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马河流域水生昆虫初步研究

新疆马河流域水生昆虫初步研究

一、新疆玛河流域水生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妮[1](2021)在《新疆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是生活在富含有机质水体底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类群,其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有着丰富的分类单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也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本论文针对研究和保护天然河流生态系统的现实需要,探究新疆巩乃斯河上游河段的生态状况,先后在2018年10月(枯水期)和2019年6月(丰水期)开展野外实验,定点测量环境因子数据和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本。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时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功能摄食类群和生活型分类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且根据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判断巩乃斯河的健康状况。本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巩乃斯河生态保护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后续,而且可以补充伊犁河水系生态研究成果,对伊犁河相关研究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种,隶属3门4纲8目27科,主要以水生昆虫(Insecta)为主,枯水期每个样点平均有19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281±548 ind·m-2;丰水期每个样点平均有24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300±585 ind·m-2,整体来看枯水期时各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都低于丰水期。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spp.)、长跗摇蚊族(Tanytansini sp.)、四节蜉属(Baeits sp.)、亚美蜉属(Ameletus sp.)和Cheilotrichia sp.是研究河段的优势类群。经过对巩乃斯河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丰物种富度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都显着高于枯水期(P<0.05),但是两个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对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功能摄食类群分类,发现巩乃斯河研究河段的功能摄食类群结构完整,包含收集者、捕食者、撕食者、刮食者和滤食者5种类型。收集者在两个时期占比都是最大的,枯水期的相对丰度为40.21%,丰水期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3.01%;按照生活型类型对两个时期的大型底栖动物分类的结果显示,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有固着型、穴居型、攀爬型、游泳型和蔓生型5种类型。枯水期时固着型动物相对丰度最大为43.20%,丰水期时蔓生型动物相对丰度最大为57.53%。(3)巩乃斯河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环境因子存在显着的差异,流速和水温枯水期显着低于丰水期(P<0.01),溶解氧、电导率、总固体溶解度和p H表现为枯水期显着高于丰水期(P<0.01)。河流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因此对两个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在枯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起主导作用环境因子是p H、水温和溶解氧,而水温、电导率和总固体溶解度是丰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可见水温是影响巩乃斯河不同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4)巩乃斯河上游河段整体健康水平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对评价指数综合分析发现,在所有样点中水质状况为“亚健康”的样点占42.59%;其次为“健康”状态,占比37.96%。Margalef指数和ASPT指数评价结果的灵敏度上较差,不适合巩乃斯河上游河段的生物学评价,因此本研究认为,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指数、BI指数、和BMWP指数比较适合该地区水质生物学评价。

关山慧[2](2021)在《南岭溪流鱼类横纹南鳅个体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南鳅属(Schistura),分布于越南北方以及珠江、韩江、九龙江、南流江、海南岛、长江中上游、香港等地。样本采集于广东南岭地区,本课题从年龄与生长、摄食特点、繁殖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对横纹南鳅的种群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同时对其栖息环境中的水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等展开了调查,以期为鳅科鱼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同时为横纹南鳅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样点水质p H值基本符合国家公布的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溶氧含量相对较高;营养盐类三氮含量偏低,有机物较少,总氮为0.35-0.91mg/l,总磷为0.014-0.062mg/l。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8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种类和数量居多;浮游动物四大类75种,其中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各19种,轮虫16种,枝角类21种;底栖动物41种,以水生昆虫种类居多;鱼类38种,隶属于3目8科29属。2.捕获的横纹南鳅样本,体长范围是16.46-83.00 mm,平均值为53.97±10.86mm;体重范围为0.07-8.70 g,平均值为2.61±1.55 g;年龄分布为2-6龄。其中优势体长组为55-65 mm,占总样本数的29.84%;优势体重组为1.5-3 g,占总体样本的35.60%;优势年龄组为3龄,占总体样本的42.16%。3.通过对鳞片、耳石、脊椎骨、鳃盖骨4种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发现鳞片上的辐射沟年轮清晰完整,判读能力达95%以上,是最佳的年龄鉴定材料。4.雌雄横纹南鳅样本的体长、体重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总体关系式为W=2E-05x2.9922R2=0.955,为匀速生长。体长与鳞径之间呈线性关系,Y=523.76x-11.83 R2=0.86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155.65(1-e-0.1205(t+0.2527)),Wt=72.51(1-e-0.1205(t+0.2527))2.9922。横纹南鳅的拐点年龄为8.84龄,在拐点年龄处相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是103.63 mm和21.47g。5.横纹南鳅胃肠道内容物分析显示其食物以藻类为主,其中硅藻门中的舟形藻属、直链藻属等的出现率达90%以上。横纹南鳅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强,且雄性要大于雌性。横纹南鳅虽然食性较广,但是不同个体间的食物组成差异较小。6.在繁殖期,横纹南鳅成熟雌鱼腹部较雄鱼膨大,身体一般不具珠星,成熟雄鱼体型相对瘦长,其吻部、唇、须等部位有稀疏珠星出现。繁殖季节为每年的6-8月,此时雌雄性比为0.78。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产卵类型属于分批次产卵类型。绝对繁殖力(F)的范围为389粒/尾-2778粒/尾,相对繁殖力(RF)的范围为53.6粒/g-545.7粒/g。横纹南鳅生长快,性成熟早,生活周期短;是偏植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繁殖力相对较低;栖息地水质环境较好,饵料生物丰富,适宜其生长和繁殖;鳞片辐射沟特点来判定年龄是最佳的依据。

刘娟娟[3](2020)在《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使原有河流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内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泥沙输移、水质健康等,造成了所属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流生态条件及服务功能削弱等。底栖动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在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环境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水域生态监测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当中。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不仅为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还为流域水生态保护及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黑河上中游底栖动物与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展开生态调查,围绕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对水环境的响应关系开展研究,以期为了解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提供帮助,也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河流生态恢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归结如下:(1)黑河上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整体较好,物种组成相对复杂,中游干流明显比上游支流丰富,呈显着空间区域性差异。其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有1308只,鉴定出43种,隶属3门7纲14目23科;整个研究区域优势种为大蚊(Tipulidae)、豆娘幼虫(Damselfly)、水蜘蛛(Argyroneta)、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琥珀螺(Suecinea sp.)、白旋螺(Cyraulus albus)6种,不同河段优势种分布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中游干流(6种)>上游支流(5种);物种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中游干流>上游支流;不同生态类群底栖动物密度变化趋势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群落间的相似规律即上游支流与上游支流、中游干流与中游干流:相似性较高,共有种较多,上游支流与中游干流:相似性较低,共有种较少;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沿程动态变化与物种分布趋势对比发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比较适合反映黑河上中游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2)利用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指数和Carlander生物量指数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水质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水质生物学评价和水体理化指标评价显示水质健康水平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指数评价得出,水质整体为轻污染,上游支流优于中游干流,各样点水质健康状况较好;Carlander生物量指数表明,整体呈中营养水平,上游支流营养水平低于中游干流。多种水体理化指标得出,水质整体为I类、Ⅱ类、Ⅲ类;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整体为中污染,上游支流为轻污染,中游干流为中污染,整体较好。(3)依据相关矩阵分析并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确定影响黑河上中游不同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BOD5、水温(WT)、电导率(EC)、DO、溶解性总固体(TDS)、CODMn及盐度是主要环境因子。

王天慈[4](2020)在《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低营养级生态水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指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湿地生态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1992年德国柏林举行的水与环境国际会议上,生态水文学就被作为一门学科被独立出来。开展湿地生态水文的研究,是解决目前湿地面临问题以及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青海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湿地,是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流域内陆域坡面的研究集中关注植物群落,从最开始植物群落基本分布确定逐渐发展到随环境梯度的植被演替变化,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基于生源要素分析土壤和植被分布的机理。水域范围内的调查主要关注青海湖大湖及子湖的水位变化、生物组成以及裸鲤洄游产卵及鱼道建设分析,以及对布哈河、沙柳河等径流量较大河流的水文演变过程研究,近些年来,基于水文模型的生态水文研究开始出现,青海湖湿地生态水文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随着旅游业发展,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湖滨平原的生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湿地生境,青海湖鸟岛、沙岛景区陆续关停。本文针对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明确青海湖湿地分布现状,结合植物调研和底栖动物采样手段,对湖滨平原不同类型湿地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明确了青海湖区水文、土壤、植被特点以及湖滨平原湿地类型与基本分布。青海湖湖滨平原地表水分布不均,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地下水补径排区域环湖呈环状分布。土壤类型以栗钙土类占绝对优势,多数样点土壤颗粒粉砂、黏粒为主,结合遥感解译和土壤分布反演出天然植物分布图,确定共10种天然植物群系。划分青海湖湖滨湿地为7个类型,包括近岸河流湿地(永久性、间歇性)、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湖滨泛滥地、泡沼、淡水泉、地热湿地和沼泽草甸。(2)分析得到了不同优势植物种群分布特征,建立了优势植物种群的生境相似性及其和水分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同时,初步揭示出植物群系分布的决定性环境条件,并基于实测数据和反演的天然植被分布建立了典型植物群系的地下水响应关系,通过其分布机理的深入挖掘分区矫正了湖滨平原植物群系分布。(3)阐明了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现状,然后从摄食结构的角度解释了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分布的潜在机理,建立了间歇性淡水泉湿地和近岸河流湿地碎屑食物链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食物来源的定量关系。同时,通过排序方法分析确定了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解释了群落分布时空差异的潜在原因,并与永久性湿地的生物类群对比得到了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上的差异。

张若男[5](2020)在《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小流域是典型的人类持续发展和区域健康生态环境互作的复杂体系,流域内部资源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昆虫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稳定的最重要指标,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研究在2019年7月至8月,利用扫网采集和灯诱采集对商洛市柞水县东川流域和延安市志丹县吴堡川流域的昆虫类群进行了调查统计,首次对两个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特征、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两个流域昆虫科级分类特征,并初步筛选了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指示昆虫。最后,还对调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讨论。(1)两个流域鉴定到昆虫标本7421头,隶属于19目213科。其中东川流域鉴定到16目137科1366号标本,吴堡川流域鉴定到16目190科6055号标本。两个流域内均为双翅目昆虫的科级类群占比最高,半翅目昆虫的采样个体数比例最高。(2)利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为长蝽科,亚优势类群为茧蜂科;吴堡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不明显,亚优势类群为叶蝉科、茧蜂科、叶甲科。(3)利用Marg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昆虫类群丰富度半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多样性东川流域鞘翅目、鳞翅目、蜻蜓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均匀度东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仅半翅目均匀度低于吴堡川流域。(4)利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和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的相似性指数在0.3~0.7之间,没有极相似类群和极不相似类群。所有类群中,鳞翅目、膜翅目的相似性指数最接近两个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东川流域三大分支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和膜翅目相似性指数进一步证实膜翅目可作为昆虫相似性比较的指示昆虫。(5)对人为干扰因素的研究中,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是正向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明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高于非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负向的,远离人群活动的区域发现了更多的昆虫种类以及一些不常见的昆虫种类。膜翅目可作为干扰指示昆虫。(6)Ind Val值法(indicator value)对两个流域膜翅目指示种类进行筛选,泥蜂科、钩土蜂科可作为东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茧蜂科、蚁科、金小蜂科可作为吴堡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

雷呈[6](2020)在《鄱阳湖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在季风气候和连通水系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水文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和繁育场。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鄱阳湖与长江的水文节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湖区周边污染排放、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局部无序采砂等对湖区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湖区健康状况,可为鄱阳湖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工具,为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基于2016年鄱阳湖丰水期62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及相关环境参数的采样与鉴定结果,结合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通江水道区(Ⅰ区)、主湖区(Ⅱ区)和东部湖汊区(Ⅲ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规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评价鄱阳湖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4(属)种,隶属3门7纲15目24科,其中节肢动物门共采集到28种,软体动物有26种,环节动物10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铜锈环棱螺、大沼螺。共采集到6种功能摄食群,以过滤收集者和刮食者功能群为主。2.由于各湖区在栖境和人类活动特征上的差异性,不同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同。总物种数上:Ⅱ区(56种)>Ⅲ区(37种)>Ⅰ区(28种)。优势种方面:Ⅰ区以铜锈环棱螺、河蚬、淡水壳菜、尖口圆扁螺和日本沙蚕为优势种,Ⅱ区以河蚬、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为优势种,Ⅲ区以河蚬、铜锈环棱螺、大沼螺、长角涵螺和椭圆背角无齿蚌为优势种。摄食功能群方面:Ⅰ区功能摄食群以刮食者为优势类群,Ⅱ区和Ⅲ区功能摄食群以滤食者为优势类群。3.初步分析了各湖区人类和自然干扰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水质影响底栖动物耐受性,采砂是导致通江水道和主湖区北部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受损的主要因素,淹水频率主要影响范围在湿地核心区,东部湖汊区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据此,以TP≤0.1和TN≤1.5、无明显采砂活动、淹水频率>50%、周边1km无建设用地和农田为条件,共筛选出12个参照点。4.通过对50个候选参数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鄱阳湖B-IBI核心指标由总分类单元数(M1)、Margalef丰富度指数(M26)、敏感类群物种数(M28)、FBI指数(M34)和刮食者相对丰度(M43)共5个参数构成。采用比值法得到鄱阳湖各湖区B-IBI指数值。最终评价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14.52%的采样点处于极少干扰状态,27.42%的采样点处于轻度干扰状态,43.55%的采样点处于中度干扰状态,14.52%的采样点处于重度干扰状态。综合健康状况:主湖区>东部湖汊区>通江水道区。

任文强[7](2020)在《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司氏(鱼央)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司氏(鱼央)分布范围小,基础生物学特性和栖息地等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于司氏(鱼央)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首次在江苏水域发现司氏(鱼央),对司氏(鱼央)的年龄、生长、繁殖、食性和栖息地适宜度开展了研究,初步掌握司氏(鱼央)的基础生物学特性、不同食物源对司氏(鱼央)的贡献率和司氏(鱼央)在溪流中的营养层级,并对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估,从而为司氏(鱼央)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结合溪流鱼类种群现状以及非生物因子特点,提出了加强溪流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1)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苏南溪流水域采集221尾司氏(鱼央)样本,将活力较强的105尾司氏(鱼央)就地放归,其余116尾带回实验室。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初步研究了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司氏(鱼央)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2.09-104.02mm,优势组60-90mm。司氏(鱼央)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总样本量的71.85%。司氏(鱼央)种群体长与脊椎骨外径关系为L=22.134R+34.55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3×10-5L2.836,雌雄个体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司氏(鱼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8.45[1-e-0.1330(t+3.8058)];Wt=17.74[1-e-0.1330(t+3.8058)]2.836。生长拐点年龄为 4.04 龄,拐点年龄时对应体长、体重分别为Li=70.22 mm和Wi=5.17 g。雌雄性比为1:1.04。(2)用于研究食性的司氏(鱼央)样本总计116尾,体长45.38-94.68mm,平均体长为(72.51±8.99)mm,空肠率25.00%。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摇蚊科和蜉蝣目是司氏(鱼央)的主要食物。DNA分子技术结果共鉴定出21个物种。以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的几种饵料普遍存在于胃中,而在肠道中未发现。说明司氏(鱼央)主要是以底栖动物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肉食性鱼类。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司氏(鱼央)的饵料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是以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襀翅目和广翅目等为主的底栖动物(60.7%),其次是中华锯齿米虾(23.3%)。研究表明,苏南溪流的营养级平均值处在1-3.88之间,司氏(鱼央)的营养级为3.33,与沙塘鳢(3.28)、泥鳅(3.54)和子陵吻虾虎鱼(3.58)较为接近,黄鳝(3.88)的营养级最高,它们是该溪流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3)在采样过程中,同步采集了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以及底质类型环境因子等17个环境数据。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底质和Chl-a这6个关键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研究结果显示6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次为Chl-a、流速、水深、溶解氧、底质和水温。溧阳3号点位(31.1874 N,119.4942 E)和4号点位(31.2195 N,119.4912 E)表现为司氏(鱼央)栖息地不适宜(HSI<0.25),宜兴夏季5号点位(31.1423N,119.6015E)表现为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HSI=0.63),其它点位均为中适宜度。进一步分析得出,司氏(鱼央)偏好圆石的底质类型,溶解氧范围在8.8-9.2mg/L,水深在0.18-0.3 m之间。通过初步评估了司氏(鱼央)的栖息地偏好性,以期为司氏(鱼央)栖息地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魏锦兴[8](2019)在《广州地区水生昆虫群落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通对广州4个生态功能分区23样点的水生昆虫季节调查(2017.09~2018.07),利用非度多维(NMDS)及多度排序(SAD)分析了其群落组成与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和物种分布格局特征,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影响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水环境理化指标表明:电导率、盐度、总氮、总磷和CODMn等指标在不同功能区域差异显着,但季节差异不显。广州地区水质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北部向西南逐步衰退。在季节上,温度较低的冬季(12月)水质状况最佳,而气温抬升的枯水期(3月)水质表现最差。2.共采集到水生昆虫14806头,隶属9目49科139属229个分类单元(形态种)。主要类群包括双翅目(138种)、蜉蝣-石蝇-石蚕(EPT,35种)、蜻蜓目(21种)和鞘翅目(23种)。从摄食功能群(FFGs)来看,主要是集食者(cg,101种)和捕食者(prd,70种),其他功能型较少,且集食者在丰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全年优势种主要为Cloeon marginale、Cricotopus polyannulatus、Cladotanytarsus paratridorsum和Conchapelopia togamaculatus,各季节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3.水生昆虫群落组成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种类数和平均丰度均表现为环境平稳期(12月、3月)优于环境波动期(7月、9月)。种类数在季节上表现为:12月(160种)>3月(153种)>7月(151种)>9月(132种);平均密度在季节上表现为:3月(1233.04ind./m2)>12月(1088.26 ind./m2)>7月(856.83 ind./m2)>9月(438.13 ind./m2)。在空间上,水生昆虫多度和丰度差异表现各异,在多度上(种类数),森林区最高,而在丰度上(密度),城市区显示最高。NMDS排序分析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内的样点区分明显,但无明显季节变化。4.水生昆虫群落结构表明,多样性指数(H’,D)均表现为森林区>农田灌木区>城市区>湿地区,而生物评价指数HBI则表现为湿地区>农田灌木区>城市区>森林区,上述两种评价模式均显示森林区生态环境健康最优,而滨海湿地区域最为担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水生昆虫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其总体特征为东北部高,中部和南部偏低。5.物种多度分布(SAD)显示森林区和农田灌木区的群落曲线坡度较缓(斜率较低)且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显示物种梯度集结模式较为平和,多样性高;城市区和湿地区大部分样点群落曲线陡峭,符合几何级数分布(部分符合对数级数分布),表明物种梯度集结密集,多样性低。这与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分析的群落结构一致。6.CCA结果表明,影响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河流物理(底质、水深)和水体理化因素(DO、TN和TP)。

陈含墨,渠晓东,王芳[9](2019)在《河流水动力条件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简称"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类群,其组成与分布受河流水动力条件影响显着.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气候带的7条大型河流的研究发现,底栖动物在河流纵向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分布特征:①山区树线以上,粗颗粒有机物有限,直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中流速大的河段以适应流水的摇蚊幼虫为主,流速低的河段以寡毛类为主.②树线以下的上游河段,充足的凋落物进入河流,流速大的河段以抗冲刷能力强的水生昆虫(如蜉蝣目)为主,流速低的河段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主.③中下游河段以及河口地区,河流比降小、水深大、流速小、底质较细,受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寡毛类、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等较为常见,其中寡毛类和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淤泥底质中,摇蚊幼虫在沙质河中更为常见.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及组成与底质的稳定性、河流含沙量、降水量等因素相关.水动力条件中的底质、含沙量及流速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最为显着:①底栖动物物种数随着底质粒径和稳定性的降低而减少,在卵石底质中达到最大值.②含沙量增加导致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显着下降.③汛期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直接导致底栖动物密度和优势种变化,汛期过后则优势种恢复,密度达到年内最大值.研究推测气候通过影响底栖动物食物网来影响其密度,而不是种类.建议今后增强气候变化对底栖动物食物网及密度综合影响的研究.

张树田[10](2018)在《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蚋天敌种类调查》文中认为额尔齐斯河流域蚋类常年爆发,严重影响当地军民生活;当地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该类害虫,但收效不大,还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通过大型底栖动物中的天敌控制蚋类幼虫是蚋虫防治的新方向。本研究于2017年6月至9月开展了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蚋类幼虫天敌种类调查,以期为额河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及蚋类幼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具体结果如下:1.在额尔齐斯河支流共采集到40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属于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02g/m2,栖息密度为767.8ind./m2;优势种为蚋(Simuium sp.)、四节蜉属(Baetis sp.)、短石蛾(Brachycentrus sp.)、扁蜉属(Heptagenia sp.)和纹石蛾(Hydropsyche sp.);它们的优势度分别是0.602、0.092、0.047、0.042、0.031。2.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是2.393,Margalef指数(D)为3.068,Pielou指数(J)是0.450;它们的变化区间分别是0.7743.038、0.4711.331、0.4880.878;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物种分布均匀,物种组成单一,丰富度一般。3.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电导率、溶氧量、海拔表现出相关性,其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与电导率呈极显着负相关,栖息密度与溶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蚋类幼虫的天敌有31种,分属于昆虫纲的双翅目、毛翅目、蜉蝣目、鞘翅目、襀翅目、半翅目、蜻蜓目,以及甲壳纲、腹足纲、双壳纲、鱼类等;蚋虫的主要天敌有鱼、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其中捕食性昆虫(长足虻科、摇蚊科、纹石蛾科、原石蛾科、蜓科、蟌科的幼虫),特别是纹石蛾和蜉蝣幼虫是蚋类幼虫的重要天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蚋类幼虫和天敌的发生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新疆玛河流域水生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玛河流域水生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况
        1.2.1 大型底栖动物的概念及分类
        1.2.2 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1.2.3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水质评价
        1.2.4 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河流景观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采样时间
        2.2.3 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2 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3.2.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3.2.2 物种丰富度和密度
        3.2.3 优势种分析
        3.2.4 生物多样性指数
        3.2.5 群落聚类分析和MDS分析
        3.2.6 功能摄食类群分析
        3.2.7 生活型分析
    3.3 大型底栖动物与枯、丰水期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巩乃斯河水质生物学评价
        3.4.1 评价指数及标准
        3.4.2 评价结果
        3.4.3 不同评价指数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巩乃斯河枯、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4.2 枯、丰水期功能摄食类群与生活型的比较
    4.3 环境因子对枯、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分析
    4.4 不同生物评价指数在巩乃斯河上游的适应性
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南岭溪流鱼类横纹南鳅个体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特征
    1.2 山区溪流鱼类及其研究进展
    1.3 鳅科鱼类生物学研究
        1.3.1 年龄和生长研究
        1.3.2 鱼类摄食
        1.3.3 繁殖特性
    1.4 溪流鱼类-横纹南鳅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横纹南鳅栖息环境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
        2.1.2 水质检测
        2.1.3 浮游生物采集
        2.1.4 底栖动物采集
        2.1.5 鱼类资源调查
        2.1.6 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分析
        2.1.7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析
        2.1.8 多样性指数分析
        2.1.9 数据分析处理
    2.2 结果
        2.2.1 水质调查结果
        2.2.2 水生生物资源现状
        2.2.3 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横纹南鳅的年龄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2 材料与处理
        3.2.1 鳞片
        3.2.2 耳石
        3.2.3 脊椎骨
        3.2.4 鳃盖骨
        3.2.5 年龄鉴定
        3.2.6 图片拍摄及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年轮特征
        3.3.2 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
    3.4 讨论
第4章 横纹南鳅的生长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及处理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体长与体重分布
        4.2.2 体长-体重关系
        4.2.3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及生长退算
        4.2.4 生长方程和生长参数
        4.2.5 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4.3 讨论
        4.3.1 年龄分布
        4.3.2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4.3.3 体长体重关系
        4.3.4 生长参数
第5章 横纹南鳅的食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样本采集及处理
        5.1.2 摄食强度分析
        5.1.3 食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5.1.4 食物组成分析
        5.1.5 摄食策略分析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
        5.2.1 横纹南鳅消化道形态
        5.2.2 食物组成
        5.2.3 摄食强度
        5.2.4 摄食策略
    5.3 讨论
第6章 横纹南鳅的繁殖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本采集
        6.1.2 材料与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副性征
        6.2.2 性比
        6.2.3 性腺的形态学特征
        6.2.4 初次性成熟年龄
        6.2.5 产卵类型
        6.2.6 繁殖季节
        6.2.7 繁殖力
        6.2.8 生活环境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栖动物的概念及生态学作用
        1.2.2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1.2.3 水质监测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黑河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象特征
        2.1.5 水文特征
        2.1.6 水资源状况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1.8 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状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布设
        2.2.2 底栖动物样本采集与鉴定
        2.2.3 水样采集和水体理化指标的监测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3.1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1.1 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概况
        3.1.2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空间分布特征
        3.1.3 优势物种的组成及分布
        3.1.4 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3.1.5 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3.1.6 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3.2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分析
        3.2.1 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3.2.2 不同底栖动物生物指数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3.2 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河流域河流水质健康评价
    4.1 基于底栖动物的黑河流域上中游水质生物学评价
        4.1.1 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及其评价等级
        4.1.2 Carlander生物量指数评价结果及其评价等级
        4.1.3 不同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
    4.2 基于水体理化指标的水质评价
        4.2.1 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特征
        4.2.2 水质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3 综合水质评价
    4.3 生物学指数与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生物学评价与水体理化指标评价之间对比分析
    4.5 生物学指数与水体理化指标的水质健康评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1.1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矩阵分析
        5.1.2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5.1.3 上游支流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5.1.4 中游干流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5.2 影响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低营养级生态水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湿地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1.2.3 青海湖湿地研究进展
    1.3 研究范围确定
        1.3.1 内外边界确定
        1.3.2 研究区域概况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类型与分布
    2.1 湖滨平原水文特点
        2.1.1 地表径流分布
        2.1.2 含水层特点
        2.1.3 地下水流场与动态
        2.1.4 地下水溢出形成的间歇性泉水溪流与水泡
        2.1.5 青海湖水位季节性动态
        2.1.6 青海湖岸冰形成、分布与消融过程
    2.2 湖滨平原土壤与植被特点
        2.2.1 土壤类型与质地
        2.2.2 植被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2.3 湖滨平原湿地类型与分布确定
        2.3.1 湿地类型
        2.3.2 湿地分区统计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地植被生态水文机理研究
    3.1 典型样地植被生态水文关系
        3.1.1 典型样地调查
        3.1.2 数据分析方法
        3.1.3 环境因子分析
        3.1.4 优势植物种群分析
        3.1.5 优势植物种间生境相似性
        3.1.6 优势植物种群水分驱动
        3.1.7 样地间生境相似性
    3.2 区域植被生态水文关系
        3.2.1 地下水与植物群系的响应关系
        3.2.2 典型植物群系的环境条件与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滨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水文关系研究
    4.1 采样调查与测量
        4.2.1 水生生物采样
        4.2.2 环境要素测量
    4.2 分析思路与方法
        4.2.1 湖滨水域湿地生态系统框架
        4.2.2 数据分析思路与方法
    4.3 湖滨典型水域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4.3.1 种类组成
        4.3.2 群落结构
        4.3.3 生物多样性分析
    4.4 间歇性淡水泉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水文关系
        4.4.1 间歇性淡水泉摄食功能群以刮食者和收集者主导
        4.4.2 间歇性淡水泉底栖动物摄食类群食物来源分析
        4.4.3 间歇性淡水泉湿地底栖动物空间差异
        4.4.4 间歇性淡水泉湿地底栖动物分布驱动因子分析
    4.5 近岸河流底栖动物摄食结构与生态水文关系
        4.5.1 近岸河流摄食类群由捕食者、收集者和撕食者主导
        4.5.2 近岸河流底栖动物摄食类群食物来源分析
        4.5.3 近岸河流湿地底栖动物空间差异
        4.5.4 近岸河流湿地底栖动物分布驱动因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等情况
致谢

(5)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1.2 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流域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指示生物研究概述
        1.3.1 指示生物的概念及类群
        1.3.2 指示昆虫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本研究的内容
        1.4.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昆虫多样性调查方法
        2.1.1 调查流域环境特征
        2.1.2 调查时间、地点
        2.1.3 调查方法
        2.1.4 标本制作与鉴定
    2.2 昆虫多样性评估方法
        2.2.1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
        2.2.2 Simpson多样性指数(L)
        2.2.3 Marglef丰富度指数(D')
        2.2.4 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
        2.2.5 Pielou均匀度指数(J)
        2.2.6 Jaccard相似性系数(I)
    2.3 指示生物筛选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3.1.1 东川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3.1.2 吴堡川流域昆虫群落组成
        3.1.3 流域昆虫群落结构差异
        3.1.4 流域昆虫名录
    3.2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分析
        3.2.1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优势度差异
        3.2.2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异
        3.2.3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种类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指示昆虫初探
    3.3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保护区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3.3.2 人类活动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及干扰指示昆虫初探
        3.3.3 不同流域膜翅目环境指示类群初探
        3.3.4 小流域昆虫目科昆虫图示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附录 小流域昆虫目科特征总结
    1 直翅目
    2 半翅目
    3 鞘翅目
    4 膜翅目
    5 双翅目
    6 鳞翅目
    7 蜻蜓目
    8 脉翅目
    9 缨翅目
    10 蜚蠊目
    11 毛翅目
    12 长翅目
    13 襀翅目
    14 啮虫目
    15 螳螂目
    16 蜉蝣目
    17 革翅目
    18 广翅目
    19 竹节虫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鄱阳湖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1.2.1 大型底栖动物定义
        1.2.2 大型底栖动物分类
        1.2.3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1.3.2 大型底栖动物在湖泊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3.3 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2 自然与人为干扰现状
    2.2 数据收集
        2.2.1 采样点及时间设置
        2.2.2 数据获取
    2.3 数据分析
        2.3.1 相关参数计算
        2.3.2 相关分析方法
3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
    3.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
        3.1.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3.1.2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点位分布
    3.2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及分布
        3.2.1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
        3.2.2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
    3.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结构及分布
        3.3.1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结构
        3.3.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结构分布
    3.4 结果分析
        3.4.1 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分析
        3.4.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历史变化
        3.4.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
    4.1 筛选参照点
    4.2 评价指标筛选
        4.2.1 候选指标
        4.2.2 指标筛选
    4.3 参数分值计算及评价分级
        4.3.1 参数分值计算
        4.3.2 评价分级标准
    4.4 评价结果与讨论
        4.4.1 评价结果
        4.4.2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溪流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1.1.2 溪流鱼类生态学
        1.1.3 (鱼央)属鱼类生物学
    1.2 鱼类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鱼类年龄鉴定
        1.2.2 鱼类生长分析
        1.2.3 鱼类繁殖研究
        1.2.4 鱼类食性研究
    1.3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苏南溪流司氏(鱼央)年龄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本处理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4.1 体长体重分布
        2.4.2 年龄材料的特征
        2.4.3 年龄结构
        2.4.4 生长特性
        2.4.5 雌雄比例
    2.5 讨论
        2.5.1 年龄鉴定材料
        2.5.2 司氏(鱼央)的生长特性
        2.5.3 苏南溪流司氏(鱼央)面临的问题和保护建议
第三章 司氏(鱼央)的食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样本采集
    3.3 实验方法
        3.3.1 解剖观察
        3.3.2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3.3.3 DNA序列分析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摄食强度
        3.4.2 肠、胃含物结果分析
        3.4.3 摄食策略
        3.4.4 饵料生物对司氏(鱼央)食物组成的贡献率
        3.4.5 司氏(鱼央)的营养级
        3.4.6 DNA分子技术结果
    3.5 讨论
        3.5.1 食物组成与摄食策略
        3.5.2 不同技术手段测定食性的对比
第四章 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度初步评价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样本采集
    4.3 实验方法
        4.3.1 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参数
        4.3.2 栖息地适宜度曲线
        4.3.3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4.4 结果
        4.4.1 渔获物和指示物种调查结果
        4.4.2 栖息地评价因子的选取
        4.4.3 栖息地适宜度曲线构建
        4.4.4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计算
    4.5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广州地区水生昆虫群落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生昆虫
    1.2 水生昆虫多度分布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3.1 环境理化指标
    3.2 水生昆虫组成
    3.3 水生昆虫群落季节变化
    3.4 水生昆虫群落空间分布
    3.5 水生昆虫优势度
    3.6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
第四章 水生昆虫多样性与多度分布格局
    4.1 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指数
    4.2 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4.3 水生昆虫物种多度分布(SAD)
第五章 水生昆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四个季节水生昆虫与环境因子CCA分析
    5.2 全年水生昆虫与环境因子CCA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地区水生昆虫组成及摄食功能群
    附录2 :广州地区水生昆虫图版
致谢

(9)河流水动力条件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河流纵向动力条件差异与底栖动物分布
    1.1 上游河段海拔与流速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2 中游底栖动物中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主导
    1.3 下游至河口环境变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4 底栖动物纵向群落组成
2 水动力学条件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2.1 水动力条件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
    2.2 河床底质的稳定性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
    2.3 河流含沙量对底栖动物密度的影响
3 结论与展望

(10)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蚋天敌种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引言
    1.2 大型底栖动物概念及组成
    1.3 大型底栖动物的作用
    1.4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1.5.1 温度
        1.5.2 海拔
        1.5.3 pH值
        1.5.4 溶氧量
    1.6 额尔齐斯河概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集时间与地点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1 供试试剂及仪器
        2.2.2 采样方法
        2.2.3 样品的鉴定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3.1 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3.2 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
        3.2.1 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
        3.2.2 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分布
    3.3 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3.4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3.5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蚋幼虫天敌种类调查
    4.1 调查地点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额尔齐斯河支流蚋幼虫主要天敌种类
        4.2.2 额尔齐斯河支流蚋幼虫和天敌密度折线图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5.1.2 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5.1.3 大型底栖动物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5.1.4 蚋类幼虫与其天敌种类调查
    5.2 讨论
        5.2.1 水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5.2.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5.2.3 蚋虫天敌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玛河流域水生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王燕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南岭溪流鱼类横纹南鳅个体生物学研究[D]. 关山慧.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 刘娟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4]青海湖湖滨平原湿地低营养级生态水文关系研究[D]. 王天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5]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D]. 张若男. 西北大学, 2020(02)
  • [6]鄱阳湖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D]. 雷呈.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D]. 任文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广州地区水生昆虫群落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D]. 魏锦兴. 暨南大学, 2019(03)
  • [9]河流水动力条件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研究进展[J]. 陈含墨,渠晓东,王芳.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5)
  • [10]额尔齐斯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蚋天敌种类调查[D]. 张树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新疆马河流域水生昆虫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