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血异常的临床研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血异常的临床研究

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绍佳[1](2021)在《血小板表达的HLA-G对HTLV-1病毒蛋白Tax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作为一个免疫耐受分子,HLA-G最初发现在胎盘滋养层细胞上,为孕妇胎儿提供免疫耐受,也促进移植物耐受,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细胞和病毒发生免疫逃逸。前期我们的研究发现,HTLV-1病毒感染Hela等肿瘤细胞后,免疫耐受分子HLA-G出现高表达,有助于HTLV-1病毒的传播和感染。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血小板除了具有止凝血、形成血栓的作用外,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都高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协助逃避免疫系统监视。那么,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病毒感染过程中,血小板和免疫耐受分子HLA-G之间是否有关联?HLA-G是否协助血小板促使病毒或肿瘤细胞者逃避宿主免疫监视?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我们拟观察血小板上HLA-G的表达情况,研究血小板对HTLV-1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血小板上的表达情况,研究血小板表达的HLA-G在HTLV-1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流式技术检测血小板上膜型mHLA-G:采集静脉全血,分离血小板,使用HLA-G特异性抗体对血小板进行荧光染色,通过流式技术检测血小板上膜型mHLA-G分子的表达情况。2.ELISA技术检测血小板裂解液中分泌型sHLA-G:无菌采集人的静脉全血,从非抗凝全血中分离血清,从EDTA-K2全血中分离获取浓缩血小板,然后再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溶液,并通过迈瑞BC5800血常规分析仪检测不同稀释血小板溶液中血小板数量,将生理盐水稀释的不同浓度血小板,置于-80℃冷冻,37℃解冻,反复进行3个循环,制备成血小板裂解液(PL),通过ELISA技术检测血清和不同浓度血小板裂解中分泌型sHLA-G分子的表达情况。3.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小板表达的HLA-G对HTLV-1病毒蛋白Tax的影响:使用1640培养基培养HTLV-1稳定感染的MT2细胞,(1)对照组:使用10%的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2)实验组:使用10%的PL培养基培养细胞;(3)抗体阻断组:在10%的PL培养基中加入20 ng/ml抗HLA-G抗体(16913-1-AP),培养MT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小板表达的HLA-G对HTLV-1病毒蛋白Tax表达的影响。结果1.血小板上高表达mHLA-G:通过流式技术检测发现,血小板上高表达mHLA-G,实验组血小板mHLA-G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56.90±2.58)%vs(1.0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与同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血小板裂解液中sHLA-G的含量明显升高:通过ELISA技术检测发现,血清中含有极微量的sHLA-G,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含有少量的sHLA-G,明显高于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裂解后,sHLA-G的含量明显升高,随着血小板浓度的升高,sHLA-G的含量升高,呈剂量依赖效应。3.HLA-G促进HTLV-1病毒蛋白Tax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发现,与胎牛血清相比,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T2细胞高表达Tax、HLA-G蛋白,抗HLA-G抗体中和血小板裂解液中的HLA-G后可明显降低MT2细胞中Tax蛋白的表达。结论血小板上高表达免疫耐受分子HLA-G,且表达的HLA-G有助于HTLV-1病毒的感染。

王德好[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外周血象异常的临床恶性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成年髓系白血病的50%以上。而老年患者因基础情况差、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基因不稳定性增加、耐药基因增加等因素,导致老年AML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化疗不良反应增加等现实问题。目前老年AML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年轻患者保守,同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也较成年患者明显减少,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同时探索各临床常用指标、中医证型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为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期等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及观察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0.0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59例患者中,26例使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33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其中化疗患者至截止观察20人死亡,6人存活;单纯中药组患者全部死亡,其中院内死亡24例,院外死亡9例。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邪盛正虚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白细胞水平、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患者(P<0.05),而气血两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邪盛正虚患者(P<0.05)。生存期方面,低强度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患者≤75岁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75岁组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WT1基因阳性、年龄≥75岁、未化疗、ECOG评分≥3分、四个疗程未缓解、平均红细胞输注量>0.2U/d、ISTH-DIC评分≥4或5、首次住院D二聚体异常、既往出凝血疾病、合并疾病总数≥4个等因素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期(P<0.05)。研究结论1.小剂量化疗及去甲基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要尽力争取化疗机会,加强支持治疗。2.邪盛正虚证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更低,更加依赖血制品,而依赖血制品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因此对于邪盛正虚型的患者应该更加积极的使用支持治疗,借助中医药祛邪扶正。3.出凝血风险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临床中应注意鉴别,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减少患者DIC及出凝血事件的发生。4.遗传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进一步探究遗传学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候的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夏晔[3](2021)在《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接受巩固化疗的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ⅩⅢ的浓度水平,明确化疗对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32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分别留取每个入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达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期的血浆标本,使用ELISA方法配对检测化疗前后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进行数据分析。另取凝血功能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血浆中的FⅩⅢ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化疗前后的FⅩⅢ差值为32.43±34.82。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与未发生出血事件的AL患者相比,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化疗前后的血浆FⅩⅢ浓度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FⅩⅢ浓度水平高低与AL类型有关,对两者进一步做回归分析显示,AML患者总体比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低。另外,缓解期的AL患者化疗前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密集巩固化疗间期即使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浓度仍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具有较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结论: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浓度水平在化疗后会进一步降低,联合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具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即使密集巩固化疗间期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水平仍然被持续抑制。无论是在化疗前还是化疗中,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与AL的类型具有相关性,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浓度都略高于AML患者,可能和两者接受的化疗方案组成不同有关。

胡瑜[4](2020)在《85例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Acute Hyperleukocytosis Leukemia,AH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急性白血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早期死亡率高、预后差,是一种高危的白血病急症,需要尽早干预。为提高对此类型白血病的认识,本文对我院收集的AHL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AH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首诊确诊为AHL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疾病特点包括早期并发症、预后等,并以同期收治的100例非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non-acute hyperleukocytic leukemia,NAHL)(WBC<100×109/L)作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并结合文献复习展开讨论。结果1.实验组85例AHL患者中,男54例,女31例,中位年龄43岁(14-82岁);急性高白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yperleukocytosis-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HL-ALL)24例,急性高白细胞性髓细胞白血病(Hyperleukocytosis-Acute myeloid leukemia,HL-AML)61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92.99±120.83)×109/L。对照组100例NAHL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中位年龄44岁(14-80岁),ALL 36例,AML 64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52±18.34)×109/L。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细胞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HL组CR率46.3%,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34.5%和25.4%;NAHL组CR率为69.8%,3年DFS和OS分别为38.2%和39.5%;AHL组与NAHL组比较CR、OS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DFS AHL较NAHL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HL组患者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32例(37.6%),NAHL组患者早期死亡6例(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死亡发生与白细胞淤滞症、凝血功能异常、肿瘤溶解综合征、LDH水平有关(P<0.05)。结论1.AHL组早期死亡率(37.6%)明显高于NAHL组(6.0%)(P<0.05),且与白细胞瘀滞症、TLS、凝血功能异常等早期并发症相关,故对于AHL患者,需对早期并发症提高警惕,积极进行预防及治疗,以降低早期死亡率。2.AHL患者预后差,与LDH、染色体预后分组、年龄、有无并发症相关、是否CR等多种因素有关,且化疗效果差,需采取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王鑫[5](2020)在《LMR、RDW和FIB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绝对单核细胞比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bsolute monocyte count,LM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时LMR的中位数3.50将患者分为高LMR组(>3.50)和低LMR组(≤3.50),经R-CHOP方案治疗46个疗程后,评估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及LMR的变化;根据我院血常规和常规止凝血报告单中RDW(≤15%)、FIB(FIB≤4g/L)正常值上限,将患者分为低RDW组(≤15%)和高RDW组(>15%)、低FIB组(FIB≤4g/L)高FIB组(FIB>4g/L);比较不同LMR、RDW和FIB分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临床特征相关性,低LMR与高Ann Arbor分期、高ECOG体能评分、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IPI评分和NCCN-IPI评分、B症状以及较差的疗效相关(P<0.05);高RDW与高ECOG体能评分、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NCCN-IPI评分以及较差的疗效相关(P<0.05);高FIB与较高年龄、高Ann Arbor分期、高ECOG体能评分、高IPI评分和NCCN-IPI评分、B症状以及较差的疗效相关(P<0.05)。所有患者R-CHOP方案治疗46个周期后,ALC中位数从治疗前的1.316(0.8141.701)×10*9/L升高至1.430(0.9631.856)×10*9/L(P<0.05),LMR中位数从治疗前的3.545(2.0004.690)×10*9/L升高至3.555(2.1336.200)×10*9/L(P<0.05),AMC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初诊时高LMR组与低LMR组相比,高LMR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和OS(P<0.001);初诊时高LMR组中治疗后LMR升高患者比治疗后LMR降低患者具有更长的PFS和OS(P<0.05);初诊时低LMR组中治疗后LMR升高患者比治疗后LMR降低患者具有更长的OS(P<0.05);初诊时高RDW组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OS和PFS较差(P<0.05);初诊时高FIB组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患者PFS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是影响DLBCL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0,95%CI:1.11610.75,P=0.032),低LMR是影响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9,95%CI:1.1616.654,P=0.022)。结论:低LMR、高RDW和高FIB与DLBCL较差的疗效及不良预后相关,提示LMR、RDW和FIB可作为早期预测DLBCL预后的临床指标。

邹惠安[6](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多发于成年人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特点。AML患者常伴有凝血机制改变,正常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易形成血液高凝或出血,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AML开展快速、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由细胞形态学分型、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临床疗效分型构建的MICMC诊断体系对白血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免疫分型主要检测相关免疫分子,基因重排检测是评估患者病情和疗效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如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D25是融合基因BCR/ABL1标志性抗原,CD66c、CD13、CD10和CD38与BCR/ABL1相关。目前,关于AML患者免疫分子与融合基因表达关联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初诊FAB分型为AML的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多个免疫分型免疫分子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PML/RARα表达,探讨免疫分子与PML/RARα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免疫分子对PML/RARα融合基因的诊断效能,为AML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由于AML患者常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目前凝血功能与PML-RARα融合基因的关系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AM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凝血功能的关系,为AML患者的临床研究以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分子与PML/RARα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免疫分子对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的诊断效能。分析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与五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荆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初诊FAB分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120例,荧光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PML/RARα,流式细胞术检测CD分子表达,根据融合基因PML/RARα是否表达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免疫分型CD分子表达差异及与融合基因PML/RARα表达的关联。同时,对120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PML-RARα阳性组(39例)和PML-RARα阴性组(81例),检测各组初诊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分析融合基因与凝血功能的关联。结果:1.PML/RARα阳性患者组CD64阳性患者率高达75.0%,CD34、HLA-DR、CD7阳性患者率分别为7.7%、7.7%、0.0%;PML/RARα阴性患者组CD64阳性患者率为 28.6%,CD7、CD34、HLA-DR 阳性患者率分别为 44.4%、77.8%、63.0%,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ML/RARα阳性患者中CD64阳性细胞率四分位数均高于PML/RARα阴性患者,CD7、CD34、HLA-DR阳性细胞率四分位数均低于PML/RARα阴性患者,两组间CD64、CD34、HLA-DR 阳性细胞率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D34、HLA-DR、CD64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7%、11.1%、14.2%时,P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同时,上述诊断临界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4,0.83),对诊断PML/RARα为阳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2.PML-RARα阳性组与PML-RARα阴性组FIB、TT及D-D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PTT和PT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ML-RARα阴性组患者比较,PML-RARα阳性组AML患者PT、TT、D-D水平升高,FIB水平降低(P均<0.05)。通过进一步相关性分析,PML-RARα融合基因与TT及D-D正相关,与FIB负相关。结论:1.CD34、HLA-DR和CD64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较强相关性。2.CD34、HLA-DR、CD64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7%、11.1%、14.2%对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重排有较好的性能。3.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TT、D-D及FIB水平与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较强相关性。4.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表现出TT、D-D升高,FIB降低,有更高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风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任静[7](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刘珊珊[8](2019)在《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细胞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6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M3组)和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非M3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AML患者初治和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后外周血中原始细胞与单核细胞、粒细胞的CD59-水平与FLAER-细胞比例,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16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按照FAB分型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M3组患者包括初治M3患者18例,CR M3患者42例;非M3组患者包括初治M2患者4例,CR M2患者4例;初治M4患者34例,CR M4患者18例;初治M5患者28例,CR M5患者13例。其中M3患者中,18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72.96±26.36%;42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21.20±19.94%;42例完全缓解患者的粒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17.08±12.89%。18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62.66±39.98%;42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7.36±17.18%;42例CR患者的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5.20±14.00%。非M3患者中,66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41.47±27.49%;35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21.88±19.22%;35例完全缓解患者的粒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16.33±14.33%。66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33.69±32.93%;35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1.61±11.10%;35例CR患者的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2.59±2.15%。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72.96±26.36%)明显高于初治非M3(41.47±27.49%)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62.66±39.98%)明显高于初治非M3(33.69±32.9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72.96±26.36%)明显高于CR M3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21.20±19.94%)、粒细胞(17.08±1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62.66±39.98%)明显高于CR M3患者的单核细胞(17.36±17.18%)、粒细胞(15.20±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非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41.47±27.49%)明显高于CR非M3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21.88±19.22%)、粒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16.33±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非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33.69±32.93%)明显高于CR非M3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11.61±11.10%)、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2.59±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初治AML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的CD59-水平、FLAER-细胞比例与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初诊时血小板(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r=0.660,p=0.003)呈正相关。3.将初治非M3患者分为CD59->10%组和CD59-≤10%组,分别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WBC、初诊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D-D、LDH等指标,结果发现CD59->10%组较CD59-≤10%组D-D、LDH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9->10%组相对CD59-≤10%组在性别、年龄、初诊时WBC、初诊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治非M3患者分为FLAER->3%组和FLAER-≤3%组,比较上述各指标,FLAER->3%组相对FLAER-≤3%组D-D、LDH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ER->3%组相对FLAER-≤3%组在性别、年龄、初治时WBC、初治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ML患者外周血细胞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CD59水平下降与FLAER-PNH克隆。2.AML患者CR后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PNH克隆水平较初治时下降。3.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提示CD59-细胞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相关。4.初治AML患者外周血细胞表面CD59-水平、FLAER-PNH克隆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一定关系。

宋玉华[9](2018)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早期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一个显着临床特征。几乎所有的APL患者初诊时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证据。出血相关死亡是APL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独特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和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密切相关。通过研究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和临床观测指标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追踪观察不同危险分层APL患者诱导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及其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减少APL的出血并发症及其相关病死率。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初诊APL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6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为41岁。根据Sanz风险分层,低危患者22例、中危患者63例、高危患者27例。所有患者予ATO+ATRA双诱导治疗至骨髓达完全缓解(CR)。回顾性统计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早期出血事件,早期死亡事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和骨髓白血病早幼粒细胞(BMP)百分比]。统计分析APL患者出血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高危患者的伴随指标特征。追踪分析不同危险分层APL患者双诱导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变化趋势。结果:致死性重要脏器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75%,3/4),仍是APL患者的早期死亡主要原因。APL患者出血症状的发生与减低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相关。高危组APL患者白细胞(WBC),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骨髓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比例相较于低/中危组有统计学差异。经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双诱导治疗后凝血指标改善显着。不同危险组APL患者经诱导治疗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初始水平高,经诱导治疗四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1,APL患者常存在凝血纤溶异常,早期出血相关死亡仍然是APL的治疗挑战,其中纤溶亢进是APL早期出血综合征中更为重要的因素。2,疑诊APL患者立即开始双诱导(ATO+ATRA)治疗,可有效缓解APL患者的凝血纤溶障碍。3,积极地预防性输注血制品维持较高水平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可防止APL患者重要脏器出血,减少早期死亡发生率。目的:通过细胞共培养模拟体内环境,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体系纤溶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CCK-8法测定了三氧化二砷对NB4、HL-60、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实验浓度及时间点。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 FITC/PI双染色法检测NB4、HL-60、HUVEC细胞凋亡。利用NB4与HUVEC共培养24小时,以同期单独培养的NB4、HUVEC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TO处理前后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PA、PAI-1、uPA的蛋白分泌水平,同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ATO处理前后NB4、HUVEC和共培养组AnnexinⅡmRNA的含量;应用SPSS statistics 16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进行显着性检验,P<0.05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ATO以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抑制NB4、HL-60、HUVEC细胞增殖,ATO促进NB4、HL-60、HUVEC细胞凋亡,其中NB4对ATO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尤为敏感。2,NB4、HUVEC及共培养组在ATO处理后t-PA、uPA表达均明显下降,PAI-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各组加药前t-PA、PAI-1、uPA表达无明显差异(P均<0.05),加药后各组PAI-1表达无明显差异,而tPA蛋白水平,ATO处理后共培养组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uPA蛋白水平,ATO处理后共培养组与单独培养的NB4、HUVEC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ATO处理可显着抑制NB4、HUVEC及共培养组细胞AnnexinⅡmRNA含量(P均<0.05),对共培养组AnnexinⅡmRNA含量的抑制尤为显着。结论:1,ATO可以通过抑制NB4、HUVEC细胞tPA、uPA的表达和AnnexinⅡmRNA来抑制APL的高纤溶活性。2,NB4和HUVEC共培养可能对ATO抗纤溶效应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武贝,胡群[10](2015)在《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发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都很高,且显着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并可增加其病死率。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识别其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急性自血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笔者拟就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小板表达的HLA-G对HTLV-1病毒蛋白Tax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老年急性髄系白血病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 流行病学
        二 发病机制
        三 治疗方案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急性髄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一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
        二 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三 东方医院观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标准
        1. 西医诊断分型标准
        2. 中医证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AML预后及分层
        6. 体能状况评分
        7. 合并疾病诊断标准
        8. ISTH-DIC评分
        9.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
        10. 治疗方法
        11. 观察时间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信息
        2 生存期比较
        3 中医证候分析
        3.1 中医证候与MDS病史
        3.2 中医证候与遗传学检查
        3.3 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
        4 生存期分析
        4.1 遗传学与生存期
        4.2 基本指标与生存期
        4.3 合并病与生存期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FⅩⅢ的基础结构
    1.2 FⅩⅢ的功能
    1.3 FⅩⅢ与急性白血病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病历资料
        2.2.1 研究对象分组
        2.2.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试剂及仪器
    2.4 实验原理
    2.5 实验方法
        2.5.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2 实验步骤
    2.6 实验结果计算
    2.7 凝血异常判断标准及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比较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浓度对比
    3.3 同一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对比
    3.4 化疗后FⅩⅢ浓度水平与出血的关系
    3.5 在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感染事件、凝血指标、部分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3.6 在化疗后ALL和 AML患者中,性别、年龄、是否感染、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血常规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
    3.7 化疗前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化疗前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7.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前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3.8 化疗后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8.1 化疗后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8.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后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综述 凝血因子 Ⅹ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85例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AML常见的染色体和分子学异常的预后意义
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LMR、RDW和FIB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病例与方法
    2.1 入组患者
    2.2 检测指标
    2.3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
    2.4 患者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特征
    3.2 初诊时LMR、RDW和 FIB与 DLBCL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3.3 治疗前后ALC、AMC及 LMR的变化
    3.4 影响DLBCL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5 LMR、RDW和 FIB对 DLBCL患者PFS和 OS的影响
    3.6 影响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绝对单核细胞比值及治疗前后变化
    4.2 红细胞分布宽度
    4.3 血浆纤维蛋白原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中英文缩略词表

(6)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凝血指标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研究对象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分析
2.结果
    2.1 初治AML患者外周血CD59-、FLAER-原始细胞检测结果
    2.2 CR M3 患者外周血CD59-、FLAER-血细胞检测结果
    2.3 CR非 M3 患者外周血CD59-、FLAER-血细胞检测结果
    2.4 初治AML患者外周血CD59-、FLAER-原始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0%与CD59-(%)≤10%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2.5 CD59-(%)>10%与CD59-(%)≤10%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与FLAER-(%)≤3%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2.6 FLAER-(%)>3%与FLAER-(%)≤3%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体系纤溶活性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凝血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小板表达的HLA-G对HTLV-1病毒蛋白Tax的影响[D]. 张绍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D]. 王德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D]. 吕夏晔. 兰州大学, 2021(12)
  • [4]85例急性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分析[D]. 胡瑜.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LMR、RDW和FIB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价值[D]. 王鑫. 兰州大学, 2020(01)
  • [6]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D]. 邹惠安. 长江大学, 2020(04)
  • [7]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 [8]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D]. 刘珊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D]. 宋玉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10]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武贝,胡群.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5(01)

标签:;  ;  ;  ;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止血异常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