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注气吞吐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

单井注气吞吐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

一、单井注气吞吐过程中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乃超[1](2019)在《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多层稠油油藏火驱开发过程中,注气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注入空气易沿单向、单层突进,火线波及不均现象严重,火线波及规律认识以及火线位置识别难度大。辽河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注气井的吸气剖面逐渐由多层吸气转变为指状吸气,火驱后岩心分析渗透率远远小于火驱前测井渗透率,这些现象与火驱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密切相关。本论文基于辽河油田多层火驱开发实际,建立了注气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分析了火线波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层火驱火线位置识别方法,揭示了火驱油藏物性变化机理,提出了考虑储层物性变化的多层火驱数值模拟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多层火驱注气井单管和同心双管注空气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数学模型,实现对笼统注气和分层注气各层吸气能力和流体物性参数分布的预测。通过对注气井筒内空气的非等温、变质量流动过程的模拟发现,受到火驱储层高温影响,井筒温度大幅升高,空气密度显着降低,井筒沿程压力的摩擦损失增加,各层吸气量降低。采用单管笼统注气,各层吸气量与储层物性存在明显相关性,注入空气易沿高渗层突进;采用同心双管分层注气,通过将物性差异较大的储层分隔开,各层吸气相对均匀,火线纵向推进较为均匀。(2)分析了多层火驱开发平面波及程度和纵向动用程度的主控因素,提出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的火线位置识别方法。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前期采出程度是影响平面波及程度的主要因素,单层厚度、渗透率,以及层间渗透率级差是影响纵向动用程度的主要因素。在物质平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判断生产井与注气井间的连通性,确定生产井沿各方向的受效比例,并依据注气剖面测试资料或井筒模拟结果,确定各层的吸气百分比,实现了对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复杂的多层火驱油藏各油层火线位置的识别。以该方法作为矿场火驱开发中火线调控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生产井关井控气、气窜封堵和注气井分层注气等措施的应用效果。(3)揭示了火驱过程中油藏物性的变化机理,建立了变渗透率火驱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储层物性变化对火驱开发的影响以及多层火驱影响因素。高温作用、焦炭沉积和重质组分堵塞是火驱过程中油藏物性的变化主要原因,高温作用改变了岩石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不可逆;焦炭沉积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程度随焦炭浓度动态变化;重质组分堵塞会导致熄火,应极力避免。定量描述了高温烧结和焦炭沉积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变渗透模型燃烧带前、后的地层流动能力下降,火线推进速度变慢,燃烧带温度略有上升,结焦带宽度变窄,油墙和剩余油区温度降低,超覆程度增大。利用变渗透率火驱模型,分析储层渗透率、油藏厚度、含油饱和度,以及注气速度、注气压力、注采方式对多层火驱开发的影响。(4)选取了辽河油田某典型区块多层火驱典型井组,考虑低温氧化、热裂解和高温氧化3个化学反应阶段,求取各阶段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变渗透率火驱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研究区块最大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注气压力、射孔层位和排液量,并分析了各参数影响开发效果的机理。

赵豪[2](2019)在《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气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存在注入气快速产出、原油粘度重新上升等缺限。本文通过结合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和混合气体(产出气和丙烷)的降低原油粘度、引起原油体积膨胀等特点,研究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试图解决传统注气吞吐的缺限。本文采用专门设计的长岩心实验装置,首先进行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注入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通过对比各种情况下的采收率、气油比和气体利用率等数据,验证了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了气体组分、压降速度、蚯蚓洞和围压对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的影响及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微观实验观察对比了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采油过程中气泡的生成、运移、聚并和分裂等流动特征,以及气泡的直径、数量、稳定性和液膜薄厚等,分析了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以把气体分散在油相中形成稳定的泡沫油,其采收率比注入产出气吞吐实验提高45.24%,表明它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采收率方法。混合气体中丙烷的含量存在最佳值,在最佳值可以获得最大的气体溶解度、产生有效的泡沫油流。混合气体的注入压力应当接近它的露点压力以保持气态,使得吞吐过程更加经济有效。增加压降速度和围压可以在较短的生产时间内获得较高的采出程度,但会降低采收率。蚯蚓洞可以增加混合气体、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原油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采油过程中形成泡沫油。微观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采油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稳定的、直径较小的气泡,并且几乎整个采油过程都有泡沫油现象。

曾昕[3](2019)在《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技术政策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中高渗透常规老油田逐渐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产量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复杂断块油藏作为目前我国重要的油气来源之一,具有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和地层倾角大等特点,难以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系统结构,构造顶部滞留的“阁楼油”挖潜难度较大。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有效保持地层能量、改善驱油效率的方法,得以被提出并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勘探技术和注采工艺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优化该项技术以更加经济高效地动用“阁楼油”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典型特征,结合渗流理论与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吞吐方式下氮气驱渗流过程中的粘滞力和重力作用效果,并参照气顶指数的划分标准,确定了次生气顶的形成条件为满足气顶指数m>0.5。同时,综合考虑吞吐过程中液流方向、次生气顶以及油气界面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阁楼油”采收率的双向驱、次生气顶膨胀以及重力驱协同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从油藏构造条件、储层物性和原油性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适宜单井注氮气吞吐开发的复杂断块油藏区块筛选条件。在此基础上,将注采参数无因次化,形成了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技术的注采参数政策界限,并通过实际工区的应用效果评价验证了其合理性,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该项技术挖潜“阁楼油”提供技术支撑与指导意义。

李俞虹[4](2019)在《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文中指出让那若尔凝析气藏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地层压力下降至露点压力以下、生产气油比持续升高、凝析油产量下降快等现象。该凝析气藏是否发生反凝析、反凝析伤害程度如何及相关对策是该气藏下一步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建立了反凝析伤害综合评价方法,开展了反凝析伤害程度以及解除方法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并结合地质情况,分析了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特征及对产能的影响;基于相态恢复理论,综合油气相态实验资料,并与实际生产动态特征拟合,明确了让那若尔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运用考虑凝析油析出的产能方程,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方法,污染表皮系数方法和单井数值模拟方法对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程伤害程度做出综合评价;通过单井数值模拟模拟研究了注不同气体吞吐和井组循环注气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通过本文工作,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气藏总体上单井气产量和井口压力递减较慢,凝析油产量递减高于气产量,气油比上升快,达到9000m3/m3左右,为原始的2-3倍左右,反凝析损失严重。(2)通过相态恢复得到气藏最大反凝析压力在15-16MPa左右,最大反凝析液饱和度为9-10%。证实气井开始生产时已经发生了反凝析,目前处于最大反凝析阶段。(3)考虑反凝析的产能研究显示,生产压差增加或压力降低使得反凝析伤害程度增加;控制单井生产压差及气藏保压开发对减轻反凝析伤害有积极作用。(4)综合分析让那若尔凝析气藏的反凝析伤害程度显示,油产能影响大,气产量影响小,伤害程度单井存在差异,总体上反凝析属于低伤害,低于16%;污染半径在20-30m左右,不同井的污染存在差异。(5)解除反凝析伤害评价显示:注CO2吞吐的效果优于注干气和N2吞吐;注热氮气吞吐解除反凝析具有一定可行性;循环注气可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减轻了反凝析污染的影响,具有治本的作用。

江铭[5](2019)在《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DG油田是我国典型的稠油油田,储层中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目前区块储量动用程度低,注水开发效果差。根据以上特点,对于目标G区块提出了注气吞吐开发的方法。本次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测试了目标原油的高压物性参数,开展室内动态混溶实验,测试了不同注气压力下,原油溶解气后的气油比和黏度,对原油注天然气吞吐可行性进行实验评价。以实验测试的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稠油流体注气后的相态及注气混相性特征。结合地质资料建立目标区块机理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注入介质及储层性质对吞吐效果的影响,最后优选注入介质,建立单井模型,对注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如下认识:(1)原油高压物性参数测试显示地面脱气油密度黏度较大,重组分含量高,动态混溶实验证明,地层压力22MPa条件下,溶解气达到饱和时,溶解气油比为98.0m3/m3,黏度从 2777.5mPa·s 降低到 41.76mPa-s。(2)对稠油流体注气相态及混相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显示,注气压力越大,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越大,原油的黏度和密度下降幅度越大。目标区块稠油注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69.37MPa,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注气,无法达到混相驱。(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注N2吞吐的效果较注天然气和CO2效果较差,注氮气吞吐主要适合低黏度油藏开采,对于较高黏度的油藏,适合采用注天然气和注CO2吞吐开采。对于厚度较大、油藏埋深较浅,黏度较大,渗透率适中,不带倾角的油藏,注天然气吞吐的效果较好。(4)单井注天然气吞吐优选参数为:吞吐3周期,周期注入量为40万方,总注气量120×104m3,注入速度为10000m3/d,日产液量40m3/d,吞吐周期6个月。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优化方案下,注气吞吐后总产油量4774t,采出程度达4%,对比衰竭开采增产油量3711t。(5)稠油注天然气吞吐增油的主要机理有:注入的天然气与储层原油相互作用,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体积膨胀、萃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形成内部溶解气驱等。

吴晓虎[6](2019)在《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致密油在世界范围分布较广、储量巨大,但由于其开发难度大,开采过程产量递减非常快,采用常规的方法难以获得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属于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北美地区以巴肯为首的致密油藏主要采用CO2吞吐的开发方式,有效提高了致密油的开发效果,结合我国CO2气源不足、空气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的国情,研究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致密油藏注气吞吐研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结合致密油藏注气吞吐成功案例,采取类比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初步判断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开发潜在可行性。同时结合现场资料分析,对M致密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地层压力和温度以及生产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判断M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具有一定的提高采收率潜力。在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注空气/CO2吞吐物理模拟研究,研究了不同空气/CO2比例吞吐、不同吞吐周期和不同焖井时间对致密岩心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含量的增加,吞吐过程采收率越高,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21.10%,注空气吞吐提高采收率7.84%;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单轮吞吐提高采收率越低,提高采收率主要集中在第一轮,到第四轮吞吐基本不再出油;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非常小,当焖井时间大于6h之后,注入气在岩心中达到溶解扩散平衡,增加焖井时间对吞吐提高采收率影响不是很大,实验结果为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采用TG/DSC热分析实验研究了混合CO2空气氧化实验,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与混合气作用主要存在轻组分挥发、重组分裂解、重组分低温加氧反应、燃料沉积和高温氧化五个阶段,并利用Coats模型计算了不同阶段混合气与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原油低温氧化阶段的活化能在24.67KJ/mol-26.39KJ/mol之间,高温氧化活化能则变化较大;采用试错法拟合了空气/CO2比例为1:1条件的原油热重TG曲线,确定了原油的氧化反应方程式,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反应条件。结合物理模拟岩心吞吐实验和原油原油氧化热重分析实验,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STARS建立了岩心吞吐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敏感性研究分析,明确了致密岩心空气/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注入空气/CO2混合气提高采收率的过程中,空气主要表现为增压作用,CO2则主要表现为溶解降黏作用。在岩心模型的基础上,将岩心模型原油氧化反应方程式应用到油藏模型中,并对油藏模型进行了历史拟合校正,在空气/C02比例为1:1条件下,通过对注气速率、注气时间、焖井时间和吞吐轮次等敏感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吞吐施工参数为:注气速率1OOOOm3/d,注气10天,焖井10天,吞吐4个轮次。由于研究油藏温度较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较高且在吞吐周期内注气时间较短,因此未能监测到原油的低温氧化反应,模拟结果为现场注空气/CO2吞吐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在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开发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为未来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开发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积极发展推动致密油藏空气/CO2开发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唐浩瑞[7](2019)在《JS油田低效水平井注CO2吞吐适宜度及增油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JS油田B1断块K2t1油藏属于小块状构造的稠油油藏,因为地层能量不充足、驱替效率低、水淹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水平井处于低产低效高含水的开采状态。地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或无法形成有效注水井网,地层能量严重不足,导致低效水平井单井产量下降幅度大,长期处于供液不足的低产状态。对于这类能量不足低产水平井,常规措施难以挖潜,然而运用单井吞吐可以补充地层能量,是目前较好的单井增产技术。本文主要针对JS油田当前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标油藏进行注CO2吞吐适宜度评价优选,同时综合运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深入认识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得到以下认识:(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大量调研,统计各影响参数并分析后,主要考虑流体特征、油藏特征、储层特征以及其它参数,并得到了低效水平井注CO2吞吐适宜度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低效水平井进行适宜度评价,发现并不是每口井都适合注CO2吞吐。(2)通过开展原油样品注气膨胀实验对比结果分析,当CO2注入地层流体中以后,均会导致原油样品膨胀系数、饱和压力以及溶解气油比的上升,对地层原油的降黏效果也较为显着,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加,地层油和CO2两相体积膨胀能力增加,相对体积增加明显,表明注CO2驱替油过程中弹性能量起主导作用。(3)通过室内组合长岩心注CO2吞吐实验结果认识到注入压力、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以及吞吐周期数对采收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注入压力及注入量影响最大,注入压力22.5MPa比注入压力14.5MPa采出程度高4.74%,其次是周期数,再其次是注入速度,最后是焖井时间。(4)运用数值模拟研究低效水平井CO2吞吐驱油机理并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注入量、注入速度等参数均存在一个优化值,并且发现不同参数影响也有差异,但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最终优化并筛选出单井的合理注入量为800t,注气速度为80t/d,焖井时间为10d,采液速度为30m3/d,吞吐周期为2周期。通过以上研究为JS油田低效水平井增产增效提供一条新思路和一种新方法,为油田的持续稳产做出贡献。

路淇安[8](2019)在《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页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占全世界可采原油储量的10%,开采潜力巨大。现有页岩开发技术多为水平井水力压裂等,压裂后存在初始产量高但是递减快,采收率低等问题,实际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亟待寻求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新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埋存措施的响应和对页岩开发的进一步探究,利用CO2吞吐技术已成为一种提高压裂后页岩储层采收率的新方法。注入的CO2能够与页岩油相互作用,有效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起到较好的开采效果。但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和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充分调研页岩油现有开发技术和注CO2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CO2性质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Eagle Ford地层原油情况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油复配,对目标页岩油藏流体的PVT参数、流体组分进行划分,有效减小了组分模型模拟运算时间。通过相互作用实验(原油膨胀实验、扩散实验、最小混相压力试验)探究了页岩油注CO2时的膨胀现象和作用机理。提出室内页岩油注CO2吞吐的一整套实验流程,对各个吞吐轮次下不同操作条件对页岩油采出程度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并通过核磁共振微观实验对不同吞吐轮次下,不同岩心孔隙的可动油采出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O2在吞吐页岩油不同阶段的增产机理。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际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参数进行论证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时间内,较短的焖井时间能使岩心保持较高的压力梯度,从而实现较高的采收率,但焖井时间过长时,驱油能力会逐渐失去优势,造成经济和材料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个最优的焖井时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包括:当二氧化碳与原油的混相压力(MMP)低于最小值时,主要作用机理为油相膨胀、粘度降低和气油置换,在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二氧化碳和石油发生混相,导致二氧化碳进入充油孔隙空间的障碍毛细管压力为零,从而提高了局部驱替效率,混相条件是进行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最佳条件。如何提高CO2与原油的混相能力,增强CO2吞吐过程中对孔道中原油的携带能力,对于扩大CO2吞吐在提高页岩油采收率中的应用,加快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峰[9](2018)在《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塔河缝洞型油藏是类特殊油藏,以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的储渗空间,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离散性;储层空间的尺度跨度大,从微米到数百米不等;流体的运动规律复杂,基质孔、微裂缝以及填充溶洞中的流体服从渗流规律,而溶洞和大裂缝中的流体服从空腔流规律。油藏开发经历了衰竭式开发和注水开发阶段,当前已进入了注气开发阶段。目前研究仅对缝洞型油藏的油-水两相渗流-空腔流耦合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缝洞型油藏三相流体的渗流-空腔流动规律尚没有明确的认识。为了探索缝洞型油藏中三相流体的流动规律,研究注气开发的优化方法,提高注气开发效果并降低注气成本,本文开展了对缝洞型油藏中油-水的渗流-空腔流耦合运移机理的研究。研究将裂缝、基质孔隙、微小以作为连续介质,用DARCY公式描述其中的流体运动规律;将大尺度裂缝和溶洞作为离散介质,其中充填溶洞用DARCY公式而未充填溶洞用STOKES公式研究流体在其空腔中的流动,建立了油气水三相DACY-STOKES模型。包括四部分内容:(1)在渗流区建立油气水三相重组型缝洞双重介质模型。将溶洞分为两类:Ⅰ类与裂缝存在唯一小开口;Ⅱ类与裂缝有多个开口或者开口宽。前者与裂缝联合构成裂-Ⅰ型溶洞混合介质;Ⅱ类溶洞独立构成一类介质。模型的运动方程用双重介质油气水三相Darcy公式描述。(2)在离散介质区域,大尺度裂缝与溶洞未充填的空腔,流体流动服从Navier-Stokes方程。(3)联立双重介质模型和离散基质模型,在得到的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中,将渗流区和空腔流区分界面的切向连接条件扩展到三相,得到三相流体的 BJS(Beaver-Joseph-Softman)条件。(4)在 DARCY-STOKES 流动模型中,将渗流区和空腔流区分界面的法向连接条件修正为突面界面的连接条件模型(JPVCM),并扩展为三相流模型。在COMSOL软件辅助下,本文求解了基于三相流体JPVCM和BJS条件的Darcy-Stokes模型,并研究了塔河油田典型井组的注气机理,结果表明缝洞内流体分布主要受重力影响,最上面为气,中间为油,底部为水。空腔体内的压力梯度远远小于渗流区的值,空腔可近似于无限导流区。计算过程中,由于渗流区和空腔流区的导流能力相差数个量级,模型求解收敛性差,计算速度较为缓慢。为了提高建立模型的计算效率,实现在塔河油田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快速应用,本文根据空腔内流体的分布特征以及其超高导流特征,将空腔内的流动简化三相流体等势体模型,模型考虑了空腔形态对油气水分布的影响,故称为原形空腔等势体模型(EPC)模型。计算过程中,研究将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等效简化为三相DARCY-EPC流动模型。该模型保留了 DARCY-STOKES模型的所揭示的流体分布规律,还可以回避空腔体内的压力梯度计算,从而解决了 DARCY-STOKES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收敛性问题。与DARCY-STOKES模型需要高度精细网格模拟空腔流不同,新模型只需一个网格单元描述一个空腔体,在精度相近的条件下,显着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实用性。研究建立了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扩展了渗流区与空腔流动区的切向边界条件(BJS条件),修正了法向边界条件(JPVCM条件),并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高效计算渗流-空腔流耦合模型的方法(DARCY-EPC模型)。

苏伟[10](2018)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适应性界限》文中提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主要由裂缝、溶孔和溶洞构成,经过多年开发形成了注水替油、注气开发的开采方式,但由于油藏缝洞组合关系复杂,在生产中出现油井见水快、气窜严重、稳产期短等问题;不同缝洞单元含水率变化特征及见气规律差异性大,难以确定其合理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单井注气吞吐技术和井间注气驱技术,研究各自启动剩余油机理,讨论其适应性界限,总结完善注气提高采收率相关理论,为塔河油田注气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采用PVT实验装置分析地层流体与气体介质(N2、CO2和复合气)的相态变化及各物性参数(溶解气油比、饱和压力等)变化规律,为后续缝洞型油藏注气物理模拟实验、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提供有效支撑。设计制作耐高压一维缝洞物理模型,进行三种介质(CO2、N2、复合气)单井吞吐实验。通过分析闷井阶段压力变化特征,建立各气体介质在不同填充程度溶洞中传质系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式;通过分析各气体介质吞吐过程生产动态特征,结合各介质在单个溶洞体数值模型中的运移特征,探讨各气体介质吞吐增油机理,确定CO2吞吐对于单个封闭溶洞体的适应性;最后通过分析单井吞吐四个影响因素(注气部位、生产压差、注气量和吞吐周期),明确了吞吐周期为主控因素。在讨论相似性基础上,设计制作具有复杂缝洞连通结构的二维可视化吞吐模型和三维吞吐模型,并将三维物理模型数值化。通过二维可视化模型观察出水驱油过程的活塞式驱替特征,总结出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各气体介质吞吐过程中的油气水三相流动特征和启动剩余油规律,确定了N2作为吞吐介质的适应性。通过各气体介质在三维耐压模型吞吐实验,分析了各介质在复杂缝洞体内吞吐过程生产动态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吞吐过程各气体介质在缝洞结构体内的油气分布特征,结合各气体介质吞吐过程生产动态特征和油气分布特征,综合分析三种气体介质吞吐增油机理,确定了N2扩大波及体积作用相对于CO2溶解降黏作用的主导地位。建立缝洞网络型二维可视化模型和代表塔河四区S48单元的三维物理模型,利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在明确剩余油分布和类型基础上,总结出氮气驱过程三相流动动态特征和启动剩余油规律,确定了重力分异作用和增能作用为氮气驱增油的两个主要作用。通过氮气泡沫驱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证实了泡沫延缓气窜作用和提高微观洗油效率作用;提出三相重力准数Nr来表征消泡形成的气顶能量和底水能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三维物理模型,通过分析水驱、氮气驱和氮气泡沫驱生产动态特征,结合二维可视化模型实验结果,明确了水驱过程水窜特征、氮气驱过程气窜特征和氮气泡沫驱过程延缓气窜特性,确定了氮气驱过程增产的两个主要机理(重力分异和增能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氮气泡沫提高洗油效率特性。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类典型缝洞结构的概念模型(裂缝网络型、孤立溶洞型和溶洞网络型),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总结归纳了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技术和连续气驱技术适应性界限。明确了CO2吞吐技术适用于孤立溶洞体,N2吞吐技术适用于封闭的复杂缝洞结构溶洞体,复合气吞吐技术则适用于原油黏度较大且洞体能量较低的溶洞体。同时,氮气驱技术适用于无边界的溶洞网络型缝洞体,氮气泡沫由于其控制气窜和提高洗油效率特性既适用于溶洞网络型缝洞体,又适用于裂缝网络型溶洞体。室内实验和模拟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相关机理,给出了注气吞吐技术和连续气驱技术的适应性界限,为深化认识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理论、指导技术优选和方案优化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单井注气吞吐过程中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井注气吞吐过程中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稠油火烧油层技术
        1.2.2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研究现状
        1.2.3 火线位置监测与调控研究现状
        1.2.4 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火烧油层的矿场实践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多层火驱注气井筒参数计算模型
    2.1 单管注空气垂直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2.1.1 模型假设
        2.1.2 模型建立
        2.1.3 模拟算法设计
        2.1.4 模拟结果分析
        2.1.5 实例计算
    2.2 同心双管注空气垂直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2.2.1 模型假设
        2.2.2 模型建立
        2.2.3 模拟算法设计
        2.2.4 模拟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层火驱油藏火线波及规律与位置识别方法
    3.1 火线波及不均现象
        3.1.1 油井受效不均
        3.1.2 尾气分布不均,气窜特征明显
        3.1.3 火线沿各方向推进速度差异明显
        3.1.4 注气井吸气、温度剖面呈尖峰状特征
    3.2 火线波及主控因素
        3.2.1 平面波及程度
        3.2.2 纵向动用程度
    3.3 多层火驱火线位置识别与调控方法
        3.3.1 物理模型及基本假设
        3.3.2 数学模型及求解步骤
        3.3.3 火线前缘调控原理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火驱变渗透率数值模拟方法
    4.1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及特征区带划分
        4.1.1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
        4.1.2 火烧油层区带特征及划分
    4.2 火驱油藏物性变化机理
        4.2.1 高温作用
        4.2.2 焦炭沉积
        4.2.3 重质组分堵塞
    4.3 变渗透率火驱模型
        4.3.1 化学反应机理及模型
        4.3.2 变渗透率火驱数学模型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多层火驱影响因素分析
        4.4.1 储层渗透率
        4.4.2 油藏层厚
        4.4.3 含油饱和度
        4.4.4 注气速度
        4.4.5 注气压力
        4.4.6 注采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渗透率火驱数值模拟在D区块的应用
    5.1 D区块开发概况
        5.1.1 地质概况
        5.1.2 开发历程
        5.1.3 开发效果评价
    5.2 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5.2.1 油藏模型
        5.2.2 燃烧动力学参数
        5.2.3 蒸汽吞吐阶段拟合
        5.2.4 火驱阶段拟合
    5.3 D区块多层火驱开发方案优化
        5.3.1 最大注气量
        5.3.2 注气方式
        5.3.3 注气压力
        5.3.4 注气井射孔位置
        5.3.5 排液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气研究现状
        1.2.2 泡沫油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1.2.3 泡沫油微观实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可行性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特征
        2.3.2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过程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3.1 气体组分的影响
    3.2 压降速度的影响
    3.3 蚯蚓洞的影响
    3.4 围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衰竭降压采油微观实验
        4.3.2 产出气吞吐微观实验
        4.3.3 最佳比例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
        4.3.4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技术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气驱渗流规律研究现状
        1.2.2 氮气吞吐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1.2.3 次生气顶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氮气驱渗流规律及次生气顶形成条件研究
    2.1 氮气驱渗流规律
        2.1.1 氮气驱油气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建立
        2.1.2 氮气驱流体参数修正
        2.1.3 油气两相渗流模型求解
        2.1.4 氮气驱渗流特征分析
    2.2 次生气顶形成条件研究
        2.2.1 形成条件的确立
        2.2.2 形成条件的影响因素
    2.3 氮气吞吐形成次生气顶过程分析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次生气顶成形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氮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3.1 地层压力及流体渗流方向变化规律研究
        3.1.1 氮气吞吐机理模型建立
        3.1.2 吞吐过程地层压力及流体渗流变化规律
    3.2 次生气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3.2.1 次生气顶规模变化规律
        3.2.2 次生气顶发育情况及作用效果
    3.3 油气界面动态运移规律及驱油效果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氮气吞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及区块筛选条件研究
    4.1 构造条件对氮气吞吐效果的影响
        4.1.1 复杂断块油藏类型影响
        4.1.2 水体能量影响
        4.1.3 地层倾角影响
    4.2 储层条件对氮气吞吐效果的影响
        4.2.1 韵律性影响
        4.2.2 储层物性影响
    4.3 原油性质对氮气吞吐效果的影响
        4.3.1 原油压缩性影响
        4.3.2 原油密度影响
        4.3.3 原油粘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注采参数政策界限研究
    5.1 注采参数政策界限研究
        5.1.1 周期注气量影响
        5.1.2 注气强度影响
        5.1.3 焖井时间影响
        5.1.4 井底流压影响
        5.1.5 吞吐时机影响
        5.1.6 油井位置影响
        5.1.7 射孔段位置影响
    5.2 实际工区应用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4)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现状
        1.2.2 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解除方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认识及创新点
        1.4.1 取得的认识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
    2.1 让那若尔油田地质特征
        2.1.1 油田地理位置
        2.1.2 地层层序
        2.1.3 构造特征
        2.1.4 储层特征
        2.1.5 流体性质
        2.1.6 气藏类型
    2.2 让那若尔油田开发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特征
    3.1 反凝析特征
        3.1.1 凝析气藏气井反凝析动态特征
        3.1.2 反凝析相态特征
    3.2 气藏生产动态特征
        3.2.1 气藏生产动态特征
        3.2.2 典型井生产动态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
    4.1 凝析油对气井产能影响分析
        4.1.1 凝析气井产能方程
        4.1.2 凝析油对产能的影响分析
    4.2 反凝析污染表皮计算及对产能影响分析
        4.2.1 理论方法
        4.2.2 气藏典型井反凝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藏典型井反凝析污染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3 试井解释评价反凝析伤害
        4.3.1 凝析气藏试井理论研究
        4.3.2 实测压力恢复试井资料解释和分析
    4.4 单井数值模拟评价反凝析伤害
        4.4.1 模拟模型的选择
        4.4.2 数值模拟网格划分
        4.4.3 模型参数
        4.4.4 生产历史拟合
        4.4.5 目前反凝析状况分析
        4.4.6 单井衰竭开发动态及反凝析预测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气吞吐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5.1 反蒸发相态模拟及敏感性研究
    5.2 注CO_2吞吐解除反凝析伤害
        5.2.1 注CO_2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5.2.2 三种注气吞吐方式对比
    5.3 注热氮气解除反凝析伤害可行性数值模拟研究
        5.3.1 注热氮气相态评价
        5.3.2 注热氮气数值模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注气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6.1 井组模型建立
    6.2 历史拟合
    6.3 反凝析情况分析
    6.4 衰竭开发动态模拟
    6.5 低部位屏障注水保压开发论证
    6.6 高部位注气保压开发论证
    6.7 对比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稠油开发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
        1.2.2 稠油油藏注气吞吐国外研究概况
        1.2.3 稠油油藏注气吞吐国内研究概况
        1.2.4 注气吞吐增油机理
        1.2.5 注气吞吐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目标区块油藏概况
    2.1 区块地质简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储层物性
        2.1.3 油藏特征
    2.2 开发现状
        2.2.1 注水开发情况
        2.2.2 措施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稠油注天然气动态混溶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及样品测试
        3.1.1 实验目的
        3.1.2 原油组分测试
        3.1.3 原油物性测试
        3.1.4 注入气体性质
    3.2 实验内容及条件
    3.3 实验设备及流程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流体注气相态及混相性特征
    4.1 拟组分划分
    4.2 注气膨胀实验拟合
    4.3 临界参数确定
    4.4 注天然气后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研究
    4.5 最小混相压力数值模拟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区块注气吞吐介质筛选及主控因素研究
    5.1 机理模型建立
    5.2 储层厚度的影响
    5.3 油藏埋深的影响
    5.4 原油黏度的影响
    5.5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5.6 储层纵向韵律的影响
    5.7 储层倾角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G区块油藏注天然气吞吐数值模拟评价
    6.1 注气吞吐机理模型建立
        6.1.1 注气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6.1.2 流体相渗曲线
    6.2 注天然气吞吐方案优化设计
        6.2.1 注气量
        6.2.2 注气速度
        6.2.3 焖井时间
        6.2.4 日产液量
        6.2.5 吞吐周期
        6.2.6 注气时机
        6.2.7 推荐方案
    6.3 注气量调整影响研究
        6.3.1 周期注气量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3.2 注入顺序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3.3 周期注气量调整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4 最优方案指标预测
    6.5 注天然气吞吐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致密油藏定义、特征及分布
        1.2.2 致密油藏的开发现状
        1.2.3 注气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1.2.4 原油氧化热动力学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2章 M致密油藏概况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流体性质
        2.1.4 地层压力和温度
    2.2 生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空气/CO_2吞吐物理模拟研究
    3.1 实验方案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注气吞吐敏感性因素研究
        3.2.1 空气/CO_2比例的影响
        3.2.2 吞吐周期的影响
        3.2.3 焖井时间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空气/CO_2氧化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目的及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3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 注空气/CO_2氧化动力学参数确定
        4.2.1 注空气/CO_2原油TG/DSC测试
        4.2.2 原油氧化温度区间及反应模式分析
        4.2.3 氧化动力学参数确定
        4.2.4 TG拟合确定氧化反应方程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空气/CO_2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5.1 地层原油PVT相态拟合
    5.2 岩心注空气/CO_2吞吐数值模拟
        5.2.1 等比例岩心吞吐数值模型的建立
        5.2.2 历史拟合
        5.2.3 敏感性分析
    5.3 油藏注空气/CO_2吞吐数值模拟
        5.3.1 历史拟合校正地质模型
        5.3.2 注入参数敏感性分析
        5.3.3 开发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JS油田低效水平井注CO2吞吐适宜度及增油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水平井开发现状
        1.2.2 水平井注CO_2吞吐研究现状
        1.2.3 注CO_2吞吐增油效果研究现状
        1.2.4 水平井注CO_2吞吐的目标油藏区块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低效水平井注CO_2吞吐适宜度评价
    2.1 JS油田低效水平井特征
    2.2 水平井注CO_2吞吐筛选的方法
    2.3 低效水平井注CO_2适宜度评价标准及权重
    2.4 低效水平井注CO_2吞吐适宜度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效水平井注CO_2相态配伍性实验研究
    3.1 注气过程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实验设计
        3.1.1 实验研究内容
        3.1.2 实验仪器及流程
        3.1.3 地层流体配制
    3.2 目前地层原油相态特征
        3.2.1 原油样品单次闪蒸分离分析
        3.2.2 原油样品相态分析
    3.3 原油样品注气膨胀实验分析
        3.3.1 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分析
    3.4 原油样品注气相态模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长岩心CO_2吞吐驱油效果实验评价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长岩心衰竭实验测试实验结果
    4.3 CO_2吞吐注入压力敏感性实验
        4.3.1 不同CO_2注入压力及注入量吞吐实验
        4.3.2 不同注入压力及注入量对比分析
        4.3.3 实验小结
    4.4 CO_2吞吐注入速度敏感性实验
        4.4.1 不同CO_2注入速度吞吐实验
        4.4.2 不同注入速度对比分析
        4.4.3 实验小结
    4.5 CO_2吞吐焖井时间敏感性实验
        4.5.1 不同焖井时间CO_2吞吐实验
        4.5.2 不同焖井时间对比分析
        4.5.3 实验小结
    4.6 CO_2吞吐周期敏感性实验
        4.6.1 CO_2多周期吞吐实验
        4.6.2 不同CO_2吞吐周期对比分析
        4.6.3 实验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效水平井注CO_2吞吐工艺参数优化论证
    5.1 单井机理模型
    5.2 注CO_2吞吐作用机理研究
    5.3 低效水平井注C0_2吞吐参数优化
        5.3.1 CO_2注入量
        5.3.2 CO_2注入速度
        5.3.3 焖井时间
        5.3.4 采液速度
        5.3.5 吞吐周期
        5.3.6 方案优化结果及增油指标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现有开发工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CO_2-烃类体系性质研究
    2.1 CO_2的物理化学性质
        2.1.1 CO_2的相态特征
        2.1.2 CO_2的密度
        2.1.3 CO_2的粘度
        2.1.4 CO_2的溶解度
    2.2 页岩油相态特征研究
        2.2.1 页岩油性质特征
        2.2.2 页岩地层流体p-T性质研究
        2.2.3 流体组分测试和拟组分划分
    2.3 CO_2在页岩油中的扩散性研究
    2.4 CO_2-页岩油的膨胀性实验
    2.5 CO_2-页岩油最小混相压力试验测定
        2.5.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条件
        2.5.2 实验步骤
        2.5.3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3.1 CO_2吞吐实验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操作过程
        3.1.3 实验结果分析
    3.2 核磁共振微观实验研究
    3.3 CO_2吞吐页岩油的增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4.1 CO_2吞吐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CO_2吞吐实验数据的拟合
    4.3 CO_2吞吐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焖井压力的影响
        4.3.2 吞吐轮次的影响
        4.3.3 CO_2扩散系数的影响
        4.3.4 不同操作方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油藏注气开发现状
        1.2.2 复杂缝洞型油藏介质模型
        1.2.3 缝洞型油藏流动规律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塔河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注气开发现状
    2.1 基本的地质特征
        2.1.1 储层地质特征
        2.1.2 流体特征
        2.1.3 压力和温度
        2.1.4 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曲线
    2.2 三维地质建模的建立方法
        2.2.1 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流程及特点
        2.2.2 保比截断法建立缝洞型油藏渗透率地质模型
    2.3 典型井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1 天然能量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2 注水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3 注气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塔河复杂介质模型建立方法
    3.2 DARCY-STOKES油水两相流模型
        3.2.1 渗流区的数学方程
        3.2.2 自由流动区流动方程的建立
        3.2.3 Beavers-Joseph-Saffman(BJS)条件
        3.2.4 渗流区和空腔流区界面处法向连接条件
    3.3 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推导
        3.3.1 渗流区-油气水三相重整型双重介质模型的建立
        3.3.2 空腔流区-油气水三相NAVIER-STOKES方程的建立
        3.3.3 油气水三相流BJS条件
        3.3.4 DARCY-STOKES界面法向界面条件
    3.4 基于COMSOL求解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
        3.4.1 油藏模型的建立
        3.4.2 基本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气水三相渗流-空腔等势体耦合模型
    4.1 缝洞型油藏渗流-空腔流模型特征
    4.2 缝洞型油藏渗流-多相等势体空腔模型(DARCY-EPC)的建立
    4.3 油气水三相DARCY-EPC模型全隐式数值求解
    4.4 油气水三相DARCY-EPC模型应用算例
    4.5 DARCY-EPC模型与等效渗流模型与计算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单元注气数值模拟研究
    5.1 DARCY-EPC模拟器插件
    5.2 单井缝洞单元注气数值模拟
        5.2.1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
        5.2.2 注气方式优化
        5.2.3 注气量优化
        5.2.4 闷井时间优化
    5.3 典型单元注气方式及技术政策研究
        5.3.1 单元地质及开发概况
        5.3.2 S67单元数值模型
        5.3.3 注气速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适应性界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和储层物性特征
        1.2.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现状
        1.2.3 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单井控制封闭溶洞体注气吞吐效果及其相关机理
    2.1 注入气体与地层原油高压物性研究
        2.1.1 实验方法
        2.1.2 塔河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2.1.3 注入气体对地层油物性参数影响
    2.2 封闭溶洞体单井注气吞吐效果及机理分析
        2.2.1 实验方法
        2.2.2 注气吞吐闷井压力变化规律
        2.2.3 注气吞吐生产动态特征分析
        2.2.4 闷井阶段气体介质运移特征
    2.3 封闭溶洞体注气吞吐关键参数分析
        2.3.1 注气部位
        2.3.2 生产压差和注入量
        2.3.3 吞吐周期
        2.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缝洞单元体单井注气吞吐效果及其相关机理
    3.1 缝洞单元体注气吞吐启动剩余油机制可视化研究
        3.1.1 实验方法
        3.1.2 可视化缝洞模型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3.1.3 不同气体介质单井吞吐启动剩余油机制
        3.1.4 不同部位井单井吞吐启动剩余油机制
    3.2 缝洞单元体注气吞吐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不同气体介质单井吞吐生产动态规律
        3.2.3 不同原油黏度吞吐过程生产动态规律
    3.3 等效缝洞数值模型注气吞吐油气分布特征
        3.3.1 三维模型数值化
        3.3.2 N_2吞吐过程油气分布
        3.3.3 CO_2吞吐过程油气分布
        3.3.4 复合气吞吐过程油气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井控制复杂缝洞单元体连续气驱适应性研究
    4.1 氮气驱启动剩余油规律可视化研究
        4.1.1 实验方法
        4.1.2 底水驱过程流动动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4.1.3 氮气驱三相流动动态及启动剩余油规律
    4.2 氮气泡沫启动剩余油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4.2.1 实验方法
        4.2.2 氮气泡沫三相流动动态及启动剩余油规律
        4.2.3 氮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效果主控因素
        4.2.4 氮气泡沫启动剩余油力学作用分析
    4.3 连续气驱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水驱过程生产动态特征
        4.3.3 氮气驱过程生产动态特征
        4.3.4 氮气泡沫驱生产动态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缝洞单元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适应性界限
    5.1 典型缝洞型概念模型建立
    5.2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适应性研究
        5.2.1 单井吞吐适应性分析
        5.2.2 连续气驱适应性分析
    5.3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5.3.1 单井吞吐影响因素
        5.3.2 连续气驱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国家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单井注气吞吐过程中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D]. 冯乃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2]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D]. 赵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吞吐式次生气顶驱技术政策优化研究[D]. 曾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D]. 李俞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 江铭.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致密油藏注空气/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吴晓虎.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JS油田低效水平井注CO2吞吐适宜度及增油效果评价研究[D]. 唐浩瑞.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D]. 路淇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D]. 王建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适应性界限[D]. 苏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单井注气吞吐油气饱和度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