要他人”助力支持
        5.1.2 联动高校优质资源,加强专家专业引领
        5.1.3 构建教研学习型组织,营造互助学习氛围
    5.2 内生之路: 幼儿园教师增强内生性学习
        5.2.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动机
        5.2.2 提高反思意识与能力,加强内生性发展
        5.2.3 学习多元沟通方式,加强家园沟通合作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园长)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C 教师观察记录表
附录D 园本教研活动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过程与思路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2.1 背景
    2.2 学制初定及教科书编写
        2.2.1 清末学制的初定
        2.2.2 教科书编写概况
    2.3 个案分析
        2.3.1 孙钺编《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
        2.3.2 闫永辉编《新式中学用器画》
        2.3.3 张廷金、余亮译《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
        2.3.4 个案教科书内容分类量化比较分析
        2.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2.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3.1 背景
    3.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3.3 个案分析
        3.3.1 黄元吉编《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
        3.3.2 王雅南编《新制用器画》
        3.3.3 求是学社编《新撰平面几何画法》
        3.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3.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3.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4.1 教育制度
        4.1.1 背景
        4.1.2 课程纲要中对作图的要求
    4.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4.3 个案分析
        4.3.1 冯编《应用用器画教科书几何画》
        4.3.2 王济仁编《平面立体几何画法》
        4.3.3 薛德炯编《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
        4.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4.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4.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5.1 教育制度
        5.1.1 背景
        5.1.2 课程标准中对作图的要求
    5.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概况
    5.3 个案分析
        5.3.1 朱铣、徐刚编《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
        5.3.2 王品端编《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
        5.3.3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5.3.4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5.3.5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 初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1 清末时期以《普通教育几何教科书·平面之部》为例
        6.1.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为例
        6.1.3 民国中期以《现代初中教科书》为例
        6.1.4 民国后期以《实验几何学》为例
    6.2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2.1 清末时期以《最新中学教科书几何学·立体部》为例
        6.2.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立体几何》为例
        6.2.3 民国中期以《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几何学》为例
        6.2.4 民国后期以《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立体几何学》为例
    6.3 几何作图研究
        6.3.1 期刊论文中的几何作图研究
        6.3.2 着名数学教育家几何作图思想—以傅种孙为例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特点
        7.1.1 宏观特点
        7.1.2 微观特点
    7.2 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7.2.1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2.2 教育制度、课程标准、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影响
        7.2.3 教科书编撰者群体的影响
    7.3 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案几何作图教科书目次
附录2 个案中学几何教科书目次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陕西地区廉租住房标准化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范围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理论研究法
        1.5.2. 实例调研法
        1.5.3. 比较法
        1.5.4. 综合法
        1.5.5. 论文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廉租住房标准化发展历程研究
    2.1. 国内外住宅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2.1.1. 欧洲
        2.1.2. 日本
        2.1.3. 中国
    2.2. 国内外廉租住房发展历程
        2.2.1. 日本公营住宅
        2.2.2. 英美的混合居住
        2.2.3. 我国廉租住房发展概要
    2.3. 本章小结
3 廉租住房标准化体系研究
    3.1. 标准化的原理与工作方法
        3.1.1. 向制造业学习——标准化
    3.2. 廉租住房标准化理论基础
        3.2.1. 以人为本
        3.2.2. 系统思想
        3.2.3. 成品思想
        3.2.4. 建筑三分法
    3.3. 廉租住房标准化技术支撑
        3.3.1. 统一标准
        3.3.2. 并行开发
        3.3.3. 开放平台
        3.3.4. 容错纠错
        3.3.5. 明法施工
        3.3.6. 信息共享
    3.4. 廉租住房标准化实施体系
        3.4.1. 统筹规划
        3.4.2. 集成设计
        3.4.3. 互联制造
        3.4.4. 整合施工
        3.4.5.“4S”维护
    3.5. 本章小结
4 陕西地区廉租住房标准化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经济性原则
        4.1.2. 适应性原则
        4.1.3. 舒适性原则
    4.2. 选址布局
        4.2.1. 陕西地区廉租住房选址现状
        4.2.2. 廉租住房选址偏远造成的不利影响
        4.2.3. 陕西地区廉租房选址建议
    4.3. 结构选型
        4.3.1. 结构体系类型
        4.3.2. 探讨适合陕西地区的廉租房标准化结构体系
    4.4. 套型设计
        4.4.1. 设计原则
        4.4.2. 空间划分
        4.4.3. 最小净尺寸
        4.4.4. 可持续性空间设计
        4.4.5. 《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套型标准图集》
    4.5. 部品限定
        4.5.1.“部品”概念辨析
        4.5.2. 部品标准化层次
        4.5.3. 建立“部品库”
        4.5.4. 陕西地区“部品”现状
    4.6. 立面多样化
        4.6.1.“墙层”体系
        4.6.2. 材料多样化
        4.6.3. 构图多样化
    4.7. 本章小结
5 居住建筑标准化实例研究
    5.1. 西安万科东方传奇项目案例研究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分析
        5.1.3. 项目感悟
    5.2. 碧桂园茶山项目
        5.2.1. 1.项目概况
        5.2.2. 2.设计分析
    5.3. 项目体系对比
    5.4. 通州马驹桥物流B东地块公租房项目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II-图录
附录III-表录
附录IV-《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套型图集》初稿
附录V-2016 全国标准化建筑项目一览

(6)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必然性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
        一、文化
        二、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寻求传统文化的必然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发展的资源库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
        三、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
    第三节 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可行性分析
        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被动改变
        二、电视的特殊属性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
        三、电视媒介与传统文化的美学共通性
第二章 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二节 微观电视环境分析
        一、版权引进与原创稀缺
        二、泛娱乐化与众神狂欢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以传统文化类电视栏目为例
    第一节《百家讲坛》:文化走下神坛
        一、讲坛内容的转变
        二、讲述方式的转变
        三、后期包装的转变
    第二节 《汉字英雄》等:开启益智新风尚
        一、独特的价值主张与传播内容
        二、精巧的赛制设置与题目设计
        三、深度的选手挖掘与专家参与
    第三节《传承者》:民间文化守望者
        一、传承项目丰富多样
        二、多重视角
        三、表现手段多元化
    附: “寻找中国 100 元素”网络调查结果之第 101—200 名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思想建构:以电视剧为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在电视剧中的艺术呈现
        一、爱国主义
        二、刚健自强
        三、人伦和谐
    第二节 传统文化电视剧呈现的现存问题
        一、粗制滥造 格调低下
        二、后宫争斗 价值扭曲
        三、伦理失范 导向错误
第五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美学建构:以大型综艺晚会为例
    第一节 央视秋晚: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选择意义
        二、精湛舞美设计
        三、节目内容的选择与晚会编排的中国风格
        四、技术手段营造的中国意味
    第二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分析
        一、开幕式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二、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
        三、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衙门里的学术机关”—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与云南边疆开发的新机遇
    第一节 云南边疆开发与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近代云南边疆复杂情况的形成
        二、近代云南边疆的开发与治理回顾
    第二节 建设西南边疆的新机遇
        一、云南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边疆危机下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重视
        三、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南边疆研究热潮的产生
第二章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主要工作
    第一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组织规程
        一、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成立
        二、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三、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工作原则和规划
    第二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一、对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
        二、边疆开发设计
        三、边疆行政工作
    第三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与各方关系
        一、抗战时期的中央与云南地方政府关系
        二、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背后各方势力的活动
第三章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边政工作的窗口及桥梁——《正义报·边疆周刊》
    第一节 《正义报·边疆周刊》的创刊及发行情况
        一、为何采用报纸周刊的形式
        二、《正义报·边疆周刊》的创刊宗旨
        三、《正义报·边疆周刊》发行情况
        四、《正义报·边疆周刊》的停刊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正义报·边疆周刊》的主持人与作者群
        一、江应棵与《正义报·边疆周刊》
        二、《正义报·边疆周刊》主要作者来源及特点
        三、部分作者身份及经历考证
    第三节 《正义报·边疆周刊》的主要内容
        一、《正义报·边疆周刊》文章内容综述
        二、关于边疆地区情况介绍
        三、对泛泰族主义的批驳
        四、关于边疆开发的讨论和建议
        五、其他边疆问题
    第四节 边疆开发的云南声音——《正义报·边疆周刊》的特点与价值
        一、《正义报·边疆周刊》的特点
        二、《正义报·边疆周刊》的价值与意义
        三、《正义报·边疆周刊》与《益世报·边疆周刊》的比较
第四章 从设计到建设——1945年后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走向
    第一节 云南边疆建设委员会的筹议及流产
        一、成立云南边疆建设委员会的提案出台背景
        二、云南边疆建设委员会的组织规划
        三、云南边疆建设委员会提案的流产
    第二节 边疆开发方案的实践——以江应棵在车里的实践为例
        一、江应梁在车里的施政计划
        二、实验成效及反思
    第三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后期的运行
        一、云南边疆建设委员会提案之后的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
        二、杨履中主持下的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
第五章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的总结
    第一节 “衙门里的学术机关”
        一、学术与政治的结合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学术为现实服务——以江应梁为中心考察知识分子从政现象
    第二节 近代云南地方政府边疆工作的“智库”建设
        一、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边政工作的意义
        二、近代云南地方政府边疆工作的“智库”建设
    第三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的局限与不足
        一、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的不足
        二、云南政府边政工作的局限
    第四节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福建协和大学教授与抗战时期的福建社会(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概况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的群体结构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教育背景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社会任职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与金陵大学教授群体之比较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与福建的教育事业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对福建教育事业的指导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与福建“抗战建国”事业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抗战救国实践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建国实践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与福建农村社会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农村服务工作概况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福建农业研究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农村环境改造实践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与福建文化事业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学术研究与科学实践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的文化交流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让我们用会计实现人生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会计职业与人生理想
◆会计行业与人生价值
◆做好会计与实现自我
    1. 至始至终、坚持原则、尽好责任
    2. 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工作
    3. 心怀感恩、知足常乐、实现自我

四、学习规程的几点感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全运会体育新闻报道研究[D]. 刘畅. 烟台大学, 2021
  • [2]私立大夏大学导师制研究[D]. 胡雅文. 山西大学, 2021
  • [3]园本教研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案例研究[D]. 赵芮. 成都大学, 2021(08)
  • [4]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D]. 张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5]陕西地区廉租住房标准化建筑设计研究[D]. 朱存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6]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D]. 赵娅军.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8]“衙门里的学术机关”—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研究[D]. 谷彦梅. 云南大学, 2016(12)
  • [9]福建协和大学教授与抗战时期的福建社会(1937-1945)[D]. 林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10]让我们用会计实现人生的价值[J]. 肖坚. 交通财会, 2013(05)

标签:;  ;  

关于学习规则的一些想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