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改进软件过程的方法研究

有效改进软件过程的方法研究

一、有效改善软件过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喜艳[1](2021)在《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对喉癌围手术期患者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开发一款针对喉癌围手术期患者心身症状调节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软件(CCBT),并将CCBT运用于喉癌围手术期患者,评价其在改善喉癌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命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小组会议的方法,确定软件内容与模块,然后与软件公司共同合作完成CCBT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第二部分进行临床干预,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山西省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拟行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2例。严格遵照随机数字表对其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喉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喉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CCBT软件进行干预。在患者术前3d、术前1d、术后2~3d、术后4~5d、出院前1~2d五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中文版,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完成CCBT软件的设计与开发CCBT软件设有患者端与医护端两部分。患者端包括:心身症状筛查、认知治疗、认知巩固、行为放松训练、心理护理满意度调查等功能。医护端包括:患者管理和任务管理两部分。患者管理通过建立患者信息档案,主要目的是方便区分不同患者并便于操作;任务管理用于查看并分析患者心身筛查结果,了解患者治疗进度等。经过内部试运行,可以正常运行使用。2.将CCBT运用于喉癌围手术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基线资料:共80例患者完成试验及全部资料调查,干预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各项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情绪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五个不同时点患者状态焦虑量表(S-AI)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292.581,P<0.05),且两组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F=11.533,P<0.05),这表示两组焦虑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五次干预后干预组S-AI得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情绪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五个不同时点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183.975,P<0.05),且两组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F=11.266,P<0.05),这表示两组抑郁情绪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五次干预后干预组抑郁情绪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失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五个不同时点患者AIS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143.133,P<0.05),且两组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F=15.681,P<0.05),这表示两组失眠严重度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五次干预后干预组AIS得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命质量情况研究表明:围手术期五个不同时点患者FACT-H&N总分及五个不同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310.934,P<0.05;F=52.862,P<0.05;F=58.939,P<0.05;F=49.175,P<0.05;F=263.604,P<0.05;F=53.230,P<0.05),且两组的FACT-H&N总分及各部分得分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F=23.452,P<0.05;F=2.993,P<0.05;F=3.595,P<0.05;F=5.507,P<0.05;F=10.613,P<0.05;F=11.045,P<0.05),这表示两组FACT-H&N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五次干预后干预组得分比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开发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软件作为一种规范、生动、实用的心理干预手段,能较好地适用于喉癌患者。在帮助患者掌握更多疾病相关知识与心身放松技巧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喉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心身干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罗磊[2](2021)在《行波磁场耦合顺序凝固对Al-Cu基合金组织及缺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ZL205A合金是Al-Cu基合金中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强度最高、综合性能最好的铸造铝合金,并在航空、航天、兵器、汽车等领域广泛使用。然而,此类合金通常具有较宽的凝固区间,凝固过程中糊状区较大,易形成大量枝晶网络,堵塞补缩通道和排气通道,易于形成严重的缩松、缩孔、气孔等缺陷,使其工艺性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并增大铸造难度。本研究创新地采用行波磁场耦合顺序凝固(Travelling magnetic fields&Sequential solidification,TMF&SS)方法对Al-Cu基宽凝固区间合金进行无接触、无污染、易控制的连续性处理,旨在实现对该类合金凝固过程中糊状区凝固行为的实时、连续调控和改善,从而减小凝固缺陷,提高合金力学性能。本文设计并实现了TMF&SS技术,并对相关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行波磁场强度沿轴向呈现“中间大,两头小”趋势。通过改变励磁电流相序可调控轴向磁场力方向。而控制熔体下拉速率使其等于固液界面上移速率,可保证合金凝固过程中糊状区能够稳定处于行波磁场最佳作用区域。首先,利用TMF&SS技术调控了Al-5wt.%Cu二元模型合金显微组织,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确定TMF诱导合金熔体产生强烈的长程定向环流是影响显微组织的最主要原因。Down-TMF引发的熔体流动,可等效提高合金溶质分配系数,减小凝固区间;促进一次枝晶沿轴向连续生长,减小一次枝晶间距、二次枝晶生长以及Al-Cu相的偏聚,获得细化、均匀的显微组织,提高合金性能。然而,Up-TMF则产生相反方向的熔体流动,进而对合金组织和性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然后,利用TMF&SS技术改善了Al-5wt.%Cu二元模型合金孔洞类缺陷,并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对该技术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Down-TMF可改善合金显微组织,优化补缩、排气通道;稳定固液界面,减小补缩、排气难度;增大补缩压力和排气驱动力从而降低合金中孔隙度,提高力学性能。Up-TMF则产生一系列相反的负面效应。基于所得机理,利用TMF&SS技术对ZL205A多元多相合金组织、缺陷及性能进行了改善。发现TMF是基于合金各相形成顺序而对凝固行为进行影响:(i)Down-TMF和Up-TMF均可促进最先形成的Al3Ti的细化和均匀化,并使其成为α-Al形核质点,细化基体;(ii)Down-TMF可促进一次枝晶和第二相的生长一致性,减少二次枝晶、枝晶搭接以及Al6Mn、Al2Cu相的生长和偏聚,而Up-TMF则导致一次枝晶生长发生偏转,第二相大量生长、偏聚,二次枝晶发达、枝晶搭接严重;(iii)Down-TMF可降低缩孔率,Up-TMF却导致其增大。另外,利用所得机理和TMF&SS技术对Al-5wt.%Cu-1wt.%Ni合金的凝固行为及富镍相进行了调控。发现TMF可依照合金凝固顺序破碎优先生长的α-Al,细化基体;同时,TMF的添加可以使Al3Ni2细化、均匀化,并促进Al7Cu4Ni相形成和细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合金室温、高温性能。其中,Down-TMF可减少Al2Cu长大和偏聚,相比之下,Up-TMF则增大Al2Cu相长大和偏聚,而导致室温性能的提高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徐朋[3](2021)在《基于Flexsim仿真的D公司生产线改善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制造业而言,生产系统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企业正在逐渐寻找解决生产线效率低下的原因,致力于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合格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本文从实际生产出发,立足于对瓶颈工位发现及消除,生产节拍的优化,产线平衡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综合运用了工业工程相关专业知识,把工业工程知识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入FLEXSIM仿真软件,将实际生产中的生产线模型化,具体化,理想化,与0-1规划模型相配合,借助Lingo软件强大的整合数据能力,计算出产线的最优解,为实际的改善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现场分析观察法、工艺分析、模特排时法、数据分析法等对D公司2606砂带机生产线进行分析,理清了砂带机生产的具体工序以及各工位间的实际问题所在。以此为依据,制作出与产线对应的工艺流程图,精确计算出了各个工位的实际生产时间。通过结合FLEXSIM仿真软件,以当前生产线为依托,进行相应模型构建。以公司2606砂带机生产线为基础,建立与之对应的0-1整数规划模型,找到能够让产线达到最佳状态的最优解,并据此提出优化改善方案。本文以工业工程基础知识为依托,以整数规划模型为改善工具,以仿真模型为验证工具,将砂带机生产线的平衡率再次提高,使2606砂带机生产线的整体生产节拍大大缩短,使砂带机生产线的瓶颈工序优化。研究表明:此次的实验结果对于解决当前中小规模的企业优化生产线、降低生产节拍和成本,提升其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为企业产线产能提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且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雨蒙[4](2021)在《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提出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品质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对于环境品质,特别是物理环境的考虑,大多数城市广场的环境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受到气候条件及设计理念的影响,严寒城市广场的热声环境问题较为严峻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与此同时,虽然针对于广场热声环境质量或环境感知的研究均较为广泛,但关于广场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主观感知评价的关联研究较少;虽然针对于单一因素不同水平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较深入,但多因素复合作用,特别是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基于严寒城市广场热声环境的改善诉求以及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以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为例,采用主客观结合、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主观感知的角度,对广场的客观环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环境营造及改善提升等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环境舱实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系统分析了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不同季节(冬季、过渡季以及夏季)广场的热声环境质量;深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不同季节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及评价模型,并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寻求对于全年热声环境适应力较好的广场空间形态。首先,揭示了广场空间形态对于热声环境的影响差异。依据形态控制要素的统计数据,通过卫星影像、现场调研等方法提取了街区朝向、周围道路情况、周围建筑高度,平面尺度及比例等主要空间形态要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构建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广场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探究了不同季节广场的热声环境现状及其差异;通过对全年不同季节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质量模拟计算,探究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广场的热声环境差异,并为广场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环境数据支持。其次,针对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在可控环境舱模拟不同季节的室外真实温度条件并进行问卷调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广场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和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为广场实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筛选适宜声源。选取通用热气候指数和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环境参数指标,探究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季节温度和交通声水平对于广场动态环境感知的影响,并为舒适度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主观评价数据基础。最后,基于热声复合作用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总体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舒适度的量化关系,计算和建立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以及评价模型;利用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模拟数据计算环境舒适度,采用可视化分布地图以及均值、极值、极差、面积占比等统计指标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为揭示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机制,包括不同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不同季节温度及交通声水平的影响;探究了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感知评价的量化关系,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广场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本文对广场的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的主观感知评价进行关联研究,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对于城市环境及空间活力的改善提升,注重空间品质的城镇化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杨永佺[5](2021)在《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持续的城市扩张刺激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随之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备受关注。城市微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适宜的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居住区绿地作为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密不可分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对改善居住区夏季微气候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城市热环境为切入点,结合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的基本特征,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设置的不同居住区绿地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和绿地植物配置类型下的居住区绿地热环境状况以及夏季微气候环境特征。利用室外热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UTCI对各种情景下的居住区绿地热环境进行评价。最后对所做的情景模拟进行相应的案例实证研究并结合一个实际案例,利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现有居住区的绿地环境进行改造设计,通过对案例改造前后的模拟结果分析提出基于热环境改善的居住区绿地和植物搭配的优化设计策略。通过对微气候模拟方法和热环境评价方法的梳理研究,确定利用ENVI-met软件作为热环境模拟的研究工具,并选定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作为室外热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指标;然后结合对西安市主要建成区范围内居住区绿地情况的分类研究,总结归纳出居住区绿地的三种基本组合模式;依据这三种模式,结合居住区绿地植物的不同配置情况,共设置九种模拟情景进行模拟研究。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模拟条件下,“中心绿地+宅间绿地”的组合模式的夏季微气候环境状况较好,“组团绿地+宅间绿地”模式次之,“宅间绿地”模式效果最差;在植物配置方面,植物种类的复杂程度对绿地微气候的改善效果依次为“草坪、灌木和乔木”、“草坪和灌木”和“只有草坪”,且灌木对居住区绿地热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不显着。针对所选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开发强度的居住区绿地增温幅度更大,低绿地率的居住区空气温度较高且相对湿度低,而居住区绿地的空间位置则对绿地热环境影响较小。居住区绿地改造案例的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居住区绿地的植物垂直空间配置对居住区绿地热环境有显着影响,且大乔木产生的作用明显。以此提出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和植物种植搭配时,应该优先选用“中心+宅间”的绿地组合模式,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对绿地热环境的改善作用,合理搭配,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主导风向和其他气候因素,为居住区绿地营造舒适的通风环境。

崔晓龙[6](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李珍妮[7](2021)在《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共同压力,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有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十三五规划将建筑节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北方农村住宅由于量大面广,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建筑节能工程推进较为缓慢,因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而成为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的突出短板。论文以河南省济源市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当地农村住宅的深入调研,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客观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缺少保温隔热构造,冬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低至4℃,夏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高达29℃,确实存在夏热冬冷,室内热环境差,采暖制冷能耗高的问题。论文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主观感受等因素,主要从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改善夏季自然通风两方面对既有农宅提出节能改造措施,进而探索该地区新农宅的节能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利用斯维尔绿色节能系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新旧民居的室内自然通风、暖通负荷和热舒适比例,验证农宅改造和新民居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

汪哲宇[8](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郭睿[9](2021)在《基于精益思想的互联网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兴战略产业,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开发和运营智能应用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互联网软件项目而言,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应用场景、不断缩短的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将导致项目管理的难度增大。精益思想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丰田生产方式,它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丰田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企业工作流程,从而消灭浪费、创造价值。本文以B公司的NS企业培训平台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精益思想中的原则、方法和实践工具,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项目管理优化策略。为案例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也为其他互联网企业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软件项目管理和精益思想理论进行概述,分析互联网软件项目的特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具。然后,对NS企业培训平台项目团队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初步查找该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价值流图分析工作流程中存在的浪费,发现目前该项目存在交付周期过长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多人力和时间浪费、开发节奏容易受到新需求插入的影响、项目团队成员沟通效率低等核心问题。接着,基于精益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工具,针对发现的核心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分别是改善项目流程加快价值交付、应用看板实现工作流程可视化、控制在制品数量把握开发节奏、完善会议制度提升沟通效率和建立度量指标体系评估研发效能。最后,文章针对项目管理优化策略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并建议采用PDCA-SDCA双循环实现持续改善。

白晓伟[10](2020)在《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开始在各地涌现。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建筑类型,全民健身中心的功能强调群众参与性、弱化观演性,建筑内部多个大空间立体叠加组合。空间布局的高度紧凑性降低了全民健身中心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由此导致对空调系统的普遍依赖,而适宜季节内的自然通风则有助于缓解空调系统运行能耗的巨大压力。在全民健身中心的各类设计因素中,空间形态作为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媒介,对气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因此,亟待针对全民健身中心的空间特殊性与低成本运营要求,开展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空间形态研究。本研究旨在整合各层级空间形态要素构建全民健身中心的自然通风系统,探索空间形态参数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基于预测模型的快速优化方法,对空间形态参数的最优组合方式展开搜索。对我国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动因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基本特质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必要性、可行性及气候潜力3方面出发,对全民健身中心与自然通风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对全国范围内48座典型全民健身中心进行调研分析,提取空间形态特征;对典型全民健身中心展开现场测试,获取室内风环境特征。从自然通风降温、改善空气品质和运动项目要求3方面出发,提取空气温度、空气龄和风速作为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性能评价目标。以此目标为导向,围绕空间形态要素对自然通风性能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从进风口、形体空间、竖向腔体、出风口4个层级出发,对影响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分类解析。基于形态学分析方法,系统整合全民健身中心4个层级的空间形态要素,经过整体建筑的单元分区、形态要素的分区植入、分区系统的整合重构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建构整体的自然通风系统。结合全民健身中心的典型案例展开实践探讨,验证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流程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有效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系统的几何控制参数展开模拟分析。基于调研统计数据建立基础实验模型,提取4个层级空间形态要素的15个基本几何控制参数构建参数化模型,采用Flunet软件对空气温度、空气龄和风速值进行批量计算。采用控制变量分组实验对几何参数展开局部敏感性分析,探索单一参数变化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趋势和作用规律;采用参数相关性方法展开全局敏感性分析,探索多个参数同时变化时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计算各几何参数的敏感性指标。为了实现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快速优化,结合响应面方法建立自然通风性能预测模型,用以替代流程复杂、计算耗时的CFD数值模拟,采用遗传算法调用响应面模型展开多目标优化,并快速获取优化解集,从而为方案阶段空间形态设计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搭建各功能模块协同工作的优化平台,开发易于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结合敏感性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提出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建立了基于形态学分析方法的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系统建构流程,揭示了空间形态参数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参数的敏感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响应面的自然通风优化模型,实现了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的快速优化,并提出了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本研究能够充实大空间体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方法体系,更新建筑自然通风性能优化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全民健身中心的低成本可持续运营。

二、有效改善软件过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效改善软件过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对喉癌围手术期患者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相关概念
    1.6 理论依据
    1.7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CCBT软件结构体系
        3.2 CCBT软件功能模块
        3.3 CCBT软件基本操作流程
    4 结果
        4.1 患者端
        4.2 医护端
    5 讨论
        5.1 CCBT心身调节软件的临床价值
        5.2 CCBT心身调节软件的特点
第二部分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对喉癌围手术期患者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工具
        1.4 干预方案及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1.6 伦理问题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脱落情况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失眠、生命质量得分基线比较
        2.4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量表分数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CCBT可改善喉癌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3.2 CCBT可改善喉癌围手术期患者失眠症状
        3.3 CCBT可提高喉癌围手术期患者生命质量
    4 结论
    5 研究创新性
    6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行波磁场耦合顺序凝固对Al-Cu基合金组织及缺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宽凝固区间合金凝固缺陷形成及改善的研究现状
        1.2.1 宽凝固区间合金凝固缺陷的形成
        1.2.2 通过合金化改善宽凝固区间合金凝固组织及缺陷
        1.2.3 通过熔体处理改善宽凝固区间合金凝固组织及缺陷
        1.2.4 通过调控凝固过程改善宽凝固区间合金凝固组织及缺陷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MF&SS技术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TMF&SS技术的设计及完善
        2.2.1 行波磁场发生器
        2.2.2 顺序凝固系统
        2.2.3 抽拉运动系统
    2.3 实验方法
        2.3.1 材料制备
        2.3.2 分析测试
        2.3.3 模拟和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MF&SS对Al-Cu二元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施方案
        3.2.1 Al-Cu二元模型合金制备
        3.2.2 合金凝固组织分析及铸态性能测试
        3.2.3 TMF&SS过程中磁场和流场模拟
    3.3 TMF&SS对Al-Cu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TMF对铝铜相的分布、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3.3.2 不同TMF对基体相的尺寸和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TMF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TMF&SS对Al-Cu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机理
        3.4.1 磁场和流场的耦合模拟
        3.4.2 基于机械搅拌破碎枝晶的分析
        3.4.3 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改变形核的分析
        3.4.4 基于熔体流动改变质热传输的分析
        3.4.5 TMF&SS对Al-Cu合金显微组织的决定性作用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MF&SS对Al-Cu二元合金孔洞缺陷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施方案
        4.2.1 无外加除气处理Al-Cu二元模型合金制备
        4.2.2 合金凝固缺陷分析及铸态性能测试
        4.2.3 TMF&SS过程中凝固行为及除气过程模拟
    4.3 TMF&SS对Al-Cu合金孔洞缺陷的影响
        4.3.1 不同TMF对合金试样孔隙度的改变
        4.3.2 不同TMF对合金补缩通道和排气路径的改变
        4.3.3 不同TMF作用下Al-Cu合金性能的改变
    4.4 TMF&SS对Al-Cu合金孔洞缺陷的影响机理
        4.4.1 不同TMF对合金补缩通道和排气路径的作用机理
        4.4.2 不同TMF对合金中缩孔的影响机理
        4.4.3 不同TMF对合金中气孔的影响机理
        4.4.4 不同TMF对合金性能的影响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MF&SS对ZL205A铝合金凝固组织及缺陷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施方案
        5.2.1 ZL205A铝合金制备
        5.2.2 ZL205A铝合金凝固缺陷分析及铸态性能测试
        5.2.3 TMF&SS过程中磁场和流场模拟
    5.3 TMF&SS对ZL205A合金组织、缺陷及性能的影响
        5.3.1 不同TMF对合金析出相的形成、形貌及分布的影响
        5.3.2 不同TMF对合金基体相生长行为和形态的影响
        5.3.3 不同TMF作用下合金缩孔的改变
        5.3.4 不同TMF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TMF&SS对ZL205A合金组织、缺陷及性能的影响机理
        5.4.1 行波磁场耦合流场的模拟
        5.4.2 不同TMF对合金中显微组织的影响机理
        5.4.3 不同TMF对合金中缩孔缺陷的影响机理
        5.4.4 不同TMF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TMF&SS调控Al-Cu-Ni合金富镍相及对室温和高温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施方案
        6.2.1 Al-Cu-Ni三元模型合金制备
        6.2.2 合金组织分析及不同温度铸态性能测试
        6.2.3 TMF&SS过程中磁场和流场模拟
    6.3 TMF&SS对Al-Cu-Ni合金富镍相及性能的影响
        6.3.1 不同TMF对合金富镍相的组成、形貌、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TMF对合金室温和高温性能的影响
    6.4 TMF&SS对Al-Cu-Ni合金富镍相及性能的影响机理
        6.4.1 磁场和流场的耦合模拟
        6.4.2 Al-Cu-Ni合金凝固过程的计算
        6.4.3 TMF&SS对合金中富镍相组成、形貌、分布及生长的影响机理
        6.4.4 不同TMF对合金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的影响机理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Flexsim仿真的D公司生产线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产线优化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工业工程技术理论
        2.1.1 方法研究
        2.1.2 作业测定内容
    2.2 生产线平衡的知识及方法
        2.2.1 生产线平衡的定义
        2.2.2 节拍的定义及分类
        2.2.3 瓶颈工序的定义
        2.2.4 2606 砂带机生产线平衡具体指标
        2.2.5 2606 砂带机产线平衡改善的数学理论基础
        2.2.6 0-1 整数规划
    2.3 Flexsim仿真软件的介绍
        2.3.1 离散系统概述
        2.3.2 离散系统建模的构成要素
        2.3.3 离散系统的仿真建模流程
        2.3.4 Flexsim仿真软件简介
        2.3.5 Flexsim实体
        2.3.6 Flexsim仿真建模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公司2606 砂带机生产线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小型企业生产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D公砂带机体生产线现状分析
        3.2.1 D公司简介
        3.2.2 D公司2606 砂带机生产线现状调查
        3.2.3 D公司2606 砂带机生产线生产流程细分
    3.3 D公司2606 砂带机产线分析
        3.3.1 D公司砂带机产线流程分析
        3.3.2 D公司2606 砂带机生产线作业工时平衡
    3.4 D公司砂带机生产线计划设置
    3.5 D公司砂带机生产线作业顺序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lexsim的 D公司生产线仿真分析
    4.1 D公司砂带机生产线与Flexsim仿真模型的融合
        4.1.1 2606 砂带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4.1.2 仿真参数的设置
    4.2 运行仿真模型
    4.3 仿真结果的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D公司砂带机生产线平衡改善方案
    5.1 2606 砂带机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改善
        5.1.1 D公司2606 砂带机瓶颈工位的改善
        5.1.2 改善效果分析
    5.2 D公司整数规划生产线平衡的优化
        5.2.1 生产线平衡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
        5.2.2 生产线平衡问题的分类
        5.2.3 产线平衡模型的前提和约束条件
        5.2.4 以2606 砂带机生产线为基础,建立对应规划模型
    5.3 D公司生产线0-1 关于规划模型求解
        5.3.1 LINGO简介
        5.3.2 D公司2606 砂带机产线衡规划模型求解
    5.4 基于Flexsim的 D公司产线平衡验证模型模拟
        5.4.1 建立D公司砂带机预装生产线改善后的仿真模型
        5.4.2 运行仿真模型并分析仿真数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1.3.2 城市公共空间热声环境研究
        1.3.3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及设计研究
        1.3.4 相关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范畴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场环境舒适度及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1 广场环境舒适度辨析
        2.1.1 舒适度内涵分析
        2.1.2 影响因素调查
    2.2 广场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2.1 广场形态控制因素
        2.2.2 样本广场调研
        2.2.3 空间形态要素
    2.3 广场空间样本模型构建
        2.3.1 正交试验设计
        2.3.2 样本模型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及模拟研究
    3.1 实测及模拟方法
        3.1.1 现场实测
        3.1.2 热环境数值模拟
        3.1.3 声环境数值模拟
    3.2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分析
        3.2.1 哈尔滨市热声环境特征
        3.2.2 热环境实测分析
        3.2.3 声环境实测分析
    3.3 广场热声环境模拟分析
        3.3.1 模拟参数设置
        3.3.2 热环境差异比较
        3.3.3 声环境差异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及实施
        4.1.1 实验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
    4.2 声源及温度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4.2.1 无声源引入的环境感知评价
        4.2.2 声源及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4.2.3 声源及温度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4.2.4 声源及温度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4.3 声源与温度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
        4.3.1 声源种类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2 声级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3 声源与温度的综合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地研究
    5.1 研究设计及实施
        5.1.1 研究概况
        5.1.2 研究设计
        5.1.3 数据分析
    5.2 环境参数与环境感知评价的相关性
        5.2.1 环境参数指标的筛选分析
        5.2.2 环境感知评价相关性分析
    5.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5.3.1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5.3.2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5.3.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声复合作用下广场环境舒适度评价研究
    6.1 等效舒适度分析
        6.1.1 复合作用的影响
        6.1.2 舒适度等效区间
    6.2 舒适度量化计算
        6.2.1 舒适度评价模型
        6.2.2 舒适度可视化表达
    6.3 广场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
        6.3.1 冬季舒适度评价
        6.3.2 过渡季舒适度评价
        6.3.3 夏季舒适度评价
    6.4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广场空间设计指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ENVI-MET软件模拟结果读取代码
附录2 环境模拟舱主观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严寒城市广场环境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场环境感知评价统计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引发的严重环境危机
        1.1.2 日益增强的舒适人居环境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绿地热环境相关研究
        1.3.2 微气候模拟相关研究
        1.3.3 居住区绿地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微气候模拟和热环境评价
    2.1 微气候模拟方法
        2.1.1 微气候模拟方法应用
        2.1.2 微气候模拟软件介绍
        2.1.3 软件基本参数设置
        2.1.4 软件选用依据
    2.2 ENVI-met模拟软件的计算模型
        2.2.1 大气模型
        2.2.2 土壤模型
        2.2.3 植被模型
        2.2.4 地面和建筑物表面模型
        2.2.5 数值计算模型
    2.3 热环境评价方法
        2.3.1 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
        2.3.2 湿球黑球温度(WBGT)
        2.3.3 室外标准有效温度(OUT_SET*)
        2.3.4 生理等效温度(PET)
        2.3.5 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
    2.4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选取
        2.4.1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比较
        2.4.2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居住区绿地分类研究
    3.1 居住区绿地概述
        3.1.1 居住区绿地的概念
        3.1.2 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3.1.3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3.2 居住区绿地微气候
        3.2.1 微气候
        3.2.2 微气候构成要素
        3.2.3 居住区绿地影响因素
        3.2.4 居住区微气候设计
    3.3 居住区绿地分类研究
        3.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3.3.2 居住区绿地调研分析
        3.3.3 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的基本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居住区绿地微气候模拟
    4.1 模拟方案制定
        4.1.1 设置模拟条件
        4.1.2 设置模拟情景
    4.2 “中心+宅间”绿地模式
        4.2.1 空气温度
        4.2.2 相对湿度
        4.2.3 风速
        4.2.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3 “组团+宅间”绿地模式
        4.3.1 空气温度
        4.3.2 相对湿度
        4.3.3 风速
        4.3.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4 “宅间绿地”模式
        4.4.1 空气温度
        4.4.2 相对湿度
        4.4.3 风速
        4.4.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5 居住区绿地夏季微气候环境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实证与优化策略
    5.1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实证研究
        5.1.1 实证案例选择依据与标准
        5.1.2 高强度开发型居住区
        5.1.3 低绿地率型居住区
        5.1.4 中心绿地偏一隅型居住区
    5.2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优化改造设计
        5.2.1 案例概况与问题
        5.2.2 案例改造设计与模拟模型
        5.2.3 模拟参数结果分析
        5.2.4 改造结果综合评价
    5.3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改善优化策略
        5.3.1 择优选用居住区绿地的组合模式
        5.3.2 合理配置绿地植物的空间构成
        5.3.3 营造舒适的居住区绿地通风环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现状调研汇总
附录4 模拟结果原始数据
致谢

(6)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建设与能源利用现状
    2.1 济源市基本概况
    2.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建造体系
    2.3 济源市既有农宅改造现状
    2.4 案例地选择
    2.5 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现状
    2.6 济源市农村住宅室内光热环境与能耗现状主观问卷调查
        2.6.1 调研内容
        2.6.2 调研过程
        2.6.3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现状测试
    3.1 济源市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1.1 测试方案
        3.1.2 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1.3 不同民居同一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对比
        3.1.4 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2 济源市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2.1 冬季测试调研方案
        3.2.2 不同围护结构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3 不同改造类型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4 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3 分析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检查
    4.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原则
    4.3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3.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4.3.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4.4 改造成本
    4.5 节能改造前后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对比
        4.5.1 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
        4.5.2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5.3 传统阳光间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软件模拟
    5.1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的认知现状
        5.1.1 农村住宅未采用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原因
        5.1.2 拓宽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渠道
    5.2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节能检查
        5.2.1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5.2.2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
        5.2.3 提高农村住宅的能源利用率
        5.2.4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节能检查
    5.3 新旧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3.1 新建民居热负荷
        5.3.2 新建民居冷负荷
        5.3.3 各类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4 新旧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对比分析
        5.4.1 传统民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2 新建农村住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3 新旧民居的室内热舒适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竞赛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内扰设置

(8)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精益思想的互联网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和精益思想理论概述
    2.1 软件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2.1.1 软件项目管理
        2.1.2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2.1.3 敏捷软件开发
        2.1.4 软件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2.2 精益思想理论概述
        2.2.1 精益思想的发展背景
        2.2.2 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
        2.2.3 精益思想的实践工具
        2.2.4 精益思想研究现状
    2.3 精益思想与互联网软件项目
        2.3.1 互联网行业发展背景
        2.3.2 互联网软件项目的特点
        2.3.3 精益思想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S企业培训平台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NS企业培训平台项目管理现状
        3.1.1 项目背景简介
        3.1.2 项目组织结构
        3.1.3 项目开发流程
    3.2 NS企业培训平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问题
        3.2.2 运用价值流图识别项目过程中的浪费
        3.2.3 问题归纳与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精益思想的项目管理优化策略
    4.1 项目管理优化思路
    4.2 改善项目流程加快价值交付
        4.2.1 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
        4.2.2 规范使用用户故事管理需求
        4.2.3 改进迭代交付模式
    4.3 应用看板实现工作流程可视化
    4.4 控制在制品数量把握开发节奏
    4.5 完善会议制度提升沟通效率
    4.6 建立度量指标体系评估研发效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和持续改善
    5.1 实施保障措施
        5.1.1 统一项目团队理念
        5.1.2 制订明确的流程规则
        5.1.3 注重迭代回顾
    5.2 PDCA-SDCA实现持续改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民健身中心
        1.2.2 大空间自然通风
        1.2.3 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空间形态优化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第2章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基础研究
    2.1 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动因
        2.1.1 公众健身需求的增长
        2.1.2 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
        2.1.3 体育消费产业的推动
    2.2 全民健身中心的特质解析
        2.2.1 功能特质
        2.2.2 空间特质
        2.2.3 运营特质
    2.3 全民健身中心与自然通风的关联性分析
        2.3.1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必要性分析
        2.3.2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分析
        2.3.3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气候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民健身中心调研实测及自然通风目标建构
    3.1 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的调研分析
        3.1.1 调研样本库建立
        3.1.2 空间层级结构
        3.1.3 功能单元提取
        3.1.4 空间尺寸统计
        3.1.5 空间模式归纳
    3.2 全民健身中心室内风环境的现场实测
        3.2.1 实测对象的基本信息
        3.2.2 风环境实测方案
        3.2.3 实测结果分析
    3.3 自然通风性能评价目标
        3.3.1 自然通风降温
        3.3.2 改善空气品质
        3.3.3 运动项目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要素研究
    4.1 空间形态要素的类型解析
        4.1.1 进风口形态类型
        4.1.2 形体空间形态类型
        4.1.3 竖向腔体形态类型
        4.1.4 出风口形态类型
    4.2 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流程
        4.2.1 整体建筑的单元分区
        4.2.2 形态要素的分区植入
        4.2.3 分区系统的整合重构
        4.2.4 组合方案的综合优选
    4.3 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实践
        4.3.1 实践项目的基本信息
        4.3.2 实践项目的自然通风系统建构
        4.3.3 实践项目的模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敏感性分析
    5.1 基础实验模型
        5.1.1 基础实验模型设计
        5.1.2 空间形态参数提取
        5.1.3 参数化模型建构
    5.2 CFD模拟设置
        5.2.1 CFD模拟的参数设置
        5.2.2 CFD平台可靠性验证
    5.3 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局部敏感性分析
        5.3.1 进风口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2 形体空间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3 竖向腔体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4 出风口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5 CFD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5.4 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5.4.1 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
        5.4.2 全局敏感性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及设计策略
    6.1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方法比较分析
        6.1.1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空间形态优化
        6.1.2 基于风洞试验的空间形态优化
        6.1.3 基于响应面的空间形态优化
    6.2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响应面预测模型建构
        6.2.1 输入与输出变量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拟合与插值
        6.2.4 预测精度验证
    6.3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
        6.3.1 优化算法选择
        6.3.2 优化运算过程
        6.3.3 优化结果分析
    6.4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平台
        6.4.1 优化平台框架
        6.4.2 优化平台界面
    6.5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6.5.1 腔体植入的设计策略
        6.5.2 形体空间的设计策略
        6.5.3 界面风口的设计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地调查项目基本信息
附录2 实测数据
附录3 响应面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有效改善软件过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对喉癌围手术期患者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应用研究[D]. 张喜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行波磁场耦合顺序凝固对Al-Cu基合金组织及缺陷的影响[D]. 罗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Flexsim仿真的D公司生产线改善研究[D]. 徐朋. 燕山大学, 2021(01)
  • [4]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金雨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D]. 杨永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7]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D]. 李珍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8]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9]基于精益思想的互联网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郭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 白晓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有效改进软件过程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