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

语言、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

一、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Testing(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陆佳丽[2](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评价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评价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快速、准确的研判学情,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认知来研究,认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是教师在自身评价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以课堂为核心,在课堂回答、课堂练习、当日课后作业、课堂学业解读和课堂自编试题等实践活动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评估教学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教学规划的所需要心理品质的总和。并且在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素养的构成上划分为课堂评价意愿、课堂评价知识和课堂评价能力三个维度。研究聚焦于“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存在怎样的特征?”和“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而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在对248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后,本研究研究发现,被测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评价意愿和评价知识这三个一级维度总体情况较好,均值都在4分以上(满分5分)。其中,评价能力在三个一级维度中的均值最高,评价知识的均值最低。在评价意愿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行为成分(M=4.3427)、认知成分(M=4.2648)、情感成分(M=3.9552)。在评价知识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语言知识(M=4.1953)>过程知识(M=4.1885)>解读知识(M=4.0806)>测评知识(M=3.9909)。在评价能力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掌握评分技能(M=4.1478)>关注评价效度(M=4.1381)>了解评价方法(M=4.1065)>解读运用评价结果(M=3.8965)。为了更好分析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年级、地区、学历、班额、专业、初步评价意识等差异,分为不同群体,通过群体比较表明,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在整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群体特征。年龄为20-30岁的教师、教龄4-10年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和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等,在各自群体中的课堂评价素养表现最佳。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在职学习、个人自发、职前学习和外界影响,这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达到显着性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0.432×在职学习+0.413×职前学习+0.227×个人自发+0.093×外界影响。将各种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性格内外均衡型、4-10年教龄、小学二级职称、班额为30人的课堂环境对于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养成有良好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学校的评价文化、学生的反馈、同事的影响、第三方评价等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比较好的校园评价文化,学生积极的反馈,自身评价素养比较高的同事和第三方对于教师评价素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外部的压力和同事等的影响在专业性方面不够强,影响也可能是负推进。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要善于克服职业的“瓶颈期”,对职业既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关部门要规范职前和在职相结合的课堂评价素养的培训,职前侧重于“评价意愿”和“评价能力”,职后培训内容侧重于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要关注校园课堂评价文化并控制好班额等。通过各种渠道,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积极,孕育建立课堂评价信心的土壤,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林玲[3](2021)在《泰国小学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海洋之星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和学产生的影响,根据性质可分为正面反拨效应和负面反拨效应。本文以泰国海洋之星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反拨效应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探究汉语成绩测试对泰国小学阶段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产生的反拨效应,并对提高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水平提出建议。研究发现,成绩测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和负面反拨效应。大多数教师的正面反拨效应主要表现在教师会根据考试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试题;负面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师侧重于测试时可能考查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汉语学习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部分反拨效应不明显的教师与所处的汉语教学环境、教学经验不足和主观重视不够有关。对小学阶段学习者而言反拨效应则较复杂,反拨效应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汉语基础以及试题设置有关。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较强学生的反拨效应明显;反之,学习兴趣和成绩较低同学的反拨效应不明显。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不断明确学习目标和提高兴趣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对于教师而言,科学地组织考试、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提高职业精神是教好汉语的重要保障;对于学校而言,规范汉语测试、完善课程、创建学习氛围是提高学校汉语教学水平的重要辅助;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单位而言,可以适度地在教学中引入国外小学汉语测试发展的研讨,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测试促进教学,同时还要把培养职业精神作为专业的立身之本,让每一位外派教师都成为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代表。

王雪[4](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张鹤元[5](2020)在《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现状及建议 ——基于近三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科理论的建构与完善,对于国际汉语教学学科而言亦是如此。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汉语教学无论是作为事业还是作为学科而言都日渐受到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而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到,国际汉语教学的学科水平仍相对较低,学科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和巩固阶段,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学科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相比之下,同样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却较为完善,特色鲜明。从总体上看来,无论在学科地位还是理论研究水平方面都领先国际汉语教学,因而存在着不少值得国际汉语教学借鉴之处。本文选取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顶级理论研究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代表性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近三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体揭示了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和基本差异。从研究话题和内容来看,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研究都比较鲜明,但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范围更广,除了常规的语法、二语习得、教学法研究以外,还涉及到了语言哲学、逻辑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从研究的中心话题来看,外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中心话题为二语习得和语言理论、语言学和语言史和跨语言研究等多重中心,比较均衡,而国际汉语教学的中心话题为语言本体和语法研究,比较单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基本摆脱了单纯的事实性、经验性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的理论性更强。此外,外语教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多领域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推介。鉴于此,本文就进一步加强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要全面解读语言交际性原则,把握其中深刻的理论意蕴,避免对它做过分工具化和技能化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汉字和中国文化等学科特色理论、教学方法、跨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理论研究前沿成果的推介。

李晓[6](2019)在《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建构与现状探察》文中认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教师知识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学科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其重要性从没被否认。我国关于英语教师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学科知识构成成分的梳理。知识具有结构性,研究教师知识体系,不仅要考虑数量和水平,也需要考虑其结构状态——由哪些成分构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相对重要程度如何。对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探讨,对于教师培养与教师个人发展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对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职教师培养的内容有参照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在个人学科知识发展中树立更加清晰的目标。本研究旨在建构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以表征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应然状态,并以此模型来考量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实然状况。就实然状况而言,除了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心目中亦存在一种学科知识结构的应有状态,体现出教师关于学科知识结构的观念,作为理想蓝图引导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是观念层面的实然状态。因此,本研究将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实然状况分为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教师实际拥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心目中学科知识结构的应有状态。将教师心目中的应有结构状态与模型对比可发现教师学科知识结构观是否合理,将其与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结构对比,可发现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2)中学英语教师实际拥有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3)中学英语教师心目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状态是怎样的?本研究运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通过文献梳理与专家调查,建构《英语教师学科知识分类框架》。(2)依据该框架,设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重要度量表》,运用该量表对两组对象进行了调查。首先,对中学英语教学专家进行调查,建构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呈现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应然状态;其次,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心目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状态。(3)依据《分类框架》,开发自评量表与信念量表,调查中学英语教师实际拥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并将教师按照横向(优秀与普通)与纵向(不同生涯阶段)两种路径分组进行分析。针对上述各项调查,追加访谈以验证与解释调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英语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有机结构,各类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教师群体实际拥有的学科知识结构普遍不理想,特定类别知识水平主要受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影响,非直接相关却重要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结构化程度;随着教龄增长,教师学科知识发生结构性变化;(3)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状况基本反映出其学科知识结构观。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教师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知识的发展应更加着眼于结构,而不仅是特定类别知识水平;职前教师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学科知识结构观;需要重新思考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与在职培训内容;鼓励教师对自身学科信念进行反思。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教师学科知识、英语教师知识以及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第二章研究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过程。第三章建构了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回应了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这一问题。第四章与第五章呈现了对中学英语教师实际拥有的学科知识结构的调查的结果。第四章对比分析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模型为参照系进行了评估。第五章分析了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特征。第六章为教师学科知识结构观,即教师心目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状态,并分别与知识结构模型以及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为总体结论,对教师培养给出了相关建议,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可能进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金思聪[7](2019)在《语言帝国主义视角下的汪伪区日语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语言帝国主义理论已知最早用于英语传播的研究,更主要应用于当代的英语传播的研究。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已逐渐跳脱出英语传播研究范围之外,本文尝试用语言帝国主义理论来揭示日语在汪伪区传播所具备的语言霸权性质。对汪伪区而言,地位规划的研究思路可以应用于汪伪区日语功能规划的研究。日语在汪伪区的“通用语”功能,以及其在地位上没有超过汉语的事实这两个方面是汪伪区开设日语课程的“理想”的体现。另外,通过汪伪区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相关的“思潮”,尤其是总结“汉字文化说”这个与语言直接有关的“思潮”,来论述文化“思潮”对日语政策的推动作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贯彻,而就汪伪区的日语传播而言,日本和伪华北自治政府、汪伪政府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手段来实现日语扩张。正式的途径就是学校的日语教育,本文分为了普通教育和专门日语教育两类。普通教育可以细分为中小学的日语教育和师范学校的日语教育,并可以按照语言教育的过程细化为“课程设置”、“教师派遣和培养”、“教学法”、“教材和测试体系”四部分。最后,就日语传播的效能而言,由于超语言因素的影响,日语传播的效能实际是有限的。语言帝国主义的核心在于语言霸权,在汪伪区,虽然日语的地位没有超过汉语,但是日语的地位和功能依然被拔高了。日语课程的强制性开设、以及一系列的语言教育手段和语言管理手段都是为日语的霸权式扩张服务的。除此以外,随着侵华战争进程的推进,汪伪区的傀儡政权将外语课程的语种完全限制在日语。另一个层面是语言帝国主义所实现的“社会目的”,试图实现和扩大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日本在汪伪区的日语传播的目的不仅仅在日语传播,更重要的是获得“文化上”的和“经济、政治”领域内的强权。为此,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汪伪区的傀儡政权不仅仅通过对西方语言及文化的诋毁、排斥来扩大日本文化的影响力,而且他们借助语言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对其它的社会领域的利益的获得,意图实现民族地位的不平等。最后,基于殖民帝国们的语言帝国主义历史,以及当代充满争议的“英语霸权”等问题,语言传播规划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主体语言的“形象”,日语在亚洲的消极形象说明语言帝国主义是促进消极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为了建设“积极形象”,语言传播部门不仅仅应该注意文化建设与传播,经济、政治领域的建设、形象树立同样是关键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会根本影响人们对语言价值的判断。除此以外,语言传播过程当中人们的评价是必须要注意的,这些评价源自于“语言制度”和“语言意识形态”,以及二者的互动。最后,围绕语言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语言文化虚无主义”和“语言文化极端民族主义”都具备了很大的危险,二者甚至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语言帝国主义”,因此语言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必须要注意这两个可能的危险。

代佳旭[8](2019)在《针对高校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 ——以辽宁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热”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进行汉语进修。为了更好地针对这些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汉语进修生开展个性化的汉语教学活动,各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安置性测试,进行合理地分班安置。绪论部分首先结合目前高校来华汉语进修生的现状对安置性测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语言测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语言测试、语言能力标准及语言学能的定义进行了概述。第一部分对于语言测试,汉语测试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安置性测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针对高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安置性测试现状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对安置性测试性质、形式、试卷构建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并结合语言测试理论,从测试设计的针对性、能力考察的综合性、命题评分的科学性三个方面总结了针对高校来华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的设计原则。第四部分则根据设计原则制定了针对辽宁大学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方案,包括命题范围、测试过程、测试形式、题型选择及题库建设的具体设想并据此设计了四套样卷。第五部分对样卷中的试题类型和评分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主要结合测试的设计原则、测试理论及测试目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反思与展望。对测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安置性测试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

吴勇毅[9](2018)在《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2005—2016):演变与发展》文中指出随着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使学习者掌握汉语,教学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有人对汉语教学法产生了迷茫,有人提出要用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观重构汉语教学法体系,也有人认为教学法要附丽于特定语言,等等。本文主要基于文献分析,探讨近十年来,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继承、演变与发展,并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特点和未来的取向。本文主要从教学法的理论思考、不同教学法的借鉴与创新、任务教学法的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探索、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有效陈述等方面加以阐释。近年来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使我们对汉语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这既能促使我们反思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也为教学法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天宇[10](2018)在《“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焦点上升为“软权力”的较量。优势语言是国家“软权力”强大的重要表征,而语言的国际推广,通过加速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政治价值观念的宣传以及外交政策的应用,服务于国家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是提升国家“软权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言的国际推广已经成为“软权力”背景下世界各国竞相奉行的国家战略。英语的国际推广不仅为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英国文化吸引力和价值观念认同力、促进英国社会制度辐射力等隐性价值,是提高英国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手段。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但是英国将英语的国际推广与实现国家“软权力”提升有机结合、共生互促,却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推广政策、战略及意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描述和梳理,鲜有文献将相关理论与推广实践深度融合,对语言推广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软权力”为研究视角,以英国语言推广的唯一准官方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当今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的策略、实施及其效果。研究问题如下:(一)英国语言国际推广活动有哪些?这些推广活动建构了什么样的语言形象?(二)在不同地区这些语言推广策略体现了什么样的“软权力”?(三)“软权力”视阈下语言推广策略的效果如何?本文研究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活动(英语语言教育与考试、艺术和文化交流、教育与社会活动)为横向维度,以卡奇鲁关于世界英语分布的“三个同心圆”理论(即英语作为母语的“内圈”,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外圈”,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扩展圈”)为纵向维度,并尝试建构了一个以语言形象为中心,包含语言态度、语言价值、语言需求等影响因素的语言推广策略运行模型,从语言推广的“活动—策略—效果”三者的内在关系入手,探究英国语言推广策略与实践。相对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显性语言推广,“软权力”背景下的语言推广具有隐蔽性、模糊性和分散性,很难找到明确的、具体的官方政策文本和指导文件。因此,本文选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2000-2014年间的15份《年度报告》为研究语料,自下而上研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辅以共现词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实现了量化数据的归类提取和文本回归分析。具体分析方法采用“手工标注”“半自动语料处理”“自动语义测算”三合一型实证方案,避免了采用单纯手工标注方法带来的过低效率与偏主观性。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三点:研究发现之一:基于语言交际价值,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设置了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标准英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国际交流的工具”等交际形象,这些形象基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工具性”属性,以中立的色彩传递给人们:掌握英语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实现国际交流等用途,同时强调了英式英语的权威性;基于语言文化价值,协会设置了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现代文明的标志”等文化形象,这些形象直接指向英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涵盖了所有英语学习的文化动机;基于语言政治价值,协会设置了教育与社会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包容”、“友好”、“诚信”等政治形象,这些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社会的亲和力。研究发现之二:语言形象是语言推广背后的隐含话语,并通过语言推广活动来传达。二者共同搭配组成的语言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推广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隐性价值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基于“内圈”国家对英语“竞争”、“忠诚”、“合作”的语言态度,“标准英语”、“历史悠久”、“包容”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共同文化渊源的认同、强化“英式英语”标准性的隐性价值;基于“外圈”国家对英语“排斥”与“需求”并存的语言态度,“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文化经典”、“友好”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英国经典和权威的认同、消除历史偏见的隐性价值;基于“扩展圈”国家对英语“实用主义”的语言态度,“国际交流的工具”、“现代文明的标志”、“诚信”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宣传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的隐性价值。研究发现之三: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具有“软权力”性。语言形象通过与民间话语、官方话语的互文形成共识,与人们的语言需求产生直接关联,在语言推广活动中发挥其“渗透力”和“吸引力”功能,促进后续的英语传播由“推力”转变为“拉力”。同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除了显性的经济价值外,语言国际推广通过语言将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有针对性地渗透给不同推广对象,实现其隐性价值,从而促进国家“软权力”的提升。而“软权力”决定了语言领有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推广对象的语言需求和语言态度,是语言价值和语言形象的重要依据。这一本质决定了语言国际推广在“软权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地位。由此可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策略在于顺应推广对象的语言态度、语言需求以提高英语语言形象,达到语言推广的增值效应,从而促进语言推广与国家“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本文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弥补了目前学术界从语言学角度深入探索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空白;从理论层面建构了语言推广运行模型,并厘清了语言推广、语言价值、语言形象、“软权力”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推广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发现也为我国汉语语言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Test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Testing(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二、概念界定
        (一)外语教学
        (二)高校汉语教学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三、文献综述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汉语教学理论
        (四)交际学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一)调查对象
        (二)数据收集方法
        (三)调查结果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一、准备的优化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二、运行的优化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三、评估的优化
        (一)评估的标准
        (二)评估的内容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1.1.2 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内涵研究
        2.1.1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1.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结构研究
        2.2.1 评价意愿
        2.2.2 评价知识
        2.2.3 评价能力
    2.3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测评与发展研究
        2.3.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测评
        2.3.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发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调查法
        3.1.4 案例分析法
    3.2 研究工具
        3.2.1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的编制
        3.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修订
        3.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修订
        3.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的测评
    3.3 研究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样本的基本信息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主要特征
    4.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特征
        4.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描述性分析
        4.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4.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群体差异比较
        4.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群体差异比较
        4.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意愿的群体差异比较
        4.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群体差异比较
        4.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
    5.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
        5.1.1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2 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1 本科是否师范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2 不同区域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3 不同教龄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4 不同性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基本特征
        6.1.2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
    6.2 研究建议
        6.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发展建议
        6.2.2 不足与建议
        6.2.3 本次调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
致谢

(3)泰国小学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海洋之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反拨效应的定义
        1.3.2 汉语测试反拨效应的相关研究
        1.3.3 汉语测试反拨效应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4 创新之处
第3章 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具体表现
    3.1 学生的反拨效应
        3.1.1 试卷题型
        3.1.2 学习内容
        3.1.3 学习方法
    3.2 教师的反拨效应
        3.2.1 试卷设置
        3.2.2 教学内容
        3.2.3 教学方法
第4章 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产生的原因与建议
    4.1 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产生的原因
        4.1.1 二语习得领域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4.1.2 社会心理学与涉考主体的心理特征
        4.1.3 认知心理学与涉考主体的认知行为
    4.2 小学汉语学习与教学的建议
        4.2.1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4.2.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2.3 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4.2.4 对专业培养的建议
第5章 结语
    5.1 主要观点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访谈调查
致谢

(4)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现状及建议 ——基于近三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现状及发展问题
        1.3.2 关于加强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问题
        1.3.3 国际汉语教学基本原则的研究
        1.3.4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学科研究的研究趋向
        1.3.5 外语教学理论对国际汉语教学理论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当前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基本情况
    2.1 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基本历程
    2.2 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基本情况
3 基于近三年两刊所发文章对比的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3.1 《语言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基本情况
        3.1.1 《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基本情况
        3.1.2 《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基本情况
    3.2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两刊近三年所发文章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3.2.1 期刊发文话题情况对比分析
        3.2.1.1 理论研究中心话题的差异
        3.2.1.2 理论研究广度和角度的差异
        3.2.1.3 理论研究集中度和均衡度的差异
        3.2.2 期刊发文研究方法情况对比分析
        3.2.2.1 理论研究方法占比差异
        3.2.2.2 理论研究方法综合性运用差异
4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思考及建议
    4.1 充分理解国际汉语教学语言交际性原则所蕴含的理论内涵
    4.2 加强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4.3 加强汉字和中国文化等特色内容的理论研究
    4.4 加强国际汉语教学教学法方面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研究
    4.5 加强跨学科理论研究
    4.6 加强对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推介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6)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建构与现状探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需求
        (二)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证依据的缺乏
        (三)现有研究的基础与空白
    二、研究问题
        (一)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中学英语教师实际拥有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
        (三)中学英语教师心目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状态是怎样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研究
        (一)关于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内涵与构成的学理探讨
        (二)关于教师学科知识的实证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的研究
    三、关于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
        (一)关于英语教师学科知识构成的学理探讨
        (二)关于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实证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方法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知识
        (二)知识结构
        (三)教师知识
        (四)教师学科知识
        (五)教师学科知识结构观
    三、资料收集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及操作
    四、具体研究方法
        (一)问题1的研究方法
        (二)问题2的研究方法
        (三)问题3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模型建构
    一、教师学科知识结构
    二、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
        (一)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英语学科内容知识与实体知识
        (二)人类语言普遍规则的知识——英语学科句法知识
        (三)英语教师的学科信念
    三、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
        (一)一级知识结构模型
        (二)二级知识结构模型
        (三)三级知识结构模型
第四章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现状探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比较
    一、教师学科信念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声称的信念
        (二)实践中的信念
        (三)学科信念综合分析
    二、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和语言普遍规律知识
        (一)二级知识
        (二)三级知识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现状探察:不同生涯阶段教师的比较
    一、教师学科信念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声称的信念
        (二)实践中的信念
        (三)学科信念综合分析
    二、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和语言普遍规律知识
        (一)二级知识
        (二)三级知识
    三、职前教师学科知识准备度分析
        (一)职前教师学科知识整体水平
        (二)不同院校职前教师学科知识水平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观调查
    一、教师观念中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构模型的对比分析
        (一)一级知识
        (二)二级知识
        (三)三级知识
    二、教师观念中的学科知识结构与实际知识结构对比分析
        (一)二级知识
        (二)三级知识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启示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结论
        (一)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中学英语教师实际拥有的学科知识结构
        (三)中学英语教师观念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状态
    二、研究的启示
        (一)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二)对在职教师培养的启示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二)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状况调查预访谈提纲
    附录2 英语教师学科知识构成要素调查问卷
    附录3 中学英语教师各类学科知识的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4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5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重要度及状况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语言帝国主义视角下的汪伪区日语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汪伪区日语功能定位和文化意识
    第一节 汪伪区的日语功能地位
        一、作为必修课程的“日语”
        二、作为“广泛的交流媒介”的日语
        三、日语与“国语”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推动汪伪区日语传播的文化因素
        一、汪伪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二、汪伪区的文化意识对语言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汪伪区日语传播途径和效能
    第一节 学校领域的传播
        一、学生日语教育的要求
        二、学校日语教育的方式
    第二节 学校以外的传播:以日语演讲竞赛为例
        一、演讲的选题
        二、演讲的语种和语言形式限制
        三、演讲反映的深层问题
    第三节 汪伪区日语传播的效能
        一、日语传播的效果
        二、因日语传播带来的文化传播的效果
第三章 汪伪区日语传播的语言帝国主义分析
    第一节 语言功能的不平等
        一、日语地位的人为拔高
        二、其它外语功能的降低
    第二节 受语言因素影响的社会因素不平等
        一、文化地位和功能的不平等
        二、社会权力的不平等
第四章 汪伪区日语传播的相关理论思考
    第一节 传播者自身面临的问题
        一、语言的形象
        二、语言传播过程
    第二节 传播对象的状况
        一、群体的语言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不同语制的影响
        三、中观和微观的语言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 应当规避的极端意识
        一、语言文化虚无主义
        二、语言文化极端民族主义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针对高校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 ——以辽宁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理论基础
        0.2.1 语言测试
        0.2.2 语言能力及语言能力标准
        0.2.3 语言学能理论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语言测试的相关研究
        1.1.1 语言测试的参照标准
        1.1.2 关于测试类型与题型的研究
        1.1.3 关于信度与效度的研究
    1.2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测试的研究
        1.2.1 研究发展历程
        1.2.2 研究现状
    1.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安置性测试的研究
        1.3.1 关于测试内容的研究
        1.3.2 关于测试形式的研究
        1.3.3 关于测试结果的研究
2 高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安置性测试现状调查
    2.1 调查实施
    2.2 调查结果
        2.2.1 测试的目的与内容
        2.2.2 测试的形式
        2.2.3 测试的命题构建
    2.3 调查结论
3 针对高校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原则
    3.1 测试设计的针对性
    3.2 能力考察的全面性
    3.3 测试设计的科学性
        3.3.1 命题和评分的规范性
        3.3.2 测试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3.3.3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
4 针对辽宁大学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方案
    4.1 命题范围
    4.2 测试形式选择及试卷结构设置
        4.2.1 口语测试的形式及试卷结构
        4.2.2 书面笔试的试卷结构
        4.2.3 题目说明
    4.3 测试过程及安置办法
    4.4 题库建设
5 试题分析及评分标准
    5.1 口语测试试题分析及评价标准
        5.1.1 初测问答
        5.1.2 听后复述
        5.1.3 交际任务和话题表达
    5.2 书面测试试题分析
        5.2.1 汉语知识测试
        5.2.2 汉语技能测试
6 反思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问题
第三节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简介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言传播要素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英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英国文化外交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软权力”论
第三节 语言推广与“软权力”
    1.策略是什么——推广活动与语言形象
    2.策略如何发挥“软权力”功能——推广策略与推广价值
    3.策略的效果——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语料的选取与搜集
    1.语料的概况
    2.小型语料库的建构
    3.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样本简介
第三节 数据提取与分析工具 第五章 英语语言国际推广活动与形象建构
第一节 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与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1.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
    2.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第二节 艺术、文化交流与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1.艺术、文化交流
    2.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活动与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1.教育与社会活动
    2.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第六章 英国在不同区域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第一节 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二节 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三节 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七章 语言国际推广的“软权力”效果
第一节 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内涵
    1.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权力”生成
    2.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功能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的互动
    1.语言国际推广服务于“软权力”
    2.语言国际推广依赖于“软权力”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分支机构增减统计表
附录2 年报中提及的100个国家情况一览表
附录3 各区域活动词频统计
附录4 国家形象句子一览表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四、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Testing(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2]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D]. 陆佳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泰国小学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海洋之星学校为例[D]. 林玲.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
  • [4]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5]我国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现状及建议 ——基于近三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文的比较研究[D]. 张鹤元. 浙江大学, 2020(02)
  • [6]中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建构与现状探察[D]. 李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语言帝国主义视角下的汪伪区日语传播研究[D]. 金思聪. 扬州大学, 2019(02)
  • [8]针对高校汉语进修生的安置性测试设计 ——以辽宁大学为例[D]. 代佳旭. 辽宁大学, 2019(01)
  • [9]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2005—2016):演变与发展[A]. 吴勇毅. 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2018
  • [10]“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D]. 张天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语言、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