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钢嵩山年报首次亮相

韶钢嵩山年报首次亮相

一、韶钢松山年报先亮相(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然[1](2019)在《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是因势利导还是自我需要?》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本文解释并概括了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背景、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本文通过阐述央企重组在各阶段的特征,基于不同行业与不同报表的差异,结合央企并购前后绩效指数的变化趋势,以舞弊三角理论为基础,重点从合并会计方法选择与合并报表公信力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央企积极参与并购重组的动因。针对在新一轮重组浪潮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央企的双重性,从政府和央企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央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何晓晴[2](2016)在《1359份业绩预报六成报喜 中小创频现首度曝亏》文中研究表明1月18日,沪市首家年报正式亮相。安信信托(600816.SH)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63.3%;实现净利17.22亿元,同比增长68.26%。从以往经验来看,较早披露年报的股票往往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股价表现相对较好。如安信信托在近期大盘连续下挫的过程中股价表现?

江诗松[3](2012)在《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试图考察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议题。后发企业是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并以追赶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追赶一直是后发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要素。尽管很多文献总结了后发企业追赶的成功路径和模式,但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情境,缺少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追赶的情境效应研究。鉴于所有权多样性是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不同所有权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议题。更加正式地,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不同所有权后发企业在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和机制上存在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本文包含四个研究。首先,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国有企业上汽集团和民营企业吉利集团为例,总结出二者作为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路径差异及政策权变因素。其次,为了进一步精炼和细化比较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并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再次,为了验证比较案例研究的概化性,本文采用大样本统计研究方法,通过2008-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367个观察数据点,检验了国有股权影响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机制和制度转型程度的调节效应。最后,为了更加细致地“深描”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过程,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吉利集团为例,描述了民营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和制度环境的共演过程。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上汽和吉利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同样作为后发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和机制不同,且产业政策导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而言,国产化政策强化了国有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学习封闭性以及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缺少和跨国公司建立直接联结的机会,从而摆脱了国有企业面临的恶性循环。这导致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显着差异,进而促使决策者从国产化转向自主品牌导向。在自主品牌政策导向下,国有企业打破了原有的恶性循环,但由于内在的可见度窘境,在创新能力追赶上较民营企业仍然不具优势。第二,基于比较案例研究得出的理论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显示,民营企业进入时机、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可见度窘境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政策延迟时间等变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具有非线性作用。仿真分析结果总体显示,民营企业进入时机越早、民营企业可见度窘境越低以及政府政策延迟时间越低不仅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而且还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更精练的仿真分析结果还发现了一些非线性特征,即这些因素的效应在创新能力追赶的初期和后期不太明显,但在追赶的中期则非常明显。第三,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证实了后发企业国有股权对创新能力追赶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的结论包括:首先,国家持股负向影响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但国有法人持股影响不显着。其次,以董事长在职时间衡量的高管的企业特定理解中介了国家持股和创新能力追赶的关系,但总经理在职时间中介效应不显着。再次,跨国公司联结中介了国家持股和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之间的关系,并且,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关系的运作机制是权力依赖逻辑而非嵌入性逻辑。最后,以市场化指数衡量的制度转型负向调节了国家持股和跨国公司联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显着调节国家持股与高管的企业特定理解之间的关系。第四,以吉利为对象的单案例研究显示,民营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是一个与制度环境共演的过程。具体而言,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运行在不合法的制度环境下,选择防卫导向的竞争战略,采取从雇用中学习的方式,通过逆向工程模仿目标车型进入低端市场。扩张阶段,由于起步阶段的政治战略,民营企业为自己创造了合法的制度环境,从而在竞争战略中增加了前瞻导向的成分,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从雇用中学习,还采取了从研发中学习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在这些努力下,创新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最后,转型阶段,由于扩张阶段政治战略以及创新能力追赶的成功,民营企业得以创造支持性的制度环境。竞争战略以前瞻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从研发中学习,还采取从并购中学习的方式。结果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研究对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制度理论和战略制度观、后发企业追赶文献、中国情境化管理研究的贡献,对国产化政策、产业准入政策、市场换技术政策、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意义,以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彭飞,裘海亮[4](2010)在《河北钢铁首季净利骤增八倍 基金股东“大换班”》文中研究表明今年1月完成沪深两大交易所三家钢铁上市公司整合并全新亮相的河北钢铁,今天同时披露了2009年年报和2010年一季报,在去年盈利下降近6成的情况下,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大增8倍。而进驻公司的基金也悄然完成了“大换班”。 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1.9亿元,比2008?

刘中文[5](2009)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管层股权激励是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并普遍运用的有效长期激励手段。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股权激励是否真正具备激励效用?在全流通的背景下,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风险如何?这些风险应该如何评估和防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当选择何种股权激励模式以提高公司的绩效?仍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的指导下,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股权激励风险、股权激励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论文在股权激励效用测度标准分析的基础上,以公司绩效作为考察股权激励效用的测度指标,建立了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了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模型;采用熵值分析、回归分析、区间效应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②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③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有显着性影响;④公司成长能力对公司绩效有显着性影响。为提高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本文对加强股权激励风险管理、构建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关于加强股权激励风险管理。论文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对股权激励的风险进行了识别,通过用模糊函数的方法对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损失进行了评估,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以下结论: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激励不足风险、经营风险等;②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按风险综合影响大小排序为: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激励不足风险和法律风险;③高管人员对补偿强度系数的反应强度、高管人员努力成本和可以观察到的反映高管人员努力程度的指标是可控制的内部风险影响因素。关于构建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论文在对股权激励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合理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得出以下结论:①激励对象:影响公司剩余利润的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应成为股权激励对象;②激励方式:可以考虑将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弱有效性对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③激励股权的额度及分配:考虑薪资因子和股权因子两个因素,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额度占总激励额度的比例,激励额度应以3%-5%左右为好;④股票来源:定向发行和回购股份都是可行的方式,定向发行的方式略优一些;⑤资金来源:可以选择自筹加提取激励基金的方式;⑥行权价格:以授权日为时间基准,以授权日的股票公平市价和授予日前一个月股价平均值的较高者、或以此较高者为基准向上浮动一定比例的价格作为行权价格;⑦有效期和行权安排:对高管层采用8-10年有效期、对中层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采用3-7年有效期;同时采取分期行权的方式安排股权激励计划。该论文有图12幅,表80个,参考文献131篇。

张静[6](2008)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管层激励是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并普遍运用的有效长期激励手段。实践证明,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了企业的价值。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内资本市场的建立,部分企业也已逐渐引进了对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而股权激励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是否真正具备激励效用,激励效用如何通过公司绩效得到体现,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现有文献对上述问题尚无定论,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公司治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熵值分析、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熵值法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探讨了高管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了相应的函数表达形式及其单调区间,回答了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2章为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该章回顾了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介绍了国内外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从而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为股权激励的产生和现状。该章先阐述了国外股权激励的产生和现状,包括国外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实施模式和现状特点;接着介绍了国内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股权激励实施背景和实践历程。第4章为股权激励效用及其测度。本章首先对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股权激励效用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对股权激励效用的各种测度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经比较后认为公司绩效是测度股权激励效用最易量化也最易被重视的标准;最后,在比较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最终选用综合财务指标法来评价公司绩效。第5章为股权激励效用实证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研究假设。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假设;(2)研究设计。首先介绍了样本选择方法及数据来源,其次采用信度分析的方法选取了绩效评价指标,采用KMO检验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方法,随后构建了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和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模型;(3)实证研究。包括熵值分析、回归分析、区间效应分析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四部分。第6章为研究结论及建议。该章为论文的结尾部分,首先总结了本论文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2)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3)公司成长能力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很小;(4)公司规模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显着。结合以上结论,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在于构建了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三次方函数关系模型,并求出了函数的单调区间,从而为高管层持股比例确定问题提供了依据。

陶魄[7](2007)在《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其发展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结合国内外钢铁业发展中并购成为重要手段的客观实践,探讨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可能性,并阐述了研究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理论价值。在评述和总结了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协同效应、交易费用、价值低估、市场势力和多样化经营战略等理论及近期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动因和特殊性,籍此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的战略模型,包括目标企业选择和钢铁企业并购方法。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研究,本文详细分析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案例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践的启示,通过南钢战略扩张和并购实践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并购发展思路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和政府在钢铁业并购大潮中的策略选择和角色定位。同时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基本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通过我国钢铁业现状分析,以及国际钢铁业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选题和研究意义。二、三章主要是企业并购理论介绍以及行为分析和历史回顾。其中,第二章是企业并购理论及动因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相关的七大理论,介绍了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为钢铁企业并购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企业并购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研究了企业并购行为的演变,回顾了企业并购发展的历程。四、五章是建立并购目标企业评价模型以及钢铁业存在问题。其中第四章是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通过钢铁企业并购思路分析,建立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战略模型,提出或改进钢铁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评估模型,设计钢铁企业并购方法。第五章是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钢铁业产能和需求变化,预测钢铁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六、七两章主要是论证了并购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典型案例介绍。其中,第六章是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介绍了国际钢铁业并购风潮和具体并购战略,证明了解决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重组并购,为并购战略必然性分析提供支持;同时,引用了麦肯锡公司在研究钢铁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研究结论,说明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第七章是钢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通过对了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在重组并购中借鉴,提出了对钢铁业并购发展的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八、九两章是南钢发展介绍及企业并购对策研究。其中,第八章是南钢扩张战略与并购发展实例介绍,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运用并购策略发展的可能性,并从中认识到并购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九章是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设计了我国各类钢铁企业在并购浪潮中的对策,提出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展望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天不再遥远。第十章是结语。研究结论是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研究的结论和贡献主要在于:(1)从理论上分析了钢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阐述了中国钢铁工业实施并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揭示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并购发展新时期的客观规律。(2)分析了钢铁工业并购选择模式,描述了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目标企业的选择,丰富了带有钢铁企业战略并购特征的SWOT战略模型,首次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钢铁类目标企业筛选评价模型体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实用的工具。(3)文章分析论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集中度的最有效方法在于企业的重组并购,从而推论出钢铁业将呈现出重组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4)本文详析了国内外精典并购案例,以南钢重组并购发展为实例。同时,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各类钢铁企业提出了十多项策略和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以创新的手笔提出了一套针对钢铁行业并购的评价模型组合;设计了适用性强的目标企业评价模型—GREE模型和EER模型,同时创造性地将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和钢铁企业物流评价模型用于钢铁行业并购分析,不仅评估了钢铁目标企业在行业中的水平,也为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性并购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法。

钟精腾[8](2004)在《主力风向——从中报十大流通股东变化寻觅市场机会》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2 004年中报的深入挖掘,寻觅机构主力在调整持仓结构背后的实质意义及投资策略变化,中小投资者不可不读。

万鹏[9](2004)在《社保基金持股显山露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上市公司半年报第一次披露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情况,这让更多的投资机构在半年报中现了身。统计显示,社保基金目前已出现在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名单中,显示出其投资风格中主动积极的一面。 股票组合全部亮相 随着昨日招商地?

陈雪[10](2004)在《23份半年报在何看点》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半年报披露自7月13日拉开序幕后,至今共有23份报告如期亮相,涉及房地产、钢铁、纺织、造纸、化肥、煤炭、电力、旅游、生物制药、通信等行业。仅就这23家公司看,业绩总体向好,表现最突出的为钢铁企业,其中韶钢松山以每股收益0.88元暂居榜

二、韶钢松山年报先亮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韶钢松山年报先亮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是因势利导还是自我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央企并购重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
    (二)央企并购重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竞争力
    (三)央企并购重组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央企并购重组的主要理论
    (一)协同效率理论
        1. 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2. 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3. 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三)舞弊三角理论
三、央企并购重组的绩效评价及主要问题
    (一)央企并购重组的阶段特征
        1. 起步阶段:1978—2003年
        2. 第一次合并浪潮:2003—2006年
        3. 第二次合并浪潮:2006—2010年
        4. 第三次合并浪潮:2010—2014年
        5. 第四次合并新浪潮:2014—2018年
    (二)央企并购重组的绩效分析
        1. 中央企业重组的绩效体系
    (三)央企并购重组的主要问题
        1. 从并购行为上来看,央企并购重组具有一定的盲从性,缺乏自主性
        2. 从并购绩效结果来看,央企并购重组对自身绩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 从不同的计数基础上看,央企并购重组具有差异性
四、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央企并购重组问题分析
    (一)压力——国资委的政策目标
        1. 国资委明确规定央企的最终数量
        2. 面向未来,国资委缺乏衡量央企“做强”的具体标准
    (二)机会——二元结构下管理层的利益驱动
        1. 合并报表对于“控制”的界定缺乏公信力
        2. 合并范围的界定更加困难
        3. 权益结合法的误用与滥用
    (三)合理化理由———“社会责任”与“做大做强”
        1. 央企并购地方企业的“社会责任”
        2. 营业收入增长合理化
        3. 融资渠道的畅通
五、完善央企重组整合的思路
    (一)政府:积极引导,综合评价
        1. 明确“做活做专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央企整合新方向
        2. 围绕“国际竞争力和行业控制力”的央企重组新原则
        3. 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的央企评价新体系
    (二)企业:内部整合,优化配置
        1. 构建央企“资产证券化和混合所有制深度嵌合”的新体制
        2. 建立央企“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新机制
        3. 探索央企“深度整合”的新模式
六、结论与展望
附表:

(2)1359份业绩预报六成报喜 中小创频现首度曝亏(论文提纲范文)

预增集中三行业
报亏股暗含风险眼

(3)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贡献
        1.3.2 管理意义
        1.3.3 政策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1.1 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
        2.1.2 制度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
    2.2 相关议题文献综述
        2.2.1 转型经济和所有权
        2.2.2 后发企业及相关概念
        2.2.3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内容
        2.2.4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过程
        2.2.5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情境
    2.3 相关方法文献综述
        2.3.1 混合研究方法
        2.3.2 案例研究方法
        2.3.3 仿真研究方法
3 比较案例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比较
    3.1 引言
    3.2 理论背景
        3.2.1 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过程
        3.2.2 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制度观
        3.2.3 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结
        3.2.4 转型经济与所有权
        3.2.5 文献评述和研究缺口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4.1 国产化政策阶段
        3.4.2 从国产化政策阶段到自主品牌政策阶段
        3.4.3 自主品牌政策阶段
    3.5 结论和讨论
        3.5.1 结论
        3.5.2 讨论
4 仿真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动力学
    4.1 引言
    4.2 理论背景
    4.3 研究方法
        4.3.1 比较案例研究结果总结
        4.3.2 仿真方法和系统动力学
    4.4 模型结构
        4.4.1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
        4.4.2 政府政策导向动力学
    4.5 仿真分析
        4.5.1 基模分析
        4.5.2 实验一:改变民营企业进入时间
        4.5.3 实验二:改变民营企业可见度窘境
        4.5.4 实验三:改变政府政策导向延迟时间
        4.5.5 实验四:变量组合效应比较分析
        4.5.6 敏感性分析
    4.6 结论和讨论
5 大样本统计研究:国有股权对创新能力追赶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背景和假设发展
        5.2.1 后发企业创新能力
        5.2.2 股权结构与组织结果
        5.2.3 高管对企业的特定理解
        5.2.4 跨国公司联结
        5.2.5 制度转型的调节效应
    5.3 研究方法
        5.3.1 样本和数据
        5.3.2 变量测度
        5.3.3 分析方法
    5.4 结果
        5.4.1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4.2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5.5 讨论和结论
6 单案例研究: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和制度环境的共演
    6.1 引言
    6.2 理论背景
        6.2.1 制度理论
        6.2.2 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和追赶
        6.2.3 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
        6.2.4 共演研究
    6.3 研究方法
    6.4 主要发现
        6.4.1 起步阶段(1997-2001)
        6.4.2 扩张阶段(2001-2007)
        6.4.3 转型阶段(2007-2010)
    6.5 讨论和结论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理论贡献
        7.2.1 对后发企业研究的贡献
        7.2.2 对制度理论的贡献
        7.2.3 对共演研究的贡献
        7.2.4 对中国情境化研究的贡献
        7.2.5 方法的贡献
    7.3 管理意义
    7.4 政策意义
    7.5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汽车产业关键历史事件
附录2:通过VENSIM软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的模型文档
附录3:大样本统计研究样本企业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1 有关概念界定
    2.2 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
    2.3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3.1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3.2 国外股权激励的发展状况
    3.3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现状分析
    3.4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比较分析
    3.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实证研究
    4.1 股权激励效用测度标准与选择
    4.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模型
    4.3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4.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加强股权激励风险管理,提高股权激励效用
    5.1 股权激励风险与股权激励效用的关系
    5.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风险识别
    5.3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风险评估
    5.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外部风险防范对策
    5.5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内部风险控制模型及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构建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提高股权激励效用
    6.1 股权激励模式与股权激励效用的关系
    6.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6.3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构建
    6.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关键因素
    6.5 其它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的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2.2 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3 股权激励的产生和现状
    3.1 国外股权激励的产生和现状
    3.2 国内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4 股权激励效用及其测度
    4.1 股权激励效用
    4.2 股权激励效用测度标准与选择
    4.3 公司绩效评价方法与选择
5 股权激励效用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研究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1.1.2 钢铁产业发展中问题突出
        1.1.3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有限
        1.1.4 国际钢铁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1.5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寻找钢铁行业的发展出路
        1.2.2 借鉴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经验
        1.2.3 提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建议
        1.2.4 提供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视角和方法
        1.3.4 基本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因研究
    2.1 企业并购相关含义和分类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与资产重组
        2.1.3 并购的分类
    2.2 企业并购理论
        2.2.1 规模经济论
        2.2.2 协同效应理论
        2.2.3 交易费用论
        2.2.4 价值低估论
        2.2.5 市场势力论
        2.2.6 多元化经营战略论
        2.2.7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
        2.2.8 其他相关的并购理论
    2.3 近年来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2.3.1 关于产生并购的原因分析
        2.3.2 影响兼并活动行为的因素
        2.3.3 关于兼并的作用功效分析
    2.4 企业并购的动力源及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2.4.1 企业发展战略是并购活动的动力源
        2.4.2 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企业并购的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3.1 并购的行为分析
        3.1.1 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3.1.2 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3.1.3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3.2 企业并购对经济作用及其启示
        3.2.1 并购对经济社会影响作用
        3.2.2 企业并购发展对我们的启迪
    3.3 全球企业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3.3.1 企业并购的起源
        3.3.2 历史上主要历次并购
    3.4 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历史进程
        3.4.1 企业并购发展简史
        3.4.2 中国企业重组并购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4.1 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分析
        4.1.1 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1.2 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1.3 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并购模式的选择
        4.1.4 钢铁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与定位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方法与路径
        4.2.1 目标企业的分析模型
        4.2.2 目标企业选择战略模型
        4.2.3 目标企业的选择条件
        4.2.4 目标企业选择的评估模型
    4.3 钢铁企业并购目标企业的方法
        4.3.1 确定自身发展战略
        4.3.2 制定并购的选择标准
        4.3.3 用 GREE模型分析筛选目标企业
        4.3.4 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
        4.3.5 建立钢铁企业物流筛选评估模型
        4.3.6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模型
        4.3.7 钢铁企业战略并购运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研究
    5.1 钢铁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
        5.1.1 钢铁业历史沿革
        5.1.2 发展现状分析
    5.2 国内钢铁业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
        5.2.1 供给结构分析
        5.2.2 需求结构分析
        5.2.3 未来发展趋势
    5.3 钢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 行业集中度偏低
        5.3.2 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畅
        5.3.3 钢铁品种结构不合理
        5.3.4 行业面临资源瓶颈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必然性和可能性研究
    6.1 并购是国际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1.1 国际钢铁业掀起并购热潮
        6.1.2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6.2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6.2.1 企业并购是提高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然要求
        6.2.2 企业并购是实现行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6.3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6.3.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与《麦肯锡设想》
        6.3.2 我国钢铁业进入并购重组的调整期
    6.4 本章小结
7 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
    7.1 国外并购案例分析
        7.1.1 米塔尔公司低成本并购案例分析
        7.1.2 安赛乐公司合并发展的案例分析
        7.1.3 JFE公司重组并购的案例分析
    7.2 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7.2.1 宝钢并购上海冶金案例分析
        7.2.2 华凌集团重组联合案例分析
        7.2.3 东北特钢集团组建案例分析
    7.3 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7.3.1 钢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7.3.2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的建议
        7.3.3 国际未来钢铁企业合并趋势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南钢发展战略与并购扩张实例介绍
    8.1 南钢情况简介
    8.2 南钢“十五末”业绩介绍
    8.3 南钢发展战略分析
        8.3.1 南钢发展战略制定
        8.3.2 南钢战略部署
    8.4 南钢发展战略的实施
        8.4.1 打造南钢核心竞争力
        8.4.2 纵向并购解决原燃料瓶颈问题
        8.4.3 并购实例简介
        8.4.4 直接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8.5 重组铁本钢铁项目实现规模化扩张
    8.6 并购杭钢、新钢实现区域延伸发展
    8.7 南钢未来并购战略展望
    8.8 本章小结
9 我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
    9.1 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对策研究
        9.1.1 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模式选择思路
        9.1.2 组建领军企业集团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发展
        9.1.3 大中型企业群应研究按市场化原则并购发展
        9.1.4 一般钢铁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9.2 国家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重组并购的支持
        9.2.1 政府在企业重组并购整合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9.2.2 国家税收政策应向并购发展的优势企业倾斜
        9.2.3 国家金融政策要进一步开放银行应增加金融产品
        9.2.4 政府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钢铁资本市场
        9.2.5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并购的行为
    9.3 我国钢铁企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
        9.3.1 我国将在国际钢铁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9.3.2 钢铁企业的重组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9.3.3 国内钢铁企业将在战略机遇期中发展壮大
    9.4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韶钢松山年报先亮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是因势利导还是自我需要?[J]. 徐浩然. 会计与控制评论, 2019(01)
  • [2]1359份业绩预报六成报喜 中小创频现首度曝亏[N]. 何晓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
  • [3]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D]. 江诗松. 浙江大学, 2012(07)
  • [4]河北钢铁首季净利骤增八倍 基金股东“大换班”[N]. 彭飞,裘海亮. 上海证券报, 2010
  • [5]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D]. 刘中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6]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研究[D]. 张静.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3)
  • [7]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陶魄.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8]主力风向——从中报十大流通股东变化寻觅市场机会[J]. 钟精腾. 股市动态分析, 2004(35)
  • [9]社保基金持股显山露水[N]. 万鹏. 证券时报, 2004
  • [10]23份半年报在何看点[N]. 陈雪. 中国证券报, 2004

标签:;  ;  ;  ;  ;  

韶钢嵩山年报首次亮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