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

《船舶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

一、《舰船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璘[1](2021)在《相控阵机载SAR海面动目标成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对海上舰船目标的探测不仅涉及到我国经济利益,也关系着国家领主主权和海防安全。相控阵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利用阵列天线空域结构实现等效增加空间维采样频率的目的,从而扩大海域测绘带范围,使得广域海面舰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成为可能。目前,相控阵机载SAR存在着天线阵列结构复杂、数据运算处理量庞大以及舰船目标成像散焦等问题,影响广域海面动目标成像效率和成像质量。因此本文围绕相控阵机载SAR动目标高分辨成像算法,对天线波束扫描模式、多天线接收数据处理算法、动目标多普勒参数估计和时频分析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针对相控阵机载SAR成像扫描方式的选择,分别采用距离俯仰向扫描和方位向扫描两种模式对宽测绘带场景进行成像。首先,以宽测绘带场景为基础建立相控阵机载SAR成像模型,在发射信号脉冲重复频率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出信号处理过程,并建立DBF-SCORE模式和TOPS模式两种成像模型。随后,通过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成像,验证上述两种模式可分别实现距离向波束形成高分辨成像和方位向宽幅快速扫描成像,明确了相控阵机载SAR波束控制所采用的扫描方式,为后续广域海面成像算法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针对相控阵机载SAR广域海面舰船成像过程中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存储运算困难的问题,本文从舰船目标分布的稀疏属性入手,提出块稀疏压缩感知动目标成像算法。首先,以传统贪婪OMP算法为基础,建立海面舰船压缩感知成像算法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舰船满足目标稀疏性特点,可以采用压缩感知算法进行成像。随后,利用天线阵列的分集增益以及舰船目标的块稀疏分布属性,提出联合块稀疏压缩感知成像算法。仿真和实测数据成像结果表明,采用块稀疏类算法可以获得较为统一的目标分布图,较大的降低了全景区域成像时间,同时有助于消除海面的虚假目标。第三,针对舰船自身运动引起的图像散焦和模糊问题,提出多普勒参数估计So WVD算法。首先,分析多普勒参数对动目标成像效果的影响,建立多普勒参数信号估计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算法有助于校正目标运动过程中的距离徙动,补偿掉与距离空变有关的方位向相位误差,但运算时间不适用于实时估计。随后,为降低运算复杂度,提出多普勒参数估计So WVD算法。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传统参数估计算法性能相比,So WVD算法适用于相控阵机载SAR对舰船等小型目标的多普勒参数实时估计。第四,针对不同海情舰船在偏航角、俯仰角和横滚角的三维摆动下存在图像散焦模糊的问题,在动目标自聚焦和时频分析类算法聚焦成像的基础上,提出同步压缩类时频变换算法。首先,采用最大对比度/最小熵自聚焦迭代算法和分块PGA聚焦算法,对实测数据中多艘舰船的模糊图像进一步聚焦,成像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很好地降低海杂波旁瓣和海面虚影。随后,建立SAR/ISAR混合成像模型,采用传统时频分析算法对单个舰船进行瞬时时频成像,引入同步压缩类时频变换算子,获得摆动舰船在某一瞬时的聚焦图像。通过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性能参数比较可知,同步压缩类算法可以抵消舰船摆动所造成的图像散焦和模糊,获得高清舰船图像,能够看清舰船结构、尺寸、船头船尾等细致部分。第五,针对运动舰船存在定位误差的问题,利用相控阵天线阵列结构分布均衡的特点,提出用以校正动目标方位向位置的VSAR算法。首先分析了具有径向速度的海面舰船存在方位向位置误差的原因,推导出方位位置误差的数学表达式。随后,建立VSAR算法模型,通过对天线阵列接收数据的相位差进行分析,得出目标径向速度和方位向真实位置估计。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成像结果表明VSAR算法可以对动目标进行连续动态观测,实现在多普勒频带内有效区分静动目标,提高判断舰船运动趋势及航行轨迹的能力。

关泠[2](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侯俊荣[3](2019)在《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对抗效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武器装备的不断革新,战争正逐步朝体系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雷达对抗系统在作战过程、结果、功能实现上逐渐表现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传统的效能评估方法将系统的对抗效能指标加权聚合,不能体现雷达对抗系统与时间相关的整体性特征。显然,这样的评估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做了如下研究:(1)在简要介绍雷达对抗系统相关概念和基本作战流程的基础上,完成了雷达对抗系统效能的定义,接着建立雷达对抗系统及其对抗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最后结合雷达对抗系统作战特点,详细描述了雷达对抗系统的效能评估思想。(2)在详细阐述作战循环理论和作战环建模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作战环的对抗系统网络模型,紧接着引入动态作战网络的具体概念,并基于此完成了基于作战环的雷达对抗系统动态网络建模。(3)在影响网络和时间影响网络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网络的数学模型,然后具体介绍了时间影响网络的基本求解思路和计算方法,最后引入虚拟节点的概念,将动态作战网络模型转换为时间影响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雷达对抗效能评估框架。(4)利用典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以红方对抗系统为例,利用时间影响网络评估方法实现了雷达对抗效能评估,同时分析了系统模型、作战场景、时间延迟、基础效能以及影响强度等因素对综合效能的影响,证明了时间影响网络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张书瑞[4](2019)在《宽带数字阵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阵列天线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阵列雷达尤其是窄带数字阵列雷达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配备宽带数字阵列天线的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准的目标识别能力、更好的目标分类能力、更强的抗干扰性能、更优的可靠性以及对密集目标进行检测和跟踪等优势,因此宽带数字阵列雷达是雷达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必然趋势。宽带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forming,DBF)是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将传统移相器应用于宽带阵列雷达进行宽角扫描时,会由于空间色散和孔径渡越的影响,使得收、发信号不能有效地同相合成,难以实现期望的波束形成和波束指向控制,因此需要针对宽带信号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波束形成技术。本文从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创新研究出发,以确保宽带波束形成性能为前提,以易于硬件系统实现实时计算为目的,对现有的非自适应和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算法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真延时宽带数字波束形成对可变分数阶延时技术的需求,研究了可变分数阶延时Farrow滤波器应用于宽带DBF的可行性。介绍了Farrow滤波器的算法原理;在MATLAB软件上,给出了浮点系数和定点量化系数Farrow滤波器应用于真延时DBF的实现方案,并验证了Farrow滤波器应用于宽带DBF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基于FPGA硬件平台,提出了基于Farrow滤波器的真延时DBF系统实现方案和相应的波束性能测试方案;实测结果表明,基于Farrow滤波器的真延时DBF在硬件实时信号处理系统上能够有效地实现期望的波束指向,拥有良好的方向图形状,从而验证了Farrow滤波器应用于硬件系统实现宽带DBF的有效性和正确性。2.针对现有频率不变波束形成(Frequency Invariant Beamforming,FIB)算法无法形成抗干扰零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FIB的零陷可控和低旁瓣优化方法,该方法将固定角度方向图零陷约束和等波纹原型滤波器引入FIB的设计中,实现了零陷可控的低旁瓣FIB。另外,从减少FIB抽头权重系数数量,降低运算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最小l0范数的抽头权重系数稀疏优化模型,并采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来求解该优化问题。经过实验验证,在FIB方向图恶化程度受控的前提下,实现了稀疏权重的快速收敛,优化得到了稀疏表示的抽头权重系数。接着进一步开展对各阵元抽头延时线(Tapped Delay Lines,TDLs)的稀疏优化,有效地减少了阵元通道数,进一步降低了算法实现的硬件复杂度。3.针对宽带空时自适应波束形成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低复杂度的宽带空时DBF。对于存在间歇期的宽带数字阵列雷达(例如低重频脉冲体制雷达),提出了基于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Linearly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LCMV)的空时通用降秩结构,该降秩结构有效地降低了自适应权重计算时所需的数据向量维度,且对现有的空时结构具有通用性;利用对频域约束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提取约束矩阵的主要信息,达到消除冗余、释放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Fs)的目的,使得空时宽带波束形成器的干扰抑制能力得到提高;研究得到了降秩矩阵的快速构造方法,该方法无需对接收数据信号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只要利用雷达间歇期的采样数据和约束矩阵的主要信息构成降秩矩阵即可,直接降低了构造降秩矩阵的计算复杂度;经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方法在保证宽带波束形成性能的前提下,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实时计算复杂度。另外,对于无间歇期的宽带数字阵列雷达(例如连续波体制雷达或高重频脉冲体制雷达),本文提出了基于广义旁瓣相消(Generalised Sidelobe Canceller,GSC)的空时通用降秩结构,该结构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向量维度;借鉴基于LCMV的快速降秩算法,本文还研究得到了基于GSC的快速降秩算法,在无需额外计算便获得降秩矩阵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接收数据维度、减少了计算自适应权重的计算量。经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方法在保证宽带GSC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实时计算复杂度。4.针对现有的均匀子带划分方法(Uniform Decomposition Method,UDM)在宽带自适应频域波束形成中存在冗余计算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非均匀子带划分的可行性。通过计算推导,提出了相对带宽准则(Relative Bandwidth Method,RBM),证明了在规定的波束指向误差条件下,各子带的相对带宽相同;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非均匀的子带划分方法(Non-uniform Decomposition Method,NUDM),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UDM在高频子带划分中存在冗余的问题,减少了子带个数,降低了波束形成系统的计算复杂度;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频域波束形成结构,快速非均匀子带划分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Fast Non-uniform Decomposition Subband Adaptive Beamformer,FNUD-SAB),FNUD-SAB依据所提出的NUDM方法,通过减少自适应权重计算的子带数,直接降低计算复杂度;通过仿真实验的验证,本文所提的频域波束形成结构,在确保期望来波信号无失真传输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并且减少了系统的实时计算复杂度。

范文娜[5](2019)在《基于电磁模型的大斜视SAR成像研究》文中认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不受天气、光照等条件限制,并且依靠主动发射电磁波实现遥感探测的传感器,它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载体得到不同斜视角度和频率情况下分辨率较高的感兴趣物体的雷达图像,在民用以及军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一般的正侧视及低斜视(斜视角度不大于45°)SAR回波信号的处理,一般的SAR成像处理算法即可达到成像要求;但是对于大斜视模式(斜视角大于45°)SAR成像,斜视角的增大将会带来SAR成像处理的复杂度,传统的SAR成像技术难以满足成像要求。因此,论文通过研究大斜视SAR信号模型以及SAR回波特征,对相关SAR成像技术展开了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斜视SAR成像算法的研究,一般主要聚焦在算法的提出和基于点目标或实测数据的验证,而对于粗糙海面与目标及其复合场景的斜视SAR成像仿真很少。将SAR图像仿真技术应用在粗糙海面与目标及其复合场景中,不仅可以促进更好地理解电磁波与目标的相互作用机理,而且也为海洋遥感、目标检测与识别以及SAR图像解译等方面奠定了基础。论文主要围绕斜视情况下的复杂场景与目标回波模型的建立以及回波处理等开展了对大斜视SAR成像算法的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推导了三种改进的大斜视回波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实例仿真分析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电磁散射理论和SAR工作原理仿真复杂电大尺寸目标斜视SAR图像的方法。其中采用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Geometrical Optics and Physical Optics,GO-PO)混合方法分析其散射特征,可以高效地获取目标的回波,进而采用SAR成像算法开展其大斜视SAR图像的仿真工作。2.基于毛细波修正面元散射模型(Capillary Wave Modified Facet Scattering Model,CWMFSM)与GO-PO混合方法,结合SAR工作原理,提出了仿真海面与目标复合场景斜视SAR图像的流程。首先对复合场景进行离散化几何建模,进而采用面元化思想的电磁散射模型获得其空间分布雷达散射截面。在此基础上根据SAR工作模式得到回波信号,此时便可结合成像处理算法对其回波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目标SAR图像。此方式可以全面真实地体现出目标、海面的散射特征,更能满足海洋环境SAR图像中目标识别和探测的应用需求。3.对于较大的斜视角,传统的频率变标(Frequency Scaling,FS)算法不能完全补偿二次距离压缩(Second Range Compression,SRC)误差,将会产生严重的散焦现象。为此,论文推导了一种改进的FS算法,该算法通过非线性频率变标操作消除了SRC误差。结合复杂场景的回波仿真方案,开展了大斜视模式复杂舰船目标、复合船海场景的斜视SAR图像的仿真,分析了斜视角、入射角等对SAR图像的影响。4.针对斜视SAR回波处理,在原始距离多普勒(Range Doppler,RD)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RD算法。距离-多普勒算法是一个最经典、最常用的成像处理算法,但是随着斜视角的增加,距离单元徙动(Range Cell Migration,RCM)也随之增加,原始的RD算法已无法满足大斜视成像的要求。因此,论文详细分析了斜视模式下目标回波具有距离走动较大以及距离弯曲较小的特征,并研究了雷达平台与感兴趣目标斜距等式的近似精确度与相位的关系,同样指出了大斜视情况下应该采取斜距等式的高阶泰勒近似,以满足成像精度的要求,从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D算法,该算法成功地避免了传统成像算法中的插值操作,将计算效率提升了70倍。最后,复杂目标的成像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提出了适合于处理工作于大斜视模式的弹载SAR成像的四阶谱分析(Spectral Analysis,SPECAN)算法。在原始SPECAN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大斜视SAR回波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PECAN算法。首先通过研究大斜视SAR回波特性分析了斜视情况下RCM对方位相位精度的影响,从而采用四阶相位模型来提高方位向处理精度。此外,该改进的SPECAN算法避免了插值操作,其操作仅仅包括两部分,即快速傅里叶变换操作以及复数相乘,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最后,结合仿真实例分析了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杨昊伟[6](2018)在《面向QualNet的数据链MAC层传输模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战术数据链在北约称为Link,在美国称为TADIL,是用于传输机器可读的战术数字信息的标准通信链路。传统的理论分析和实物试验已难以满足对复杂数据链传输系统的研究及测试。而通过仿真则可以高效率、高保真、低成本的对数据链进行技术参数获取、系统效能评估以及网络性能优化等工作。战术数据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数据链系统中的网络成员如何有效且公平的占用无线信道,该功能主要依靠于MAC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所以,针对战术数据链MAC层协议仿真建模尤为重要。本论文针对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Link11、Link16数据链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二者技术特性使用QualNet仿真器进行建模仿真。论文首先提出了基于QualNet的离散事件建模机制的数据链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建模方法。之后,依据Link11、16的MAC层传输特性,设计并实现了面向QualNet离散事件仿真器的Link11、16 MAC层专用协议模型。Link11模型对典型轮询工作方式进行了模拟,实现了节点点名、数据收发以及超时重传等功能;Link16模型以TDMA方式工作,并能根据时隙配置实现数据收发、跳频传输、NPG配置等功能。然后基于Qt软件,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链电台交互界面,可实现模型的直观展示,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最后,论文对所设计模型及界面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证明了以上功能模拟的有效性,交互界面运行准确稳定,其行为与预期相符,本课题的研究可为未来数据链网络性能评估研究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撑。

郝瑞哲[7](2017)在《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背景下雷达电子情报的分析结果对战场态势估计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战场环境下捕获到的敌方雷达波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可以有效地发现目标装备类型,进而估计敌方作战行动及意图并辅助我方进行指挥决策。但是目前的雷达电子情报分析识别知识库缺乏,大部分的识别都需要人工参与,由于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面对海量数据做到精准的判断和分析,因此对构建有效的雷达电子情报识别和关联装备知识库的需求日渐增长。本文研究了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具体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一是基于语义网模型构建了雷达及装备情报本体模型,该模型以专家知识为基础,全面地反映雷达情报的多方面特征,为实现雷达电子情报的目标识别做基础。二是设计了一种“一本多源”的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在手工构建的雷达及关联装备的本体上通过对维基百科知识分类树和信息框的数据进行知识的抽取和融合,用图数据库Neo4j对不断扩充的知识图谱进行存储,使用Jena框架构建起基于RDF的图谱和基于图数据库的属性图沟通的桥梁,在保证了语义和逻辑推理的情况下,增强了搜索能力,降低了知识检索和维护的成本。三是基于情报知识图谱设计了战场多源异构情报大数据处理平台框架,以数据流为指引自底向上设计了数据的预处理层、分析层、数据集成与知识管理层和人机交互层。其中数据集成与知识管理层为核心,该层以情报知识图谱的构建和管理为重心,以Web Service为数据通讯平台。四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图谱数据结构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查询。推荐的方法使用了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查询的方法。基于MVC架构实现了基于图数据库的雷达关联装备信息的查询和推荐系统。情报图谱可以根据雷达的类型推荐出相关的装备等信息,辅助指战员进行决策。

李曼[8](2017)在《基于场景的改进型杜佩指数法舰船作战效能评估》文中指出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舰船武器装备复杂性的日益提高,现代战争的军事作战越来越强调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以及体系的效能。海军装备体系要素繁多,装备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也日益增强。鉴于武器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的迫切需要,亟需研究与当今战争相适应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杜佩指数被广泛应用于陆军领域的作战效能评估,由于舰船作战的特殊性和任务要求,该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舰船作战系统的效能评估。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研究,对杜佩指数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对舰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评估,为海军装备部署与海军装备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针对舰船作战的特点,对舰船作战系统的作战效能度量量纲进行改进:根据典型的舰船作战场景建立武器装备打击对象的目标价值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个打击对象的相对价值作为作战效能度量统一量纲。在此基础上,对杜佩指数模型进行改进:根据相应的技术参数确定各类武器的指标因子,对各类武器所对应的不同场景下的作战对象的效能进行加权,得到每种武器的单位作战效能;对于防御性或者辅助性武器的效能,采用防御所获得的收益或者对硬杀伤武器进行效能的修正来进行估算。考虑作战平台上武器通道对武器使用带来的影响,建立作战平台的作战效能指数的计算方法;考虑舰队的协同效应,对舰船编队的作战效能进行计算。基于不同场景下的平台作战效能进行加权,得到单舰和编队的综合效能。为更好管理繁多的武器装备和计算作战效能,本文设计了舰船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系统软件,并将其应用具体的舰船作战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里。实例分析表明,该改进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舰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为舰船作战系统方案设计以及舰船武器装备体系方案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张凡[9](2014)在《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想导电目标表面涂覆各向异性介质情形下的电磁散射问题,近年来在电波传播、目标特性、雷达探测、电磁兼容、微波遥感、电子对抗、天线辐射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目标表面涂敷的各向异性介质不光可以吸收雷达的入射波,还能通过改变介质光轴的方向控制散射场的空间分布,将散射能量集中到雷达的非探测方向,从而实现目标的隐身设计。各向异性阻抗作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等效模型,将导电目标表面涂敷的薄介质等效为无厚度的阻抗表面,各向异性介质采用表面阻抗并矢来表征。并通过阻抗边界条件(IBC)在目标表面建立切向电场和切向磁场之间的关系。由于目标表面阻抗与入射波的入射方向以及极化都是有关系的,对于复杂目标的目标表面的不同局部,其表面阻抗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各向异性阻抗目标表面阻抗具有不均匀性。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目标表面涂覆的各向异性介质材料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由此得到的阻抗等效模型其表面阻抗也应是非均匀的,如由沙石、土壤、植被等组成的地面是非均匀的,只能等效为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为此,基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研究非均匀各项异性阻抗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阻抗边界条件,研究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建模方法。目标表面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采用为以空间位置为函数的阻抗并矢来表征,并基于阻抗边界条件对目标外表面的切向电场和切向磁场进行约束,只考虑目标外部散射场而忽略内部的场分布,将求解未知量仅限定在目标的外表面,通过表面电磁场积分方程实现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建模。针对二维导电目标表面涂覆各向异性阻抗的电磁散射问题,导出了低频矩量法(MM)的原理和实现过程,针对三维导电目标表面涂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的电磁散射问题,导出了MM和矩量法(MM)-物理光学(P0)混合算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此外,针对劈形结构的散射问题这一典型问题,研究了表面阻抗周期性分布的各向异性阻抗劈电磁散射的MM-PO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本文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了二维导电目标表面涂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的电磁散射问题。推导了二维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与粗糙面复合散射的MM算法,采用表面电流分解结合射线理论预估,分析了PEC粗糙面上方圆柱和简化舰船的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特性及其耦合成像机理,并定性分析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的引入对距离像的影响。2)研究了三维导电目标表面涂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的电磁散射问题。基于阻抗边界条件,推导了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的MM算法。针对MM在电大尺寸目标电磁散射问题求解中效率低的问题,根据散射体上曲率变化,将边缘、顶角等曲率不连续的区域归为MM区,而PO区则包括其他曲率连续的区域,减小需要精确求解的面片个数,并进一步引入UV矩阵分解技术得到该问题的MM-PO/UV快速算法。3)研究了劈面阻抗周期性分布的各向异性阻抗劈的电磁散射问题。基于UV矩阵分解技术,采用UTD修正的MM-PO算法研究了均匀各向异性阻抗劈的电磁散射特性。基于阻抗边界条件,提出了三维MM-PO混合算法来求解平面波照射下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的电磁散射特性。由于阻抗面的周期性,无穷大劈面上的表面电流可用中心周期单元的电流表示,从而避免计算过程中由于截断而产生的虚假边缘的作用。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的劈面划分为MM区和PO区,MM区阻抗矩阵元素的计算通过推导的一系列通用级数来近似计算,并采用绕射电流来修正PO电流得到PO区总电流。

邢相薇[10](2014)在《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是SAR海洋遥感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渔业控制、海上交通管理、打击海盗、保护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分辨宽测绘带(High Resolution Wide Swath,HRWS)SAR高分辨和宽测绘带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提高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立足于HRWS SAR成像技术的发展,分析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面临的挑战,以提高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性能为目的,重点研究了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等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单极化SAR图像中杂波边缘和干扰目标等复杂背景引起的检测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一种复杂背景中变化索引和筛选(Variable Index and Excision,VIE)CFAR(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CFAR)的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首先,研究了不同波段、不同极化方式、不同分辨率、不同海况条件下的海洋杂波统计特性,基于大量实测SAR图像数据验证了0G分布对海洋杂波统计特性描述的有效性;然后,在研究CFAR检测器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VIE-CFAR检测器,分析了该检测器在均匀杂波、杂波边缘、干扰目标等杂波环境中的检测性能;最后,提出了一种复杂背景中VIE-CFAR 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对ENVISAT、Radarsat-2等实测SAR图像数据舰船目标检测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杂波边缘和干扰目标的杂波环境中较之已有的CFAR方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2、针对HRWS SAR成像方位向模糊和旁瓣模糊带来的检测虚警问题,研究了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向量选择加权和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的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首先,研究了典型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方法,分析了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性能;其次,特别针对HRWS SAR成像的方位向模糊和旁瓣模糊特性,构造极化特征向量并进行特征选择和加权,进而采用SVM分类的思想实现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基于AIRSAR机载全极化数据和Radarsat-2星载全极化数据对算法性能进行了验证和评估,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有效地去除了方位向模糊和旁瓣模糊等引起的虚警,并对不同的全极化数据具有一定鲁棒性。3、针对HRWS SAR图像的高分辨特性,提出了面向分类识别的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几何特征精确提取算法,提取了一种新的基于舰船目标结构特点及其散射特性的宏结构散射特征。首先,研究了典型的SAR图像舰船目标特征提取方法;然后,针对HRWS SAR高分辨图像中舰船目标的成像旁瓣、邻近目标等造成的几何特征提取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Radon变换域直方图分析的舰船目标高精度几何特征提取方法,并基于实测Terra SAR-X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切片数据验证了该方法提取几何特征的精确性;最后,研究了典型舰船目标的结构特点和电磁散射特性,提取了面向高分辨SAR图像分类识别的宏结构散射特征,并基于集装箱船、油船、货船三类典型船只的Terra SAR-X SAR图像数据集验证了该特征的有效性。4、研究了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算法,引入稀疏表示理论,提出了基于方位角限制的高分辨SAR图像目标稀疏表示分类(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SRC)算法和基于特征空间稀疏表示的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算法。首先,研究了SRC原理,并基于MSTAR(Moving and Stationary Target Acquisition and Recognition)数据集验证了SRC对SAR图像目标分类识别的有效性;然后,分析了目标方位角与稀疏表示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方位角限制的高分辨SAR图像目标稀疏表示分类算法,实验验证了该算法对雷达俯仰角变化、目标型号变异、不完全观测等条件的鲁棒性;最后,研究了特征空间稀疏表示字典构造方法,提出基于特征空间稀疏表示的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算法,基于三类典型舰船目标Terra SAR-X高分辨SAR图像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识别性能优于模板匹配、K-nearst neighbor(K-NN)、Bayes、SVM等方法。

二、《舰船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船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相控阵机载SAR海面动目标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控阵雷达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相控阵雷达主要发展阶段研究
        1.2.2 国内相控阵雷达发展情况
    1.3 机载SAR动目标成像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控阵机载SAR成像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SAR动目标成像基本理论及回波模型建立
    2.3 DBF-SCORE波束控制成像方法
        2.3.1 DBF-SCORE俯仰向波束控制原理
        2.3.2 俯仰向自适应Capon谱估计法
        2.3.3 方位向非均匀PRF采样重构算法
        2.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3.5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2.4 TOPSAR方位向扫描成像方法
        2.4.1 TOPSAR方位向波束控制原理
        2.4.2 TOPSAR扫描模式成像算法
        2.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面舰船动目标压缩感知成像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舰船目标CS成像机理
        3.2.1 海面舰船的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3.2.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块稀疏压缩感知成像算法
        3.3.1 海面舰船的块稀疏BOMP成像算法
        3.3.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块稀疏贝叶斯学习BSBL成像算法
        3.4.1 海面舰船的块稀疏BSBL成像算法
        3.4.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5 联合块稀疏JBOMP成像算法
        3.5.1 海面舰船的联合块稀疏JBOMP成像算法
        3.5.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5.3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面舰船动目标的多普勒参数估计及自聚焦
    4.1 引言
    4.2 多普勒参数估计
        4.2.1 Radon-Wigner估计多普勒参数
        4.2.2 SoWVD变换估计多普勒参数
        4.2.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 舰船目标自聚焦成像
        4.3.1 最大对比度/最小熵算法
        4.3.2 分块PGA自聚焦算法
        4.3.3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4.4 舰船目标时频分析瞬态像
        4.4.1 传统时频类成像法
        4.4.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3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4.5 同步压缩时频变换成像法
        4.5.1 同步压缩SST-CWT变换
        4.5.2 同步压缩SST-Chirplet变换
        4.5.3 同步压缩SST-STFT变换
        4.5.4 同步压缩时频变换的误差分析
        4.5.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6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面舰船动目标的方位向定位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VSAR的海面舰船动目标定位算法
        5.2.1 VSAR算法概述
        5.2.2 VSAR算法运动目标成像模型
        5.2.3 VSAR算法运动目标定位机理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实测数据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对抗效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1.2.2 时间影响网络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雷达对抗系统及效能评估
    2.1 雷达对抗系统及其相关概念
        2.1.1 对抗系统相关概念
        2.1.2 对抗系统作战流程
    2.2 雷达对抗效能
        2.2.1 对抗效能描述
        2.2.2 系统对抗效能评估指标
        2.2.3 传统效能评估方法
    2.3 雷达对抗系统的效能评估思想
        2.3.1 对抗系统特点
        2.3.2 对抗效能评估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作战环的雷达对抗系统动态网络建模
    3.1 基于作战环的对抗系统模型
        3.1.1 作战循环理论
        3.1.2 基于作战环的对抗系统模型
        3.1.3 基于作战环的对抗作战流程
    3.2 雷达对抗网络化描述与建模
        3.2.1 节点建模描述
        3.2.2 边建模描述
        3.2.3 基于作战环的雷达对抗网络建模
    3.3 基于作战环的雷达对抗动态网络化建模
        3.3.1 动态作战网络介绍
        3.3.2 动态作战网络化描述
        3.3.3 基于作战环的雷达对抗动态网络化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对抗效能评估方法
    4.1 影响网络介绍
        4.1.1 影响网络模型
        4.1.2 影响参数和基准概率
        4.1.3 影响参数获取方式
    4.2 时间影响网络介绍
        4.2.1 时间影响网络模型
        4.2.2 时间影响网络基本求解思路
        4.2.3 基本时间影响网络计算方法
    4.3 雷达对抗系统效能评估框架
        4.3.1 虚拟控制节点
        4.3.2 动态对抗网络向时间影响网络模型转换
        4.3.3 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对抗效能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场景分析
    5.1 评估方法验证
        5.1.1 时间影响网络评估方法可行性分析
        5.1.2 对抗系统模型转换
        5.1.3 仿真结果分析
    5.2 评估实例
        5.2.1 对抗系统作战想定
        5.2.2 作战网络模型
        5.2.3 评估数据
        5.2.4 影响网络效能评估模型
    5.3 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对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
        5.3.2 作战场景对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
        5.3.3 时间延迟对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
        5.3.4 装备效能对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
        5.3.5 影响强度对综合对抗效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宽带数字阵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通用符号
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1.2.2 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2 基于数字域真延时的宽带波束形成
    2.1 引言
    2.2 基于数字延时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
    2.3 可变分数阶延时Farrow滤波器
        2.3.1 数字可变分数阶延时Farrow滤波器的原理
        2.3.2 Farrow滤波器的阶数选择
        2.3.3 Farrow滤波器的延时仿真测试
    2.4 基于Farrow滤波器的宽带波束形成仿真验证
        2.4.1 基于Farrow滤波器的宽带波束形成器方案
        2.4.2 基于浮点系数的宽带波束形成仿真
        2.4.3 基于定点量化系数的宽带波束形成仿真
    2.5 可变分数阶延时宽带波束形成的硬件验证
        2.5.1 硬件系统整合方案
        2.5.2 Farrow滤波器及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硬件设计
        2.5.3 基于Farrow滤波器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硬件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频率不变宽带波束形成
    3.1 引言
    3.2 FIB原理
        3.2.1 一维线阵
        3.2.2 二维面阵
    3.3 零陷可控的低旁瓣FIB
        3.3.1 算法原理
        3.3.2 性能仿真
        3.3.3 本节小结
    3.4 权重系数稀疏优化的FIB
        3.4.1 稀疏优化方法
        3.4.2 性能仿真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时结构的快速降秩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
    4.1 引言
    4.2 基于空时结构的宽带波束形成器
        4.2.1 传统Frost宽带波束形成结构
        4.2.2 传统Laguerre宽带波束形成结构
        4.2.3 传统空时结构的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4.2.4 频域约束的空时结构及其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4.3 基于LCMV的快速降秩空时结构
        4.3.1 算法原理
        4.3.2 性能仿真
        4.3.3 本节小结
    4.4 基于GSC的快速降秩空时结构
        4.4.1 算法原理
        4.4.2 性能仿真
        4.4.3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非均匀子带划分的空频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
    5.1 引言
    5.2 传统空频自适应宽带波束形成
    5.3 非均匀子带划分方法
        5.3.1 相对带宽准则
        5.3.2 非均匀子带划分方法
    5.4 基于非均匀子带划分方法的快速SAB
        5.4.1 频率选择模块
        5.4.2 自适应权重计算
        5.4.3 自适应权重分析模块
    5.5 性能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电磁模型的大斜视SAR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SAR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SAR成像技术发展概述
        1.2.2 斜视SAR成像算法发展概况
        1.2.3 粗糙海面与目标及其复合场景电磁散射模型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SAR的工作原理及基础算法概述
    2.1 引言
    2.2 SAR成像技术基础
        2.2.1 SAR成像模式
        2.2.2 SAR高分辨原理
        2.2.3 线性调频信号与脉冲压缩
    2.3 SAR成像基础算法概述
        2.3.1 距离-多普勒成像算法
        2.3.2 波数域成像算法
        2.3.3 线频调变标成像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磁散射特征的目标SAR图像仿真
    3.1 引言
    3.2 解线频调原理
    3.3 大斜视聚束SAR信号模型
        3.3.1 回波信号模型
        3.3.2 GO-PO混合方法
    3.4 算法简述
        3.4.1 传统的FS算法
        3.4.2 改进的FS算法
    3.5 传统的FS算法和改进的FS算法的性能比较
    3.6 复杂舰船目标的SAR图像仿真
        3.6.1 不同入射角及方位角情形下的SAR图像比较
        3.6.2 不同斜视角情况下的SAR图像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面及其上目标的复合场景斜视SAR图像仿真
    4.1 引言
    4.2 基于散射模型的海面斜视SAR成像
        4.2.1 海面散射模型的建立
        4.2.2 CWMFSM的有效性验证和分析
        4.2.3 海面SAR回波的生成
        4.2.4 海面斜视SAR图像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粗糙海面以及其上舰船目标复合场景的散射特征估计
    4.4 复合场景的斜视SAR图像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RD算法的大斜视SAR回波处理
    5.1 引言
    5.2 斜视SAR信号分析
        5.2.1 斜视SAR系统几何模型和信号模型
        5.2.2 方位相位分析
    5.3 改进的RD算法原理
        5.3.1 预处理
        5.3.2 距离向压缩
        5.3.3 方位向压缩
        5.3.4 几何校正
    5.4 仿真实例及其结果分析
        5.4.1 理想点目标的仿真
        5.4.2 复杂舰船目标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的四阶SPECAN算法的大斜视弹载SAR成像
    6.1 引言
    6.2 大斜视弹载SAR几何模型以及相位误差分析
        6.2.1 大斜视几何模型和信号模型
        6.2.2 相位误差分析
    6.3 原始的SPECAN成像算法
    6.4 改进的SPECAN成像算法
        6.4.1 预处理
        6.4.2 方位向处理
        6.4.3 距离向处理
    6.5 仿真结果和讨论
        6.5.1 点目标的大斜视SAR图像仿真
        6.5.2 改进算法在复杂目标大斜视SAR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面向QualNet的数据链MAC层传输模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QUALNET的战术数据链仿真需求
    2.1 QualNet介绍及MAC层协议架构
        2.1.1 离散事件仿真器
        2.1.2 MAC层协议架构
    2.2 Link11仿真需求分析
        2.2.1 Link11协议概述
        2.2.2 Link11系统组成
        2.2.3 Link11报文规范
        2.2.4 Link11工作方式
        2.2.5 Link11仿真功能分析
    2.3 Link16仿真需求分析
        2.3.1 Link16协议概述
        2.3.2 Link16系统组成
        2.3.3 Link16时隙结构
        2.3.4 Link16报文格式
        2.3.5 Link16报文类型
        2.3.6 Link16网络参与组(NPG)
        2.3.7 Link16接入方式
        2.3.8 Link16跳频传输
        2.3.9 Link16仿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术数据链MAC模型设计与实现
    3.1 Link11 MAC模型设计与实现
        3.1.1 Link11模型概述
        3.1.2 Link11数据结构
        3.1.3 Link11工作流程
    3.2 Link16 MAC模型设计与实现
        3.2.1 Link16模型概述
        3.2.2 Link16数据结构
        3.2.3 Link16工作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链电台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4.1 Link11电台交互界面设计
    4.2 Link16电台交互界面设计
    4.3 数据交互接口设计与实现
    4.4 电台交互界面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测试
    5.1 战术数据链模型测试
        5.1.1 Link11网络连通性测试
        5.1.2 Link16网络连通性测试
        5.1.3 Link16跳频传输测试
    5.2 数据链电台交互界面测试
        5.2.1 参数获取测试
        5.2.2 文本传输测试
        5.2.3 交互界面延时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7)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情报图谱领域研究现状
        1.2.2 典型知识图谱项目
    1.3 本文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主要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知识表示与知识建模
    2.1 早期知识表示方法研究
        2.1.1 谓词逻辑表示法
        2.1.2 产生式规则表示法
        2.1.3 语义网络表示法
        2.1.4 框架表示法
        2.1.5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
        2.1.6 本体表示法
    2.2 基于语义网的知识表示框架
        2.2.1 RDF和 RDFS
        2.2.2 OWL
        2.2.3 Json-LD、RDFa、HTML5 MicroData等新型知识表示
    2.3 本体的研究
        2.3.1 本体的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建模方法
        2.3.4 本体建模常用工具
        2.3.5 本体查询和校验
        2.3.6 SWRL规则推理系统
    2.4 知识图谱
        2.4.1 知识图谱技术体系
        2.4.2 知识抽取
        2.4.3 知识存储
        2.4.4 知识融合
        2.4.5 知识图谱与本体、专家系统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雷达及关联装备建模
    3.1 领域本体表示雷达情报及关联装备信息
    3.2 标准化雷达本体建模
        3.2.1 雷达及关联装备本体设计方法
        3.2.2 定义类和层次结构
        3.2.3 定义类之间的关系
        3.2.4 定义类的属性及其属性间的关系
    3.3 装备及关联关系知识建模
        3.3.1 航空器概念建模
        3.3.2 舰船概念建模
        3.3.3 其他概念建模
        3.3.4 雷达、装备、及其他关系建模
    3.4 雷达及关联装备本体一致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4.1 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概述
        4.1.1 基于RDF的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的数据结构
        4.1.2 图数据库模式下的图谱数据结构
        4.1.3 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图谱构建方法流程框架
    4.2 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
        4.2.1 基于本体的维基百科信息抽取
        4.2.2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雷达及装备实体识别与查询
    4.3 基于Jena框架的图谱连接
        4.3.1 Jena框架介绍
        4.3.2 利用Jena建立RDF和图数据库的桥梁
    4.4 基于雷达及关联装备知识图谱的电子战数据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4.4.1 电子战环境多源异构数据管理系统框架
        4.4.2 模块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原型系统实现
    5.1 情报图谱的存储与查询
        5.1.1 基于语义网的查询
        5.1.2 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存储与查询
    5.2 基于SWRL和图数据库的知识推荐
        5.2.1 基于SWRL规则的知识推荐
        5.2.2 基于图数据库的知识查询推荐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场景的改进型杜佩指数法舰船作战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2 杜佩指数模型基本原理
    2.1 指数法
    2.2 战斗变量判定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改进的杜佩指数模型和算法
    3.1 统一量纲的建立
    3.2 武器的效能计算模型
    3.3 舰船平台的效能计算模型
    3.4 舰船编队的作战效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软杀伤武器及传感器的效能修正分析
    4.1 软杀伤武器效能分析
    4.2 传感器效能修正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效能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分析及设计
    5.2 系统实现
    5.3 算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贡献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二维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二维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与粗糙面复合电磁散射
    2.3 粗糙面上方二维目标电磁散射RCS结果
    2.4 粗糙面上方二维目标距离像特性仿真
        2.4.1 粗糙面上方圆柱目标距离像特性仿真
        2.4.2 粗糙面上方舰船目标距离像特性仿真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维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电磁散射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低频数值算法研究
        3.2.1 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散射的MM算法
        3.2.2 算例验证及结果分析
    3.3 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低频/高频混合算法研究
        3.3.1 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散射的MM-PO算法
        3.3.2 多层矢量UV技术加速MM-PO混合算法
        3.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劈电磁散射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均匀各向异性阻抗劈电磁散射算法研究
        4.2.1 均匀各向异性阻抗劈的UTD修正的MM-PO-UTD算法
        4.2.2 采用多层UV加速MM-PO算法
        4.2.3 数值算例及结果分析
    4.3 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电磁散射算法研究
        4.3.1 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的MM-PO公式
        4.3.2 劈面等效电流展开
    4.4 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散射的相互作用矩阵元素的计算
        4.4.1 矩阵元素的计算
        4.4.2 近似计算中变量约束
    4.5 数值算例及结果分析
        4.5.1 算法验证
        4.5.2 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10)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研究进展
        1.2.1 星载SAR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1.2.2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系统研究进展
        1.2.3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技术研究进展
    1.3 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关键技术分析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
    2.1 单通道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综述
        2.1.1 CFAR检测方法
        2.1.2 似然比检测方法
        2.1.3 小波变换检测方法
        2.1.4 子孔径相关检测方法
        2.1.5 其他方法
    2.2 SAR图像海洋杂波统计特性分析
        2.2.1 SAR图像海洋杂波统计分布模型
        2.2.2 典型SAR图像海洋杂波统计特性分析
    2.3 VIE-CFAR检测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2.3.1 CFAR检测器原理
        2.3.2 VIE-CFAR检测器
        2.3.3 VIE-CFAR检测器性能分析
    2.4 复杂背景中VIE-CFAR 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
        2.4.1 算法原理
        2.4.2 算法实现方案
        2.4.3 检测性能评估准则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
    3.1 极化SAR基础理论
        3.1.1 极化电磁波的表征
        3.1.2 极化散射矩阵及其矢量化
        3.1.3 Stokes矩阵和Muller矩阵
        3.1.4 极化协方差矩阵和相干矩阵
    3.2 极化SAR舰船目标检测典型方法
        3.2.1 多通道数据融合检测方法
        3.2.2 极化目标分解检测方法
        3.2.3 极化SAR图像舰船检测能力分析
    3.3 基于特征选择加权和SVM的极化SAR舰船目标检测
        3.3.1 极化加权特征向量的构造
        3.3.2 支持向量机
        3.3.3 算法方案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数据
        3.4.2 算法参数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算法对实测数据检测性能对比
        3.4.4 算法对Radarsat-2 数据鲁棒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特征提取
    4.1 SAR图像舰船目标典型特征提取方法
        4.1.1 几何尺度特征
        4.1.2 灰度统计特征
        4.1.3 电磁散射特征
        4.1.4 变换域特征
    4.2 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几何特征精确提取
        4.2.1 舰船目标几何特征精确提取的难点
        4.2.2 舰船目标几何特征精确提取算法
    4.3 典型舰船目标宏结构散射特征提取方法
        4.3.1 典型舰船目标宏结构及其散射特点
        4.3.2 局部RCS密度特征
        4.3.3 宏结构散射特征
    4.4 SAR图像舰船目标特征提取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4.4.1 几何特征提取结果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4.4.2 宏结构散射特征提取结果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
    5.1 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问题分析
        5.1.1 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的层次性
        5.1.2 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框架
        5.1.3 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识别研究现状
    5.2 稀疏表示分类原理
        5.2.1 信号稀疏表示
        5.2.2 稀疏系数求解
        5.2.3 稀疏表示分类规则
        5.2.4 稀疏表示分类示例
    5.3 基于方位角限制的高分辨SAR图像目标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5.3.1 不同方位角下目标SAR图像相关性分析
        5.3.2 引入方位角信息的SRC算法
        5.3.3 实验验证与分析
    5.4 基于特征空间稀疏表示的高分辨SAR图像舰船目标分类算法
        5.4.1 特征字典的构造
        5.4.2 实验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式(2.49)推导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舰船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相控阵机载SAR海面动目标成像算法研究[D]. 张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3]基于时间影响网络的对抗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 侯俊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宽带数字阵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 张书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电磁模型的大斜视SAR成像研究[D]. 范文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面向QualNet的数据链MAC层传输模型设计[D]. 杨昊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雷达及关联装备情报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D]. 郝瑞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基于场景的改进型杜佩指数法舰船作战效能评估[D]. 李曼.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9]非均匀各向异性阻抗目标电磁散射建模方法研究[D]. 张凡. 武汉大学, 2014(01)
  • [10]HRWS SAR图像舰船目标监视关键技术研究[D]. 邢相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船舶电子对抗》2001年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