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瓣中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瓣中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一、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娟,姜莉铖,杜平功,曲伟栋,张彬[1](2015)在《定量体视学技术在口腔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体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组织器官和(或)细胞的二维测量数据,推论、分析其三维结构定量信息的一门科学。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体视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定量体视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定量体视学技术在国外口腔医学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口腔肿瘤病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材料学、口腔解剖学、口腔微生物学、口腔放射影像学等领域。但中国口腔医学中有关定量体视学技术的应用报道较少,应用范围也相对较窄,其应用多集中在口腔基础医学,主要包括口腔病理学及口腔解剖学领域。

王爱平[2](2008)在《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人体颌面部进行巨微解剖及血管铸型,为临床整形美容术提供应用解剖参考依据。2.探讨人体颌面部血管数字化的方法,对颌面部血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材料和方法:1.巨微解剖:6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或汞溴红溶液,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从下颌骨下缘、耳屏前缘至鼻背部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测并记录颌面部血管的起始处外径、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2.血管铸型:3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新鲜),经颈总动脉加压注入红色过氯乙烯填充剂,经腐蚀后观察颌面部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3.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3例新鲜成人头面部标本,灌注前行CT扫描,扫描后经颈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造影剂,分别进行放射显影和CT连续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导入Mimics软件,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对颅骨、颌面部血管和面部轮廓进行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显示,观察它们的三维毗邻关系。结果:1.颌面部血管的解剖学特点颌面部的动脉血管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眼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的分支。⑴面动脉主要供养面颊部、唇部和颏部,起始部位恒定,但其走行、分布、终止部位易变,面动脉起始处外径2.3±0.4mm,出现率为100%。⑵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恒定分支,起始外径1.8±0.6mm,出现率为100%。⑶下唇动脉的起始外径1.2±0.4mm,出现率为75%。⑷上唇动脉起始部位较恒定,起始外径1.3±0.3mm,出现率为96.8%。⑸鼻翼下缘动脉起始外径1.0±0.3mm,出现率为83.3%。⑹鼻翼动脉起始外径0.6±0.2mm,出现率为91.67%。⑺鼻外侧动脉起始外径0.9±0.2mm,出现率为91.67%。⑻内眦动脉起始外径0.6±0.2mm,出现率为66.67%。⑼面动脉咬肌支起始处外径1.2±0.2mm,出现率为50%。⑽鼻背动脉起始外径0.8±0.3mm,出现率为58.33%。⑾眶下动脉出眶下孔起始外径1.0±0.2mm,出现率为100%。⑿面横动脉起始外径1.8±0.5mm,出现率为100%。⒀颧眶动脉起始外径1.0±0.3mm,出现率为100%。⒁眶上动脉出眶上孔起始处外径1.0±0.2mm,出现率为100%。⒂滑车上动脉起始处外径1.3±0.3mm,出现率为100%。2.不同研究方法显示血管的特点⑴.巨微解剖:常规灌注后血管饱满,血管走行清楚,容易分离,便于追踪观测血管的分支、分布、外径大小。⑵.血管铸型:颌面部血管细密,管道饱满、粗细、疏密合理,动脉显示完整,标本美观、色泽鲜艳、立体感强。⑶.三维可视化:重建颌面部主要动脉的三维可视化解剖模型,生动形象的显示了颌面部血管的空间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可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可以按照设计需要进行切割、局部显示,操作简单、灵活方便。结论:1.通过乳胶灌注、血管铸型、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等多种方法对颌面部动脉血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临床颌面部整形美容术提供了应用解剖参考依据。2.乳胶灌注、血管铸型、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等方法均能清晰地显示颌面部的动脉血管,各有其特点。其中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建立的颌面部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为临床颌面部整形术的手术设计、制定术前方案及应用解剖基础研究等提供新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谭伟兵,张永福,袁龙庆[3](2000)在《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文中提出

谭伟兵,张永福[4](1998)在《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体视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了解鼻唇沟区和下唇区皮肤各层微细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明胶墨水显示,体视学方法处理,对5例童尸的鼻唇沟区和下唇区皮肤各层次的微细血管进行了形态学定量研究.测量了两区各层微细血管的长度密度(Lv),平均直径(D)和表面积密度(Sv)。结果:鼻唇区真皮浅层 Lv:93.34mm-2,D:7.13±0.6μm,Sv:2.0908mm-1;真皮深层 Lv:

谭伟兵,张永福[5](1998)在《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体视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了解鼻唇沟区和下唇区皮肤各层微细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明胶墨水显示,体视学方法处理,对5例童尸的鼻唇沟区和下唇区皮肤各层次的微细血管进行了形态学定量研究。测量了两区各层微细血管的长度密度(Lv),平均直径(D)和表面积密度(Sv)。结果:鼻唇区真皮浅层Lv:93.34mm-2,D:7.13±0.6μm,Sv:2.0908mm-1;真皮深层Lv:

二、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定量体视学技术在口腔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定量体视学技术
2定量体视学技术在口腔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取材
    1.3 切片、染色
    1.4 体视学测量
2 结果
3 讨论

四、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定量体视学技术在口腔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赵丽娟,姜莉铖,杜平功,曲伟栋,张彬. 山东医药, 2015(28)
  • [2]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 王爱平. 南华大学, 2008(02)
  • [3]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J]. 谭伟兵,张永福,袁龙庆.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0(04)
  • [4]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体视学分析[A]. 谭伟兵,张永福. Abstracts of the 2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in Conjunction with 5th National Congress 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1998
  • [5]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皮瓣微细血管的定量研究——体视学分析[A]. 谭伟兵,张永福.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8

标签:;  ;  ;  ;  

鼻唇沟皮瓣和下唇瓣中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