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

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

一、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谦,施忠民[1](2021)在《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文中提出距骨内侧骨折和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由于内踝的遮挡往往难以暴露,内踝截骨术对于暴露上述病变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国内对于该技术的应用仍较少。内踝截骨术的截骨方式有横行截骨、倒"U"型截骨、斜型截骨、阶梯式截骨、倒"V"型截骨等,尚未有研究指出何种截骨方式最优。截骨后内固定方式包括张力带固定、空心钉固定和新型接骨板固定等,各有特点,其中以空心钉固定最为常见,而近年来新型接骨板则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张永涛,祝海炳,马一平,戴海东,吕和,叶群[2](2021)在《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误诊。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又称Cedell骨折,其解剖位置较深,临床手术显露、固定相对困难,对于其骨折目前仍缺乏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和关节功能恢复。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使用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以评估临床效果和提高临床医生认识,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张云鹏[3](2020)在《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65岁,均为踝关节扭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0例,旋前外旋型14例,旋前外展型4例;根据Weber分型:Weber B型10例,Weber C型18例。运用弹性固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3例;运用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下胫腓联合间隙(TFCS)、胫腓联合重叠影(TFO)及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下胫腓联合间隙(TFCS)及胫腓联合重叠影(TF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AOFAS评分评定:A组优良率为92.3%,B组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技术与螺钉固定技术均为下胫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弹性固定技术可以更好的恢复踝关节功能,无需二次取出下胫腓螺钉,值得在临床推广。

丁磊,韩树峰,贾二龙,陈锦涛,刘畅[4](2020)在《距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距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损伤,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的指征是距骨颈或距骨体骨折移位明显,其目的是使骨折部位达到解剖复位。距骨解剖结构特殊,表面大部分被关节面所覆盖,所以损伤常累及关节面,因此治疗难度较高且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我们以距骨的解剖结构为基础,综述了目前距骨骨折及其并发症最新的治疗方法、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肖飞[5](2019)在《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外踝内固定钢板与传统外踝内固定钢板相比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患者,35例以新型外踝双钢板固定为研究组,25例以传统外踝固定钢板为对照组。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88%、80%、76%。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外踝双钢板,相对于传统外踝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郝增涛,王小龙,殷超,王继宏,温树正,樊东升,王永飞,姜东,张国荣[6](2019)在《经内踝"V"型截骨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neppen Ⅴ型距骨体骨折》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经内踝"Ⅴ"型截骨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neppen Ⅴ型距骨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诊治的16例Sneppen Ⅴ型距骨体骨折患者资料。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8.4岁。均采用经内踝"Ⅴ"型截骨入路空心钉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12.6个月(6~3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68.4 min(52~9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6.8 mL(48~122 mL),骨愈合时间平均为4.8个月(3~8个月)。术后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75.3分(43~91分)。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经内踝"Ⅴ"型截骨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neppen Ⅴ型距骨体骨折,手术视野显露充分、方便骨折复位和坚强固定,能有效降低距骨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房岩[7](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对踝关节骨折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关节复位的方法,尤其是关节镜在关节软骨面的复位技术,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改善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由延边大学关节外科完成的关节镜辅助治疗踝部骨折病例5例,分别编号为A、B、C、D、E。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7±16.55岁。5例病例中运动伤3例,车祸伤2例,涉及左踝关节4例,右踝关节1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进行踝关节腔内部探查、处理以及镜下监视复位。均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检查:使用VAS评分在手术后第1、3和5天进行疼痛感觉评分;使用AFOAS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的第2周和第3、6、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方法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使用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于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对踝关节的韧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Good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韧带进行评判。对上述评分的数据及指标详细记录,并根据相关标准和分级做出分析和讨论。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第1、3、5天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末次评分均<2分;AFO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3种踝关节功能评分的末次结果均为优,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结果为优。2.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末次评分≥25分,为优;末次随访时Good踝关节韧带评价结果为优。3.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新发现病损结果:病例A,发现距腓前韧带有松弛的表现。处理,使用电频离子刀予以韧带紧缩处理;病例B,发现距腓前韧带充血损伤,且内踝软骨面可见I度损伤。处理,予以韧带修复、紧缩,对软骨面进行离子修复;病例C,探查到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损伤和距骨软骨面出现因挫伤而破裂的小碎片。处理,予以修复韧带和摘除游离碎软骨片,以防远期脱落形成游离体;病例D,滑膜充血、韧带挫伤较重,软骨破坏广泛。处理,予以关节腔清理、关节修复;病例E,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处理,在予以修复三角韧带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后,镜下再次确认了三角韧带的张力和下胫腓的间隙大小。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可直视下予以关节面内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内侧软骨面的连续性、平整性以及其自然生理弧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应用关节镜的微创、放大作用,更全面地检查关节内其它部位的损伤情况,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能为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欧娈海[8](2019)在《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踇长屈肌内外侧不同间隙显露后踝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外侧不同间隙对显露后踝面积的差异。方法:10具小腿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具小腿中段以远新鲜截肢标本。A组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外侧间隙显露后踝、B组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侧间隙显露后踝。用克氏针钻孔标记每组可直视的后踝表面范围,剔除所有软组织后对标本行薄层CT扫描,将所得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每组后踝最端显露的比例和显露表面积的比例。同时记录副损伤情况。收集的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A组入路需要对踇长屈肌更多的剥离,同时对局部皮瓣营养血管损伤风险大;B组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偏后内侧的后踝骨折块,甚至累及内踝后丘的骨折;B组入路对后踝显露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27<0.05)。结论: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侧间隙入路显露后踝满意,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踇长屈肌外侧间隙入路相关的副损伤或并发症,对于HaraguchiⅡ型骨折是一种更佳的选择。第二部分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材料的螺钉对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获取正常男性成年志愿者足踝CT数据,建立钛合金螺钉、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和镁合金可吸收螺钉等三种不同材料的螺钉,分别模拟2枚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的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结果:(1)后踝骨折模型的建立:建立模型还原性良好,关节面接触关系、应力峰值和应力分布等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相符合,可以进行下一步有限元分析。(2)有限元分析结果:在所有应力加载方式下,三种螺钉的应力峰值均与其对应的螺钉周围骨质有基本一致的应力峰值。应力峰值的数值大小与螺钉材料有关,三种螺钉固定模型中,钛合金螺钉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皮质骨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相当。不同螺钉及骨折远端最大位移都是很接近,加大载荷会相应的出现螺钉、骨折的位移增加;即使在1500N的载荷下,最大位移都在1mm以内。结论:建立Haraguchi I型的后踝骨折模型可靠。镁合金可吸收螺钉能达到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第三部分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目的:探讨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创伤骨折/手足踝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后Pilon骨折患者38例。按照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三组:后外侧入路组(A组)、新改良后外侧入路组(B组)和联合入路组(C组),其中A组13例,B组15例,C组10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侧、后踝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和基础疾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三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收集的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术后35例患者获的完整随访,3例患者未能遵嘱复查无法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45个月,平均18.6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断裂或失效。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A组有1例存在后内侧骨块复位不理想,其余所以病例复位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三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12)、7.8%(1/13)、30%(3/10)。其中B组出现1例足底触痛觉减退,经神经营养治疗后完全缓解;C组1例患者出现后外侧切口感染,经清创、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痊愈;A组、C组各1例患者发生明显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A、C组各1例发生踇趾屈曲挛缩畸形,无明显日常生活受限。结论:新改良后外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较后外侧入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熊金文,施平文[9](2018)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与评估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Ⅱ型以上距骨骨折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0%(27/30),与对照组的70.0%(21/30)相比,显着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 <0.05;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与对照组的20.0%(6/30)相比,显着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 <0.05。结论:针对距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非常显着,既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能显着改善其踝关节功能,并减少其各种并发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何锦泉[10](2017)在《距骨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距骨模型,进行距骨形态学研究,获取精确的解剖学参数,与尸体标本测量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比和印证,为距骨损伤的评估与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在这些参数的基础之上,探讨距骨颈骨折空芯钉固定时,螺钉自距骨远端内侧壁置入时,避免穿入跗骨管的安全固定通道的建立。方法:确定本研究志愿者年龄范围为20-60岁,志愿者身高男性为165-185cm,女性为155-175cm,体质指数(BMI)<25,既往无足踝部骨折病史,非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和/或重体力劳动者,X线片显示无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共有符合上述条件男性33名,年龄21-59岁,平均43.7岁,身高168-184 cm,平均176.0 cm;女性22名,年龄22-60岁,平均43.2岁,身高158-172 cm,平均165.4 cm。对所有志愿者的踝部及足部进行CT扫描,将重建层厚为0.75mm的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存入移动硬盘,使用Superlmage Orthopedics Edition l.1软件对图像进行显示和三维重建。测量距骨体积、长度、高度、宽度,距骨滑车宽度、周长和面积,距骨头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和倾斜角,距骨颈高度、周长、面积、内翻角和倾斜角,距骨内外侧关节面周长和面积,距跟关节面周长和面积,跗骨管高度和角度;跟骨体积、长度和宽度,跟骨载距突长度、宽度和高度,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结节关节角(Bühler角),跟骨内翻角。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测量所得距骨颈和跗骨管解剖学参数以及距骨三维重建模型基础之上,模拟经前内侧入路以空心螺钉治疗距骨颈骨折,设定螺钉入钉点为距骨远端内侧壁中1/3和下1/3,分别建立螺钉自不同入钉点进入跗骨管的模型,测量螺钉的最大长度及角度,最后使用SPSS 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测量值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进行组间比较,相同性别左右侧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头倾斜角、距骨颈内翻角和倾斜角、跗骨管走行角度、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结节关节角(Bühler角)、跟骨内翻角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距骨、跟骨测量数值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P<0.05)。建立螺钉自入钉点穿入跗骨管的模型;获得以距骨远端内侧壁中1/3和下1/3作为入钉点、螺钉以不同角度置入时的角度值和长度值;表明以距骨远端内侧壁中l/3为入钉点时,和以距骨远端内侧壁下1/3为入钉点时相比较,螺钉固定的夹角更大;经计算得出螺钉在不同方向固定时的角度和长度的安全范围。结论:通过数字骨科技术对距骨进行三维重建及解剖形态学研究,测量获得一组解剖学精确参数,与相关文献比较显示国人的距骨形态与其他种族人群不同。本组解剖参数为评估和治疗国人距骨损伤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在距骨骨折螺钉内固定时,应注意对距骨残存血运的保护,避免医源性跗骨管动脉的损伤;距骨远端内侧壁中1/3适宜作为螺钉固定的入钉点;CT扫描数据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距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特点。

二、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解剖结构
2 截骨指征
3 截骨方式
    3.1 横型截骨
    3.2 倒“U”型截骨
    3.3 斜型截骨
    3.4 阶梯式截骨
    3.5 倒“V”型截骨
4 截骨端的内固定方式
    4.1 张力带固定
    4.2 螺钉固定
    4.3 新型接骨板固定
5 术后处理
6 总结和展望

(2)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1.3术后处理及康复
2讨论

(3)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评估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踝关节骨折生理特点、类型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分型标准
        2.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病房准备
        2.2.2 术前手术室准备
        2.2.3 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术
        2.2.4 术后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观察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5例病例术中关节镜下诊疗情况
    3.2 踝关节功能评分
        3.2.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VAS评分
        3.2.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AFOAS评分
        3.2.3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Barid-Jackson评分
        3.2.4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Iowa评分
        3.2.5 5例病例术后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
    3.3 踝关节韧带评分
        3.3.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Povacz评分
        3.3.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Good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8)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名称及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外不同间隙显露后踝的解剖学研究
    引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I型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后踝骨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应用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10)距骨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距骨的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距骨数字化模型重建
        1.1.2 距骨的数字化测量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距骨体积测量值
        1.2.2 距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测量值
        1.2.3 距骨滑车测量值
        1.2.4 距骨头测量值
        1.2.5 距骨颈测量值
        1.2.6 距骨内、外侧关节面测量值
        1.2.7 距骨距跟关节面测量值
        1.2.8 距骨跗骨管测量值
    1.3 讨论
        1.3.1 距骨的解剖学特征
        1.3.2 距骨微结构的研究
        1.3.3 距骨解剖结构的尸体测量数据
        1.3.4 距骨解剖结构的数字化测量
        1.3.5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1.4 小结
二、跟骨的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跟骨数字化模型重建
        2.1.2 跟骨三维模型的数字化测量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跟骨长度、宽度及体积测量值
        2.2.2 跟骨载距突长度、宽度及高度测量值
        2.2.3 跟骨Bühler角、Gissane角测量值
        2.2.4 跟骨内翻角测量值
        2.2.5 跟骨跟距关节面测量值
        2.2.6 距骨、跟骨测量数据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跟骨的解剖学功能
        2.3.2 跟骨的数字化测量数据
        2.3.3 距骨、跟骨的相关性
        2.3.4 距骨合并同侧跟骨骨折的受伤机制及特点
    2.4 小结
三、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距骨颈骨折螺钉固定安全通道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数字化模型重建
        3.1.2 前内侧入路螺钉固定安全通道的建立与测量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螺钉自距骨远端内侧壁下1/3(A点)置入的数字化模型
        3.2.2 螺钉自距骨远端内侧壁中1/3(B点)置入的数字化模型
        3.2.3 螺钉以A、B两入钉点的安全通道比较
    3.3 讨论
        3.3.1 距骨的解剖与血供特点
        3.3.2 距骨颈骨折的受伤机制与临床分型
        3.3.3 距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意义
        3.3.4 距骨颈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3.3.5 距骨颈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式
        3.3.6 距骨颈骨折的并发症
        3.3.7 螺钉进入跗骨管的数字化模型
        3.3.8 螺钉长度及角度的数字化测量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距骨颈骨折研究与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 李学谦,施忠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11)
  • [2]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张永涛,祝海炳,马一平,戴海东,吕和,叶群.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7)
  • [3]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D]. 张云鹏.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距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 丁磊,韩树峰,贾二龙,陈锦涛,刘畅. 中国综合临床, 2020(02)
  • [5]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D]. 肖飞.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经内踝"V"型截骨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neppen Ⅴ型距骨体骨折[J]. 郝增涛,王小龙,殷超,王继宏,温树正,樊东升,王永飞,姜东,张国荣.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10)
  • [7]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D]. 房岩. 延边大学, 2019(01)
  • [8]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欧娈海.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9]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 熊金文,施平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18(29)
  • [10]距骨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研究及临床应用[D]. 何锦泉.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