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统计学教学中加强统计学思想教育

如何在统计学教学中加强统计学思想教育

一、统计教学中如何加强统计思想的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汤奎[1](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李玲[2](2021)在《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水平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几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润慧[3](2021)在《初中数学分类思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L市初三年级为例》文中认为

刘易松[4](2021)在《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提升我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是17版新课标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对象。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理念,也成为了我国目前培养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在本文的教学研究中采用“概率统计”内容来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指明方向,为其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建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数学建模的产生与“概率统计”的教学背景,同时悉心体会培育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理论与概念界定,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二、本文通过对课标与高考内容分析,全方位了解“概率统计”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地位,由此来考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的落实情况,为后续的教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三、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清晰明了的展示出牡丹江地区三所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关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同时依据问卷分析结果列举三处“概率统计”模块的教学设计,并对一线教师对本文教学设计的看法进行访谈,为本文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和实施证明。四、以前文教学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下“概率统计”的教学总结与建议,教学建议中依据教学设计规范对每个教学步骤提出建议与改进,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并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包芳芳[5](2021)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知识方法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在其《教育与数学教育》中阐述道:“数学起源于生活和外部世界。数学抽象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并通过概念和符号来执行逻辑推理。”(1)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综合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成长”,让数学课及数学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灵动性,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爱上数学。本研究在梳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动口表述、直观观察、动身参与、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影响基础上,从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维度对小学师生(第二学段)进行了现状调查。据调查分析“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师生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实施停留在表面形式;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学生秩序不好把控。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建议教师们自主学习“综合与实践”教学相关知识,研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有机会多听有关专家的报告;建议学校重视“综合与实践”教学在能力范围内完善教学设备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建议让学生充分认识“综合与实践”教学课堂,并设计好每一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参与感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最后结合整个研究编写了两个“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

王思源[6](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刘肖[7](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标准》),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样、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素养。其中数学运算素养,具有广泛的基础性特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是因为概率统计的数据分析过程需要在有效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完成大量的数学运算。数学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极大地影响着概率统计问题中结论的判断,由此确立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的课题。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通过文献法了解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相关内容,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寻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即创新点所在;通过调查法(问卷、测试卷)了解现阶段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认识、兴趣、态度、习惯、学习方法等学习现状,并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分析此学习现状的问题与原因,为本次研究打下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基础。通过访谈法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概率统计教学相关问题的访谈,从而了解到概率统计的教学现状。根据测试结果、访谈记录、实践课的观察与反思,发现学生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普遍存在运算问题。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分别为: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对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针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明确运算对象,对概率模型、统计相关公式、定理的产生进行推导示范,发现运算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并进行有效地总结与反思,通过后续的坚持练习与不断反馈,从根本上解决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逐渐形成正向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翔[8](2020)在《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数据”这一概念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对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并在数据驱动下做出决策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是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学生数字化素养,还是2019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PISA 2021数学框架都倡导学生应当具备信息与数据的相关能力与素养。统计推理能力(Statistical Reasoning)是学生在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发展的,能运用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推理、理解统计信息是如何得出的、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作出解释、进行统计推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描述数据的呈现、整理与简化数据、表征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统计推理能力很好地契合了“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公民的“时代诉求”。然而,传统的统计教学存在将统计与数学的教学混为一谈、重视培养学生统计技能过程和运算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统计地”思考和推理的培养、学生对统计内容容易失去兴趣等诸多问题。国际上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探索进行统计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指出希望在学校数学教育的较早阶段实施。本研究旨在改变我国统计教学的现状,探索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小学阶段的统计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本研究立足我国小学统计教学存在的三方面问题:(1)教师将“统计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割裂”,导致“统计问题解决活动沦为低水平的、以记忆为主的简单模仿活动”;(2)教师没有意识到“统计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忽视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无法高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而降低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3)教师因为“小学阶段统计内容少、考试比重低”等客观原因以及主观上不够重视统计的教学导致的“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现象,忽视学生在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与表达等问题,以情境认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设计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借鉴设计研究的研究范式“形成性的研究”,经历了教学模式原型的构建、三轮教学实施的迭代与修正,最终得到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简称“FC-SR教学模式”)。本研究紧紧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基于相关文献和教学理论,结合我国的统计教学实际,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是什么?(2)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修正、精致教学模式的原型?(3)教学模式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展开了三个方面具体的工作:第一,基于文献综述中统计推理能力的内涵、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阶段统计内容教学的相关建议与策略、已有“问题解决”类教学模式的梳理和统计推理能力学习环境构建原则的文献,梳理出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教学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重视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话语,并且在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结合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第二,笔者进入华东地区的S校,在相关教师的协助下,将教学模式的原型进行了具身化,展开三轮的教学迭代,结合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课后反馈问卷、课后访谈以及对作为观察者全程参与的C老师进行的课后访谈,确定教学模式修正的依据,并在三轮教学中不断修正和精致教学模式的原型。第三,通过运用统计推理能力的测试题和学生对统计的态度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同时结合学生在三轮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形成性”数据来确定该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本研究最终的成果是建构了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FC-SR教学模式),包含6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1)创设真实数据问题情境;(2)合作问题解决初探;(3)小组展示、自评;(4)回归真实情境再探;(5)讲解相关统计内容;(6)总结反思,并给出详细的依据与操作建议。通过运用统计推理能力的测试题和学生对统计的态度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结合学生在三轮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形成性”数据来确定FC-SR教学模式产生的两个教学效果:(1)FC-SR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统计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统计推理能力的整理与简化数据(O)和分析与解释数据(A)子能力的显着提高);(2)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统计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在学生对待统计态度的情感维度、认知能力维度、难度维度和兴趣维度有了积极提升),同时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认识统计与数学的差异、感悟统计的“不确定性”和领略统计的魅力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杨丽萍[9](2020)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文中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主要通过“统计与概率”的要求来实现。201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成为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然而,当前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远不能应对这一培养需要,其原因在于教师欠缺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相关研究也不足,对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较多,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有助于这些实践问题的解决。本研究针对目前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达到建构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的目标。本研究以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现实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认知特点上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学生建构适合的数学现实,使之能够与所要学的新知识吻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现状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阐释了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诉求;论证了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然状态;描述了实然状态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具有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教学策略。为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本研究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部门多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括在如下六方面中:一是归纳总结了学生、教师、学科、教学手段对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诉求。研究发现:学生的对形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能力方面有较强的诉求;教师的诉求体现在如何实现不再割裂“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上;小学数学学科强化了对学生具有收集数据信息的意识和数据分析基础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手段的诉求是如何有助于教师更丰富和高效地呈现教学内容。二是论证了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应然状态。主张教师应更重统计轻计算,学生应学习更主动、教学内容应更贴合生活实际,教学手段应更灵活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校的监管和家长的帮助下,从准备到评价等方面实现所期待的理想效果。三是通过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课堂案例,分析了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实然状态。本研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理论知识不足,对数据分析能力认识不充分等问题,并进行了内外因分析,认为教师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差异是主因。四是构建出了两大类教学策略:教学要素类和教学过程类。教学要素类策略围绕教师、学生、内容和手段提出了主张,如倡导:教师要熟悉新课标,正确把握“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数学分析能力的内涵;学生在活动中要发挥学习主体性,增强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要改进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增加统计量的教学内容,加强“比较”方法的贯穿;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类策略从教师的准备、实施、评价和反思阶段提出了主张,如倡导:准备阶段的教师要充分理解数据分析能力;增加备课途径,丰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实施阶段的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巧用生活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体验数据分析过程,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语言的表达。评价阶段的教师要健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革新评价方式和考察体制,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活动体验。反思阶段的教师要加强对开发数据分析活动资源,重视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真实体验的反思。五是通过案例验证了构建出的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得出要素类策略更侧重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教学要素的作用协调发挥,过程类策略更适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结论。六是提出了有效运用策略的教学建议。本研究者倡导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继续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相关的理论学习;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数据分析能力的跨学科发展;教育部门应完善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提高“统计与概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对“统计与概率”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开发。

贺睿杰[10](2020)在《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的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统计学家逐渐重视学校统计的教学。我国在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中也逐渐提升了统计内容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学校的统计教学似乎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统计学习的需求,学习者在学习统计概念、知识后,不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统计活动的方式进行统计教学是增强统计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统计学习评价方式仅仅能够评测学生的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不能从活动的角度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所以构建一个符合统计学科特点的评价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的一个研究目标就是构建一个能够从统计活动的角度反映学生统计学习水平的评价框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学习高中统计前,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各个阶段中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不同类型班级学生之间的表现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与差异相关的因素是什么?(2)高中统计学习后,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与水平?课堂教学期间学生统计活动水平如何?高中统计内容学习后学生在统计活动各个阶段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相比于学习前是否有变化?不同类型班级学生之间的水平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有所改变?为了完成评价框架的构建,研究者以美国LOCUS统计水平测试的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资料和研究的梳理,对其进行补充和修订,得到统计活动水平测试框架。该框架将统计活动划分为计划和形成问题、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推断和说明结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每个水平学生会有不同的活动表现。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相应的测试卷,通过对约170名高中生统计内容学习前后的活动水平变化分析,回答本研究的问题。此外,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本研究同时构建了一个课堂统计观察框架,通过课堂录像分析的方式从数据、情境、变异三个维度评价课堂统计活动的构建。在研究过程中同时对师生进行了访谈,以发现他们对统计活动的看法。经过量化和质性的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1.学生在高中统计学习前后统计活动表现特征和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2.学生四个阶段整体水平处于知晓术语、概念和过程的水平,学生当并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3.除形成和提出问题阶段外,文科班级学生表现优于理科班级学生。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统计变异性和学生统计活动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个发现,笔者对统计教学的改革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进一步改革考试题目关注点;增加统计教学课时;加强跨学科联动;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提高数学教师的统计活动水平;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最后,笔者对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指出,并对后期可能做出的改进和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二、统计教学中如何加强统计思想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计教学中如何加强统计思想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障碍
    2.2 数学学习障碍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2.4 数学教学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现实教学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学建模与概率统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数学建模与概率统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模型
        2.1.2 数学建模
        2.1.3 数学核心素养
        2.1.4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与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的关联分析
    3.1 “概率统计”内容的分析
        3.1.1 课标内容的对比分析
        3.1.2 教学要求的分析
        3.1.3 近几年考情分析
    3.2 “概率统计”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关联
        3.2.1 情景与问题的视角下分析
        3.2.2 知识与技能的视角下分析
        3.2.3 思维与表达的视角下分析
        3.2.4 交流与反思的视角下分析
    3.3 总结思考
第四章 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4.1 调查目的和对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结果分析
        4.3.1 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分析
        4.3.2 总体情况分析
        4.3.3 差异性分析
    4.4 调查结果启示
第五章 基于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概率与统计”教学案例与效果分析
    5.1 计数原理为主线—“组合”的案例
    5.2 概率为主线—“条件概率”的案例
    5.3 统计为主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案例
    5.4 教学效果访谈调查
        5.4.1 调查方案
        5.4.2 设计思路
        5.4.3 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2.1.2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1.3 数学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第3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及其选取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研究过程
        3.2.1 编制问卷的维度与方法
        3.2.2 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统计
        3.3.2 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3.3.3 教师访谈分析
        3.3.4 课堂观摩分析
        3.3.5 综合分析
第4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4.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4.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意义和要求
        4.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4.2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与评价
        4.2.1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
        4.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
第5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与分析
    5.1 “在寻宝中与圆相识”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5.1.1 教学案例
        5.1.2 教学案例分析
    5.2 “数说校园,保护校园绿化从我做起”教学案例与分析
        5.2.1 教学案例
        5.2.2 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
附录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教师问卷
附录3 小学生“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中概率统计内容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二)高中概率统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问题的确立
    三、研究意义
        (一)拓宽了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研究思路
        (二)提高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三)为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操作性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宏观视野下“概率统计”的相关研究
        (一)概率统计的课程改革
        (二)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
        (三)各国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比较
    二、有关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及运算素养的教学研究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数学运算素养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试卷的编制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构建
    二、研究过程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键要素的确立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生概率统计的测试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第四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与测试卷的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教师访谈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二)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探究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一)高中概率统计知识框架
        (二)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的汇总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
        (一)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
        (二)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三)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
        (四)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
        (五)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及案例分析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引导学生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
        (二)帮助学生准确记忆概率统计公式、定理与法则并学会灵活运用
        (三)引导学生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
        (四)引导学生针对概率统计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练习和及时反馈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运算习惯
    二、反思
        (一)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的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教学的关键要素和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测试卷
    附录3.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诉求
        二、现实困境
        三、实证探索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统计推理能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统计素养(Statistical Literacy)
        二、统计思维(Statistical Thinking)
        三、统计推理能力(Statistical Reasoning)
        四、统计素养、统计思维、统计推理能力的比较与辨析
        五、小结
    第二节 小学统计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发展脉络
        二、国际视野下的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三、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教学建议与策略
        四、小结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教学模式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教学模式述评
        三、小结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统计推理能力
        二、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设计研究的内涵
        二、设计研究为何适用本研究?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整体思路
        一、教学模式原型的构建阶段
        二、教学模式原型的修正、精致阶段
        三、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阶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学校
        二、学生
        三、教师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
        一、学生统计推理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二、学生统计态度的SATS-36量表
    第五节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分析
    第六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四章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第一节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
        二、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
        三、重视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话语
        四、核心要素小结
    第二节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施条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组建最强的游泳队!”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二、“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第一次修改
    第四节 第一轮教学——“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总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哦!这么多长方形!”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二、“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第二次修改
    第四节 第二轮教学——“哦!这么多长方形!”总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二、“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展望
    第四节 第三轮教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总结
第八章 FC-SR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第一节 FC-SR教学模式对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一、统计推理能力测试的评分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FC-SR教学模式对统计态度的影响
        一、SATS-36量表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态度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态度的影响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对本研究三个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
        二、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
        三、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
        四、FC-SR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节 研究结论——FC-SR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施条件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统计推理能力测试题
    附录2 学生统计态度量表
    附录3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反馈问卷
    附录4 “哦!这么多长方形!”反馈问卷
    附录5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反馈问卷
    附录6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材料(1)
    附录7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材料(2)
    附录8 “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材料(1)
    附录9 “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材料(2)
    附录10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材料(1)
    附录11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材料(2)
    附录12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1.数学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
        2.当前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目标达成度不够
        3.相关研究不足以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该板块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教学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数据分析能力
        2.“统计与概率”教学
        3.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研究
        2.关于“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
        3.关于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理论基础
        5.研究步骤
一、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诉求
    (一)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学生诉求
        1.数据的收集能力
        2.数据的整理能力
        3.数据的解释能力
    (二)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教师诉求
        1.对数据分析能力有一定的专业认识
        2.将“统计”与“概率”不再割裂式的进行教学
    (三)小学第二学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学科诉求
        1.有收集数据,体会数据信息的意识
        2.能根据不同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3.认识到同一事件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性不同,并能从中发现规律
    (四)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教学手段诉求
二、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应然状态
    (一)教学要素
        1.学生方面
        2.教师方面
        3.教学内容方面
        4.教学手段方面
    (二)表现特征
        1.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
        2.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3.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4.描述随机现象及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实施条件
        1.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师的引导作用
        3.学校的管理体制
        4.家长的教育观念
    (四)必经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2.教学实施阶段
        3.教学评价阶段
        4.教学反思阶段
    (五)理想效果
        1.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
        2.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3.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1.研究调查的设计
        2.教师研究调查结果
        3.学生研究调查结果
    (二)问题
        1.教学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3.教学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
        4.教学反思阶段存在的问题
    (三)原因
        1.内因分析
        2.外因分析
四、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策略构建的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二)策略构建的原则
        1.紧扣课标要求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三)策略构建的类型
        1.依据教学要素形成的策略
        2.依据教学过程形成的策略
五、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策略的运用案例
    (一)教学要素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案例
        1.案例描述
        2.案例分析
        3.案例结论
    (二)教学过程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案例
        1.案例描述
        2.案例分析
        3.案例结论
六、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建议
    (一)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2.继续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相关的理论学习
    (二)给学生的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数据分析能力的跨学科发展
        2.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给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
        2.提高“统计与概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
        3.加强对“统计与概率”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统计学科的发展与特点
    2.2 统计活动的过程与水平
    2.3 统计的课堂教学
    2.4 学生统计学习的评价与测试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评价框架
    3.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统计学习前的统计活动特征表现
    4.1 学生计划和形成问题的表现
    4.2 学生收集数据的表现
    4.3 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表现
    4.4 学生推断和说明结论的表现
    4.5 高中统计学习前学生统计活动的特征
第五章 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分析
    5.1 计划和形成问题的学习
    5.2 收集数据的学习
    5.3 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学习
    5.4 推断和说明结论的学习
    5.5 高中统计课堂教学和统计学习的特征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教学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统计教学中如何加强统计思想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水平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几所中学为例[D]. 李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数学分类思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L市初三年级为例[D]. 刘润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D]. 刘易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包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D]. 刘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D]. 高翔.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D]. 杨丽萍. 西南大学, 2020(01)
  • [10]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D]. 贺睿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如何在统计学教学中加强统计学思想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