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编双轴向多层衬布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

纬编双轴向多层衬布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

一、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乔灿灿[1](2021)在《机织物摩擦性能表征及复合材料板冲击波传递的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摩擦作为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织物的拉伸性能、剪切性能和抽拔性能,同时也影响织物与树脂的结合及冲击后复合材料的分层,一般认为织物交织越紧密、组织点越多,纱线间的摩擦越大,本研究前沿性的提出了抗冲击性与织物摩擦和织物紧密程度、组织点数量密切相关的论点。选择抗冲击复合材料领域常用的芳纶长丝和机织物三原组织进行设计织造并测试了一系列与摩擦相关的性能。本课题主要研究摩擦与织物组织结构和抗冲击性能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芳纶机织物。首先对机织物纱线和织物的参数进行设计,接着进行上机、试织,针对试织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制备出符合要求的芳纶机织物;2)芳纶机织物摩擦性能测试。通过对织物单纱抽拔、剪切、顶破、表面粗糙度等性能的测试,得到平纹织物、斜纹织物和缎纹织物在摩擦性能上的差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平纹织物由于交织次数最频繁、组织点最多单纱抽拔力最大,剪切性能和顶破性能都比斜纹、缎纹好,表面粗糙度也较斜纹、缎纹高;3)复合材料板冲击波传递的表征。通过对比冲击后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Multilayered-connected biaxial weft knitted,简称MBWK)织物陶瓷增强复合材料与机织物陶瓷增强复合材料上表面层冲击点破坏面积和裂纹数量,比较两种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得出机织物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优于MBWK增强复合材料。通过观察陶瓷表征材料裂纹的形态,比较冲击应力波横波和纵波对照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得出横波呈辐射状向外扩散,造成材料的环形损伤;纵波沿材料厚度方向传递,造成材料各层均受损伤。本课题利用实验室织机最后成功出制备可供测试使用的芳纶机织物,对芳纶织物进行抽拔、剪切、顶破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的测试,对比了织物摩擦性能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及对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并对机织物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和MBWK陶瓷增强复合材料抗冲击性对了对比分析,这将对制备复合材料时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增强体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冒海文[2](2020)在《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全球环境危机,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大力推广及排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开发具有高过滤效率和长使用寿命的高性能过滤材料是当代空气过滤行业的研究重点。传统滤袋由空气过滤材料缝制而成,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滤袋在使用过程中其缝制处由于脉冲气流的作用,易产生破裂;其次,缝制处材料重叠、针迹过大造成的粉尘堆积降低了空气过滤材料的有效过滤面积,由此降低整个滤袋的过滤效率。本课题制备了静电增强型聚四氟乙烯单丝,并以此作为结构增强原料,研发的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针对以上新型纬编双轴向结构,本课题研发了专用的双轴向圆纬机和圆筒针刺机,实现了新型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成功制备。针对空气过滤材料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性能,将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与传统空气过滤材料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揭示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上的优势。(1)本课题采用挤出法纺丝制备了新型聚四氟乙烯单丝,利用其力学性能和静电性能的优势提高无缝过滤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在预处理时加入不同粒径和不同含量的电气石颗粒进行混合,纺制含电气石颗粒的聚四氟乙烯单丝,电气石颗粒含量的变化对聚四氟乙烯静电增强体单丝的表面形态、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电气石的含量和粒径增大,单丝表面沟槽数目越多且越深,导致力学性能下降,但由于电气石自带静电,单丝表面的静电压明显提升且呈指数分布,综合考虑单丝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对无缝结构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的提升作用,确定了电气石的最佳含量为5 wt%,最佳粒径为5μm,为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研发提供原料支撑。(2)设计了新型纬编双轴向结构,以双面罗纹组织为地组织,加入衬经和衬纬纱,针对该新型无缝织物结构,设计研发了新型纬编双轴向圆纬机和圆筒针刺机。其中,新型双轴向圆纬机配备专用的成圈机构、给纱机构和传动机构,通过不断地解决纱嘴相对位置、纱线张力与织物牵拉力、机构之间的配合等问题,实现了纬编无缝双轴向织物的编织。基于无缝管状的结构特性,本课题开发了针对不同筒径圆筒织物的针刺机,对其织物结构进行进一步增强,改善其孔隙率,最终获得纬编无缝双轴向空气过滤材料。新型结构及设备的研发为纺织领域新产品研发和新应用的拓展带来机遇,也为空气过滤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提供设计思路。(3)对不同结构的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和传统空气过滤材料组成的六种样品进行拉伸强度、顶破强度、静电压、透气率、孔径分布、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测试,并对这些性能指标进行模糊综合分析。在拉伸和顶破的过程中,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横纵向增强结构有利于材料在拉伸和顶破强度上的提高,且由拉伸和顶破曲线可得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拉伸和顶破性能较稳定;在过滤性能中,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透气性和平均孔径均低于传统材料,但由于静电增强材料和无缝结构的使用其过滤效率有效提升。最终通过六种空气过滤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过滤性能模糊综合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由于其静电增强聚四氟乙烯和无缝结构的应用,本文研发的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上均有明显提升,为其在过滤行业的应用提供性能参考。(4)通过ANSYS建立了空气过滤材料物理模型,理论分析了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过滤性能上的优势。将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和有缝过滤材料、不同PTFE单丝含量的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形成两组对比,从过滤过程、过滤机理和过滤效率三个方面揭示了无缝结构对该材料的过滤效率有提升作用,将入PTFE后的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对细小颗粒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且与实验数据相匹配,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5)利用MATLAB建立了除尘系统广义模型,通过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的提高,改变模型中对应参数,结果显示无缝结构过滤材料的使用使除尘系统的稳定型明显提高。利用袋式除尘系统各种因素的分析,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组,建立除尘系统模型的广义系统模型。利用广义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得到相关参数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除尘模型可以达到稳定,利用除尘模型达到稳定的时间作为衡量系统稳定性性能的标准时间越短,系统稳定性越高。通过改变系统中力学性能和初始除尘效率的参数值,计算系统稳定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提升,除尘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提升。袋式除尘器广义系统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分析为不同规格参数的滤袋提供选择依据。上述五个方面均针对目前传统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不足的问题,以研发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为目的,从原料、结构、设备、性能和模拟五个方面出发,以无缝结构和制造设备为研究重点,以性能研究对比为最终目的,配合数值模拟,最终得出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较优越的新型无缝结构空气过滤材料,为该类具备优异力学和过滤性能的新型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王孟华[3](2020)在《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先进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国内外消防头盔在适应严酷环境和长时间佩戴舒适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消防头盔工作效能、提升安全级别,本文开展了对先进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研究。制备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MBWK)织物,并以其作为增强骨架材料开发了消防头盔壳体材料。以半球曲面模拟头盔壳体曲面,首次提出基于收缩率的MBWK织物成型性能研究。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了MBWK织物半球成型的模型,证明了平面织物曲面成型的可行性。为了提高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防护性能,在复合材料制备中首次添加PA/PU微米级短纤维,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的MBWK织物穿过球体截面表面纤维根数和收缩率的函数模型在一定球体直径范围内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拉伸实验中,添加含量为2.5%的PA/PU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相比纯树脂浇铸体增加了53.91%。表明PA/PU短纤维可提高材料的抗弹性变形能力;在冲击实验中,纤维体积含量为45%的添加PA/PU短纤维的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最大冲击载荷最大,比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0.59%,比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5.81%。纤维体积含量为35%的添加PA/PU短纤维的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收能量最多,比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2.55%,比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0.77%。表明添加PA/PU短纤维可改善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在热稳定性能测试中,纤维体积含量为35%、45%和55%的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添加PA/PU短纤维前后,其材料的残余质量分别提高了24.35%、13.65%和0.75%。表明PA/PU短纤维可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能;最后选取综合性能最优的添加0.5%含量的PA/PU短纤维的纤维体积含量为35%的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作为消防头盔的壳体材料,并对其进行阻燃性能测试,测得材料极限氧指数为32.7,表明其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本文最终研究出防护性能更好的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制备方案。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研制成功,不仅能进一步保障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提供消防员的工作效能。而且还有社会经济效益,将有效缩小国内外消防头盔的差距,加速消防部队防护装备的更新换代,满足消防部队的需求。

李学臻[4](2020)在《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材料逐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复合材料以其质轻、高强高模等优异的性能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但是大多数复合材料老化废弃后的后处理问题仍然是一大难题,所以近几年来绿色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复合材料用于航空、军工、交通、工业、医疗等领域,本论文针对医用复合材料夹板来进行研究。医用夹板是治疗骨伤的重要固定器材,长期以来,骨伤医用夹板材料大多使用石膏、小木板等材料,这些夹板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比如石膏材料笨重、不防水,小木板成型性差等,导致患者的舒适性欠佳。因此近几年研究的医用夹板偏向于纺织复合材料夹板,目前商业化的高分子水固化夹板一体化成型,操作简单,但是其成型性欠佳以及价格昂贵,未能广泛使用。所以本论文首次使用可完全降解的棉纤维制备MBWK织物作为医用夹板材料的增强体,使用安全环保的水性聚氨酯作为树脂基体研制出一体成型的个性化MBWK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并对复合材料夹板的性能展开了研究。文章中以[0/0]、[0/90]两种铺层结构的MBWK织物、7140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和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两种树脂制备四种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拉伸、弯曲和压缩性能的测试与结果分析,发现[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故将[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作为制备医用夹板的最佳工艺。通过对[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夹板和高分子医用夹板力学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所制备的夹板的力学性能要于优高分子夹板,满足目前商业化医用夹板的力学性能要求。夹板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夹板在复杂曲面的成型性;另一个是夹板的可调控性。针对夹板复杂曲面成型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衬经纱与衬纬纱铺覆在曲面上的成型角度来反映,由于MBWK织物结构的特殊性,使夹板有良好的成型性;本论文从夹板舒适夹持力的范围和板间相对位移改变两个方面来阐述夹板的可调控性。实验结果表明,板间相对位移变化与对夹板的作用力呈函数相关性,可为后期医用夹板的开发提供参考。

李晓英[5](2019)在《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制备及低速冲击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三维针织结构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强,在桥梁、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制造领域中都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其增强体为横编间隔结构,在外形上间隔织物的独特之处就是结构整体性好、硬度高、质量轻,中空的一体化结构稳定牢固,间隔层有较好的耐热、隔音、耐冲击等优异性能。这种间隔增强复合材料对冲击载荷比较敏感,由冲击载荷引起的损伤会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而在实际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地撞击,如工具掉落、飞石撞击等,加上该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领域多以带曲率的形式存在,因此研究不同曲率的横编间隔织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低速冲击性能及有限元模拟预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研究了横编曲面间隔织物的编织工艺,设计了不同曲率的间隔结构增强体;制成了不同曲率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及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与剩余强度;建立了不同曲率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与实验结果进行比对,检验建立的模型与理论分析方法是否正确,进而预测其他不同曲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电脑横机上用芳纶纱编织了新型双层罗纹连接中间层的横编间隔织物,探讨了编织步骤和编织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在间隔织物纬向的两个表层衬入芳纶增强纱,改进了织物的力学性能。通过调整编织程序,开发出不同曲率的间隔织物。在英斯特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试平面织物(有增强纱和无增强纱)的横、纵向拉伸性能,比较分析这2种织物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增强纱的三维横编间隔织物横向、纵向拉伸应力增加明显,变形较少,织物尺寸稳定。进而将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织成平面与曲面2种,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技术(VARTM),制备了14种不同曲率的复合材料,曲率半径分别为300mm、160mm、120mm、+∞。开发力学性能更好的织物增强体并制备复合材料,为后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了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将不同曲率增强复合材料置于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试压缩性能,分组比较其载荷与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对于曲面复合材料:(1)无衬纬织物复合材料,不论是平面间隔织物复合材料还是曲面间隔织物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峰值都明显高于纵向;同组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峰值随着试样曲率的增大而增大,纵向压缩峰值随着试样曲率的增大而减小。(2)衬纬织物复合材料,不论是平面间隔织物复合材料还是曲面间隔织物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峰值都明显高于纵向;同组复合材料随着试样曲率的增大,压缩载荷峰值也逐渐增大。研究复合材料试样的压缩性能,为后续曲面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余强度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数据。然后,通过实验研究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及冲击后的剩余压缩强度。压缩方向为横向、纵向2种,研究了不同增强体结构复合材料的剩余压缩强度变化规律;选出最优结构后,再进行曲率和剩余压缩强度的对比分析。得到结论:(1)利用冲击后测量损伤面积和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操作方便,结果直观,是进行类似研究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2)平面织物增强体与曲面织物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不同,利用单一变量方法比较出,曲面织物增强体对该2种性能表现为积极影响的方面较多,且影响程度较大。(3)增强体织物的衬纬与否也会影响复材的低速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强度,衬纬因素在大部分试验中表现为积极效应,但是该因素影响不大。(4)对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强度影响最大的是复合材料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越小的复合材料,曲率越大,材料表现越弯曲,在低速冲击实验和剩余压缩强度的横向压缩中增益效果表现越突出。通过全面系统地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和描述典型试样的破坏形貌,为后续有限元数值模拟及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最后,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ABAQUS软件,建立不同曲率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依然通过单一变量原则,对损伤面积、应力分布、能量吸收、破坏机理等方面进行有限元计算与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建立的模型与理论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再添加曲率半径为+∞和100mm两个曲率的试样模型,通过数据对比研究试样抗冲击性能的趋势,用以预测其他不同曲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弯曲程度越大,承载能力越强;随着曲率的不断增大,抗冲击性能优势递减。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对不同曲率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进行很好的预测,为该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戴海军[6](2019)在《基于纬编轴向织物的电加热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飞行器在结冰气象条件下飞行会造成旋翼前缘或发动机进气系统结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造成飞行器飞行效率下降,严重时还可造成飞行事故。因此,为了满足飞行器全天候飞行和特殊环境中飞行要求,急需对旋翼前缘、发动机进气系统等部位进行合理有效的防/除冰保护,电加热织物及其复合材料是电热防/除冰技术的首选。为了开发一种有望用于航空飞行器防/除冰保护的新型电加热复合材料,课题利用纬编双轴向织物变形性好的特性,开发了一种基于纬编双轴向织物的纬编双轴向织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上下层均采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中间层采用铜镍合金丝作为衬经纱的电加热织物,织物捆绑纱和衬纬纱分别为涤纶和玻璃纤维。首先,对纬编轴向织机衬经针床横移功能和织针针踵压持功能进行改造,制备了三种不同电阻丝排列密度的纬编双轴向电加热织物;在此基础上,设计真空袋成型工艺制备了电加热环氧复合材料。课题对原料、电加热织物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特别地,为客观的反映电加热复合材料的升温特性、材料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强弱,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纬编双轴向织物电阻丝排列密度对复合材料电热性能和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可用于航空飞行器防/除冰保护的电加热复合材料积累性能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电加热织物单轴拉伸强度与电阻丝排列密度大小成正比,相比较于电阻丝排列密度为3根/cm的织物,电阻丝排列密度为4根/cm和7根/cm的电加热织物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1.66%和43.18%。(2)电加热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强度与电阻丝排列密度大小成正比,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3.52%和26.44%;电加热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与电阻丝排列密度大小成反比,分别降低了33%和54.38%。(3)相同测试条件下,复合材料表面最高平衡温度与外界施加电压大小成正比,不同复合材料施加相同大小外界电压,电阻丝排列密度越小,复合材料表面所能达到的最高平衡温度越高,当外界施加电压为2 V时,三种复合材料表面最高平衡温度分别为88.85℃、84.98℃和72.04℃,且复合材料表面温度分布均匀。

齐业雄[7](2016)在《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连接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连接(Multi-layered-connected Biaxial Weft Knitted,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在车船制造、翼片、飞行员头盔和医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欧盟、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复合材料之一。优异的面内力学性能和良好的三维曲面成型性能使其应用领域日渐广泛。同时,对材料几何结构和力学行为的研究需求日益加剧,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中衬经纱和衬纬纱通过捆绑纱捆绑,厚度方向上捆绑纱的存在明显改善了材料的层间性能,有效抑制了复合材料中MBWK织物内部衬经纱和衬纬纱层的分层。鉴于此,本文首先以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以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为基础,建立了 MBWK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的代表性体积单元,结合经典层合板理论建立了从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预测到由一组MBWK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RVE的弹性性能预测再到经由经典层合板理论进行计算的整体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理论推导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根据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中各纤维束的取向对代表性体积单元(RVE)进行分解,得到衬经纱亚单元结构、衬纬纱亚单元结构和捆绑纱亚单元结构;(2)将衬经纱亚单元结构、衬纬纱亚单元结构看作单向复合材料,将捆绑纱亚单元结构看作由无限多微元段组成的复合材料,每一微元段看作单向复合材料,通过对RVE中亚单元结构的弹性常数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有机结合,确定由一组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RVE的弹性常数;(3)根据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中由一组MBWK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进行多层顺序叠层组合特点,结合经典层合板理论计算得到整个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利用材料的单轴拉伸实验验证了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证明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其次,为了验证捆绑纱在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所起的积极作用,对涤纶捆绑和芳纶捆绑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三点弯曲测试和层间剪切测试,利用非接触式三维光学应变测量系统得到材料的纵向应变(ε11)和层间剪切应变(ε13)云图,定性判定芳纶捆绑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明显好于涤纶捆绑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最后通过衬纱组合设计,对芳纶/碳纤维混杂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弯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高,材料的拉伸、弯曲性能都有所提高,并表现出明显的混杂效应。通过探讨捆绑纱在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层间性能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判定材料类型对复合材料的层间分层的抑制作用大小,并通过织物内衬纱组合设计,探讨纤维混杂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探讨了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

韩朝锋,孙颖,徐艺榕,陈利,李嘉禄,潘宁,于长清[8](2014)在《头盔壳体用复合材料增强织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鉴于传统铺层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结构缺陷,梳理了针对复合材料头盔壳体整体增强织物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总结了2.5维角联锁织物、纬编双轴向织物、经编多轴向织物3种典型增强织物的结构、织物的成型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及抗弹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比了织物的变形机制与复合材料的能量吸收系数。结果显示:纬编双轴向织物变形能力均衡,成型性好,抗冲击性能优异,更适宜用作头盔壳体增强织物;同时针对织物结构与成型性之间的关系,织物结构和变形对其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等,指出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丛洪莲,雷惠[9](2014)在《纬编轴向织物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纬编轴向织物的特点及应用,比较了其与经编轴向织物、缝编轴向织物的性能和生产优势,分析了不同类型纬编轴向织物的生产原理及编织工艺,对比了目前纬编轴向织物生产过程中常用原料的特点和应用情况,阐述了影响纬编轴向织物性能的因素和指标,可为纬编轴向织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邝美玲,姜亚明,刘梁森[10](2012)在《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半球形成型后的形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MBWK)织物对半球形薄壳体的形变影响,首先需要了解该织物本身的变形趋势,这需要进行织物成型试验和撤销外力后织物的变形试验。通过快速摄影法及图像处理分析得出MBWK织物在成型后撤销外力时的变形趋势,即在45°和225°方向向外扩张,在135°和315°方向向里收缩,同时赤道平面会产生扭曲变形。其主要原因是在半球成型过程中织物的对角线上有大量的纱线和线圈聚集,产生相当大的内应力,从而影响织物的变形。

二、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机织物摩擦性能表征及复合材料板冲击波传递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材料防弹机理
    1.3 芳纶纤维概述
        1.3.1 芳纶纤维的特性
    1.4 机织物及纬编双轴向MBWK织物概述
        1.4.1 机织物
        1.4.2 纬编双轴向(MBWK)织物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5.2 复合材料抗冲击研究现状
        1.5.3 织物摩擦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织物制备
        2.2.1 纱线和织物的参数设计
        2.2.1.1 纱线捻度的设计
        2.2.1.2 织物经、纬密度的设计
        2.2.1.3 织物总经根数的设计
        2.2.1.4 织造筘号的设计
        2.2.1.5 机织物结构参数的设计
        2.2.1.6 机织物组织结构的设计
        2.2.2 机织物的织造工艺
        2.2.2.1 织前准备
        2.2.2.2 上机织造
        2.2.3 织物织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4 织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织物摩擦的测量与表征
    3.1 织物单纱抽拔测试
        3.1.1 测试方法
        3.1.2 织物抽拔测试结果分析
        3.1.2.1 交织阻力-位移曲线
        3.1.2.2 织物结构对纱线抽拔力的影响
    3.2 织物剪切测试
        3.2.1 剪切测试方法
        3.2.2 剪切测试结果分析
    3.3 顶破模拟测试
        3.3.1 测试方法
        3.3.2 测试原理
        3.3.3 顶破测试结果分析
        3.3.3.1 位移-载荷曲线
        3.3.3.2 织物组织结构对顶破性能的影响
    3.4 3D轮廓测量仪测试
        3.4.1 3D轮廓测量仪测试系统
        3.4.2 3D轮廓测量仪工作原理
        3.4.3 3D轮廓测量仪测试结果分析
        3.4.3.1 算术平均高度Sa
        3.4.3.2 最大高度Sz
        3.4.3.3 物体表面性状的高度比Str
        3.4.3.4 截面扩展面积比Sdr
        3.4.3.5 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
    3.5 KES-FB织物风格测试
        3.5.1 KES-FB测试系统
        3.5.2 KES-FB4 工作原理
        3.5.3 KES-FB4 表面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材料冲击波传递的表征
    4.1 实验材料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MBWK5 片陶瓷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机织物4 片陶瓷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4.1.4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复合材料冲击破坏分析
        4.2.2 冲击应力波传递的表征
        4.2.2.1 横波在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2.2.1.1 横波在MBWK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2.2.1.2 横波在机织物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2.2.2 纵波在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2.2.2.1 纵波在MBWK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2.2.2.2 纵波在机织物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内的传播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课题的不足
    5.3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聚四氟乙烯过滤材料研究
        1.2.2 纬编双轴向结构及设备研究
        1.2.3 圆筒针刺研究
        1.2.4 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研究
        1.2.5 除尘系统模型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静电增强体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其静电增强体制备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生产工艺
        2.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静电增强体性能研究
        2.3.1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形貌的影响
        2.3.2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强力的影响
        2.3.3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静电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
    3.1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结构设计
    3.2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编织用圆纬机研发
        3.2.1 成圈机构
        3.2.2 给纱机构
        3.2.3 传动机构
        3.2.4 牵拉卷取机构
    3.3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编织方法
    3.4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织造
        3.4.1 导纱器配置
        3.4.2 纱线张力控制
        3.4.3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试织中存在的问题
    3.5 无缝织物针刺机设计及研发
        3.5.1 无缝织物针刺机要求
        3.5.2 喂入机构
        3.5.3 针刺机构
        3.5.4 控制机构
        3.5.5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针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准备
    4.3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拉伸性能研究
        4.3.1 拉伸测试
        4.3.2 拉伸测试结果与讨论
    4.4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顶破性能研究
        4.4.1 顶破测试
        4.4.2 顶破测试结果与讨论
    4.5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静电性能研究
    4.6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性能研究
        4.6.1 过滤性能测试
        4.6.2 测试结果与讨论
    4.7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综合评价
        4.7.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7.2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4.7.3 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过滤材料性能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空气过滤材料静电吸附性能数值分析
        5.2.1 基本原理
        5.2.2 静电模型建立
        5.2.3 网格划分
        5.2.4 加载电场
        5.2.5 结果与讨论
    5.3 基于CFD的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效率数值分析
        5.3.1 基本理论方程
        5.3.2 多孔介质模型
        5.3.3 过滤模型建立
        5.3.4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缝滤袋除尘系统模型建立与分析
    6.1 引言
    6.2 Matlab广义系统
        6.2.1 Matlab介绍
        6.2.2 广义系统介绍
    6.3 模型稳定性分析
        6.3.1 模型假设
        6.3.2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6.3.3 除尘系统模型建立
        6.3.4 除尘系统稳定性分析
        6.3.5 无缝空气滤袋应用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二 :设备实物图
附录三 :有限元模拟代码
附录四 :应用模拟程序代码

(3)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先进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消防头盔研究现状
        1.2.1 消防头盔国外研究现状
        1.2.2 消防头盔国内研究现状
    1.3 MBWK织物研究现状
        1.3.1 MBWK织物力学性能研究
        1.3.2 MBWK织物成型性能研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MBWK织物的研制
    2.1 材料选择
    2.2 制备过程
        2.2.1 MBWK织物结构设计
        2.2.2 上机制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WK织物的半球成型性能研究
    3.1 模型方法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测量方法
        3.4.1 成型剪切夹角测量方法
        3.4.2 穿过球体截面的纤维根数测量方法
        3.4.3 成型收缩率测量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成型剪切夹角的变化规律
        3.5.2 穿过球体截面的表面纤维根数的变化规律
        3.5.3 成型收缩率的变化规律
    3.6 建立模型
        3.6.1 穿过球体截面的表面纤维根数模型
        3.6.2 成型收缩率模型
    3.7 模型验证
        3.7.1 穿过球体截面的表面纤维根数模型验证
        3.7.2 成型收缩率模型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防头盔壳体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PA/PU微米级短纤维的研究
        4.1.1 显微成像分析
        4.1.2 纤维鉴别
        4.1.3 基本物理性能
    4.2 PA/PU微米级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内容
        4.2.4 复合材料成像分析
    4.3 PA/PU微米级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PA/PU微米级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4.4.1 实验条件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4.5.1 实验材料
        4.5.2 实验设备
        4.5.3 成型工艺
        4.5.4 实验内容
    4.6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4.6.1 实验条件
        4.6.2 实验方法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4 冲击损伤形貌表观
    4.7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研究
        4.7.1 测试条件
        4.7.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8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研究
        4.8.1 测试条件
        4.8.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9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
        4.9.1 测试条件
        4.9.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课题的不足
    5.3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伤医用夹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石膏及木质材料骨伤固定夹板
        1.1.2 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骨伤固定夹板
        1.1.3 智能骨伤固定夹板
        1.1.4 3D打印在医骨科行业的应用
    1.2 MBWK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1 天然纤维MBWK织物的研制与性能测试及分析
        2.1.1 MBWK织物的制备
        2.1.1.1 实验材料
        2.1.1.2 制备过程
        2.1.2 MBWK织物的性能测试
        2.1.2.1 厚度测试
        2.1.2.2 拉伸性能测试
        2.1.2.3 压缩性能测试
        2.1.2.4 弯曲性能测试
        2.1.2.5 透气性能测试
        2.1.3 MBWK织物性能分析
        2.1.3.1 拉伸性能分析
        2.1.3.2 压缩性能分析
        2.1.3.3 弯曲性能分析
        2.1.3.4 透气性能分析
    2.2 天然纤维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2.1 树脂基体的选择
        2.2.1.1 聚乳酸
        2.2.1.2 聚氨酯
        2.2.3 织物增强体铺层结构设计
        2.2.4 复合材料成型方式
        2.2.4.1 真空辅助成型
        2.2.4.2 复合材料板工艺流程
        2.2.4.3 复合材料制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3.1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
        3.1.1 拉伸性能测试
        3.1.2 压缩性能测试
        3.1.3 弯曲性能测试
    3.2 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拉伸性能分析
        3.2.1.1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2.1.2 复合材料拉伸破坏形貌分析
        3.2.2 压缩性能分析
        3.2.2.1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3.2.2.2 压缩破坏形貌分析
        3.2.3 弯曲性能分析
        3.2.3.1 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3.2.3.2 弯曲破坏形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BWK织物增强夹板与医用高分子夹板性能对比研究
    4.1 力学性能对比
        4.1.1 拉伸性能
        4.1.1.1 实验前准备
        4.1.1.2 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2 压缩性能
        4.1.2.1 实验前准备
        4.1.2.2 压缩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3 弯曲性能
        4.1.3.1 实验前准备
        4.1.3.2 弯曲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成型性能对比
        4.2.1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夹板成型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夹板的调控
    5.1 夹板夹持力范围调控
        5.1.1 夹板夹持力的测试
        5.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夹板间距可调控性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夹板相对位移-载荷调控拟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存在的问题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5)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制备及低速冲击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织物研究现状
        1.2.2 三维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3 三维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低速冲击研究现状
        1.2.4 曲面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1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研究
        1.3.2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研究
        1.3.3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及剩余强度研究
        1.3.4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拟与预测
第二章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2.1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的结构设计与编织工艺
        2.1.1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中间层的连接方法设计
        2.1.2 衬纬型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设计
        2.1.3 不同曲率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的结构设计
        2.1.4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的上机织造
    2.2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的准静态拉伸性能分析
        2.2.1 试样准备
        2.2.2 拉伸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
    2.3 三维横编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制备
        2.3.1 芳纶纤维
        2.3.2 基体树脂
        2.3.3 复合成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压缩性能
    3.1 实验准备
        3.1.1 试样
        3.1.2 实验设备
    3.2 平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准静态下的压缩实验研究
        3.2.1 无衬纬平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不同曲率下的压缩性能分析
        3.2.2 衬纬平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不同曲率下的压缩性能分析
    3.3 曲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准静态下的压缩实验研究
        3.3.1 无衬纬曲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不同曲率下的压缩性能分析
        3.3.2 衬纬曲面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在不同曲率下的压缩性能分析
    3.4 相同曲率间隔结构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对比分析
        3.4.1 平面板材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分析
        3.4.2 无衬纬间隔结构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分析
        3.4.3 衬纬间隔结构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分析
    3.5 曲面复合材料损伤形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及剩余强度
    4.1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实验研究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内容
        4.1.3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分析
    4.2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低速冲击后压缩实验研究
        4.2.1 实验准备
        4.2.2 实验内容
        4.2.3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低速冲击后压缩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有限元模拟
    5.1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模型建立
        5.1.1 建模过程构架
        5.1.2 模块间的逻辑关系
        5.1.3 网格划分
    5.2 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模拟结果分析
        5.2.1 损伤面积提取
        5.2.2 三种曲率曲面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模拟
        5.2.3 相同曲率曲面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模拟
        5.2.4 不同曲率三维横编间隔结构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模拟与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压缩与低速冲击实验试样基本参数
附录三:低速冲击损伤面积程序代码
附录四:试样低速冲击损伤面积平均值

(6)基于纬编轴向织物的电加热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三种典型的防/除冰技术
    1.3 电加热纬编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纬编针织物
        1.3.2 纬编轴向针织物
        1.3.3 电加热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电加热织物设计与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电加热织物结构与工艺设计
    2.4 设备编织条件的改进与满足
        2.4.1 衬经针床横移功能的改造
        2.4.2 织针针踵压持功能的改造
    2.5 电阻丝下线和引入
        2.5.1 电阻丝的下线
        2.5.2 电阻丝的引入
    2.6 电加热织物制备
第三章 电加热织物性能测试
    3.1 多股合金电阻丝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3.2 多股合金电阻丝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3.3 玻璃纤维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电加热织物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第四章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复合材料成型方法
    4.2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2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板制备工艺过程
    4.3 传热学基本原理
        4.3.1 传导传热
        4.3.2 对流传热
        4.3.3 热辐射
        4.3.4 热量传输微分方程
        4.3.5 模型假设
    4.4 实验部分
        4.4.1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4.4.2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与分析
        4.4.3 电加热织物复合材料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连接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针织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二维针织物
        1.2.2 三维立体成型针织物
        1.2.3 轴向针织物
        1.2.4 针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1.2.4.1 针织复合材料几何模型研究
        1.2.4.2 针织复合材料成型性能研究
        1.2.4.3 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模型研究
    1.3 MBWK织物的结构特点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
    2.1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显微镜观测
    2.3 基本假设
    2.4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衬经纱、衬纬纱结构
    2.5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捆绑纱结构
        2.5.1 捆绑纱几何结构的建立
        2.5.2 捆绑纱三维空间形态
    2.6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RVE的建立
    2.7 基于Mathematica的捆绑纱数学模型的建立
        2.7.1 Mathematica概述
        2.7.2 Mathematica主要功能简介
        2.7.3 Mathematica工作窗口操作简介
        2.7.4 Mathematica拟合过程
        2.7.5 基于mathematics的函数拟合算法实施
    2.8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RVE的纤维体积含量
        2.8.1 纱线填充因子
        2.8.2 RVE的纤维体积含量
        2.8.3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
    2.9 小结
第三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测
    3.1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性能
        3.1.1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
        3.1.2 任意方向的应力转轴公式
    3.2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RVE工程弹性常数
        3.2.1 基本假设
        3.2.2 RVE分解
        3.2.3 捆绑纱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
        3.2.4 衬经纱、衬纬纱单向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
        3.2.5 MBWK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RVE中各结构刚度汇集
    3.3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3.3.1 力学假设
        3.3.2 本构关系建立
        3.3.3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有效工程弹性常数
        3.3.4 三层连接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有效工程弹性常数详细理论推导
    3.4 小结
第四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材料体系
    4.2 测试方案
    4.3 测试标准
    4.4 拉伸测试装置
    4.5 拉伸试样制备
    4.6 测试方法
    4.7 测试结果分析
        4.7.1 应力-应变曲线
        4.7.2 初始拉伸模量
        4.7.3 破坏后形态
        4.7.3.1 宏观破坏形态
        4.7.3.2 微观破坏形态
    4.8 预测结果的实验验证
        4.8.1 弹性性能预测结果推算
        4.8.2 初始拉伸模量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捆绑纱类型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捆绑纱MBWK织物准备
    5.3 芳纶捆绑及涤纶捆绑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试样制备
    5.4 测试方法及装置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1 弯曲测试结果分析
        5.5.2 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分析
        5.5.3 捆绑纱种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纤维混杂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简介
        6.1.1 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特点
        6.1.2 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
        6.1.3 本章研究内容及目标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性能测试
        6.2.2.1 拉伸实验
        6.2.2.2 三点弯曲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芳纶/碳混杂比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6.3.2 芳纶/碳混杂比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初始拉伸模量的影响
        6.3.3 芳纶/碳混杂比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6.3.4 芳纶/碳混杂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和拉伸断裂机理分析
        6.3.5 芳纶/碳混杂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弯曲载荷-挠度曲线
        6.3.6 芳纶/碳混杂比对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8)头盔壳体用复合材料增强织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头盔壳体增强织物
    1.1 2.5维角联锁织物
    1.2 纬编双轴向织物
    1.3 经编多轴向织物
2 织物成型性
    2.1 2.5维角联锁织物成型性
    2.2 纬编双轴向织物成型性
    2.3 经编多轴向织物成型性
3 复合材料抗冲击与抗弹性能
    3.1 低速冲击性能
    3.2 抗弹性能
4 结语

(9)纬编轴向织物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纬编轴向织物的优点
2 纬编轴向织物的类型
    2.1 筒形双轴向纬编织物
    2.2 多层双轴向纬编织物
    2.3 多层多轴向纬编织物
    2.4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织物
3 纬编轴向织物的原料
    3.1 玻璃纤维
    3.2 碳纤维
    3.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3.4 芳纶
4 纬编轴向织物的性能特点
    4.1 弯曲性能
    4.2 拉伸性能
    4.3 剪切性能
    4.4 冲击性能
    4.5 平压性能
5 结论

(10)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半球形成型后的形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与织物样品
    1.2 试验方法与内容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MBWK织物半球形铺覆试验
    2.2 MBWK织物半球形铺覆成型撤销外力后的变形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语

四、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织物摩擦性能表征及复合材料板冲击波传递的表征[D]. 乔灿灿.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2]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冒海文. 江南大学, 2020(01)
  • [3]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先进消防头盔壳体材料的研究[D]. 王孟华.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D]. 李学臻.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5]三维横编间隔结构曲面复合材料制备及低速冲击性能[D]. 李晓英. 江南大学, 2019(05)
  • [6]基于纬编轴向织物的电加热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戴海军.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7]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连接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 齐业雄.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8)
  • [8]头盔壳体用复合材料增强织物研究进展[J]. 韩朝锋,孙颖,徐艺榕,陈利,李嘉禄,潘宁,于长清. 纺织学报, 2014(08)
  • [9]纬编轴向织物的开发与应用[J]. 丛洪莲,雷惠. 纺织导报, 2014(07)
  • [10]纬编双轴向多层衬纱织物半球形成型后的形变研究[J]. 邝美玲,姜亚明,刘梁森. 产业用纺织品, 2012(06)

标签:;  ;  ;  ;  ;  

纬编双轴向多层衬布的剪切性能研究及成型计算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