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

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

一、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雪[1](2021)在《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社会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输入法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输入设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诞生的打字机。打字机和QWERTY键盘的发明与普及极大地影响了电脑键盘和手机虚拟键盘的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输入法逐渐成为人人必备的输入设备,它具有以拼音编码为主、便捷高效、脱离人体等特点。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长期使用淡化了用户对汉字字形的认知,造成知识沟;消解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私人时间/生活时间的区隔,推动线上社交的情绪化倾向;这种脱离主体控制的输入设备带来了用户与市场对输入效率和个性化永无止境的追求。未来输入法的发展可能在语音输入和智能输入方面继续发力。

梁莹[2](2021)在《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顶岗实践是高职院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举措。现有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采用纸质+Excel电子表格的传统方式,存在业务数据查找统计难、顶岗资格审批签字难、在岗人员监督检查难和成果信息收集难等问题。因此,教师日益高涨的企业实践锻炼需求与传统管理方式的矛盾需要解决,有必要建立一个流程规范高效、监管得力和信息通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本文分析企业实践管理工作的需求,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Spring Boot框架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使用前后端分离的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Web后端基于Spring Boot等系列框架实现,前端采用Vue框架实现;(2)采用原生开发方式,开发Android端的客户端应用;(3)Web前端与Android端应用程序通过RESTful接口与Web后端交换数据,通过整合JWT认证和Spring Security安全管理,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4)基于分布式工作流服务,实现教师企业实践审批工作流程自动化,并通过开放的Web API接口同时为PC端与移动手机端提供审批服务;(5)结合百度地图开放平台API与手机定位服务,比对并记录顶岗人员的在岗信息,实现对顶岗人员的在岗监督;(6)使用消息中间件Rabbit MQ和JPush实现消息推送,及时提醒有关人员登录系统完成业务操作。本文阐述了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建模、总体设计、主要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介绍了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情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教师企业实践审批工作的流程自动化、在岗监督记录、企业实践成果管理。系统功能实用,运行稳定,提高企业实践审批速度的同时,提升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质量。

刘政[3](2021)在《基于CNN-LSTM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用户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高,总的来说短信的使用率也日趋增多,短信中有许多垃圾短信,包括:广告、诈骗、传销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等不良信息。对垃圾短信进行精准识别与处理,对于维护大众权益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内容的垃圾短信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垃圾短信识别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面介绍现阶段垃圾短信识别技术的发展内容和趋势。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和发展趋势,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短信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第三部分主要从中文垃圾短信的数据特点、垃圾短信的数据预处理、垃圾短信的特征表示方法和本章小结等四个方面描述垃圾短信数据的预处理和特征表示方法的相关内容。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将CNN-LSTM网络用于垃圾短信识别,利用了CNN和LSTM结合的优势。通过CNN网络提取特征的优异性,结合LSTM网络根据单词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数据是否为垃圾短信。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垃圾短信识别的实验,该实验通过基于CNN-LSTM短信识别方法,区分垃圾短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所有新特征均能够提升现有垃圾短信识别技术的准确率。

吴晨光[4](2021)在《基于层级情感分析的产品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社交、购物等平台的高速发展,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用户思维、情感倾向等内容,如何通过舆情分析系统合理且有效的挖掘出其中富有价值的信息,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科研学者和相关企业的关注,舆情分析核心的情感分析技术的积极发展也依托于此。近年来,关于情感分析技术的研究已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存在着人工成本高、可迁移性差等问题。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档、句子级别情感分析方法粒度粗糙,难以有效汇总大量数据中的不同情感观点。主流方面级别情感分析方法,在数据愈发复杂的当下,其情感类别平铺化的扩展方式限制了分析的深度,容易忽视不同情感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吸取层级分类思想,研究并实现了能将情感观点分层细化的层级类别情感分析(Hierarchical Category Sentiment Analysis,HCSA)算法,并以此算法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层级情感分析的产品舆情分析系统。本文主要的设计及实现工作具体如下:(1)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层级类别情感分析(HCSA)算法。首先,针对主流方法分析深度浅且扩展性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层细化情感观点的层级情感分析方法。其次,以此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具有应用了门卷积的多层级结构的层级类别情感分析算法模型,并结合注意力机制提升性能。然后,针对深层情感类别小样本问题,本文设计了层级依赖预测方法和层级奖惩损失函数,利用层级间的依赖关系缓解该问题。最后,在由真实数据构成的数据集下,本文对所提出算法进行了层级情感分析任务及不同改进点的仿真实验,对比了多种相关算法,本文算法在主要指标上均有提升,并验证了改进点的有效性。(2)本文以提出的层级类别情感分析(HCSA)算法为核心,通过Django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层级情感分析的产品舆情分析系统,涵盖样本匹配、层级情感分析、观点查询相关功能,并对系统在功能及性能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功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能满足本文所提出的层级情感观点类型下的产品舆情分析需求。

崔晓龙[5](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张曦[6](2021)在《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交织的时代,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联结信息社会的重要手段,但老年人正在面临不同程度的智能手机使用障碍,这不仅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下降相关,也反映出智能手机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对老年用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着力解决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扩大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设计开发。本研究聚焦初老人群,以智能手机为对象,研究用户体验。初老人群是指出现感官、肢体和认知退行性老化的初期状态人群,也是智能手机使用的早期障碍者。研究以改善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为目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相关研究理论,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了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中的主要障碍,接受性障碍和可用性障碍。其次,提出构建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研究框架,从中提取了重点研究内容并以此构建了 PUA整合模型(Perceived Usability&Acceptability Integration Model),确定影响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关键要素,以实证研究和回归模型验证模型假设关系。最后,基于PUA整合模型开发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明确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研究中的关键设计特征,提出智能手机的适老性设计原则,从而帮助智能手机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从设计流程的前端进行有重点、有次序、有策略的开发,设计出适合初老人群使用的智能手机。本文的研究过程、结论和成果概述如下:(1)提出用户体验研究的PUA整合模型。梳理并分析了用户体验研究的内容和范畴,根据初老人群和智能手机的特点和实际使用调研结果,整合技术接受性理论,提出了用户体验研究的的PUA整合模型。PUA整合模型包括感知可用性和接受性两个研究部分,因此构建两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首先,针对模型中的要素设计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并搜集了问卷数据。其次,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多元回归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明确了影响感知可用性的关键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智能手机设计特征,影响接受性的关键影响要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满意度、自我效能、工作相关性和智能手机设计特征。(2)基于PUA整合模型中的要素,运用熵值法和AHP方法构建了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通过PUA整合模型中要素的定义和关系确定了评价指标和测量指标,进而构建了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这就为综合评价分析提供了阶梯层次模型。其次,运用熵值法和AHP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确定各层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系数,最终构建了基于PUA整合模型的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综合评价模型。再次,基于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智能手机特征项目的综合权重值并进行排序,提取出对接受性和感知可用性影响程度大,以及具有双重影响性的智能手机设计特征要素,如“字体设计特征”、“信息输入方式”、“性能特征:持续使用支持”。对它们进行重点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初老人群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接受性和感知可用性。最后,基于初老用户心理感知评价指标提出智能手机的适老化设计原则,期望成为智能手机适老化设计研发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而促进智能手机使用的接受性,改善智能手机的可用性。(3)应用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综合评价进行智能手机测评,根据评价结果提取设计机会。一是基于字体特征的手机文本阅读体验研究,通过眼动实验设计确定了 Medium(字重)是最适合初老人群在P3款智能手机上进行阅读的字体字重。二是基于信息输入方式的界面设计,它提供了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将智能手机适老设计原则融入到界面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最后通过A/B界面对比测评,验证新的信息输入界面提升了初老用户的用户体验。本文重点研究了在社会信息化浪潮中,提升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的模型和方法,旨在通过用户体验系统化的研究明确智能手机关键设计问题,提出辅助智能手机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进行智能手机适老化设计的原则,从而回应当下信息社会对初老人群用户体验关注的缺失。同时期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初老人群更好的享有智能手机的产品价值。

汪哲宇[7](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徐文平[8](2020)在《高职院校自主交互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前进的过程中,对高职院校的学习质量以及模式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对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进行分析可知,其在自主学习、交互性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结合度较低,当前高职院校还是以Web端为主要的自主学习方式,该种方式灵活性较差,对用户学习质量的管理能力也较差,因此当前高职院校亟需对自身的自主交互学习平台进行改进。本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移动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论文主要做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对高职院校现有的移动信息化系统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整体的角度对移动交互自主学习系统进行了设计。所设计的系统主要包含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以及三层软件架构。用户通过Android客户端与Web服务器连接并向其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将请求给各个相应的组件进行分发,经过组件处理后,结果将反馈到客户端,最后达到用户端。在此过程中,关系/对象的映射主要依靠Hibernate技术,数据库的操作方式也主要是面向对象的。第二,对移动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进行设计。为了实现交互式自主学习技术,本文主要对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以Java Web为基础,对业务功能接口进行封装,使其成为Servlet,并使用Android系统和Web页面的客户端对Servlet进行调用。从而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相互通信,使客户端实现用户交互、资料下载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与此同时,以二叉堆排序为依据,按照质量高低对用户笔记进行排序,并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推荐质量较高的笔记,并检测用户的学习成果,以检测成果为依据,对用户的学习进度进行判断。第三,对测试环境进行搭建,并完成移动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的测试工作。在本地服务器中部署该系统,并运用不同型号的移动智能终端测试系统的兼容性、压力以及功能等,对系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验证。

齐永光[9](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这不仅强调了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的重要性,也是广义媒介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媒介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就深受学者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文学的数字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例,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研究员温程辉调查显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早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2000TB,在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资源的共享化方面,数字化在图书、文学领域的应用正在得到不断强化。在媒介融合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的数字化进程必将持续加速,甚至会衍生出媒介融合下全新的传播生态。当前对于文学数字化的研究,大多为传统行业整合数字技术,从某一行业视角进行某类文学的数据库详细建构的情况。本文首先对文学的载体——媒介的演变及其传播理论进行梳理,以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呈现出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文学载体的演变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随后着力研究分析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产生的新的文学内容和形式及其变化,进而探究媒介融合为文学本身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通过宏观的媒介融合视域,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当下文学数字化发展中的产生的问题,并由此思考如何走好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之路。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支撑,从以龟甲、帛、纸等为媒介,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为媒介,文学的传播介质在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和传播优势方面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而今数字化进程下的文学传播相较从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海量文学信息借助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更新和进化。分析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发展现状,研究认为当前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以下特性:全民参与、消费娱乐功能凸显、以技术为支撑不断嬗变演进。具体来看,在媒介融合视域背景下,文学在文语转换、音视频结合和多媒体整合传播等方面都有大量应用,数字化技术下的文学传播特点也有了新变化:一是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二是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内容更具时代特征;三是文学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较之以往也有鲜明的改变。分析发现,在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的数字化传播存在以下问题:从内容上看,文学数字化传播进程中,文学创作者的题材创作活力下降;文学的深刻性存在消解的倾向;在数字化传播进程中文学的发展还缺乏全球化的传播视角。从媒介融合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上看,读者的部分选择权淹没在海量文本里;数字化进程中产生大量的版权争议;网络隐私保护也是数字化带来的重要课题。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现阶段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为追求利润而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数字化的文学传播也带来部分伦理与道德上的困境;数字化传播影响下部分粗制滥造甚至低俗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大问题。研究认为,在媒介融合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得以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一冲击始终是高悬在文学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反思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并结合文学接受理论、符号论与文化表征、媒介环境等方面的坐标体系,研究提出的以上三个角度存在的问题有赖于文学创作主体、媒介传播者以及相关社会环境下的人员进行反馈沟通。首先,文学的发展始终应当以优质的内容为导向,在注重读者反馈的基础上紧抓优质内容,通过全面媒介素养的提高,始终以优质文学内容为抓手,巩固文学根基。其次,文学的发展还要以信息技术为保障,充分重视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媒介融合技术的支持下渐进构建文学传播新场景、拓宽文学发展新渠道。最后,当前文学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规则体系的支撑,健全文学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无可替代地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文学传播的体制机制、争取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是文学数字化进程中源源不竭的动力。唐代书法家李邕曾说道,“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书法如此,文学亦然。正所谓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也只有摒弃过时的思路方法,不断创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让文学能够借助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手段,以新的形式进一步焕发生机,迭代传承。总体看,文章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对文学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的分析,归纳了当前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特点,反思了当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建议,为今后关于媒介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也为今后文学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

都金超[10](2020)在《面向商品用户评论的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检索成为网络购物进行商品筛选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针对消费者的网购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物时最关注商品的用户评论这类信息。商品的用户评论可以具体反映出消费者对商品的切实感受,有助于评判商品的综合质量。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面向商品用户评论的检索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利用商品的用户评论,通过文本或图像检索商品评论,辅助用户更好地选购商品。具体而言,本文从实用性出发,结合Web应用开发技术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设计得到便捷性以及适用性都相对较好的商品用户评价检索系统。本系统涵盖六项功能:注册/登录功能、用户信息管理功能、用户评论检索功能、数据收集功能、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本文检索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Web子系统、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Web子系统负责与用户的接口,为用户提供注册、登录、个人信息管理以及界面展示等功能。它包括网站前端、网站后端、数据存储三个模块。Web子系统使用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的加工数据执行工作。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负责从网络获取商品数据完成基于文本或图像的评论检索。它包括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两个模块。数据收集模块从电商平台上爬取商品图片及相应评论,然后交给数据处理模块。针对商品评论进行去冗余处理,然后采用循环神经网络构建情感分析模型,确定评论的情感极性。采用搜索树算法建立以文搜图的评论检索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建立以图搜图的评论检索方法。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为Web子系统提供了应用数据。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完成用户注册/登录、用户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等系统功能,而且能够完成对商品评论的情感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响应基于图或文到商品用户评论的检索。

二、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社会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输入法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1.1 中文输入法的概念
    1.2 输入法的研究现状
2.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社会角色
    2.1 以汉语拼音编码方式为主
    2.2 输入过程便捷高效
    2.3 逐步脱离主体控制的输入设备
3.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未来发展
    3.1 语音输入
    3.2 智能输入助手

(2)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作背景
    1.2 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行业的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2.2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Web开发框架简介
        2.1.1 Spring Boot框架
        2.1.2 Vue框架
        2.1.3 RESTful接口
    2.2 位置定位服务技术
    2.3 即时消息推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3.1.1 企业实践申请流程
        3.1.2 企业实践锻炼流程
        3.1.3 企业实践总结流程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用例建模
        3.2.2 系统动态建模
    3.3 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前后端通信接口
        4.2.1 Web服务接口
        4.2.2 接口的安全管理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1 工作流核心模型设计
        4.3.2 申请功能设计
        4.3.3 审批功能设计
        4.3.4 在岗签到功能设计
        4.3.5 在岗监督功能设计
        4.3.6 考评功能设计
    4.4 第三方服务接口设计
        4.4.1 文件服务接口
        4.4.2 消息服务接口
        4.4.3 定位服务接口
    4.5 数据库设计
        4.5.1 E-R关系模型
        4.5.2 数据表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开发环境与工具
    5.2 系统功能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功能测试
        5.3.2 性能测试
        5.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CNN-LSTM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垃圾短信的相关概念及算法理论基础
    2.1 垃圾短信的定义及组成
    2.2 垃圾短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2.3 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深度学习基本概述
        2.3.2 垃圾短信识别技术概述
        2.3.3 基于深度学习地垃圾短信识别技术概述
3.垃圾短信数据预处理和特征表示
    3.1 中文垃圾短信数据特点分析
    3.2 垃圾短信识别数据预处理
        3.2.1 去除短信数据噪声
        3.2.2 中文分词设定
    3.3 短信文本的特征提取方法
        3.3.1 短信数据特征的提取方法
        3.3.2 基于word2vec模型的短信特征提取
    3.4 本章小结
4.基于CNN-LSTM网络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
    4.1 垃圾短信先验信息的表达
    4.2 基于CNN-LSTM的垃圾短信识别网络
    4.3 本章小结
5.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实验分析
    5.1 实验环境与实验内容
        5.1.1 实验环境
        5.1.2 实验内容
    5.2 基于CNN—LSTM短信识别方法实验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基于层级情感分析的产品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2.1 情感分析技术概述与研究发展状况
        2.1.1 情感分析概述
        2.1.2 情感分析的粒度划分
        2.1.3 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
        2.1.4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
    2.2 层级文本分类概述与研究现状
    2.3 注意力机制概述与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级类别情感分析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层级类别情感分析概述
    3.3 算法的模型结构与总体流程
    3.4 舆情文本输入与表示单元
    3.5 情感特征获取单元
        3.5.1 单元概述
        3.5.2 注意力层
        3.5.3 门卷积层
    3.6 层级信息传递单元
        3.6.1 单元概述
        3.6.2 注意力层
        3.6.3 依赖信息传递层
    3.7 层级情感分类单元
    3.8 全局情感分类单元
    3.9 分析结果输出单元
        3.9.1 单元概述
        3.9.2 层级依赖预测方法
        3.9.3 层级奖惩损失函数
    3.10 仿真实验与结论
        3.10.1 仿真实验概述
        3.10.2 数据集
        3.10.3 实验环境及配置
        3.10.4 评价指标
        3.10.5 结果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分析
        4.2.2 性能需求分析
    4.3 系统概要设计
        4.3.1 系统结构设计
        4.3.2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设计
        4.4.2 相似样本匹配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4.3 舆情分析任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4.4 历史舆情查询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测试
        4.5.1 测试环境
        4.5.2 测试用例
        4.5.3 测试结果与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社会与老年人
        1.1.2 初老人群与智能手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老年人用户体验研究现状
        1.2.2 老年人与智能手机的研究现状
        1.2.3 老年人与智能手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用户体验研究
        2.1.1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的概念及其关系
        2.1.2 用户体验的研究范畴
        2.1.3 用户体验测量与评价
    2.2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2.2.1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实地调研
        2.2.2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画像
        2.2.3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分析
    2.3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2.3.1 技术接受的定义
        2.3.2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发展
        2.3.3 技术接受模型与可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模型
    3.1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研究框架
        3.1.1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研究完整框架
        3.1.2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重点研究框架
    3.2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前的可用性研究
        3.2.1 可用性要素与分类
        3.2.2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前的可用性要素提取
        3.2.3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前的可用性要素确认
    3.3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接受性研究
        3.3.1 接受性与初老人群
        3.3.2 影响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接受性要素提取
        3.3.3 影响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接受性要素确认
    3.4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PUA整合模型
        3.4.1 模型构建要素与思路
        3.4.2 模型要素关系研究假设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UA整合模型中的感知可用性研究
    4.1 智能手机设计特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1.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1.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 感知可用性的智能手机设计特征假设模型构建
        4.2.1 感知可用性的智能手机设计特征要素分析
        4.2.2 感知可用性的智能手机设计特征假设关系构建
    4.3 逐步回归分析
        4.3.1 分析过程与结果
        4.3.2 信效度检验
    4.4 感知可用性的智能手机设计特征要素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UA整合模型中的接受性研究
    5.1 影响接受性的主观要素假设模型构建与检验
        5.1.1 模型要素关系研究假设构建
        5.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1.3 信效度检验
        5.1.4 多元回归分析
        5.1.5 影响接受性的主观要素模型
    5.2 影响接受性的客观要素假设模型构建与检验
        5.2.1 智能手机设计特征要素的接受性关系研究假设构建
        5.2.2 多元回归分析
        5.2.3 智能手机设计特征要素的接受性模型
    5.3 影响接受性的要素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综合评价
    6.1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构建
        6.1.1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评价体系研究目的和架构
        6.1.2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
    6.2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综合评价
        6.2.1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6.2.2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赋权
        6.2.3 基于AHP方法的评价指标赋权
        6.2.4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综合评价模型
    6.3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综合评价结论
        6.3.1 提取智能手机关键设计特征
        6.3.2 智能手机适老性设计原则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体验设计实例与验证
    7.1 基于综合评价的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测评
        7.1.1 测评试验目的
        7.1.2 测评试验设计与过程
        7.1.3 用户体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1.4 感知可用性与接受性评价分析
        7.1.5 用户体验设计机会输出
    7.2 基于字体特征的手机文本阅读体验研究
        7.2.1 实验研究问题
        7.2.2 自变量与因变量
        7.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7.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5 讨论与分析
    7.3 基于信息输入方式的界面设计
        7.3.1 基于用户反馈与行为的初老用户需求提取
        7.3.2 智能手机信息输入界面设计
        7.3.3 初老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测评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描述性统计信息
    附录2 问卷设计1
    附录3 问卷设计2
    附录4 信息输入界面原型设计
    附录5 基于PUA整合模型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
    附录6 证书

(7)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高职院校自主交互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及理论
    2.1 移动客户端技术
    2.2 Java web的框架
    2.3 Servlet接口
    2.4 网络爬虫技术的相关内容
        2.4.1 网络爬虫的分类及概念
        2.4.2 网络爬虫的基本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用户分析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1 系统可行性
        3.2.2 经济可行性
        3.2.3 社会可行性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用户登录
        3.3.2 教学服务
        3.3.3 系统管理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性能需求
        3.4.2 安全需求
        3.4.3 系统质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总体架构设计
    4.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4.3 系统交互性的设计
    4.4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5.1 用户登录
    5.2 主界面
    5.3 在线视频
    5.4 PPT资料及其他资源
    5.5 笔记交流
    5.6 课程相关测试
    5.7 个性化推荐功能
    5.8 APP设置
        5.8.1 数据持久化操作
        5.8.2 数据通信
    5.9 课程管理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概述
    6.2 测试环境
        6.2.1 服务端
        6.2.2 客户端
    6.3 测试内容
        6.3.1 课程管理
        6.3.2 课程查询与选择
        6.3.3 视频播放
        6.3.4 PPT查看
        6.3.5 相关课程测试
        6.3.6 笔记交流
        6.3.7 压力测试
        6.3.8 兼容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理论范畴
    第一节 文学传播与数字化
        一、文学的媒介
        二、数字化与数字化传播
        三、媒介融合与文学数字化传播
    第二节 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理论沿革
        一、符号论与文化表征
        二、文学接受
        三、文学与媒介环境
第二章 从文字到视听—文学呈现方式的趋势演变
    第一节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
        一、文本的数字化
        二、视听的数字化
        三、互联网与移动终端
    第二节 文学数字化传播的变迁
        一、文本的数字化发展
        二、视听的数字化发展
    第三节 从文本到视听的数字化传播特性
        一、全民参与
        二、承担消费娱乐功能
        三、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演进
第三章 从文字到视听—文学内容表达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文本的数字化文学内容表达
        一、网络文学
        二、IP改编与“超级内容”产业链
    第二节 视听的数字化文学内容表达
        一、口语表达的新形态
        二、文学的影视化改编
    第三节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与数字化传播交互影响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的内容解读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第四章 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内容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题材创作活力下降
        二、文学深刻性的消解
        三、全球化视角不足
    第二节 网络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信息茧房
        二、产权争议
        三、隐私保护
    第三节 产业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追求利润与过度商业化
        二、大众传播伦理与道德
        三、数字化传播与健康
第五章 文学数字化传播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以优质内容为导向
        一、注重读者反馈
        二、紧抓优质内容
        三、提高媒介素养
    第二节 以信息技术为保障
        一、重视媒体技术的作用
        二、构建文学传播新场景
        三、拓宽文学发展渠道
    第三节 以规则体系为支撑
        一、健全文学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文学传播的体制机制
        三、提供文学传播发展的社会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面向商品用户评论的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检索方法
        1.2.2 用户评论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介绍
    2.1 深度学习技术介绍
        2.1.1 深度学习技术概述
        2.1.2 基于LSTM的循环神经网络
        2.1.3 卷积神经网络
        2.1.4 Keras深度学习框架
    2.2 其他相关技术介绍
        2.2.1 中文分词
        2.2.2 TF-IDF算法
        2.2.3 K-Means聚类算法
    2.3 Web应用框架
    2.4 Scrapy爬虫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
        3.1.1 注册/登录功能
        3.1.2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3.1.3 用户评论检索功能
        3.1.4 数据收集功能
        3.1.5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
        3.1.6 系统管理功能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要设计
    4.1 系统软件结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3 Web子系统
        4.3.1 网站前端模块
        4.3.2 网站后端模块
        4.3.3 数据存储模块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
        4.4.1 数据收集模块
        4.4.2 数据处理模块
    4.5 数据通信接口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类的设计与实现
        5.1.1 注册/登录模块
        5.1.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5.1.3 系统管理模块
        5.1.4 数据收集模块
    5.2 用户评论处理与分析模块
        5.2.1 评论去重处理
        5.2.2 评论情感分析
    5.3 以图搜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评估
        5.3.2 降维处理
        5.3.3 以图搜图实现
    5.4 以文搜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商品的“文字检索”搜索树
        5.4.2 建立“文字检索”搜索树
        5.4.3 搜索过程
    5.5 冷启动与用户画像生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数据收集与处理子系统功能测试
        6.2.1 爬虫获取的数据
        6.2.2 情感分析模型的测试
        6.2.3 图像检索评论模型的测试
        6.2.4 文字检索评论模型的测试
    6.3 Web子系统功能测试
        6.3.1 注册/登录
        6.3.2 用户信息管理
        6.3.3 冷启动功能
        6.3.4 以文搜图
        6.3.5 以图搜图
        6.3.6 搜索结果展示
    6.4 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评论处理部分源代码
    附录2: 图像检索部分源代码
致谢

四、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端中文输入法的社会角色研究[J]. 陈宁雪. 中国传媒科技, 2021(08)
  • [2]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莹. 广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CNN-LSTM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的研究[D]. 刘政. 中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层级情感分析的产品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晨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 张曦.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7]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8]高职院校自主交互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徐文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9]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D]. 齐永光. 吉林大学, 2020(01)
  • [10]面向商品用户评论的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都金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便捷的手机中文输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